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3)变质岩

贵州的变质岩以区域变质岩为主,这些浅变质岩的主体属低绿片岩相,是构

成我省中新元古代地层的主要岩类,多为浅变质的硅质陆源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具有面型层状分布、变质相带宽阔和单相变质等特点。在一些超壳断裂和滑脱构造带的旁侧,出现变质相对较深的动力变质岩;花岗岩侵入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岩。

(4)构造

贵州表层构造的侏罗山式褶皱为主,属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卷入此带的地层为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这类褶皱包括隔槽式、隔档式、疏密波状和箱状等多种褶皱型式。其中以隔槽式最为典型,有一系列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组合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呈雁行排列。在黔东北、黔北和黔中地区还发育有与褶皱轴向平行的冲断层和斜切轴线的断层。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逆冲断裂带出现飞来峰、构造窗和双重结构及冲断片等。在黔东南新元古界分布区,则发育有NNE和NEE向两组断裂系统,它们彼此相交、联合,构成菱形或矩形块体。这种强弱应变的规律组合,有时出现脆韧性剪切变形带,此乃大规模区域性剪切作用所致。贵州西南部的构造则以NW向为主,走滑、冲断均比较发育,特别是南、北盘江流域三叠系陆源碎屑岩区,褶皱紧密、变形较强。总之,贵州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属典型的薄皮构造,是沿基底剪切滑动的结果,代表了地壳浅部多层次滑脱体系。

(5)地壳演化

贵州地壳演化可追溯至距今1400Ma的中元古代,即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早期聚合阶段,可能为陆缘环境;中元古末的格林威尔期陆陆碰撞造山及A型俯冲形成超大陆。新元古代初,地壳发生强烈隆升;之后,有类双峰式岩浆作用,超大陆发生裂解,形成裂陷盆地,直至中寒武纪初期。此后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化,并有幔源镁铁质岩浆爆发;志留纪末的加里东造山,完成了扬子与华夏两陆块的拼合。泥盆纪至中二叠世为陆内裂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台盆(沟)格局。晚二叠世由于峨眉地幔柱作用,使之隆升,形成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高钛)系,且改变了以往的沉积格局。中三叠纪至早白垩世中期进入特提斯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为西太平洋陆-弧造山阶段,即燕山造山作用奠定了贵州构造雏形。新生代以后的特提斯碰撞造山,使我省发生轻微的变形,主要受超碰撞阶段影响,以面型隆升为主,形成当今贵州高原之地貌景观,并仍

在继续演化中。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峰运动奠定了杨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嗣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

酸盐岩为主,次为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上部及侏罗系为大型内陆盆地的陆相硅质碎屑岩。上白垩统及以上地层为分散小型红色盆地的粗粒碎屑岩,总厚度在55千米以上。据全国地层区划,贵州属华南地层大区中的扬子地层及东南地层区。综观贵州地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②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但以浅海台地相沉积为主。③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较弱,剖面完整,层序较全。④富含化石。

地层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使用的是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石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相邻地层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维空间的岩石体。岩石地层单位的识别是整体岩石的一致性。正式岩石地层单名称的使用分类等级是:群、组、段、层,其中组是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其特征的岩层体。生物地层单位统称生物带。常用的生物带有:延限带、间隔带、组合带、富集带、种系带五种。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所形成的所有岩石的综合岩石体,只包括在该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岩石,年代地层单位的顶底界面以等时面为界。正式年代地层单位的等级序列是宇、界、系、统、阶,其中阶是最基本的年代地层单位。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以界线层型定义显生宙全球年代地层单位,而隐生宙则以同位素年龄值确定。

蓟县系:我国中元古界的第二个系,在地史上把始于距今约14亿年,止于距今约10亿年这段时间称蓟县纪,在蓟县纪内形成的地层称蓟县系。我国的蓟县系大体上包含了国际上的狭系(12-10亿年)及延展系(14-12亿年)。贵州的蓟县系仅见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及黔桂交界的从江县南部地区,分别称梵净山群和四堡群。梵净山群系湘黔桂三省(区)前寒武系踏勘小组1961年命名。指贵州梵净山地区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下的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系。未见底,出露厚度已大于10000米。该群的下部以浅变质的基性枕状熔岩,拉班玄武岩为主夹层状基性-超基性岩和砂泥岩,自下而上可分为淘金河组、余家沟

