电大《证据学》简答题

电大《证据学》简答题
电大《证据学》简答题

四、简答题:

1.简述证据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系。

答:(1)控诉式诉讼制度与神示证据制度的关系;(2)纠问式诉讼与法定证据制度关系;(3)混合式诉讼与自由心证的关系。

2.简述我国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

答:我国证据制度所坚持的客观真实的原则,是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这种客观真实的证据制度,要求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要求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以便正确地据实处理。我国的证据制度为充分确实的证据制度,案件对证据的具体要求,在

质上就是要求确可

靠,在量上就是要

求全面细致、充分,

达到了两个方面的

统一,案件的真实

性就可以保证。

3.简述证据学的具

体研究方法。

答:1)借鉴和创新

的研究方法;2)定

性和定量的分析研

究方法;3)系统、

全面研究的方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实证研究的方

法。

4.简述证据内容与

证据形式的关系。

答:司法公正是核

心,证据的内容和

形式应为之服务。

因此,在证据的内

容与关系上应有的

观点是:(1)坚持

有真实内容的证

据,原则上应使其

有合法的证据形

式,这有利于查明

案件事实直相,从

而保证案件正确处

理。(2)重视对人

权的保护,对于证

据收集采用过程中

的违

法行为,一律依法

严处;坚持按法律

程序办案,坚持惩

治违法行为,以实

现诉讼程序公正。

(3)对严重违法收

集的证据,基于可

靠性程序差,必须

限制采用。

5.简述法定证据制

度产生的历史条

件。

答:法定证据制度

是对神示证据制度

的否定,是历史上

一大进步。它的出

现是人类文化科学

的发展对司法经验

总结的结果;同时

又是和当时的政治

斗争形势联系在一

起的,是中央集权

君主制的产物。为

了结束地方封建割

据的分裂状态,加

强中央集权的统

治,封建君主实行

这项法律制度,有

利于把司法权掌握

在自己手中,从而

打击封建割据势

力。

6.简述自由心证

证据制度产生的历

史条件。

答:自由心证制度

的形成有其特定的

历史过程。为了与

诉讼制度的变革相

适应,1791年法国

宪法会议正式废除

法定证据制度,建

立了自由心证制

度。首先,资产阶

级思想家崇尚人的

理性的良心,指出

“人生而自由”的观点。

7.简述自由心证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自由心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法官的理论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两根支柱,一是抽象的理性;一是抽象的良心。其中心则是“自由”,即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自由地判断,在内心达到真诚确信的程度。自由心证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各种证据的真伪、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并不作具体规定,完全听凭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的指示,自由地判断。

8.我国奴隶制度时期证据制度的特

点。

答:奴隶制度的证

据制度特点是:1)

法官认定案件主要

依据审判时间经验

的总结;2)神示证

据制度消失的较

早。我国古代奴隶

制各个王朝的证据

制度,主要是根据

审判实践经验形成

的,比较重视与案

情有拳客观材料,

要求法官据证推

断;3)除重视采用

当事人的证词外,

重视其他证据的作

用。

9.我国封建制度时

期证据制度的特

点。

答:封建制度时期

证据特点是:1)坚

持口供至上的原

则,定罪必须取得

被告人认罪的供

词。2)审讯是可以

依法刑讯。刑讯的

程度,违法刑讯应

否负刑事责任和负

什么刑事责任,历

代封建王朝的法律

则有不同的规定。

3)诬告者反坐,伪

证者罚。4)疑罪惟

轻兼从赎,实行有

罪推定。5)重视勘

验检查。6)据众证

定罪的制度。7)集

成和发展了“以五

声听狱讼,求民情”

的主观臆断的审判

方法。

10.简述新中国证

据制度发展的四个

阶段。

答:第一阶段是从

1931年至1949年的

创建期,属于新民

主主义时期,属于

新民主主义时期。

在革命根据地的法

律中,已经建立起

了先进的证据原则

和制度。第二阶段

是从1949年1966

年的发展期。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后,人民政府在废

除国民党伪法统和

总结革命根地司法

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新的证据法

律制度。第三阶段

是从1966年到1976

年的瘫痪期。第四

阶段是从1976年到

现在的完善期。中

国共产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我

国进社会主义的新

的历史阶段。

11.诉讼证据的概

念和基本特征是什

么答:对诉讼证据

概念的理解:(1)

从证据所反映内容

方面看,证据是客

观存在的事实;(2)

从证明关系看,证

据是证明案件事实

的凭据,是用来认

定案情的手段;(3)从表现形式看,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诉讼证据是客观事实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基本特征:(1)证据的客观性;(2)证据的关联性(3)证据的合法性。

12.证据和证据材料有何区别

答:证据和证据材料。要严格加以区分。我们所说的证据,应该同定案的证据是同一个概念,凡是未经查证属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言等各种证据形式,统统称为证据资料,或日证据材。些材料,在未经查证属实之前,也可能是不真实的,理所当然不能直接作为定案的根据。

13.如何认识证据

意义答:1)证据

是公安、司法机关

进行立案、侦查、

起诉和审理,以及

定罪判刑和正确认

定事实的依据,是

司法人员查明和认

定案件事实的基

础。2)在刑事诉讼

中,证据是揭露犯

罪、证实犯罪的重

要手段,是追使犯

罪分子认罪伏法、

接受改造的有力武

器。(3)在民事诉

讼和行政诉讼中,

双方当事人权利、

义务关系发生争议

时,证据是解决发

生争议案件的事实

基础。

14.简述物证证明

力的特点。

答:物证与其他证

据种类相比更直

接、更容易把握。

同言词证据相比,

物证更客观、真实

性大。言词证据的

运用一般晚靠实物

证据来检验,物证

则可以不依赖语言

证而存在。物证的

证明力按照物证的

不同形态,可分为

两种情况说明:一

是凡有一定固定形

状的证物,是以其

处部特征同案件事

实产生的关联性,

而发挥证明作用

的。二是凡没有一

定固定形状的证

物,是以其所使用

的物质材料的特殊

属性同案件事实产

生的关联性而发挥

作用的。

15.简述被害人的

特征。

答:1)应当是遭受

犯罪行为直接侵害

的人。2)必须试其

合法权益遭受到侵

害的人。3)被害人

既可以是自然人,

也可以是法人。4)

