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断 第1 4卷第 2期
块
油
气
田
20 0 7年 3月
F U TB O K 0L& G SFE A L—L C I A II D
剩 余 油 分布 研 究 现 状及 展 望
付 德 奎 冯 振 雨 曲金 明。 邓 生 辉 王 恩 辉。
高分 辨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划 分 、 比高频异旋 回形 成 的等时沉 积地层 单元 , 对 层
为了解增产措施 的纵 向和横 向波及范 围、 储层非
序划分是建立油层分布格架的基础 。我国的油 田 多 为陆相 油 藏 , 层 纵 横 向相 变 快 , 而 井 间 地 j因
研 究的主要 方 向。
关键词 剩余 油分布
现状
展 望
国 内大 多数油 田经过 几 十年 的开发都 已进入 高含水 、 采 出程 度 的 “ 高 ” 高 双 阶段 , 目前 平 均 含 水率 已超过 8 % , 0 原油 产 量 呈 明显 的递 减 趋 势 , 采收率 约为 2% … , 9 但油 藏 内仍 有大 约 5 % 的可 0
和度对油田开发 中 后期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 目
前剩 余油分 布的研 究方 法按 专业划 分为 四大类 : 地质 、 震 方法 ; 地 油藏工程 、 井及 数值模 拟 方 试 法 : 内实验技 术和 工 艺技 术 。 阐述 了各 类研 究方 法的 国内外发展 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室 并指 出了剩余 油分布
客观地 反映地 层 的 等时 关 系 , 而对 砂 体及 渗 流 因
屏障的时空分布研究影响很大。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 学从 成 因地 层 学人 手 , 对 井 间地 层 进行 较 为 可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

1、基础资料准备
1.1基础资料收集
1.1.2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 收集与本区块及其相同沉积环境下其他区
块的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包括实验条件、 岩芯物性),将其按照不同渗透率级别归类。
1、基础资料准备
1.1基础资料收集
1.3 油藏开发动态资料 油水井(单井)历年月度数据; 油水井(单井)历次产液、吸水剖面; 分注水井(单井)分层测试资料; 分层系分年度注采井网图; 油水井(单井)历次剩余油监测资料; 油水井(新井)电测解释资料; 油水井(单井)压力测试资料。
前言
含水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濮城沙一下1.2小层注入倍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注入倍数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前言
濮城沙一下1.2小层注入倍数与含水饱和度曲线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5
10
0.243 0.5759 0.5794 0.5833 0.5962 0.6144 0.6414 0.6507 0.6571 0.6622 0.6664 0.6717 0.6765 0.6787 0.7215
K ro
1 0.0764 0.0672 0.0584 0.037 0.0196 0.008 0.0059 0.0048 0.0041 0.0036 0.003 0.0026 0.0024
河口坝微相
0.4Leabharlann 席状砂微相0.30.2
0.1 注入倍数
0
0
1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核心是经济高效地开发油藏中的剩余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改善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的依据,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的保证应用侧钻井、加密井、数值模拟、动边界无网格等方法确定出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余油分布研究。
[关键词]蒸汽吞吐剩余油规律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276-01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核心是经济高效地开发油藏中的剩余油,因此,蒸汽吞吐开发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基础和依据。
一、蒸汽吞吐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1、沉积相方法首先开展的研究是建立综合地质研究数据库,并建立能准确反映油藏特征的地质模型,其次开展沉积环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储层的多层次解剖,解剖的程序为油层组→砂岩组→小层→单砂层→单砂体。
在蒸汽吞吐开采中~后期,由于蒸汽吞吐开采的复杂性,导致剩余油在空间和平面分布十分复杂,小层的划分满足不了储层研究中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必须将储层细分到单砂层,以单砂层作为开发研究单元,搞清单砂层的分布状况及其规模,解决纵向及平面矛盾。
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发育,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以中~高渗为主,一般在0.5~2.0μm2,均为饱含油:分流河口坝微相砂体较发育,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以高~特高渗为主,一般在1.0μm2以上,平均1.73μm2,为饱含油层;分流间微相和前缘薄层砂微相砂体不很发育,砂体分布具有条带性,渗透率以中~低渗为主,平均0.97μm2,含油性较差:前三角洲微相和分流间洼地微相砂体不发育,含油性最差或不含油。
2、检查井方法利用常规取芯、密闭取芯和大直径取芯分析等是油藏开发过程中通过取芯来确定油层含油饱和度和其它储层参数的方法,通过取芯井岩芯分析,不仅可以确定不同开发阶段油层含油饱和度及其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确定储层参数及其变化,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稠油油层注汽后物性变化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1 5 开 发 现 状 .