组、肖家河组、回香坪组。梵净山群的上部为浅变质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凝灰岩组成的浊积岩系,偶夹层状基性-超基性岩,由下而上分为铜厂组、洼溪组、独岩塘组。

青白口系: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一个系。地史上把始于距今约10亿年,止于距今约8.5亿年这一段时间称青白口纪。在青白口纪形成的地层称青口系,它与国际上的拉伸系大体相当。贵州青白口系,并列着下江群、板溪群、丹州群三个岩系。下江群系王日伦(1936年)创名于从江县下江一带。指黔东南及其相邻的湘桂边界地区整合于南华系之下,不整合于梵净山群及其相当地层之上的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火山碎屑岩系,自下而上分为甲路、乌叶、香召、清水江、平略、隆里六个组,其中甲路组第二段的钙质岩系和乌叶第二段的黑色岩系分布最广,为区域性的标志层。清水江组以夹有大量凝灰岩为特色。

南华系: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二个系。在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8.5亿年,止于距今约6.5亿年这段时间称南华纪。在南华纪形成的地层称南华系。南华系是我国原震旦系下统,与国际上的成冰系基本一致。贵州的南华系主要分布于的东部,零星见于黔北及黔中地区。沉积类型多样、地层发育良好,蕴藏丰富锰矿。据岩性及地层发育程度可分为三个地层区,即扬子区,江南区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在扬子地层区出露零星、发育不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称澄江组,侧相变化较快,常有间断和缺失。在江南地层区岩性复杂,厚度较大,发育较全,以杂砾岩为主,自下而上分为长兴组,富绿组,大塘坡组及南沱组。过渡地层区位于上述两者之间,地层由种类繁多的碎屑沉积组成,大塘坡期的沉积锰矿主要产于该区。

震旦系: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三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6.5亿年,止于距今约5.4亿年这段时间称震旦纪,在震旦纪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现在的震旦系仅相当于我国传统震旦系的上统,与国际上的新元古界Ⅲ系相当。贵州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黔东地区,并零星见于黔中及黔北地区。据岩性及地层发育程度可分为三个地层区,即扬子区、江南区及二者之间过渡区,扬子地层为海相稳定类型的碳酸盐岩,发育较好,著名的“开阳式磷矿”产于此区,岩石地层单位有陡山沱组/洋水组、灯影组。江南地层区以炭硅质沉积为主,岩石地层单位有陡山沱组和老堡组。过渡地层区为炭硅质及碳酸盐岩,岩石地层单位有陡山沱组和老堡组。

该系富含疑源类和藻类化石。

寒武系: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5.4亿年,止于距今约5亿年这段时间称寒武纪。在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寒武系。国际上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phycodes)pedum的始现作为寒武系底界。我国寒武系分为三统十个阶。贵州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除下统下部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外,其余则以各类碳酸盐岩占优势。其中,蕴藏的汞和磷块岩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按地层发育情况和生物群的差异将贵州寒武系分为扬子区,江南区及其二者之间的过渡区。扬子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中下部为碳(磷)酸盐岩(为主)和含磷硅质岩,含丰富的小壳生物群。梅树村阶上部至沧浪铺阶则主要为碎屑岩。下寒武统上部龙王庙阶及中上寒武统几乎全为碳酸盐岩,含底栖三个叶虫及少量的腕足类和腹足类,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有灯影组上部、桃子冲组、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高台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组大部分。江南区梅树村阶是一套硅质岩,筇竹寺阶至龙王庙阶为一套高炭质页岩、黑色炭质粉砂岩、化石稀少,仅有少量海绵骨针,中上寒武统以泥质条带灰岩、薄层灰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为主,夹炭质页岩和白云岩,含以球节子类为主的三叶虫。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有:老堡组顶部、渣拉沟组、都柳江组、杨家湾组、三都组。过渡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为暗色硅质岩、含磷硅质岩,化石稀少。筇竹寺阶至沧浪铺阶为黑色炭质页岩、泥岩、夹灰岩、下部含营浮游生活的盘虫类,中上部则以浮游和底栖三叶虫共生为特征。下寒武统龙王庙阶至中寒武统徐庄阶,以灰岩、泥灰岩、页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底栖过渡型三叶虫。中寒武统上部及上寒武统则以各类白云岩为主,含少量过渡型底栖三叶虫,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有:老堡组顶部、九门冲组、变马冲组、乌训组、凯里组、甲劳组、敖溪组、车夫组、比条组、追屯组。

