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21·

兵工自动化

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

2018-03 37(3)

doi: 10.7690/bgzdh.2018.03.006

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国达,曹慧强,杨华锋,计时鸣,蔡世波,郗枫飞

(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32)

摘要:为推动爬杆机器人的发展,对爬杆机器人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将现有爬杆机器人

分为滚动式爬杆机器人、夹持式爬杆机器人、仿生式爬杆机器人和吸附式爬杆机器人4大类,着重介绍其工作特点及国内外爬杆机器人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4类爬杆机器人性能对比分析,提出爬杆机器人的技术难点,并结合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从新型化、多功能化、模块化、独立化和智能化5个方面展望爬杆机器人的未来研究方向。该研究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

关键词:爬杆机器人;工作特点;研究现状;技术难点;展望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Outlook of Rod Climbing Robot

Chen Guoda, Cao Huiqiang, Yang Huafeng, Ji Shiming, Cai Shibo, Xi Fengfei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Purpose Equipment & Advanced Manufactu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Zhejiang Province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gzhou 310032, China ) Abstrac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d climbing robot, carry out analyzing the robot research status and outlook. The existing climbing pole robo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rolling rod climbing robot, gripping rod climbing robot, bionic rod climbing robot and adsorption rod climbing robot. The focus is on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od climbing robo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ur types of rod climbing robots, it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re put forward. Besides,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new technolog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rod climbing robot is predi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new technology, multifunction, modularization, independence,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The study has high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 rod climbing robot;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statu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outlook

0 引言

机器人是机械、电子、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材料学和仿生学等多学科综合的高科技产物。作为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机器人不仅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而且在军事、海洋、探测、航空航天和诸多特殊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已逐步渗透到农业、服务、教育、娱乐等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的各个领域之中[2-3]。机器人产业成为当代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产业之一,是21世纪各国争夺经济技术的制高点。无论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 4.0”,还是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均把发展机器人技术和产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非常广泛且发展潜力巨大。爬杆机器人作为移动机器人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可靠地携

带相关清洗与检修设备,克服重力的作用依附于管道、电线杆、路灯杆、大桥斜拉索和变电站避雷针等高层杆状物表面进行爬行,代替人工安全、高效、低成本地完成清洗、检测、维护等相关任务[4-

5]。它

将地面移动技术拓展到杆件表面,充实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对爬杆机器人进行研究,研制出多种杆外行走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之矗立起愈来愈多各类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于一体的市政、商业工程等高层建筑,对爬杆机器人工作条件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爬杆机器人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高层杆状建筑物的清洗和维护成本,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将带来一次清洗和检修行业的革命,故新型爬杆机器人的研制成为当前特种机器人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1

收稿日期:2017-11-20;修回日期:2017-1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5434)

作者简介:陈国达(1986—),男,浙江人,博士,讲师,从事自动化技术教学与研究。

·22·

兵工自动化第37卷

1 爬杆机器人基本要求及分类

爬杆机器人的使用环境如图1所示。笔者

简化现有杆件的实际工况得到5种工况环境,如表1。

图1 杆状物

表1 爬杆机器人工况环境

工况

轴向变化

径向变化 障碍情况

材质 粗糙度直 等径 无 金属 较光滑分类

变径

非金属

粗糙

注:1. 粗糙度以久放生锈的金属杆件为参照; 2. 表中杆件是指在同一实验对象中的连续杆件。

为了完成所需任务,爬杆机器人及其技术系统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可用于清洗、维护和检修等功能的大多数爬杆机器人都必须满足以下要求[6]:

1) 快速移动能力。速度作为快速移动能力的一个评判标准,取决于杆状建筑物的尺寸,其通常为5~30 m ,有的甚至高达上百米,爬杆机器人需要爬上或爬下杆件,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提高移动速度有利于增加工作效率。在提高运动速度的同时,该机构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既可以攀爬弯杆,又可以围绕杆件做360 周向运动和适应变径情况,同样重要的是该爬杆机器人要拥有准确的定位能力,能够迅速移动到指定杆件的任何位置完成相应部位的清洗或者检测任务。

2) 负载能力。爬杆机器人作为一个移动平台,在攀爬的过程中不仅仅承载自身质量,还需要承载相关装置的质量,如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导航装置、清洗装置与检测装置等。负载能力的增大,使机器人能够携带更多的设备,完成更多的任务,所以设计爬杆机器人时需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权衡爬杆机器人自身质量和实际负载的比例。

3) 安全可靠性。安全可靠是爬杆机器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假如一台机器人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生问题,就不能被用于实践。常见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包括足够的结构强度、最优的控制电路、有效的清洗装置和检测方法,同时需要安装缆绳以消除

机器人意外坠落砸伤行人或者损伤机器人的可能。

4) 实用性。实用性表现在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检验所设计的爬杆机器人是否能够较好地适应复杂工况环境,例如该机器人需要承担多重的负载、携带什么类型的传感器、检测装置和清扫装置等,要符合日常使用的要求。

早期爬杆机器人主要采用气压或液压作为动力源[7-8],凸轮机构作为夹紧机构,通过气缸或液压缸驱动实现交替夹紧和移动,由于凸轮机构不可伸缩性导致该爬杆机器人无法适应变径杆件,通过气动蠕行行式机器人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复杂的机构增加了设备成本、整机质量和控制难度,负重比减小,使得此类爬杆机器人难以在市场中推广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爬杆机器人在社会实践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笔者从机器人工况环境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将爬杆机器人分为如下几类:① 滚动式爬杆机器人;② 夹持式爬杆机器人;③ 仿生式爬杆机器人;④ 吸附式爬杆机器人。分析这4类机器人工作特点。

1) 滚动式爬杆机器人。

滚动式爬杆机器人为了能附着在杆件上,一般采用多轮环抱杆件来克服自身质量,以轮子与杆件之间的摩擦力作为驱动力,通过电机带动轮子转动实现爬杆功能。爬杆速度较快且运行平稳,控制简单易行,可以较好地控制速度与行程,定位相对准确;但是采用多轮环抱结构,导致结构复杂,在攀爬过程中只能沿直管攀爬,难以通过弯管、T 行管等接头处,而且也不具备越障能力。

2) 夹持式爬杆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通常由几个模块组合而成,在其两

(a) 斜拉索大桥(b) 管道 (c) 避雷针杆

(d) 路灯杆

·23·

陈国达等: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3期 端配以手爪用来夹紧杆件,通过交替手爪的抓紧操

作、关节处的协调旋转和回转关节的回转,实现蠕动、翻转和扭曲等3种攀爬步态。通过更换不同尺寸范围的机械爪手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直径的管道,变换不同的攀爬步态可以顺利通过弯管、T 型和U 型等类型管道,越障能力强;但是对其进行控制较为复杂,需要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算出运动方

程,才能使其正常工作[9-10]。

3) 仿生式爬杆机器人。

仿生式爬杆机器人是指依据仿生学原理,模仿生物结构、运动特性等设计的性能优越的机电系统,已逐渐在清洗、检测和维修等不适合由人来承担任务的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当前研究还存在结构设计、材料应用、驱动及控制方式传统化等问题,导致仿生式爬杆机器人研究成果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业应用方向,研究成果仅限于实

验验证[11-12]。

4) 吸附式爬杆机器人。

吸附式爬杆机器人是将移动机构(车轮、履带、腿等)与吸附机构(吸盘、磁铁等)组合起来,通过控制吸附机构的吸力变化和机构运动实现爬杆功能。常见的吸附装置有真空吸附、磁力吸附、仿生吸附和机械吸附等[13]。该机器人结构灵巧,吸力控制简单易实现,可适应任意小于机身曲率的杆件、壁面等,但是吸附力的大小影响机器人运动灵活性,且负载能力有限。

