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09级09班周陈志(07),刁德斌(19)李欣辰(45),于心成(17)原始人类的兵器原始人类之所以能进行狩猎。
并战胜凶猛的野兽,除了合群互助之外,很重要的是人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先是用石块和木棒同飞禽猛兽搏斗,以后又"屈竹为弓,伐竹木以为矢",创造了最早的弓箭。
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在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有少量石球出土;而在距今约4万年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则发现大量石球。
原始人将一些石球用藤索系起,制成"飞石索",在狩猎中顺手抛出,利用旋转力量缠、击猛兽。
它是武术器械中"流星锤"的雏型。
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中,曾出土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物---一种捕鱼用的"飞叉",尾端带有结节,系上绳索,将叉抛出捕鱼,然后抓住绳索将叉收回。
这是软器械的鼻祖。
此外,还发掘出更大的叉,是没有绳索的狩猎工具。
原始社会的兵器发展,正如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中所载:"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已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抑且各种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斧、石圭、石镰刀、石锛、石铲等器……,几乎全套武装均有。
"此地方还出土了这个时期的骨矛、石臂筒、七孔石刀和带箭头的股骨等文物。
原始人狩猎工具——石球古代兵器之——戈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带柄长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
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
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则用来啄击对方。
在古代戈与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动干戈‛则成为了一切军事行动的代名词,可见戈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用兵器。
‘金戈铁马’.青铜戈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汉代。
此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援‛上下两刃,前有尖锋,‚内‛上有用以穿绳的孔用来装柲(柄)。
为了防止勾啄时戈和长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中国古代兵器

斩器——刀
• 长刀 又称“大刀”,一种长柄大刀,多为马战使用, 汉以后,各朝代均有不同风格的长刀。三国时期 就有偃月刀;唐代有陌刀;宋代有笔刀、掉刀、 凤嘴刀、掩月刀(即偃月刀);眉尖刀、戟刀、 屈刀等;明代有勾镰刀、偃月刀等。 • 结构:刀头、刀身、刀柄等部分组成。 • 基本用法:劈、砍、云、抹等。
打器——殳
• 殳 (shu) 一种直而长的打击兵械。由竹、木
制成。。随着车战消逝而减弱了殳的实战价值 和攻击作用,后逐渐将殳演变成棍、棒的技击 器械 • 结构:长约3米,两端以铜、铁箍之。头顶端 有圆筒形、多棱尖角形等。
打器——锏
• 锏 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
因得其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锏 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 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 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 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 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 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 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 牛筋可悬于手腕。锏多双锏而用。其主要 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 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中国古代兵器
兵器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早发 明武器的人,是炎帝神农氏,神 农氏用石头制造了武器。而相传 黄帝发明了玉制的武器。
但我们一般所说的金属制武 器,相传是由黄帝的臣子蚩尤最 先制造的。蚩尤所制造的武器是 用青铜所制造,而最具代表性的 有剑、戈、矛、戟,据说蚩尤还 发明了铠甲和弩。
兵器分类
扎器——枪
扎器——戟
• 戟 是戈与矛演变而成,最早出现于商
代早期。,按其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 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 戟、短戟等。其式样和长短虽各有所不 同,但都由锋、援、胡、内、鐏五个部 分组成。
中国古代剑的发展史

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 极其精美。剑长55.7厘米,柄 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 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 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 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 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 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菱形花纹
越王勾践剑剑身的菱形暗格花 纹,由交叉双线组成,结点处 饰以菱形大星。规整而华丽, 所有菱形纹饰的线条均微凹于 剑体表面。而剑首圆盘内的11 道精密同心圆,最细的地方仅 相当于一根发丝粗细,在同心 圆之间,还装饰有缜密排列的 精美“蛇纹".
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铜锡,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 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 三曰“胜邪”,四曰“鱼肠”, 五曰“巨阙” 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 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 魄”“悬翦”“惊鲵”“灭 魂”“却邪”“真刚” 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铁英,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 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泰阿工布: 铁剑,秦昭王铸。铭曰“泰阿”,昭王在位五十 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定秦: 秦始皇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 以三年丁巳铸
剑茎:剑柄之古称。清·程瑶曰《考工创物水记·桃氏为剑 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 之分别。
三:玉剑饰
玉剑饰: 玉剑饰即是精美的玉器装饰在兵器铁剑上的一种饰物,这种 装饰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wei)、玉剑珌(bi)的宝 剑,古人名为玉具剑。玉具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 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 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剑首圆盘
五:剑 - 例举历史名剑
中国武器的变迁史0

咸平元年六月唐福造火箭、火球、火蒺藜,五年 九月石普所发之火球、火箭,皆为利用火药以伤 敌的火药武器。而此有炸伤力的火药武器在景德 元年(1004)的对辽之役中开始发挥破敌的功效。 如该年十一月,在宋师天雄军被辽大军围困时, 幸赖宋将孙全照所训练的弓弩手以能射穿铁甲的 火箭破敌而使天雄军不致全军覆没。
元朝军队使用的武器,可分为冷兵器和火器两大类. 冷兵器为主。冷兵 器的种类很多。属于长杆兵器的,有枪(矛)、长柄刀、 扑把等;属于短柄 兵器的,有刀、剑、斧等;属于射远兵器的,有 弓、弩、炮(抛石机)等; 属于防护装具的,有盔甲和盾牌等。枪、扑把等长杆兵器蒙古人的长 矛,往往在铁颈上有一个 钩,便于把对手从马上拉下来,也就是中国传 统的单钩或双钩枪。 扑把当即后代的镗把类武器。此外,长兵器还有长 柄刀、铁棒、 长把骨朵等。自蒙古国时期应用砲具,至元朝前期采用 “回 回砲”技 术,造炮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回回炮威力巨大,能抛发100多公 斤的石头,发射时声如雷鸣,颇可使敌军丧胆,以后在各军中普遍使用。 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作战中起过相当大的作用。蒙古军西征时, 经常使用火油筒。对南宋作战时,大规模使用火炮 (火球)。对日本作战时 使用丁铁火炮。以后,又发明了先进的管状火器--火铳。
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 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 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 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清朝北洋海军从德国购买的主力舰艇“致远舰”
伟大的抗日战争
清朝洋务运动时期
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 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最初生产 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 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 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 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 。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 ,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
中国古代盔甲发展史

