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10-11-08T11:51:57.7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宏歌[导读] 我们正在使用的三案六环节恰好符合了这一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刘宏歌江苏省赣榆县厉庄初级中学222121 根据美国有关组织的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计算能力居于世界前列,而中国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在所调查的三十个国家中倒数第四,这也是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

题。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创新意识来源于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不满足+动脑筋=探索精神”。古语说“知足者常乐”,那是对追求物质生活而言的,对于追求知识而言,应该采取“不知足而常索也”。历史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谈几点想法: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活动空间,激活思维,竭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敢于冲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去寻求变异,大力培养学生人人敢想敢说的良好风气和学习习惯。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严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当中,并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师生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信息的交流,为课堂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使学生热爱教师所上的课,从而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当然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可以放在课外。我在课外常常与学生聊天,倾听他们的诉说,学生也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人,有烦恼就告诉我,我们课外是朋友课堂是师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满堂灌”模式。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学生在看书的同时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的,不是无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入难,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如我们学习一战的历史,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首先设计第一组问题:第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从哪几个国家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给美德带来什么结果?给老牌殖民国家英法带来了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科技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又带来了政治不平衡,从而引发了战争。”我们正在使用的三案六环节恰好符合了这一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始于发散思维,始于质疑提问。要允许学生插嘴,插嘴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该允许这种异议的出现。如上面我设计的几个问题本意是让学生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有的学生就提出:“也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表扬了学生,以后课堂上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出错。教师立足于学生猜想的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猜想,能使学生正确、深化理解知识,重塑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的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

最后,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迎面而来,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领域,使教育发生了新的革命,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实施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设疑引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学习一战这一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战争的影片,展示战争当中使用的新式武器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加深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这比课本更形象有趣,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当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它已成为时代的 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我们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 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要重要。”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使命,而中学教育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服 从性与接受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生只能服从老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意见,探讨问题,这样,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老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 要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可能连正常的人格也难健康发展。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 须极大地改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只有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相信每个学 生存在的潜能。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学问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的信息量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而教师则应坦 率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 和谐的教学气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大有益处;对于 学生萌生创新动机,活跃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大有益处。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教学 氛围,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欣赏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甚至 让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讲得欠妥?让他们讨论,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意见予以充分肯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励探讨,激发兴趣,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所以,讲课时,我努力围绕课 程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 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历史学科而言,问题的切入点很多:如从某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对某一历史人物“作如何评价”等等,类似的问题思维空 间很大,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带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讲到在明朝中后 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提问学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是什么”之后,有同学就提出:“既然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北宋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不是产生在出现了世界最早纸币的四川地区呢?”讲到重庆谈判时,有同学提出:“蒋介石曾悬赏要毛泽东的人头,而毛泽东到了重庆他又未下手,是蒋介石讲义气,还是他怕毛泽东?”“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共产党会不会被蒋介石剿灭?”这些问题着实让人吃惊,可 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潜力可挖,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保护。哪怕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 笑或远离现实,或问题过浅没有价值,或问题过大没有针对性,我们都不要马上否定它,更 不能讽刺他(她),而要积极引导,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探究的起点,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创新探究的重点。讨论 过程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卡壳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启 发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能因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 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探讨,如信任期待的目光,肯定赞许的评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09-06-19T10:46:31.327Z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颖[导读]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李颖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一中河北秦皇岛 066000)摘要: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要强化创新意识,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展现创新能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8437(2009)1-0073-02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研究和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1 强化创新意识,转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创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重视利用课堂渗透化学创新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规律,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2 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如:在进行高考实验部分复习气体与喷泉一节时,笔者要求学生设计一套能够形成喷泉的装置。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学过在圆底烧瓶中氨气、氯化氢气体与水作用能形成喷泉。并同时设问其他问题:其它气体行不行?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实验装置可以做那些改进?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并把化学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综合。同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设计方案,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就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3 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1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 学生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这时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很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内容。如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在小U型管里放入2小块石灰石,滴加2毫升稀盐酸,立即有气体生成,用燃着的木条靠近U型管管口,木条熄灭,在U型管另一管口(管口预先塞一团玻璃棉,上面撒上半药匙过氧化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反应后产物,木条便复燃起来。改进后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实验趣味性浓,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 例:⑴学习了铜丝在Cl2中燃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将Cu丝换成镁条、铝铂、锌片,会有什么现象?⑵喷泉实验:把HCl、NH3 换成HI、HBr、HF、CO2、SO2能产生喷泉吗?再将水换成石灰水、NaOH、KOH溶液行吗?⑶ CH4与Cl2的发生光卤代反应:把Cl2换成F2、Br2、I2可否?需要什么条件?再将CH4换其它烷烃、烯烃、炔烃或苯的同系物,光照下能否取代?会在哪些位置上取代?条件会不会变化?将制氢简易装置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可否、有什么好处?如此等等。 3.3因势利导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可由此生成资源,构建创新的课堂 例如:有一次,在做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的实验时,由于实验用品准备时的遗漏,忘了拿试管夹,没有试管夹,不能直接加热,怎么办?再到实验室拿,路途又远,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干脆就用刚做完银镜反应的热水进行加热,结果学生观察到由沉淀蓝色→绿色→黄色一直变到橙黄色的过程,学生很兴奋,可变到橙黄色就没有再变化了,没有得到课本预期的砖红色沉淀,于是借此机会,让学生明白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的条件,条件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同。因此,有机反应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然后在下节课补做了正确的实验。通过这次意外,学生对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条件印象非常深刻。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4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附件十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 陈清岭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方法和途径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陈清岭 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这正是历史教学应把握好的主题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的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

