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

“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
“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

“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精选

已有7023 次阅读 2016-7-27 15:12 |个人分类:院校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反映的是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型学术机构的规范和价值——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这种理念基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对这种模式认可后,其在19世纪末成为主导的学术思想。(Philip G. Altbach)

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大学在各种国际大学评价体系中获得了整体性的进步,部分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支持是大学取得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中国建设重点大学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样板,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由此带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模式将迎来新的模式。1.“双一流”政策是什么?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WCU)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竞争性政策。据笔者初步统计,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台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纵观各类计划,做法基本类似,都是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遴选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学进行重点投入,期望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这种重点投入本质上是一种政府公共拨款政策。大部分国家将资金投入到大学,赋予大学较大的资金自主使用权;也有部分国家或地区采取投大学和投学科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一竿子”管到学科。

本轮中国的“双一流”政策同时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希望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主要包括三种建设思路:一是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二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三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因何“双一流”得以成为一项公共政策?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核心战略。没有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也不可能产生奠定国家比较优势的科技创新成果。当“刘易斯”拐点来到,“人口红利”吃尽的时候,唯有教育和科技红利能够引领中国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之重器,就跟一个国家需要国防力量的强大一样,世界一流大学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共产品。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由于高等教育并不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只能看做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需要注重公平竞争,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刻意将资源投入到少数高校身上。而从公共产品与国家意志的视角出发,则又会认为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一种必须的公共产品。这两种不同的定位导致了学术界对211和985政策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我们姑且称之为集中派和分散派。集中派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投入进行建设;分散派则认为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是准公共产品,集中投入只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破坏高等教育管理的秩序。1995年211政策推出,随后1998年985政策推出,一直至今,集中派与分散派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双一流”政策之所以可以纳入公共议程,并且成为公共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必要性来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面临巨大的挑战,高层次人力资源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则是供给这两种要素的关键性主体。

从可能性来说,“双一流”政策很好地调和了集中派和分散派的矛盾,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共识,得到了各方的支持。此外,从中央部委的主导意见来看,发改委和财政部期望的重点建设纳入整体拨款和教育部所期待的重点建设继续作为专项管理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调和。不过,“双一流”宏观政策出台经历了较长的周期,而“双一流”政策细则也并未在2016年初顺利出台,可见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

3.“双一流”政策和211、985政策是什么关系?

回顾历史,早在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时就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随后国家教委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报告提出:“建议由国家教委设置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项目简称为‘211’计划。”我们可以看到211政策主要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建设;二是重点学科建设;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1995)。“211工程“二期和三期则将重点学科建设放到了首要位置。

985政策源于1998年5月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发布的“科教兴国动员令”讲话,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早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跟211政策聚焦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不同,985政策的指向更加侧重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而211工程建设恰恰为985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985工程高校(39所)是国家扶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竞争者,而获得“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校(37所)的使命是在若干学科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学科群。而且985工程还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共同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虽然211、985政策有力地撬动了中国“塔尖”高校的建设,但是仍然留下了不少遗憾。首先,虽然985政策非常重视体制和机制建设,但是中国大学仍然面临达到全球顶尖大学的“无形屏障”,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产生重大原创成果方面仍然乏力;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为一个不平衡的高等教育系统,跟少量大学得到的优先资助形成对比,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层和底层高校的资金不足,学生培养质量较差,这实际上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阿克琉斯之踵”(Philip G. Altbach,2016,意为致命弱点)。第三,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个无法令人忽视的事实是出国留学潮导致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显著逆差,中国学生的海外消费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中央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总额(注:据民进中央报告)。第四,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内部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也正因此,985三期结束以后,由于各方面对211、985政策存在较大的分歧,新的政策共识未能及时达成,2014-2016年重点建设都是通过“过渡经费”的方式下达的。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到2020年要继续实施211和985,这是既定的国家级战略任务。211、985将中国高等教育推到了自身历史的高峰和至高境界。同时也把我们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想境界、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了新层次。(叶绍梁,2013)“双一流”政策延续了211、985政策的世界一流大学(985更加侧重)和世界一流学科(211更加侧重)的政策追求,但是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革。首先,整合“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

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第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第三,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与“十三五”规划实现了同步,有效地避免了五年规划和重点建设规划“两张皮”。

