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洋服饰巴洛克时期的服装

古代西洋服饰巴洛克时期的服装
古代西洋服饰巴洛克时期的服装

古代西洋服饰巴洛克时期

的服装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法国风服饰

17世纪中叶,波旁王朝专制下兴盛起来的法国取代了荷兰作为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尤其是路易十四(1661~1715)推行重商政策,鼓励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工业,把丽丝、哥白林双面挂毯及其他织物产业作为国家企业加以保护和奖励,形成法国服装产业的基础;调整国家税收;改善交通;扩大殖民地等,使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得到发展。

【图106-1 路易十四】

【图106-2 路易十四及大臣】

1. 法国风时代的男服

1)普尔波万--- 17世纪中的上衣普尔波万极为短小,衣长只及腰际或更短,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一排扣子,右肩斜向下挂着绥带表示身份。

【图107 法国女王储的朝服和花花公子服】

2)朗葛拉布---裙裤“朗葛拉布”在此时出现,长及膝,基本型是宽松的半截裤。

【图108 穿朗葛拉布裙裤的荷兰绅士和女子】

3)肖斯---长统袜,肖斯的膝部和鞋上也有缎带装饰。

【图109 法官骑马像】

4)鸠斯特科尔---西服的始祖,意为紧身合体的衣服。由衣长及膝的宽大军服卡扎克演变而来。60年代~70年代被用作男子服,并成为19世纪中叶以前的男服基本造型。

【图110-1 法国将军和穿骑士服的女子】

【图110-2 鸠斯特科尔(西服)贝斯特(背心)克尤罗特(半截裤 )】

【图110-3 有金缏子钮扣装饰的军官和女子】

5)克拉巴特---在领口系的漂亮蝴蝶结领饰,这是现代领带的直接始祖

【图111-1 2 】

【图111-3 时尚男女(手套)】

6)贝斯特---鸠斯特科尔里面穿,是作为室内服和家庭服用,外出或出席正式晚会时,一定在外面穿鸠斯特科尔。

2.法国风时代的女装

女装的变化也表现出巴罗克的特征,流动的衣裙,变幻的线条,缎带、丽丝、刺绣、饰纽等多种装饰在罗布上竞相争艳。

【图115 法国风的女礼服】

1)紧身胸衣---“苛尔巴莱耐”紧身胸衣,在胸腰部嵌入许多鲸须(巴莱耐)而得名。

【图112 戴假发的绅士和夫人】

2)巴斯尔样式---80年代起,使用臀垫,使后臀翘起来,把罗布的裙子卷起来集中放在后臀,然后从这里垂下来形成拖裙,或把前面的裙子掀起,用缎带在两侧固定,露出里面美丽的衬裙。

