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创作中想象的形成
舞蹈表演美学视域下的舞蹈意象与编创

舞蹈表演美学视域下的舞蹈意象与编创摘要:意象的表达,在舞蹈的编排和其它类型的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从艺术美学到艺术想象入手阐述其关系,其次在舞蹈表演审美视野中,探讨了“意”和“象”之间的关系。
最后,从有意意象、创造意象、典型塑造三个角度,对舞蹈编排中意象的表现进行了剖析,并从意象的表现、意象的创造、典型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意象的表现在作品中塑造个性化形象、营造诗化意境、深化作品内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从形象在舞蹈编排中的延伸和加深,以及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力,来探讨舞蹈编排中形象的表现。
关键词:舞蹈表演美学、意象、舞蹈编创、人体被视为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也是舞蹈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
而且,这个物质载体并不是身体和意识的分离,而是被人的意识所控制的整体。
因此舞蹈美学研究必须坚持身心一元论。
只有坚持身心一元论,才能准确地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也能防止舞蹈训练向单纯技术性创作的道路上滑去。
对舞蹈表演美学中的从生命意识、宗教意识、象征意识、社会意识和美学意识三个方面来审视,以探寻舞蹈意象与创作的意义,将舞蹈美定义为"意识的肢体表现艺术"。
编导以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对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内涵进行艺术化的构思、审美、凝练、组织、编排,最终形成了舞蹈的情绪,产生了深厚的意境,使之能抒发感情。
这是一种艺术的想象、想象和审美,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它将作者的感情寄托在舞蹈的外部语言之中,将无形的、无法言喻的情绪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是编导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并且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是一种抽象和具体的融合、一种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玛丽·魏格曼曾说:“舞蹈是一种生动的语言,它是一种在真实世界上空飞翔的艺术灵感,它的目标是用更高的层次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形象和比喻,并请求与他人交流。
最关键的是,这支舞需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而不是拐弯抹角。
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剖析

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剖析摘要:文学作为传递人类思想及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其凭借语言文字对作品内涵深意予以表达。
但语言文字实际上仅为负载意义的一种醒目符号,人们只有运用自身想象,方可做到对作品真正阅读,从作品中获取深层意义与感受。
创作乃是利用充分想象进行创造的一种曼妙过程,而鲜明丰富的想象,则在整个文艺创作当中具有重要而又带有特殊性的地位,基于某种意义层级,若无想象便无文学。
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象;作用想象在文学艺术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何种文学题材,均需创作者充分发挥自身感知力与想象力。
读者通过对表面上的文字进行阅读,然后运用自身想象力,去深入而又准确感知作者流露情感及思想,通过发挥想象力,利用此桥梁促使读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思想共鸣,从而真切体会蕴藏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艺术魅力及形象。
一、文学创造中的想象各时期的批评家、艺术家及文学家均特别强调文艺创作与想象之间的关系。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文艺当中,想象起到主导而又最为积极的作用”。
黑格尔指出:“想象是人类最为解除的艺术本领”。
总之,想象就是人脑记忆下客观的形象,然后再次进行新的形象的组合过程。
想象作为文学写作中一个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而文学写作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便是其所具有的虚拟性。
其不同于实用写作,并不是单纯性的生活照搬,也不是对人们生活行为的一种如实传达,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实际上乃是一个利用生动语言文字符号,实施形象的再次组合的并再现形象的一种过程,尽管其具有十分复杂的具体过程,还需运用诸如意识等心理手段,并需实施反复性的改善、更正与修改,但其自始至终均难以分离想象施加的辅助作用,因此,文学语言可谓想象的一种外在符号。
文学写作需运用写作主体所持有的主观情感,通过选择、加工、提炼及重新生活改造等过程,将生活转变成专属自身的情感产物及心灵产物。
即全部文学作品当中的情节故事。
人物形象及生活画面,均为作者通过想象所刻画出的虚拟结果。
音乐审美中联想与想象——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子夜秋歌》

音乐审美中联想与想象——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子夜秋歌》作者:徐灵欣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19期徐灵欣(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摘要】联想和想象是审美心理的高级形式,与情感、理解密切相关。
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运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即有时候它们是纯感性的,有时已浸入了理性。
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把音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
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子夜秋歌》为例,深入分析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在此声乐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审美联想;审美想象;中国艺术歌曲;古诗词;林乐培1联想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记忆信息(表象)的提取和串联。
心理学家说:“回忆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
” 联想还分为相似联想、相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功能联想。
比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所引发的联想。
