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亓艳萍季恒铃六、七岁儿童掌握词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第4期

1、儿童掌握的词类

从数量上分析了6、7岁儿童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语气词、代词、介词、连词以及拟声词等各类词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从音节数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

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掌握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数量一次递减,但是正处于由单音节词占优势向双音节词占优势发展的时期。

3、从词频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所谓词频就是一个词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

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是:我(673次)、的(437次)、一(数词,394次)、小(352次)、了(292次)。对比了儿童与成人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词,并按词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

对儿童母语习得中文研究成果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作一理论性和

技术性的评述。在语义和语用部分,讨论了儿童对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空间指示语)、数量副词、量词、语气助词、照应词(如反身代词)等的掌握情况。

原文摘抄:

Hsu (1987)指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0大约一岁十个月左右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0大约两岁左右出现,大约两岁零一个月出现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Tseng ( 1987 )也证实了这一点,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Hsu (1987)另外还揭示了复数代词的发展次序,小孩两岁四个月左右开始使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0,两岁八个月使用复数第二人称代词/你们0,大约三岁左右使用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0。

Hsu.Joseph.H.1987.A Study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hildren in Chinese Milieu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search Repor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seng, Chiu-yu.1987.You Er Xide Muyu Guocheng Zhong de Yixie Xianxiang Chutan (Prel iminary observations of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1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LV.III Part 4,719-7411

versity1

一般来说有两种量词,一种是根据个体的种类来计量个体的人或事物的类别(或个体)量词,另一种是根据数量来作计量的度量量词( Lyons,1977: 463 )。所以,在普通话里,/0或/条0是类别量词。前者修饰表平面或有平面的物体的名词,如纸;后者修饰表长条形物体的名词,如鱼。有些类别量词,尤其是形状量词,要求其所计量的名词有某种属性。还有一些类别量词,有些语言学家称之为/特定专用量词0(Erbaugh, 1986),只限于计量表某些特定物体的名词。例如,/本0只修饰表书籍类的个体。普通话里,还有使用围最大的通用量词/个0,它可以用来代替大多数类别量词。第二种量词,即度量量词,包括/碗0、/杯0等量词,如/一碗饭0,/两杯牛奶0。

Lyons, John.1977.Semantic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baugh, Mary.1986.Taking stoc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historically and in young children. In 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ed.C.Crai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好几项研究都表明四到六岁儿童所掌握的量词词汇量极小。Ying et al.(1983)的调查显示,

四岁儿童只用了通用量词/个0和适用于动物的量词/只0。五岁儿童增加了计量书籍的量词/本0以及计量可伸展物体的/条0。六岁和七岁儿童所用到的量词分别为十个和十三个。Fang (1985)指出,他所调查的四岁儿童掌握了两个量词,通用量词/个0以及/双0;五岁的儿童又多掌握了另外三个量词:/本0、/只0、/条0。六岁儿童又知道了/匹0、/件0、/棵0、/辆0。这些实验调查表明六岁儿童所掌握的量词也就十来个。这与成人丰富的量词词汇(其中包括22个核心量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Ying, Houchang, Chen G., Song Z, Shao W.& Guo Y.1983.4-7 Sui Ertong Zhangwo Liangci de Tedian.(Characteristics of 4-to-7-year-olds in mastering classifiers)1Information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s 26: 24-321

Fang, Fuxi.1985.4-6 Sui Ertong Zhangwo Hanyu Liangci Shuiping de Shiyan Yanjiu (An experiment on the use of classifiers by 4-to-6-year-olds)1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17(4): 384-3921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有不足之处。在语义方面,虽然有一些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但他们都集中在指示词语上。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名词和动词习得的研究。

梁卫兰,郝波,王爽,艳玲,致祥,左启华,Tardif T ,Fletcher P. 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的再标准化.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1(5)

原文摘抄:正常语言发展的标准。MCDI(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1]是Fenson等人在1993年为美国说英语儿童制定的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根据MCDI的基本格式,并根据对10名市20~22个月龄小儿6个月的跟踪观察[2],按照汉语语法规律,修改完成了/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0(Chinese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 mandarin version ,CCDI)。经过对市1 600多名8~30个月龄儿童的早期语言发展进行了调查,对CCDI量表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并同时了解到一些中国早期儿童语言发展的资料。

[1] Fenson L,Dale PS,Reznick JS,et al.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ies user’s guide and technical manual[M].San Diego,London,1993.