【图113-1 巴斯尔样式的公爵夫人】

【图113-2 穿巴斯尔样式、芳坦鸠发型的女子和军官】

【图113-3 女子打猎装】

3.发型、化妆及服饰品

1)假发---法国风时代,假发盛行,在17世纪的欧洲,以法国为中心,迎来了全盛期。

【图117 穿晨袍的男子】

2)芳坦鸠---17世纪末,路易十四的宠妃芳坦鸠发明的一种奇特的女子发型,称作“芳坦鸠”高发髻,形状有二十多种。

3)鞋---鞋的种类丰富,除长统靴,还有短统靴和皮鞋。

【图116-1穿骑士服、戴领饰的女子】

【图116-2 近卫军军官和滑膛枪手】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哥特式服装】 一面料哥特式服装的面料多选用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等。 二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 三颜色哥特风格的颜色选择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大红,暗红),深紫色(茄色),墨绿,湖兰以及灰色与黑色搭配使用。 四款式特色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哥特风格注重的是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突显哥特味道。 1 镂空: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2 面料上的暗花纹: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3 捆绑束腰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4 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五塑造哥特风格的关键在女款服装中,我们多用柔软的雪纺面料和绸缎,纱,蕾丝来表达女性婀娜与性感。特别是轻薄的雪纺,衣者宛若从地狱飘来的邪恶天使,让人渴望却不可及。男装中除用华丽的绸缎面料外还采用了合成面料,皮与帆布来表现男性刚强与坚韧。让男性充满了统治者的风范。 1 领高耸的立领夸大的荷叶领 V字领 2 肩高垫肩小窄肩 3 袖高袖笼修长的窄袖收紧的袖口与散边的袖口 4 腰高腰身束胸衣 5 裙修长的礼服裙大下摆的公主裙 6 裤紧身鸡腿裤宽大的裙裤 7 鞋 【古典主义风格服饰】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源起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它一般属于块料型,大多不用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和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结或系结,充分表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基同(CHITON)和希玛申

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 答 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 (1)腰衣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衣裙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围巾的构成。 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 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爱奥尼克式希顿是一块长方形,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一段固定起来,约需用8--12个别针。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多里克式希顿和爱奥尼克式希顿相比,有如下区别: (1)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里克式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克式没有。 (3)多里克式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克式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里克式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克式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里克式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克式有袖子的构成。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

西方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一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答 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1腰衣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 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 衣裙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 围巾的构成。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 2 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西方服饰文化

一.古代服装 古代西亚——苏美尔服饰 男:裹裙,一直缠到底部边缘,而其余的织物挂在腰间,皮带,赤脚,长发成流苏状女:包裹服饰,不露肩,就想一大块布从她的肩上覆盖下来,赤脚,头发缠住她的头 古代西亚——巴比伦服饰 服装面料与图案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以棉,亚麻为衣料,取代了原来的羊毛衣料,服装的造型也有了改变,衣服的垂褶更加丰富,巴比伦穿这种缠绕式的衣服,衣长至膝下,成为卷衣。 古代北非——古埃及服饰 由于古埃及天气炎热,服饰具有三个特点,宽敞、轻盈,省布,布料决定地位,法老的衣服用细软的亚麻布制作,还用金丝来装饰。 男:赤膊,下身包缠式围裙,通常采用亚麻布,法老的褶裙后会垂下狮尾,士兵则穿着带有条纹的或者彩色布料的褶裙,卡拉西里斯,征战美索不达米亚的战利品,简型上衣,穿在半身围裙外的罩衣,长而宽松,没有褶皱纹样,腰上馋着毒蛇的图案。 女:贴身长裙,以直筒裙为主,在一侧缝合,从胸一直垂至脚踝。紧身的直筒裙上做很多固定的褶皱,贵族用漂白的亚麻布做成褶衣,上浆固定。 宗教因素,出于爱干净的需要,男子剃光,女子剪短,假发,假胡子成为装饰品,新埃及王朝时期,假发发展到极致,镶黄金饰品,五彩玻璃,珠宝。 古代欧洲——古希腊服饰 多利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 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泛指矩形布料,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长3-5.5米,宽约1-2米,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古代欧洲——古罗马服饰 特点:豪华富丽、庄严 古罗马十分崇拜紫色,但与希腊相同,以白色和乳白色为主体。托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同时古罗马法律规定,只有罗马男公民才能穿。 帕拉:古罗马女公民制定的衣服,披肩外衣,穿在丘尼卡或者斯托拉外面。 二、中世纪服装 拜占庭服装 基本沿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但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其服装就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的朴素和单纯,造型变得呆板、僵硬。而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 主要服饰有——男:达尔马提卡、丘尼克、霍兹 哥特式服装 强调垂直线和锐角建筑风格反映了基督教盛行时代的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风貌。家徽图案成为显示自己身份和所属家族的标志,图案纹样题材以动、植物为主,鹰和狮子最为常见,也有天体和人物图案。 主要服装——女:修尔科、希克拉斯男:普尔波万、肖斯(霍兹)、希克拉斯、科特 三、近代前期服装 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追求认的个性,反对宗教束缚,开始通过服装表现认的形体美、曲线美,服装的本质被挖掘出来并予以美化和世俗化,但部分服装忽略了服装的实用功能,盲目追求视觉享受,