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亦即心象的转换递变过程。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
2 想象什么又是“想象”呢?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储存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心理范畴,不仅可以回忆过去和现在的事物和形象,还可以想象未来的事物和形象。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流传和文字,将自己头脑中零碎的表象,想象出我们从未见过的人物或事物。
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指在头脑中对表象重新组织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审美感性形象认识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进行重新加工和创造的阶段,也是审美形象理解和创造的环节之一。
3 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的异同审美联想是唤起头脑中已保存的过去经验或事物的重新显现,而审美想象是对头脑中保存的过去经验或事物进行重新组织、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一个从未体验过的新的形象。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的过程,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艺术意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
(一)构思的方式及运作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创作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制作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不经过艺术构思,创造客体就不能升华为艺术,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
构思的方式及运作有:1.整合整合,即调动材料储备和生活积累,根据创作意图将有关的意象进行整合,产生复合意象这其实是将艺术创造客体深化的过程。
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曾经有不少人对号入座,认为鲁迅是在讽刺他们,事实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而是叠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的一般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而构思出来的典型形象。
2.变形变形,是指艺术家在构思中以一定的审美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对客观对象做较大的改动和重建,甚至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手法创造艺术意象的方式。
变形作为一种主体审美能动创造的手段,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而在艺术构思阶段就已显得非常重要。
在各类艺术品种的创作中,变形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更是常常运用变形手段,突出艺术家对生活的强烈感受。
例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达利在《内战的预兆》中把人五脏悬置,中心掏空,危机感充透灵魂和肉体。
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虽然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但归根到底,并不是凭空想象产生的,而是艺术家原有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累的变形。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研究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于舞蹈表演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观看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直观地观看舞蹈表演者精湛的舞蹈技艺,人们更加关注舞蹈表演的文化内涵及蕴含的精神品质,力求在观看舞蹈的同时能够接受艺术与文化的熏陶。
但是在传统的舞蹈表演中多数舞蹈者只是在进行舞蹈的模仿与表演呈现,并没有关注舞蹈表演中的文化渗透和情感传递,影响了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
因此,在舞蹈表演的优化和改进过程中要求舞蹈表演者能够将个人的想象力融入其中,实现对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
一、舞蹈表演及想象力相关概述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集音乐、舞蹈以及表演等艺术与一体,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关部门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追求不断加强,传统的舞蹈表演在新时代也要融合新的艺术元素不断创新,创作出新时代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舞蹈表演艺术作品。
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角色,舞蹈表演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不仅需要用扎实的舞蹈功底给观众呈现舞蹈艺术技巧,还要深度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达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和情感,从而实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导观众走进作品中,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而舞蹈表演者要想达到这一表现效果,就需要在理解与感悟作品内涵及情感的基础上,能够融入个人的想象与个人对作品的认知,通过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将个人的想象融入到表演中,丰富舞蹈表演的内容,使舞蹈表演能够体现出舞蹈表演者个人的特色和风格。
可见,舞蹈表演与想象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在舞蹈表演中合理地应用想象力进行创作和表达是提高舞蹈表演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想象力是一个人在其自身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某些事物上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产生全新的理解与认知。
