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变迁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游览路线:汉寿西洞庭湖简介------青纱帐------绿岛仙草-----黑杨林------杨幺水寨------杨幺点将台--------洞庭烟云---------鸳鸯绿岛-------码头汉寿、西洞庭湖简介:汉寿历史源远流长,建县1800年来,县名屡改,区域也有伸缩。
春秋战国属荆楚之地,秦代属黔中郡,西汉为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为汉寿县。
“汉”指汉王朝,“寿”是指长久之意。
汉寿地理位置优越,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
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
如今,来汉寿交通也十分方便,319国道和1851省道及长张高速横贯县境,县境内有“太子庙”和“军山铺”两个高速出入口;石长铁路连接枝柳与京广两线在境内设站;水道接沅澧两水入洞庭湖通江达海;离县城60公里的常德机场能为八方宾客提供便捷的空中服务。
汉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
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
总人口78万。
汉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鱼米之乡。
有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合云梦、三湘、青草、七泽,湖面辽阔,跨湖南湖北二省,自唐称八百里洞庭。
湖域面积有4350平方公里。
洞庭湖因水而闻名天下。
它接纳湖南省湘、资、沅、澧和长江流域松滋、太平、藕池之水。
是吞吐长江洪峰的湖泊,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
洞庭之名起始于春秋战国,因湖泊中有洞庭山而得名。
又因其名应用最盛而沿用至今。
洞庭之名取之为神仙居住的洞府之意。
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由于自然变迁,现在的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
我们现在游览的是位于汉寿县境内东部的西洞庭湖。
主要特点是“水涨为湖,水落为洲”。
这里物产丰富,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处处是景,景景成诗,是游山玩水、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好去处。
远古时期,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曾在此游历,留下了许多歌咏西洞庭湖的不朽诗篇。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1. 下列有关中国疆域、人口、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的疆域辽阔,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北极圈穿过我国北部B. 中国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呈西多东少的态势C.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壮族,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D. 中国陆地国界线漫长,长约2.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有14个,其中与朝鲜、越南两个国家海岸相邻2.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跨近50度,这造成了()A. .同一时刻,不同景象B. 同处平原,不同耕作C. .同一座山,不同景观D. .同一季节,不同衣着3.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绿水青山看中国》是一台大型演播益智类文化节目。
结合下面四位嘉宾描述,判断对应省区正确的是()甲我这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乙我所在的省区集中居住着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丙我所在的地方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行政中心城市被称作“日光城”丁我这里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A. B.C. D.下表为中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人口普查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上0~14岁15~59岁60岁及以第六次(2010年)13397216.6070.1413.2649.68第七次(2020年)14117817.9563.3518.7063.894. 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A.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下降B.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明显上升C. 15~59岁人口比重上升D.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5.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口数已经超过乡村人口数。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不包括城市()A. 就业机会多B. 医疗水平高C. 空气质量优D. 教育条件好6.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读图判断下列组合正确的一项是()A. ①-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B. ②-东北平原-黑土广布C. ③-四川盆地-鱼米之乡D. ④-云贵高原-地表崎岖7. 下列山脉既是我国省区分界线,地形区分界线,还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8. 如图是某区域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地形区是柴达木盆地B. ②地形区地表形态沟壑纵横C. 甲区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D. 图示区域北高南低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中国的湖泊

出版者的话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
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
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
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
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
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
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
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
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中国的湖泊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及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等所组成的。
高考政治启示类答题方法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 哲学启示?(l2分)