[2]Fenson L,Pethick S,Renda C,et al.Short form of the 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ies [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00,21:95-116.

马滢颖运用心理语言学来分析儿童语言的发展师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原文摘抄:心理语言学可以理解为对语言存储、理解及习得过程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调查语言结构的心理现实。[1]心理语言学既从语言学、又从心理学获取论据。

儿童语言是心理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容,对于儿童语言的真正观察和研究,起源于德国学者蒂德曼(D. Tiedemann)。儿童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量的不断增长;运用词汇描述事物的能力一步步提高;词汇的容更加丰富;在语言表达中逐步掌握某些句法、语法结构;在语言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总之,儿童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建构过程,通过心理学与儿童语言的联系说明语言交际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阶段:婴儿年龄在1 个月至1 岁,婴儿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喜欢和自己说话,但不能用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在这个时期,他们可以理解一些成人的表情及音调。

第二阶段:婴孩的年龄在1 岁至1 岁半这主要是理解的阶段。在此阶段,婴孩可以说些非常简单的词汇或句子,而他们所说的句子通常由两、三个词汇构成,并没有任何语法规则,但是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却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婴孩在18 个月至2 岁双句词阶段这是儿童积极言语活动阶段,在儿童语言发展上是一个跃进的阶段。

第四阶段:小孩的年龄在2-4 岁此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儿童所说的句子不断加长,开始有了功能词。这时儿童已经不是完全按照语义在组合句子,而是开始使用语法规则。

第五阶段:儿童的年龄在5-7 岁小孩的语言已变得成熟,完整,而且富有逻辑性。d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原文摘抄:

本文通过对一个8-18个月儿童词汇习得的观察、记录,初步分析、探讨了儿童词汇习得尤其是词义获得的有关规律。儿童词义的习得过程是一个从指称具体对象到指称具有相同特征和同一属性对象,从把握对象的个别特征、表面特征到多个特征、基本特征的过程,儿童词义的心理表征从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整体形象向分化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征和属性的同类对象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积极支持下,在儿童的认知尤其是思维的积极参与下,在摆脱外延扩大、外延缩小等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邹立志儿童早期词汇-语义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首都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总第183期)

原文摘抄:

儿童的词汇-语义系统经历了分离语词单位、词语理解和使用的互动、选取语义特征、形成语义场等过程。

儿童词汇-语义习得研究是语言习得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语言教育、第二语言教学、语言疾病康复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心理学界都作了一些探索,但是比较起语音习得、句法习得来,成果却相对较少。因为词汇习得既牵涉语言系统部,又牵涉到语言系统之外的认知发展,既牵涉到先天语言获得能力,又有后天语言学习的因素,习得过程也比较漫长,研究难度相对较大。汉语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多集中在词汇量、词频统计、某些特定域词语的发展等方面,对儿童词汇-语义习得过程和习得策略研究较少,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上。

语言学通常区分三个层面的语义:词汇-语义、句法-语义、语用-语义。词汇-语义即词语表示的概念意义,句法-语义是语言形式在组合和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关系意义。语用-语义是语言形式在使用中具有的语境意义。本文讨论的词汇-语义主要涉及名动形三大类实词,因为它们能典型地体现出词汇-语义的发展过程,不像虚词那样承担着纯粹的句法-语义,也不像代词那样承担着语用-语义。

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通过言语交际、在整体语境中逐步意识到语言单位的存在,所以儿童词汇习得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世界进行畴划分,对语言进行单位分离。

儿童的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儿童能理解的总是远远多于他能产出的语言,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在词语习得策略上,儿童却并不遵循理解先于产出的顺序,我们看到,儿童经常错误地使用自己并不理解的词,通过使用来逐渐理解,存在着产出与理解的互动现象。1、理解先于产生的时序特征。2、产生先于理解的试误策略。