浅析西方服装发展历史

浅析西方服装发展历史——女性 预防医学1504班严慧珍 U201512901 说起西方文化,大多人首先想起的大概是古希腊、古罗马,那些灿烂的艺术品和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宗教、文艺复兴、、、、、、可西方文化不仅仅是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比起名人大事,往往却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西方文化,比如服装。本文将粗略梳理西方女性服装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各式服装元素背后的文化隐喻。 一、古代服装 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分为两大块:一是古代东方世界(包括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的古埃及、地中海东岸的南亚地区);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便是西方历史中古代的范畴。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古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相对,地中海周围是南方型的宽衣文化。 古埃及的女装和男装在品种和造型上基本相同,主要有绳衣、腰衣(罗印?克罗斯)、丘尼克、贯头衣“卡拉西里斯”、长袍“罗布”、披肩“肖尔”等。只是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富于变化(表现在色彩、纹样、装饰方面)。女子丘尼克与男子相比的特点:其一是较长,其二是腰身较高、腰部紧身合体。女装的肖尔变化丰富,通过着装技巧形成形形色色的卷衣,叫“多莱帕里”。 古代西亚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直至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广大地区,其中心则主要位于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中下流汇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C.3500年~B.C.330年,伴随战争与民族移动、频繁地进行着王国和朝代的更替,出现了苏美尔王朝、巴比伦王朝(BC3000~BC538年)、古亚述(BC3000~BC605年)、古代波斯(BC2000~BC330年)。古代西亚地区集中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因而,其服装形态十分多样,这些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又不断产生新的样式,使其服装文化更加丰富和复杂。美索不达米亚的服装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初期王朝流行羊皮裙子,而巴比伦时代多见披肩或多莱帕里,在亚述时代则是带披肩或无披肩的丘尼克,波斯服装的最大特性是北方型的窄衣造型。在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时代的女装样式较为丰富,有流苏装饰的卡吾那凯斯、披肩式的卷衣和丘尼克。 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和古罗马,现代有许多影片表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文化,我们往往会觉得荧幕中的女性角色着装仙气十足,十分漂亮。其实,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装分时代而有所区别。 希腊文化圈分为爱琴文明(克里特时代和迈锡尼时代)和希腊文明两个时代。

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文系 11级赖艺群 1101000321 东西方服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服饰潮流也在这一大趋势下日益“趋同”。西方人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刮目相看,尤其是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推出的新作当中不断导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 要想比较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区别,我们就应先弄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征。 1.中、西方文化的特征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统治,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 与此相对,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西欧诸国经过在中世纪的发展和拜占庭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与远东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中生存着众多的种族,存在着性格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跃动的、积极进取的性格特色。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前者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相对单一而鲜明的个性特色,属个体发生性质;后者则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在一个广阔的地域环境中,由多种文明相互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具有混合性特色,属系统发生性质。 2.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 在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必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⑴不同的衣料文化 脱离饮血茹毛的原始社会后,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衣生活的一大贡献,离开高雅的丝绸就无从谈起。 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而对于丝绸,虽然早在公元前,古罗马就通过丝绸之路领略了来自远东的丝绸的风采,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古罗马人始终无法弄明白这美丽织物的奥秘。一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帝国派遣两位懂中国话的传教士到中国,才弄清丝绸的秘密,一个世纪以后,在拜占庭才织出丝绸来,而欧洲人自己能织出丝绸,要到13-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 ⑵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我们从小就知道,中西方的差距大致上可分为:肤色,语言,教育,饮食,礼仪,衣着,时间,生活习性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 中西审美的最大区别来自于文化上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特点 1、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辩证理性,即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3、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 在黑格尔那里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审美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

