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

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

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

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 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 (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使用计算器计算

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计算器计算。 1234 + 3649 = 7208 – 376 = 1845 + 365 = 1452 –786 = 649 + 9818 = 7000 –2047 =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你是怎么操作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那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新课 1.让学生看例4上面的图和一段话,在计算器上找到小数点键,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教学例4 用计算器计算 18.7 + 3.96。 (1)清屏,键入“18.7”。(注意:有没有显示小数点) (2)对照表中的按键过程录入。(注意显示器的显示内容) (3)核对计算结果。 (4)说明: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3.补充例题:用珠算计算 25.4 + 13.58 + 43.12 (1)让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2)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四、尝试练习

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六的第9题。 (1)让学生说说表的意思? (2)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9月2日的结存金额?为什么? (3)以下各栏的结存金额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4)本月合计栏该怎样填?让学生完成本题。 2.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什么? (2)怎样求海洋的面积? (3)怎样求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5.1 - 1.49 - 1.49 =3.61 - 1.49 =2.12(亿平方千米) 3.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1)“a - 34.6 + 7.2”与“a - 34.6 + 72”中的a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是同一个数)这两个式子中哪些部分是相同的?哪个是不同的? (2)使计算结果发生变化的是哪个数? (3)错误的算法与正确的算法相比,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 (4)多算了多少? 72 - 7.2 = 64.8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12题。

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仍然担任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从这学期开始,我的班主任工作要从强化学生思想上下工夫,以养成教育为基准,全面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100-101页 教学要求: 1、通过生活中购买无物品的现实生活情景,是学生在计算中感受计算器在人们 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 2、是学生认识电子计算器,知道电子计算器的构成,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 之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电子计算器一台,教科书以及相应的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台电子计算器。教科书,文具盒,草稿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个东西吗?(学生回答:认识)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计算器)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认识计算器的面板及每种键盘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计算器的面板,你知道计算器的这一部分叫什么吗?(是用手摸计算器的显示器)(学生回答:显示器)(教师板书:显示器) 老师:这部分叫什么吗?(教师用手摸计算器的键盘)(学生回答:键盘)(教师板书:键盘) 老师:,你知道键盘里面有哪些键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键盘并和同桌讨论一下每个键的用途。(教师出示计算器给学生观察,学生仔细讨论)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整理板书:数字键、运算键和功能键,并说明每种键的基本功能。) 教学例题: 老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器每种键的功能,那么计算器你会用么?(学生回答:会。)

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里的计算器,尝试完成p100页两题(38+27、30*18)完成的时候,有三个问题需要你回答一下:1、每次应该怎么依次去按键2、仔细的观察每次按键之后显示的是什么3、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两道题目和三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哪个同学来讲一讲,刚才你是怎么依次按键的,每次按键之后显示的是什么,计算结果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整理(出示):第一道题目,应该依次的按3,显示3,再按8,显示38,再按+,显示38,再按2显示2,再按7,显示27,最后按=,显示计算结果65。同学们同意么?(学生回答:同意)也就是说,按键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去按的?(从左往右依次按键。)教师出示(从左往右) 第二道题目教师按照上面的方法让学生独自进行整理回答。 教师:那些同学也是这样按键的,并且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举举手看。(学生举手表示) 教师:很好。第一道题目大家都等于65,第二道题目都等于540。那这个计算器的计算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验算一下) 教师:那好,拿出草稿纸,笔算一下这两题。第一道题目等于(65)第二道题目等于(540)口算结果和我们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计算器的结果是非常的正确的。 教师(出示笔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分别用计算器和笔算的方法,计算了一下这两道题目,你觉得是比算好还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学生回答:用计算器的好) 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计算器计算非常的方便,只需要去按键就可以了,笔算的速度会比较的慢,而容易出现错误。) 教师总结:以后在遇到计算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尽量的选用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计算的速度会很快而且不容易出现错误。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书本第101页试一试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计算结果。 最后的两道题目是怎么去计算的?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2).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 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 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 12÷4 (说出过程) (3)A .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 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 1: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825-138(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教学例题 2 出示: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 案范本五篇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感受使用计算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养成自觉、及时验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①18+21= ②56÷7= ③3028-2956= ④589×76= ⑤98+199= ⑥12+459+88=2、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计算得这么快?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小结:看来,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繁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3、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呢?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需要使用到计算器,特别是商业中(图片)。除了专门的计算器,有的手表上也有计算器(出示手表)。还有哪里也有计算 器?(电脑、手机、遥控器、电子秤等) 4、师: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呢?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5、师:你认识计算器吗?先向你的同桌介绍计算器。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 二、观察认识 1、整体认识 这是一个常用计算器的面板(出示图片),上面部分是显示器(板书:显示器),下面部分是键盘(板书:键盘) 2、认识键盘 (1)观察一下,这个键盘上的哪些键你已经认识了?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2)互动生成 ①有0、1、2、3、4、5、6、7、8、9这些有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的运算符号键。