2 爬杆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滚动式爬杆机器人

2011年,李楠等[14]设计了一种适应不同导杆直径的多姿态爬杆机器人,该机器人既能在一定范围内适应不同直径( 100 mm±20 mm )的杆件,又能绕杆做旋转运动。但随着直径差的增大,固有的刚性结构也会致使整体机构变大变重,故该机器人适应对象仅为不同直径的圆柱杆件,如图2所示。

(a) 爬杆原理图

(b) 3爬杆

维图

导杆直行轮张紧弹簧

执行臂

旋转臂旋转轮

张紧弹簧

图2 多姿态爬杆机器人[14]

王才东、Fauroux 等[15

-16]

针对传统爬杆机器人

携带重物能力有限、故障后易造成意外伤害等问题,采用了相似的运动攀爬原理,应用自锁原理设计出2种新型自锁式爬杆机器人,如图3、图4所示。图3中自锁式爬杆机器人采用2个对称布置弧形轮的方式,增加了机器人与圆柱杆件的接触面积,提高其运动稳定性与载质量,但该机器人不能沿圆周方向运动。图

4 中Pobot V2机器人采用弹簧增力机构,能够在锥形电线杆上做轴向旋转。这2种自锁式爬杆机器人的封闭式环抱结构大大制约了越障能力。

图3 自锁式爬杆机器人[15]

·24·兵工自动化第37

图4 Pobot V2机器人[16]

Sang等[17]提出一种工厂弯管检测机器人,采用三等分点轮式攀爬结构,既保证了攀爬受力的稳定性,又对表面质量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2自由度驱动轮在径向安装直线马达,扩大了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可以覆盖不同直径的弯管,如图5所示。

(a) 弯管检测机器人

主体

直线驱动器

伸缩驱动

旋转驱动

驱动轮

(b) 2DOF驱动轮

图5 弯管检测攀爬机器人[17]

UT-PCR轮式攀爬机器人由Baghani等[18]研究开发,如图

6所示。其采用非完整约束驱动轮机构具有很大的收缩空间,可以在同一径向平面内连续完成锥形杆件的越障任务,UT-PCR机器人采用三等分夹紧的方式固定机器人本体,使得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不稳定。经过理论分析后,发现雅可比矩阵的范围并不包括控制向量,这可能导致输入的某些组合行为违反约束或使旁边的车轮滑移,也可能使机器人的运动路径不受控制。

图6 UT-PCR机器人[18]

与UT-PCR机器人类似,许风雨等[19]设计了一种三角驱动轮杆件攀爬机器人(如图7所示)。在该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对机构进行反向分析,朱新忠[20]开发了一种管道清阻机器人(如图8所示),其对管径的适应范围在400~550 mm,在清洗装置非工作状态下,机器人的主拖动力可达到1 709.1 N。Allan 等[21]利用轮式夹紧的方式设计了一种户外电缆自动安装机器人(如图9所示)。该机器人通过定位轮及方向轮的协调工作,可以在线杆上自主作业。同样,Chung

等[22]开发的MovGrip机器人在夹紧轮的作用下可以拖动1.75 kg的物体在垂直平面上行走,而其自身的质量只有500 g

,如图10所示。

图7 A rod-climbing robot[19]

图8 管道清阻机器人[20]

·25·

陈国达等: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3期

图9 线杆硬件安装机器人

[21]

图10 MovGrip 机器人[22]

2.2 夹持式爬杆机器人

2008年,Tavakoli 等[23]进行了相关研究,设计开发的3DCLIMBER 机器人如图11(a)所示,同样可以在3维空间杆件结构中运动,并设计开发了FSR 力传感器手爪结构如图11(b)所示,该手爪可以采集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力学信息,通过反馈机制更好地控制机器人在3维空间内的运动行走。相较Climbot 机器人,该机器人结构更加复杂,空间运动灵活性低,所采用的夹持式定位机构只能适应在手爪尺寸范围以内的杆件。

(a) 3DCLIMBER 机器人

(b) FSR 传感器手爪 图11 3DCLIMBER 机器人[23]

2011年,蔡传武[24]也研发出一种爬杆机器人Climbot 。该机器人可以通过尺蠖式、扭转式和翻转式等多种步态实现在平面弯杆上移动、越障。在对Climbot 机器人进行控制及夹持问题的理论分析后,发现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平面两杆夹角越大,可夹持范围越小,而且可夹持空间的大小与夹持端的位置关系很大,但该机器人可夹持空间仅考虑了平面运动情形,3维空间范围的可夹持空间问题有待解决,如图12(a)所示。2012年,江励[25]在Climbot 机器人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的双手爪式模块化仿生攀爬机器人顺利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手爪式的结构可以适应一定变化范围(φ 50 mm ~φ 120 mm )的杆径。Climbot 机器人采用模块化技术设计和仿生学结构设计更好地实现了在3维桁架空间内的自由穿梭和操作任务的准确完成(如更换路灯、越障等),但依然存在对杆件径向尺寸的适应性较差、动作过程中所需运动空间大等缺点,要完成更大尺寸范围的抓取、定位必须通过更换手爪模块实现,如图12(b)所示。

(a) 机器人控制

·26·兵工自动化第37

(b) 机器人攀爬

(c) G型抓手

(d) G2型抓手

图12 Climbot机器人[24-27]

2013年,肖志光[26]对Climbot机器人双手爪攀爬自主检测与校正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校正模型,同时开发了一套集成2D激光区域扫描仪、摄像头和超声波测距头的传感器智能夹持器G型模块抓手,但从实现功能角度讲仍未解决杆件变径适应性小、运行空间大等现场问题,如图12(c)所示。2014年,胡杰等[27]对Climbot机器人作了进一步优化,提出了一种位姿检测及自主抓夹手爪G2,如图12(d)所示。在进行了控制系统理论分析及开发、机器人本体位姿检测、双手爪攀爬自主检测及智能夹持器手爪改进等研究后,采用模块化组合方式的Climbot机器人实现了在3维桁架空间内的自由穿梭,可以完成精准的定位抓取。

2014年孙招阳等[28]设计的步态爬杆机器人所采用的交替翻转式步进机构具有较大高度的越障能力,但因要完成交替的翻转动作,使得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需要具有足够的工作空间,如图13所示。2015年罗洁[29]提出了一种轻型关节式管道攀爬机器人,该机器人结构轻巧、运动稳定、对环境适应性强和适用于变径管道,并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如图14所示。

图13 步态爬杆机器人

[28]

图14 管道攀爬机器人[29]

2.3 仿生式爬杆机器人

2008年,孙洪等[30]设计出一种新型基于P-R 模块且具有攀爬功能的蛇形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由三连杆组成的蠕动步态作为蛇形机器人爬树的基本步态,用四连杆机构理论进行运动波形分析,既可以作为平行连接的蛇形机器人,又可以作为正

·27·

陈国达等: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3期 交连接的蛇形机器人,结构和控制简单,具有较好

的3维灵活性,能够实现爬树的功能。图15为蛇形攀爬机器人在不同材质杆件上攀爬。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31]研制的一种模块化蛇形机器人,由16个模块组成,能够在空间内实现蜿蜒运动、快速翻滚、游水以及沿着杆以翻滚的姿态进行内攀爬和外攀爬,这在攀爬式蛇形机器人的研究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如图16所示。

(a) 发泡PVC (b) 硬质塑料

图15 蛇形攀爬机器人CSR

[30]