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的想象力对其更好地完成舞蹈表演,提高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以及舞蹈创作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舞蹈表演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来提升舞蹈表演的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舞蹈表演中想象力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艺术创造名词解释

艺术创造名词解释艺术创造是指艺术家通过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才能和技巧,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创意和思想。
艺术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旨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官来传达情感、理念和体验。
1. 艺术创造的定义与特点艺术创造是指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技能,将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艺术创造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观念和体验的表达,也是与观众、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互动。
艺术创造具有以下特点:(1) 创意性:艺术创造强调创意和独特性,通过艺术家的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2) 表现性:艺术创造通过艺术家选择的形式、材料和技术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3) 交流性:艺术创造需要与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观众的参与中得以体现。
2. 艺术创造的过程与方法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探索和实验的过程,艺术家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他们的创意。
艺术创造的过程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灵感的获取:艺术家从生活中的观察、思考、感受中获取灵感,或通过研究、阅读、旅行等方式来寻找创作的源泉。
(2) 概念的形成:艺术家将灵感转化为概念,并对作品的风格、主题和表现方式进行初步规划。
(3) 实践与实验: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音乐创作等具体媒介来实践并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巧。
(4) 修改和完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反思和修改,以使作品更加完美和符合自己的意图。
(5) 呈现与展示:艺术家将作品进行整理、挑选与展示,并与观众分享他们的创造成果。
艺术创造的方法多样化,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目标和个人风格选择不同的方法。
例如绘画中的线条与色彩运用、音乐中的和声与节奏编排等。
3. 艺术创造与社会发展艺术创造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创造艺术作品,传递文化、记录历史、探索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艺术创造对社会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 文化传承与创新:艺术创造通过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浅谈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摘要:在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是不可或缺的,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为传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文学作用中的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展现出作者的写作心理历程。
通过有效运用艺术想象能够显著提升文章深度与宽度,文学创作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它的内容需要通过艺术想象创造,这样作家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因此,针对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培养以及提高人的想象能力,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艺术想象;文学创作;问题;灵感;应用价值学者别林斯基说过:“在文艺和文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便是想象。
”在文学创作中有效运用以后随想,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艺术想象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然后文学创作者运用大脑的思维意识让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创作者的的写作技巧以及艺术想象能力显著提升,高效完成优秀出色的文学作品。
因此,本文对艺术想象与文学创作的基本年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然后针对运用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分析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1艺术想象与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的大脑皮层对已经储存的事情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想象具有补充作用、预见作用、代替作用以及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学形象时通过语言文字以及思维对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作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意象[1]。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精神生产,也是文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可以通过文学创作对生命进行审美与体验,让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学史上留下痕迹,通过文学创造之后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具体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创作把握对象是活的整体的人及其生活;直接目的是创造艺术形象;主要作用是感染人教育人;文学创作时形象思维是独特的。
浅谈摄影创作的立意

52□湘潭大学老年大学 周乐国浅谈摄影创作的立意立意是摄影创作的灵魂,完美的创作立意会提升作品的创作意境、丰富其艺术构成、增添其文学韵味,并进一步揭示画面的蕴藏、开阔观赏者的想象空间。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必定要有极具感染力的主题。
