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四授课课件李清照词两首

高二语文必修四授课课件李 清照词两首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19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如梦令》赏析 • 《声声慢》赏析 • 两首词比较研究 • 李清照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李清照生平及时代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 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 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 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本次授课内容概述
本次授课将选取李清照的两首代表作《如梦令》和《声声慢》进行讲解 。通过对这两首词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及特点 。
授课过程中将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内涵及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对词中意象、意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艺术手法
李清照在本词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象征等。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词中的情感 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李清照的语言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感和画面感,这也 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
03
《声声慢》赏析
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时代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南宋之交,时 代动荡,个人生活也经历了许多 不幸。这些背景对她的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不同点
《如梦令》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对过去欢乐时光的追忆,而《 声声慢》则更侧重于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往昔岁月的哀思。
意象描绘对比研究
《如梦令》中的意象
通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等描绘,展现了一幅欢乐、明 快的画面,使人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愉 悦心情。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19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如梦令》赏析 • 《声声慢》赏析 • 两首词比较研究 • 李清照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李清照生平及时代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 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 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 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本次授课内容概述
本次授课将选取李清照的两首代表作《如梦令》和《声声慢》进行讲解 。通过对这两首词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及特点 。
授课过程中将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内涵及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对词中意象、意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艺术手法
李清照在本词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象征等。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词中的情感 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李清照的语言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感和画面感,这也 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
03
《声声慢》赏析
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时代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南宋之交,时 代动荡,个人生活也经历了许多 不幸。这些背景对她的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不同点
《如梦令》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对过去欢乐时光的追忆,而《 声声慢》则更侧重于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往昔岁月的哀思。
意象描绘对比研究
《如梦令》中的意象
通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等描绘,展现了一幅欢乐、明 快的画面,使人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愉 悦心情。
《李清照词两首》课件

知人论世
夫 家 国 书
死 破 亡 散
课堂小结:点拨升华 闺怨愁:坦率表达对丈夫的思恋 敢于正面展露内心孤寂 秋词绝唱:深沉博大的家国之愁 小女子身上有大丈夫的气质 开启南渡后的婉约词派: 关注个人愁到关注国家愁
拓展延伸,品人生愁味
作业 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醉花阴》 和《一剪梅》为鉴赏对象,写一首词 评,100字左右。
冷冷清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 情 感 受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走入文本,咀嚼“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四个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 婉绝,真是绝唱。” (明·茅暎《词的》) “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 (《艺概·词概》)
小结二:同情不同法
动作、心理、空间
咀嚼语言、读出异同
遵品鉴之路,解千古“愁”情
--《李清照词两首》
愁——“词眼”
比读,品人生愁味
合作探究1: 两首词的“愁”情有何不同的内涵?
比读,品人生愁味
合作探究1: 两首词的“愁”情有何不同的内涵?
走入文本,咀嚼“愁”情
合作探究2: 同样是写“愁”,两首词分别是 如何体现的?
寻寻觅觅
动 作
环 境
茫然无着
《李清照词两首》ppt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声声慢》
结束
《声声慢》写了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
此时,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
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凄苦、形
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
想的火花。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常识整理
结束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结束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 生 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 平 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 经 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历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 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 (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2)上元节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
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 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 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 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 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实用 上课ppt

精读 鉴赏
作者是如何 来表达“愁” 的?
1、选择典型意象,借景抒情
淡酒
秋风 处处生愁, 鸿雁 物物助愁,
景景牵愁,
黄花 一个“愁”的世界!
梧桐 细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
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 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 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
的对丈夫的思念。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这是这两句的真正含义。
名句 : 莫 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瘦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 “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 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李 清 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叠词的运用
【名句】【用七组叠字构成三句话,一直为词论家所称赞。连用14个叠字是造句新警, 是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的。】
《声声慢》与前一首《醉花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 显著不同?
•①就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 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 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环境的“清冷”更衬托出词人 心境的“清冷”;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 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 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 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 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 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 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公开课优秀课件

