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学案第七单元 第22讲

合集下载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22讲染色体变异与育种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22讲染色体变异与育种

第22讲染色体变异与育种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1.染色体结构变异与数目变异(Ⅱ)2.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与育种过程分析1.科学思维——比较与综合:染色体变异类型,育种方法比较2.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染色体变异会影响生物性状3.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考点1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如图)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例如人类的猫叫综合征。

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例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

③④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易位。

2.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类型2.染色体组的概念及实例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2.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3.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4.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多倍体。

(×)5.单倍体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6.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

(√)7.水稻根尖细胞比花药中的细胞更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观察下列甲、乙、丙三幅图,请分析:(1)图甲、图乙均发生了某些片段的交换,其交换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属于何类变异?(2)图丙①~④的结果中哪些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它们分别属于何类变异?能在光镜下观察到的是哪几个?(3)图丙①~④中哪类变异没有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提示:(1)图甲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交换,图乙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应片段的交换,前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后者则属于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

最新高三生物-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析教学案22基因工程 经典

最新高三生物-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析教学案22基因工程 经典

专题二十二 基因工程一、考点解读1、考点盘点2、考点解读基因工程属于生物科技前沿的内容,这一专题的教学,首先要考虑基础性。

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着力点应瞄准对学生的发展起根本作用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上。

忽视了这一点,而一味追求知识的深和透,就会本末倒置,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专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升。

违背了渐进性,易使学生认为“基因工程难学”而产生“危乎高哉”的想法,望而却步。

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生活阅历,尽量紧密联系必修课中的基础知识,一步步引领学生登上这一科技前沿的舞台,学生们才会心驰神往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本专题内容时,不能忽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的动力,要利用国际上重大科技成果的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奋发图强的紧迫感;利用国内重大科技成果的素材,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专题多数内容都与其他专题有紧密的联系。

关于转基因生物,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

《胚胎工程》中有关胚胎移植技术的内容,可使学生对培育转基因动物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细胞工程》中介绍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转基因植物的重要环节。

另外,学习本专题内容时,密切关注《生态工程》专题中呈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考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网络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明理论基础 DNA 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的确立遗传密码的破译基因转移载体的发现工具酶的发现DNA 合成和测序技术的发现工程技术 DNA 体外重组的实现重组DNA 表达实验的成功第一例转基因动物的问世PCR技术的发明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限制性内切酶并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分子手术刀)酸二酯键断开。

近年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人类遗传病练习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

近年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人类遗传病练习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人类遗传病练习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人类遗传病练习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人类遗传病练习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七单元第22讲人类遗传病1.(2016·海南)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A.先天性愚型B.原发性高血压C.猫叫综合征D.苯丙酮尿症解析:A [先天性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D.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解析:D [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亲代,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为0。

]3.人类的X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

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X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注:密码子GCC—丙氨酸):CGG重复次数(n)n<50n≈150n≈260n≈500X基因的mRNA50505050(分子数/细胞)X基因编码的蛋白1 0004001200质(分子数/细胞)症状表现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影响蛋白质的合成B.CGG重复次数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C.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D.遗传病症状的轻重与蛋白质中丙氨酸的多少有关解析:D [从表中信息来看,CGG重复次数不同,细胞中X基因的mRNA数目相同,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目不同,说明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可能影响翻译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CGG 重复次数越少,该遗传病症状表现越不明显,甚至无症状,说明CGG重复次数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4.(2018·山东淄博一模)人类眼球震颤症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轻者(Aa)眼球稍微能转动,重者(AA)不能转动。

2019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7单元 第22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7单元 第22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2)甲状腺梳理
知识一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的发现与概念的提出
1.促胰液素的发现
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假设:在① 盐酸 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② 化学物质 。 2.激素调节:由③ 内分泌器官 (或细胞)分泌的④ 化学物质 进行的 调节。 二、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下丘脑
(1)抗利尿激素:由① 垂体后叶 释放,促进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 分的重吸收。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④ 垂体
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2.垂体
(1)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尤其促进⑤ 蛋白质 的合成和⑥ 骨 的生
长。 (2)促甲状腺激素:促进⑦ 甲状腺 的生长发育,调节⑧ 甲状腺激素 的合成与分泌。 (3)促性腺激素:促进⑨ 性腺 的生长发育,调节⑩ 性激素 的合成与 分泌。 3.甲状腺 (1)甲状腺激素:促进 兴奋性。 新陈代谢 和生长发育,提高 神经系统 的

2021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22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21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22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2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导 航
考点一
考点二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课堂小结·内化体系
随堂演练·巩固提升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体液的组成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外液
淋巴
细胞内液
2.内环境的概念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概念:由__细__胞__外__液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2)用示意图表示内环境3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淋巴、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 是由①②③组成的;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中的物质,不应存在于血浆中;血浆②中 的氧先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③,再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液④;进食后短时间 内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所以血液由右向左流经胰岛后胰岛素含量会升高。
[教材深挖] 1 . 教 材 必 修 3P3“ 相 关 信 息 ” : 手 和 脚 有 时 会 磨 出 “ 水 泡 ” , 甚 至 是 “ 血 泡”。分析二者成分?
提示:“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和血细
胞。
2.观察教材必修3P8图1-4:消化系统内表面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命题点一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2018·海南卷,T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 A)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解析: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
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

