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启蒙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狂人” 走向光明去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启蒙运动
张娇
中文101班 10321008
内容摘要
《狂人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不仅把启蒙主题和白
话现代小说形式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揭露了封建主义文化的“吃人”本质。鲁迅
通过狂人眼中的世界,最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
的反封建精神,史无前例的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揭露和批判。在那个时代,成
为了启蒙的杰出代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引人深思,并且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走向光明。
关键词
封建礼教 仁义道德 救救孩子 启蒙
跟着“狂人” 走向光明去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启蒙运动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
第一篇杰出作品。鲁迅在书的序言中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
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激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
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它不仅把启蒙主题和白话现代小说形式结合在一
起,而且还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封建主义文化的“吃人”本质。
(一)“仁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
鲁迅用了13节日记,通过对狗看“我”的眼光,家人、外人看“我”的眼
光,“没有年代”的历史,“仁义道德”虚伪背后的“吃人”,揭示出了几千年中
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1、作品前面的序言中,鲁迅就有提到说狂人得的是“迫害狂”,语无伦次,
并且多荒唐之言。文中说:“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
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2、鲁迅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了吃人的普遍性, 然后通过狂人的奇怪的
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和纲常名教吃人的
更深的层次。文中说: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
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文中一直出现另一个人物,就是狂人的哥哥。从狂人的家庭来看,作者看到
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就是家族制度的罪恶。“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
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
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
中。在作品的最后,描写了一段狂人自我反省的过程,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
的含义引向了更高的层次,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的人。尤其是狂人
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这里的这个“我”不仅仅是狂人本身,而
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所有的“中国人”。
3、作品的最后,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最高的层次。
狂人的形象,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者的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
度是成正比例发展的,越觉醒就会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
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
同情的“疯子”。 “狂人”是悲哀的,他的命运也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的人
的悲哀。
(二)“救救孩子”五四启蒙运动的范本
作品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便是最后一篇日记里,鲁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
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1、“救救孩子” 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
“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
神。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所以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
当时的社会,人们大部分受到了封建思想的侵害,总会有意的无意的去迫害别人,
就是所谓的“吃人”,作者希望未来是光明的,希望有人可以改变当时的黑暗社
会,所以寄希望于孩子,救出那些还没别侵害的人,改造社会。
2、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薄伽丘的《十日谈》分别是中西启蒙运动差别的
标志,与《十日谈》回到自然的真理不同,《狂人日记》是背叛原有的礼教。鲁
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尖锐的批判性,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序》中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因此,《狂人
日记》成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
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对于启蒙运动而言,它的启蒙
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
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3、鲁迅整篇作品,都写的是狂人的狂态。但实际上,每一笔,都引导着作
者读者思考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我们人生的真谛。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
他是象征性的,他象征着整个五四时代的先驱者们,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
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
响乐。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正因为如
此,它成了启蒙文学的杰出代表。
(三)跟着“狂人” 追求未来
鲁迅,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与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
面的人相比,更高一步。他的杂文,更提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格。他的
作品创作,有着自己深刻的观察,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又有飘逸幽默的气氛。当
别的先驱们只见到局部的时候,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人们都在努力的掌握现实
的时候,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全面的了解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他的作品,
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地关怀整个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情怀,辐射出了震撼着这个民
族灵魂的力量。
鲁迅在观察和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总是将广大民众生存的状态、
前途与命运,放在最前面,而得出引人深思的结论。正因为这样,他的《狂人日
记》才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他的
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狂人日记》,指引着启蒙运动的前进方
向。同样,呼吁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救救孩子,追求未来。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
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唤醒了整个国家,唤醒了整
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新潮社出版,1923年.
[2]许寿裳.《鲁迅传》[M].东方出版社,2009年.
[3]《吃人,还是被吃》 www.doc88.com,2009年.
[4]《<狂人日记>与文化批判》 中国论文网,2011年.
[5]《细读<狂人日记>》豆丁书房网,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