【答题分析】本题应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变围湖 造田为退耕还湖),其哲学依据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规律的客观性。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 的认识能力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这样做的危 害是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分析的基础上即可组织 出答案。 【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 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答案①最好表述 为“坚持联系的观点,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 协调”)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 惩罚。
题型四: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 启示类主观题的材料一般是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 漫画、哲理小故事、名言警句等,设问一般是“这给了 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 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 题要有针对性。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 么、提倡什么 。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 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 展开去分析。
生理特征的目标定位,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古罗马政治家塞涅卡说,很多时候,不是因为 某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 我们失去了自信,很多事情才难以做到。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这句话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单元测试-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答题】图中村庄在河流的______方向,林地位于村庄的______方向。
【答案】西东南【分析】该题考查地图上判断方向。
【解答】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方向可知:村庄位于河流的西方,林地大致在村庄的东南方向。
【答题】图中河流大致流向______方向。
【答案】东北【分析】该题考查地图上判断方向。
【解答】根据指向标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南向东北流。
【答题】如果有一辆汽车沿公路旁箭头所指示方向行驶,那么它一开始向______行驶,后来转向______。
【答案】东东南【分析】该题考查地图上判断方向。
【解答】从图中箭头看,汽车一开始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后来向东南方向行驶。
1.【答题】地图的种类很多,阅读下面三个情况:①班级要到郊外的山地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佳佳需要设计路线②看了习总书记访问巴基斯坦的新闻后,莉莉想在地图上找出巴基斯坦的位置③想去离家较远的博物馆参观,强强想查看地图,确定怎样乘车.三位同学分别需要选择的地图是()A.交通图、世界地图、地形图B.地形图、交通图、人口图C.地形图、世界地图、交通图D.水文图、人口图、交通图【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图的应用。
【解答】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所以①班级要到郊外的山地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佳佳需要设计路线,应该选择地形图;②看了习总书记访问巴基斯坦的新闻后,莉莉想在地图上找出巴基斯坦的位置,应该选择世界政区图;③想去离家较远的博物馆参观,强强想查看地图,确定怎样乘车,应该选择交通图。
选C。
2.【答题】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A.东向B.南向C.西向D.北向【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解答】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3.【答题】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A.南B.北C.东D.西【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地图的知识。
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

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作者:郭辉东一、荆江河道的形成与变迁据《荆江大堤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所载的史实表明,荆江河道形成与变迁的大致情况是:荆江统一河床形成的时间,在学术上仍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为复旦大学袁激方的(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演变初探)和1982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前者云:“荆江统一河床,早在先秦业已形成”;后者云:“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这两种说法基本一致,但记述却都比较简单。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复旦大学张修桂在(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该文认为: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漫流阶段、三角洲分流阶段和统一河床形成阶段,经历了由西向东逐渐形成的过程,即首先是在江陵境内,其后是在石首、监利境内的形成过程。
史前时期,荆江尚未形成明显的河床形态,那时江流在今湖北江陵县边缘进入浩瀚的古云梦泽,然后以漫流形式向东南倾注。
至周秦两汉时期,由于江水所携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以致首先在水泽西部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并在洲上发育了分流水系。
当时在这块三角洲上,古荆江水系呈扇状向东扩展,汇注云梦泽。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自北向南倾斜下降的影响以及倾斜力的作用,扇状分流水系的主汛道,逐渐迁移至三角洲的酉南边缘,从而形成江陵以下上荆江的明显河床。
此时,下荆江地区则尚处在高度湖沼阶段,洪水季节主流横穿湖沼区至城陵矾与洞庭湖诸水相会。
至魏晋时期,因北岸水系继续分泄泥沙的结果,荆江三角洲在向东继续延伸的同时,迅速向南扩张,迫使位于石首县东北境内的云梦泽主体向下游推移,自此荆江在石首境内始摆脱漫流状态,逐步形成河床,其形态发展到南北朝时已极为清晰。
而这一时期监利东境的荆江河段,则依旧横穿云梦泽向东南方向漫流。
到唐宋时期,云梦泽完全解体演变成若干星罗棋布的小湖沼,自此监利境内的荆江河床最后塑造完成。
荆江自形成明显河道以迄于今,历经河型上的沧桑之变,但其基本流向与流路却是比较稳定的。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三江平原湿地形成因素组合正确的是①气候冷湿②地形地平不理排水③土壤存在冻土层不利地表水下渗④河流较多,降水较多⑤植被稀少⑥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主要从地表大量积水分析,从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水、地形影响排水和地表下渗等方面分析,故与⑤⑥关系不大。
故选择C项。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江湿地发生怎样的变化A.湿地数量增加B.湿地数量减少C.湿地质量下降D.基本没有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从图中信息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小。
故选择B 项。
