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研究
人工神经网络-红外光谱法对人体血糖的无创监测分析

摘 要 :针 对 人 体 血糖 无创 监 测 的近 红 外 光 谱 分 析 ,提 出一种 血 液 红 外 吸 收 光谱 分 析 的新 技 术 ,通过 对正 常人 的全血 和 血 清 与高糖全 血 的红 外 吸收光 谱进 行测 量 ,应用 人工 神 经 网络 B P 算法 ,以 l 特征 波长 处 的 吸收值 作 为 网络 特征 参 数 ,进行 网络训 练.结 果表 明 ,网络训 练 6个
(.C /g 1 ol e fMahm t s J/ nvrt, 咖g^ n10 1 C ia e o te a/ , /nU / sy c / e/ c“ 30 2, hn ; 2 ea n o F ud t n 。 o h .D[  ̄ t o n ai , £ n f o 3 0 .c z f F r C a gh n102 ,  ̄n ; o A  ̄c , h n cu 30 2 C /a e
An l ss o n n a i e M e s r m e f Hum a o d Gl c s a y i fNo i v sv a u e nto n Bl o u o e
wih ANN- R p cr s o y t NI S e t o c p
ZU0 n ,L ng h n ,HAN a ,MA ih n Pi g I Yi . o g Xi o S— a g
第4 6卷 第 6期
20 0 8年 l 月 1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理 学 版 )
J U N LO I N V R IY ( CE C DTO O R A FJUN U I E ST S I N EE II N)
V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o 6 L4 . N0 2) 8 v 1 0
人 工 神 经 网络 一 外 光 谱 法对 红 人 体 血 糖 的 无创 监测 分 析
偏稳健M回归在人体血糖浓度近红外无创检测中的应用

偏 稳 健 M 回 归 在 人 体 血 糖 浓 度 近 红 外 无 创 检 测 中 的 应 用
李庆 波 ,阎侯 赖 ,李 丽娜 ,吴 瑾 光 ,张广 军¨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 啊呈学院,精密光机电 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2 京 人 学 化学 与分 子工 程 学 院 , 京 10 7 .北 北 081
特点 , 是无创伤血糖测量研究的主要手 段 ,主要包括 近红外 ( er nrrd R) 谱法 、中红外 光 谱法 、拉 曼光 谱法 、 n a f e ,NI 光 i a
旋 光 法 等 l j 2 。 近红 外 光 波 长 范 围 为 7 0 25 6n 8 2 m,对 体 液 和 软 组 织
中图分类号 : 673 0 5 .
引 言
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 已成 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
全 的 全球 性 疑难 病 症 。为 了克 服 目前 大 多 数 血 糖 浓 度 检 测 方 法 有 创 、 交 叉 感 染 、 易 实 现 连 续 监 测 等 缺 陷 ,血 糖 无 创 易 不
检测方法的研究成 为国内外 医学检测领域 的热点 。近年来 出
现 了 如 阻抗 各 种 无 创 测 量 方 法 l 。 对 于 其 他 方 法 , 学 方 法 具 有 快 速 、信 息 多 维 化 等 】 相 ] 光
P I S模型 的预测精度进行 比较和分析 。
1 P M 算法 R
鉴 于 经 典 P S 叵归 对 于 含有 奇 异 点 的 样本 很 敏感 , L I C mmis 提 出 的 迭 代 变 权 偏 最 小 二 乘 (trt e e u n等 i ai l r— e vy w ihe at l es surs R L ) 有 计 算 较 快 的 特 eg tdp ri at q ae,I P S 具 al 点 l 。 是 ,Hu et 指 出这 种 算 法 对 杠 杆 点 没 有 稳 健 性 , 1 但 b r等 继 而 提 出稳 健 SMP S R I L ) 法 l I L ( SMP S 算 】 。此 法 具 有 很 好
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系统信号提取能力的验证

第40卷,第11期2020年11月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Vol.40,No.11,pp3438-3442November,2020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系统信号提取能力的验证孔丹丹,韩同帅,葛晴,陈文亮,刘蓉,李晨曦,徐可欣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摘要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精度目前仍达不到临床应用的需求,主要的原因为:一方面人体血糖信号微弱,并且血液中一些组分的近红外吸收谱带与葡萄糖的吸收谱带存在重叠,为了从光谱中解析葡萄糖浓度信息,通常会采用如偏最小二乘(PLS)等多变量回归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实际测量中,必然会存在光源漂移、测量条件变化等背景干扰,这些背景干扰对测量造成的影响往往大于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光谱响应,因此在建立血糖预测模型之前必须对这些背景干扰进行有效地控制与消除,否则使用多变量回归方法所建立的血糖预测模型中很可能存在伪相关#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无创血糖检测,测量系统本身必须具备很高的血糖检测能力,并且在控制测量条件尽可能稳定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去除绝大部分的背景干扰#为此,对自行研发的无创血糖检测系统的血糖检测能力进行了评估,证明了本系统能够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对三名健康的受试者开展了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口服水耐量试验(OWTT),对比了本系统在两个不同光源-探测器距离下测得的OGTT与OWTT的光谱数据,发现在两个光源-探测器距离下OGTT吸光度变化量的方差值都大于OWTT,但由于受到背景干扰的影响,三名受试者的吸光度变化量的方差值随波长的分布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两个光源-探测器距离下的光谱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对比分析OGTT与OWTT的差分光谱数据,结果表明OGTT差分吸光度变化量的方差值远大于OWTT,且三名受试者的差分吸光度变化量的方差值随波长分布特性与葡萄糖溶液的吸收特性基本一致,证明使用自行研发的无创血糖检测系统配合差分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去除背景干扰,提取血糖浓度信息#关键词无创血糖检测;近红外;极限检测精度;背景干扰;差分处理方法中图分类号:O433.