图16 模块化蛇形机器人

[31]

2008年,王晓光、陈明森等[32-

33]提出了一种蠕行式仿生变直径杆爬行机器人,如图17所示。该机器人是模仿人爬树动作而设计的,可以适应小锥度圆锥形杆件,能够完成在连续变径下的攀爬动作。2009年,程光明等[34]研究的一种仿尺蠖步态爬杆机器人同样采用仿尺蠖蠕行步态,对于腰鼓状变直径杆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如图18所示。

图17 蠕行式仿生爬杆机器人

[32]

图18 仿尺蠖步态爬杆机器人

[34]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等[35]联合设计研发了一种仿生学六足攀爬机器人RiSE 系列。该机器人采用六足式仿生攀爬方式,可以很好地适应平面及曲面结构,腿端部采用仿生学设计,尖锐的钩爪结构可以牢固地攀附于物体表面,如图19(a)所示。在此基础上,2009年,Haynes 等[36]设计开发了RiSE

V3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力反馈式的控制方法,根据外界环境对腿部的作用力反馈信号来改变腿部四杆机构传动比,从而使运动更加稳定可靠,其在木制线杆上的攀爬速度达到21 cm/s ,是目前世界上攀爬速度最快的机器人,如图19(b)所示。香港中文大学[37]最近研发出一种爬树机器人(Treebot ),由主体和一对机械爪组成,其中主体由3个有伸缩功能的连接杆组成,能像毛虫一样蠕行,机械爪配备有触觉传感器。机器人通过对树面触感选择最合适的爬行路线,如图20所示。

(a) RiSE (b) RiSE V3 图19 RiSE 系列机器人[35-

36]

图20 Treebot 爬树机器人

[37]

·28·兵工自动化第37卷

2.4 吸附式爬杆机器人

2013年,Tavakoli等[38]提出的Omniclimber敏捷型机器人一改之前攀爬原理,采用磁吸附式转轮结构,可吸附在任意曲面表面,采用三角形放置的万向轮执行机构,可以实现任意曲面方向的运动攀爬,速度可达11 cm/s。上述机器人如图21。

图21 Omniclimber敏捷型机器人[38]

2014年,王斌锐等[39]针对3个柔性铰链真空吸盘设计出一种吸盘组双足机器人,该机器人质量4.6 kg,攀爬平均速度大于0.01 m/s,负重可达0.5 kg,具有良好的曲面适应能力,能以较少自由度实现在风电叶片表面的攀爬,如图22所示。

图22 吸盘组双足机器人[39]

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40]设计的一种电磁吸附式的攀爬电力铁塔机器人方案,如图23所示。该机器人由中部、头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其中中部具有旋转机构,可以做转向运动,头部和尾部分别用导向杆与中部相接,在齿轮和齿条的带动下分别相对于中部做收缩运动。3部分都有各自的电磁铁,同一时刻有2部分吸附,另一部分运动,但是该机器人只能在平坦的表面上移动,不具有越障功能。以色列艾瑞尔中心大学的K&CG实验室[41]研制的电磁吸附式爬铁塔机器人如图24所示,该机器人采用连杆结构形式,共有8个自由度,既可以沿着横梁或者桁架运动,又可以在2个成一定角度的位面间运动,还可以实现在复杂环境中从一个平面到其他平面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越障功能。

图23 爬铁塔机器人

[40]

图24 爬铁塔机器人[41]

3 爬杆机器人性能分析对比

经过以上的爬杆机器人介绍可知:现有滚动式爬杆机器人主要解决小范围内变径攀爬问题。这类机器人可以实现在不同直径杆件上的攀爬,但对直径变化范围狭小且属连续杆件攀爬时,一旦遭遇障碍后就很难运转甚至无法作业。针对越障能力而研究开发的夹持式机器人以尺蠖式、翻转式机械结构最为常见,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机器人在轻松越障的同时需要占用很大的作业空间。同时,为了适应变径需要频繁更换夹持装置,且机器人的长细结构也限制了一定的负载能力。为适应较大的变径范围,在较小曲率的曲面上垂直攀爬,仿生式和吸附式爬杆机器人具有广泛的使用空间,在这种方案下机器人整体尺寸往往很小,以此来实现在任意曲面垂直物上进行攀爬运行,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当杆件上存在较大曲率变化或高于机器人转轮的障碍时,机器人的局限性就会突显出来,而且由于尺寸较小,负载能力也将受到限制。4大类爬杆机器人的性能优缺点和对比分别如图25和表2所示。

·29·

陈国达等: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3期

图25 机器人性能分析 表2 机器人性能对比

机器人类型 滚动式 夹持式 仿生式 吸附式 自由度 少 中等 多 少 结构 一般 简单 复杂 简单 平稳性 好 一般 好 一般 安全性 高 中等 低 中等 灵活性 差 好 好 一般 适应性 差 一般 好 好 可控性 好 较好 差 较好 承载能力 高 中等 低 较低 越障能力 差 一般 好 一般 路径规划 容易 容易 较难 容易 定位检测

容易

容易

较难

容易

4 爬杆机器人技术难点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爬杆机器人通常在非结构的环境下自主工作,比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人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也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行动能力;所以各项技术实现难度较大,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如下。 4.1 自主导航与越障能力

导航技术是移动机器人的一项核心技术之一,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参数,实现在有障碍的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目前,移动机器人主要的导航方式包括磁导航、GPS 导航、环境地图模型匹配导航、路标导航、视觉导航和声音导航等。爬杆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包括机器人在杆件表面全局行走路径规划、局部越障规划和故障点准确定位等。爬杆机器人沿杆件爬行时需要跨越法兰盘或者其他形式的结构障碍,其研究重点为局部障碍规划,主要关键技术难点包括:1) 机器人优越的越障机构设计;2) 障碍图像采集与识别;3) 机器人动态3维路径规划等。 4.2 远程通信与在线监测网络

爬杆机器人需与地面监测基站建立远程通信,实现通信数据的双向传输。一方面地面检测人员能够接收来自爬杆机器人上传感器在杆件表面收集的声音、图像、机器人位姿及检测数据等信息;另

一方面,地面监测人员也可以通过远程通信对爬杆机器人传送相关指令,实时在线监测爬杆机器人工作情况,利于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爬杆机器人通常工作在远离地面的高空中,通信距离远,环境干扰较大,任何危险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目前工业中使用的通信网络并不能适用此类情况,所以建立可靠性较高的远程通信与在线监测网络是急需攻关的一大难点,也为机器人在线故障诊断和修复提供基础。 4.3 故障诊断与修复技术

爬杆机器人故障诊断与修复技术难点包括2方面:1) 机器人作为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各部件出现故障的概率比较大,而且机器人通常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增加了故障出现的机率,当机器人在高空、强电、强磁的环境中发生故障,而人们无法靠近解决时,就需要对机器人进行故障诊断与远程修复等技术操作;2) 机器人作为一个移动平台需要负载多种检测设备和修复设备,对杆状建筑物关键部位进行无损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基础修复工作等。

4.4 抗干扰能力与安全措施

爬杆机器人适用范围较广,但其工作地点多在复杂的室外环境中,实际工况处于不可控状态,且需长时间连续工作。为了保证机器人安全稳定地运行,必须研究机器人所面对的恶劣条件,保证其拥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主要包括:1) 防水、防尘干扰;2) 高压绝缘干扰;3) 抗强电磁干扰等。