奥陶系:古生代的第二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5亿年,止于距今约4.35亿年这段时间称奥陶纪。在奥陶纪时形成的地层称奥陶系。现在国际上以牙形类: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的首现作为奥陶系的底界。目前我国奥陶系分为三个统六个阶。贵州奥陶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按地层特征及所含化石分为扬子和江南两个地层区。扬子区主要由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

岩相相对稳定,发育齐全,化石丰富。以介壳相为主,伴生少量混合相及笔石相,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或相间或同层出现。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娄山关组顶部、桐梓组、红花园组、湄潭组、牯牛潭组、十字铺组、宝塔组、涧草沟组、五峰组、观音桥组。江南地区仅分布于三都一带,地层发育不全,主要由深水不纯碳酸盐和碎屑岩组成、生物群以营飘浮生活的生物为主。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锅塘组、同高组、牯牛潭组、烂木滩组及赖壳山组。

志留系:古生代界的第三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4.35亿年4.10亿年这一段时间称志留纪。在志留纪形成的地层称志留系。国际上以笔石Parakidogrptus acuminatus的始于现为志留系底界。目前志留系分为四个统,我国仅在下统和中统底部建立四个阶,其余为待建阶。贵州志留系主在分布在黔北和黔东北,次为黔南,在黔西仅零星见及。地层发育不全,仅见下统。目前贵州尚未发现确切的下志留统以上地层,岩性三分清楚,中部以富含珊瑚和腕足类的浅水碳酸盐岩为主,上部和下部主要为碎屑岩,底部则为黑色炭质页岩。按地层发育程度分为黔北和黔南两个地层区,黔北区地层发育相对较全,生物化石丰富,与下伏奥陶系整合或假整合,与上覆二叠系为假整合,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龙马溪组、新滩组,松坎组、石牛栏组,马脚冲组,溶溪组、秀山组、回星哨组。黔南区地层发育不全,以壳相碎屑岩为主,岩相分异大,普遍具角砾岩,与上覆泥盆系,下伏奥陶系均呈假整合。

泥盆系:古生界的第四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年约4.10亿年,止于距今约3.55亿年这段时间称泥盆纪,在泥盆纪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国际上以笔石Monograptus uniformis始现作为泥盆系底界。目前我国泥盆系分为三统十个阶,其中二个待建阶。贵州泥盆系仅见于南部,除缺失下泥盆统下部外,余均发育较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化石丰富。根据岩性、岩相、生物群、地层发育情况分为:(1)贵阳-水城分区,地层发育较全,主要由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富含层孔虫,腕足类、珊瑚等底栖生物化石,假整合志留系之上,最大厚度约2300m。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丹林组、舒家坪组、龙洞水组、帮寨组、独山组、望城坡组,尧梭组,者王组及革老河组。(2)望谟-罗甸分区,为海相

深水泥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含菊石、三叶虫、薄壳竹节石和介形虫等浮游生物化石,仅见中统及其以上地层,底部未出露,出露最大厚度为2100m,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火烘组、榴江组、五指山组。(3)安顺-盘县分区,上述两个分区之间的过渡区,区内最大特点是岩性复杂,相变剧烈,滩礁相碳酸盐岩发育。

石炭系:古生界的第五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3.55亿年,止于距今约2.95亿年这段时间称石炭纪,在石炭纪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国际上以牙形类Siphonodella praesulcata演化系内S.sulcata的始现为石炭系底界。目前我国将石炭系分为上下两个统7个阶。贵州石炭系主要分布在黔南地区,在黔北的务川,道真、正安等地零星分布。据岩性、岩相、生物群及地层发育情况分为:(1)独山-威宁分区,是贵州石炭系的主体,发育完整,以浅海台地相浅色碳酸盐岩为主,富含珊瑚、层孔虫、腕足类等底栖生物化石,是铝土矿的主要产区,地层厚度480-2790m,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汤耙沟组、祥摆组、旧司组、上司组、大埔组、黄龙组及马平组下部。(2)朗岱-罗甸分区,主要为浅海深水盆地沉积的暗色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地层连续,以浮游生物为主,最大厚度在1550m以上,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鹿寨组、南丹组。(3)普安-麻尾分区,上述两区的过渡区,下统为暗色碳酸盐岩夹硅质岩,上统为浅色碳酸盐岩,最大厚度为2070m,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鹿寨组、大埔组、黄龙组及马平组下部。(4)道真-正安分区:区内石炭系呈大的透镱体假整合于梁山组和志留系之间,发育不全,厚度变化大,在0-14m之间,为灰色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根据所含化石可确定为黄龙组的一部份。