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20)11-3438-05引言目前,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精度仍达不到临床应用的需求,主要的困难有:人体血糖信号微弱,且葡萄糖分子的近红外吸收谱带与人体组织中一些组分的近红外吸收谱带相重叠⑴;同时在人体血糖测量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背景干扰,如仪器漂移、测量条件变化⑵、人体生理状态变化⑶等#因此,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如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等常被用于从光谱数据中提取血糖信息⑷#目前,已有许多使用PLS成功建立了个人血糖浓度检测模型的报道#吕晓凤等⑸测量了人体手掌在800〜2500 nm的漫反射光谱,结合单一个体的口服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所得个人PLS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40mmol・L】#张洪艳等⑹使用Nexus-870型光谱仪采集了人体手腕处在1000〜5000cm】的漫反射光谱,结合单一个体的血糖浓度数据建立的个人PLS模型相关系数高于0.90,校正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 RMSEC)低于0.346mmol•L1#然而,背景干扰对光谱造成的影响往往大于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光谱响应,例如接触压力、温度的改变均会对近红外光谱造成较大干扰!78"#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无创血糖浓度检测测量系统本身必须具备很高的血糖检测能力并且在控制测量条件尽可能稳定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消除绝大部分的背景干扰否则所建立的模型的相关性很可能仅是由背景干扰信息导致的伪相关#为此,本工作评估了自行研发的无创血糖检测系统的血糖检测精度并对三名健康受试者开展了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口服水耐量试验(oal water tolerance test,OWTT),通过对OGTT与收稿日期:2019-11-10,修订日期:2020-03-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71727,81471698,81401454),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4YQ06773)资助作者简介:孔丹丹,1995年生,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e-mail:******************.cn 通讯联系人e-mail:*************.cn第11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3439OWTT在单一光源-探测器距离下的测量光谱数据以及对两个光源-探测器距离下光谱数据进行差分运算得到的差分光谱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本测量系统配合差分处理方法在消除背景干扰、提取葡萄糖信息方面的能力。
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测量血糖水平以控制饮食和用药,但传统的获得血糖数据的方法,比如取血样、穿刺等等,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加方便地获得自己的血糖数据,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前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光学检测技术光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特定波长通过皮肤表面获得血糖数据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将血糖检测与疼痛和感染的风险割离开来,避免患者在每次测量时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学检测技术是针对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光学检测技术中,最广泛使用的是近红外光谱技术。
通过照射皮肤表面定点处,并在光谱仪上检测此处反射的光线,可以测量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虽然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准确性已经很高了,但是研究人员追求的是更精准、更便捷的血糖测量方法,而这只能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算法实现。
有些研究者采用皮肤内植入传感器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血糖数据,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风险和复杂度。
总的来说,光学检测技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将光学检测与另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相结合,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数据。
生物传感器技术从分子层面开始研究,通过利用生物材料的特性帮助提高非侵入性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葡萄糖氧化酶为代表的生物传感器,通过将电子传递到外部电极,根据电子读数得出血糖水平。
