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悄然,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结果。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流离失所、伶丁伶仃的状态,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XXX,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初中语文_诗词曲五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诗词曲五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

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

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效果分析本课秉着尊重文本的思路,不过多的引入文本以外的内容,注重让学生通过诗词本身去理解和感悟,将一首诗读厚,感情读深刻。

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豁达的精神。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第二板块中,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思路还没有打开,理解深度不够,第三板块中,抒写感悟表达感悟时间不够充分,表达的也不够充分。

以后需要加以借鉴。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

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

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岁月蹉跎,战鼓远去,一位老兵踏上了归家的路。

历经十五载的沙场征战,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家园又是否依旧?《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体会老兵的心路历程。

二、朗读明确目标三、文学常识《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一部分为文人所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大意,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反复朗读,品读诗句,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3. 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诗词曲五首》解析人文主题: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从征之苦,有的表达边塞军旅的豪迈,有的体现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

通过学习,感受这些不同的情感。

语文要素: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 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 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积累文学常识1. 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字形万兜鍪寥落风飘絮踌躇宫阙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南宋末,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3)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写作背景(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线。

作为守令,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

《过零丁洋》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山坡羊·潼关怀古》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江南”“江南好”。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二)赏析《武陵春》1整体感知(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新课导入二、互动探究(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2)题解(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3板书设计(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2深层探究(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一、赏析《渔家傲·秋思》(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 教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 教案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师点拨:前两句都写到眼泪,较伤感;唐朝大多数的送别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并不伤感。
③重读哪些词?使用什么语速、语调?
明确:重读“百丈、万里”;语速较缓、降调。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3、品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要求。
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两人各是什么动作?什么表情?说了哪些话?武判官如何走远的?诗人如何伫立风中的?
②从中你读出诗人内心的哪些情感?
七、布置作业。
收集唐代的送别得流畅。
自由读、齐读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展示。
学生品析
交流展示
分析情感
学生相互点评
完成笔记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教师导入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教师点拨小结
品析角度多样
给补充资料
3、了解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经历,其诗多写奇特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4、了解盛唐诗歌的风格。
唐朝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塞奇伟的风光、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报国立功的豪情。“雄壮浑厚”便成为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明确:重读“卷”;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过零丁洋》、《山坡羊》二首诗歌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通过《十五从军征》,我们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又让我们领略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诗:《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去近距离感受仁人志士胸怀天下的情怀。

《过零丁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生卒: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著有《指南录》,作《正气歌》。

有《文山先生全集》。

诗歌名篇:《正气歌》《过零丁洋》《南安军》《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于谦评价:呜呼文山,遭宋之季。

殉国亡身,舍生取义。

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陵谷变迁,世殊事异。

坐卧小阁,困于羁系。

正色直词,久而愈厉。

难欺者心,可畏者天。

宁正而毙,弗苟而全。

南向再拜,含笑九泉。

孤忠大节,万古攸传。

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2.背景介绍: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德祐元年(1275)闻元兵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

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

后于镇江脱险。

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恢复县多处。

不久被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

次年在五坡岭被俘。

元将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出
示此诗以明志节。

后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于至元十九年(1283)在柴市被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寥(liáo)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重点字词:干戈:干和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

寥落:冷清。

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

这里指史册。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出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

山河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

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南宋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壮烈捐躯,留赤诚之心彪炳青史。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诗的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事?
明确:一是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在频繁的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和个人命运比喻成风中的柳絮和雨里的浮萍,。

真实的反映了国家命运和个人的遭遇,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影响深远的名句,请结合修辞等角度赏析这句诗。

明确: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

四、课文小结
诗人通过追忆抗元的艰难经历,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他的散曲结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政治集《三事忠告》。

其诗文晚年编定《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曾称赞张养浩曲风:“如玉树临风”。

2.文体知识:元曲,盛行于元代。

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杂剧,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3.题目解释:“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重点字词:
聚:汇聚、聚集,用动词来表现群峰众多的样子。

躇踌: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兴盛,与下面的“亡”表示改朝换代。

群峰众峦像在这里聚集,大浪巨涛像震怒了,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

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途径秦汉故地,万间宫殿都化作了泥土。

唉!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小这首令可分为几层?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从“望西都”到“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转入怀古,由潼关的险要地势联想到历史上的秦汉等历代王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议论抒情,表达了对百姓的疾苦的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赏析名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一个“聚”字形容潼关在众多山的峦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周围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字写出了形容黄河波涛的奔腾澎湃;把河水人格化;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远望长安,往日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赏析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无论一个王朝的想“兴”还是“亡”,无论是大兴土木,还是战乱频发,结果都是百姓受苦,民不聊生。

这句话是主题的深化,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四、课文小结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怀古之作,请说出它们分别追忆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南乡子》歌颂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慨,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懑。

《山坡羊》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