目前投 入开 发 的井楼 、古城 稠 油油 田含 油 面积 1. k 。 2 1 i ,动用 储 量 0 2 2 ×1 ,其 中蒸 汽吞 吐开 n . 12 0t
[ 收稿 日期]2 0 — 6 2 07 0 — 0 [ 作者简介]罗晓惠 ( 9 7 ) 1 6 一 ,女 , 0 1 2 0 年大学毕业 ,工程 师,现 主要从 事油 田开发方 面的教学与研 究工作 。
率 剩 余 油分 布 ; 注 蒸 汽 ; 物 性 变 化 关 [ 图 分 类 号 ] TE 5 . 4 中 3 74 [ 献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7 1 0 ( 0 7 3一 4 0 文 6 3— 4 9 2 0 )0 N0 7— 3
维普资讯
・4 ・ 8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科 版 ) 理 工 卷
20 0 7年 9月
发储 量 0 13 ×1 。。井 楼 一区 、古城 油 田的 泌浅 l 大部 分 井进 入 高 周期 吞 吐 阶 段后 期 。古城 泌 浅 . 3 6 0t 0区 l 0区 、井 楼零 区 、一 区和三 区等 4个 区块 在进 入高 周期吞 吐 阶段后 ,采 出程 度 高 ,开 发效果 变差 。
维普资讯
长 江大 学 学 报 ( 科 版 )理 工 卷 20 年 9 第 4 第 3 自 07 月 卷 期 Jun l fY n teU ies y ( a c E i c o ra o a gz nvr t N t i dt i& E gV S p 20 .V 14No 3 i S )S n e. 0 7 o. .
1 3 储层 物性 特征 .
孑 隙 度 :井 楼 油 田孑 隙度 一般 为 2 ~ 3 6 ( 均 为 3 ) L L 5 , 5, 平 9 6 9 2 ,古 城 油 田孑 隙 度 一 般在 2 ~3 L O, 5 9 6 ( 平均 为 3 ) O ;渗透 率 :变化 范 围在 0 8 . . ,一般 在 2 m。 右 ;原始 含 油饱 和度 :主 要分布 在 . ~5 O m。 u . 左 u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
吕桂友;惠建宾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对储层地质特征、非均质性以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最终目是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挖潜措施。
剩余油分布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剩余油分布研究课题中的取得的成果,总结出了一套较好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总页数】1页(P163)
【作者】吕桂友;惠建宾
【作者单位】大庆采油一厂;大庆职业技术学院C校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7
【相关文献】
1.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探询剩余油分布规律--以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为例 [J], 陈景阳;闫晓芳;周红
2.潜山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类型研究 [J], 纪丽娜
3.基于小井距检查井的夹层分布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为例 [J], 兰丽凤;平晓琳;白振强;付志国
4.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评《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J], 霍雅迪; 江厚顺
5.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J], 林承焰;余成林;董春梅;王友净;刘卫;麻成斗;刘洪涛;宋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综述

o u t s t a n d i n g u n c e r t a i n t i e s b e t w e e n l h e mi c r o c o s mi c s i mu l a t i o n mo d e l a n d t h e r e a l c o r e s . S o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 t h i s p a p e r
A b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mi c r oc o s mi c r e ma i n i ng o i l d i s t r i b ut i o n, i t c a n b e o b t a i ne d t ha t , t h e ma i n me t ho d s t h a t wi d e l y us e d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a r e t he me t ho d o f o i 1 be a r i n g t hi n s e c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a nd t h e me t h o d s o f mi c r o c o s mi c s i mul a t i o n mo d e 1 . But t he r e a r e s o me s h o r t c o mi n g s o f t he t wo me t h o ds: f i r s t l y, t h e d i ic f u l t i e s a nd h i g h c o s t o f o i l be a r i n g t hi n s e c t i o n; s e c o n dl y, t he r e a r e s o me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d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油藏中的原油,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开采之后,仍然保存在油藏之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剩余油开采难度较大,但作为中后期油田提高产能的可靠途径,是不少油田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简要讨论了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标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以往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主要应用原始的测试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常规方法分析潜力、拟定措施,这种定性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分析、精细挖潜的要求。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一种更快速、更直观、信息处理更加迅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剩余油分布等研究达到量化描述水平,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细挖潜提供有利条件。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
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
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1.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沉积微相的展布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剩余油分布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空间中的砂体几何展布形态。
砂体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油层的构造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分布,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油井的生产。
2)存在着不同的微相物性。
不同的微相物性之间存在差异,此种差异会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
3)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内部结构呈现出向上的韵律性。
研究发现,在正韵律的油层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反韵律油层的底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复合韵律层垂直向上会出现渗透段,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1.2开发因素1)井网分布不均匀。
对于整个开采区没有分层系开采,而是采用一个井网,这种情况会引起层位井网的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
当井网分布不均匀时,一些油藏区域中分布有井网,一些油藏区域无分布井网,则这些无井网油藏区域会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双河油田437块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2 剩 余 油分 布 研 究 方 法
目前高 含 水 油 藏剩 余 油 分 布 的研 究 方 法 较 多 , 应
用 较广 的有油 藏工 程法 及 油藏数 值模 拟 法 。
21 油 藏 工 程 法 .
