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合集下载

他用3 个月让土里长出1200 万

他用3 个月让土里长出1200 万

他用3 个月让土里长出1200 万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8年第8期吃火锅也能发现财富?云南省有这样一位牛人就是靠吃火锅发现了一个获得千万财富的商机。

而且,他这个商机很神奇,只用三个月,就能让地里长出1200 万元。

他是如何做到的?一顿火锅引出的商机这位牛人就是85 后小伙贺鸿宇。

2007 年,贺鸿宇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2011 年8 月,毕业后的贺鸿宇考入重庆市一所大学任教,这让村里人很为他骄傲。

可谁也没想到,才工作了不到3 年,贺鸿宇却辞职了!他辞职的原因是要回老家云南省华坪县宏地村种地!很多人为贺鸿宇惋惜,甚至有人议论,贺鸿宇不是读书读傻了,就是在学校里犯了事,被任教的学校开除了。

这些流言蜚语,贺鸿宇并不在意,他只在意一个人。

贺鸿宇最在意的人叫廖世梅,是贺鸿宇深爱多年的姑娘。

从初中到大学,两人既是同学又是恋人。

大学毕业后,廖世梅考入当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而贺鸿宇远在重庆任教。

回乡种地的事,贺鸿宇担心和隐瞒的就是她。

当时,他们已经恋爱14 年了。

因为两人相处异地,所以贺鸿宇并没有很快露馅儿。

直到一年半后,一条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报道登上当地报纸的头条。

贺鸿宇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

然而,出乎贺鸿宇意料的是,女友对于他辞职创业的举动并没有太大的反对,这让他长长的舒了口气。

而贺鸿宇之所以回乡种地,是因为他看中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2014 年5 月,贺鸿宇去昆明出差的时候,朋友请他吃了一顿野生菌火锅。

这顿火锅让贺鸿宇有了另外的收获。

贺鸿宇在吃火锅的时候意外吃到一种菌,味道特别好,一下子好奇就问了朋友。

朋友说这个菌叫羊肚菌,一公斤干菌能卖到2200 元。

贺鸿宇一听这种干菌一公斤要那么多钱,满脸的不可置信,就提出跟朋友去当地市场上看下情况。

吃罢火锅后的第二天,贺鸿宇和朋友来到了云南省木水花野生菌市场。

在市场上,贺鸿宇了解到,羊肚菌干菌真像朋友所说的能卖到2200 元/公斤,而鲜菌也能卖到230~280 元/公斤。

领军人物----高益槐

领军人物----高益槐

领军人物----高益槐
高益槐,1949年出生,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

1986年,他的“香菇代料露天栽培技术”、“竹笙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专著荣获发明金奖。

凭着在菇菌专业领域的杰出成果,他1992年入选中国50名优秀青年科学家。

1998年创立安发国际控股公司。

是安发控股集团的领军人物,董事局主席。

是国际知名的真菌学家和医学营养学家,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教授在食药用真菌的栽培工艺,真菌多糖药理活性成分研究和提取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次阐述了真菌多糖调节免疫与“细胞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诠释了医学“扶正固本‘的真谛。

在标本兼治的原则上进行了“细胞排毒,细胞修复,细胞再生。

”三大功能的深入研究。

在分子水平上继承和创新了“君臣佐使”的微复方配比。

他提出和完成了医学史上的“三效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为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融汇和互补搭起了崭新的桥梁。

为了报效家乡,安发国际高益槐毅然选择回国。

他决定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民走上安发生物发展特色生物经济之路。

2005年起,高益槐投资在宁德成立了安发生物科技公司,专业研发和推广药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产品的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做出贡献。

“上邦”崔万峰:中国杂粮隐形冠军

“上邦”崔万峰:中国杂粮隐形冠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邦”崔万峰:中国杂粮隐形冠军 作者:王可敬 路霞 来源:《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4年第04期

他探索的金融助农模式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新思路;他创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带动了五万多农民发家致富;他敢想敢干,立志将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让每个人都吃上放心粮;他就是金融助农模式的开创者、河南上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万峰。

时下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们更加注重对健康的追求,人们的饮食观念和膳食结构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与升级,五谷杂粮颇有返璞归真的意味,成为一种时尚之选。杂粮出口在我国粮食出口贸易中也异军突起,份额逐年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杂粮产业尚处于小规模、分散型的传统农耕经济阶段,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国内杂粮种植与加工的粮食企业,河南上邦实业有限公司立足于中原粮仓,大胆尝试金融助农模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辐射全国,创杂粮产业资本化运作之先河,已然成为中国杂粮行业的隐形冠军。