被害人是特定的

人,具有不可代替

性。

16.简述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供述和

辩解对认定案件事

实的意义。

答:1)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供述辩解

有利于办案机关确

定侦察范围。

2)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的辩护和辩解

意见,可以超来兼

听则明的作用。

3)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的供述辩解对

查明案件事实也有

一定的作用。

4)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的检举揭发,

有利于司法人员发

现新的情况和证据线索,查破案件。

17.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答: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中能是真实的,有可能全面直接地反映案件事实情况。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当事人,他对案件事实知道得最清楚,办要办案人员方法对头,充分准确地运用好审讯则略,其供述就可能是真实的。

2)从别一方面讲,为逃避法律制裁,避重就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虚假的可能性较大,办案人员改革慎重对待,不轻信口供,运用

相关的证据进行印

证。

18.简述当事人承

认的成立必须具备

的条件。

答:首先,当事人

的承认是指诉讼上

的承认,而不包括

诉讼外的承认。其

次,在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只有向审理

该案的审判人员做

出承认,才能构成

诉讼上的承认。

第三、这种承认必

须有明确的意思意

思表示,不能信据

消极沉极沉默行为

加以推测。

19.简述鉴定人的

条件。

答:1)鉴定人必须

是公安司法机关指

派和聘请的,并且

有鉴定所需要的专

门知识和技术手。

2)与鉴定的案件之

间无依法应当回避

的情形。

3)具有客观公正的

工作态度和作风。

20.简述鉴定结论

证明力的特点。

答:1)鉴定结论是

鉴定人运用专门知

识和技能,凭借科

学的设备和仪器,

分析、检测、研究

案内专门性问题所

做出的结论,因此

在证明力上,具有

客观性和科学性的

特点。

2)由于受送检材

料、技术能力、设

备条件、客观干扰、

主观条件、业务水

平等方面的限制,

科学性、准确性有

时会受到影响。因

此,在证明力上存

在一定缺陷。

3)鉴定结论坚案件

中需要解决的专门

问题所做的结论,

其证明力具有解决

事实问题的专门,

而不是对法律适用

问题提出处理意

见。

21.简述原始证据

和传来证据的运用

规则。

答:1)在证据的收

集中,要努力录找、

发现并尽可能地获

得原始证据。司法

和执法人员应当积

极主动地追要求

源,尽最大努力去

发现原物、原件,

直接听取原始证

人、当事人的口头

陈述,以获得对案

件事实的最深入的

了解。即使在无法

取得原始证据的情

况下,也应尽可能

地获取最接案件事实的传来证据。

2)传来证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传来证据的运用,首先要树立起来证据也是证据的观念,不要对传来证据视而不见。其次,要充分发挥传来证据的作用。传来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而来的,收集到传来证据,可以录根溯湖,找到原始证据;传来证据还可以与原始证据互相印证、核实,增强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在难于收集到原始证据的情况下,可以用传来证据代替原始证据;传来证据经审查属实,也可用作定案的根据。但是,运用传来证据时,除遵守一般的证据规则外,还应遵守相

应的特殊规则。(1)

来源不明的材料;

(2)在运用传来证

据时,应采取传闻、

转抄、复制次数最

少的材料。(3)只

有传来证据时,定

案必须持慎重态

度,对案件事实不

能轻易作出结论。

22.简述有罪证据

和无罪证据的运用

规则。

答:必须遵守运用

证据的规则。就无

罪证据和有啡证据

而言,在使用时要

作到以下三点:

(1)在证据的收集

上,要坚持客观、

全面的原则,在指

导思想和具体的侦

查或调查工作中,

克服先人为主,既

要注意收集与本案

有关联的有罪证

据,又要注意收集

证据,在两类证据

的比较和鉴别中,

分清是非、划清界

限,准确进认定案

件事实。

(2)在证明标准和

要求上,要按照有

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所固有的特征,即

两者是相互排斥,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

罪,只有达到证明

的要求和标准,即,

证据确实充分时,

才能否定对方。具

体来说,就是只有

有罪证据达到确

实、充分的程度才

能排斥无罪证据的

存在,反之,只有

无罪证据达到确

实、充分的程度才

能排斥有罪证据的

存在。(3)在证明

过程中,有罪证据

和罪证据势均力

敌,定也这不了,

否也否不掉时,尽

了最大的努力仍不

能收集新证据,否

掉一方,这时只有

按照“疑罪从无”

的原则,宣告无罪。

23.简述间接证据

之特点。

答:间接证据的特

点有四。一是间接

证据的依赖性。二

是间接证据的关联

性。三是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相比,其

证明过程复杂,必

须有一个判断和推

理的过程。四是间

接证据的排他性。

24.简述收集证据

的范围和渠道。

答:1)证据的收集

有关能证明案件的

证明对象的事实;

2)肯定案件事实方

面的证据材料;3)

否定案件事实方面

的证据材料;4)和

案件处理有关的一切证据材料。渠道有:(1)现场勘查或勘验;2)搜查和侦查方法;3)深入群众调查;

4)审讯被告人或询问当事人;5)机关单位或公民主动提供证据。

25.简述收集证据的原则。

答:1)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2)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3)司法人员收集证据和要求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相结合。

26.简述收集证据的要求。

答:1)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证据;2)收集证据必须主动、及时;3)收集证据必须客

观、全面;4)收集

证据必须深入、细

致;5)收集证据必

须依靠群众;6)收

集证据必须充分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

段;7)收集证据要

抓主本质,分清主

次,并要注意保密;

8)在收集证据中要

注意效率。

27.简述证据保全

的特征。答:(1)

诉讼证据的保全是

在诉讼过程中或诉

讼前采取的,是一

项保证证据完整和

真实,不被破坏或

灭失的保护性措

施。(2)保全措施

采取的条件一般是

只有在证据可能灭

失或者以后难以取

得的情况,行政机

关或司法机关才能

采取证据保全措

施。主要条件是:

证据有可能灭失;

证据以后难以取

得;证据可能会被

故意毁损、灭失,

犯罪嫌疑人或其同

伙可能毁灭证据。

(3)证据保全的主

体是行政机关和司

法机关。(4)证据

保全可以依职权实

施或者应申请采

取。在符合法定条

件时,行政机关和

司法机关可以依职

权采取证据保全。

28.简述证据保全

的要求。

答:四是对音像制

品的保全,音像证

据具有高度的准确

性和逼真性,在证

明案件事实上发挥

着重要作用。主要

要求是:(1)要做

好证据保全工作,

就要有健全的证据

保管手续,形成完

整的证据保全程

序。(2)对于已经

保全起来的证据注

意妥善保存,海里

随意损坏或作用,

调换、变卖。(3)

