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民族发展规律习题与答案

3-第二章民族发展规律习题与答案
3-第二章民族发展规律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民族

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

A.战争、暴力冲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私有制的出现

D.产品交换的发展

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人类产生时

C.原始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A.城市和乡村

B.农业和手工业

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

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

A.氏族-部落-民族

B.胞族-氏族-民族

C.胞族-部落-民族

D.部落-胞族-民族

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

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

A.苗族

B.回族

C.瑶族

D.畲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经济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

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A.氏族

B.部落

C.民族

D.种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

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通过典型的民族分化和组合形成的?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

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

A.阶级消亡

B.国家消亡

C.民族消亡

D.家庭消亡

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看,民族的发展是:

A.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

B.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

C.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

D.民族的物质发展

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18.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民族结构

D.民族素质

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

A.人口结构

B.经济结构

C.政治结构

D.文化结构

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当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消亡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中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

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

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

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

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多项选择

1. 以血缘为纽带的是:

A.氏族

B.部落

C.胞族

D.民族

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产品交换的发展

D.军事冲突

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

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

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

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

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典型途径是: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

B.罗马人式的途径

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D.希腊人式的途径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人口发展

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A.经济发展

B.政治发展

C.文化发展

D.人口发展

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

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

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10.民族素质包括: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心理意识素质

D.身体素质

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

A.民族属性

B.民族结构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

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融合

D.民族组合

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飞跃式发展

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

A.发生的时间不同

B.发生的范围不同

C.发生的结果不同

D.实现的途径不同

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是:

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

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

D.社会伦理

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的特点是:

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

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

B.民族发展停滞

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

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

三、辨析题

1.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阶级斗争。

2.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3.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所以二者并无实质性区别。

四、简答题

1.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请用你所学的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上述现象。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2.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A 3.A 4.A 5.A 6.D 7.B 8. B 9.A 10.C

11.C 12.B 13.D 14.A 15.C 16.A 17.A 18.C 19.D 20.B

21.B 22.B 23.D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C 3.ABCD 4.ABC 5.BCD 6.ABC 7.ABCD 8.ABC 9.AB10.ABCD 11.CD 12.CD 13.ABC 14.ABCD 15.ABC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

三、辨析题(每题7分)

1.错误。(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只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民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量的积累和扩大的决定因素,也是民族发展的质的转变的决定因素。此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2.正确。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的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

3.错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是,二者有本质区别。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因为它们:

(1)发生的时间不同: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发着民族同化现象,而民族融合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2)发生的范围不同:民族同化是一个局部现象。它是个别民族单方面的变化。而民族融

合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

(3)发生的结果不同:民族同化的结果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民族融合则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的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实现的途径不同:民族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形式,而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简答题

1.(1)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3)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2.(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4.(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1分)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时刻,从某些民族中

分脱出来,融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本案例所列举的回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说是“异源同流”。回族的产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因素,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

六、论述题

1.答案: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2.答案:

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当今世界也存在民族同化现象,将来也还会发生民族同类化现象。

同族同化有两种类型:一是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二是民族自然同化;它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民族团结习题集答案

?填空题 ?1、大杂居,小聚居 2、回满 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155 5 30 120 6、1954 9 15 7、普遍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8、团结和谐 9、宗教信仰自由 10、1951 11、群众性、民族性 1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3、经济工作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5、57 聚宝盆 16、蒙藏汉 17、转型升级基本建成 18、 19、企业、社区、学校、寺庙 20、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1、保生态 22、公平正义 23、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区、全国生态文面建设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4、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25、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6、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民族团结 27、民族团结的思想,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28、了解、尊重、学习、帮助 29、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30、71% 31、1954年9月15日 32、共同心理素质 33、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物的自治权 34、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人民政府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6、民族分裂势力 37、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38、藏文 39、105 40、 41、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合格党员 42、9 43、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5、内蒙古 46、1999