二叠系:古生界的最后一个系。地史将始于距今约2.95亿年,止于距今约2.50亿年这段时间称二叠纪,在二叠纪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国际上以牙形类Streptognathodus"wabaunsensis"演化序列中S.isolatus的始现为二叠系底界。目前我国二叠系分为上、中、下三个统8个阶。贵州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下、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上统主要为碎屑岩和石灰岩,在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之间夹有峨嵋山玄武岩。据岩性、岩相、生物群及地层发育情况将二叠系分为:(1)扬子地层区,中下统由台地相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富含珊瑚、

腕足、筳类等底栖生物化石,上统以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共同发育为特征,富含珊瑚、腕足、筳类及陆生物植物化石,中下统之间除部份地区为连续沉积外,其余地区多为假整合,中上统之间在西部发育峨嵋山玄武岩。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有:马平组上部、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峨嵋山玄武岩组,吴家坪组(及其相当的宣威组、龙潭组)、合山组、大隆组。(2)南盘江地层区,中、下统为深水不纯碳酸盐岩夹硅质岩及泥岩,上统为陆源碎屑浊积岩系。除含筳类处,还含菊石,薄壳双壳类等浮游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而上为:南丹组上部、四大寨组、领好组。

三叠系:中生界的第一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2.5亿年,止于距今约2.03亿年这段时间称三叠纪,三叠纪时形成的地层称三叠系。国际上以牙形类Hindeodus parvus的始现为三叠系的底界,也即中生界的开始。目前我国三叠系分为三个统6个阶,其中1个待建阶。贵州三叠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以海相沉积为主。按岩性、岩相及生物特征,大致以福泉马场坪、贵阳青岩、关岭扒子场、贞丰盘龙、安龙坡脚、兴义泥凼为界,分为扬子(北)和左江(南)两个地层区。(1)扬子区中下统及上统以台地相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底部有陆源碎屑岩,含底栖生物化石,上统底部为较深水的不纯碳酸盐岩和泥岩,含浮游生物化石,在关岭新铺、兴义顶效、乌沙等地产有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化石。上统下部为较深水的陆源碎屑浊积岩(赖石科组),上统的中上部为向上变浅的陆源碎屑岩系和含煤岩系,含底栖生物及陆生植物化石。以黔西南地区发育最全,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而上为:夜朗组、永宁镇组、关岭组、杨柳井组、竹杆坡组、瓦窑组、赖石科组、把南组、火把冲组及二桥组。(2)右江区主要为深水陆源碎屑浊积岩和钙屑重力流沉积。生物以菊石及薄壳双壳类等营浮游生物为主。微细型金主要产于该区。地层厚约4000m左右,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而上为:罗楼组,紫云组、新苑组、许满组、边阳组。

侏罗系:中生界第二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2.03亿年,止于距今约1.35亿年这段时间称侏罗纪,在侏罗纪时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国际上以菊石Psiloceras planorbis的首现为侏罗系底界。我国侏罗系分三个统未建阶。贵州侏罗系主要分布于道真-遵义-贵阳-贞丰连线北西地区,在黔东的天柱附近有零星分

布。以赤水、习水一带发育最好,上、中、下三统齐全,厚愈3000m,向南则中、上统残缺不全,残留厚度数十米-1000余米。在威宁、朗岱等地,下侏罗统与滇东较接近,中上统发育不全。天柱地区出露零星,仅见中统。省内侏罗系主要为陆相红色岩系,以河流相及湖泊相最发育。生物有淡水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陆生植物、鱼类及陆生爬行动物等。矿产有綦江式铁矿、砂岩型铜矿及建筑材料。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而上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及蓬莱镇组。前二者分别为中下侏罗统、中侏罗统、后二者属上侏罗统。