与光学检测技术相比,生物传感器技术所需的仪器较少,而且不需要耗材。
生物传感器技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传感器本身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以及算法的进一步改进上。
三、基于机器学习的血糖检测技术机器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算法领域,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训练出模型以完成特定任务。
有些研究人员将机器学习引入到非侵入性血糖检测的领域中,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在处理由光学检测和生物传感器检测生成的数据时,提高准确性和稳定性。
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日常操作,早期的血糖检测主要依靠血糖仪,需要抽血,过程疼痛且测量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受到广泛关注。
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是指不需要抽血的血糖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非侵入式检测手段,比如红外光、近红外光、激光等,这些技术均可利用人体皮肤表面的一些物质或组织反射、散射、透过等光学特性实现非侵入式测量。
近些年来,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光学光谱法、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法等。
这些技术的优势在于无痛无创,操作方便,且精度和准确度也随着技术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它们的应用能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其中最受瞩目的非侵入式血糖检测应该是基于光学光谱法的技术,这一技术将LED光源照射到人体指尖上,然后使用光学传感器来检测反射物的光谱,根据信号处理分析,最终得到血糖值。
目前,在诸如手表和手机等便携电子设备上,已经出现了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应用,这些设备能够自动收集数据,并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
人们不仅可以随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提供的分析报告,进一步了解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然而,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目前技术仍在完善中,误差较大,准确性亟待提高。
另外,由于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血糖的波动也非常大,急性药物治疗、无效对治疗,自己改变治疗方案,等等都能造成血糖水平的快速变化,此时一些非侵入式检测技术可能会存在不准确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注意了解检测方法和遵循医生建议较为重要。
总的来说,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未来应该会在便携设备、医疗设备、家庭护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这将会更好地实现健康管理和预防疾病,对糖尿病患者们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技术。
革命性突破: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1.引言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隐患。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检测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
然而,传统的无创血糖检测方法存在诸多限制,使得许多患者面临着痛苦和不便。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2.传统血糖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穿刺采血的方式,即使用针头将血液样本抽取出来,然后通过试纸或血糖仪进行分析。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几个局限性:a.疼痛和不适:穿刺采血会引起疼痛和不适感,对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
b.感染风险:血液采集过程中存在感染的风险,尤其对于长期需要进行血糖检测的患者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c.频繁检测困难:由于传统方法需要进行穿刺采血,使得频繁检测血糖变得困难,无法满足患者实时监测血糖的需求。
3. 新型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诞生在该背景下,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一种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以解决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他们成功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分析的新型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4. 红外光谱分析原理这项技术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原理,通过检测皮肤表面的光反射和吸收情况,来推断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红外光谱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特定的波长范围,可以与物质的分子振动相互作用。
不同的物质吸收红外光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光谱图来确定物质的种类和浓度。