47、全国生态文面建设先进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48、撒拉族 49、朝鲜 50、满 51、马本斋 52、藏藏回 53、柴达木 54、回 55、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基本功训练 56、关键少数广大党员 57、基层党组织最基本工作内部基础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 58、多民族 59、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 60、 61、2016 5 23 62、34 63、9 64、3 65、主要领导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 4、B 5、B 6、B 7、C 8、B 9、C 10、C 11、D 12、D 13、 A 14、D 15、C 16、D 17、A 18、D 19、D 20、 B 21、 C 22、C 23、A 24、A 25、 D 26、A 27、A 28、A 29、C 30、D 31、C 32、D 33、D 34、A 35、 C 36、C 37、C 38、C 39、C 40、 D 41、B 42、C 43、A 44、A 45、C 46、 D 47、C 48、C 49、C 50、B 51、C 52、C 53、A 54、A 55、B 56、C 57、A 58、C 59、C 60、C 61、A 62、A 63、B 64、C 65、B 66、C 67、B 68、 A 69、A 70、C 71、C 72、D 73、C 74、 B 75、A 76、A 77、B 78、C 三、多项选择题 1、2、3、9 4、ABCDE 5、ABCD 6、7、ABCDE 8、ACD 9、ABCD 10、ABCD 11、ABD 12、D 13、ABC 15、ABCD 16、ABCDEF 17、D 18、ABC 19、ABC 20、BD 21、BCD 22、BCD 23、ABC 24、BCD 25、AB 26、ABC 27、ABCD 28、ABCD 29、ABCD 30、ABD 四、简答题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2、因为“三个离不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1,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2,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在地缘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可分离3,各民族长期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4,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5,各民族长期相互通婚水乳交融。 3、民族分裂活动是颠覆人民政权,破坏祖国统一,挑起民族纷争,损害安定团结的罪恶活动,因此,要维护民族团结,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 4、《条例》明确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自治州内所有单位,组织和各民族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重点规范了全州各级政府及提高干部职工的民族团结理论水平,有利于全体干部职工深刻的意识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有利于指导干部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更有利于团结全州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中 5、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建设中国特

《基础会计学》第二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5.在借贷记账法下,有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称为账户对应关系。()第二章会计记账方法 6.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平行登记时的所谓同时登记,确切地说应该是同一会计期间作业一: 登记。()一,单项选择题: 7.平行登记的要求中,所谓登记方向一致,是指会计分录中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记账 1.下列科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符号是一致的。()A预提费用B短期借款C资本公积D应收账款 8.采用借贷记账法,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必定要在两个账户中同时登记。() 2.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就是企业的() 四,名词解释A所有者权益B实收资本C资本公积D盈余公积 平行登记发生额平衡法余额平衡法 3.预付供货单位货款属于企业的一项() 五,简答题A资产B负债C收入D费用 1.简述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内容和特点。 4.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2.简述总账和明细账平行登记的要点及两者数量关系核对的公式。 A可能会受影响B不一定受影响C必然不受影响D必然受影响 3.简述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5.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指()

六,综合题A一项资产金额与一项权益金额的相等关系B几项资产金额与一项权益金额的相等关系 1.计算题C流动资产合计金额与流动负债金额的相等关系D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的相等关系 某企业有关会计要素的数据如下: 6.引起资产内部一个项目增加,另一个项目减少,而资产总额不变的经济业务是() 负债5000万元;所有者权益8000万元;A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B收到投资者投入的机器一台C收到外单位前期欠的货款 费用200万元;利润6000万元;D收到国家拨入的特种储备物资 要求: 计算资产总额和收入总额 7.企业用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购货款,属于() 2.某公司设有以下账户: 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现金、银行存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原材A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同增B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C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同减 料、固定资产、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材料采D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购、累计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8.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企业,才需要设置()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应交税金、短期借款、资本公积、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库存商A待摊费用B本年利润C银行存款D库存商品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 得P 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 Q e=50-5×6=20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 Q e=-10+5×6=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60-5P=-10+5P 得P e=7 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 Q e=60-5×7=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s=-10+5P,得 Q 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50-5P=-5+5P 得P e=5.5 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d=50-5P,得 Q e=50-5×5.5=2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s=-5+5P,得 Q 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5.5,Q e=22.5。如图2—3所示。