比较:一尚在枝头开放,只为衬托人消 瘦;一已零落委地,暗示人憔悴不堪!
《醉花阴》中的主要意 象:
薄雾 瑞脑 玉枕 西风
浓云 金兽 纱厨 黄花
凄清,明丽 华美,优雅
营造幽雅清闲 宁静的气氛; 烘托词人孤独 的形象;抒发 词人悲愁的心 情。
《声声慢》中的主要意 象:
淡酒 秋风 大雁 黄花 梧桐 秋雨
结论:雨,秋雨,愁情的象征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处理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比较:前者在东篱下饮酒,还有花香陪 衬,显得优雅闲适;后者在秋风中靠酒
御寒,显得凄苦不堪!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处理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
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
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
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
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不久 的作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 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 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词人正处于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 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 种强烈的感情。《声声慢》这首满含 凄苦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
问题: 1、杜鹃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 象“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表 达游子怀乡的愁绪
《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
《醉花阴》中的主要意 象:
薄雾 瑞脑 玉枕 西风
浓云 金兽 纱厨 黄花
凄清,明丽 华美,优雅
营造幽雅清闲 宁静的气氛; 烘托词人孤独 的形象;抒发 词人悲愁的心 情。
《声声慢》中的主要意 象:
淡酒 秋风 大雁 黄花 梧桐 秋雨
结论:雨,秋雨,愁情的象征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处理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比较:前者在东篱下饮酒,还有花香陪 衬,显得优雅闲适;后者在秋风中靠酒
御寒,显得凄苦不堪!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处理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
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
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
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
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不久 的作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 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 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词人正处于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 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 种强烈的感情。《声声慢》这首满含 凄苦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
问题: 1、杜鹃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 象“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表 达游子怀乡的愁绪
《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 课件( 共58张PPT)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 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 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 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 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 “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 清 照 词 两 首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 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 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 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 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 晚年生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 事抒情等。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过雁 雨
秋风 黄花 梧桐
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 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 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 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疏通文意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词人是从哪些 方面写愁情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 时
瑞脑消金兽。 令
佳节又重阳, 时
玉枕纱厨,
间
半夜凉初透。
景
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39张最好版本)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 的内容和写法。 •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 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 品。 •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 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 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 满纸呜咽。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 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李清照 词 两首
李清照:
(1084-1151),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 南人,南宋杰出的女 词人。父亲李格非很 有学问,母亲王氏知 书能文,文学气氛浓 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 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 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 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 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 石学,且能诗词。婚后 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 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 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 使他俩成为“志同道 合”、“相敬如宾”的 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 诗意的幸福生活。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 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 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 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 作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上阕用“淡酒”、“晚 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 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 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李清照现存词近50 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从愁 情角度分析: 前期词:家愁、情愁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后期词:国破家亡之忧 颠沛流离之苦 超越时空的孤独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课件

