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释】远客:指吴郎。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参考译文: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
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
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又呈吴郎》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 “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

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 “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①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
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
表面上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更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答: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C?? )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

时宜。?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戎马”是指战乱。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1、诗中颈联的大体意思是什么?
那老妇人一见你插满篱笆,就防着你不让打枣,这也不能怪她多心。
2、本诗的主旨句是:忆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这首诗以唐朝的战乱为背景,作者还写了很多这个背景下的作品,请举出一例。
“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译文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赏析见课本

鹊桥仙·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秋云多变,流星传恨,牛郎织女在七夕渡天河相会。
秋风白露在秋天相遇,胜过了人间无数的儿女情长。
温柔情感如水,美好时光如梦,不忍回顾各回鹊桥两头的路。
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

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1、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忍”:怎忍,岂忍;(1分)全句意思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1分)“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2分)
2、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3分)
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
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答对任一点得满分,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1分。)
 一、判断题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柳永《鹊桥仙》(纤云弄巧)。(错 )
2、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题材取自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故事。( 对 )
3、秦观是苏轼的得意门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对 )
4、秦观是苏轼的得意门生,是苏轼之后重要的豪放派词人。( 对 )
5、历来人们多以“情韵兼胜”、“语工而入律”评价秦观的词。( 错 )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对 )
7、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主要表达作者理想的爱情观。(对 )
8、秦观虽出自苏门,但其词却另辟蹊径,自成一家,被后世公认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对 )
9、哀怨感伤、柔媚清丽是秦观词最突出的特色。(对 )
1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柳永千古传诵的名句。( 错 )
二、选择题
1、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着力抒写的思想主题是( )
A、诚挚不渝的爱情 B、伤春惜时的感伤
C、仕途失意的愤懑 D、旷达潇洒的情怀

2、《淮海居士长短句》的作者是( )
A.晏殊 B.李清照 C.秦观 D.苏轼
3、在宋代即有“今代词手”之誉的词人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秦观 D、苏轼
4、“苏门四学士”指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和( )
A.晏殊 B.晏几道 C.周邦彥 D.秦观
5、在宋代即有“今代词手”之誉的词人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秦观 D、苏轼
6、“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出自( )
A.晏殊的《鹊踏枝》 B.秦观的《鹊桥仙》
C.柳永的《凤栖梧》 D.李煜的《浪淘沙》
7、《鹊桥仙》(纤云弄巧)的作者是( )
A.李煜 B.秦观 C.苏轼 D.辛弃疾
8、 下列描述属于秦观词特色的是( )(以下为多项)
A、情韵兼胜 B、哀怨感伤
C、柔媚清丽 D、旷达俊朗
9、下列有关秦观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其词以爱情题材为最多
B.他是苏轼的得意门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C.他是宋诗的代表作家之一,又是宋词豪放派的开拓者
D.他诗文均由成就,而尤长于词
10、秦观在词史上的成就主要有( )
A、融汇了小令和慢词的长处 B、其婉约清丽的词风最能体现词的当行本色
C、使婉约词退出历史舞台 D、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三、问答题
1、简述秦观的婉约词风。
答案:秦观词融汇小令和慢词的长处,文字工巧精细,音韵谐美,缘情婉转,历来词誉甚高,有“情韵兼胜”、“语工而入律”之评,其哀怨感伤、柔媚清丽的词风,最能体现词的当行本色,被后世公认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2、简要分析《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爱情观。
答案:
作者在词中巧妙地利用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故事,热情歌颂了诚挚不渝的爱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金石般的警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即“两情”“久长”。只要两人有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即使是在天各一方,见难别易,爱情也会与日俱增,历久弥深,远远胜过只追求朝夕不离的庸俗情爱。
3、简要分析《鹊桥仙》(纤云弄巧)利用传说故事的表现手法。
答案: 此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字面上,处处写天上,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间,写人间