“双一流”政策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的重新洗牌吗?211、985的文件虽然失效了,但是高等教育中的分层关系依然存在。北大和清华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层;C9高校始终紧密对接重点大学建设政策,对重点建设政策有着巨大的政策影响力;32所中央直管大学的党委书记和大学校长是副部级;39所985大学实际上已经到了第四层,211大学则已经到了第五层。此外,事关中国高校命脉的资源事实上并非经费拨款,而是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不同层次的大学在拥有博士点数量量级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其设立、管理和评估的权力是高度集中的。一所大学如果只有一个综合实力一般的博士点,甚至连博士点都没有,它争创“双一流”之路必将充满荆棘。

4.“双一流”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

“双一流”政策已经于2015年正式发布,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总体思路已经确定。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评估方案等细则内容尚在研究中。“双一流”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来源:《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任务可以概括为: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一流社会服务和一流文化传承来概括。改革任务可以概括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性管理机制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抽丝剥茧之后,“双一流”的政策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根源在于“世界一流”无法精确定义。在主管部门跟重点建设高校召开的若干研讨会上,“世界一流”如何界定都成为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不少官员和学者认为,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意味着大学在主流大学排行榜中能够进入前300名或前200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意味着大学在主流大学排行榜中能够进入前50名或前20名。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意味着在主流世界学科排行榜能够上榜;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意味着在主流世界学科排行榜(ESI学科研究领域排名或QS学科排名)能够进入前50名或前20名。然而,由于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本身充满争议,这样的内容不可能进入政策文本。但是世界排名成为了公共资源以及政策效果的担保者。(OECD,2015)主管部门在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仍然会将该内容作为至关重要的依据,进而使得相关的指标成为指挥大学发展的“指挥棒”。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则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应该将大学排名或学科排名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主要指标,应当跳出就排名评价大学的路子,更多地考察代表性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更多地跟踪毕业生的成就,更系统的评价高校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加侧重考察高校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局限于指标,它更加是精神性的。当院校排名以一类院校和一套质量和目标为标准时,就树立了这类的权威,相应的,其他类别的院校以及质量和目标就要付出代价。譬如,强调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把自然科学科目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注现上海软科排名)不仅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作为标准,而且其设计特别凸显了基于安格鲁-美利坚传统的、自然科学强势的大学。(OECD,2015)世界一流的大学,“它虽然

坐落于某一个城镇,在地理上限于一个国家,但在精神上从来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它是属于世界的。他的教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走向世界各地,影响世界各地,这就是他的普遍主义活的载体。”(丁学良,2004)

5.“双一流”政策目标实现情况将怎么评估?

“双一流”政策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的主体是主管部门,第三方评价的主体则尚未得到非常清晰的界定。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估)对重点建设资金配置的影响最大;英国的QS公司(特别优待中国大学的QS大学排名)、加拿大的汤森路透集团(纯粹基于文献计量的ESI学科领域排名)(《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否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第三方评估主体?而我们在跟主流世界大学排行榜或科学计量指标的研发人员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都认为相关指标仅仅是提供一种简化的信息披露。例如,QS排名的主要是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Ben Sowter,QS排名负责人,2015),大学排名主要为非高等教育专业人士提供了解大学的信息渠道(程莹,上海软科排名负责人,2016);ESI学科排名主要是采用文献聚类的方式形成研究主题(Subject),通过科学计量指标披露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本质上是一种指标性信息服务,无法观测人文学科、也不能全面观测社会科学学科和工程学科,更不能作为评价机构和个人的工具(David Pendelbury,ESI创始人,2013)。

“双一流”政策评估是一种行政评估,学术评估,抑或项目评估?如果属于项目评估,未纳入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成效不应笼统进行总结。如果该评估的学术性很强,应当更多地发挥学术共同体和专业性团体的作用。此外,无论何种评估都应当遵循一些原理:例如评估指标体系应当具备科学性和共识性,评估指标之间应当具有排斥性,评估指标权重配置应当与指标影响力相匹配。据悉,2016年已经下拨的“双一流”建设经费分配依据主要是第三轮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的结果,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的数据采集已经完成,其结果或将成为今后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6.“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有何影响?

985高校的重点建设经费占学校运行总经费的比重普遍不足10%,所占比重其实并不大。但是高校却仍然高度重视重点建设,985高校对于能否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高校对于能否有若干学科纳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显得异常焦虑。这是一种对于能否获得官方身份和地位的焦虑。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能否挤进“双一流”,意味着大学能否把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重点建设经费本身对高校的影响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高校可以因此而获得一种政策地位,地方政府以此为依据配套建设经费,行业企业以此为依据建立或深化合作,人力资源市场以此为依据开展人才招聘工作,学生报考择校也有了方向,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从2014年以来,已经有多个版本的“双一流”名单流出,无一不是谣言。当某项信息重要而又模糊时,便可能存在各种谣言。(Mowen,1990)谣言的传播者可能为了求证谣言、说服他人、减少焦虑、取乐、或纯粹为说而说,进而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传播者。(Kapferer,1992)“双一流”谣言本质上是起源于“双一流”焦虑,一板一眼抛出谣言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权威性的重要信息,也在于减少对无法纳入“双一流”,失去历史性发展机遇的焦虑。

7.“双一流”政策对学科和教师有何影响?

