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
常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初期可动凝胶调驱效果——以华北油田泽70断块为例

第 2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 9.No 2 11 . Ma 。2 2 r Ol
21 0 2年 3月
P toe m oo y a d Re o e y Efiin y e r lu Ge l g n c v r f c e c
常规 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初期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
效 的开 发方式。针对华北油 田泽 7 0断块 常规稠 油油藏水驱开发特征 , 在开发 初期开展 了可动凝胶 调驱先导试验 ,
并推广 到整个 区块。应用可动凝胶调驱 1a , 后 注入压力 明显提高 , 吸水剖面得 到 改善 , 生产 井含 水率上升 速度得 到有效控制 , 综合含 水率由 4 . % 下降到 3 . % , 75 7 4 采油速度 由0 8 % 提高到 2 1 , .2 . % 阶段累积增产油量为 1 8 , 27 7t 提 高采收率为 15 % , . 8 取得 了较好 的增油 降水效果。
和油 层连 通性 均 较好 , 均 孔 隙度 为 2 % , 均 渗 平 0 平 透 率 为 30 1 一 m ,I 油层 连 通 率 为 7 . % , 0x0 类 94
但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 平面 和纵 向渗透率级差分别
为 3. 16和 3 . 。纵 向上 , 层 物 性 自下 而 上 逐 渐 48 储
变好 ; 面上 , 平 沉积微相决定 了储层物性分布规律 ,
动 用程度为3 . % ,I 34 I类油层动用程度为2 . % 。 05
— —
以华 北油田泽 7 0断块为例
杨胜建 王家禄 , , 刁海燕 , 张海鹏2 王树义2 ,
(. 1 中国石油勘探 开发研究 院 , 北京 10 8 ; . 0 0 3 2 中国石油华北油 田公司 采油五厂 , 河北 辛集 2 10 ) 54 0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指标评价

1 前言低渗油田天然能量一般不足,需采用补充地层能量的方式进行开采。
注水开发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成为低渗油田补充地层能量、保证地层压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式。
但各油田储层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如何使得注水达到最好的开发效果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注水开发油田开发指标进行评价对低渗油田的挖潜提供有效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水驱开发效果指标评价目前对低渗油田水驱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有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可采储量、含水率、存水率、含水上升率、水驱指数、压力、注水利用率共8个指标。
2.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当前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大小占储层射开总厚度的比值,表征油井与水井的连通程度,采油井与注水井相互连通射开厚度即为有效厚度[1]。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注水波及系数的反应,与储层地质因素、井网密度、布井方式密切相关。
一般常采用分油砂体法以及概算法来估算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2.2 含水率及含水上升率在水驱油藏评价过程中一般采用综合含水率以及含水率上升率来评价含水率的变化。
综合含水率为区块年累计产水总量与累计产液总量的比值。
通过评价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可适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抑制含水率上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并且可以依据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童宪章曲线)预测油田开发各阶段采出程度。
含水上升率为采出1%地质储量,含水率变化值。
可将含水上升率分为5个等级,含水上升率大于3.5,开发效果差;含水上升率介于1.75到3.5之间,开发效果较差;含水上升率介于0.5到1.75时,开发效果中等;含水上升率介于-0.25到0.5时,开发效果较好;含水上升率小于-0.25时,开发效果好。
2.3 存水率在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含水率的不断增加,注入水不断被开采出来,含水率越高,采水越多,地下储存的水量便越小,水驱开发效果便越越差。
存水率的大小是累计注水量减去累计产水量的差值与累计注水量的比值。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做法与应用效果分析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做法与应用效果分析作者:张艳梅来源:《教育科学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覆盖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80%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而精细油藏描述就是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