词义窄化和词义泛化其实呈现出不对称的局面,词义窄化很少见,而泛化却很普遍。儿童语言的新造词现象也很少,这些新造词基本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形成的。儿童词义泛化时提取了两种特征:一是提取整体外形特征,二是提取局部突显特征。

Clark1词汇习得的语义特征理论(semantic feature theory)认为,儿童畴习得就是逐步习得

畴的语义区别特征的过程,这种理论因为对语义特征的两分法太过严格,不能反映习得的心理现实而受到诟病。

周兢汉语儿童语言发展阶段新说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是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学习和获得语言结构能力的过程。在对0)8岁汉语儿童的追踪和横向测查中发现,汉语儿童语言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结构阶段(0-2岁);(2)简单结构阶段(2-4岁); (3)合成结构阶段(4-6岁);(4)嵌置结构阶段(6-8岁)。每个阶段部,汉语儿童语言结构能力又存在着三级规则水平,规则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儿童逐步获得本阶段语言结构能力,并向下一阶段发展过渡。

梁卫兰郝波王爽江玉卿艳玲致祥左启华,幼儿中文语言词汇发展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第11期

使用CCDI量表,采用父母报告形式,对1 056名16~30个月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主要是名词、动词、代词、疑问词和量词)的习得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16~30个月是幼儿词汇的快速发展期,代词、疑问词和量词的使用一般在19个月才开始,以后发展速度很快,30个月的幼儿已经可表达700多个词汇。

Lock J. The Emerge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Linguistic Abilities. In:Fletcher P, Macwhinney B, eds. The Hand Book of Child Language.London: Oxford, 2000. 271-540.

Tardif T, Shatz M, Naigles L.Caregiver speech and children’s use of nouns versus verbs: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Italian, and Mandarin. J Child Lang, 1997, 24:535-565.

海清、庞象宸、燕如幼儿词汇的发展及掌握词汇量的调查研究

对石河子地区城、乡的273名1一4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幼儿从1.5岁开始初步理解、使用各种类型的词11种,3岁是词汇增长的高速期。

Goodluck,H.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struction [M].: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0.

儿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

最早的儿童语言习得实验可以追溯到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埃及。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

罗多德在他的《史记》中记载,公元前7世纪时,古埃及法者普萨美提克很想知道世界上

四个民族和四种语言最古老,他命人把两个刚出生的经儿交给一个牧羊人带到没有人纳地

方去抚养,不准孩于听到人类的语言。两年后,这两个孩子突然说出bekos。法者令人一查,发现bekos在腓尼基语里是“面包”酌意思。于是他认为排尼基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这位古埃及法老的奇妙“实验”,表现了人类对儿童

语言酌最早的兴趣。

最早的语言习得实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 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了验证语言起源, 命人将两个刚出生的婴儿置于荒山茅屋中, 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两个婴儿面前讲出一个字来, 否则格杀勿论。据说当时得到的是现在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同样的在15世纪, 格兰的詹姆斯四世重复了当年Psammetichus的实验, 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希伯来语。由此可见, 人们对一语习得的关注由来已久。

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语言习得(此处指第一语言的习得,下同)研究肇始于18世纪末,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儿童语言的习得研究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也就是从这时起开始有揭示母语习得本质的系统的研究,一些迄今对儿童语言学领域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不断涌现。

60年代之前,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斯金纳(Skinner)在《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一书中指出,语言同坐立、行走、跑步一样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强化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因此,斯金纳的观点又被称为“强化说”。〔1〕60年代乔姆斯基( Chomsky) 提出LAD (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说, 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1〕他的“天赋论”和斯金纳的“强化说”形成了对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 认为, 在儿童语言发展中, 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支持系统( Language Acquisition Supporting System) 。〔1〕勒纳伯格( Lenneberg) 则建立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 他认为大脑存在一个生物时间表。在这之前语言可以很容易地习得, 而在这之后语言的习得就会有加倍的难度。这个语言习得的决定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1〕还有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的“模仿说”: 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班杜拉根据其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 其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皮亚杰( Piaget) 提出认知相互作用论。他认为, 语言源于智力,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发展受制于认知的发展。〔1〕在70年代, 乔姆斯基和皮亚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大辩论。皮亚杰认为, 概念畴是在幼儿的社交过程中形成的,〔1〕而乔姆斯基则认为社交过程只不过促使原先存在于大脑的思维的深层结构显示出来〔1〕。这场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

80年代, 渥克( Werker) 测定出了儿童普遍语间分辨能力。渥克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一, 它的价值在于部分地证实了LAD假说, 又从语音上证实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

[1] 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3、25、52、57、29、56、10、50、50、49、50、90.