如果“双一流”政策聚焦于如何促进中国大学走向世界,既聚焦全球(Global)背景下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也重视本土(Local)背景下的国际化,“双一流”政策将成为学科和教师的福音。教师可以出去,但心中有本土;教师也可以不出去,但心中有世界。教师所

提供的课程,所开展的研究,既事关全球,也关怀本土。“双一流”政策只是在这个背景下,重在赋予大学、学科和教师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自由。同时“双一流”政策也成为促进教育行政管理“从办教育走向管教育,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转型的“催化剂”,中国的大学教师将真正迎来春天。

如果“双一流”政策聚焦于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的西方学术水准,继续将商业性大学排名和科学计量工具奉为评价大学、学科和教师的“宝器”,“双一流”政策将成为学科和教师的噩耗。一批学科将在弱肉强食中被砍掉,一批教师将在弱肉强食中被边缘化,而他们恰恰是大学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也是维持大学多样性(Diversity)的重要元素。“双一流”最终所能导向的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而是单一标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胜利,以及在教育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对高等教育控制的强化。

8.“双一流”政策对学生有何影响?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必然意味着一流的教育,既包括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也包括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林蕙青,2016)一所世界级的大学(WCU)能带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追求。北京大学在最近的改革中提出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方案》,2016)。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共同价值观(Common Value)和审辨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而并非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是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本科生科研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培养方式。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更加意味着师生的亲密接触与共同科研合作。不要忘记,这种培养方式非常昂贵,学生培养支出一般都会占据学校总体预算的80%以上,其中主体部分是支付给教师的薪酬支出。丝毫不具备竞争力的薪酬,让大学教师在自主创收中耗尽余热,如何能够保证教师真正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呢?所以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应该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蔡达峰,2012)确实如此,改革的关键是让教师收心,只要教师收心了,他们自然会研究教学法,自然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培养工作中来。教学改革者需要理解一点,跟广大教师相比,自己对本科生教育和各专业领域学生培养的理解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高等教育的直接提供者是大学教师,离开了教师的全情投入,学生培养改革终将无所作为。

跟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世界级的大学是World-class University更好的翻译。所以,“双一流”真正致力于建设的应当是精神层面的“世界级大学“,”“真正世界级的大学关切一切,怀疑一切,探索一切,奉行普遍主义的精神。”(丁学良,2004)如果我们纠结于能拿到多少重点建设经费,过分在意在几个所谓的关键指标或者一个简化的指标体系下,中国大学能否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相PK,我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成长为“世界级大学”的胸怀。

(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端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621310.html,/blog-505548-993019.html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6621310.html,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 作者:张应强周钦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01期 摘要: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是现代大规模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机制而人为形成。我国难以实现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治理模式限制了竞争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强化了高校的办学层次竞争、“双一流”建设引发新一轮院校“同轨竞争”,以及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导向作用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要实现我国高校的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理性地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遵循大学渐进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家办学规律;需要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分类;办学定位;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1-0014-08 一、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 两种形成机制 (一)作为一种理想形态的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 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涉及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学校体系建设问题,是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大学与大学之间关系的体现,也是完善现代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个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一个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内部结构。现代教育体系一般由学校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体系所构成,目前正在向学习化社会发展。其中,学校教育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就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学校教育体系来说,它不仅应该具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而且也应该具有不同层次和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从而形成一个以多样化为特征、具有合理院校生态结构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之所以是“现代的”,就在于其以多样化为基础形成了“体系”,因而超越了单纯的“大学教育时期”。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既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涉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即国家的高等教育院校构成结构问题。它要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实现各自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从而实现整个高等教育院校系统的职能分工和功能耦合。我国开展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和建设,一直比较忽视对大学与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