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与做法,阐述了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发展方向1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与做法1.1 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夹层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层内夹层对油层的分割作用和对注水的遮挡作用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在小层或单砂体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为研究思路,首先结合野外露头、现代沉积以及井网资料建立不同层次(如复合河道砂体、单一河道砂体、单一点坝砂体、点坝砂体内部增生体等层次)的构型模式,然后应用岩心、高分辨率测井、测井精细解释、水平井、动态监测等资料,对开发井网条件下的井间构型进行拟合和预测,建立储层构型约束下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储层构型研究能加深层内夹层及层内非均质性的描述,并可用于油藏数值模拟,为表征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奠定基础。
1.2 低级序断层描述低级序断层延伸短、断距小,基本不控制油气的聚集,但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状况,是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控制剩余油的主要因素。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新技术为提高低级序断层描述精度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构造模式、物理模拟和力学成因分析的指导下,认识到大断层应力转换带可直接产生低级序断层(四级以下小断层),改变了以前断层逐级派生的观点。
以岩石物理及地震正演模拟为支撑,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钻井和地震资料联合储层反演提供了储层三维空间精细地球物理属性模型,提高了低级序断层的描述精度,精度达到断层落差5~10m、延伸长度小于100m。
1.3 剩余油分布定量预测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以及注采方式对储层中流体渗流产生的分割作用控制。
计算水驱油藏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

计算水驱油藏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胡罡【摘要】On the basis of Zhang Jinqing's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terial balance, and using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expressions of water flooding, volumetric sweep efficiency expressions of water driv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water saturation and exit-end water saturation, this paper deduce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formulae betwee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volumetric sweep efficiency and water cut in a water-flooding oilfield,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volumetric sweep efficiency with dynamic data in a water-flooding field. A case study shows when water cut is 100%, the volumetric sweep efficiency calculated with Zhang's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s 99.7%, and that calculated with Sipachev's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s 100%, which proves that the method with Zhang's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can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actual field situation, and is more rational. Study shows the method is simpler, more efficient and cost-saving than conventional core test,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moreover, it overcomes the narrow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aforementioned methods.%基于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从物质平衡基本原理出发,利用水驱驱油效率表达式、体积波及系数表达式及Welge方程中油水两相区平均含水饱和度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理论关系,推导出水驱驱油效率、体积波及系数与含水率的理论关系式,并提出一种计算水驱油田驱油效率和体积波及系数的新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当含水率为100%时,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法计算的体积波及系数值为99.7%,而西帕切夫水驱特征曲线法计算值为100%.计算结果证实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法更能准确反映矿场实际,更具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方法不仅较传统的岩心测试、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方法更简便、高效、节约成本,而且成功解决了这些方法适用范围窄等问题.【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3(040)001【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水驱油田;水驱特征曲线;体积波及系数;含水率【作者】胡罡【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0 引言水驱体积波及系数是评价水驱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参数。
