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体育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兴奋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3.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4. 磷酸原功能系(ATP-CP):指由ATP和CP两种细胞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构成的无氧供能系统。

5. 糖酵解供能系:指供氧不足时,糖分解产生乳酸而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6. 有氧氧化供能系:氧气供应充时,糖和脂肪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7.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一种递质也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

8. 受体: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9.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一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0. 运动神经元池:指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

11.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12. 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是,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回撤的反射。

13.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的反射。

14.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的反射。

15. 氧解离曲线: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6. 碱储备量:每100ml血浆的NaHCO2的含量。

17.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8.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而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动作。

19.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0.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21. 运动后的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22. 动作电位: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扩步的电位变化。(外负内正)

23.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24. 比肌力:单位生理横断面上所产生的最大肌肉力量。

25.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26. 氧通气当量: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27. 血型: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8. 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的现象。

29.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30.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着运动强度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拐点称为乳酸阈。

31. 氧的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32.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33. 进入工作状态:从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34. 极点: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35.第二次呼吸:极点被克服后,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36.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37.恢复过程:指运动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38.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大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39.运动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40.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对外界的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大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1.动作电位及其成因?

动作电位是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成因:a在刺激的作用下,首先引起膜轻度的极化,但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

b动作电位只能由阈电位所触发,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500倍,大大增大了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量的钠离子迅速内流

c当扩散力与电场力平衡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回将,钠离子停止内流,钠离子暂有峰值,即动作电位

d钠离子泵将钠离子由膜内运出膜外,从而细胞恢复到安静状态

e动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钠离子的通透性,与刺激强度无关

2.N-M的传递原理?

a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使前膜去极化,直至改变膜的通透性

b间隙中的部分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导致囊泡向前膜靠拢,囊泡壁与前膜暂时融合并破裂

c乙酰胆碱进入接点间隙并向后膜扩散

d乙酰胆碱与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发生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e当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就触发了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继而引起这条肌纤维的收缩

3.M的收缩与舒张过程,“肌丝滑行理论”?

a钙离子触发肌肉收缩

b横桥的摆动引起肌丝的滑行(A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B横桥的摆动向M线方向C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D横桥回摆E横桥与肌动蛋白再结合,再摆动,再分离,再回摆......在钙离子浓度下降之前,此过程循环往复,横桥把细肌丝拉向M线引起滑行)

c收缩的肌肉舒张

4.横桥是怎样引起肌丝滑行的?(上题A-E)

5.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过程?

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指能量形式的转换c编码功能,指信息形式的转换 d适应现象

6.心肌收缩的三个特点?

a“全”或“无”式的收缩,因为它是一个技能合胞体

b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心肌细胞兴奋时对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7.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a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b遗传因素c年龄、性别因素d训练的影响

8.为什么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

最大摄氧量不足是由机体本身的氧气摄入能力差造成的.氧气的摄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肺,再由肺通气、肺换气等功能弥散入血液中.安静状态下,心脏的CO为5升每分,运动后可达20-25L/min,是安静时的4倍。而安静时的肺通气量为6-8L,运动后可达180-220L,是安静状态下的30倍.由此可知,一般环境中氧气可通过肺进入血液,所以不能成为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摄氧量=CO×动静脉氧差.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CO的大小,运动后心脏的容积增大,血液增多,心壁增厚,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从而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强,CO随之增大,最大摄氧量增大,所以心脏的泵血功能是中央机制.

9.乳酸阈(LT)的生理机制?

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一部分肌糖元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无氧酵解产生乳酸,肌乳酸由肌细胞进入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浓度增高,而还有一部分乳酸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糖异生作用使其转化为糖原,同时进入肝脏的血液减少,降低了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从而导致血乳酸浓度急剧堆积

10.为什么内脏器官的惰性是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a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元多且路线长b植物性神经大多数轴突细且无髓鞘c体液调节需要的时间较长.

11.“极点”产生的机制?

a内脏器官的惰性大于运动器官,出现氧亏b乳酸堆积,运动动力定形暂时紊乱.

12.“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