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最新文档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 略 10052909(2017)05001604 “双一流”建设全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 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教育重 点建设工程,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尖端学府的“冲锋号”。国务院2015年1 月5 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方案 任务推进路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上确认,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各省各校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或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 强国转变,落脚点在于扎扎实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对当前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需求侧”要求,同时也为 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标准。 一、现实需求:一流教育教学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支 柱 正式启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备受高等教育界 关注。如何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发展“双一流”成为各高校未来战略谋划的重中之重。聚焦“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这一发展目标,着力抓好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 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任务,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涵。“双一流”建设兼顾国际化与主体性要求,一方面遵循学科 建设逻辑,达到与国际一流指标实质等效;另一方面,更强调遵循社 会需求和高校办学规律,扎扎实实发挥学校本土特色优势,以本科教育为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牢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实质。一 流大学的本质在“学”,一是学生,二是学术。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 为核心使命的现代组织,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发展,即在“双一流”建 设背景下应当坚持重视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建设“双一流”的当务之急,并非急着制订建设的 时间表和任务书,不是给师生分解、下达一流建设的指标、任务,而 是更强调如何创造相应条件、环境、氛围和服务,推进适应“双一流”发展需要的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建设,释放高校办学活力,激发师 生教育与学术梦想,为一流目标提供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1]。 有学者指出,一所先进大学教育管理文化的表征就是以人为本、 务实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对同一所大学而言,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大学必须面对和解决 一流管理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一流的管理是综合管理,为分工和叙 述方便,一般又可分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 物资管理、科研管理等板块,缺一不可,十分重要。当前 “双一流”建设依然应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 中心。综观国外一流大学,不仅普遍把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