近十年来国外学者仍在行为主义理论, 先天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在90年代,语言习得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平克(Pinker)的《语言本能》(The LanguageInstinct,1994),古德勒克(Helen Goodluck)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2000),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hapter7),杰肯道夫(Jackendoff)的《语言,逻辑与概念》(Language, Logic and Concepts: essays in memory of John Macnamara)等等。比较突出的成就有优选理论( Optimality Theory)的提出、双语儿童语言习得多的涉足以及对语言天赋论的挑战。

优选论(OT) 是Prince和Smolensky在1993年提出的新理论,它认为在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存在着一套制约条件。由于同一制约条件排列等级不同, 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不同。这些制约条件是可违反的,所以儿童的语言可以发展成为成人的语言。这里我们只讨论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所以对于双语儿童的习得理论不做过多介绍。对Lewis(1993; 1994)对早期儿童语法结构做了详细追踪及实验调查, 他们认为儿童早期语法, 反映一种以特定动词而不是一般句法规则为中心的结构。他们的语料显示, 儿童的句法发展不像是很迅速的参数设定过程, 反而在初期阶段, 儿童相当多的词组属凝固单位。儿童以这些词组为基础, 通过归纳逐步得出语法的规则。这就与乔氏“语言天赋论”的观点相悖。

二、国:

我国对儿童语言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发展起来的。而且,相比于心理学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汉语儿童的语言习得略为薄弱,理论不多,并且多数是在解释外国理论。

一直到70年代以后才得到新的发展。朱曼殊、行德对儿童语言中句法结构的发展、词汇的理解等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1986年朱曼殊发表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

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儿童语言的论文集。1992年宇明和唐志东发表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是国语言学界开垦这一领域而取得的首批硕果。1995年宇明发表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儿童语言学,概括了国心理学界与语言学界的主要成果。

在词汇方面,我国最早开始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是鹤琴(1925),行德(1982)。周国光〔12〕的研究表明儿童表现出对高(高程度),大(大围),全(全包括),多(多频次)的物体的倾向。一方面是因为大比小要容易感觉,高,重,强要比低,轻,弱的刺激强度大,重要性要比一次性的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趋大心理”。小璐〔13〕通过对4~6岁的儿童使用一组语义对立的副词的研究得出结论:4~6岁的儿童仍不能像成人那样区分“才”跟“就”,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对其语义差别是敏感的。就单纯的语义习得而言,儿童对“就”的理解要比“才”更好。而从时间和数量的习得来看,这两者是差不多同步发展的。通过研究儿童习得汉语时间系统,周国光〔14〕指明:儿童先习得动态助词(了,过),其次习得时间副词(在,马上),再习得时间名词(现在,明天),最后习得时序词(以前,以后)。在儿童习得否定词方面,莉〔15〕得出结论:2岁以前的儿童就已开始使用汉语中的主要否定词:没,没有,不,别,而“没”跟“不要”比“没有”跟“别”早习得。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1979年0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

六十年代以前,在心理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者 B.Skinner等人的机械论(又称经验论或环境论)。他们把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理解为刺激、反应和巩固的过程,实质上否认了语言交流中的心理因素。小孩学话就是通过模仿,不断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乃至于形成习惯。这就是言语行为的塑造。

C.Osgood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又提出了传递论(mediation theory)。他们认为除了外部的、可见的反应外,还有一种部的、隐蔽的反应:传递的反应(如语言)。它可成为在的刺激,引起新的反应。

六十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在突破行为主义的禁区的基础上取得了较迅速的进展。以E,Lenneberg(1964)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研究语言的生物学基础,探求人类掌握第一语言的规律性。关键期假说