油量 , 可 以获得该 井控 制 的剩余 地 质储量 。 就 剩余 地质
储量 最 大 的小 层 为 1, 最小 的小层 为 2。 z
根 据 现场 实 际生产 资料 中的累计 产 油量 、累计 产
占 l %, 0 而非 主力层 为 53 _ %。
从 纵 向来看 , 注水后 先 沿高渗 透层 段 推进 , 纵 向 使
和平 面上水 推进 不 均匀 。 目前相 对 吸水量 最高 的为 1,
其 次是 1, 。最少 的 为 2 , 对 吸水量 仅 08 各小层 的 相 . %。 吸水状 况 反 映了各 小层 的储 量动 用状 况 ,可 以看 到 主 力 层 1、 1 1、 目前 动 用状 况较 好 , 非主力 层 1、 2 动 2 、
第 1 8卷 第 3期
廖 海 婴 , . 河 油 田 4 7块 Ⅱ1 2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等双 3 -
k 平 均 有效 厚度 2 . m, 质储 量 3 45 1 。目前 m, 13 地 0 . ̄ 0 t 为一 套层 系 开发 ,以注水 开发 为 主 。储 层 平均 孔 隙度
用 程度 较 差
水量 和 经 济极 限含 水率 可 以计 算 区块 剩 余 可 采储 量 。
同理 , 据 4 7块 单 井月 产 油 、 产 水数 据 , 定 9 % 根 3 月 确 8 为经 济极 限含 水率 ,利 用 上式 可 以得到 平 面各 单井 的
剩 余 可采储 量 ( 图 1 。 驱 曲线 计算 结果 表 明 , 均 见 )水 平 单 井剩 余 可采储 量 为 08  ̄ 0 t单 井 控 制可 采储 量 最 . 1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断块油气
田
关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方法
张树
宝
石油大学北京姚光明董志清
中原油气田股份有限公司采油
四厂
摘要通过对水淹级别进行研究将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线性回归公式求出水驱可动油饱和度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和产量衰减曲线法求出油田的可采储量利用水驱最终采收率法求出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利用油井的产液剖面和注水井的吸水
剖面分别求出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剩余可采储量以文南油田文断块油藏为例进行应
用
计算文块沙二下油藏剩余可采储量及文块沙二下油藏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
主题词剩余油饱和度水奄级别可动油饱和度水驱可采储量
一、目日舀
对注水开发和边水活跃的油藏要经常分析油水
运动规律了解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剩余油饱
和
度分布的研究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应用微构造理论精细描述油藏给出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再用油水运动规律了解水
驱油过程用静动结合的方法寻找剩余油分布
二应用在水淹区打检查井密闭取心的方
法分析各小层水驱油效率及层内水淹状况结合该
井在油藏所处的位置分析该井周围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如能打几个剖面就可掌握全
区
的剩余油分布
三在生产井套管井中测定各小层剩余油
饱和度常用方法有脉冲中子“测一注一测”测井脉
冲中子俘获测井比测井氯离子能谱测井等四用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拟研究分层分区
剩余油分布
第一种方法是定性分析剩余油的分布后面三种方法是定量分析本文所用的方法也可定量求出小层的剩余油可采储量平面上的测试井如具有代
表性也可以了解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
布
为中水淹含水率妻为强水淹根据以上标准划分水淹级别后再对油水相对渗秀率资料进行处理一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出油水相对渗透率
比
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见图经线性回归得如下公式
昭彻
一
、扩