严格执行保密规

定。(4)证据材料

的有关情况应在诉

讼文书或案卷中写

明,必要时应附上

证据材料的照片。

29.诉讼证明概念

和特征是什么

答:证明是人类所

特有的认识活动。

证明在某种程度上

就是人类认识世

界,获取直理的行

为和过程。特征是

第一,证明的主体

是诉讼主体。包括

司法机关、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和辩护

人。第二,证明对

象是诉讼客体或者

案件事实。第三,

证明必须按照法定范围、程序和标准

进行,即具体法律性。

30.证据的构成环节是什么

答:证据的构成环节是:(1)证明对象。证明对象也就是证明客体,即要件事实或者待证事实,它是法律规定的司法人员为正确处理案件必须查明的案件事实。(2)证明主体和证明责任。证明主体是依法承担证明义务,享受证明权利的主体。(3)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是指司

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4)证明方法。证明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司法认

知、推定等。(5)

证明程序。证明程

序通常在诉讼法中

与一般诉讼程序混

合规定在一起。

31.简述证据制度

的历史沿革。

答:在人类历史上,

证明制度经历了从

神示证明制度到法

定证明制度再到自

由心证证明制度漫

长的演进过程。

32.简述证明对象

的概念。

答:诉讼证明对象,

是证明活动中需要

证明事实,又称待

证事实或者要证事

实。诉讼中的证明

对象,是指司法人

员和诉讼当事人及

其律师在诉讼中必

须用证据加以证明

的各种案件事实。

33.简述程序法事

实属于证明对象的

理由。

答:认为程序法事

实属于证明对象,

理由是:首先,把

程序法律事实作为

证明对象,便涌将

其与证明责任的分

担相隔离,证明责

任的分担在逻辑上

当然适用于程序法

事实。其其次,我

国现行诉讼法均明

确规定程序违法是

撤销第一审判决并

且发回重审的理

由。再次,将程序

事实纳入证明对

象,有助于督促司

法人员遵守法定程

序。最后,将程序

法律事实纳入证明

对象,有助于提高

对程序法的重视,

摆正程序法与实体

法的关系。程序法

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不限于实体法的实

施手段,程序法具

有独立的价值和地

位。

34.什么是不需要

证明的事实。

答:下列事实,当

事人无需举证:(1)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

方当事人陈述的案

件事实和提出的诉

讼请求,明确表示

承认的;(2)众所

周知的事实和自然

规律及定理;(3)

根据法律规定或已

知事实,能推定出

的另一事实;(4)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

法律效力的裁判所

确定的事实;(5)

已不有效公证书所

证明的事实。

35.证明责任特征。

答:证明责任特征

有:(1)证明责任

总是与一定的法律职责和义务相联系。(2)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法律风险相联系。

36.古罗马时代的证明责任制度。答:证明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于古代罗马法时代。后人概括为:谁主张,谁举证。

37.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证明责任制度。答:19世纪的德国学者最早提出,把证明责任分为形式上的和实质上的两个层次。形式上的证明责任简称行为责任,目的在于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进行诉讼活动,强调其举证行为,不涉及诉讼结果;实质上的证明责任简称结果责任,目的在于供法官解决案件事实真

假不明的疑难案

件,强调根据证明

责任的负担确定案

件的胜败结果。

38.英美法系的证

明责任的含义。

答:证明责任概念

的含义有两个:一

是证明负担,另一

个叫举证负担或者

提供证据的负担。

39.我国关于证明

责任问题的立法规

定。答:《刑事诉

讼法》第162条:

“在

被告人最后陈述

后,审判长宣布休

庭,合议庭进行评

议,根据已经查明

的事实、证据和有

关的法律规定,分

别作出以下判决:

(1)案件事实清

楚,证据确实、充

分、依据法律认定

被告人有罪的,应

当作出有罪判决;

(2)依据法律认定

被告人无罪的,应

当作出无罪判决;

(3)证据不足,不

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的,应当作出证据

不足,指控的犯罪

不能成立的无罪判

决。(民事诉讼法)

第64条:“当事人

对自己提出的主

张,有责任提供证

据”。《行政诉讼法》

第32条:“被告对

作出的具体行政行

为负有举证责任,

应当提供作出该具

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和依据的规范性文

件。

40.有关证明责任

与举证责任关系的

理论观点。答:在

我国理论界关于证

明责任性质存在几

点观点,主要有权

利说、义务说、责

任说和负担说。权

利说认为,证明责

任是责任承担者的

权利。负担说认为,

证明责任既非权

利,也非义务,仅

是当事人为得到胜

诉结果而在实际上

产生的必要负担。

这种说法只将证明

责任与败诉风险关

系起来,而没有与

提出证据的责任或

起诉成立的风险关

系起来。责任说认

为,证明责任属于

证明主体的法律责

任。既包括提出证

据证明自己主张的

责任,也包括不能

证明时,承担其主

张不成立的风险,

既非权利,也非义

务。义务说认为,

证明责任是法律要

求如事人履行的诉

讼义务,不履行该

义务,就会产生相

应的法律责任。我

们赞同义务说。

41.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答:证明责任又称证明要求、证明任务,是指承担证明

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参案件事实加证明所要过达到的程度。证明标准在诉讼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证明标准是当事人履行证明责任的灯塔,凭借证明标准的衡量,当事人知道何时应当举证,何时可以暂停举证;对方当事人也可以知道何时应当提供相反的证据进行反驳,何时可以停止举证性的反驳,而等待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继续提供证据。第二,证明标准是事实认定者决定具体事实能否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当事