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而且,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修订稿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

西方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工业革命前的服饰艺术 摘要:服装从遮羞布走向时尚大舞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欧洲历史,服装的发展与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社会文化的直观表现。 关键词:服饰文明西方 西方服装作为世界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受到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直接影响。从西方服装发展的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想北方型的窄衣形式演进;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转型。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古代服装: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因此其服装文化也受到这两地的影响。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爱琴海事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希腊的城邦国家形式早就了它的民主政治,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文化艺术多样发展,百家争鸣。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塑和神庙建筑,体现了人们对神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己的赞美。希腊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和谐,规律,庄严与肃穆。古希腊人的服装也表现了这种艺术精神,其服装以自然、质朴的风格体现出一种健康、自由、充实的美。 希腊人的特色服装整体被称作“基同”。根据不同民族的基同与穿着方法差异,又分为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多利亚式用一整块布料构成,其长度往往多于着装者的一倍长度,宽度则是着装者的两臂想两侧平身时左右两手之间的长度。这种服装对折后形成的前后两个衣片,在对接触不用缝合,而只在腋下缝合,形成自然下垂的垂坠感,女性在走动时,从衣片的开口部位可隐约看见他们身体的曲线,产生朦胧之美。爱奥尼亚式基同的上身没有向外大的翻折,只是凭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即可,两肩系结处不止一个别针,而是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状。两种基同流行有先有后,后在许多地区并用,一般年轻人喜爱多利亚式,老年人喜爱爱奥尼亚式。 希玛顿:这是一种希腊男女都穿的披身式长外衣。它没有固定的造型,有单衣和夹衣两种。穿着方式多种,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公元一世纪基督时代初,古希腊进入了希腊化时代。这一时代出现了追求时尚与华丽的风格,人们生活也趋向奢侈和开放。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服装,一种是迪普罗伊斯,是在希玛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增加了裥褶,在胸部和腰间加上一层有深褶的衣料,出现明显的双层效果。另一种是迪普罗伊丁,衣身增长,用两块方形衣料为前后衣襟,右肩用别针固定,左 肩不缝合,下垂至肋下缝合,腰部系腰带。 与希腊相比,罗马是靠武力征服世界的国家,其文化发展较落后,崇尚武力。他们缺乏浪漫气质和想象力。此外,罗马史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等级差别强烈,因此服装中也有明显的贵族等级化倾向。 男子的主要服装有托加和丘尼卡。这两种衣物多用羊毛织物,整体外观显得更厚重,着衣后

西方古代服饰元素在当代服饰中的运用

古埃及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ohn Galliano 迪奥04春夏高级女装“埃及系列 时尚视觉盛宴-DIOR装秀约翰·加里亚诺打造出04春夏流光溢 彩的金装贵妇形象。设计师借助古埃及艺术灵感,参考金字塔中 的壁画、象形文字等古埃及艺术珍品设计春夏高级订制女装 华丽的金属色装饰和金黑相间的条纹,模仿了古埃及中国王 时期的染色纹样,就如穿越了千年时空的古埃及文化,散发出独 特的华美与魅惑。

典型的卡拉西里斯套头斗篷。设计师将湖蓝和银色大胆结合在一起,夸张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色彩搭配带给我们清凉的视觉体验和强烈的视觉震撼。 轻薄质地的纱,用罗印〃克罗斯的制法做成百褶围裙状系在腰 间,融合了古埃及的飘渺与现代的时尚令整体效果庄重却不沉闷。

精巧的头饰、浓重的眼影,以及古埃及特有的豪放的强烈撞色,带给服装整体上的惊艳。而肩处镶嵌的大片网格状领饰,更增添了异域风情,映衬出女子的妩媚妖娆。

凸显身材的设计,轻薄的略带透明的布料、做工讲究的凉鞋,加上凯普和斯长特风格的披肩和褶皱,整体设计简约而不失优雅。 约翰〃加利亚诺用他天才的设计,将古埃及服饰中神秘的民族风情与现代高超的裁减技术,新颖的构思巧妙的结合起来,给他设计的时装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是民族风格与时尚T台完美融合的典范。

