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2016年版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2016年版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2016年版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缺血性肠病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肠炎(ICD-10:K55.015),局限性缺血性肠病(ICD-10:K55.901),缺血性肠炎(ICD-10:K55.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胃肠病学》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萧树东、许国铭。《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1.临床表现:最常见是腹痛,突然发生,位于脐周及下腹部,阵发性绞痛,程度不同,坏死型可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急腹症症状。其次为便血,呈鲜红、暗红或果酱色,可伴腹泻。体征可有下腹部压痛。

2.结肠镜检查:发病48小时内,粘膜充血与苍白区交替,随后粘膜下水肿,高低不平,粘膜下岀血,呈现散在分布红色瘀斑,融合后出现蓝紫色小结节,继后出现粘膜浅表糜烂和溃疡,酷似溃疡性结肠炎。但病变呈区域性分布,与正常段分界清楚。7天左右溃疡融合延长,变深,可出现纵行、匍行性溃疡,类似结肠克罗恩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缺血性肠炎(ICD-10:K55.015),局限性缺血性肠病(ICD-10:K55.901),缺血性肠炎(ICD-10:K55.902)。临床病情排除急性坏死型。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乙肝五项、HCV 抗体、HIV抗体、血型)、D-二聚体、C反应蛋白;

(3)胸片、心电图、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

(4)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或存在结肠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可选择其它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MRI、DS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肿瘤标志物

(2)其它与本病发病机制相关的病因学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支持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中毒,必要时给予禁食和胃肠减压。

2、给予扩血管药物:罂粟碱、中药制剂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3.抗生素(给予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4.肠道益生菌制剂。

5.促肠粘膜修复药物。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建议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

(八)出院标准。

腹痛、便血消失,进食和排便良好。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腹痛、便血加重,腹部压痛扩散,伴反跳痛,白细胞增多,体温升高,有败血症(脓毒血症)或休克征象,说明可能为坏死型,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二、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的患者(ICD-10:K92.20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