人教版四年级的上册的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的教案.doc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 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 皮。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表 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 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 中的图片 )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 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 ?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 么?(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 显示器 )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 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 ?(OFF键,指出关机键 )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 ?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 课件出示 38+27=30×18=)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 ( 先输入 3 和 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 3 和 7 和等号键 , 等于 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 等号键 )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用计算器计算课件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 数目的计算。 2、难点: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计算器 1.在过去,我们有许多计算工具,如算筹,算盘来计算数据,但 随着这计算越来越复杂,我们会用什么来计算呢?(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等)。 (1)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小组交流: (2)在哪见到过计算器?已经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3)计算器的外部特征、构造及基本功能? (4)计算器主要键的作用、功能及操作方法? 2、学生汇报、操作:

(1)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出示课件:认识计算器上重要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尝试开机、关机。 (3)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按键的作用,并可以动手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会用计算器。 1. 摸着石头过河 (1)学生尝试完成加法: 386+179=。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2)尝试计算加法: 4468+1792=,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3)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成绩。学生探讨求平均成绩的方法,然后计算出结果。 2. 龟兔赛跑。 现在我们已经了结了计算器主要按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见识一下计算器的能力怎么样?男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把算出的结果记在纸上,女生用笔算。 课件出示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附答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 姓名:__________ 一、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58+1409= 5200-2689= 3254×268= 235×68÷34= 8906-473+2170= 7575÷25= 356+148= 1752-986= 3002×152= 4872÷24= 38×9306= 7504+2496= 2. 75+76+77+78+…+97+98的和是( )。 3. 从1000里连续减去5个98,结果是( )。 4. (1)3060――→÷45 ――→+889 ――→÷33 (2)225――→×84 ――→÷25 ――→÷27 (3)870――→×46 ――→÷23 ――→×135 ――→÷45 (4)9893――→-8436 ――→×13 ――→-8941 ――→÷500 二、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5. 用计算器分别算出每组中各题的积,再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然后按这个规律直接在横线上写数。 1 11×11= 111×111=1111×1111= × = 2 67×67= 667×667= 6667×6667= × = 6. 一个果园栽了425棵桃树,又栽了756棵梨树。如果一年每棵桃树可收桃105千克,每棵梨树可收梨90千克,这个果园一年可收桃和梨各多少千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7. 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给周边环境、土壤带来二次污染。东海市新建的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1200吨,每天可发电1800千瓦时。试计算该垃圾发电厂2012年将处理垃圾多少万吨?发电多少千瓦时?(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38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48—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运算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的式题运算。 2、能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尝试运用 师: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学习计算,下面这些题,哪些你一眼能看出来答案的,直接说的得数。 1、初步尝试 90+56= 45×99≈ 87546—3469= 42×30= 2102÷30≈ 43×365= 师:最后两道看来有困难,列竖式算算。 师:先不报答案,要你自己检验做的对不对,你准备怎么样?试一试用计算器来验算,你们会吗? 师:谁愿意带上你的竖式计算上来展示意下,向大家演示一下你用计算器验算的过程可以吗?(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还真的会用计算器!想不想“再显身手”? 2、再次尝试:探索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 ①546×28-4276 ②2940 ÷28+763 ③15021-87×99 ④25120÷(449-289) (1)这4题与上面4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2)交流操作方法。 (3)你有没有感觉到这4道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4)用计算器计算③、④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

(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依次输入,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③④可以“记住过程得数”,③还可以倒减等) (5)介绍用存储键计算,尝试用“MR键”计算③④题。 二、解决生活问题 师:通过这几道题计算,你感觉计算器怎么样?你们喜欢用计算器吗?下面我们就发挥计算器的作用,用它来完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1、出示:一个水龙头滴水的动态画面。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师:目前我国西南大旱,一些地区粮食因为缺水绝收。云南山区的孩子们喝脏水解渴。联系我们刚才的这些计算数据,你想到什么? 三、探索计算规律: 师:既然人们发明了这么好的计算器,我们就应该更好地运用它。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探索计算的规律好不好? 1、找出规律后再填写每组的后2题得数,并用计算器检验。 19+9×9= 118+98×9= 1117+987×9= 11116+9876×9= 111115+98765×9=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按这样一种规律写下去,下一题该是什么样的? 2、自己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 111…1222…2÷333…34= 2001个1 2001个2 2000个3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第 2 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使用计算器计算

使用计算器计算 ——一步计算(1)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乖、除等基本运算。 2、能够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1、会使有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乖、除基本运算。 2、会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计算器,问学生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的是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探究: 1、媒体出示(题1):问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2587+9604?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思考2587+9604在计算器上按键的顺序。 ③学生反馈:学生说按键的顺序,教师写在黑板上。 8 7 0 4 = ⑤黑板上出示题目,学生操练。 14596+37625= 8848+7653= 7248+50879= 2、媒体出示(题2):问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80738-31927?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思考80738-31927在计算器上按键的顺序。 ③学生反馈:学生在书本P51上把按健的顺序写出来。 ④利用多媒体上的计算器让学生进行演示。 ⑤黑板上出示题目,学生操练。 4758-3169= 8726-4698= 32768-18893=