微观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需求供给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均衡价格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 、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 、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 、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 、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 、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 、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 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A、富有弹性B 、具有单位弹性C、缺乏弹性D、弹性不能确定 8、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5%,引起了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2%,则这两种商品是 A、互补品 B、替代品 C、独立商品 D、正常商品 9、某种需求弹性等于0的商品,若政府对每单位商品征收10 元的税收,则可以预料该商品的价格将上升() A、小于10元 B等于10元 C大于10元 D不可确定 10、如果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0但小于1() A.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花费的增长大于收入的增长 B.这种商品叫低档商品 C.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花费与收入等比例增长 D.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花费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带答案)

机电工程系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共 50 题,每题 2分)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C) A 、藏族 B 、蒙古族 C 、壮族 2、印在人民币上的我国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 (A) A 、 藏文、蒙文、维文、壮文; B 、 藏文、哈萨克文、满文、壮文; C 苗文、回文、彝文、蒙文; 3、 (A) 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 A 、 1983年 B 、 1982 年 C 、 1985 年 A 、广西 B 、西藏 C 、云南 5、我国共有 (A) 个少数民族。 A 、 56 B 、 57 C 、 55 6、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 (B)以及表现于共同文 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A 、 共同区域、共同生产生活 B 、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C 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生活习惯 7、 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 (A) 。 A 、西域 B 、楼兰 C 、西洋 8在我国公民个人的民族成份依据(C)来划定。 A 、父亲的民族 B 、母亲的民族 C 、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 9、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A)民族。 A 、水族 B 、瑶族 C 、傣族 10、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是 (B) A 、占 68% B 、占 64% C 、占 69% 11、 (A) 族有着“游牧民族”之称 A 、家古族 B 、臧族 C 、羌族 4、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 族。 (C),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

12、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B) 个人口较少民族。 A、20 B 、22 C 、23 13、我省哪几个少数民族为世居民族?(A) A、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B、藏族、回族、撒拉族 C 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1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B) A、满族 B 、壮族C 、维吾尔族 15、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境内生活着壮、瑶、苗、侗等( B ) 个世居民族。 A. 14 B.12 C. 16 D.10 16、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C ) 。 A、赫哲族 B 、高山 C 、珞巴族 D. 黎族 17、(B)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A、壮族 B 、回族 C 、满族 D. 瑶族 18、自治地方数量最多的民族是苗族,包括(A) 个自治州、21 个自治县。 A、6 B、7 C 、8 D.9 19、代表56个民族欢乐祥和的“民族大团结”邮票在( B )年隆重发行。 A、1996 B 、1999 C 、2001 D 、2002 20、下列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改族称的( ) B A. 普米族 B. 德昂族 C. 基诺族 D. 保安族 21、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55个少数民族?C A.门巴族 B.珞巴族 C.基诺族 D.仫佬族 22、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B A.中国自古固有的 B.从国外引进的 C.中国近代自造的

