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摘要】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

文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过程模式、表现形式,综述了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并探讨了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

提出展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文献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0-0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自从职业倦怠被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

究。职业倦怠最早是1974年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相关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如身心疲惫、情感衰竭、工作满意度下降、对服务对象缺乏热情、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护理、医疗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合理承担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职业倦怠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玛勒诗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她于1986年专为教师

编写了一份专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卷(mbi),为教师职业倦

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测量工具。这份问卷主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情感衰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被过度消耗,精神疲惫不堪;非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消极的、负面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对工作成就的满意度下降。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与表现类型

职业倦怠不是对于某种情感的即时反应,而是一段时期内强度不断递进反应的过程,三个方面并非同时出现。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描述,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是有差异的。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先表现的是个人的低成就感,然后才是非人性化和情绪衰竭。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表现,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精疲力竭型

这类教师在很高的工作压力下常表现为放弃努力,通过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他们总认为不管自己工作多么努力,结果都同样令人大失所望,因此不再相信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2.狂热型

这类教师通常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到工作中,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强烈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持续不了太

长时间。部分狂热型的教师具有自恋特点,通常在倦怠前和学生相处的很好,但与同事相处得很差,他们自认为是无私奉献者而指责那些不愿意全身心奉献的同事们。这种狂热的信念系统一旦突然塌陷,最终将会屈服于精力耗竭。

3.能力富余型

对于这类教师而言,由于工作本身缺乏刺激,尤其难以从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同时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几乎没有什么成就感,由此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因而厌倦自己的工作。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表目前主要是通过量表来进行的。国外的常用量表有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职业危机量表、厌倦倦怠量表(bm)、罗马倦怠问卷、应激连续量表、职业效能问卷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是mbi。[1]国内由李永鑫等人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为cmbi),此问卷包括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3个因素,问卷共计15个项目。问卷采用7级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从“1”~“7”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部分项目反向记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信度、效度等各种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

国内有些学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时直接采用mbi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还采用访谈法。蒋会平等人以maslach职业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在访谈的基础上将模型与本土高校教师情况结合起来进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量表分为4个纬度:情绪倦怠、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和生理不适。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尚未成熟。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

2.研究内容及结果

(1)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内容及结果。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很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在美国大约有55%~20%的教师有职业倦怠问题。教师工作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教师无意从教、工作厌烦、人心思动、想从事新职业等。其结果是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

例如在美国,24%的教师计划在未来5年内放弃教师这一职业,新任教师在5年任期内的退出率为40%~50%,近一半的教师认为从业人员士气自1983年教育改革以来显著下降。[2]早期的研究者在教师工作倦怠原因的寻找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结果由于取样、方法等原因,很难得到统一。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maslach在其1997年的著作中指出,引发工作倦怠的主

要原因是各种工作环境因素,而不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员工的个人因素。她将各种具体的倦怠原因整合为个体与工作之间在6个方面的不匹配:工作超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共同体的瓦解、缺乏公平感和价值观冲突。他的这种分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内容及结果。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是从翻译和研究国外职业倦怠理论和方法入手,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也是基于此。如许海燕从职业倦怠概念入手,介绍国内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了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性成因及特殊性成因,并提出从社会、组织、个人的整体联动及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的在岗自我发展来缓解其职业倦怠程度。张卫华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有其特殊性的,导致这群体职业倦怠特殊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根源、组织方面的根源、个人背景方面的根源和学生及教学情景方面的根源。陈华英和李静借鉴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理论和测量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了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预防和缓解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四、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不足之处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时间早、数量多,研究成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