白垩系:中生界第三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1.35亿年,止于距今约65Ma 这段时间称白垩纪,在白垩纪形成的地层称白垩系。国际上以菊石Berriasella jacobi的始现为白垩系的底界。我国将白垩系分为上、下两统,未建阶。贵州白垩系零星分布于水城、晴隆、贞丰连线北东地区,发育不全,缺失下白垩统下部。下统上部及上白垩统为一套以砾岩、砂岩及泥岩为主的紫红色岩系。含轮藻、介形虫等化石。据岩地层发育程度分为(1)赤水-习水区,发育下白垩统上部及上白垩统,岩石地层单位为嘉定群,由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与泥岩组成的若干大小不等的间断旋回,底部为一套较为稳定的砾岩,与下伏蓬莱镇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部遭受剥蚀而保存不全,自下而上分为窝头山组,三合组分别为下统上部及上白垩统。(2)贵阳地区仅见上白垩统,岩石地层单位为茅台组。系分散红色小盆地沉积,岩性以灰色块状砾岩,砖红色含砾砂岩及砖红、紫红色砂质钙质为主夹泥质粉砂岩,泥质灰岩。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残留量大厚度100米左右。

古近系: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地史将始于距今约65Ma,止于距今约23.5Ma 这段时间称古近纪(即原老第三纪),在古近纪时形成的地层称古近系(即传统的下第三系)。我国沿用国际上对古近系的划分自下而上为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未建阶。贵州的古近系分布于威宁、紫云连线之南西,包括盘县、普安、兴义、兴仁等地的山间盆地,仅发育始新统-渐新统。其中以盘县石脑盆地研究较详细:岩性下部褐红、棕红色含砂砾质泥岩和灰色砾岩,中上部为紫灰、灰黄色含砾砂质泥岩及砾岩夹煤线,产哺乳动物、植物、孢粉、腹足类、双壳类、爬

精品文档

行动物等化石,称石脑群。与下伏二叠系或三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残留最大厚度727m。石脑群进一步分为彭家屯组(下)的上坝组(上)。

新近系:新生界第二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23.5Ma,止于距今约1.75Ma 这段时间称新近纪,(即原新第三纪)。在新近纪时形成地层称为新近系(即原上第三系)。国际上以浮游有孔虫Paragloborotalia kugleri的始现为新近系底界。我国采用国际上的划分意见,将新近系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未建阶。贵州新近系仅见于施秉翁哨和威宁高坎子两处,分别称为翁哨组和高坎子组。翁哨组为灰绿色含砂、砾粘土岩,间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及数层褐煤,底部为角砾岩夹砾岩。产轮藻、介形虫、腹足类、昆虫、孢粉及脊椎动物化石、视厚度99-134.6m,与下伏奥陶系呈角度不整合,时代为中新世。高坎子组由灰、灰黄色砾岩-含砾粘土岩-钙质砂岩和泥灰岩组成3个旋回。产轮藻、介形类、腹足类及腹足类口盖,双壳类、昆虫等,厚20-63.3m,角度不整合在二叠系之上,时代为中新世-上新世。

第四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1.75Ma直到现今的一段时间称第四纪,第四纪时形成的沉积称第四系,国际上以钙质超显化石Globorotalia fruncatuliolloides的出现为第四系底界,目前我国沿用国际上对第四系的划分,即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未见阶。贵州第四系分布广泛,但十分零星、厚度不大,沉积类型多样,变化甚剧,沉积间断多见。极据形成环境大致划分出九个主要类型:湖泊沉积、山麓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沼泽沉积、岩溶洼地填积、冰川-冰缘沉积、土状堆积、洞穴堆积、灰华堆积。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在横向上渐变过渡,纵向上相互更叠、组成复合成因的沉积序列,根据沉积物的分布状况和发育特征,贵州第四系可划分为(1)"威宁区",该区地势高耸开阔,现今平均海拨2200-2300m,山盆期剥夷面保存完整,沉积物以湖泊相和沼泽相为主。(2)铜仁-兴义区,黔西北之外的贵州其余地区。区内河溪纵横,山盆期剥夷面形成的地貌几乎被破坏殆尽,沉积物以河湖相和河流相为主。在贵州的中晚更新统的洞穴沉积中产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及古人类化石。

精品文档

2019年贵州地质概况.doc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 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 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 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