3、小结 在加、减法中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4、多媒体出示(题四): ①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②思考并写出30240÷36计算器上按键的顺序。(一生在黑板上写出) ③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器上进行计算30240÷36 [通过学习利用计算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使用计算器。 三、巩固练习 出示8×4728= 657×87= 69×148= 1427×18= 156×243= 237×41= 22638÷98= 7448÷76= 17216÷32= 32768-4698= 14596+50879= 4759-3169= [在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既起到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总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在计算器上按键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重点]

【说课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说课稿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会用计算器作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和它们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程序思想.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充分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计算器的引入是为了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的运算;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计算量,从而认识使用计算器的意义与作用,使用计算器不仅给运算带来方便,也给探索数量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带来方便.同样,可以使用计算器来发现某些有理数的运算规律,验证一些运算结果等. 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教法分析 不同计算器的功能、使用方法会有一些不同,但涉及四则运算、乘方的用法则大同小异,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死记某种型号计算器的某些运算的按键方式,而应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正确地按规则操作计算器和领悟解决问题的程序思想.用科学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混合计算时,只要将算式按书写顺序输入计算器就会正确算出结果.这给教学与使用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各种科学计算器输入负数的方法会略有不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工具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用笔和纸进行基本运算的能力仍然十分重要,不可轻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努力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培养学生做题后仔细核查的习惯,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发现某些规律,验证某些运算结果.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时要注意:(1)熟悉计算器上常用键的功能,多动脑记忆,思考;(2)通过反复实践,掌握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 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 数目的计算。 2、难点: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计算器 1.在过去,我们有许多计算工具,如算筹,算盘来计算数据,但 随着这计算越来越复杂,我们会用什么来计算呢?(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等)。 (1)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小组交流: (2)在哪见到过计算器?已经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3)计算器的外部特征、构造及基本功能? (4)计算器主要键的作用、功能及操作方法? 2、学生汇报、操作:

(1)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出示课件:认识计算器上重要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尝试开机、关机。 (3)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按键的作用,并可以动手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会用计算器。 1. 摸着石头过河 (1)学生尝试完成加法: 386+179=。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2)尝试计算加法: 4468+1792=, 指名学生汇报输入过程,然后说出结果。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3)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成绩。学生探讨求平均成绩的方法,然后计算出结果。 2. 龟兔赛跑。 现在我们已经了结了计算器主要按键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见识一下计算器的能力怎么样?男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把算出的结果记在纸上,女生用笔算。 课件出示

java课程设计报告计算器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2) 二、课程设计任务 (2) 2.1、设计任务 (2) 2.2、课程设计要求: (2) 2.3、需求分析 (2) 三、开发工具与平台 (3) 3.1、开发工具 (3) 3.2、开发平台 (3) 四、设计思路 (4) 4.1、界面设计 (4) (3) 4.3、程序测试 (7) 五、实验小结 (8) 六、附录(程序代码) (8)

一、课程设计目的 1、熟练掌握java面向对象编程。 2、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实现需求。 3、熟练使用各种控制结构。 4、GUI组件、事件处理技术。 二、课程设计任务 2.1、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简易的计算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等(限于十进制下) 程序要求: (1)应具有相应的界面,可参考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计算器界面。 (2)操作符号定为:“+”,“-”,“*”,“/”,“+/-”等。(按国际惯例设计)(3)用户通过点击程序界面上按钮,实现数字、运算符的输入操作。 (4)以上部分为必须完成的内容。 选作部分: (1)具有操作符号“1/x”,“sqrt”(开方),“.”(小数功能)等。 2.2、课程设计要求: (1)应用自己所学课程知识完成对计算器的基本任务。 (2)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和掌握项目中涉及的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通过应用java程序编写计算器来提升自己对简单的图形界面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2.3、需求分析 1.设计的计算器可以完成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简单运算。 2.实现一些简单的扩展运算,如:正负号、倒数、退格、清零等功能。 3.添加小数点功能,用以实现浮点型数据的计算。 4.使用布局管理器设计一个计算器的界面,使用事件监听器处理数据的输入,并完成相关的计算。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 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

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板书: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一、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计算,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小学的(),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 ×30 =1080 ,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 ×30 =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

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杨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5页的例9和做一做。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计算器能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在 观察中找到规律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5.教学难点:能运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商。 6.课前准备:课件、计算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 引导学生畅谈生活中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述发现规律的过程,引入新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 出示例题,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独立用计算器算出这组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把计算器上显示的小数转化成循环小数。如用计算器算出1÷÷……)根据规律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3. 巩固练习 打开课本第35页做一做,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试着写出后面两题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学生根据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