人提供的证据,如

果事实认定者认为

这些证据对待证事

实的证明达到了证

明标准,则认定该

事实为真;反之,

如果证明

责任承担者提供的

证据未参满足证明

标准,则认定该事

实为伪。事实之真

伪,就在于与证明

标准是否吻合。

42.我国证明标准

的特点答:从三大

诉讼法对证明标准

的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三大诉讼法的

证明标准是统一

的,即都是案件事

实清楚,证据确实

充分。这是我国证

明标准的最大特

点,即实行一元化

的证明标准。

43.排除合理怀疑

的含义答:排除合

理怀疑,是指全面

的证实、完全的确

信或者一种道德上

的确定性;在刑事

案件中,被告人的

罪行必须被证明到

排除合理怀疑的程

度方能成立,意思

是,被证明的事实

必须通过它们的证

明力使罪行成立。

排除合理怀疑的证

明,并不排除轻微

可能的或者想象的

怀疑,而是排除每

一个合理的假设,

除非这种假设已经

有了根据;它是‘达

到道德上确信’的

证明,是符合陪审

团的判断和确信的

证明,作为理性的

人的陪审团成员在

根据有关的指控犯

罪是有被告人事实

的证据进行推理

时,是如此确信,

以至于不可能作出

其他合理的推论。

44.内心确信的含

答:法律不要求陪

审员说明他们是如

何获得心证的。法

律也不规定要求他

们必须遵守的关于

证据的规则。法律

命令他们以真挚的

良心问自己:为了

证明被告有罪而提

出的证据和被告方

面的防御给了他们

的理性以何种印象

法律只是向他们提

出一个能够概括人

他们职务上全部尺

度的问题:你们是

真诚地确信的吗所

谓内心确信,必须

是理性地、真诚地

确信。

45.盖然性的优势

的含义答:高度盖

然性的含义,一方

面是指在公开的法

庭上通过证据的提出和调查以及当事人双方的辩论而逐渐形成的证据在质和量上的客观状态,以及这种客观状态所反映出来的要证事实的明白性和清晰性;另一方面,高度盖然性也指法官对这种客观状态的认识,即证据的客观状态作用于法官的心理过程而使其达到的确信境地。在德国的判例和学说中,这一标准还被表达为“紧邻确实性的盖然性”等,以强调其必须达到的高度。

46.证据的审查判断的概念包括那几层基本含义答:(1)证据的审查判断的目的在于确定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

小。(2)证据的审

查判断与运用是司

法人员为履行责任

而运用职权进行的

一项重要诉讼活

动。(3)证据的审

查判断也是司法工

作人员的一种

思维活动,是司法

人员通过科学的分

析、鉴别判断而完

成的,要遵循认识

论和程序公正的基

本原理。

47.个别证据审查

判断的标准有那些

答:(1)定案证据

必须客观真实,具

有客观性。真实可

分为客观的真实和

法律的真实。客观

真实是证据的最基

本属性之一。定案

证据的客观真实和

执法人员主观认识

相统一。(2)定案

证据必须与本案相

关,具有关联性。

所谓相关性是指证

据对特定的案件事

实的证明作用和价

值,据此,对查明

案件事实的意义的

事实材料即具有相

关性;而对案件事

实或者其他证据没

有任何影响的事实

材料,与本案无关,

没有相关性。(3)

定案证据必须具有

合法性。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定案

证据必须是通过合

法的手段调查收集

的事实材料,通过

刑讯逼供等非法

手段调查收集的证

据是非法证据;二

是定案证据必须符

合法律规定的表现

形式。(4)定案证

据必须经当事人人

持辩,由法庭予以

认定。执法机关在

认定定案之前,应

当告知当事人有关

情况,并且为当事

人提供表达意见的

充分机会。

48.全案证据审查

判断的标准有那些

答:全案件事实清

楚、证据审查判断

的标准是衡量执法

人员认定案件事实

应当达到的程度,

其内容与证明标准

一致。(1)案件事

实清楚、证据确实

充分,即客观真实

的标准。案件事实

清楚与证据确实充

分是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案件事实

清楚以证据确实充

分为前提,而证据

确实充分是对案件

事实的整体要求,

它不但要求每证据

都能查证属实,并

且证据要有一定的

数量,能够相互映

证。(2)优势证据标准反映执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其不成立的可能性的标准。这种标准适用于采取紧急或者临时性措施的案件证据的审查判断,或者案件部分证据的初步审查判断。(3)合理可能性标准反映司法人员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情理,具有成立的一般可能性。合理可能性标准只适用与部分案件事实的临时性认定结论。

49.简述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之间的关系。答:证据的收集是审查判断的前提,没有收集到一定的证据。审查判断就无从谈起;对证据的及时审查判断,又可以指导对证据

作进一步的全面的

收集。按照证据本

质属性的要求,只

有那些能证明案情

真相的客观事实,

才能作为证据采

用。

50.简述审查判断

证据的意义。

答:(1)通过审查

判断证据,可以鉴

别证据的真伪,去

伪存真,以保证采

用的证据具有客观

真实性。(2)通过

审查判断证据,有

利于根据确实、充

分的证据定案,为

正确适用法律奠定

坚实基础,从而顺

利实现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或者行政

诉讼的任务。(3)

通过审查判断证

据,可以确定证据

的相关性及其证明

力的大小,排除无

关的证据,发挥与

案情有拳证据的证

明作用。 \

51.审查判断个别

证据的最基本的任

务是什么答:(1)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案件的客

观真实性是可以认

识的,诉讼证明过

程是由收集证据和

审查判断证据两个

基本阶段构成的,

认识论在其中起着

指导作用。(2)充

分发挥司法人员的

主观能动性,努力

查明案件事

实。认识案件事实,

必须尊重证据的客

观性,收集一切能

证明案件事实的证

据,同时也要正发

挥司法人员的主观

能动性。处理好两

方面答的关系;其

一是要认识证据的

客观性,尊重证据

的客观性。其二是

要认识到司法人员

的主观能动性是收

集证据、把握证据

的客观性,正

确地认识案件事实

的条件。(3)审查

判断证据,注意运

用事物普遍联系的

观点。(4)在审查、

判断和收集证据

时,要坚持矛盾的

观点。

52.根据证据来源

审查判断证据应从

那些方面入手答:

收集人员是否因其

他主观或客观上的

因素,影响了证据

的确实性。司法人

员收取证据的形式

是否正确、合法、

固定、保管证据的

方法是否科学等。

有关人员是否因重

量上、心理上、认

识上、表达上等原

因,提供了不真实、不可靠的陈述或证言。证据本身的特征是否予以注意,即不同的证据有不同的特点,证据收集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

53.简述审查判断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必要性包括那些方面。

答:司法人员要依法收集证据;收集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和程序进行。首先,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的必要性;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可以保证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合法性审查可以保证案件处理的程序公正。