日前,记者专访了上邦董事长崔万峰先生。崔万峰向记者详细描绘了上邦的未来蓝图,也讲述了自己艰辛的创业故事及心路历程……

“为有读书多壮志” 1974年,崔万峰出生于豫北濮阳农村。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崔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拮据。母亲除了做家务,下地干农活,还得照顾年迈体弱的祖父和四个孩子,用单薄的身子努力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父亲是高中毕业,会打算盘,会写毛笔字,在村里算得上文化人。父亲为了激励崔万峰,曾将毛主席很著名的两句诗改了两个字,一遍一遍教诲他:“为有读书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诗从小就在崔万峰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母亲是一生当中对崔万峰影响最深远的人。母亲有一句朴实而自信的话,崔万峰一直默记于心:“再穷,也要活得像个人样儿。”幼时,母亲常常将大人穿旧的衣服,精心改制成孩子的衣服,哥哥穿不成了,就改一下给弟弟穿。就这样,无论再穷再难,崔万峰兄弟四人也从没有像其他农村小孩儿一样光着屁股在外面跑。“我母亲有一种高贵的精神。这个基因也传给了我。”崔万峰说,他曾经给同事们笑侃说自己也是“富二代”,一个继承了父母精神财富的“富二代”。

蒙山脚下的致富经

蒙山脚下的致富经

个 人 仔 细琢 磨 。
给 自己所售的宝贝拍照、美图、描述 。 我 们 要 离 开 她 的 实 体店 时 ,她 的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的努 力 ,她 的 “ 沂
蒙好 风光 ”淘 宝店就要 开业 了 ,销 售草 网上店铺 也开张 了 ,一天只 有区 区几 单 鸡 、草鸡 蛋 、蜂 蜜等各 类本地 区特色农 货 ,但周 芳也异常 兴奋 ,她 脑海 中 ,似
木 耳 ,因此 ,合作社 还积极探索推 广种植 白灵菇 、猴头菇 、杏鲍 菇等食用菌 品
种 ,以及灵芝等药用 品种 ,实 现了种植的连续性 ,保障 了农户 的收入 ,提高 了 合作社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 ( 潘 文杰 郭强 平 邑县温水镇人 民政府新 闻中心 邮编 :2 7 3 3 0 0)
产品 。从实体店 到 网店 ,周芳 知道 ,店 乎一个无形 的销售 网正在展开 。 是成功开 业 了 ,但一个 新店没有 销量 ,
富经
“ 去年我们合作社试生产了2 万千克左右的黑木耳 ,销售收入8 0 余万元 ,市
场反 应 比较好 ,今 年准备大量生产 上市。”平 邑县康合食用菌 种植 专业合作社
总经理杨成彬欣喜地介绍说。 杏鲍 菇、灵芝等 品种 ,解决了秋冬 “ 入冬后 ,我们还尝试种植 了猴头菇 、
销 售?对 网上卖鸡 蛋的想法 ,丈夫有 些 的 店 ,谁 会信 任 你 的 店 ,解 决这 些 问
担心 。近 段时 间,周芳 白天工作 ,晚上 题 ,就 只能在 网上学 习。现在 ,周芳一 就在淘宝 网里搜寻 各个农产 品店学 习 , 有机 会就会 跟其他农 家店的客 服聊天 , 从最基本 的网店注 册 ,到新店 的店铺 装 学 习别人 的经营方 式和销售模 式 。没有 修 ,再 到每个草鸡 的详 细描 述 ,她 都是 客 户光临 ,她就在店铺 装修上 下工夫 ,

河南昔日高考状元辞职回家种菜一年后成千万富翁

河南昔日高考状元辞职回家种菜一年后成千万富翁

河南昔⽇⾼考状元辞职回家种菜⼀年后成千万富翁 郭可江在“照顾”⼤棚⾥的蔬菜 河南范县男⼦郭可江2004年以全县⽂科状元成绩考上北京⼀所⼤学,毕业⼯作3年后决定辞职回家创业建⽴菜园。