复杂断块油藏分层开发调整对策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分层开发调整对策研究【摘要】针对L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状况,在储层分类评价及剩余油定量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开发理念,并依托水平井技术,以单砂体为目标,采取直平组合的方式重新制定开发部署,实现油藏分层注水开发。
该研究已获得较好的现场实施效果,开辟了复杂断块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新途径。
【关键词】复杂断块水平井直平组合分层开发新途径复杂断块油藏因构造破碎、断裂系统异常发育,导致这类油藏都是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断块群组成,但这些小断块的破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断块或同一断块不同层位之间,沉积环境、储层发育程度、油气富集程度、油藏类型、流体性质均存在差异,必然带来不同断块或同一断块不同层位间的特殊性[1]。
因此,复杂断块油藏在开发调整过程中,必需依据各断块的特殊性,细化开发单元,实施分块分层制宜、分块分层制之。
1 油藏基本情况L油藏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部,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
其埋深-1800~-2500 m,储层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物性差(Φ=19.4%,K =0.125μm2 ),油层分布变化大,油藏类型多样,边底水发育。
油藏于1988年投入开发,经历两次加密调整,目前采用210m井距正方形井网局部点状注水开发,共有油井68口,日产液409.4m3/ d,日产油157t/d,综合含水61.7%,采出程度18.6%;水井19口,日注水651.1m3,月注采比 1.44,累积注采比0.38,累积地下亏空171.5×104m3。
L油藏因长期采用一套层系、直井井网、局部点状注水的方式进行笼统开发,目前存在注采系统不完善、底水锥进严重、水驱波及体积小、储层动用不均衡等一系列开发矛盾,严重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现开发方式下难以达到标定采收率,亟待重新评价油藏开发潜力,实施合理的开发调整,以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
2 油藏开发潜力评价油藏开发潜力评价是在深入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应用多种手段对油藏各单砂体的开发潜力进行综合分类评价。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定量研究以胜利油田A断块为例

第12卷第32期2012年11月1671—1815(2012)32-8667-05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Vol.12No.32Nov.2012 2012Sci.Tech.Engrg.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定量研究———以胜利油田A 断块为例孟浩1汪益宁2郝诗濛3滕蔓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厂1,262714;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02249;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3,071000;中海油服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产事业部油藏技术所4,065201)摘要为对我国老油田后期挖潜、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等提供新的思路,拓展老油田挖潜的领域与方向。
以胜利某油田A 断块高渗透大厚层高含水油藏为例,对其开发效果、水淹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该断块采收率仅11.9%,而预测采收率在23%以上,一半以上的可采储量没有采出;剩余油在平面上分布于区块的绝大部分区域,纵向上主要集中于7个主力小层,尤其是ES1—32、ES2—13、ES2—22、ES2—23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在3ˑ104t 以上,是将来挖潜的主要对象。
此外,在系统研究与总结基础上,提出了A 断块两种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
关键词复杂断块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水淹特征剩余油中图法分类号TE328;文献标志码A2012年5月28日收到,6月13日修改国家重大专项(2009ZX05009)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孟浩(1968—):高级工程师,地质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开采的生产技术管理。
1研究区地质概况A 断块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博兴洼陷的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带中偏南段,地层总的趋势[1],南高北低、北西倾,南薄北厚,主要目的层段沙一段(E S 1)、沙二段(E S 2),埋藏深度约为(1000 1470)m ,埋深较浅。
该断块由近东西向断裂分割成条带状,断块内部有三条小断裂,有较强的边地水发育。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低渗透砂岩油藏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资源之一,其开发效果的评价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概述了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地质特征、储层物性、油水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驱开发过程中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注水方式、注水强度、注水时机等。