【3】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荒垦殖B.气候变化C.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D.矿产资的大规模开发【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小,所以是过度开垦导致湿地减少。
故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湿地问题。
2.西藏和黑龙江沼泽湿地面积广大。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1】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B.纬度高,蒸发微弱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D.气温低,蒸发微弱【解析】沼泽湿地的形成与降水、地形、气温、地形等因素有关。
西藏内陆高原,地形的阻挡,降水稀少,排除A;冰雪覆盖描述的是西藏的自然景观,排除C;西藏地势高,起伏大,排除B;西藏地势高,黑龙江纬度高,二者温度低,蒸发弱,故选D。
【2】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答案】D【解析】黑龙江湿地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由于50年代不断拓荒,不断的破坏湿地,耕地不断的增加。
启示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 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 ,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 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
• 杨达才以一名不恰当的身份在一个不恰当的地方展示 了一下不恰当的表情,结果被揪出了绝不恰当的尾巴 ,于是成为一粒粒反腐子弹射向的肉盾。
• 陕西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表6”致36死卧铺客车追尾 事故现场“微笑”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 ,陕西省纪委高度关注,及时进行了认真调查。调查 表明,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依据有关规定,经 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经省委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 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 职务。
2012年10月
• ⑶审材料:
• 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子。
• 3、答题要求:
• ⑴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 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 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
• ⑵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 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最好 在草纸上拟定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 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
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 ,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 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 。
具体步骤:
• 第一步:读设问和背景材料,明确设问的指 向和规定——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的变迁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文字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目前的洞庭湖,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后为三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来水来沙,通过洞庭湖调蓄后在城陵矶注入长江。
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 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
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
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洞庭湖的人工围垦在湖区的浅滩荒州上围成的民堤堤内洲滩经过耕作,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熟地,范围大的有几万亩,小的也有几千亩,里面有村庄、集镇,看上去与普通的村庄并无不同,这种地方,在湖南、湖北的平原湖区叫“垸”。
这种民垸,到2 0世纪40年代,最多时仅湖南部分就将近1000处,垸堤总长6000多公里。
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
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
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人工围垦的结果是侵占了水面,降低了防洪蓄洪的能力,导致水灾频繁发生。
4、水患治理举措鉴于洞庭湖这一长江的天然调蓄水库的蓄洪能力下降,水灾频繁发生,如何延缓它日趋萎缩以至消亡的过程?必须汲取教训,不能继续与湖争地、围湖造田,有必要采取退田还湖措施,但也不能不讲条件地一律“废田还湖”,毕竟洞庭湖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库总容量393亿立方米。
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预留的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现在洞庭湖容积的1.33倍,到2010年全部建成后,可削减长江洪峰,使荆江防洪标准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荆江南北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防止在遭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时大量人口的毁灭性伤亡。
洞庭湖的变迁图来自《湖南省地图册》的变迁图解放前的洞庭湖这是根据1957年“地图出版社”(上海)根据抗日战争前的申报地图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从这幅图来看,当时洞庭湖水域面积北至华容(三国故事中著名的“华容道”),南至益阳市,西接常德市,东压京广铁路线,还可以称得上“八百里洞庭湖”,不愧受范仲淹的名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图中的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水网交错,可以依稀想见当年曹操从赤壁退兵之时,误入洞庭湖,不知何处是入口,何处是出口的情景了。
这些水网,对曹操来说非常头疼,但是对此地的居民来说,却是救命之物,君不见如今之洞庭,只剩下城陵矶一处水口与长江相接,当雨季到来,怎么会有不发洪灾的道理?七十年代末的洞庭湖这是“地图出版社”1979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经过多年的“围湖造田”,洞庭湖已经面目全非,大家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洞庭湖”这三个字,都已经仅仅只标在岳阳以西硕果仅存的“大片”水域上...原来南边的大片湖沼,更加七零八落,被陆地侵蚀得不成形状,甚至大片成为“季节湖”(图中画虚线的水域)。
如今的洞庭湖这是中大信息传播有限公司2000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
除了所谓的“东洞庭湖”,正个洞庭湖已经不再是一个大湖,而更像是一串湖泊群。