中国古代盔甲发展史公元前4000年初,西亚部分地区率先将人类带入青铜时代,随后印度约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朝代、中国在公元前2100年的夏代也进入了青铜朝代。
铜作为人们最早利用的金属,也被广泛用于战争。
由于兵器攻击能力的发展,增强作战者的防护能力也被人们重视起来。
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分防护装备的统称。
名称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分为头盔,甲身,甲裙,甲袖,脸甲,颈甲,胸甲,手甲等。
较早的金属盔甲出现于亚洲的中国和印度,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防护装具。
从出土文物中已经可以证实西周使气已有铜铠甲。
春秋初期虽然青铜防护兵器得到了改进,但当中华民族掌握了炼铁的技术,尤其是春秋晚期发明了生铁技术后,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同时开始用铁制造铠甲,由于铁铠甲的防护能力超过了铜铠甲,在十分频繁的战争中铁铠得到了普遍应用。
但最早大量使用铁盔甲的是中东的亚述人(亚述比中国早500年进入铁器时代)。
金属盔甲的制造难度很大,价格也非常昂贵,在宋代,一套纯铁盔甲往往要100名工匠花30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在封建时代战乱不断的亚洲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中国古代的铠甲由于大量使用麻、棉和各种皮革等材料制造、容易腐烂、不易保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文物文献来推测研究。
而欧洲铠甲因为本身材料大量使用金属的特点,易于保存,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很多。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
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
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宋代步兵铠甲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中国古代武器的制作与使用研究

中国古代武器的制作与使用研究中国古代武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武器包括刀、剑、枪、弓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古代战争中,武器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技巧十分重要,也是影响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古代武器的制作和使用情况。
一、大早期武器的制作和使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武器是石器时代遗存,这些武器主要是石制箭头、石锤、石刀等。
由于当时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武器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器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武器的技术升级。
青铜刀、青铜剑、青铜戈等武器的出现,使得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逐渐趋于规范化。
二、兵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兵器的制作工艺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武器的质量和制作技术,直接影响着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兵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相当的有代表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各有不同。
主要的材料是铜、铁、钢、木头和石头。
铜、钢等材料的用途主要在于制作刀剑和箭矢等,木头则被用来制作弓、盾牌等。
而在古代,铸造和锻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技术,铸造主要用于大型兵器制作,而锻造更多的是用于刀剑的制作。
三、战争时期的使用情况在中国古代,武器的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战争时期,战争时期是武器发挥最大能力的时候。
在战争时期,武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物资,而且一支足够强大的队伍,必须得具备强大的武器装备。
比如说,在三国时期,吴国的传奇武器“青龙偃月刀”和“铁骑”,帮助吴国杀出了一片天。
四、中国古代武器的特点中国古代武器的制作水平非常高,这些武器在制作和使用方面,与西方文明发展的武器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武器还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多元化,二是实用化,三是文化化。
中国古代武器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中,也表现出属于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气息。
五、结尾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武器的制作和使用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武器在制作和使用上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古代武器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也富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
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
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
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
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
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
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
」是步兵所用的长兵.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
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
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
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
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
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
汉字与古代兵器文化

(4)出土的文物
1.商鞅戟 通长21.7、援长12.7、阑高10.7厘米,终0.2 公斤。长援向上微弯,下刃后部内凹,中部有脊,长胡, 阑侧三穿,长方形内向上斜翘,三面有刃,中有一方穿。
2.战国青铜矛,出自中国战国时期,它是中国战国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 在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中部和骹部,有多处小片的规则花纹。
饕餮纹铜钺由钺体和内两部
分组成,钺体稍偏长,上窄下宽, 弧,刃角向外延展形成两侧向内微 弧状,两肩等长,各有一长扁穿。 钺直内近方形,设于体端正中,内 中部有一圆形孔,体近穿处饰高浮 雕饕餮纹。现收藏于郑州博物馆。
5.剑
(1)字义解释: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 的美称。 形声。从刀,佥( 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劒,人所带兵也。——《说文》。注:“今之匕首。” 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管子》 负剑辟咡诏之。——《礼记· 曲礼》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 (2)字源字形
商目雷纹青铜钺为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
纪)目雷纹青铜钺,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此 钺通高35.2厘米,刃宽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 体扁近长方,长略大于宽,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伸出 厚内,其中有一穿,两旁肩上亦各有一穿。两侧渐张, 弧刃最宽。上边和两侧饰目雷纹,侧脊浮凸鱼形几何纹。 钺中央镂出大口,上角翘,下角圆,上下各布1排利齿, 口围一周鱼形几何纹。镂空大口为兽面简省,仅取呲嘴 咧牙形状。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青铜时代的最后巅峰——秦剑
此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时被一尊高级军吏俑压弯。 但是之后,这把被压弯千年的剑竟然弹直,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 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