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遂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小题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2分)
【小题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都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秦词中用牛女典故,与固求朝夕相伴的世俗小儿女情态形成对比,凸显了牛女之间因真诚相爱而能经得起长久分离的时间 考验的可贵;谢词中用此典意在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自身爱情的不幸,银河里不起风浪,牛女的爱情,历千万年而至永恒,而诗人身边,佳人早逝,七夕之夜 孤清一人,令人弥觉人间的不美满。



1.诗中哪句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可怜楼上月徘徊;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2.把课文分层,并写出层意。
答: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接下来的八句为第二部分,思索漫漫人生与茫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3.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春___、___江____、___花___、__月____、_夜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4.最后两句显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要求而调换了句序,如果不受形式限制,这两句该怎么说?
这两句应说成:不知几人乘人归,落月(照)满江树摇情
《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
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A.升—生;B.婉—宛;C.装—妆。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解析:A.逐:追随。
答案:A
4.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
B.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答案】《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答案。温家宝总理亲任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
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08年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D.胡锦涛于2008年5月8日访日期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
解析:B.“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
答案:B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7.“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8.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

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7、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千古名句。(3分)
示例:巧用比喻,将“举杯消愁愁更愁”比作“抽刀断水水更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结果内心更加愁苦,愤懑,就像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的更急。抒发了诗人虚度光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愁绪之浓,似水难断。
1、“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写出了诗人心烦意乱,忧愤的心境。
2、 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表达效果。
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了愁思的绵长不断和难以排解。
3、 最能表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向往追求的诗句是哪两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远志向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7.开头两句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可以从句式特点并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用复沓重叠的语言、散文的句式,倾诉从过去到将来的许许多多、无尽无休的烦忧,写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怒。
8.诗中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的豪情逸兴,意图是什么?
诗歌的关键词语如”愁”“不称意”等表明作者的心情是苦闷的,而在作者看来,那些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据此,可以判读其意图。为抒发

诗人对年华虚度、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1.诗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诗中李白用笔兴手法写出抽多的诗句是:,.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l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愁更愁”的苦闷深渊.又到结句消极的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散发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5.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这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心远”或“悠然”____。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宁静、平和、闲适、恬淡……____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心远地自偏
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

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
(2)???????????????????????????????????????????????????????
(3)????????????????????????????????????????????????????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解析】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

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中出现的形象的意义的理解,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要结合全文,又要充分读懂全文,甚至联系到课本中读过的该文的部分。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解析】考查的是对特定句子的赏析,而且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就是语言运用技巧。如果读懂了题目中的要求,至少第一、二点能够回答出来。虽然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第三个要点难度较大。
?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解析】考查的是对作者及文章观点的把握,难度不是很大。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帆。
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
3.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

”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
4.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2、细读文本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篇写了地坛怎样的特点?还有那些语段体现了类似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a废弃 荒芜 冷落
b 沧桑
c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d老树 荒草 颓墙 肆意雕琢 坎坷
(2)作者与地坛有着怎样的“缘分”?作者双腿残废后初入地坛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状态如何?原因何在?
a、缘分:第二段
b、失魂落魄、逃避、几欲想到死(痛苦、悲观、绝望)
c、最狂妄的年龄 残废后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找不到工作、去路(被社会遗弃)
3、结合(1)(2)说一说作者与地坛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被人遗弃(荒芜冷落)——同病相怜——作者被社会遗弃(失魂落魄)
4、荒芜冷落的古老地坛是否还有别的特点?(用文中的词概括) 作者从中思考着那些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生命启示?(或问: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苍幽、茂盛坦荡、亘古不变的太阳、纤弱的生机活力(不颓废) 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古柏的镇静、草木泥土的气味、草叶的味道) (2)是否该去死?为什么来这个世上?怎样活?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3)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

”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里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7.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2分)
.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
8.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2分)
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

9.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3分)
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
10.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3分)
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答“表明此文写作是有感而发”可得1分)
1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12.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3分)( CE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项说那句话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扣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扣问,D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不对,它批评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

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