高数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2.3

2.2)1 ()3,0 x f x x ==; 解: 11 lim 11 lim lim ()lim 3330 lim ()lim 333 x x x x x x x x x x f x f x - →--+ →++-∞ →→+∞ →→========+∞ 因为0 lim ()lim ()x x f x f x - + →→≠,所以3 lim ()x f x →-不存在。 3)2 11(),02x f x x - ?? == ? ?? ; 解: 2 10000 11lim ()lim ()lim ()lim 22x x x x x f x f x f x -+- -∞ →→→→?? ??=====+∞ ? ??? ?? 所以3 lim ()x f x →-不存在。 4)3,3 9)(2 -=+-= x x x x f ; 解:63 ) 3)(3(lim )(lim )(lim 3 3 3 -=+-+==+ + - -→-→-→x x x x f x f x x x 故极限6)(lim 3 -=-→x f x 2 2 2 2 2 5).lim ()224,lim ()3215, lim ()lim (),lim ()x x x x x f x f x f x f x f x -+-+→→→→→=?==?-=≠解:因为所以不存在。 ()0 6.lim ()lim 21,lim ()lim cos 12,lim ()lim (),lim ()x x x x x x x x f x f x x f x f x f x --++-+→→→→→→→===+=≠)解:因为所以不存在。 7)1()arctan ,0f x x x ==;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20题) 1.A 2.C 3.B 4.B 5.A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奴隶制社会末期 C.封建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6. D 7. A 8. A 9. A 10. B 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异源同流 B.同源异流 C.民族同化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早的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委员会 8.民族聚居区是指 A.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B.没有杂居或聚居着其它民族的地区 C.不能有汉族居住的地区 D.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 9.基诺族自称“基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基诺的意思是 A.尊敬舅舅的民族※ B.住在山上的人 C.住在树林里的人 D.本地人 10.裕固族主要分布在 A.青海省 B.甘肃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1.A 12.D 13.C 14.A 15.C 11.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 A.贵州省※ B.云南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湖南省 12.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 A.西吉 B.石嘴山 C.贺兰 D.银川※ 13.珞巴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四川省 C.西藏自治区※ D.贵州省 14.羌族主要分布在 A.四川省※ B.山西省 C.陕西省 D.甘肃省 15.哈尼族主要分布在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广东省

第二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二章贸易术语 思考题答案 1. 试述贸易术语的含义、性质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贸易术语(trade terms),也称贸易条件、价格术语(price terms),是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用一个简短的概念或外文缩写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术语。 贸易术语具有两重性,即一方面表示交货条件,另一方面表示成交价格的构成因素。 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有利于买卖双方洽商交易和订立合同; (2)有利于买卖双方核算价格和成本; (3)有利于解决买卖双方的争议。 2. 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有哪几种?分别解释了哪些贸易术语? 目前,国际上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三种。 (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它对CIF合同的性质、特点及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为那些按CIF贸易术语成交的买卖双方提供了一套易于使用的统一规则。 (2)《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 该定义对以下六种贸易术语作了解释:Ex(Point of Origin)、FOB(Free on Board)、FAS (Free Along Side)、C&F(Cost and Freight)、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和Ex Dock (named port of importation)。 (3)《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它解释了四组13个贸易术语。第一组为“E”组(EX WORKS),第二组为“F”组(FCA、FOB和FAS),第三组为“C”组(CFR、CIF、CPT和CIP),第四组为“D”组(DAF、DES、DEQ、DDU和DDP)。 3. 什么是《INCOTERMS 2000》?试分别指出各组术语的共同点以及13个术语的交货点。 《INCOTERMS 2000》(《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国际商会为统一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一种通用的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最早的版本制定于1936年,后来经过了多次修改和补充:1953、1967、1976、1980、1990年先后进行过5次修订和补充,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2000年,故称为《INCOTERMS 2000》。 它解释了四组13个贸易术语。 E组只有一个贸易术语,即EXW(工厂交货),其特点是卖方在自己的地点把货物备妥或交至买方处置之下。 F组有3个贸易术语(FCA、FAS、FOB),其共同点是卖方须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的承运人,不负责运输及保险等事宜。 C组有4个贸易术语(CFR、CIF、CPT、CIP),其共同点是卖方须签订运输合同,支付运费,但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装船和启运后发生意外所产生的费用,卖方不承担责任。 D组有5个贸易术语(DAF、DES、DEQ、DDU、DDP),其特点是卖方须承担把货物交至指定的进口国交货地点的全部费用和风险,且按D组术语成交的贸易合同,称为到货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解: (1)将需求函数Q d= 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 ,有:50- 5P= -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 =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 ,得: Qe=50-5×6 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Q s =-10+5P ,得:Qe=-10+5×6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图略.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 代入均 衡条件Q d=Q s有: 60-5P=-10+5P 解得Pe =7 以均衡价格Pe =7代入Q d=60-5p ,得 Qe=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 =7代入Qs =-10+5P, 得Qe=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7,Qe=25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 ,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50-5P=-5+5P得 P e=5.5 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 d=50-5p, 得Qe=50-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图略。 (4)(5)略 2.解: (1)根据中点公式计算,e d=1.5 (2)由于当P=2时,Q d=500-100*2=300,