接着,本文综述了当前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如采收率、注水效率、油藏压力变化等,并指出了现有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多种评价指标,包括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经济因素等,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还探讨了综合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难点低渗透砂岩油藏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与开发难点。
低渗透砂岩油藏通常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地质特征:储层物性较差,渗透率低,孔隙度小,这导致了油气的流动性差,难以有效开采。
储层非均质性强,这表现为渗透率、孔隙度等物性参数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给油藏的准确描述和有效开发带来了挑战。
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油水关系复杂,油水界面不清晰,常常存在油水同层的现象,增加了开发的难度。
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存在以下难点:由于渗透率低,油气的流动阻力大,常规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建立有效的驱动体系,导致采收率低。
雷64断块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动液 面 回升 。分析 认为 平均油 藏压力 回升 至饱和 压
力之 上 。 目前 区块下层 系平均 地层压 力 约 2 0 MP a , 上层 系平 均地层 压力约 1 6 . 5 MP a 。 2 . 2 油藏 产水 动态特 征
( 2 ) 油 层属 于低孑 L 低渗储 层 , 均 质性较 好 。岩心 常 规分析 有效孔 隙度 平均值 1 3 . 7 9 , 6 , 有效 渗 透率 平 均值 为 2 1 . 9×1 0 p m。 。测 井 资料 分 析 有 效 孔 隙 度 1 1 . 2 , 渗透率 3 8 . 2×1 0 ~ m。 。油 层 物 性 较 差, 但均 质性较 好 。 ( 3 ) 储层 强亲水 , 中等 一弱敏 感性 。储层 润湿性 分析相 对 水 湿最 大 9 9 . 8 , 最小 8 2 . 3 9 / 6 , 为 强 亲水 型 。水 敏属 于 中等 偏强 , 速敏属 于弱 速敏 , 盐 敏 的临
雷6 4块基 本上没 有无水 期 , 投 产初期 含水 一般
3 ~5 之间, 低含 水 采油 期 累采 油 6 8 . 5 ×1 0 t , 采 出程度 9 . 7 , 目前 区块 综合 含水 5 0 , 处 于中含
水 期 。从 4 0口油井含 水分类 统计 表 明雷 6 4块 大多 数 油井 处于低 含水 阶段 , 油 藏含 水 主要 是 少 数井 高
雷6 4断 块 砂 砾 岩 底 水 油 藏 注 水 开 发 效 果 评 价
江 琴 。
( 1 . 东 北 石 油 大学 研 究 生 院 , 黑龙江大庆 1 6 3 3 1 8; 2 . 中国 石 油 辽 河 油 田公 司高 升 采 油 厂 )
摘要: 雷6 4断块 为一 深 层 巨犀 块 状砂 砾 岩 底 水稀 油 油 藏 , 采用底部注 水开发 , 区 块 一 直保 持 低 含 水 条 件 下 的 高速 开 采 。 近年 来 由 于重 力 泄 油 能 量 减 弱 , 底部注水不能有效补 充上部地层 能量 , 区 块 压 力 水 平 下 降并 出现 递 减 加 快 现 象 。通 过 研 究储 层 特 征 、 注水 开 发 主 要 动 态特 征 及 注 水 效果 评 价 , 提 出 了该 区块 合 理 开 发 的 方 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用于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
针对冀东油田复杂断块的油藏特点,结合实际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以控制(动用)储量概念及波及理论为出发点,重新建立了水驱效果评价方法中水驱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的计算方法,认为水驱控制程度为水驱控制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而水驱动用程度为水驱动用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实际应用当中,指导了油田的合理开发。
标签:复杂断块油藏;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采收率
复杂断块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一般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复杂,挖潜难度大[1-2]。
准确的对油藏的分析需要对断块/小层/油砂体逐一进行,由平面到纵向,再由纵向到平面寻找潜力。
由于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有的渗流特征和冀东油田注水开发现状等原因,用传统方法开展注水效果评价即计算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的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的方法。
即以井组为单元,立足油砂体,采用“储量法”刻画“两个程度”,落实水驱调整潜力,动静结合定量刻画水驱储量,在水驱控制储量图的基础上,叠合水线推进图,合理的计算水驱动用储量。
1 计算方法原理
1.1 水驱控制程度
传统的水驱控制程度计算方法为: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井组内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值。
该方法只考虑到纵向上的注采对应连通情况,称为注采对应连通率更合适。
对整装均质油藏适应性较好;对复杂断块油藏适应性较差,油藏下步潜力方向不明确,无法量化评价油水井措施实施对指标改善的贡献值。