贵州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贵州在完成全省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矿产调查和化探扫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矿产资源勘查和多矿种的科学研究,基本查明了贵州主要矿产的产出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发现了众多矿产,探明了可供开发利用的丰富储量。尤其是煤、磷、铝、汞、锑、锰、金及重晶石、水泥原料等重要优势矿产的研究程度高,主要产区地质勘查程度均达勘探或详查,但勘查深度仅限于地表浅部300~500米。 通过广泛的调查评价与勘查,贵州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10种以上,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其中76种矿产不同程度探明了储量,主要储量产地1339处。有42种矿产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其中居第一至第三的达20种。尤以煤、磷、铝、汞、锑、锰、金、重晶石、硫铁矿、稀土、镓、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多种用途的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矿产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表10)。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储量潜在经济总值达30775亿元,其中工业储量经济价值近10000亿元。众多矿产的发现与丰富储量的探明,基本满足了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矿产资源特点 贵州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比较丰富,优势矿产显著。全国发现与探明储量的九大类矿产,在贵州均有发现和探明。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潜在经济价值人均占有量高,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邻近省区市占有水平。尤其是主要矿产优势显著,不仅资源丰富,储量名列前茅,潜在经济价值大,而且现实经济优势明显,是贵州矿产的主体。 2、大型矿床多。如磷主要集中在瓮福、开阳、织金三个矿区,瓮福达8.18亿吨、开阳达4.33亿吨、织金达13.4亿吨,均属特大型磷矿床;煤已探明可开采的亿吨以上的矿区23个、5亿吨以上的5个、10亿吨以上的3个。煤层气的成矿条件优异,易于形成生态环保型优质工业能源;金在贞丰烂泥沟已探明可采储量达60吨,加上兴仁紫木凼、安龙戈塘、贞丰水银洞、册亨丫他等主要矿区探明的储量超过140吨;天柱县的重晶石矿达1亿吨以上;瓮安一带的硫铁矿和贵阳至龙里一带的硫铁矿资源总量超过亿吨,但勘查程度较低。 3、富矿多。如磷含P2O5≥30%以上的富磷矿达10亿吨以上,占全国富磷矿的40%。铝土矿中铝硅比大于8的占67.4%,贵阳至龙里一带的硫铁矿中硫品位大于20%的储量占50%,天柱县重晶石矿以储量大、质量优、相对稳定而集中著称于世。贵州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表10