5. 技术优势新型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a.无痛和无感染:该技术完全避免了穿刺采血过程,使得患者不再面临疼痛和感染的风险。
b.实时监测:由于无需取样,患者可以随时进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c.精确度高:经过严格的实验和验证,该技术的血糖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实施挑战和解决方案尽管新型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近红外透射法血糖无创检测光学子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Th n t uc i n a n l ss o h p i a se o o I v sv e Co s r to nd A a y i ft e O tc lSy t m f r N n-n a i e
Bl o l c s e e to s d o a nf a e a s iso e h d o d G u o e D t c i n Ba e n Ne r I r r d Tr n m s i n M t o
续 的数 据处 理 和 模 型 建 立 奠 定 基 础 。 关 键 词 : 糖 ; 创 检 测 ; 路 ; 光 二 极 管 ;近 红 外 血 无 光 发 中 图分 类 号 R 1 .8 3 80 文献标志码 D 文 章 编 号 0 5 — 2 (0 2 0 -170 2 88 1 2 1 ) l 4 — 0 . 0 4
YANG n J h ng YANG i P Xi g IZ o ‘ L ENG e g L n Ch n — i
( ol efBo dcl n ier g, hn qn nvr t, hn q g4 0 3 ,C ia C lg i e o mei gnei C og i U i sy C og i 0 0 0 hn ) aE n g ei n
行 单色 光 入 射 到 某 样 品 中 , 由于 部 分 光 线 被 吸 收 , 透 过 的光强 为 ,, 则
A:
』
目前 , 无创 血 糖 检 测 的 原 理 和方 式 有 多 种 。其
中, 由于 近 红 外 光 对 于 体 液 和 软 组 织 的 良 好 穿 透 性, 近红 外方 法成 为 了血糖 无 创 检 测 的理 想 方 法 之
统 的 光 学 方 法 大 都 需 要 利 用 光 谱 仪 扫 描 样 品光 谱 , 获 取 的 数 据 信 息 量 大 , 实 验 设 备 复 杂 , 便 于 实 际 推 广 。使 虽 但 不
血糖无创检测原理及仪器实现研究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疾病。据世界 卫生 组织 ( Wor ld H ealt h Or ganizat ion, WH O) 估 计, 目前全世界有 1 8 亿人患有糖尿病 , 并且这一数 字到 2030 年将增加一倍以上
[ 1]
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来完成[ 3] 。目前全 球的糖尿病人中 , 有大约 10% 为 型糖尿病 患者, 近 90% 为 型糖尿病患者, 另外, 有 2% 的患者为妊 娠型糖尿病 [ 4] 。任何一种糖尿病对病人的健康都造 成严重的威胁, 主要的负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一 系列慢性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糖尿病患 者死亡的危险比 未患糖尿病的同 龄人至少增 加一 倍。糖尿病 不仅给患者及 其家庭带 来了极大 的痛 苦 , 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 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由于受到现代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目前还没 找到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
现在一般采用多组分分析的技术测量多个近红外波长能量的吸收和反射由于葡萄糖和其它体内成分吸收和反射每一波长的一小部分而且各种不同的化学成分在某个波段的吸收和反射的强度不所以对每一波长的光谱吸收和反射值进行测量并标定就可以检测出血糖浓度根据光的传播理论光在组织中的衰减表示分别为入射和出射光强ef为光的衰减系数为光在组织中的传播程长
Abstract: N on invasiv e bloo d g luco se mo nitor ing w ill b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 r det ecting the blood gluco se co ncentration of body in time. In this w ay , the co ncent ration o f the blo od g lucose can be contr olled effectiv ely , then the complicat ing diseases of diabetes can be reduced, so it is of gr eat sig nificance for diag no sis and treatment o f diabe tes. T he recent develo pments o f no n inv asive bloo d gluco se concentr atio n monit oring technolog ies, including basic pr inciples, r esult s o f ver ificatio n test and instr uments, ar e discussed, especially thr ee metho ds w ith instruments fa cing market. T he exist ing pr oblems of these methods ar e also discussed. F inally, so me difficult po int s of curr ent no n inv asive blo od g lucose mo nitor ing met ho ds are fur ther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t rend of t he technolog ies has been po inted out accor 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Key words: Blo od gluco se; N on invasive; Instr u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研究**:**学号:**********专业:光学摘要:红外技术(Infrared Technique)是指以红外线的物理特性为基础。