当该爬杆机器人受到破坏或发生故障以至于无法自我修复时,应保证机器人安全停留在杆件表面不至于坠落,或者坠落后尽量减少自身损伤和避免砸伤行人。过去研制的爬杆机器人由于目标不确定性,基本没有考虑安全措施,故急需研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机器人和行人的安全。

5 爬杆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爬杆机器人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体积和质量较大、负载小、适用性不强、越障能力差等),而且近年来驱动、传感和控制等软硬件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爬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实际应用的需求也对爬杆机器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爬杆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新型爬杆技术。传统的爬杆方式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实际生产生活中日益增加地弯杆、

·30·兵工自动化第37卷

变径和越障等复杂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出新型爬杆技术是当前爬杆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自然界生物的某些部位具有最优化的结构、灵活的运动特性和良好的适应性,由于在生物机理、机构及驱动设计、仿生材料、控制和生物能量利用等方面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现有的仿生机器人实际应用有限,故仿生基础性研究和功能性的平衡是当前新型爬杆技术发展的热点。

2) 功能多样化。爬杆机器人大多需携带相关设备完成清洗、检测与维护等任务,由于机器人自重影响和所载质量较小的原因,导致机器人往往只能携带少量的设备,完成单一任务和适用于单一环境中。为了提高劳动效率、适应性和节约成本,人们希望研制出拥有高负重比,在满足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设计小型化、轻量化的爬杆机器人,既能减小能源消耗又能携带多种设备,并在多种工况下完成多种任务,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 模块化与可重组化。为了降低故障率和提高互换性,智能机器人结构应尽可能做到简单紧凑,把模块化理念发展到主要性能部件以及整机结构上,使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中,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在不需要重新设计系统的条件下,充分运用现有机器人系统,根据任务的需求,把需要的模块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组合成新的机器人。驱动器、传动装置、控制器、机电系统的实用化和标准化为机器人的模块化、可重组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独立电源化。爬杆机器人工作环境范围广,而带缆作业限制了机器人的作业空间,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扩大工作空间,急需研究一种新的能源,体积小、供电性能强的电池,或者通过遥感途径对机器人提供能量和控制信号,或者融合2个以上的配置技术使得爬杆机器人从带缆作业向独立电源化发展。

5) 智能化。未来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可以分为2个阶段去研究:①将爬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解决不确定性、非线性及复杂的自动化问题;②使机器人具有和人类类似的逻辑推理和问题求解的能力,赋予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定的自主判断与决策能力。友好的人机交互能使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当前蓬勃发展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撑。

6 结束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爬杆机器人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爬杆机器人领域仍然存在很多现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相信在机器人理论、微机械电子、微驱动、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下,这些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从而推动爬杆机器人向新型化、多功能化、模块化、独立电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CRAIG J J. 机器人学导论[M]. 3版. 贠超, 等, 译. 北

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10.

[2] NIKU S B. 机器人学导论—分析、系统及应用[M]. 孙

富春, 等, 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1-22. [3] 付宜利, 李志海. 爬壁机器人的研究进展[J]. 机械设

计, 2008, 25(4): 1-5.

[4] 张海洪, 谈士力, 龚振邦, 等. 壁面自动清洗机器人清

洗工艺分析[J]. 机电一体化, 2001, 7(1): 10-14.

[5] 王园宇, 武利生, 李元宗. 壁面清洗机器人发展趋势浅

析[J]. 引进与咨询, 2002(4): 3-4+12.

[6] SCHMIDT D, BERNS K. Climbing robots for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s of vertical structures-A

survey of design aspects and technologies[J]. Robotics &

Autonomous Systems, 2013, 1(12): 288-1305.

[7] 张家梁, 吕恬生, 罗均, 等. 动蠕动式缆索维护机器人

的研制[J]. 机器人, 2000, 22(5): 397-401.

[8] 陈俊龙, 张美琴, 盛刚, 等. 继电器控制的爬杆机器人

[J]. 机电工程, 2005, 22(9): 46-50.

[9] 张灵聪, 李浩, 仲于海. PGZX-1型炉管爬行机器人机

械结构设计[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 12(17): 4235-4239.

[10] 王玮, 沈惠平, 李航. 管外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其最新进

展[J]. 伺服控制, 2010(4): 16-21.

[11] 王国彪, 陈殿生, 陈科位, 等. 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与

发展趋势[J].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13): 27-44. [12] 闫久江, 赵西振, 左干, 等. 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与技

术应用分析[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5, 28(3): 52-54. [13] TAVAKOLL M, VIEGAS C, MARQUES L, et al.

OmniClimbers: Omni-directional magnetic wheeled climbing robots for inspection of ferromagnetic structures[J]. Robotics & Autonomous Systems, 2013, 61(9): 997-1007.

[14] 李楠, 纪小刚, 徐凯, 等. 一种适应不同导杆直径的多

姿态爬杆机器人[J]. 现代制造工程, 2011(9): 58-61. [15] 王才东, 范国锋, 王新杰, 等. 一种自锁式爬杆机器人

的设计与分析[J]. 机械传动, 2015(10): 60-63.

[16] FAUROUX J, MORILLON J. Design of a climbing bot

for cylindro-conic poles based on rolling self-locking[J].

Industrial Robot, 2010, 37(3): 287-292.

[17] SANG H L. Design of the out-pipe type pipe climbing

robo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2013, 14(9): 1559-1563.

·31·

陈国达等:爬杆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3期 [18] BAGHANI A, AHMADABA M N, HARATI A.

Kinematics modeling of a wheel-based pole climbing robot (UT-PCR)[C]. Barcelona, Spain: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05), 2005: 2099-2104. [19] XU F, HU J L, JIANG G. The obstacle-negotiation

capability of rod-climbing robots and the improved mechanism design[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29(7): 2975-2986.

[20] 朱新忠. 管道机器人越障能力及拖动力研究[D]. 大庆:

大庆石油学院, 2010: 46-54.

[21] ALLAN J F, LAVOIE S, REIHER S, et al. Climbing and

pole line hardware installation robot for 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ion lines[C]. Montreal, Canad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Robotics for the Power Industry, 2010: 1-5.

[22] CHUNG W K, LI J, CHEN Y, et al. A novel design of

Movable Gripper for non-enclosable truss climbing[C]. Shanghai, China: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11: 519-525. [23] TAVAKOLI M, MARJOVI A, MARQES L, et al.

3DCLIMBER: A climbing robot for inspection of 3D human made structures[C]. Nice, France: 2008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08), 2008: 4130-4135.

[24] 蔡传武. 爬杆机器人的攀爬控制[D]. 广州: 华南理工

大学, 2011: 72-80.

[25] 江励. 双手爪式模块化仿生攀爬机器人的研究[D]. 广

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7-54.

[26] 肖志光. 双手爪攀爬机器人自主抓夹的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6-40.

[27] 胡杰, 管贻生, 吴品弘, 等. 双手爪爬杆机器人对杆件

的位姿检测与自主抓夹[J]. 机器人, 2014, 36(5): 569-575.

[28] 孙招阳, 安卓, 杜伟明, 等. 一种步态爬杆机器人的运

动分析[J]. 机械工程师, 2014(8): 67-68.

[29] 罗洁. 管道攀爬机器人结构设计及行走动力特性分析

[D].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15: 64-70. [30] 孙洪, 刘立祥, 马培荪. 攀爬蛇形机器人爬树的静态机

理研究[J]. 机器人, 2008, 30(2): 112-116.

[31] WRIGHT C, BUCHAN A, BROWN B, et 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unified modular snake robot[C]. Minnesota, USA: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2), 2012: 4347-4354. [32] 王晓光, 陈明森, 赵锋, 等. 蠕行式仿生变直径杆爬行

机器人的设计[J]. 机械制造, 2008, 46(12): 36-39. [33] 陈明森. 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及动力学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0-25.