双一流高校名单

双一流高校名单 根据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有42所,基本涵盖了原先的“985工程”大学,由39所增加为42所。除去原来的985高校,还有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这些“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考生和父母很难一次全部了解它们。以下是根据地区分布顺序用一句话概括了42所“一流大学”的特点,这可能对学生及其父母有所帮助。 北京八所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大学的巨无霸,占据了大多数主要学科的第一名,是国内大学中不分伯仲的前二名,以前清华大学以理工为主,但近年来综合实力突出,目前与北京大学同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二所综合类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是人文类和师范类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哲学和法学列全国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心理学和环境科学列全国第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担负着国防工业的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与飞行器有关的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列全国第一,北京理工大学的装甲车专业和弹药爆破专业均列全国第一。 中国农业大学是最有实力的农业大学,在多数农学类专业列全国第一。 中央民族大学代表了民族团结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累累硕果,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列全国第一。 上海四所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紧跟北大清华后面的强校,实力雄厚,理科、工科、经济管理、社会科学以及医学等学科中都很有实力。 同济大学是一流理工科大学,在建筑、土木、环境、车辆和交通等学科中很有优势,其中工程造价、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四个专业列全国靠前。 华东师范大学是仅次于北师大的师范类大学,在教育学(全国第二)、文学、历史学和理学等学科中都有相当实力。 广东两所 中山大学的社会科学、理学、经济管理和医学都很强,其中逻辑学、麻醉学和行政管理三个专业全国第一。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四川建筑第39卷1期2019.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冯建立,朱芳琳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座绿色、生态、智慧的校园,是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对既成校园案例得失的分析,提出校园建设总体规划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6-18[作者简介]冯建立(1968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绩效管理;朱芳琳(1989 ),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 大学校园地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是 一个在空间上随时间不断生长、积淀、更新、叠加的过程,可以说其发展过程类比于生物有机体地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校园规划还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必要地调整,以寻求最佳生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规划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关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既成的校园建设案例地分析,取其优势,避其不利,以对成就一个遗憾更少的校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总体规划内涵及意义 1.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安排意图。规划往往具 有系统性、层级性———一个规划总是在体系中处于上一级规划的控制之下,通常要遵守上一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城 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的 措施[1] 。 校园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学校各项功能组织地布置, 各项建筑和工程基础设施地设计及施工,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大学与城市的健康发展。1.2 校园总体规划的意义 从宏观城市的层面上看,大学总体规划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大学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对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微观校园的层面上看,大学校园规划是大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是学校合理发展的依据。大学包含了学科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设施等等功能元素,总体规划就是对全部功能元素进行结构配置,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流、信息流、资源流等有序流转。 2校园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巨大的生源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一时间纷纷通过各种方式 对校园进行扩容,有的在原校址上进行改扩建,有的在异地 兴建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在这场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中不乏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充分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出现了不少不容回避的问题。2.1 规划中公众参与缺失 校园环境归根到底是学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校园规划是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反映,校园规划的合理与否又会反作用于师生各项校园活动。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高校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征集方案,再经过专家评审,选定最终方案作为校园未来的发展蓝图。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使用者,即学生、教职员工对于未来校园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校园规划变成了单纯的决策者和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用者无法向规划设计者表达其对校园的期望和要求,校园规划对于使用者而言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这样的情况在总体规划阶段普遍存在,造成了校园与使用者之间的疏离。 “只有使用者能够引导大学校园的有机发展过程,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房间、楼宇、道路和开放空间是否 安排得当……”[2] 可见,公众参与对于学校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参与”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并把他们投入到未来的情景 当中,继而在人与环境之间创设出一种情感———这个环境正是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由参与的方式规划的校园较之以行政 集中的方式规划的校园更适宜人们的合理需求。2.2 校园尺度失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表现在各大高校校园面积急剧扩大,占地达150ha 的校园比比皆是, 250ha 以上也不足为奇。以成都地区的高校为例:自2002年起,成都地区高校掀起兴建新校区的热潮,四川大学双流校区占地约220ha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占地约200ha ,西南财大温江校区占地100 2 2·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2019年2月20日Feb.20 2019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2期 Vol.39 No.2 doi:10.3969/j.issn. 1008-9640.2019.02.051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黄莉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 摘要:“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双一流”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在“双一流”的冲击下,高校面临着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应理性定位, 把握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方向,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实现教育机制创新发展,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保障。 本文概述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阐述了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 础上探讨了特色专业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特色专业;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02-0120-02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统筹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于同 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该文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 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 “985工程” “优势 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 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推动一批高水 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7年1月,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办法(暂行)》。“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与“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教育战略,有利 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一、 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 近年来,各所大学逐渐转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逐 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演变为大学教 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了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融合.教育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并采取措 施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优势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集中、综合 体现,是高校教学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高校师资力量、 教育理念、教育成果的综合体现。 二、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双 一流”战略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也给高 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双一流”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新机遇首先,“双一流”实现了 “一流专业”和“一流大学” 的分离,建立了大学整体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的动态协调 机制,打破了固化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专业 建设能脱离学校综合评价与排名的影响进行发展,有利于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双一流”为高校之间的学科竞争提 供了公平的学术环境,有利于高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特 色学科。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强调创新型人才、专业型 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建 设自己独特的、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为企业的转型发展 输送需要的人才。其次,“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专 业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双一流” 发展战略下,学科建设能够与学术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术 成就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增加学科建设的深度。最后.“双一流”战略能够促进学科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通 过企业需求带动学科建设与科研的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二) “双一流”战略使高校专业建设面临新 挑战 第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导致高校之间的人才 竞争更加激烈,相对劣势的学校和学科必将面临专业人 才的缺失和流失。师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今后更加 严峻的教研人才争夺环境中,本来处于劣势的高校和学 科将面临人才流失、难以补充的困境。这对于普通高校 收稿日期:2019-02-06 基金项目:广西本科髙校“烹饪与营养教育”特色专业及“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项 目编号:桂教高教2018 ( 52 ));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项课题项目“’普职渗透多元协同’烹饪应用型人才培养 途径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LYHZWQ002 );桂林旅游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与研究——以《中外饮食文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8XJJGB008 )。 作者简介:黄莉(19X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经济师,硕士c 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饮食民俗文化,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doc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12月2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这是黑龙江省首个入选“双一流”名单高校对外公布建设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哈工大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顶尖大学。 方案提出,到2020年显著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打造3至5个世界一流的交叉创新科研平台,产生3至5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5至7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2至3个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学术重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 据了解,哈工大将进行一系列人才聘用机制、人才培养方式、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将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凝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数量比2010年翻一番。深化教学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科学的教学模式,以一流的教学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在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布局,进一步凸显军民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推进知识

产权工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成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8至10个,专利转化数量达到10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数达到1万项。 在服务国家和龙江方面,哈工大将重点在先进小卫星、空间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前沿技术研究,构筑先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进行超前培育。哈工大将打造以哈工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核心的环哈工大知识经济圈,探索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哈工大“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的作用,引领、支撑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位置,联合国家大型企业,加强与沿线国家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做好“一带一路”智库班等人才培养项目,配合我省加快实施中蒙俄校园计划。在哈尔滨加快建设中俄联合校园,建设哈工大—圣彼得堡大学联合校区,与法国索邦教育集团联合建立中法联合校园。 点击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公布版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双一流高校名单及双一流学科名单-正式版20170921

附件1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附件2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三部门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2017-09-21教育部 教研函〔20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现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各单位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策部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推动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快发展,取得更大建设成效。 特此通知。 附件:1.“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9月20日附件1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附件2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