再读课文,思考: ①仔细品味《声声慢》 的意境,说明开头三 句“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 层次。 ②“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包含了哪 些情感?
仔细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明开头三 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诗歌就是用清晰、逼真的风景或场景 从不同角度或侧面来传达诗人要抒发 的某种思想感情。 所以要想完全读懂《醉花阴》,我们 就可以这样问自己: 《醉花阴》这首诗是用哪些清晰、逼 真的风景或场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 或侧面来传达诗人要抒发的思念之情 的?
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词人还运用了哪些动作来渲染心情? 这首词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南渡 前
内容
风格
代表作
少女、少妇 清丽婉转 《如梦令》 《醉花阴》 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 《一剪梅》
后
思夫 思乡 思国
《声声慢》 沉哀凄苦 《永遇乐》 (浓愁哀愁) 《菩萨蛮》
注意注释2
诗言志——诗中都有情,无纯写景诗 诗贵隐——含蓄委婉方为好诗词 空本难图,神无可绘——具象代抽象 山之高大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生机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 纱厨、西风、黄花
词人还运用了哪些动作来渲染心情? 独坐、孤眠、自斟
这首词表达了 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 词中找) 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 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 情。
愁弱 笔影 声伶 噎仃 悼悲 国夫 危死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将息:调养,保养。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 次第:光景。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 得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六、板书设计
一般黄花别样愁
黄花: 醉花阴——瘦——相思闲愁 声声慢——憔悴——家国悲愁(知人论世)
其它意象:淡酒、过雁、黄昏、梧桐、细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9
谢谢!
说课人:曾文巧 指导老师:钟国梁
20
17Leabharlann (5)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 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关于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 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依据:《新课标》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 形式,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还提出学习语文应 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依据: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 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
12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使用PPT展示 李清照生平并进行点拨,补充明确:
“瘦”——愁 “憔悴”“堪摘”——漂泊残老的自己、 风雨飘摇的国家
学会知人论世
依据:王国维说过“由其世知其人,由其人逆其志,则古诗 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1、背诵这首词 依据:《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 定数量的名篇。
5
2、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 ”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 会知人论世。(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 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学会知人论世。
6
3、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及审美情趣。
依据:《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 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 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7
四、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新课标》中“语文教学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教法:诵读法、情景法、对比探究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8
五、教学过程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10
(2)诵读感悟
《新课标》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 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本环节我将 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 并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11
(3)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两位同学分别诵读两词,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 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声声慢》抒发作者南渡后的“家国悲愁”, 将重点赏析,两首词虽然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 有别,互为补充。
3
二、学情介绍
有利因素:学生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 经有所掌握,也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
不利因素: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难把握这两首 词中深层的情感内涵。
4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 我确立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教师可先示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一句
15
依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 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 动学到知识。
16
(4)课堂小结
对比赏析,体会不同情感 “一般黄花别样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知人论世,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李
清
说照 课词
人 指: 导曾
两 首
老文
师巧
:
钟
国
梁
1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介绍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1、《李清照词两首》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4第 二单元宋词单元的最后一篇。李清照的两首作品 《醉花阴》和《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 安排一课时。 2、《醉花阴》抒发作者南渡前的“相思闲愁”
(1)新课导入 (2)诵读感悟 (3)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4)课堂小结 (5)课后作业
9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菊花台》,提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 伤”?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 的意境当中。
一般黄花别样愁
依据:《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 习情境”。
13
2、问题二: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 绪的不同。
《醉花阴》相思闲愁,浪漫、期盼、等待; 《声声慢》家国悲愁,亡国、丧夫、孀居、颠沛, 绝望、压抑、难以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 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14
3、问题三:作者还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这两种不同的愁 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及意象, 从深层次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 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 行描述(突破难点)
六、板书设计
一般黄花别样愁
黄花: 醉花阴——瘦——相思闲愁 声声慢——憔悴——家国悲愁(知人论世)
其它意象:淡酒、过雁、黄昏、梧桐、细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9
谢谢!
说课人:曾文巧 指导老师:钟国梁
20
17Leabharlann (5)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 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关于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 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依据:《新课标》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 形式,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还提出学习语文应 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依据: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 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
12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使用PPT展示 李清照生平并进行点拨,补充明确:
“瘦”——愁 “憔悴”“堪摘”——漂泊残老的自己、 风雨飘摇的国家
学会知人论世
依据:王国维说过“由其世知其人,由其人逆其志,则古诗 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1、背诵这首词 依据:《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 定数量的名篇。
5
2、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 ”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 会知人论世。(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 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学会知人论世。
6
3、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及审美情趣。
依据:《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 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 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7
四、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新课标》中“语文教学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教法:诵读法、情景法、对比探究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8
五、教学过程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10
(2)诵读感悟
《新课标》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 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本环节我将 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 并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11
(3)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两位同学分别诵读两词,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 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声声慢》抒发作者南渡后的“家国悲愁”, 将重点赏析,两首词虽然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 有别,互为补充。
3
二、学情介绍
有利因素:学生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 经有所掌握,也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
不利因素: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难把握这两首 词中深层的情感内涵。
4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 我确立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教师可先示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一句
15
依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 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 动学到知识。
16
(4)课堂小结
对比赏析,体会不同情感 “一般黄花别样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知人论世,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李
清
说照 课词
人 指: 导曾
两 首
老文
师巧
:
钟
国
梁
1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介绍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1、《李清照词两首》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4第 二单元宋词单元的最后一篇。李清照的两首作品 《醉花阴》和《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 安排一课时。 2、《醉花阴》抒发作者南渡前的“相思闲愁”
(1)新课导入 (2)诵读感悟 (3)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4)课堂小结 (5)课后作业
9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菊花台》,提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 伤”?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 的意境当中。
一般黄花别样愁
依据:《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 习情境”。
13
2、问题二: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 绪的不同。
《醉花阴》相思闲愁,浪漫、期盼、等待; 《声声慢》家国悲愁,亡国、丧夫、孀居、颠沛, 绝望、压抑、难以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 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14
3、问题三:作者还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这两种不同的愁 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及意象, 从深层次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 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 行描述(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