54.审查判断证据合法性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答:法律形式是否具备,手

续是否齐全;收集

证据是符合法律规

定的程序;审查运

用证据是否符合法

律要求。

55.进行侦查实验

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有那些答:遵守如

下规则:(1)侦查

实验应尽量使用原

有物品和工具,要

尽可能在发生案件

的原地进行,以保

持原有条件;原有

物品或工具如果需

要鉴定,则要在鉴

定后才能使用,以

免损坏原有特征。

(2)侦查实验在自

然条件方面(时间、

光线、风抽、风向、

风力、气候等)应

当和被审查事件的

条件相一致或相

似。(3)为准确地

确定某一情况或某

一行为,要求反复

多次地实验,以保

证准确性。(4)实

验的过程应禁止一

切足以造成危险、

侮辱人格或者有伤

风风化的行为;在

实验中,不容许有

侮辱群众和有伤风

化、危及群众身心

健康和财产安全的

事情发生。(5)实

验应邀请一定的见

证人参加,应反复

多次进行。对实验

的结果应予以记录

和保密。

56.推定的主要特

征是什么

答:(1)推定的法

律所直接认可或间

接允许的证明案件

事实的一种特殊规

则。(2)推定应许

可当事人提出反证

推翻,因而与证明

责任紧密关联。(3)

推定既可以依法律

规定进行,又可按

经验法则进行。(4)

推定既须有前提事

实,又须有推断事

实,因而推定是沟

通二者关系的法律

桥梁,倘若缺乏其

一,则均不能构成

推定。

57.推定与证明责

任的关系答:(1)

在特定情况下,推

定决定证明责任的

分配。

(2)推定能够改变

证明责任的证明对

象。(3)推定决定

证明责任的转移和

变化。

58.无罪推定的基

本含义。

答:一是只有法院

并依照法定的诉讼

程序,才能判定某

人有罪。二是证明

犯罪的责任由控诉

方承担。三是罪疑

从无,证明有罪的证据必须达到充分的程度。

59.推定的作用有哪些

答:(1)推定能够依据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解决疑案,适用推定有助于法院对某些事实加以认定。(3)提高效率,推定有利于迅速审理案件。(4)从司法实践上看,推定是满足法律运用的适当手段。

60.法律推定适用的条件。答:法律推定适用以下两个条件:第一,适用推定必须首先确认基础事实。法律推定人仅免除了推定有利方对推定事实的举证责任,而没有免除其对基础实

的举证责任。第二,

适用推定必须以无

相反的证据推翻为

条件。

61.法律推定的基

本作用。答:法律

推定的基本作用,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推定导

致了举证责任的重

新分配。对方当事

人为排除由法律推

定所产生的不利于

已的法律效果,必

须就原本不属于自

己举证范围的事项

负担举证责任,使

举证责任分配构成

的倒挂状态,也就

是举证责任倒置。

第二,法律推定使

证明对象发生了变

更。法律推定以前

提事实的证明代替

推定事实的证明,

因而主张适用推定

的当事人,负对前

提事实的举证责

任。第三,法律推

定降低了举证的难

度。当事人可以在

推定事实和前提事

实之间选择举证主

题,增强举证成功

的可靠度。另外,

法律推定使当事人

由说服责任降低至

推进责任。

62.事实推定成立

的条件。

答:事实推定的成

立,必须同时具备

下列要件:(1)必

须无法直接证明待

证事实的存否,只

能借助间接事实推

断待证事实。

(2)基础事实必须

来已得到法律上的

确认,这是事实推

定的前提条件。(3)

前提事实与推定事

实之间须有必然的

联系。(4)许可对

方当事人提出反

证,并以反证的成

立与否确认推定的

成立与否。(5)事

实推定必须符合经

验法则。

63.事实推定和法

律推定的联系与区

别。答:有无法律

的明文规定,乃区

别法律推定与事实

推定的明显标志。

二者的区别是:第

一,法律效果不同。

法律推定,司法者

必须适用,事实推

定,则可裁量决定

是否适用。第二,

产生的方式不同。

法律推定由法律明

文规定,事实推定

来源于司法人员的

逻辑推理。第三是

适用的范围不同。

法律推定主要适用

于非刑事诉讼,事

实推定则存在于任

何诉讼形式中。第

四,推定的种类不同。法律推定可分为可反驳推定和不可反驳推定,事实推定都是可反驳推定。

64.司法认知的特征。答:(1)司法信知的主体仅了限于法院。(2)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事实。(3)司法认知具有可反驳性。

65.司法认知的作用。

答:(1)司法认知是迅速结案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明确案件争议要点,减少当事人的讼累,从而提高诉讼效率。(2)司法认知有利于诉讼证明的规范化。(3)司法认知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66.证据规则的法

律属性。

答:(1)有明显的

程序性。证据规则

总体上属于程序法

制范畴,是程序法

中的一个相对独立

的组成部分。(2)

具有明确的指导

性。证据规则中蕴

含着更高层次的、

抽象的原理,原则,

但其本身原则,而

只是具体的行为规

范。(3)具有强制

效力。证据规则具

有约束力,不遵守

证据规则构成违法

行为,所收集的证

据无效,不产生预

期的法律效果。

67.我国刑事诉讼

法和有关司法解释

中关于证据能力和

证明力的规则有哪

些。

答:证据能力的规

则有:(1)排除部

分传闻证据。《刑事

诉讼法》第47条规

定:“证人证言必须

在法庭上经过公诉

人、被害人和被告

人、辩护人双方讯

问、质证,听取各

方证人的证言并且

经过查实以后,才

能作为定案的根

据”。(2)最佳证据

规则和特证必须是

原物的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执行〈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事诉讼

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以下简称最高

人民法院的解释第

53条第一款、第2

款规定:“收集、调

取的书证应当是原

件。只有在取得原

件确有困难时,才

可以是副本或者复

制件。收集、调取

的物证应当是原

物。只有在原物的

使搬运、中易保存

或者依法应当返还

被害人时,才可以

拍摄足以反映原物

外开或者内容的照

片、录像。

证明力的规则有:

(1)仅凭口从供不

能定案的规则。《刑

事诉讼法》第46条

规定:“只有被告人

供述,没有其他证

据的,不能认定被

告人有罪和处以刑

罚”。(2)非原始证

据证明力受限制的

规则。最高人民法

院的解释第53条第

3款规定:“书证的

副本复制件,物证

的照片、

录像,只有经与原

件、原物核实无误

或者经常鉴定证明

真实的,才具有与

原件、原物同等的

证明力。”

68.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答: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因为其没有经过原供述人的宣誓,缺乏确实性或可信性;二是实行直接审理的结果,导致传闻证据的排除;三是实行传闻证据具有很大的误传的危险性,不足以采信。

69.证据规则的种类有哪些答:(1)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证据规则和职权主义的证据规则;(2)证据能力规则和证明行为规则;(3)成文法证据规则、判例法证据规则和习惯法证据规则;(4)通用的证据规则和特殊的证据规则;(5)示范证据规则和法定证据规则;(

