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

绪论

实验针灸学:

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

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

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

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

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

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

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

一、选题

1、*选题原则(填空)

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

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

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二、建立假说

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

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

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

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

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

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

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

三、科研设计和实施

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

2、*基本要素:

1)受试对象

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

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3、*基本原则

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

(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第二章、针灸作用理论(本书重点)

*经络研究的总体规律

肯定现象、掌握规律、阐明实质、指导临床

*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3个方面的工作

1、肯定了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对循经感传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证明它

是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2、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了经脉的循行路线

3、对经穴—脏腑相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一、经脉的现代研究

(一)经脉探测

1、循经低电阻特性:*(日本学者)将这种皮肤导电量较高的点命名为“良导点”,由“良导点”连成的线称为“良导络”。

2、同位素循经迁移的表现特征

1)放射性同位素注入穴位后可沿经脉线迁移

2)同位素循经迁移的方向性,但以向心性为主,迁移有一定潜伏期

3)在经脉线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可将同位素的循经迁移阻断

4)在穴位的不同深度注射同位素,迁移轨迹与经脉线符合率也不尽相同

5)同位素示踪的轨迹与淋巴系统似无直接的关系,但与血液循环系统关系密切

(二)*经脉现象

亦称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性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或皮肤显痕等现象。

1、*循经感传现象

1)含义: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能

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2)人群调查: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出现率为12%~24%,不敏感型为81.7%。证明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

3)特征

感传路线: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感传感觉:大多以酸、麻、胀、痛为主,少数受试者可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热感

①(刺激方法)艾灸时多出现温热感;电刺激时多出现麻感、触电感;毫针刺

激感觉多样,多以酸胀麻感为主;指压刺激多以麻胀感为主。

②(刺激部位)针尖到达皮内时常引起痛感,且定位明确,多无感传现象;针

尖深入皮下及肌层时,常以胀感为主;针尖进入更深的部位时,则出现酸麻

胀感或这几胀感或这几种感觉的混合感,并有明显的感觉传导。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一般为1~10cm/s

感传速度影响因素——○1手法运针时的感传。速度较电针者快,压迫穴位所引

起的感传较电针者慢,艾灸引起的感传速度也较慢。○2

加大刺激强度或增加艾灸壮数可加快感传速度。○3局

部加热可使感传速度加快,降温则减慢。

感传宽度:一般为0.5~5cm或更宽

感传深度

感传方向:双向传导。

*乏感传期—若针刺时间较长,尽管刺激并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回流,

最终消失,而且在此后的一定时间内刺激经穴,即使施以更强的

刺激亦不会再引起感传。

感传阻滞:○1机械压迫;○2局部降温;○3局部注射液体;○4触觉刺激

感传接力:对于短程感传,在其终止部位继续施加刺激,常可使感传继续前进,称为循经感传的“接力”或“接力循行”。

感传效应

相对稳定

4)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温度、时间、刺激方法与强度(一般认为针刺或电刺激的感传

出现率高于按压法。刺激强度越大,感传较强,行程较长,但

刺激过强将引起疼痛,基本阻滞感传)、机体自身中的某些因

素。

5)机理(描述要背P112):

中枢兴奋扩散观点(中枢论)、外周动因激发观点(外周论)、外周中枢统一观点

2、*循经皮肤病

1)含义: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

“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络现象”或“显见的经络”

2)可出现与十四正经,其中以肾经最为多见。

3)表现特征:a.基本循经,相对稳定 b.单经出现,多经并发

c.循经皮肤病病损的宽窄、断续和变异

d.伴发症状

3、循经感传障碍: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也有

人曾称之为“循经性感觉病”,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经络现象之一。(三)、经络假说

1、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相关

2、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

3、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

4、经络—皮质—内脏相关

5、二重反射假说(P126)

6、轴突反射接力联动假说(P126)

7、第三平衡系统

8、经络波导说

9、脉管外组织液流动说

二、穴位的现代研究

(一)穴位探测

电学探测包括:电阻探测、电位探测、电压探测。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征。(二)穴位结构

穴位处的结构是以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等已知的结构为主,目前尚未发现特殊结构,可以认为穴位是一个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立体构筑。

*(“四多”—神经多、血管多、肥大细胞多、钙离子多)P136

1、穴位与神经:研究表明,大多数穴位位于神经分支周围,在针感点中心1.5mm半径范围

内存在粗细不等的有髓与无髓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

有学者将临床上最常试用的70个经穴与已知的神经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成3型:1)第一类型穴位:位于肌肉运动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