所以,有: 22 .(100)3003 d dQ P dP Q e =- =--*= (3)作图,在a 点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e d =GB/OG=2/3或者e d =FO/AF=2/3 显然,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和(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结果是相同的,都是e d =2/3 3解: (1) 根据中点公式 求得:4 3 s e = (2) 由于当P=3时,Qs=-2+2×3=4,所以 3 .2 1.54 s dQ P dP Q e = =?= (3) 作图,在a 点即P=3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为:e s =AB/OB=1.5 显然,在此利用几何方法求出的P=3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系数和(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e s =1.5 4.解: (1)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的a 、b 、e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相等的,其理由在于,在这三点上都有: e d =FO/AF (2)根据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方法,同样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三条线性需求曲线上的a 、e 、f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不相等的,且有e da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测试试题及答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测试 专业站(室):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为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 2、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反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族公民应当高举民族团结的 旗帜,践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的新疆精神。 4、三个离不幵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不得收集、提供、制 作、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不得宣扬和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实 施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的行为。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自____ 年—月—日起施行。 7、每年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8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应当推动______________ 、、、 市场开拓等方面能力建设,构建_______________ ,促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族农牧民长期稳定增收,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 9、各族公民应当坚持_____ 、_____ 、______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于—年—月—日经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______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_______ 会议审议通过。 二、简答题(10分)

第二章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2章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初步 1. 设有如下语句,请用相应的谓词公式分别把他们表示出来:s (1)有的人喜欢梅花,有的人喜欢菊花,有的人既喜欢梅花又喜欢菊花。 解:定义谓词d P(x):x是人 L(x,y):x喜欢y 其中,y的个体域是{梅花,菊花}。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 梅花)∨L(x, 菊花)∨L(x, 梅花)∧L(x, 菊花)) (2) 有人每天下午都去打篮球。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B(x):x打篮球 A(y):y是下午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a (?x )(?y) (A(y)→B(x)∧P(x)) (3)新型计算机速度又快,存储容量又大。 解:定义谓词 NC(x):x是新型计算机 F(x):x速度快 B(x):x容量大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NC(x)→F(x)∧B(x)) (4) 不是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喜欢在计算机上编程序。 解:定义谓词 S(x):x是计算机系学生 L(x, pragramming):x喜欢编程序 U(x,computer):x使用计算机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 (?x) (S(x)→L(x, pragramming)∧U(x,computer)) (5)凡是喜欢编程序的人都喜欢计算机。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L(x, y):x喜欢y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pragramming)→L(x, computer)) 2 请对下列命题分别写出它们的语义网络: (1) 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 解: (2) 高老师从3月到7月给计算机系学生讲《计算机网络》课。 解: (3) 学习班的学员有男、有女、有研究生、有本科生。 解:参例2.14 (4) 创新公司在科海大街56号,刘洋是该公司的经理,他32岁、硕士学位。 解:参例2.10 (5) 红队与蓝队进行足球比赛,最后以3:2的比分结束。 解:

3-第二章 民族发展规律 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民族 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 A.战争、暴力冲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私有制的出现 D.产品交换的发展 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人类产生时 C.原始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 B.农业和手工业 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 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 A.氏族-部落-民族 B.胞族-氏族-民族 C.胞族-部落-民族 D.部落-胞族-民族 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 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 A.苗族 B.回族 C.瑶族 D.畲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经济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 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A.氏族 B.部落 C.民族 D.种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 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通过典型的民族分化和组合形成的?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