贵州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东北部,面积万多平方公里.金矿是贵州地重要矿产,然而在年前还是一个黄金资源贫乏地省区,全省探明储量不足半吨.自年以来短短地十余年中,金矿勘查有了重大突破,资源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找到了国内新类型一微细浸染型金矿,使贵州黄金开发出现了崭新地局面,而且为全国金地找矿提供了宝贵蚵弪验,促进了同类型金矿在有关省区地不断发现. 黄金资源现状贵州金矿地质工作开展地较晚,至年多年主要在贵州东部地区寻找含金石英脉及其砂金,但收效甚微.从年开始至今是贵州金矿普查勘探地重大转折时期,各地质队伍经过十多年地共同努力,找到并探明了具有工业远景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截至年底,全省共发现金矿床(,点)处,其中金矿床处,包括岩金矿床处(特大型处,大型处,中型处,小型处),小型砂金矿床处,小型伴生金矿床处,小型共生金矿床处,分布在全省个县(市). 到年底,全省累计探明金矿储量.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地.%,居第位.全省保有储量为.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吨),占全国保有储量地.%,居第位,其中岩金保有储量.吨,伴生金保有储量.吨,共生金保有储量.吨.已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吨,未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吨.据目前正在勘查地个矿床预测,可获金矿储量吨,其中“八五”期间新增金矿储量可达吨. 黄金生产概况截至年底,全省已建小型岩金矿山个,生产规模为吨/日,生产能力公斤/年,占有储量.吨.在建和“八五”期间拟建矿山个,总生产规模吨/日,预计“八五”新增生产能力为公斤/年. 年全省黄金产量为公斤,居全国第位,矿产金产量公斤,居全国第位.“八五”末期预计矿产金产量为公斤. 金矿地质特征贵州是我国沉积岩最发育地省分之一,侵入岩很少,主要分布在从江和梵净山地区.构造运动以武陵运动和中生代地燕山运动最强烈,影响巨大.武陵运动使下板溪群紧闭褶皱,变质剧烈,形成扬子区古构造基底.燕山运动不仅使第三系普遍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并且使上板溪群至白垩系地层普遭褶皱和发生断裂,今日地山川面貌为燕山运动所塑造,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体系地形成及热液矿产地赋存与之密切相关. 根据贵州省金矿地分布及成矿地质特征可划分三个成矿区: 、黔东成矿区是贵州最早地产金基地,分布在天柱一黎平县一带及印江县梵净山地区.区内主要赋矿地层为元古宇板溪群(梵净山地区称梵净山群),其原岩为一套含碳碎屑岩建造,经受低一中级程度地变质作用,主要由各类片岩、变粒岩、片麻岩等组成.区内构造发育.本区金矿以石英脉型和砂金矿为主,规模都比较小,石英脉单脉一般仅厚.一.米,品位一般在—克/吨,由于地表植被覆盖,找矿难度较大.现已发现地有天柱县金井、下达、桐落坪等小型石英脉型金矿.砂金矿一般是阶地砂矿,多数上覆农田,只能小规模开采. 、黔南成矿区位于三都县一丹寨一带,是我国重要汞矿产地.赋存汞矿地地层主要是寒武系灰岩及泥灰岩.近年来,随着微细浸染型金矿地深入研究,又在汞矿(或锑矿)床中发现了独立地微细浸染型金矿.矿体分布在一定地层位中,并产于断层破碎带内,矿.由于矿体地质情况复杂,品位较低,砷含量偏高,资源地一个远景区. 为不可见金,例如丹寨四相厂金矿、三都县苗龙金金粒极小,目前只部分开发利用,是贵州扩大金矿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之间,地理位置 独特。贵州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地质构造,如盆地、山地、断裂带等。本文将探讨贵州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对该 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资源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特点 贵州地处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交汇边缘,长期以来受到华南板块、四 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平原的构造活动的影响。因此,贵州的 地形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整体上,贵州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 逐渐升高,山地与盆地交错分布。其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 台地、盆地和峡谷等。 1. 山地:贵州的山地分布广泛,包括了云贵高原和贵州黔南山地等。云贵高原是中国的主要山地之一,由赛里木湖、黄果树等山脉组成。 贵州黔南山地则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地势较为陡峭,属典型的喀斯特 地貌。 2. 丘陵:贵州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带,地势相对较低,交通便利。丘陵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3. 台地:贵州的台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黔西南、毕节等地。 台地地势平坦,多为草原和农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4. 盆地:贵州的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如遵义盆地、贵阳盆 地等。这些盆地由构造运动形成,地势相对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 业发展。 5. 峡谷:贵州的峡谷众多,如九龙洞峡谷、龙宫峡谷等。这些峡谷 是由于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陡峭,风景秀丽。 二、地质构造特点 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和陆缘构造两部分组成。华南特提斯古构造是由华南、三江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形成的。贵 州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了了贵阳古构造、抱远古构造、阿荣 古构造等。 1. 贵阳古构造:贵阳古构造位于贵州西南部,是地质构造中一个重 要的构造单元。其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影响形成,地势较高,是该地 区的山地地形主要展示。 2. 抱远古构造:抱远古构造位于贵州东南部,是华南特提斯古构造 在该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了断裂、褶皱等多种地质现象。 3. 阿荣古构造:阿荣古构造位于贵州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岩溶等现象,是贵州重要的地质资源区。 三、地质历史与地质资源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 (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 (3 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层 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上部及侏罗系为大型内陆盆地的陆相