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关创新教育的研究表明,创新素质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自觉、主动、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从而获得创新的成果。故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也是化学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之一。根据中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言传身教——诱导创新意识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无意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是要大胆的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断充实现代自然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新学生测评体系,树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使自己时时处处洋溢着教师工作是创造性劳动的本质。师生朝夕相处,我们自身的创新态度和行为,无疑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启迪和诱导作用。 二、营造宽松氛围——呼唤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的本性,不仅成人有,儿童和青少年同样具有。但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师德尊严,严重的压抑和阻碍着学生的创造性思想

的展现和发挥。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学生必须听从。这种教育观念造成了学生的盲目崇拜,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学生长期处于“怕出错的压抑,紧张氛围”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更没有自由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好奇心、创造欲、探索精神均在窒息性的氛围中慢慢衰退和磨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需要抛弃旧观念并充分的利用情感交流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尊重,多鼓励,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尽情的自由表达自由参与,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如上第一堂课,我就当众声明,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家要多给我提意见,多指出我的不足,使我们教学相长;在学习上,要多思善想多提问题,提错没有关系。再有,上下课师生相互问候,道别时,老师不可充耳不闻,目无表情,爱理不理。每当节假日,老师主动问候、祝贺学生及其家人,如:节日快乐!新年好!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万事如意!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构筑新的师生关系中,有不可低估的力量。还要特别注意,不可为难提“怪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帮助和鼓励。因为,“怪问题”确实有时给老师带来麻烦,甚至给解决教学主题带来不便,但这“怪问题”的背后,往往可能潜藏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 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教育的观念同样不可缺失,许多老师往往会为了创新而忽略基 础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的知识经济社会,不但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创新。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理念,积极结合教材实践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 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 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 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 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 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 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 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 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 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具体从教学目标、课堂氛围、角色转换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培养,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和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建词: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潜能 新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已不同于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传统的教学,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也就相应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推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化、民主化,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强调教学目标,开发创新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特点,在技能培养上以应试目的,因此出现了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怪圈。整个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没有鼓励学生去创造,没有指导学生去探究,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必须调整课堂教学目标,由应试教育向能力培养的目标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品质、创造技能,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在启迪思维中传授知识,在传授学习方法中培养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直到创造知识的能力。

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不同的学生就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从而导致能力发展的知识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可能是整齐的,即使是同一目标,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分类、分层的,可分成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等。如:“空气”一节可设计基础层为“了解实验的现象和本质”,提高层为“会解释水面上升五分之一的原因”,创新层为“自己设计一些实验粗略测定空气成分”,这样,学生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层次,能顺利完成所选目标,均给予较好的评价,从而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能力,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主动发展的基础上均能得到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独立、自尊的个性意识和创造能力的。 二、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创造来自于民主、平等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营造宽松、和谐、真诚、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入手,充分体现民主精神、民主思想。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自己的存在,敢于发问,敢于动手,敢于探究,对同一个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假设和验证方法。如:讲绪言时为了激发学习欲望,设计这样一个小实验:首先给学生展示1号物质(氢氧化钠溶液)2号物质(酚酞试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 武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进而立志为振兴 中华而努力读书,这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初中历史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与同行交流。 一、在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并明确: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二、在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材内容有很多是可以进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 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 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 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教学初中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 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为中华腾 飞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在比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运用比较,人们会很快得到正确的选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教学方法中最基 本的方法之一。历史的是非曲直,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明白。就历史教学而言,比较就是将 历史上有关联的同属性的历史事件加以对照,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马关条约》时,我组织学生将它同 《南京条约》比较,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使学生从内容的比较中明确中英《南京条约》使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化,使中国陷入了遭受外侮的深渊。在比较中,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落后就会挨打, 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了更加努力地学好本领,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而打下坚实基础的信念。 四、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现爱国主义事例辅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化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

化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11-08-19T17:41:59.827Z 来源:作者:朱太斌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朱太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化学课堂中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意识。是指乐于发现问题、去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也是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倾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氛围引导创新 “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浓郁的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悬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2)科学启迪创新 如果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素养,很难有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科学的启迪作用,适时结合教材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学生:化学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的、百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而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富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如在学习“次氯酸”时,引导学生将时光追溯到2003年春天的“非典”时期,84消毒液在市场上脱销,那么,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消毒原理又是什么呢?(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勇于冒险、挑战困难的献身精神,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等。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介绍一些化学家的事迹。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居里夫人在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严重损伤身体的情况下发现了镭、钋等元素,而“钋”正是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等。使学生倍受鼓舞,同时也感觉“责任重大”,明显能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3.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指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师生观念的更新 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启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不能全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应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 (2)演示实验的创新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在课堂演示实验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不迷信教材,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方面很难有明显的区别。三者互相融通,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所蕴涵的潜力,是值得我们努力发掘和深入探索的。我们将继续努力进行化学创新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我们就是要 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初中教学素材中,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 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都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历史教学 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到西安事变, 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 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让 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初中历史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善于吸收 外国科学技术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就会发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绵延数千年始终未断,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看看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大禹,投笔从戎的班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张骞,“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为了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生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惜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从中我们 可以看到一股浩然正气,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学生能从这些优秀人物的言 行事迹中受到陶冶、启迪,增强民族自尊心,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时代的责任感,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忘记过 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 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 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 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共和国将永远记住李大钊、杨靖宇、 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 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班级的思想动向而 有所选择和侧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在教学中 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 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 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学习链接。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热情高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 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爱国激情。 四、培养学生时代感

在初中历史课上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上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历史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