[34] 程光明, 朱志伟, 孙姚飞, 等. 仿尺蠖步态的爬杆机器

人的动态仿真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 31(4): 635-637+685.

[35] SPENKO M J, HAYNES G C, SAUNDERS J A, et al.

Biologically inspired climbing with a hexapedal robot [J].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2008, 25(4-5): 223-242.

[36] HAYNES G, KHRIPIN A, LYNCH G, et al. Rapid pole

climbing with a quadrupedal robot[C]. Kobe, Japan: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09: 2767-2772. [37] LAM T L, XU Y. A flexible tree climbing robot:

Treebot-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C]. Shanghai, China: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11: 5849-5854.

[38] TAVAKOLI M, VIEGAS C, MARQUES L, et al. Omni

Climbers: Omni -directional magnetic wheeled climbing robots for inspection of ferromagnetic structures[J].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013, 61(9): 997-1007. [39] 王斌锐, 冯伟博, 骆浩华, 等. 曲面上双足三自由度爬

壁机器人设计与稳定性分析[J]. 机器人, 2014, 36(3): 349-354.

[40] OWEN R P. A climbing robot for inspection of electricity

pylons[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les, 2003: 56-65. [41] http: //www.ariel.ac.il/ projects/ kcg/ index.php/ climbing

-robot[EB/OL]. (2016-11-19)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第36卷第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No.6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7,Dec.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王丽慧,周 华 (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摘 要: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对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37(2007)0620058205 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近几十年,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使人类的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机器人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要求机器人具有更高的运动灵活性和在特殊未知环境的适应性,机器人简单的轮子和履带的移动机构已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环境要求.在仿生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仿人及仿生物机器人相继被研制出来,仿生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1 仿生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运动原理和行为方式的系统,能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的类型很多,主要为仿人、仿生物和生物机器人3大类.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特点:一是多为冗余自由度或超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构复杂;二是其驱动方式有些不同于常规的关节型机器人,通常采用绳索、人造肌肉或形状记忆合金等驱动. 2 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下仿生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在机构设计上比陆地机器人难度大.在水下深度控制、深水压力、线路绝缘处理及防漏、驱动原理、周围模糊环境的识别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均需考虑.以往的水下机器人采用的都是鱼雷状的外形,用涡轮机驱动,具有坚硬的外壳以抵抗水压.由于传统的操纵与推进装置的体积大、重量大、效率低、噪音大和机动性差等问题一直限制了微小型无人水下探测器和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发展.鱼类在水下的行进速度很快,金枪鱼速度可达105k m/h,而人类最快的潜艇速度只有84km/h.所以鱼的综合能力是人类目前所使用的传统推进和控制装置所无法比拟的,鱼类的推进方式已成为人们研制新型高速、低噪音、机动灵活的柔体潜水器模仿的对象.仿鱼推进器效率可达到70%~ 收稿日期:2007209222 基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理工科校级项目(SK200733). 作者简介:王丽慧(1972-),女,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四足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四足步行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展望 (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四足步行机器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归纳分析了四足机器人质心距离测量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并展望了四足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四足步行机器人;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目前,常见的步行机器人以两足式、四足式、六足式应用较多。其中,四足步行机器人机构简单且灵活,承载能力强、稳定性好,在抢险救灾、探险、娱乐及军事等许多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研制工作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1国内外研究四足步行机器人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60年代,四足步行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开始起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现代四足步行机器人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广泛开展的阶段。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四足步行机器人是由 Frank 和 McGhee 于 1977 年制作的。该机器人具有较好的步态运动稳定性,但其缺点是,该机器人的关节是由逻辑电路组成的状态机控制的,因此机器人的行为受到限制,只能呈现固定的运动形式[1]。 20 世纪 80、9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四足步行机器人是日本 Shigeo Hirose 实验室研制的 TITAN 系列。1981~1984年Hirose教授研制成功脚部装有传感和信号处理系统的TITAN-III[2]。它的脚底部由形状记忆合金组成,可自动检测与地面接触的状态。姿态传感器和姿态控制系统根据传感信息做出的控制决策,实现在不平整地面的自适应静态步行。 TITAN-Ⅵ[3]机器人采用新型的直动型腿机构,避免了上楼梯过程中各腿间的干涉,并采用两级变速驱动机构,对腿的支撑相和摆动相分别进行驱动。

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 学号 班级: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各国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水平,然后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分类,从几个典型的方面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讨论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展望,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分析我国在智能移动机器人方面发展并提出期望。 关键词:智能移动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趋势 1引言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智能移动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 - 思维 - 效应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外形不一定像人。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试验场,可以全面地考察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有害环境中代替人从事危险工作、上天下海、战场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一部智能移动机器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感知环境的能力、执行某种任务而对环境施加影响的能力和把感知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能 力。智能移动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具有感知功 能与识别、判断及规划功能[1] 。 随着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期望智能移动机器人在更多领 域为人类服务,代替人类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然而,智能移动机器人所处的环境 往往是未知的、很难预测。智能移动机器人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复杂; 对智能移动机器人行为进行人工分析、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国内外对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文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的智能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讨论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 智能移动机器人发展的一些设想。 1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国外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1、行业发展:增长态势延续 (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25万台 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急剧下滑。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由2009年的谷底恢复。 2011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自1961年以来的行业顶峰,全年销售达16.6万台。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5.9万台,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电气电子工业领域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汽车工业机器人销量延续增长态势。 随着全球制造业产能自动化水平提升,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我们估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9.5%. (2)预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2700亿 2012年全球机器人本体市场容量为53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容量按本体大约三倍算,估计1600亿元。 估计2013年至2017年,包含本体和集成在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将达到2700亿元。 (3)预计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接近500亿 根据IFR数据,2012年全球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73亿元,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208亿元。目前看公共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走在前面,市场容量更大。 预计2013-2017年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增长率为7%,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将接近500亿元。如果智能家居算是广义的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会大很多。 2、全球机器人行业布局:日欧产业优势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1)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与存量 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机器人累计销量达到247万台。机器人平均使用寿命为12年,最长15年。估计现在全球机器人存量在120万台-150万台之间。 分区域看,亚洲/澳洲增幅达到9%。亚洲增幅主要由中国需求拉动,因为中国201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幅达到30%。 分生产地和消费地看,日本是唯一的工业机器人净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能,占据全球机器人产量的66%。机器人消费地最大的区域是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占比约34%,而且是以中国市场为主。 (2)全球工业机器人与机床行业销量的对比 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反映各国机器人使用情况。这个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机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我们给出美日德中四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从这个数据和历年的变化趋势看各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状况。 美日德三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稳定在一定区间(15%-25%),表明这