⽗母和乡亲都对他的决定表⽰不理解。

创业⼀年多后,他的农场所带来的收⼊已使他成为千万富翁。

29岁的⼩伙郭可江在范县甚⾄濮阳可是位家喻户晓的⼈物。

创实业>>29岁的他让村民开了眼 ⼤⽚的蔬菜⼤棚、成群的鸡鸭、满圈的猪崽……这是⼀个集蔬菜、花⽊、⽔果等种植和家禽养殖为⼀体的现代⾼效农业⼯⼚。

但在⼀年多前,这⾥仅是⼀⽚普通的稻⽥。

这⽚现代农场,是2011年3⽉由范县付⾦堤村郭可江创办的专业合作社。

除了蔬菜⼤棚和养猪场,郭可江还培植景观树和樱桃、苹果、梨等果树2000多棵。

他还在⾃⼰的农场⾥推⼴“猪—沼—菜”、“猪—沼—果”等⽣态循环模式。

他的种地模式让祖辈务农的村民开了眼。

据了解,郭可江在北京海淀、丰台、朝阳等地区设⽴了四个有机蔬菜销售点,农产品直接⽤货车送到销售点,不愁销路。

他还在北京注册开通了⽹站,创⽴⾃⼰的“⽼家菜园”品牌,还请《西游记》中沙僧的扮演者担任形象代⾔⼈。

如今,这个年仅29岁的⼩伙⼦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写传奇>>⾼考⼀举成名回乡种菜再次轰动 郭可江的⽗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虽然家境不富裕,仍坚持将三个⼦⼥送进学校。

郭可江上⾼⼆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顿时没了顶梁柱。

郭可江多次要求退学,但都遭到母亲反对。

“家⾥就指着可江上学出个名堂,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出来啊!”郭可江的母亲说。

郭可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

2004年,他以全县⽂科状元的成绩考⼊中央财经⼤学,成了县⾥的名⼈。

2008年,上了四年⼤学的郭可江毕业了,进⼊兴业银⾏做了⼀名理财规划师,平时还做股票操盘⼿。

⼯作三年后,郭可江突然做出了⼀个让所有⼈都吃惊的选择回⽼家种地。

“回到⽼家后,村⾥说啥的都有,反正都是不理解。

常明昌 “菇神”追梦铸传奇

常明昌 “菇神”追梦铸传奇

常明昌“菇神”追梦铸传奇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4期他是农民心中的“菇神”。

30年执着追梦,寂寞为伴,心酸几多。

小蘑菇撑起大事业,破茧化蝶,一代菇神铸就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文戴红常明昌办公室里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灵芝,令人称奇。

办公室墙上“菇神”两个遒劲的大字,更引人侧目。

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的题字,道出了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30年追梦之路,诠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时间回放到1992年。

太谷街头,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推着辆破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

知识分子最放不下的就是这张脸,面对过往行人不时投去的诧异目光,年轻人涨红的脸上略带一丝羞涩。

这就是常明昌。

这一年,他28岁。

从上大学时师从著名真菌学家刘波教授,常明昌就为自己的职业梦想奠了基。

1985年,他从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

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内,他一如既往地追随刘波教授,倾心于食用菌栽培、山野资源开发、真菌分类、保健食品和块菌研究,尝试做食用菌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

27岁他就发表了45篇论文,专著2本,在山西农业大学,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来说,这至今仍是一个高度。

迄今常明昌已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食用菌本、专科统编教材2部,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2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山西省煤基重点攻关项目等21项,合作发表地下真菌16个新种,是我国地下真菌研究的学术权威之一。

想当年,是一次偶然的经遇,触动了常明昌走上产学研之路。

1992年他在北京出差时在麦当劳吃饭。

聊天时得知麦当劳的一个门童一个月工资是400块,是他工资的4倍还要多!当晚常明昌失眠了。

他开始思忖这些年自己所做的一切:论文写得好只是纸上谈兵,科研做得再好也只是研究层面,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生产成果,才能获得利益、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梁希森百科

梁希森百科

梁希森_百度百科kunkunzhang89 助理小编二级(112)|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我的消息(1/4)| 百度首页 | 退出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有模有样世博编辑词条梁希森目录[隐藏]梁希森简介创业经历从讨饭娃到亿万富豪生死转折玫瑰园“农村乌托邦”之梦《亿万富豪梁希森的新农村梦想》讨饭娃衣锦还乡只为改变家乡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靠“先富户”支持的新农村建设能走多远投资脱毒马铃薯八年奋战终见“薯”光马铃薯的地位遇到的困难处境看到曙光不求回报、勇于探索的梁希森梁希森简介创业经历从讨饭娃到亿万富豪生死转折玫瑰园“农村乌托邦”之梦《亿万富豪梁希森的新农村梦想》讨饭娃衣锦还乡只为改变家乡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靠“先富户”支持的新农村建设能走多远投资脱毒马铃薯八年奋战终见“薯”光马铃薯的地位遇到的困难处境看到曙光不求回报、勇于探索的梁希森[编辑本段]梁希森简介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1955年3月出生于乐陵市杨家乡梁锥村。