硅质碎屑岩。上白垩统及以上地层为分散小型红色盆地的粗粒碎屑岩,总厚度在55千米以上。 据全国地层区划,贵州属华南地层大区中的扬子地层及东南地层区。纵观贵州地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 2,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但以浅海台地相沉积为主。 3,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较弱,剖面完整,层序较全。 4,富含化石。地层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使用的是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贵州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由贵州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开展1:20万区城地质调查的同时进行,编有各调查图幅的“水文地质专报”;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限期,贵州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实习生队,进行了1:20万贵阳幅、安顺幅、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分别着有各图幅区域水文地质测量报告;这一时期的调查,在工作方法和内容方面都较简单和租略; 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加强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之后,中央军委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国家地质总局统一部署了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贵州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贵州省地质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共同承担;1975年开始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按国际分幅分工开展工作;至1980年,732部队先后完成湄潭、遵义、桐梓、息烽、威宁、瓮安、镇远、沿河、江口、毕节、威宁、威信、正安等12个图幅;734部队完成黎平幅;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贵阳、独山、罗甸、都匀、榕江、剑河、水城、盘县8个图幅;省地质局缩二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完成安顺、安龙、兴仁3个图幅;贵州与邻省接壤的边角地区有3图幅,分别由相邻省地质局的水文地质大队或参加该省普查工作的解放军部队完成;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完成全省17.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各图幅的普查报告,均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精度符合要求; 至1983年已全部正式出版,供有关部门使用; 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解贵州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进行了划分,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水化学特征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地下水资源也进行了概算,同时还指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方向;归纳记述如下: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地貌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土地资源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5247公顷。其中,农用地15251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58%;建设用地551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未利用土地18114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8%。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7年全省各类土地面积与2006年相比:农用地面积减少16896公顷,减少0.1%;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126公顷,增加0.9%;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11770公顷,增加0.7%。全省土地利用率89.7%。全省耕地面积448745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7亩。 生物资源 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国家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有39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有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总结汇报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总结汇报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总结汇报 一、引言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质资源丰富的省份。为了深入了解贵州地质的特点和潜力,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本报告将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二、地质背景 贵州地质背景复杂多样,有中国东晋氧杉化石发现地之一的贵阳市,有被誉为“百色黄金之乡”的百色地区,还有贵州苗族风情独特的C级景区——黄果树瀑布。贵州的地质背景是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的重要原因。 三、地质资源 贵州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我们研究发现,在贵州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金矿、银矿、锰矿、铜矿等贵重金属矿藏。同时,贵州还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此外,贵州还有许多稀有的地质矿藏,如锌、铅、锡等,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质灾害 贵州地处高山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我们进行了对贵州地区的地质灾害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我们发现,在贵州地区存在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为贵州地区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当地居民

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 五、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 贵州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而闻名。我们研究了贵州地区的一些著名的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我们发现,贵州地区拥有许多具有独特美景的地方,如黄果树瀑布、赤水河、花溪景区等,这些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对于贵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贵州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这些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 六、结论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对贵州地质的特点和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贵州地区的地质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开发潜力。然而,贵州地区也面临着很多地质灾害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同时,贵州的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建议,贵州地区将能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其地质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七、展望 贵州地质资源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如进一步研究地质资源的分布和特性,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深入挖掘和利用地质景观和旅游资源等。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努力,为贵州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地质特点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地质特点 一、贵州省的地质特点 贵州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地势由西向东降低。在地质上属扬子地台及其东南大陆边缘,以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为特征。地台基底中最老的中元古界四堡群只出露在东南黔、桂两省交界处;黔东北的梵净山群是一套裂谷型沉积,浅变质碎屑岩中夹有不止一个层位的枕状基性熔岩和幔源变镁 铁超镁铁质岩。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 产。(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峰运动奠定了杨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嗣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皱褶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及其自然风光概况 本篇文章主要绍贵州的自然地理及自然风光,让人们知道贵州是一个有着极其强大的发展空间。贵州应该是世界瞩目的省,因为贵州在以下几点是得天独厚的:一是贵州天然的地貌环境可以使贵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喀斯特王国。二是贵州有着宜人的环境,它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可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三是贵州的地貌、环境、气候造就了贵州这个原生态的王国,其生物的多样性,植被的原始性都有着无以估算的价值,其中不乏有还未发现的珍惜物种,还有就是它保持的原始性也是贵州的绝色之处。五是贵州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的很好的发展平台,让贵州更具有魅力。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市。 1、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2、气候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 ~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变化明显,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但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或“贵”,地处,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南邻,西毗,北连和,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 二、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三、气候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变化明显,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但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不利于喜光作物的生长。

四、水文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全省水力资源丰富。 五、土壤 贵州土壤面积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六、生物 贵州生物种类繁多。全省维管束植物共有6255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全省有70余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红豆杉等1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秃杉、连香树等5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 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土地资源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5247公顷。其中,农用地15251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58%;建设用地551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未利用土地18114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8%。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7年全省各类土地面积与2006年相比:农用地面积减少16896公顷,减少0.1%;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126公顷,增加0.9%;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11770公顷,增加0.7%。全省土地利用率89.7%。全省耕地面积448745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7亩。 生物资源 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国家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有39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有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