红外线是由于物质内部带电微粒的能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电磁波.处于可见光谱红光之外.突出特点是热作用显著。
红外线的波长介于可见光与无线电波之间.从0 .75µm~1000µm,可分为四个波段:近红外(0.75~3µm)、中红外(3~6µm)、远红外(6~15µm)、和极远红外(15~1000µm),红外线具光电效应,红外辐射效应,红外反射效应,大气传输特性等,这些特性为红外技术的应用CH)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而且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样品具有方便、快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检查主要靠血糖含量判断,本文提出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无创血糖含量的方法,从而能够对糖尿病进行判断。
关键词:红外技术近红外光谱血糖一、前言红外技术的英文名称是:Infrared Technique。
红外技术的内容包含四个主要部分: 1.红外辐射的性质,其中有受热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在光谱、强度和方向的分布;辐射在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热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等。
2.红外元件、部件的研制,包括辐射源、微型制冷器、红外窗口材料和滤光电等。
3.把各种红外元、部件构成系统的光学、电子学和精密机械。
4.红外技术在军事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红外技术的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背景特性,又有红外元、部件及系统;既有材料问题,又有应用问题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
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
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器。
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
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
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
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
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
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动。
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
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
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辐射,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好几个数量级。
另外,由于这类应用的需要,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和新的辐射传输方式,推动红外技术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二、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NIRS)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可以测定有机物以及部分无机物。
这些物质分子中化学键结合的各种基团(如C=C,N=C,O=C,O=H,N=H)的伸缩、振动、弯曲等运动都有它固定的振动频率。
当分子受到红外线照射时,被激发产生共振,同时光的能量一部分被吸收,测量其吸收光,可以得到极为复杂的图谱,这种图谱表示被测物质的特征[3]。
不同物质在近红外区域有丰富的吸收光谱,每种成分都有特定的吸收特征,这就为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
近红外技术是依据某一化学成分对近红外区光谱的吸收特性而进行的定量测定,所以应用NIR光谱进行检测的技术关键就是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定量的函数关系。
其基本流程包括:首先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其组成及其变化范围接近于要分析的样品),然后采集样品的光学数据;利用标准的化学方法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测定;通过数学方法将这些光谱数据和检测的数据进行关联,一般将光谱数据进行转换(一阶或二阶导数),与化学测定值进行回归计算,然后得出定标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在分析未知样品时,先对待测样品进行扫描,根据光谱值利用建立的模型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的成分含量。
确定回归模型的过程其实就是定标过程,定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定标软件是近红外分析技术的核心。
计算得到的定标方程必须通过实际测量调整它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精确性是指重复测定时测值间的相近程度。
准确性的度量通常用定标方程的预测标准误(SEP)来表示。
SEP表示测定值与“真值”间的相近程度。
近红外光照射到被测样品后,从样品表面反射出来的光被检测器吸收,此为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法(NIR)。
它要求样品的粉碎程度一致,从而保证样品表面光滑一致。
另一类为近红外穿过样品后,再被接受检测到,即为近红外投射光谱分析法(NIT)。
该法优点是很少或不用制备样品,因此重复性较高,但灵敏度低。