古希腊服饰元素在当代服饰中的运用 作为09春夏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华美飘逸的女神裙袍占据了所有品牌发布礼服部分的绝大多数,披挂、缠绕、垂悬……那些随着步伐摇曳轻飘的衣幔裙摆,是专属女人的梦幻和典雅。而 本季希腊女神裙最大的特点,是来自鲜亮色彩赋予的活力,整片 亮色大面积的使用,大概是要在低靡的经济环境下带来更多振奋 人心的力量。在顺滑的雪纺纱和绸缎中,带您领略今夏最亮眼的 华美希腊气质。 Alberta Ferretti 紫色的雪纺面料,采取了本季最流行的流苏设计,上身的长条型的流苏与裙身不规则的小方片流苏,形成不同的视觉层次。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_英语论文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英语论文 Catalogue C h a p t e r1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d r e s s (1) 1.1T h e d i f f e r e n t f e a t u r e s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d r e s s (1) 1.2W h y p e o p l e w e a r c l o t h i n g (2) 1.2.1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r e a s o n (3) 1.2.2T h e s o c i a l r e a s o n (3) Chapter 2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 l o t h i n g (3) 2. 1 D esign (3) 2. 2 Color (4) 2.3P a t t e r n a n d o r n a m e n t s (5) 2. 4 Material (5) C h a p t e r3A n a n a l y s i s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d r e s s c u l t u r e (9) 3.1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9)

3.2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a s o n (9) 3.3T h e p o l i t i c a l r e a s o n (10) Chapter 4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aesthetic culture and dress concept ……………………………………………………………………….… …..1 2 4.1D r e s s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 (12) 4.2D r e s s concept (13) Abstract:Dress culture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unique to human beings. As it has different aesthetic ideas, different dressing concepts and different dress etiquette in China and west, it forms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of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and why people wear clothing.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The third part gives an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The last part describes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aesthetic culture and dress concept.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thesis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Chinese and western dress culture each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precious cultural legacy which is left by human ancestors and are the world culture heritage. At the same time, we treasure our own civilization of five thousand years instead of belittling ourselves. It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and develop our unique costume culture. We are confident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realizing the rejuvenation of our Chinese nation and enriching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与中国比较来说,西方的服饰色彩比较讲究个性,

外国服装史讲述

参考书籍: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 《外国服装史》张乃仁 杨霭琪 《中西服装史》叶立诚 文化概述: 地理环境(海洋) 文化特征服装跳跃式发展 内容概述: 克里特岛体形式 古希腊平面(人体自然美) 中世纪追求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西方服装概略 根据西方服饰发展的特点,不按时间分,按风格分: 古代服装: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希腊、古罗马 中世纪(5~15)拜占庭(东罗马)395~1453 欧洲文化的黑暗时代 5~10 早期基督禁欲思想 罗马式10~12 由宽衣向窄衣过渡 哥特式 13~15 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近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中~17初 (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西班牙风时代)巴洛克 17 (荷兰风时代、法国风时代) 洛可可 18 (男装开始走向稳定的发展,到19世纪末逐渐形成模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代 (1789~1885) 浪漫主义时代 (1825~1850) 新洛可可时代 (1850~1870) 巴斯尔时代 (1870~1890) S形时代 (1890~1914) 第一章古代服装 第一节古埃及 一、男子服装 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缠腰布 卡拉西里斯(Kalasiris)贯头衣 丘尼克(Tunic)连衣裙 多莱帕里(Drapery)卷衣 二、女子服装 绳衣其他同男子