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115【43】ShengL'Goldenbe唱AA.Robustdamping con们1ofmobilemalljpulators嘲.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meticsPanB,2002,32(1):126.132. 【44】ShengL,G01denbe唱AA.Neuralnetworkcon乜Dlofmobilemanipulators【J】.IEEE1h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200l,12(5):1121.1133. 【45】李磊,叶涛,谭民,等.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J】.机器人,2002,24(5):475—480. 【46】徐国华,谭民.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3):7—14. [47】L硼neEParker.CooperativeRoboticsforMulti_Target0bservation[J].IntelligentAutomationandSoftComputing,specialissuconRoboticsResearchatOakRidgeNationalLabomtory,1999,5(1):5—19. [48】MamricMJ.LeamingtoBehaveSocially【A】.FromAnimalst0Animats:IntemationalconferenceonSimulationofAdaptiveBehavior【c].1994.453-462. [49]ueyamaT,Ful(IldaT.self-o唱aIlizationofCellularRobotsusingRandomwall【wimsimpleRules【A].ProceedingsofIEEEI—CRA【c】.1993595—600. [50】王越超.多机器人协作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9. Present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 ofMobileRobotResearch zHANGMing?1u,DINGCheng-jun,DUANPing (schoolofMech锄icalEngineerin舀HebeiUnivers时ofTecllnolo鼢Ti柚jin300130,China) Abstract:Thepresentresearchsituationofmobilerobotisanalyzedandsul砌arizedincludingitscomputercontrolsystem,infbmlationfusionof multi-sensors,enviromentrecogIlition,robotVision,roadfollowingandintelligentcon仃D1.IntheendthestudytrendofIImlti—robotcoordinationandmobilemanipulatorispointedout. Keywords:mobilerobot;infbmationmsion;road following;曲elligentcon仃01;multi—robot 作者简介:张明路,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 机械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全国高校机器人及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编委会理事,天津市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研究会副秘书长,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高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1篇.主页:http://mes.hebut.edu.cll/inmechjVeb/index.htIIl 联系电话:022—265“506;E.man:zhangml@hebut.edu.cn

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曹文祥

2011/2 机械制造49卷第558期 纵观历史研究文献,国内外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分为3个方面:仿生机器人与新型机构、机器人的定位与地图创建、机器人-环境交互。本文将分别就以上3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自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 概念以来,工业机器人就得以不断地发展。概括起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3代: 第1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但不具备反馈能力。如郭勇等人[1]研制的挖掘机手柄自动操作机构,该机构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动作示教再现。 第2代:有感觉的机器人,不仅具有内部传感器,而且具有外部传感器,能获得外部环境信息。如P.l Liljeb.ck 等人研制的蛇形机器人就装有内部测转速的 传感器,以及外部测力的传感器,该机器人能够在不规则环境中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第3代:智能机器人。定义为“可自动控制的装置,能理解指示命令,感知环境,识别对象,规划自身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如John Vannoy 等人采用实时可适应性的运动规划(RAMP )算法的PUMA560机械臂,它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动识别来自不同方向的移动或静止的障碍物,主动规划路径,进而完成预定任务。 2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2.1 仿生机器人与新型机构 对人的研究,国外侧重于对人行走时的步态分析, 通过对人脚形状的分析,得出具有圆形截面的脚趾和脚后跟以及具有扁平截面的连接脚趾和脚后跟的中间 部分具有最佳的动力学性能。对人形机器人步态规划问题,Xia Zeyang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样品的决定性的脚步规划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自身独特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对于在不同类型障碍的复杂环境中脚步规划,Yasar Ayaz 采用与人走近障碍物时绕过的方法,通过脚步实时的生成成功避开障碍物。此外,对于双足步行机器人的复杂地面运动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研究出一种新型的双足机构,能实现不平区域稳定地行走,该足由4个分别带光学传感器的鞋钉组成,总重1.5kg 。对动物的研究则表现为对诸如蛇、鱼的结构以及运动性能的研究。仿蛇机器人不仅可以作为管道检测装置,也可以作为地震或矿难探索装置,更可以当作极地探测器来进行科研活动。Shigeo 和Hiroya Yamada 就将仿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分为5种类型:活 动的弯曲关节式;活动的弯曲和拉伸关节式;活动的弯曲关节和活动的车轮式;被动弯曲关节和活动车轮式;活动的弯曲关节和履带式。Aksel Andreas Transeth 等采用摩擦力模型方法建立了一蛇形机器人模型,该机器人能与包括地面的障碍物以外的物体接触,对地震或矿区救援很有帮助。Kristin Y.Pettersen 等人对蛇形机器人在存在障碍物环境中运动进行了复合建模,仿真结构证明该模型能实现不规则环境中的一般运动。但蛇形机器人目前要真正达到在复杂环境中畅通无阻地运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海洋的开发,相对于其它的水下自动化装置,仿生鱼具有更好的推进力和流体适应性。其研究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运动特性上。Jun Gao 和K.H.Low 等人对胸鳍驱动和尾鳍驱动鱼形机器 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鱼结构和运动各参数的关系。 Yu Zhong 等人对由阀体与尾鳍构成的机器人鱼的运 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能预测运动的机器鱼模型。Giuseppe Tortora 等人设计了 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曹文祥 □ 冯雪梅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武汉 430070 摘 要:作为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装备,工业机器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 研究热点现状,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98(2011)02-0041-03 Abstract:As the typical high-tech equipment of mechanoelectronic integration,industrial robots have been widely used.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hot points of IR is presented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forecasted. Key Words:Industrial Robot (IR)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 收稿日期:2010年9月 41

铁基罐体表面爬壁机器人的研制

摘要 本文应用Solid works三维造型软件,实现了对铁基罐体表面爬行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应用89S52单片机实现了其控制系统的设计,从而完成了铁基罐体表面爬行机器人系统。在该系统中,机器人控制主要有手持操作盒完成。在本系统中,用户可以输入机器人运行速度、运行距离等参数,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并且可以通过LED数码管组成的屏幕观看机器人的运动状况。在论文中并对铁基罐体表面爬行机器人的表面适应能力、转向灵活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89S52;铁基罐体;机器人

ABSTRACT The robot was use Solid work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software, is it creep the mechanical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robot the body surface to iron base pot to realize. Use 89S52 one-chip computer realize design of control system their, finish iron base pot creep the robot system the body surface. In this system, the robot controls and holds and operates the box to finish mainly. Among system this, user can input robot operation speed, operate from, etc. the parameter, control sport of robot and can watch the sport state of the robot through LED number screen made up to in charge of. Is it creep surface adaptive capacity of robot, turn to iron base pot to flexibility analyses the body surface to combine among thesis. Key words: 89S52;Iron base pot; robot

变电站机器人发展概况及最新发展趋势

移动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用途广泛,世界各国正在加紧移动机器人的研制。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末期,斯坦福研究院(SRI)的NilsNilssen和CharlesRosen等人研制出了名为Shakey 的自主移动机器人,它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识别对象、自主推理、实现路径规划和控制功能。美国军方于1984年开始研制第一台地面自主车辆,可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在道路上行驶,也称之为早期的移动机器人。许多国家也各自制定了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计划,如日本通产省组织的极限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计划和欧洲尤里卡中的机器人计划等。虽然由于人们对机器人的研究期望过高,导致80年代的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却带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探讨人类研制智能机器人的途径积累了经验,同时推动了其他国家对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 上世纪90年代,人类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移动机器人的应用上,希望移动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在各种环境下,尤其是恶劣的条件下辅助人类的工作,为人类服务。1997年7月4日,美国“火星探路者”飞抵火星考察,并在火星上成功着陆,它携带的索杰纳号火星车开始在火星表面漫游,行进了几千米,完成了预定的科学探测任务。进入21世纪后,美国研制的第四个火星探测器—好奇号于2012年8月6号成功降落火星,并展开为期两年的火星探测任务。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第一辆釆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 1992年美国研制出时速75公里的自主车,地面自主车的研制大大推动了遥控机器人的发展。目前美国“自动化技术协会”(ATC),每年在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仿真、传感器的投资超过几亿美元。欧共体(EU)和“机器人技术”有关的课题总数约为250~300项,在EU提供基金的机器人研究领域,移动机器人占22.8%左右;日本不仅加紧研制移动机器人,更把发展重点放在移动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目的是可以代替人在各种环境下为人服务(如在医院、家庭、恶劣的环境和核反映堆、核废料清理和排雷等危险环境下工作)。 我国机器人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家也大力发展机器人,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对机器人进行技术攻关,发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对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机器人技术水平、实用化程度以及稳定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国内研制的机器人样机,有保安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有轮式和履带式;但大都是有缆方式,具有小范围内一定的避障功能。国内移动机器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清华大学的智能移动机器人THMR-V型机器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AGV自主车和防爆机器人;