古代的云梦泽化而为三,一洞庭,二鄱阳,三为湖北境内几个大湖,如今的洞庭湖,又要重蹈云梦泽的过去吗?原来是水的地方,现在住着人、种着田,水来了,来多了,往那里装?宋朝的时候,有人向王安石开玩笑,如果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掘渠水引走,就可以造出八百里良田。
王安石初听觉得很好,但马上问:那么梁山泊里原来的水放到那里去呢?开玩笑的人说:再挖一个八百里的水池不就成了!Google地图中的洞庭湖关于洞庭湖历史变迁过程提要: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
本文认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进入魏晋南朝隋唐时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得到快速扩展,唐后期至清前期。
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处于全盛阶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长江来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进入明显的萎缩阶段。
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和长江干流的来沙量。
关键词:洞庭湖变迁历史过程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较严重的分歧,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代表性的意见有二,一是张修桂先生的观点,一是卞鸿翔先生的观点。
张修桂先生认为,从全新世初到公元3世纪,今洞庭湖地区属于河网交错的平原;4世纪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沉降扩展之中;19世纪中叶以来,洞庭湖则处于不断的淤塞萎缩之中①。
张修桂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大部分人的认同。
而卞鸿翔经过研究,对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提出了很不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全新世初期,洞庭湖区属于平原水网景观;全新世中期,洞庭湖重新扩大;先秦两汉时期(距今约4000年至公元3世纪),洞庭湖已形成江湖连通的浩淼大湖;魏晋南朝时期(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洞庭湖开始受到分割与缩小;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洞庭湖水面积进一步缩小;元明时期(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中叶),洞庭湖水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日益淤浅;清代初、中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一个由大到小的逐渐萎缩阶段;晚清、民国时期(19世纪中叶至1949年),洞庭湖有过多次缩小与短暂扩大;1949年以来,洞①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按:下引张修桂观点皆出此文。
不另注。
庭湖面进一步缩小②。
卞鸿翔的观点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笔者以为,张、卞二人对洞庭湖的开始阶段(全新世初)和最近阶段(19世纪中叶以来)的看法基本上接近,分歧主要产生在全新世中期至19世纪中叶的5000—6000年中。
因此,笔者这里只就张、卞二人的分歧时段在二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使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能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
一先秦两汉时期(距今6000年—公元2世纪):河网沼泽平原阶段建国以来,洞庭湖区范围内各县,尤其是位于湖区中心的沅江、南县、安乡等市、县的漉湖、钱粮湖、大通湖一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③。
例如,沅江市漉湖西面的南金山遗址位于一片地势稍高的湖洲上,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2米,厚0.3米左右;而大通湖农场的各个分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多在地表以下5—7米。
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选择在河流旁边的二级阶地上居住,这样既利于生产、生活用水,又可以避免遭受洪水的袭击,还能够方便交通往来。
因此,单从今洞庭湖区中心地带分布有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点,我们就大体可以知道当时的洞庭湖地区应当不存在一个浩淼的巨大水体。
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尚不知道建造堤防设施防洪,如果当时真存在一个多条大河交汇形成的浩淼的巨大水体,那么,靠近这个巨大水体的边缘居住将是很不安全的,而选择其中心地带居住,更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关于可能的平原景观文献材料:《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庄子·至乐》: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
②卞鸿翔等:《洞庭湖的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3—93页。
按:下引卞鸿翔观点皆出此书,除少数必须注明处,不另注。
③据邓企华、肖皓夫编著《沅江风情画》(广州出版社,2000年)及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有关资料。
“野”(古文本作“野”)在先秦时代,既可指郊外④,也可指偏鄙之区⑤。
因此,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0年)所谓“洞庭之野”者,有可能是指今洞庭湖一带的平野景象,也有可能是指当时位置偏远的洞庭地区。
关于湘资沅澧诸水交汇分流入江的文献材料:战国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所制《鄂君启节》铭文:自鄂往:逾沽(湖),……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澹]。
⑥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湘水……北至(酃)[下隽]⑦入江;资水……东北至益阳入沅;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澧水……东至下隽入沅。
⑧东汉桑钦(?)《水经》: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
⑨上引文中,“鄂”指今湖北鄂城,“下隽”县治在今湖北通城县西,“益阳”县治在今湖南益阳市东80里⑩。
可见,三种文献关于湘、资、沅、澧四水下游河道走向情况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关于与湖沼相关的文献资料:《山海经·中山经》(战国作品):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山海经·海内东经》(汉初作品):沅水……入下隽西,合洞庭中;湘水……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④按:《说文》:“野,郊外也。
从里,予声。
茔,古文野,从里省,从林。
” ⑤按;《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注:“野,鄙也。
”⑥转引自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见氏著《长水集》(下)第193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
按:谭文从罗长铭先生释“”作“油”当误,应依商承祚先生作“澹”(参见《长水集》(下)第201页引),即后引《水经·澧水注》中的“澹水”,该水上中游段为今澧阳平原北侧的涔水、澹水,下游段已为今松滋河袭夺。
因为,一则油水是长江支流,无须“入湘”后再入之;二则油水不像澹水一样因沟通新石器时代以来经济文化发达的澧阳平原而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