假发、假胡子 多配饰(彩陶、宝石….) 化妆品 鹰、蛇王权睡莲富饶 第二节古代西亚 一、苏美尔人 B.C. 3500 卡吾那凯斯(kaunakes)缠腰布 特点:面料 二、巴比伦人 B.C.2000 卷衣 三、亚述人 B.C. 1400 华美流苏、刺绣、宝石装饰 内衣:棉织物外衣:毛织物 男子丘尼克+卡夫坦型、丘尼克+乓乔型、丘尼克+卷衣 女子卷衣 四、波斯人 B.C. 600 原为山岳民族服装:北方型(鞣制皮草、紧身合体、裤、帽) 初:丘尼克*长裤 统治两河流域后,受卷衣影响 亢迪斯(宽松)喇叭袖、提花图案 古代服装中,古代波斯人对袖子进行造型。 第三节古希腊 一、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B.C.2000~B.C.1000) 克里特岛 B.C.3000 小亚细亚迁入许多居民 B.C.2600 青铜 B.C.2000 宫殿建筑象形文字 B.C.1600~1500 米诺斯王朝鼎盛时期 B.C.1400 开始衰退 B.C.1200 希腊多利安人入侵 迈锡尼 B.C.1600~1200 一、克里特人的服装 二、古希腊( B.C.800~B.C.146) B.C.3000~B.C.1200 爱琴文明 B.C.2000~B.C.1200 北方迁入:亚加亚、爱奥尼亚人、多利安人、伊奥利亚人毁灭爱琴文明B.C.800~600 建立许多奴隶制城邦 B.C.500中~400中

西方中世纪服装简介

西方中世纪服装 殷妙莹 09服工(1)班40906010119

西方中世纪服装 中世纪主要指欧洲罗马后期只文艺复兴前期之间的时代,起始于公元476年,结束于公元1453年。在此期间战争频繁,宗教纷争,封建制度的建立,影响及改变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和生活的意识。这段历史,是诞生近代欧洲国家形态的时期,也是欧洲各民族语言和文化形成的时期。 一综述 中世纪人们的衣着服饰,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结构上的封闭性,造型的宽大特征和头巾的流行是基督教对服装的直接影响.由于出于对上帝的奉献和对人生的禁欲,导致服装的自然美削减,而去极力掩饰人体的形态美,那种外在的,表面的,繁缛的装饰美,则是对上帝的歌颂。服装里镶金缀玉,精美刺绣,表现出一种中世纪圣歌的神圣韵律。服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点线面的组合,在色彩的对比调和之间寻找美的同时,服装也能体现出极强的理性色彩和立体感。中世纪服装是从古罗马的那种宽衣型文化而来的,经拜占庭文化的洗涤和古罗马文化的锤炼,哥特式文化的淘洗,发展成为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窄衣型文化.自此,西方服装一 改古典的那种平面和单纯,进入了三维立体 的构成时代. 中世纪欧洲的服式主要包括:拜占庭式、 罗马式、哥特式。 二拜占庭式 拜占庭时期,公元5~12世纪。拜占 庭式的服装有罗马文化的继承,同时糅合了 东方文化的精华。这时期的服装,宗教意识 浓厚,没有了古罗马服装自然悬垂的褶皱之 美,外形厚重保守。贵族服饰多是镶嵌珠宝,刺绣图案精美华丽;一般教徒则穿土布麻衣,色彩单调、呆板而保守。纺织品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并掺杂着大量基督教内容。诸如圆象征无穷、羊象征基督、鸽子象征神圣的精神;色彩也被赋予了宗教含义:白色--纯洁;蓝色--神圣;紫色--威严;绿色--青春;金色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营造出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意象造型结构,结构形态方面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涵、意境、气韵相吻合. 西方服装的最大特点是修饰显露出人体美.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的美感,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的理想,并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的表现性感.女装以大面积的露颈、露肩、露背、半胸来显露人体,男装则以填充物来加强肩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