最新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调查演示教学

爬壁检测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调查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摩天大楼已成为现代都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高楼大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难题,如高层建筑物立面的施工建设质量,维护以及安全监测等问题。 传统方法只有通过靠搭脚手架或采用吊篮等人工目测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精度低,检测过程十分危险,效率不高且成本较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建筑爬壁检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上。 爬壁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用于极限作业的特种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在高空垂直立面位置作业。现在爬壁机器人已经在多个行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消防,核工业,石油化工业和制造业等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爬壁检测机器人是在爬壁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的,是爬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主演衍生产物之一。 爬壁检测机器人将极大提高建筑物检测水平,提高工人在危险环境下作业的安全性,降低高空作业的风险,提高劳动工作的效率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爬壁机器人的分类 现有的爬壁机器人主要根据吸附功能和移动功能进行分类:

(1).根据吸附方式进行分类 爬壁机器人主要可以分为真空吸附式,磁吸附式和推力吸附式三种。 真空吸附是通过真空泵使吸盘内腔产生负压,通过负压使机器人紧紧贴在立面上,优点是不受壁面材料限制,容易控制,适应范围广;缺点是如果建筑立面不够光滑或存在凹凸时,容易使吸盘漏气造成机器人吸附能力降低。 磁吸附式首先要保证建筑立面是导磁材料,优点是结构简单吸附能力强,能够适应比较粗糙的建筑立面,而且不会出现真空漏气现象;缺点是只能用于导磁壁面而且断电失稳。 推力吸附采用螺旋桨或涵道风扇产生的推力使机器人贴附在立面上。优点是吸附力大小容易控制,越过障碍物的能力比较强;缺点是稳定性较差不易保持精度。 (2)根据移动结构进行分类 爬壁机器人主要可以分为车轮式,脚足式,履带式,轨道式等类型。 车轮式机器人通过电机驱动车轮移动,优点是控制简单灵活,速度较快,但要求壁面必须平坦,而且车轮式机器人的避障能力差。 履带式机器人优点是接触面积大,对各种建筑立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是灵活性较差不易转弯。

攀爬机器人文献综述

攀爬机器人文献综述 攀爬机器人文献综述 对攀登机器人结构点性能计算和实验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并联攀爬机器人性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从而避免结构框架上的节点。为了避免结构节点,攀爬并联机器人可以取得某种确定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组合起来,可以方便沿着结构节点的攀登运动。必须对并联攀爬机器人的姿态予以研究,因为在其独特的配置下,姿势能够驱动机器人。此外,需要对执行机构为了避免机构节点而产生的力进行评估。因此本文的目的要表明,Stewart–Gough 并行平台能够作为攀爬机器人,与其他机器人相反,并行攀爬机器人能后轻易而优雅地避免结构节点。为了支持第一部分中描述的模拟结果,实验测试平台已经发展到围绕结构节点对并联攀爬机器人地动力性能进行研究。获得的结果非常有趣,显示了潜在的在工业中使用平行S-G机器人作为攀岩机器人的存在。 关键词:爬壁机器人、动力学、并联机器人、奇点

一简介 当需要在一些危险或者难以到达的地方执行任务时,具有在不同结构上攀爬和滑行能力的机器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检查和维修金属桥梁、通信天线以及深入核工业结构内部过程中使用的机器人。通常,这些类型的金属结构是由聚合在一起的杆构成,是一种联合机械,每一个都可以描述为棱柱元素变截面和尺寸的扩展。所有这些元素组合产生晶格不同的几何结构,其中结构性因素在不同点的结合称为结构节点。这类结构的尺寸和形状取决于它应用的设计。在这一类型设置中不同任务的机器人化已经被广泛地记载在文献中。在许多情况下,有人提出使用连接机构和多腿机器人来实现位移的随即移动。另外,许多这些机器人是被设计用来在墙壁或管道攀爬和工作。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在机械上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运动控制方面有高水平的发展和阐述。一种用来给双层底部板件焊接的机器人正在研制当中。该型机器人是由一种有选择顺应性装配机器手臂配置的四足机器组成。该机器人通过抓住加强筋移动,但由于其几何结构不能移动通过结构节点。Balaguer提出了一种能够在复杂的三维金属基结构的爬壁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毛毛虫“的概念来取代这些结构,并实时生成控制设计从而确保稳定的自我支持。Longo建议一个城市侦察双足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在表面上实现交替移动,并且小到足以穿越密闭空间。Minor and Rossman 提出了一种有腿的机器人,能够通过移动其身体从而产生推力。这些机器人的结构让它们沿着管道和梁结构,并通过内爬管道,但机器人不能够避免节点。在本篇论文中提出的机器人能够围绕结构节点移动。 对于位移和攀爬金属结构的最优解问题在理论上是基于一种原理,动力执行机构是机器人结构的一部分,直接连接到并联机器人地末端,并用一种几何技巧克服了用于微小运动时的障碍。此外,机器人要轻便,机械结构简单,具有大的载荷和高速运转能力。这些条件基本都是由并联机器人实现。基于这个原因,用一种改进的的并联机器人作为攀爬机器人完全是有可能的。 基本上,并联机器人用于攀登必须用适当的夹具系统改变两个环中的一个,并取代另一个环,并通过预先设定的位移方向实现几何构型的动作。对并联机器人而言,这个过程简单且自然。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摘要 移动机器人就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对移动机器人的发展与现状以及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的发展状况做了总结与阐述。 1.引言 导航技术在移动机器人的相关技术研究中,是其核心技术,也是其实现其智能化的技术。导航研究的目标就是没有人的干预下使机器人有目的地移动并完成特定任务,进行特定操作。机器人通过装配的信息获取手段,获得外部环境信息,实现自我定位,判定自身状态,规划并执行下一步的动作。机器人及其技术在未来将起到重要作用。展望生产自动化的未来,从使用角度看,生产系统如何才能在与人协调的作业环境中快速高效地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商品。 2.移动机器人的分类 移动机器人按工作环境来分:室外移动机器人和室内移动机器人。按移动方式分:轮式移动机器人,步行移动机器人,蛇形移动机器人,履带移动机器人,爬行移动机器人。按结构体系结构分:功能式结构机器人,行为式结构机器人,混合式结构机器人。按功能和用途分: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助残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按作业空间分:陆地移动机器人,水下移动机器人,无人和空军移动机器人 3.移动机器人导航及定位现状 导航和定位是移动机器人发展的两重要问题,移动机器人的导航方式可以分为:基于环境信息的地图模型匹配导航,视觉导航,传感器数据导航。 3.1导航 3.1.1陆标导航 陆标导航是将陆地上的一些特殊景物作为陆标,移动机器人在知道这些陆标坐标形状的前提下通过对陆标的探测确定自己的位置。同时将全场的目标分解为陆标和陆标之间的片段。不断对陆标探测完成导航,根据不同环境可以分为人工路标导航和自然路标导航。人为路标导航是通过对人放置的一些陆标进行识别完成导航,但它容易改变工作环境。自然路标导航不会改变自然环境,是机器人对工作环境中的自然标志进行识别完成那个导航。 3.1.2视觉导航 由于计算机视觉理论及算法的发展,视觉导航成为导航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DeSouza等总结了近20年机器人导航中视觉导航技术的发展状况,包桂秋等也描述了图像技术在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飞行器包括导弹、飞机等