三、血糖检测方法综述检测血糖的方法主要是从体内抽取血液通过生化检测进行分析,这属于有创伤检测,有创伤检测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无创性血糖检测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其意义是:(1)减少患者天天采血丈量的痛苦,进步病人的生存质量;(2)可进步丈量次数,进步血糖控制精确度,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3)降低每次丈量的本钱;(4)有可能形成含有检测器和胰岛素注射的闭环循环系统;(5)其丈量方法和原理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血液成分的检测。
在无创性血糖检测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是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过对一束红外光透过人体组织或者由其反射的光谱信号分析,确定组织内葡萄糖的含量。
目前较有效的光谱范围是近红外区(波长为0.7um-2.5um)。
四、近红外光谱检测葡萄糖的原理和方法水溶液中葡萄糖的近红外吸收有机分子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主要是由于含氢基团的分子振动的倍频与合频吸收造成的。
有机分子的倍频和合频光谱能够得到分子结构、组成状态的信息。
有机物近红外光谱,其特征性强,受分子内外环境的影响小,但倍频和合频比基频吸收带宽得多,使得多组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在不同组分的谱带、同一组分中不同基团的谱带以及同一基团不同形式的倍频、合频谱带发生严重的重迭,从而使近红外光谱的图谱解析异常困难。
在混合物中的化学组分,很难再分离出每种组分单一、无重叠的吸收光谱。
在有强烈水的背景吸收情况下的生物混合液,常规方法很难丈量出低浓度物质的含量。
水是生物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不但有单一的红外光谱,还有丰富的扩展到近红外区域的合频和倍频光谱。
对水的红外光谱分析可知,水在波长为 2.01um-2.5um 的吸收较小,形成一个被称为水传输窗的区域,所以水溶液物质最好的分析波长为2.0um-2.5um。
水在3um以上其吸收率大于6AU/mm,很难丈量其它物质葡萄糖光谱的特异性在葡糖固体和葡萄糖溶液中所得的葡萄糖红外吸收的基频早已有报导。
葡萄糖伸缩振动能产生很强的合频和倍频吸收带。
葡萄糖水溶液的近红外(2.0um-2.5um)光谱的丈量有吸收峰,葡萄糖的光谱是唯一的,但葡萄糖红外区的合频和倍频光谱与水、脂肪和血红蛋白电子吸收波段的几个合频和倍频频率相互重迭,即被其它成分的光谱所覆盖。
这是葡萄糖红外光谱丈量的主要干扰。
有机混合物对在近红外区吸收谱带的重迭以及漫反射光谱并不是各成分单独存在时光谱的迭加。
组织吸收对葡萄糖丈量也有影响,在手指这样小的部位中近红外光会削弱3-4个吸收单位,而5mmoL/L的葡萄糖浓度变化,光谱吸收的变化约10-5个吸收单位。
组织光散射对葡萄糖丈量的影响也很大,组织散射的光强、定位误差和身体各因素的影响是最主要的丈量误差,这些都影响近红外光谱学在血糖检测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采用多元分析校正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技术,解析化学丈量数据,由红外光谱算出样品各成分的含量。
现在常用的多元分析校正方法中,进行血糖检测光谱分析效果较好的是偏最小二乘法(PLS),它将已知的葡萄糖浓度的光谱组,用主因子分析作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光谱矩阵进行特征向量分析,然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回,找出极小的光谱变化和分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消除与葡萄糖无关的光谱变数,得出校正光谱,通过校正光谱和样品光谱的内积(即点积)确定葡萄糖浓度。
五、近红外光谱在无创检测血糖中存在的问题在体近红外光谱血糖丈量在体近红外光谱血糖丈量的关键是建立在体环境下的校正光谱,由于有很多误差来源影响丈量,需要通过定标来消除或予以补偿。
有些影响丈量的误差却不轻易合并到定标中,这样的误差来源主要有探测器定位误差、温度和脉搏的影响、检测设备的机械压力、水合作用、出汗、血容量以及血流比容积的变化等。
现在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实验方法,在进行口服耐糖检测(OGTT)时从非糖尿病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无创地收集光谱信号,同时用有创伤的方法丈量血糖浓度,最后在所得血糖值和无创性收集的光信号的关系基础上建立模型。
这种方法不能丈量出其它的代谢物、干扰物、生物噪声或者仪器与身体接触面的变化等信息,但它可计算出这些噪声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种方法是物理模型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首先在一组标准葡萄糖溶液中丈量葡萄糖的信号。
然后逐渐增加标准液的复杂性来模拟人体组织,并描述每一步的精度和正确度,再用数学模型把数据关联起来,用于组织中的光线传播,最后把研究的丈量方法和系统应用到人体中。
所得的体内信号又与通过化学丈量技术的有创伤数据关联起来。
这种方法可以鉴别噪声成分,因此利用这种方法在使用化学丈量技术之前消除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近红外在体检测葡萄糖浓度的缺点:1)丈量精度较低;2)需要反复定标;3)受到服用药物的影响,其它干扰因素较多;4)水的近红外波段的吸收强度对溶解物的浓度和温度很敏感;5)使用的仪器设备较昂贵且很难小型化。
六、总结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1)分析速度快。
2)对样品无化学污染。
3)仪器操作和维护简单,4)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而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血糖检测技术,其无创特性避免了病人的痛苦,同时能够快速得到结果,尽管目前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想在日后技术不断成熟和器件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该技术一定能够成为一种快速,方便的血糖检测技术,会为更好检测糖尿病的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