转换一生成语法理论提出来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出现热烈争鸣的局面。另外一些心理语言学家觉得机械论与心灵论各执一端,不见得公允,便开展更深入的探索。较受到重视的是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的学说。承认言语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不过这种行为反映了人脑的

一种部结构,而并非象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仅是些杂乱无章的习惯。

1、宇明第一语言习得论黄冈师专学报1993年第13卷第1期

(一)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儿童为什么能在智力水平较低、又没有象成人那样优越的语言学习条件的情况下在四五年就能学会母语口语?语言习得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提出的。

1.模仿强化说属传统的行为主义学说. 这种学说是根据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它认为:儿童是通过对于成人语言的模仿学会语言的。模仿正确就会得到鼓励,或因交际的成功而有一种愉悦感、成就感,从而得到强化;模仿不正确,就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儿童放弃不正确的东西。

但是,在对语言习得进行解释时,却会碰到一些困难:其一,语言系统的能产性非常强,用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生成无限多的句子。这样一个事实表明儿童根本不可能仅靠模仿就能学会语言。其二,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于儿童的语言形式并不怎么关心,而主要关心的是意义的表达。因此,他们并不怎么去强化儿童正确的语言形式和纠正其错误的语言形式.而且许多研究表明,成人对儿童语言的强化和纠正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儿童习得语言,包含有模仿的成分,但是,他的大脑决不是一白纸,他的学习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恰恰相反,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由物种进化而形成的先天性能力,而且在习得语言的过

语言获得理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 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因此,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一对应的临摹。 (二)强化说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 1.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如: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

0-1岁儿童语言的发展

0-1岁儿童的语言发展 在这一阶段儿童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大量发声练习掌握语音系统。将婴儿发音的多少以及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音节阶段(出生-4个月) 在最初的两个月发的都是单音节,而且都是元音,如【a】【o】【】双元音【au】【】;到第三四个月开始发出辅音,而且能把元音和辅音结合起来,如【ha】【kou】,还出现了个别双音节。这个阶段发出的多是韵母如:a、ai、ei、e、i、ou等这些音,声母很少出现。 孩子在这个时期当他吃饱了而且舒服时就会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像是a-a-a、e-e-e、ou-ou-ou、hei-hei等,有时妈妈们会根据儿童的不同哭声辨别出孩子哭的原因如:婴儿在饥渴时哭声响亮,短促有规律;需要爱抚时哭声笑且哭哭停停。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这个阶段新增了【u】【i】等单元音,和【uei】【aei】等复合元音,出现了声母如:b、d、g、p、n、f等,经常发出连续音节如:hei、heng、bu、ge,有些音节和词音很相似如:ma-ma、ba-ba等,成人将这些音与具体的事物联系,使音具有意义。 辨别能力增强,对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4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愉快和冷淡的语调,6个月同时感知愉快、冷淡、愤怒,并且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8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语言交流倾向。如婴儿常常对着玩具或是镜子里的自己模仿成人的发音。 3.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 不同的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如hei-hei、ou-ou-ou、jie-jie等,当说爸爸下班了ba-bu

9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并可以用表情、动作等对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问婴儿电话在哪儿,他就会把头转向电话。还能够执行简单的命令如成人说跟阿姨再见,婴儿就会挥挥手。 10个月已经能够模仿标准发音如爸爸、弟弟等。 (成人要给与婴儿丰富的语音刺激如放音乐、讲故事等,并经常与婴儿对话比如在穿衣服的时候说宝宝乖伸出小手来,当婴儿伸出后要表扬会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

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他对当今国外存在着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即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做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三大理论作了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尤其是对伦内伯格的理论作了继承与发展。语觉论在继承儿童言语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同时又发展了“关键期”理论。语觉论提出:(1)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2所示。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 摘要: 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 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华声听力优利康 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有动手”。3、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4、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5、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语言专家说,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4个月)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个月) 4 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

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钉”、“球”、“狗”等。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个月) 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个月)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万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泺。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

附: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前语言阶段(0 1.5岁) 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和ao )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 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辨调阶段幼儿开