定性数据分析第二章课后答案资料

定性数据分析第二章 课后答案

第二章课后作业 【第1题】 解:由题可知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情况(即糖果颜色的概率分布),调查 者取500块糖果作为研究对象,则以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作为依据,500块糖果的颜色分布如下表1.1所示: 表1.1 理论上糖果的各颜色数 由题知r=6,n=500,我们假设这些数据与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分布是相符,所以我们进行以下假设: 原假设::0H 类i A 所占的比例为)6,...,1(0==i p p i i 其中i A 为对应的糖果颜色,)6,...,1(0=i p i 已知,16 10=∑=i i p 则2χ检验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6=r 。检验的p 值等于自由度为5的2χ变量大于等于18.0567的概率。在Excel 中输入“)5,0567.18(chidist =”,得出对应的p 值为

05.00028762.0<<=p ,故拒绝原假设,即这些数据与消费者对糖果颜色的偏好 分布不相符。 【第2题】 解:由题可知 ,r=3,n=200,假设顾客对这三种肉食的喜好程度相同,即顾 客选择这三种肉食的概率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假设: 原假设 )3,2,1(3 1 :0==i p H i 则2χ检验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3=r 。检验的p 值等于自由度为2的2χ变量大于等于15.72921的概率。在Excel 中输入“)2,72921.15(chidist =”,得出对应的p 值为 05.00003841.0<<=p ,故拒绝原假设,即认为顾客对这三种肉食的喜好程度是 不相同的。 【第3题】 解:由题可知 ,r=10,n=800,假设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选择没有倾向性,即选 各门课的人数的比例相同,则十门课程每门课程被选择的概率都相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假设: 原假设)10,...,2,1(1.0:0==i p H i 则2χ检验的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含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 B、七 C、八 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 拒餐、拒售。 A、民族 B、经营 C、经济 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母亲 C、父亲或母亲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0分) 1、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平等、团结、互助、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3、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至少有代表二人。() 4、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兴办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 5、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简答题 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大物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简答题 什么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什么是狭义相对性原理 答: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又称力学相对性原理,是指一切彼此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述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完全等价。 狭义相对性原理包括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是指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光速不变原理是指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光沿各方向的传播速率都等于同一个恒量。 同时的相对性是什么意思如果光速是无限大,是否还会有同时的相对性 答:同时的相对性是:在某一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相对于此惯性系运动的另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并不一定同时。 如果光速是无限的,破坏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不会再涉及同时的相对性。 什么是钟慢效应 什么是尺缩效应 答:在某一参考系中同一地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固有时。固有时最短。固有时和在其它参考系中测得的时间的关系,如果用钟走的快慢来说明,就是运动的钟的一秒对应于这静止的同步的钟的好几秒。这个效应叫运动的钟时间延缓。 尺子静止时测得的长度叫它的固有长度,固有长度是最长的。在相对于其运动的参考系中测量其长度要收缩。这个效应叫尺缩效应。 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与牛顿力学的有何不同 有何联系 答:牛顿力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即绝对时空观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不因参考系而差异;任何物体的长度测量不因参考系而不同。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测量和空间测量都是相对的,并且二者的测量互相不能分离而成为一个整体。 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概念在低速世界的特例,是狭义相对论在低速情况下忽略相对论效应的很好近似。 能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c 吗为什么 答:真空中光速C 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不可能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C 。从质速关系可看到,当速度趋近光速C 时,质量趋近于无穷。粒子的能量为2 mc ,在实验室中不存在这无穷大的能量。 什么叫质量亏损 它和原子能的释放有何关系 答:粒子反应中,反应前后如存在粒子总的静质量的减少0m ?,则0m ?叫质量亏损。原子能的释放指核反应中所释 放的能量,是反应前后粒子总动能的增量k E ?,它可通过质量亏损算出20k E m c ?=?。 在相对论的时空观中,以下的判断哪一个是对的 ( C ) (A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50-5P ,供给函数为Qs=-10+5p。