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老子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是儒学,枝叶是佛学及其它,根系是老子的道家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之所以参天发达,全在道家文化的滋润,根系的发达所致。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五千言的《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

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最多的作品,很多人正是通过老子才了解古老的中华智慧。

道家哲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先秦道家、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与宋元内丹生命学等五种历史形态。

老子有称为到《道德真经》通行本分为上《道经》下《德经》,共八十一章5000余字又称《老子五千言》。

道是万物规律为何将规律成为道,规律是无形的无法命名,称为道路是取人类出行必须组遵循的意思。夫道也,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道家之旨,在凝炼生命的深度,提高精神境界的层次,最终目的是实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获得审美的享受、理性的满足和心理的安宁,也就是说,让人跳出躯壳内之“小我”,实现与宇宙大道同体的“大我”,最看重心灵自由的价值。道教炼养形神,内丹与外丹,以及种种道术,最终目标都在求得个体生命的永存,让人摆脱短暂的“俗我”,实现长生之“仙我”,因此最看重个体生命延续的价值。总之,道家淡漠于生死。道教不然,它把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作为最核心的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相信经过炼养,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脱胎换骨,从生理上超凡入仙,永享仙寿。。我们可以说,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命运;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自作主张。道教有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养性延命录》引仙经)。不信死生有命,不信因果前定,力抗有生必有死的铁则,一心要通过后天的努力突破生死大限,这是道教所独有的精神,道家和儒家不具有,其他宗教也不具有。长生成仙说在先秦道家著作里只是次要成分,主要来自流行于社会的神仙方术。道家向道教转化的过程中,长生成仙思想的大量涌入并占据枢要地位,是发生质变的关键一步。

道家高唱天道自然无为,否认有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老庄之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无神论的传统。道教扭转了道家的上述倾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到了宗教,崇拜神灵和仙人。道教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三官以及百神。仙是人修道而成的,有天仙、地仙、散仙以及九品之等。真人亦是仙,统称仙真。神仙高高在上,神通广大,逍遥自在,永享富贵。神仙世界的美妙无比与现实人间的痛苦纷扰形成鲜明对照。道教由于将世界二重化和崇拜神仙而具有了真正的宗教性,成为一种宗教体系。道家则始终是非宗教的学术派别。

道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只存在于思想意识领域,以其智慧与美学的力量打动人心,影响社会,只拥有思想传播的手段,道家人物之间的来往仅以思想观点投合为连接,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况且道家交友强调默契神交,不赞成结社成群,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教不止有确定的思想信仰,还拥有相应的宗教组织和活动,有教徒、宫观、科仪、制度,有采药、炼丹、占卜、符箓、咒劾、斋醮等活动。因此道教就不止是一种意识形态,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这个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中国佛学作为东方古代思想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和谐精神。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是在印度佛学和谐思想基础上,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谐思想形成的。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心性和谐思想为核心,是从心性和谐出发,关注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教认为,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无明、爱欲、执取,原始佛学十二支缘起论“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爱→取→有→生→老死”即系统阐明了无明、造作、爱欲、执取导致生死轮回及人生痛苦烦恼的过程。要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必须觉悟,祛

除贪欲、执着,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是其中的基本方面。心灵净化偏重于对贪欲的净化,强调戒与定。智慧解脱重于觉悟、,明理,强调观照、智慧。大乘佛教以自利利他、普通众生为目标,在修行观上更突出智慧解脱。般若中观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诸法缘起性空的观照,破除贪欲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解脱。缘起性空观念是从原始佛教“诸法无我” 发展而来的。在四谛法中,又以五蕴法分析了宇宙人生的本体,五蕴法中包罗了构成主观的六根和客观的六尘,这个五蕴的世间,便是苦谛的内容。又用十二因缘,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说明三世因果的循环,也说明了如何使此因果循环的现象消失。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名为因缘;先后之间所起的现象之关连,名为因果。因缘思想和因果思想,是一体的两种表徵,乃是佛陀思想的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佛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苦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无为的含义:通过无为产生有为。比如说“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让人民自己去创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计划经济或国有企业。政府主要是搞个好制度,为百姓服务,宏观调控,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间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