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 个月):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 个月)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 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 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 ——) 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 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 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 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 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语音意识产生对教学的启示: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可以使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修补谈话,在讲述活动中,指出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获得指幼儿对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幼儿句子评定一是看句子长度,二是看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从幼儿所讲语句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来看,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单句和复合句三阶段,三阶段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电报句) 单词句(1——1.5 岁):爸爸、妈妈、球(表示:我要球。或者,这是球球)单词句的特点:与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明确(饭:名词饭,动词吃饭)。 电报句(1.5 ——2 岁):娃娃排排(坐)电报句的特点:语句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略去连词、介词。 (2)完整句阶段(无修饰简单句——有修饰简单句——复杂句)无修饰简单句(2 岁):娃娃睡觉。——主谓结构;坐车车——谓宾结构简单修饰句(2—2.5 岁):两个娃娃玩积木。——主谓宾结构复杂修饰句(3 岁):阿姨给宁宁糖。——主谓双宾结构。(3)复合句阶段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幼儿2 岁开始发展复合句,4—5岁发展较快。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关键期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 个关键期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孩子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是多元智能中的基础智能。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及各种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能力的好坏关乎幼儿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家长朋友们是否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准确的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孩子学习语言的先期准备!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语言准备期语言完备期 一、语言准备期:又称语言的预备阶段(1—3岁幼儿前期)。 语言发育第一期——单词句阶段:从孩子出生第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个时期的幼儿往往会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代替和表达完整句子所包涵的意义。会用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愿。 语言发育第二期——多词句阶段:从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之间。由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孩子运用两个或者三个不相关联的简单词汇代替表达完整句子的意思。外外,车车,意思是说:推小车去外面。 语言发育第三期——简单句阶段: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这个期间的孩子词汇量明显增多,会运用逻辑性教强,含有主语谓语的简单句子。 二、语言完备期:又称复合句的过渡阶段(3—6岁幼儿)。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学会了组词成句的规律。但是简单句仍然在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岁数的增加,简单句被越来越多的复合句所代替。 为您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家长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幼儿不具备语言功能,实际上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是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好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家长可以告之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亓艳萍季恒铃六、七岁儿童掌握词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第4期 1、儿童掌握的词类 从数量上分析了6、7岁儿童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语气词、代词、介词、连词以及拟声词等各类词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从音节数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 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掌握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数量一次递减,但是正处于由单音节词占优势向双音节词占优势发展的时期。 3、从词频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所谓词频就是一个词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 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是:我(673次)、的(437次)、一(数词,394次)、小(352次)、了(292次)。对比了儿童与成人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词,并按词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 对儿童母语习得中文研究成果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作一理论性和 技术性的评述。在语义和语用部分,讨论了儿童对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空间指示语)、数量副词、量词、语气助词、照应词(如反身代词)等的掌握情况。 原文摘抄: Hsu (1987)指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0大约一岁十个月左右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0大约两岁左右出现,大约两岁零一个月出现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Tseng ( 1987 )也证实了这一点,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Hsu (1987)另外还揭示了复数代词的发展次序,小孩两岁四个月左右开始使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0,两岁八个月使用复数第二人称代词/你们0,大约三岁左右使用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0。 Hsu.Joseph.H.1987.A Study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hildren in Chinese Milieu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search Repor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seng, Chiu-yu.1987.You Er Xide Muyu Guocheng Zhong de Yixie Xianxiang Chutan (Pre 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1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LV.III Part 4,719-7411 versity1 一般来说有两种量词,一种是根据个体的种类来计量个体的人或事物的类别(或个体)量词,另一种是根据数量来作计量的度量量词( Lyons,1977: 463 )。所以,在普通话里,/张0或/条0是类别量词。前者修饰表平面或有平面的物体的名词,如纸张;后者修饰表长条形物体的名词,如鱼。有些类别量词,尤其是形状量词,要求其所计量的名词有某种属性。还有一些类别量词,有些语言学家称之为/特定专用量词0(Erbaugh, 1986),只限于计量表某些特定物体的名词。例如,/本0只修饰表书籍类的个体。普通话里,还有使用范围最大的通用量词/个0,它可以用来代替大多数类别量词。第二种量词,即度量量词,包括/碗0、/杯0等量词,如/一碗饭0,/两杯牛奶0。 Lyons, John.1977.Semantic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baugh, Mary.1986.Taking stoc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historically and in young children. In 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ed.C.Crai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好几项研究都表明四到六岁儿童所掌握的量词词汇量极小。Ying et al.(1983)的调查显示,