(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 )(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5)利用(1)(2 )(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 (1)将需求函数Qd = 50-5P和供给函数Qs =-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 = Qs ,有: 50- 5P= -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需求函数Qd =50-5p ,得: Qe=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图略)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 和原供给函数 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Q d= Qs ,有: 60-5P=-10+5P 得Pe=7 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d方程,得Qe=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7 , Qe=25 (图略) (3) 将原需求函数Qd =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5+5p , 代入均衡条件Qd =Qe ,有: 50-5P=-5+5P得Pe= 5.5 以均衡价格Pe= 5.5 代入Qd =50-5p ,得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 Qe=22.5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中,均衡点 E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10+5P 和需求函数Q=50-5P表示,均衡点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6 且当P =6 时,有Q= Q d= Qe =20 ,同时,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学时:2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了解和掌握民族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使学生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发展的过程和具体阶段,从而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进程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提高客观对待和分析民族发展差距所带来的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民族产生的过程和时间、民族发展的动因; 2.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 3. 民族同化。 ●教学难点: 1. 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 2.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关系。 第一节民族的产生 民族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了解民族的形成,就要先了解人类的产生。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两次大分工分别导致了一定的结果: 野蛮时代中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开始出现了男子独裁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了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 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差别;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的组成部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 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2.民族形成的过程:“两大分离”和“三大过渡” “两大分离”:脑体分离;城乡分离。 “三大过渡”: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向国家过渡;氏族向民族过渡。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 (一)一般规律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序列是血缘关系逐渐减弱的过程。 而有些民族没有经历过胞族、部落联盟阶段。 (二)基本途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三种途径:希腊人式、罗马人式、德意志人式。 总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部落具有两重性,即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从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同源异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例如,苗族、瑶族、畲族的形成就是这样。 “异源同流”: 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他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例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到中国以后与中国当地的各民族长期交往,通婚,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第2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2.1 一元线性回归有哪些基本假定? 答: 假设1、解释变量X 是确定性变量,Y 是随机变量; 假设2、随机误差项ε具有零均值、同方差和不序列相关性: E(εi )=0 i=1,2, …,n Var (εi )=σ2 i=1,2, …,n Cov(εi, εj )=0 i≠j i,j= 1,2, …,n 假设3、随机误差项ε与解释变量X 之间不相关: Cov(X i , εi )=0 i=1,2, …,n 假设4、ε服从零均值、同方差、零协方差的正态分布 εi ~N(0, σ2 ) i=1,2, …,n 2.2 考虑过原点的线性回归模型 Y i =β1X i +εi i=1,2, …,n 误差εi (i=1,2, …,n )仍满足基本假定。求β1的最小二乘估计 解: 得: 2.3 证明(2.27式),∑e i =0 ,∑e i X i =0 。 证明: 其中: ∑∑+-=-=n i i i n i X Y Y Y Q 1 2102 1 ))??(()?(ββ211 1 2 )?()?(i n i i n i i i e X Y Y Y Q β∑∑==-=-= 01????i i i i i Y X e Y Y ββ=+=-

即: ∑e i =0 ,∑e i X i =0 2.4回归方程E (Y )=β0+β1X 的参数β0,β1的最小二乘估计与最大似然估计在什 么条件下等价?给出证明。 答:由于εi ~N(0, σ2 ) i=1,2, …,n 所以Y i =β0 + β1X i + εi ~N (β0+β1X i , σ2 ) 最大似然函数: 使得Ln (L )最大的0 ?β,1?β就是β0,β1的最大似然估计值。 同时发现使得Ln (L )最大就是使得下式最小, 上式恰好就是最小二乘估计的目标函数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最大似然估计是在εi ~N (0, σ2 )的假设下求得,最小二乘估计则不要求分布假设。 所以在εi ~N(0, σ2 ) 的条件下, 参数β0,β1的最小二乘估计与最大似然估计等价。 ∑∑+-=-=n i i i n i X Y Y Y Q 1 2102 1 ))??(()?(ββ0 1 00??Q Q β β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