近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选学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选学案(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选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选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选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2017,全国卷Ⅰ,29T2017,江苏卷,27T2016,江苏卷,1T2015,江苏卷,4T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实验的分析在高考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可能出现.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与分析等,在非选择题中一般与可遗传变异结合进行考查分值:2~6分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实验过程及结果答案死亡不死亡死亡(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__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__。

2.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1)实验思路:将组成__S型活细菌__的各种物质分离提纯,并使其分别与__R型活细菌__混合培养,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

(2)实验过程及结果答案S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3)实验结论:S型细菌的__DNA分子__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并产生稳定遗传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方法:__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__。

(1)标记细菌①细菌+含__35S__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②细菌+含__32P__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2)标记噬菌体①噬菌体+含__35S__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3:第22讲 人类遗传病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3:第22讲 人类遗传病

第22讲人类遗传病一、考纲要求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A级)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A级)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A级)二、本节重要知识点1、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类型和特点,各类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和风险率。

2、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及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的一般方法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研究成果和意义。

三、知识建构(一)、本节知识体系1、人类遗传病概述:人类遗传病主要有、、三大类。

(1)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指受对控制的遗传病,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有6500多种。

(2)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指由对控制的遗传病。

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

②病例: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由于引起的遗传疾病。

②特点:由于染色体变异引起遗传物质较大改变,故此类遗传病症状严重,甚至胚胎期就自然流产。

③病例:染色体结构变异――猫叫综合征、染色体数目变异――21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数目改变――性腺发育不良(特纳氏综合征)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3、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实际需测量24(22条常染色体+XY)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即可。

(二)问题的归纳与总结1、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与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一般是指出生时就表现出的疾病,可能是遗传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

如:先天性愚型,白化病是遗传病,而母亲在妊娠时受风疹病毒感染,致使婴儿出生时患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等就不是遗传病。

家族性疾病:指某一种疾病有家族史。

可能是遗传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例如:多指症就明显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而由于饮食缺少V A一家中多个成员都可以患夜盲症。

2、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病例和遗传特点(三)课堂典型题例例1: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B、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D、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解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疾病,可遗传给下一代。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第22讲 关注人类遗传病课件 苏教版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第22讲 关注人类遗传病课件 苏教版

……TGGACTTAGGTATGA……
患者:……TGGACTTAGGTATGA…… 基因突变 , 可以看出,产生此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缺失 是由于DNA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 造成的。
(4)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高致病性、高致死性的遗传病。其致 病机理是水解黏多糖的酶缺失,导致黏多糖沉积于细胞内的 溶酶体 中,进而影响多种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 ________ (5)为减少黏多糖贮积症的发生,该家庭第Ⅳ代中的 2、4、6
者都可以镜检识别。
4.下列关于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的调查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A.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
B.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随机调查 C.先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D.白化病发病率=(患者人数+携带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 数×100%
解析: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先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并
遗传系谱图如下。
X (1)根据已知信息判断,该病最可能为________ 染色体上 隐性 ________ 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 (2)Ⅳ5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第Ⅱ代中的________ 号个体。
(3)测定有关基因中,父亲、母亲和患者相应的碱基序列分别 为: 父亲:……TGGACTTTCAGGTAT…… 母亲:……TGGACTTTCAGGTAT……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错误:有可能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也有可能该代患
病的个体为显性杂合子,其后代可能正常。②错误:一个家
庭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同处在不良的生活 环境而造成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③错误:携带隐性遗
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④错误:若是染色体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意义: 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基本观点的比较 达尔文进化论 共同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①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 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③未就遗传变异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做出科学解释

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 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②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形成多个新物种

(3)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项目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概念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

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 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 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

联系 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②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③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5)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6)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①共同进化 a.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原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a.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完善如下关系图)

b.形成原因: 生物的共同进化。 c.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4.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 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判断关于生物进化基本观点说法的正误 (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既能预测进化的方向又能预测变异的方向( × ) (3)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 (4)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 (5)基因突变会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 × ) 2.判断关于物种、种群、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等基本概念说法的正误 (1)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 )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 (3)只要有隔离,就能形成新物种( × ) 易错警示 有关现代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几点提醒 (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 (3)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 (4)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

考向一 透过实例辨析生物进化原理 1.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则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A正确;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来源于遗传或自发的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正确。 2.香菜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多,占21%,而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占4%和3%。研究发现,这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基因有关,该基因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闻出香菜里的特殊味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的差异说明不同人群间存在生殖隔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类的嗅觉等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基因与性状间并不都一一对应 C.OR6A2基因是常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基因的差异说明不同人群间存在差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不同人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人类的嗅觉等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基因与性状间并不都一一对应,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B正确;OR6A2基因位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上,所以是常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由于OR6A2基因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闻出香菜里的特殊味道,所以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D正确。 考向二 透过模式图辨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原理

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 提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 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4)共同进化概念中的“相互影响”的内涵指什么? 提示 ①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②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5)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分子水平: 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 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3.如图表示某些小岛上的蜥蜴进化过程,D、E、F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的变异是突变 B.E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图中体现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过程 D.相对于C岛来说,B岛的自然环境可能与A岛更接近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蜥蜴物种1进入B、C岛后,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因此D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A错误;E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图中体现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过程,C正确;相对于C岛来说,B岛与A岛的蜥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库差异比较小,故B岛的自然环境与A岛更接近,D正确。 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项正确;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项错误;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