创新SIT多功能爬壁机器人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目申报表

者) 兴起于清洁领域。

图5已有专利爬壁机器人 与此同时,如今常用投影设备是固定的,不能全方位全角度摄影与自拍。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一一自拍杆,也受到距离的限制。该爬壁机器人可在壁面上携带微型摄像头任意行走,自动捕捉识别人脸,图像通过蓝牙自动传输至移动终端设备,带来极大便利。此外在机器人上可配备微型投影仪,通过控制系统输入源文件,经过融合调试,组建成显示系统。随着机器人运动而形成移动的投影,可有效地渲染各种效果。 我们也注意到,墙绘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宠儿。目前墙绘普遍均由人工绘制而成(如图7),耗时长,对工 人水平要求高。在机器人功能末端上安装可拆卸的颜料绘笔,通过控制系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输入需要的绘画程序,通过控制机器人运动轨迹完成墙绘。 人工与机器特点对比见表1 表人工与机器特点对比 图6人工墙绘 鉴于此,我们小组通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后决定设计一种高效的便携式多功能爬壁机器人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2、研究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以高层建筑作业比较困难为创意来源,通过真空式主辅双层四吸盘实现真空吸附,可以跨越缝隙,气密性好,安全性高;采用大变形柔性铰链,实现竖直平面至天花板的翻转;通过变速箱减速,由主轴驱动硅胶履带实现灵活运动与转向;该机器人集机械结构,电气控制,终端操纵于一体,是一台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代表产物,可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 对于普通家庭,可作为清洁利器,能清洁有缝隙的多种壁面,在各个墙面间实现翻转;对于电器爱好者,可作为二次开发的模型,制作出更加便利的产品;对于学校或科普馆,该机器人可用于科普教育,开启学生想象力大门的钥匙;对于高层维护人员,降低高层建筑的作业成本,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于产品宣传,移动投影作为“可移动的电视”,给产品润色了许多;同时,作为一款拓展性强大的产品,可以用作摄像、自

如何编写攀爬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何编写攀爬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说明 报告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严格按照技术先进、低能耗、低污染、控制投资的要求,确保投资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节 省投资、提高效益,充分利用成熟、先进经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 经济效益的目标。 本攀爬机器人项目报告所描述的投资预算及财务收益预评估均以《建设攀爬机器人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为标准进行 测算形成,是基于一个动态的环境和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此, 可能会因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与未来发生的事实不完全一致. 具体而言,本报告体现如下几方面用途: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 ——用于申请土地 ——用于申请国家专项资金 ——用于申请政府补贴 ——用于融资、银行贷款

——用于对外招商合作 ——用于上市募投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 ——用于企业节能审查 ——用于环保部门对攀爬机器人项目进行环境评价——用于安监部门对攀爬机器人项目进行安全审查 攀爬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攀爬机器人项目绪论 第二章攀爬机器人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产品规划方案合理性分析 第五章攀爬机器人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第六章总图布置 第七章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第八章公用辅助工程 第九章原辅材料供应及成品管理

第十章工艺技术设计及设备选型方案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职业安全与劳动卫生 第十三章节能分析 第十四章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第十五章攀爬机器人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七章经济评价 第十八章综合评价结论及投资建议 攀爬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第一章攀爬机器人项目绪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企业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 二、攀爬机器人项目选址及用地规模控制指标(一)攀爬机器人项目建设选址 (二)攀爬机器人项目用地性质及规模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机器人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2004年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20%。其中,亚洲机器人增长幅度最为突出,高达43%,如图1所示。

各区域用户工业机器人定购指数(以1996年作为100)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平均单机价格从91年的10.3万美元降至97年的6.5万美元。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磁隙式爬壁机器人的研制_薛胜雄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第47卷第21期 2011年11月 Vol.47 No.21 Nov. 2011 DOI :10.3901/JME.2011.21.037 磁隙式爬壁机器人的研制* 薛胜雄 任启乐 陈正文 王永强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合肥 230031) 摘要:大面积钢质表面预处理(如船舶表面除锈、大型储罐表面除漆等)专用的重载爬壁机器人设计,其技术关键是机器人的吸附效应,即吸附可靠、行走灵活。传统的爬壁机器人有两种吸附方式:真空吸盘式(其不适应重载)和磁吸式(其爬壁运行不灵活)。磁隙式爬壁机器人将真空吸盘式与磁吸式相结合,互补增强机器人的吸附效应,其磁隙结构即将磁履接触壁面吸附改为磁块单独安装不与壁面直接接触,通过调节其间隙改变磁隙效应。该机器人质量75 kg ,且要重载几十米长的超高压软管和真空管,作业时管内充满水,专用于船舶表面自动化除锈等作业,实现了钢质表面用水作业,即除即干不返锈的目标。介绍爬壁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受力分析、磁隙效应和工业试验。应用表明磁隙式爬壁机器人满足了重载作业、灵活行进、吸附可靠的诸项要求。 关键词:磁隙式 爬壁机器人 磁隙效应 磁隙吸附 磁隙形成与调节 中图分类号:TH111 Design on Magnetic Gap Adhesion Typed Crawler XUE Shengxiong REN Qile CHEN Zhengwen WANG Yongqiang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230031) Abstract :The core technology of heavy-duty attaching robot, applied in large scale steel surface preparation (ships surface rust removal, large storage tank surface paint removal), is the attaching effect which means attach reliably and move neatly. The traditional attaching robot has two kinds of attaching modes: vacuum sucker mode (invalid for heavy-duty) and magnet crawler mode (inflexible move). The magnetic gap adhesion typed crawler combines two kinds of attaching modes to enhance the attaching ability of robot. The magnet gap mode will separate the magnet from the crawler, and the magnet is installed separately which dose not contact the surface, and the attaching ability can be adjusted though changing the gap. The magnetic gap adhesion typed crawler’s own weight is about 75 kg, and carries dozens meters of ultra-high pressure hoses and vacuum pipes which will be filled with water during work. It is applied in ships surface rust automatic removal and achieves water jet rust removal of steel surface and no re-rust. The design principle, stress analysis, magnet gap effect and industry test a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magnet gap mode attaching robot can achieve heavy-duty work, move neatly, reliable attaching and other requests. Key words :Magnetic gap adhesion typed Crawler Magnetic gap effect Magnetic gap adhesion Form and adjust gap 0 前言 巨大尺寸的钢结构(如船舶)表面预处理、大型球罐的焊缝打磨等工程,其传统工艺都是人工砂轮打磨和干气喷砂,污染严重、高空作业危险、尘肺病危及健康、劳动强度很大。随着高压水射流技术的发展,历经了磨料射流、超高压纯水射流和超高压旋转射流技术[1-2], 除锈的湿式工艺作为清洁生产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发展基金资助项目(SINOMACH09科244号)。20101124 收到初稿,20110829收到修改稿 新技术大有替代干式工艺之势。新技术应用的执行机构——爬壁机器人成为了研究的新焦点。因为超高压旋转水射流必须贴壁作业,才能以最佳靶距提高除锈质量与效率,避免大量水雾产生,实现用水除锈、即除即干,实现超高压的完全遥控自动化作业,保障高空作业安全。因此,爬壁机器人是超高压旋转水射流技术工程应用的关键。 1 爬壁机器人的发展 图1所示为爬壁机器人除锈成套设备构成。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