6)取证规则、采证

规则、查证规则和

定案规则;(7)证

据本身的规则与运

用证据的规则。

70.证据规则具有

什么功能答:第

一,查明案件事实

真相的功能。第二,

侧重保护其他社会

价值的功能。第三,

兼有发现真实和保

护人权的功能。第

四,追求诉讼效率

的功能。

71.什么是交叉询

问规则、最佳证据

规则、意见证据规

则、特权规则、补

强证据规则

答:交叉询问实际

上是当事人主义辩

论式诉讼程序的主

要结构,无论是控

方还是辩方,都必

须按照这种程序提

出证人的一方当事

人当庭对证人就待

证事实进行连续的

提问,由证人逐一

回答,其回答只限

于问题所涉及的内

容,而不能连续不

断地陈述,要等到

发问者到下一事

时才能作关于下一

个事实的了陈述,

这样可以使对方当

事人充分考虑本方

当事人的询问是否

违反证据规则,而

有随时提出反对的

机会。当事人主义

的另一重要原则,

就是为了保证被告

人获得公平的审

判,防止错误认定

案件事实,所以所

有证据资料,不但

要具有相关性,而

且力求确实,最佳

证据规则以适用于

文书内容的证明为

主,即文书的内容

成为证明犯罪的关

键时,应当直接提

出文书为证。证人

只能陈述自己的亲

身感受和经历的事

实,而不得陈述对

该事实的意见或者

结论。为保护特定

的社会关系和公私

利益,英美法律规

定个人、法人、组

织和政府在诉讼中

享有一定的特权。

特权的享有者可以

免除出庭作证和就

特权事项提供证

明,可以制止他人

提示特权范围内的

情况。英美法比较

注重证据的个别衡

量,其判断证据的

一般原则是:证明

犯罪事实须使审判

者的确信达到排除

合理怀疑的程度。

这一原则一直到现

代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为了保障被告

人利益,就特殊重大的案件,以及某些证明力显然薄弱的证据,仍要求有法定证据或者补强证据。

7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不搜查和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执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

7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

答:(1)控制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2)有利于督促执法机关守法,保持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司法尊严。(3)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冤假错案。(4)有利于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5)能够促进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制观念的转变。

2019年电大考试《统计学原理》考试题附答案

2019年电大考试《统计学原理》考试题附答案 简答题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区别:(1)概念不同:品质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方面特征;数量标志说明单位数量方面特征。(2)标志表现不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只能为文字,不能直接汇总成指标,只能对其表现 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而形成指标, 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数字,也叫标志值,能直接汇总成指标。例如:当某班级是总体而每一个学员是总体单位时,学生“姓名”是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现,如二号学生姓名叫李琴;而学生“身高”是数量标志,用数字来表示,如:二号学生身高为170公分。 2.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3. 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 1)子项与母项内容不同: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中,各组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 而比例相对指标则是同一总体中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相对指标。 2)说明问题不同:结构相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或结构情况;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范围内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例如:在全国总人总体中,“女性所占比例”是结构指标,而“男女性别比”是比例指标(例如,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体中,“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是结构指标,而“轻工业企业数和重工业企业数之比”是比例指 4. 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答:(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度程度或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5.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间? 答: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娄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6. 简述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的区别? 答:(1)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具有连续性,而时点指标的指标值不具连续性。(2)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可以累计相加,而时点指标的指标值不能累计相加,时期指标,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指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7. 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 答: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是:⑴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⑵说明问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8.简述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答:1).抽样误差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2)影响因素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2.样本的单位数;3.抽样方法,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9. 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答: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值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10、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调查目的所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就是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是调查对象组成要素。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变化二者可以互相转化;2)调查对象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组成要素。3)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关系: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都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不一致的,有时是一致的。例如:在对某种工业企业设备使用情况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全部该种设备,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设备,填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这时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而在对工业企业现况调查中,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填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 顺便推荐一本我近期看过的觉得不错的书《此时此刻相爱的能力》。集中谈论爱情的,却又不仅仅只涉及爱情,更能让人看透很多人际交往中的真相,明白一些生活的实质。书的作者是个男的,感觉他是个有趣的人,不毒舌,也不迎合,常摆出一副“你喜不喜欢我都很正常”的样子,我反而觉得他这种真实随性的个性很难得,三观也正。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在恋爱里受苦了,对于曾经在恋爱中纠结的那些小情绪,那些揪着不放甚至导致不愉快分手的没必要的事情,我已经学会释然了。总而言之,看这本书有一种打通任通八脉的感觉,很实用,很值得学习。如今,对象夸我比以前懂事多了,但我才不会告诉他我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摆正心态、做出改变的,让我在感情和生活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哈哈。(最后,感谢我的好闺蜜晶晶把这本好书分享给我。。所以我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把好东西分享给更多人。分享主义万岁@!) 五、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2019电大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证据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是指在许可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许可证持有人可持许可证来证明自己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证据法学中的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3、自由心证制度:是指“证据之证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听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证是以证据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单纯的“自由”心证而认定事实。 4、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5、直接言词制度: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事人主义的特点:(1)诉讼“当事人化”。诉讼活动都由当事人来发动、推动和主导。(2)程序公正。第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更强调程序公正的价值。(3)当事人有主动权。当事人主义给予当事人极大的权力。(4)法官中立。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 2、简述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如防止法官专断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 3、简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及例外:(1)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2)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调查和质证的证据。民事诉讼中具体证明对象的多数内容往往因存在其它证明方法而不具有以证据证明的必要性,从而削弱了证据裁判原则对事实认定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适用的例外。 4、简述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存在的证明规则:(1)相关性规则;(2)传闻证据规则;(3)任意性自白规则;(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最佳证据规则;(6)证人的特权规则;(7)交叉询问规则;(8)补强证据规则;(9)推定;(10)司法认知。 三、论述题法定证据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证据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神示证据制度相比,是审判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然而法定证据制度归根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证据制度,机械而脱离实际。特别是法定证据制度把口供视为证据之王,造成了刑讯逼供泛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所谓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评断标准,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基本规则): 法律预先规定了证据的形式,根据证据的形式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

2012春《城市管理学》在线测试答案

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匹配简答论述计算其它 总共:25道 题 试题 总分: 100 页尾 二.单选。(15小题共60分,)页首 1 .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重点是()(4分) A.预警防范 B.组织灾民自救 C.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D.与媒体保持沟通 2 .()属于城市的公益性文化载体。(4分) A.酒吧 B.古代帝王皇陵 C.农贸市场 D.电视台 3 .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来分类,()属于内地城市。(4分) A.郑州 B.丹东 C.烟台 D.上海 4 .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市区人口一般在()以上。(4分) A.50万以上 B.100万以上 C.200万以上 D.500万以上 5 .()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分) A.农业化 B.商品化