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精编版

2017年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39所985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选“! 1、原”985工程“高校进入A类,共36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超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2、原”985工程“高校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较强): 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新增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一般):

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专家点评】 点评一:原985高校依然强势,个别被”降级“ 名单中的”双一流“大学分为两类,A类和B类。A类36所,全部为之前的985工程大学。 B类分两种,一种是被”降级“的985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是一所老牌重点大学,但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人才外流严重,教科研水平也受到相当影响,除东北、华北外的招生情况也很不乐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特色很明显的行业院校,但由于地处西安,加上农林行业附加值低,对学生吸引力不大,近年来也受到很大影响。经常被高考生评为”性价比最高“的985大学,其困境可见一斑。 湖南大学虽头顶千年学府的光环,但在同城中南大学的强势发展影响下,始终处在阴影之中。之前还有一定优势的工科水平下滑,人文社科人才外流较多,和中南大学没有形成”同城双子星“的竞争格局,没落在所难免。 点评二: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成为”照顾对象“ ”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属于省属211大学,实力一般,很多大学都比这三所强,比如: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这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doc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 重点学科建设计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方案》明确,将通过三阶段建设,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到2020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实质性提高,在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把一流学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华东师大将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学科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通过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催生重点方向、重要学者、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提升,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学校将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方案”协同落实机制。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将“方案”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向重点学科和关键环节倾斜,根据过程绩效评价动态调整预算,提升建设效益。 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方案:2050年成卓越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2030跻身世界一流 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2020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一、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1.A类36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B类6所: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9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名单 1.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 2.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 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4.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5.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 — 1 —

7.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9.首都师范大学:数学 10.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1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12.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1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 14.外交学院:政治学 15.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 16.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 17.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18.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 20.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2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 22.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23.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24.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25.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6.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 27.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 2 —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发表时间:2018-11-17T18:23:04.927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7期作者:胡晓王榛 [导读]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新决策,也是各高校奋斗的目标。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新决策,也是各高校奋斗的目标。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遵循教育规律,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高职院校发展机遇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该举措的颁布为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了长远的发展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开创新境界、迈进新时代。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一流的专业群。“双一流”的标准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实现高效、高速发展的内燃动力,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受制于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良性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文件,“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进程中,相继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规划纲要,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开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章程,强化依法治校;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8月8日制定印发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提出具体指导,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进一步提供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标准。制度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确保了高职院校在探索“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有章可循,有制度体系可依,能够沿着既定轨道常态化运行。 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办学目标:“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高职院校办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弥补了其办学定位不准,价值导向及服务效能不足的弊端。《指导意见》强调要把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课程、科研、实践、资助等一体化育人体系,突出教育特色优势、突出质量水平,突出价值导向,突出服务效能。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组合模式,突出优势与特色,分层分类推进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影响下,从目标定位和长远发展来看,各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在日渐清晰的办学定位中革新自身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战略重点,打造一流学科,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发挥师资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在常规教学中明确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将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注重职业化、技能型和专门型高职人才的培养,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了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同时,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高职院校正确处理校企之间、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企融合发展共同体;积极主动地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扎根当地服务当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一路一带”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并融入其中,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 为高职师资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标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之一,是拥有一支具备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师资队伍。《指导意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材的榜样。这首先对高职教师思想品德提出极高要求,基于教师自身优秀品格、精神文化和典型榜样力量去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在校园内营造出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公平正义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文化,凸显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文化育人的使命感与影响力。其次,创新引进人才的管理模式,建立人才引进工作协同机制,健全开放灵活的引育机制、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以增强师资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具体而言就是用好已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精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能够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培养国之栋梁的模范带头人。 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进程的提速、发展方式的优化转型,也是当下高职类院校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实现,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明确的办学目标作指导,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标准,这将是“双一流”建设中高职院校要抢抓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周光礼. 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 , 2016:65-73. [2]四川省教育厅. 高校“双一流”建设有了行动指南.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Z]. 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Z]. 2015. [4][摩洛哥]摩洛哥贾米尔·萨米. 世界一流大学 : 挑战与途径[M]. 孙薇, 等译.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 : 16. [5][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贾米尔·萨尔米主编,王庆辉等译校.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的大学案例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12. 第一作者:胡晓, 1987.2 女, 四川成都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研究方向: 对外英语教学第二作者:王榛, 1986.2 女, 四川德阳人, 助教, 硕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方向: 英语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