摄影创作是作者对客观事物主观感受的产物,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摄影创作时,构想和确定作品主题,并以精炼的文字加以表述,即摄影创作的立意。
凡是有品位的立意,往往观点鲜明、文字精练、表达准确且新颖深刻。
一、摄影创作立意的方法明确拍摄主题。
照片的拍摄主题,可以在拍摄前拟定,也可以在拍摄中闪现,还可以在拍摄后深挖。
准确表述意境。
对立意的意境表述,需反复琢磨作品,拓宽想象空间,深刻探寻内涵,切忌牵强附会。
精准提炼文字。
对表述立意的文字,要仔细推敲、放开思路,精选言简意赅的文字。
提升自身素养。
首先要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情绪;其次要拓宽知识领域,既要文理兼学,又要博学善思、知行合一。
摄影创作立意与创作构思不能混淆,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立意空间和构思方法。
立意是对创作的摄影作品表明所要反映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而构思则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为体现创作主题而考虑的拍摄思路与设想。
二、摄影创作立意的分类摄影创作是“既纪实又表意”。
纪实是通过客观拍摄形成叙事作品,拍摄中多为形象思维。
表意是升华情感,而表意又取决于立意,需要抽象思维。
表象立意——表述摄影作品直观显示的意境,主要靠形象思维,辅以抽象思维。
蕴涵立意——表述摄影作品深层次蕴涵的意境,需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发散立意——表述摄影作品能发散映射的意境,主要靠抽象思维,辅以形象思维。
摄影创作的立意并无定式可言,可谓仁者见生命又一春乐在摄中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3创作者准确把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创作出与拍摄对象最为贴切的立意,使摄影作品图文并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想妈妈荷塘维纳斯仁、智者见智,创作者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灵活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 ●●■一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宣告新人物的来临,创造新
生活的新的心理典型的诞生。”([苏]奥夫相尼柯夫
(主编),冯申(译),简明美学辞典【H】,北京:知识出版 社,1981:178)这种典型常表现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过程中:把自己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和内心的理想通 过想象揭示出来,以把握世界和反映世界。想象力是 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是任何创作活动的必要 因素。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并不是所有的想象都可以 运用于艺术创作,托马斯・瞿布斯在描述想象时说: “物体移开之后,或眼睛闭上之后,我'if1心里仍留有一 个所见物的映像,尽管它要比我们所见之时模糊。” ([英]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3:1 24)这是想象的一种,我们称之为“再现 性想象”,如记忆。 艺术创作中需要的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的感触、感 知、表象、印象的认识,在头脑里回忆并进行创造性地 加工,称之为“创造性想象”,即我t1"1所说的艺术创作中 的想象。它需要艺术家对生活体验及各种意象的积累 和再创造,以及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创造性想象的形成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智的生活表象积累 托马斯・霍布斯说:“-i. ̄t人的个人经验是诗歌的源 泉。”([英]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H】,北京:北京 出版社,2O03:119)任何艺术作品的表现都不是凭空 而来,它是艺术家对生活体验的一种想象,我们知道艺 术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艺术家的这种想象。想象来源 于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对生活表象的改造 过程。这种表象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生活现象,艺术家借 助各种感官在生活中广泛接收自己所感受的万物,从 而产生丰富的感觉和知觉。这种感受不仅来源于艺术 家直接生活的自我感受还包括外在听闻的间接经验, 被艺术家们积累起来储存在意识中。生活的感受和经 验的积累在艺术创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 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绘画艺术中,这样的积累是创作的 基础。吴冠中曾说,有一些年轻人,一夜之间想成名,急 于求成,没有根基说,搞所谓的创新,作品很难看。没有 基础的创新不成为真7F的创新,也无法创作出真正的 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感受愈多愈深,意识
的积累就愈加丰厚,他的想象力也就会越加--:F富。
纯粹的生活表象积累形成的想象还需要进行选择
与 ̄n-r-才能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但
并不是生活的照抄,它需要高于生活,艺术要补充生活
中所没有的,是对生活的补充,而不是记录,艺术家需
要在生活表象中做出理智的选择,重新编:t-IF组合有所
创新,这才能称为创造的想象。这种选择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第一,是选择所必需。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经
验和感受越加--=F ̄,要在庞大的记忆系统里寻找出我
们所需要的元素,并单独提出或重新组合运用到我们
的创作里,而不是依原样全盘托出。我们在教小孩子数
数或背诵诗篇的时候,他们摇头晃脑,熟读而记,然而
这样的记忆多数是“死”的,孩子们只能背诵全篇或从1
数到20,若从中间单独提取一句或一个数字再接下一
句,他们只能再次从头开始背诵。生活的客观表象连为
一
体而不能单独运用,这样的记忆是笨拙的,不能称之
为创造的想象。第二,是综合所必需。中国古诗词中有
很多意境绝妙的经典,如“长河落日圆”一句,“长河”和
“落日”皆是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场景,它们看似毫无关
联,但作者将之从记忆中单独提取出来组合在一起,创
造了一种新意象。这样的意象牵涉到联想的作用,需要
艺术家和阅读者在某一事物上有相同的审美感受,这
样的联想还包括拟人、托物以及象征。如我们说天平象
征法律,两个事物原本是互无关系,因为同具有一个公
平的特,l生,所以把天平和公平的法律串联起来,这也是
一
种创造性的想象。
二、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需要
艺术家根据一定的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
来理解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并将种种方面进行理智
的选择和重组后再进行构思。这样,创造性想象在创作
过程中集合和-=F--富起来。但是,在记忆的选取中,我们
是否都是按照理性的需求而做出选择的呢?有选择就
2 1
有抛弃,我们为什么提取这一意象而忽略另一意象呢?