圈油水相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二根据油水分流理论求含水率
见图
二、水淹级别研究在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前先确定层段的水淹级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水淹级别的规
定以含水率划线其标准如下含水率为未
水淹毛含水率为弱水淹镇含水率圈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
张树宝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年月毕业于莫斯科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工业学院开发系现在北京石油大学众博达石油科技公司工作地址北京昌平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特殊油藏研究室电话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矛岁了窟
断块油气
田
第卷第期
一,二
左
丝
一
“产
里
三四
五和度根据含水率求含水饱和度根据含水饱和度求水驱剩余油饱和度一根据水驱剩余油饱和度求水驱可动油饱
一六作出含水率与及的关系曲线
见图并划出水淹级别标准
图产衰减曲线
二油藏各小层剩余可采储
用油井产液剖面求剩余油饱和度
由油井产液剖面已知日产油量和日产水量求出
,,
一
月」
了
汾户火
、
布一
”
锣瞥共
可动神饱和度
一
、、
。产
产
卜苏竺八
未水淹弱水淹中水淹强水淹
图含水率与饱和度关系曲线
。一一一小层剩余可采储
量
从图中可知
未水淹。弱水淹
‘成‘
镇
中水淹‘镇‘心蕊己强水淹镇
己‘
一妇
瓮
‘
,
用水淹区钻井资料求小层水淹程度及剩余
可采储量
水淹程度
‘或
‘
度和饱
水
含求
渔一料
一资
从井执二测
贮井
为钻量新储区淹水未由
三、研究水驱剩余油的方法
一油藏剩余可采储
,
由油藏水驱最终采收率水驱可采储量求
剩余可采储
量
一直接求可采储量倪白尺
。
一丁,万二】尹刀找
、‘
、哎
水驱特征曲线法月
刊百
气
一
产量衰减曲线法见图从产量衰减开始一手……曲线当一时即为水驱可采储量一…直线一水驱剩余可采储量一上述参数由岩电实验求得同样可以求出剩余可采储量三小层剩余可采储计算用注水井吸水剖面求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其计算过程如下收集注水井不同时间的吸水剖面资料收集注水井与测吸水剖面时间相对应的各
阶段累积注水量用吸水剖面计算注水井各小层每个阶段累
积注水量川并对各阶段求和
求每个小层的累积注水量对各注水井求和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第卷第期关于剩余油饱和
度分布的研究方法
刃该扎乙罗
求每个小层的孔隙体积笋求每个小层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二代油效率已知油藏采出程度则油藏水驱体积
波及系数为一票小层水驱体积波及系数为小一,一“一“一“
层的注人体积倍数与油藏注人体积倍数的比值
用水驱油实验资料作出水驱油效率与注人体积倍数关系曲线见图并回归出公式。
艺二艺
二
丫坐
八袄
,
‘
孰口
式中带“”的为层数值未带“”者为油藏数值用这种方法求出的数值含有平均性质未考虑小层渗透率的差异求小层采出程度
求小层累积采油量求小层剩余可采储量。一
凡四、方法应用举例
图驱油效率与注入倍数关系曲线
对不同渗透率孔隙度的小层作出不同曲线和公式以备用
水驱体积波及系数
用水驱油资料求出含水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曲线
见图
一二任
以文南油田文断块油
藏为例计算文
块沙二下油藏剩余可采储量文块地质储量为
一水驱特征曲线法
把文块累积产水量和累积采油量点在单对数坐标上它呈一条直线关系经回归得到如下关系式
一水驱可采储
量为
八,
一面材厄丁而石不范范石亏
十
目前已采出。年月则
剩余可采储量为一一
文块最终采收率为龙
凡图水油比与注入倍数关系曲线二产衰减曲线法
一一求含水与水驱体积波及系数
水驱体积波及系数由两部分组成即
通过有关计算作出与的关系曲线经重回归如下公式
吞了偏砚凡试几
求水驱体积波及系数的简便方
法
已知油藏注人水体积倍数衬求出油藏水驱
。值与水驱特征曲线求得的
完全一致三计算文块沙二下油藏各小层剩余油
饱和度
用油井产液面求剩余油饱和度
往生产井中下入多相流体测试仪测出每个单层的产油量产水量用公式求出相应的值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