C.工业化 D.市场化 6 .()是城市教育管理过程的第一步(4分) A.教育决策 B.教育计划 C.教育预测 D.教育组织 7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城市的特征:(4分) A.和谐性 B.高效性 C.历史性 D.整体性 8 .以下不属于城市财政管理特征的是哪一项:(4分) A.非营利性 B.高度法制化 C.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结合 D.经营管理的垄断性 9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4分) A.城市规划是城市营销的灵魂 B.经营土地是城市营销的起点 C.投融资渠道是城市营销的支撑 D.市场运作是城市营销的手段 10.近40年来,中国每年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人.(4分) A.百 B.千 C.万 D.十万

11 .以下对中国街道办事处的建制标准描述错误的是:(4分) A.10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 B.5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不设街道办事处 C.街道办事处必须包括一名专做街道妇女工作的干部 D.主任由选举产生 12 .以下哪项不属于城市住房规划管理应坚持的原则:(4分) A.充分考虑城市的地方特色 B.符合居民的生活活动规律 C.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D.建筑群体单一化 13 .()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4分) A.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B.合理的管理体制 C.坚固的生命线系统 D.完善的信息系统 14.()是在城市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住宅区或在农村的镇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4分) A.居委会 B.街道办事处 C.政协组织 D.人民代表大会 15 .城市交通的三原色不包括以下哪项:(4分) A.步行 B.自行车 C.火车 D.汽车 三.多选。(10小题共40分,)页首

证据法学简答题

证据法学简答题 1.简述证据法的功能 答:①证据法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诉讼主体地位。②证据法约束法官的恣意,确保法官公正对待当事人,并依法行使审判权。③证据法为裁判提供正当的根据和内容。 2.简述证据法与宪法的关系 答:①宪法是证据立法和运行的根本法律依据,证据法受宪法指导。②证据法把宪法中关于证据和证明的内容具体化为证据法中的具体规则。 3.证据法与诉讼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证据法的具体运作环境是诉讼,在宗旨和内容方面受制于诉讼法或诉讼机理。②诉讼离不开证据法。 4.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③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④比较的方法。⑤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5.如何发展我国的证据法学 答:①要处理好“怎样在我国实现诉讼证明和证据制度现代化”这个问题。②在看待和研究证据法律的价值理性或价值取向时,应当认识到脱离我们所处的社会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法律价值是毫无意义的。③加强证据理论研究的学术规范性。④提升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6.简述英美法系证据学的主要特色 答:①不甚追求体系的完整性,注重具体问题。②主要从当事人的角度研究诉讼证明和证据法律制度。③特别注重建构完善的证据法律制度。 8.简述大陆法系证据法学的主要特色 答:①注重证据法学完整体系的建构。②主要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研究证据法。③不太重视证据规则的研究。 9.简述证据法学的体系结构 答:(①第一编“绪论”;②第二编“证据论”;③第三编“证明论”。)第一编“绪论”。第一章证据法概述,第二章证据法学。第二编“证据论”。第三章证据概述,第四章证据的种类,第五章证据的分类,第六章证据的一般规则。第三编“证明论”。第七章诉讼证明概述,第八章证明对象,第九章证明标准,第十章证明责任。 10.为什么说证据法的基本性质是程序性 答:①证据法主要是涉及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规范,即从审判上确认法律事实的规则;②证据法作为程序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诉讼程序所固有和既成的程序和规则,如果失去了证据法则,那么诉讼程序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形式。 11.试述诉讼中设立证据制度的必要性 答:(1)有举证责任的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的需要。(2)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 12.简述书证与物证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主要在于书证的外形是一种客观物质材料,并以此作为其内容的必要载体。 区别:①书证是以客观物质材料为必要载体,借助文字、符号或图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

城市管理学简答题(参考Word)

四、简答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系统。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 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采取更改途径方式处理问题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3改变组织结构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行政组织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行政组织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行政组织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1911年,泰勒发表了( )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A.《公共组织理论》 B.《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 C.《组织结构与设计》 D.《科学管理原理》 2.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是( )。 A.邓肯 B.邓哈特 C.孔茨 D.韦伯 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 A.部门化 B.功能化 C.层级化 D.专业化 4.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 )的统一领导。 A.国务院 B.同级人大 C.全国人大 D.全国政协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 )。 A. 期望因素 B.激励因素 C.激发因素 D.奖励因素 6.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是( )。 A.拟定方案 B.确定目标 C.调查研究 D.发现问题 7.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 )。 A.争斗型 B.协作型 C.妥协型 D.克制型 8.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 )。 A.行政主体文化 B.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C.行政统治型文化 D.权力导向型文化 9.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 ()375.145 .5/==∑∑=x m m X (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 325.14 3 .5==∑∑= 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中央电大法学本科《证据学》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开卷)