创造性想象形成的第二个因素,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
自我情感的需要。
“我看到的是能引起我情趣的,我没有看到的是不 能引起我的情趣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3)艺术作品反映的是一个 艺术家一系列的感情、思想、感受和思索。艺术创作,要 表达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心灵的东西,看见了什么,产 生某种想象,从而进行创作,这种想象是艺术家情感的 表现。想象脱离了情感,就很难产生饶有美感的艺术形 象。从情感对想象的作用看,情感是激发想象的动因和 力量。垂柳伤离别,明月照相思的意境,都是由景触情 而发,“情感触境界而发生,境界不同,情感也随之变 迁,情感变迁,意象也随之更换。同一事物在这个境界 里触动这种情感,唤起这种意象,在另一个境界里又触 动另一种情感,唤起另一种意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H】,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 86),情感和意象 是生生不息相互关联的。生活中的表象在记忆中常是 散漫的,这使得想象与意象变得杂乱,而艺术作品必须 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需要艺术家将凌乱的意象通过 主观情感在创造性想象中融为一体,这与艺术家对现 实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个人经验和对生活事实充满激 情的知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也说艺术主观性 揭示艺术家才华的大/J、。 创造性的想象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还表现在 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需要。艺术 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是一件煞费心血的事情, 但是从古至今许多艺术家宁穷困潦倒终身,也致力在 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为世人皆知的画家梵高 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 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各尝 艰辛,甚至因痛苦不堪而割下自己的耳朵,绘画成了他 唯一的精神寄托。但他即使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也坚 持作画,最后才创作了如《向日葵》这类风格独特、享誉 世界的名画。艺术是感情的表达,当艺术家对亲人产生 思念的时候,当对身处的社会环境不满时,他们寄情于 创作,创造性的想象油然而生。 三、潜意识中的灵感涌现 创造的想象还有意识所不能察觉的成分,这就是 所谓的“灵感”。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需 要在现实的生活表象中做出选择并加入自我情感进 行再创造。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的加入。“创作灵感 指艺术家的全部创作力量处于升华状态,他的全副身 心集中在创作客体上。在有灵感的时候,创作劳动的 效率特别高。”([苏]奥夫相尼柯夫(主编),冯申(译), 简明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781:9)普希 金在抒情诗《秋》中是这样描写灵感状态的:“诗兴油 22 然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动着, 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 ……/思潮这脑海汹涌澎湃/韵律迎面驰骋而来/手 去执笔,笔去就纸/瞬息间——诗章进涌自如”。柏拉
图认为灵感是特殊的超人的天赋才能,是突然的“灵
机一动”,是超自然的神秘的闪现,他认为灵感是神的
启示,比艺术手腕还更重要。艺术家在得到灵感时,常
不费心血,就可以写出完美的作品。歌德著《少年维特
之烦恼》是这样,罗丹作《流浪的犹太人》亦是如此,他
们听说或突然看见某一事物,有了自己也意想不到的
激情和狂热,顺着心灵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形成了伟
大的艺术作品。
灵感看似是突如其来不由自主的,艺术家在得到
灵感时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艺
术创作中又常常使得作者超出自己的平素水平。但是
近代心理学家有关研究表示,灵感大半是由于在潜意
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人除了意识之
外还存在潜意识,潜意识也是想象活动中的一种。在有
意识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中,将情感和经验埋藏在
我们不以为然的记忆里,在某一时刻意识松懈,潜意识
“趁机而入”,带来灵感。所以说灵感如埋伏着的火药,
当遇到导火线而突然爆发。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巨大意
义的是灵感,灵感促使艺术家卓有成效地安排作品的
内容和形式的一切因素。艺术创作者常为没有灵感而
烦恼,但是任何一位真xT_的艺术家都会明白灵感不是
空穴来风,也不是向上天祈祷就会降临,它需要更多的
学习和积累,将思考化作潜意识里的一部分。马克思
列宁主义美学认为灵感是紧张的创作探索和不倦劳动
的结果。柴可夫斯基指出,灵感是一位不爱拜访懒人的
未宾。灵感的产生需要艺术家的才能和技T5,需要对目
标的理解以及对素材的知识积累。艺术大师吴冠中在
次访谈中说道,画家要静下心来,多去看书,提高自
己,学会思考,当一个有思想性的画家,思路开阔了,艺
术创作的理念与形式才会更丰富。有了积累和学识,有
了技术和方法,艺术家再趁着“灵感”扶摇直上,才能创
作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创造 I+F-.的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
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借助想象,把从生活中观察体验得
来的生活表象和情感映像储存在记忆中,并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来形成艺术作品。别林斯基说诗人能超越自
己的经验范围,渗入到任何境况,任何国度,任何年龄,
任何感情里去。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没有想象,艺术家
就无法以形象的方式来概括生活,就无法创造出高于
生活的艺术形象。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