幼儿各阶段语言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幼儿各阶段语言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6个月 1.微笑或发出声音。 2.喃喃发声(这些音多为无意义的)。 3.头会转向声源。 4.会对别人发出声音(好像在说话、呼叫,但无词语出现)。 5.用哭声、看着父母、以手拨弄,抓、丢来表示自己的意愿。 1周岁(12个月) 1.牙牙学语(好像在说一串话或者单词)。 2.会有类似说话的语调出现。 3.能用手势、动作沟通(例如:指东西、点头、摇头)。 4.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例如:不可以、过来、给我、再见等等). 5.会随音乐摆动。 6.会试着引起他人的关注. 7.会注视物体或图片 8.正尝试模仿 1周岁半(18个月) 1.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懂多一些的词语指令。 2.会说简单的单词(例如:爸爸、妈妈、抱、不、DE WU(方言:喝水)车车等)。 3.能听懂许多物品的名称(大人说一物品,宝宝能去拿,或者了解那是什么). 4.听懂简单的指令(坐下来、出去、过来等等……) 5.宝宝经常重复自己所听到的或已经会说的词汇. 2周岁(24个月) 1.会模仿环境中的声音(猫、狗叫,汽车喇叭声等等)。 2.会说30—-50个词语。 3.使用词语表达意愿多过用手势动作去表达. 4.会称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5.能听懂较复杂的句子。 6.会将自己会说的词语进行组合.(例如:爸爸抱、宝宝吃等) 7.会尝试问问题。(有时说,有时做动作表示) 8.会回答问题或轮流对话。 2周岁半(30个月) 1.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 2.词汇量增加快速,似乎每天都有新词语出现。

3.能说简单句(例如爸爸买车车,宝宝要这个,宝宝要嘘嘘等)。 4.当大人没听懂或不明白他的意思时,会生气. 5.了解日常物品的功能(例如:问宝宝用什么东西吃饭时,会指着碗筷等). 3周岁半(42个月) 1.了解长句子或复杂句,且能正确回答或反应。 2.会听从连续2-3个简单指令.(例如:到厨房拿碗,放在桌上;衣服裤子脱掉,过来洗澡 等) 3.会说自己的名字、姓氏。 4.会用复杂句表达意愿.(有时会用错词语) 5.能与小伙伴合作玩游戏. 6.能简述刚发生的事情. 7.会专注于某件事上几分钟。 8.会使用很多词语。 9.多数人都能听懂他的话。 10.话语中会夹带形容词、副词出现。(例如:大、很多、里面、这个等等)。 4周岁半(54个月) 1.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2.能进行日常的对话。 3.能认识一些颜色,并说出颜色的名称。 4.会从1数到10。 5.发音正确,口齿清晰. 6.说话不太有重复、结巴的现象. 7.能使用恰当的句子应对或回答问题。 7周岁(84个月) 1.能跟上学校的进度、会读会写。 2.能记得学了什么及已学到的知识。 3.语言能力发展完成、口语流利标准。 4.发音均正确。(构音无障碍) 5.能像大人一般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6.能与小朋友互动,且其社会化行为符合其年龄特点与标准。 10个孩子中,约有1个就有语言问题,且多为构音障碍. 4周岁前,宝宝有构音问题,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可继续观察。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音,即学会正确发音及称呼;懂话,即感受或理解,能够把别人的话与现实的东西或者行为活动联系起来;表达,即用自己的话把思想讲出来。因此,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从发音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一般来说,0至1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准备时期,基本上以简单的发音和称呼为主,我们总能听到孩子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却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其实,孩子在积累语言信息。 1岁至1岁半,孩子处于语言理解阶段,对大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说的话,孩子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往往还不太会表达,最多会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