而水驱控制储量是一个体积概念,还需考虑平面上的水驱控制率,即水驱控制面积与油区总含油面积之比,所以水驱控制程度应为注采对应连通率与平面上的水驱控制率的乘积,即指在现有注采井网条件下注入水所能波及到的含油面积内的储量与其总储量的比值,也就是水驱能够控制的那部分储量。
该方法从小层入手,深入分析水驱控制状况,为寻找下步措施潜力提供基础。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不仅在平面上有水井控制,纵向上也要求与周边油井注采对应连通。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2 水驱动用程度
传统水驱动用程度计算方法为:按年度所有测试水井的吸水剖面和全部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计算,即总吸水厚度总产液厚度之和与注水井总射开连通厚度油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和的比值。
该计算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水驱的动用情况,
它称为纵向水驱利用率更加合适。
从计算水驱控制储量角度出发,该方法存在两个局限性:第一没有考虑到平面上水驱控制率,即水驱控制面积与油区总含油面积之比;第二受储层平面非均质影响,导致注入水推进不均,受益油井未全部见效,没有充分考虑纵向水井对油井所有生产层的控制情况。
使得计算结果往往偏大,甚至出现动用程度值比控制程度值还大的错误。
水驱动用程度以井组水驱控制面积为基础,依据油井见效情况,油井井距之半为界与水井相连,所圈面积为水驱动用面积,进而计算出油藏水驱动用储量,采用水驱动用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的方法计算。
水驱动用储量是表示水驱能够动用的那部分储量,所谓动用某部分区域,是指注入水能够到达并且驱替那部分区域,也可以理解为注入水能够波及的那部分区域。
而动用的前提是控制,即动用储量永远都小于对应的控制储量。
简单一点,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等于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乘以纵向水驱利用率。
从波及理论角度出发,水驱动用程度是指水驱能够波及的区域体积与总油藏体积之比,而它计算的能够波及的区域体积是在一种油藏均质且水驱状况非常理想状态下的结果,而实际水驱状况受储层非均质性和注采井距、注采压差、裂缝等多方面条件影响,所以水驱动用程度应该是体积波及系数的理论最大值。
造成冀东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原因主要有:①注水井中转注井占的比例较大,转注的油井在投产后生成各层由于地层压力不同,使泄油半径大小不一,因而水驱前缘平面上多成不规则形状,导致平面水驱波及面积推进不均;②扇三角洲砂体,相变快,非均质性强,不利于注水推进,另外低渗透储集层中油气渗流具有非达西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由于低速非达西效应,原油的流动必须要有足够的驱替压力梯度来克服其启动压力梯度,而冀东油田后期实施的“温和注水”技术政策,导致驱替压力过小,无法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梯度,存在大量死油区[3-4];③储层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驱油效率低,不利于注水开发,油藏埋藏深,含油层系多,井段长,不利于层系组合,并且储层渗透率纵向非均质性,实际纵向吸水厚度往往小于射孔厚度。
3 计算实例
应用上述方法计算柳赞油田柳赞中区柳90北断块的水驱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
以柳90北断块I(3)2小层L90-68井组为例,井组控制地质储量3.55万吨,水驱控制地质储量2.81万吨(图1),井组水驱控制程度79.2%;井组水驱动用地质储量1.31万吨,进而計算出井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36.9%(图2)。
通过相同计算叠加其它小层井组,水驱面积Aw =0.60km2;注采连通率a=77.6%;纵向水驱利用率b=67.2%。
该区研究面积为0.84km2,总地质储量N=117.9×104t;储量丰度Ωo=140.3×104t/km2;计算得到本区水驱控制程度X控制=71.8%,水驱动用程度X动用=56.38%。
而采用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井组内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值的传统计算方法得到的水驱控制程度X控制=77.6%,水驱动用程度X动用=58.3%,明显与本区开发特征不符,实际上该值计算的结果为水驱面积内的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
因此,本文采用的新计算方法更符合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实际情况。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冀东油田油田复杂断块的油藏特点并结合目前开发现状,给出了一种计算水驱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的新方法,并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该方法对于复杂断块水驱开发油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根据水驱动用程度与采收率关系的分析,认为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是冀东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胡景双,邓先杰,等.复杂小断块油田中高含水期开发调整实践[J].断块油气田,2010,17(2):202-205.
[2]关富佳,刘德华,等.复杂小断块油藏立体井网开发模式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0,17(2):213-215.
[3] 曾大乾,李淑贞. 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J].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5(1):38-45.
[4] 牛彦良,李莉,韩德金,等. 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新方法[J]. 石油学报,2006,27(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