少年时代的梁希森,经历可谓是极其坎坷。

因兄弟姐妹众多、农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弟弟饿死在他怀里,10岁的梁希森离开家乡,四处讨饭,才得以活命。

受人接济的老梁曾立下宏愿: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

“有饭大家吃”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他13岁打铁,17岁离家谋生,23岁闯关东。

梁希森一个山东农民,据说只会写自己名字的人,却拥有北京最好最贵的别墅群“玫瑰园”。

[编辑本段]创业经历地产界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多少成名人物光耀的背后却是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一日功成,艰辛的往事反而成了让人称道的奋斗历程。

起家于草根的地产界大鳄虽然许多也并无显赫的学历,但像梁希森这样的——只上过一年小学,认字不到200个的恐怕也绝无仅有。

与众多地产大鳄充满谜一般的发家史不同,梁希森的发家史显得相对简单的多,更像是无心插柳却绿柳成荫。

历尽艰辛修成正果点草成金带富乡邻——蘑菇大王钟飞翔创业记

历尽艰辛修成正果点草成金带富乡邻——蘑菇大王钟飞翔创业记

历尽艰辛修成正果点草成金带富乡邻——蘑菇大王钟飞翔创
业记
刘鑫
【期刊名称】《农村百事通》
【年(卷),期】2013(000)022
【摘要】一个憨厚朴实的普通农民,在多次创业失败之后,靠自己潜心研究食用菌的新法种植技术,带动1000多人种菌致富。

他就是获得"五星级创业人物奖",荣登"创业英雄榜",被誉为"蘑菇大王"、"农民种菌专家"的广西农民——钟飞翔。

他不需要华丽的西装来衬托自己有多么帅气,他只想将自己的菌菇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教给那些想通过菌菇种植来致富的农民。

他每天穿着自认为最舒服的汗衫和拖鞋忙碌在自己的菌场,他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菌菇事业。

编者希望与读者从本期星人的创业历程中一起感受他的勤劳和朴实。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刘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尽艰辛修成正果点草成金带富乡邻 [J], 吴梅
2.点草成金铺富路一介山民成“菌王” [J], 广西博白县英桥镇富义村飞翔食用菌场
3.蘑菇大王点草成金 [J], 秦岭;
4.辽宁朝阳“蘑菇大王”带富乡亲 [J],
5.吕小奎返乡创业带富乡邻 [J], 郝亚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提起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协委员、正阳县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鲁新爱,当地农民称赞他是“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他从2006年创建正阳县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以来,推动食用菌从分散栽培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走出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农民社员与合作社共享经营成果的“双赢”之路。

合作社如今社员已发展到500多户,股金达200万元,发展菌类产品20种,年产“长寿”牌黑木耳等无公害食用菌1.2万吨。

合作社主任鲁新爱被省、市、县评为“食用菌栽培技术能手”、“杰出青年创业标兵”、“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4年,时任正阳县新阮店供销社主任的鲁新爱看到企业经营不景气,便摸索着干起食用菌品种培育和种植业。

2005年鲁新爱到安徽阜阳和全国金针菇基地河南汤阴县参
观拜师学习,聘请县农广校食用菌专家为技术顾问,投资100多万元,创办占地1.6公顷、拥有10多个菌种的正阳县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当年销售食用菌200多万元,获利100多万元。

2006年7月,鲁新爱创办了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下设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

当年入社
社员153户,种植白灵菇、鸡腿菇等20多个品种。

鲁新爱为了提高种植食用菌经济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为菇农分析行情,义务提供市场信息250条,提供菌种3600袋。

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服务覆盖率达100%,在基地举办“田间课堂”,对社员提供科技指导。

三是完成了黑木耳、香菇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并注册了“长寿”牌商标。

四是制定了《正阳县食用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并推广实施,建立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

五是建立互助基金会。

合作社已对28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及特困菇农支付补助资金3余万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发展才是硬道理,合作才能天地宽。

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已发展成为由龙头企业法人牵头、产业大户集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实体。

已有500多个食用菌专业大户签订了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经济合同书。

在服务上实行“三保”:保证产前技术培训到位,保证产中科技服务指导到位,保证产后产品收购质量检验监督指导到位。

合作社已覆盖11个乡镇,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累计年实现助农保险增收1500万元,使500多户农民依靠栽培食用菌撑满了钱袋子,步入了小康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