“饭饭”表示想吃饭,“奶”表示想喝奶。一般来说,孩子是先理解名词,慢慢理解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岁半后至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跃进时期,孩子学着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了。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孩子语言发展 的跃进时期在时间上有所差异,有些孩子不到2岁就能够说完整的句子,有些孩子2岁半了,却仍然停留在叠字表达上。 【支招】 2岁至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段时间发展最迅速。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着重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要注意几点: 1、要注意发音和用词的准确性 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而不要用儿语及方言和孩子说话。与孩子说话时要速度缓慢,发音清晰。 2、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意愿 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不要马上替孩子说出来,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新词汇。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勤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从而为孩子使用语言提供正面的体验。

0-6岁儿童言语的发展

0~6岁儿童言语发展 人类言语的发展以听觉、发声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的成熟为基础,从哇哇啼哭的新生儿到朗朗读书的小学生,小儿的言语是在活动过程中、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影响,不断地模仿和练习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发声、理解和表达几个过程。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族语的全部语音(4岁)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3—6岁)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迅速增加 2.词类范围日益增加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语句的发展趋势 2.句子的发展趋势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二)内部言语(三)自言自语 三、言语的功能 (一)称谓功能(二)调节功能(三)交际功能(四)概括功能四、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0—1岁) 1.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1—8个月) 3.模仿发音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1.不完整句阶段(1—1.5岁) 2.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五、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口语基本能力) 1.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续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产生) 1.什么是内部言语 2.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 (三)书面言语的发生发展 1.幼儿认字的特点 2.幼儿的早期阅读 3.幼儿的外语学习 学前期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连贯性言语发展最迅速时期,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因此,父母和教师积极为孩子们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语言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精编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教育建议: 1. 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或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2. 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 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 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 3. 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如: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

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 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 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

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纳德曾提出:人的智能包括七种,语言交往能力是第一位,语言发育是智力发育的基础。而幼儿期是人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期,能充分运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探索和开发幼儿语言智能的潜能。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必须有能力认识到幼儿在幼儿语言学习中呈现出来特点和规律。 一、完整性 语言的完整性,既指语言结构形式的完整,也指语言发展过程的完整。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来的方式是非常完整的,因此幼儿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学习。当幼儿学习某一事物时,语言感知系统里的听说读写因素会完整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完整性特点,在发展幼儿语言时,不仅重视幼儿的听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读写能力。 二、主动性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语言是发展而来,而不是教出来的。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整被动的。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幼儿有交往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并尝试着进行表述。儿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在这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积极的主动理解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即示范、参与、练习或扮演角色、创造表达)进行语言教育。 三、有效性

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和他们认知事物的过程相联系,并且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往往又伴随着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据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当他们的语言学习在生活沟通中运用上,即能够运用语言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表达出来时,这种学习对幼儿而言方能产生意义。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情景中学习语言,脱离了情景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做各种游戏和活动创设情景,丰富幼儿的个人生活体验,使幼儿在表达语言时有迹可循,有话可说。 四、整合性 语言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是符号的学习过程。从早期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其他学科,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教育者可以在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运用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培养幼儿对语言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平等性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民主平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不同点在于:由于幼儿的年龄低,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从教师方面来说,他们要掌握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据此精心地选择课程内容和教材,并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并能转化为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和教师

幼儿语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幼儿语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很多青少儿口才培训机构的老师在开班初发现班级的幼儿在语言方面较为不足,表现在:同伴间缺少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大方地面对集体发言,讲述时不完整等。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要做的就是首先让孩子想说,只有有了说的欲望,孩子才会忘却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语言也就在这种自然的交流、沟通里得到了发展。 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本着这种思想,恰当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很多口才机构的孩子从不愿说到想说,从不敢说到争着说,从不会说到完整讲述,整个课堂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一)让孩子想说。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 (二)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让孩子会说。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怎样去引导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在日常生活中学。如秋天来了,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树叶落下来想小船”、“松树好是很绿,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幼儿一日生活中,如户外活动、谈话、种植等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 2、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活动,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3、在相互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

关于幼儿语言问题探讨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只有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加速 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和承担者。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发展。

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维和记忆都会受语言影响,特别是幼儿,不论什么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做事的时候会喃喃自语,他们用语言表达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铭记,并用语言计划着 无论 展看,儿童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这也是与幼儿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幼儿期是创新活跃阶段的起跑期,因此幼儿期是创新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