中央电大法学本科《证据学》期末考试 选择题题库(开卷) (2015年2月整理,已更新至14年7月试题) 单项选择题库 1.根据诉讼证据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 )。D.本证和反证 2.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即可信性、可靠性、可采性被称为( )。B.证明力 3.甲、乙二人共同犯有盗窃罪,在审理的过程中,甲在供述了盗窃罪行后,又揭发了乙还曾独自实施过强奸犯罪。甲对乙强奸犯罪的揭发属于( )。D.证人证言 4.凡是未经查证属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各种证据形式,统统称为()。A.证据材料 5.公安机关在侦查王某盗窃罪时,收集到下列证据,其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有()。 D.王某承认盗窃的供述 6.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直接确认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这被称之为( )。D.司法认知 7.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中,执法人员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和指挥了解该事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特定的案件事实或者证据事实进行互相询问、反驳和辩论的方法称为( )。C.对质8.两大法系关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表述是相同的,都使用( )。D.盖然性的优势 9.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证明制度是( )。A.神示证明制度 10.下列关于证人和证人证言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以作为证人1.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由法官或陪审团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断,这称为( )。 C.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这一规定体现了()。B.证据裁判原则 3.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直接确认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这在证据学理论中被称之为( )。D.司法认知 4.甲在自家一楼阳台上装修,楼上二楼住户乙家阳台上的花盆突然坠下,将甲砸成重伤,花去医药费近万元。后甲将乙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乙辩称花盆坠落是由于甲野蛮装修振动所致,自己对此没有责任。甲否认花盆坠落是由于其装修 振动所致。对“花盆坠落是由于甲野蛮装修振动所致”这一事实承担证明责任的是()。B.乙 5.英美法系国家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表述是()。D.排除合理怀疑 6.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当事人陈述的共同之处在于()。D.都是言词证据 7.甲乙二人商谈归还欠款时,甲偷录了乙承认欠甲一万元钱的谈话。该录音带在甲乙二人的借款诉讼中()。A.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8.下列关于证人和证人证言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以作为证人9.水审、火审主要存在于( )。D.神示证据制度10.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主要是()。 B.被告 1.下列书证中,法院一般应当确认其效力,而不必进一步审查、质证的是()。 D.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书证 2.反证是指( )。 D.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3.下列各项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有()。A.被告人认罪的供述 4.“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体现了()。B.证据裁判原则 5.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承担举证责任的是()。A.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 6.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各种方法中,辨认法是指()。 D.在某一事物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组织曾与该事物接触过的有关人员加以指认与确定的活动7.下列关于证明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刑事诉讼中排除行为违法性的事实属于证明对象 8.在一行政诉讼案中,被告方某行政机关委托刘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刘律师为使案件胜诉,诉讼期间向原告和证人收集了充分的证据材料。下列关于刘律师做法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D.刘律师经原告和证人同意可以向该原告或者证人收集证据 9.被告人张某被指控犯有杀人罪。被告人张某要求在开庭时传唤其妻子出庭作证,证明案件发生时他在家里睡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B.张某的妻子可以充当证人 10.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 明所要达到的程度称为()。D.证明标准 1

城市管理名词解释简答(一)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绪论至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3、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4、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市政的涵义。 市政就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哪些?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

行;(2)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3)讨论、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4)选举和罢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和罢免市长、副市长;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听取和审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6)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7)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9)制定地方性法规。 3、市政管理职能的特征是什么? (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4、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

最新电大专科《行政组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行政组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 )理论。 A.行政生态 B.一般系统 C.社会人 D.动态平衡组织 2.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 )。 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 C.外部环境 D.组织环境 3.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 )。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垂直关系 D.平衡关系 4.省级政府每届任期( )。 A.5年 B.3年 C.4年 D.6年 5.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 )的综合作用。 A.期望概率 B.公平 C.个性倾向 D.努力程度 6.行政组织决策是以( )为后盾。 A.权力 B.组织 C.行政权力 D.权利 7.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 )。 A.争斗型 B.协作型 C.妥协型 D.克制型 8.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 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 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 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 为( )。 A.非正式沟通 B.双向沟通 C.单向沟通 D.正式沟通 9.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 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 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 )。 A.行政主体文化 B.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C.行政统治型文化 D.权力导向型文化 10.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 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 ( )问题。 A.结果 B.投入 C.手段 D.质量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以 上答案 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括号内。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1.古典传统组织理论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1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 关,它( )。 A.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 B.由中共中央产生 C.行使最高国家权力 D.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13.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 ) 组成。 A.需要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个体心理 14.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 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 式信息交流渠道 或形式主要有( )。 A.单线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集约式 15.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 ( )方向迈进。 A.法治型文化 B.开放型文化 C.参与型文化 D.服务型文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6.组织结构设计 17.行政组织决策程序 18.冲突 19.组织沟通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领导影响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21.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功能。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2.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 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3.试论组织变革的途径和策略。 试卷代号:2542

2020年电大统计学原理简答重要知识点

精选 四、简答题 1 怎样区分如下概念: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品质标志与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可否汇总为质量指标? 参考答案: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它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具体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品质标志本身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才形成统计指标,但不是质量指标,而是数量指标。 2.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普查的名称(不少于2种)。另外,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参考答案: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虽然都是全面调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全面统计报表需要经常填报,因此报表内容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这就可以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因此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需靠全面统计报表。我国近十年进行的普查有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等。 3.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下所包含的具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变换。 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每一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工业企业职工收入状况调查,每一个职工是调查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可编辑修改-

2015年7月电大《证据学》期末真题

试卷代号:1017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证据学试题(开卷) 2015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书证中,法院一般应当确认其效力,而不必进一步审查、质证的是()。 A.某县民政局提供的书证 B.当事人提供的书证 C.公务员贾某提供的证言 D.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书证 2.反证是指()。 A.能够证明当事人自己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B.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C.直接产生于案件事实发生过程中的证据 D.能够证明对方当事入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3.下列各项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有()。 A.被告人认罪的供述 B.证人听到被害人喊救命的证言 C.赃物 D.鉴定结论的复印件 4.“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体现了()。 A.直接言词原则B.证据裁判原则 C.自由心证原则D.非法证据排除原则 5.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承担举证责任的是()。 A.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B.证人 C.没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D.原告 6.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各种方法中,辨认法是指()。 A.对证据逐一进行个别审查的方法 B.对两个以上的证据进行比较,寻找其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 C.将若干个证据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考察,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的方法 D.在某一事物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组织曾与该事物接触过的有关人员加以指认与确定的活动 7.下列关于证明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程序法事实不属于证明对象 B.证据事实属于证明对象 C.刑事诉讼中排除行为违法性的事实属于证明对象 D.证明对象与实体法规范无关 8.在一行政诉讼案中,被告方某行政机关委托刘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刘律师为使案件胜诉,诉讼期间向原告和证人收集了充分的证据材料。下列关于刘律师做法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刘律师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B.刘律师可以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C.刘律师经被告授权后可以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D.刘律师经原告和证人同意可以向该原告或者证人收集证据

城市管理学历年题集及答案(整理)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 增长型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次 ()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 B 荷兰 C 日本 D希腊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 信息化 ()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C 工业化 ()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答:以人为本 ()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答:排污权交易 ()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 英国 ()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D. 市建制体制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A. 市人民政府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 保障系统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 预防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 ()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副省级市 ()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答:煤烟型 ()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 行政合理原则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 需求型C. 供给型D. 资源型 ()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法定社区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 市人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 D )左右。D 60% 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A 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B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 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B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C 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C 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 ABC D ) 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 管理 C 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 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C 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C 城市出现在()。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C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C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2019电大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我国进行的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第一次: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 第五次:2003年 2003年的第五次改革——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 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7项主要任务是: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4、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5、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6、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第六次:2008年 2008年进行了第六次改革---新时期以来的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