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生态文明建设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

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我们清醒地把握住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行了不懈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据《中国青年报》XX年11月13日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

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定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

建生态文明走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为目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这种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工农业文明有相同的地方,即以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又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尊重自然,而不能竭泽而渔。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途径和具体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报告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我们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一些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收回成品137份。数据显示约76%的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余的认为有一些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 会偶尔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学生占了大部分,另外高达81%的同学表示偶尔会为了操近路而践踏草坪,能做到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只有18.92%,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环保意识,但是在践行方面能做到的就很少了。这说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只停留在意识方面,未能落实到行动上。大学生了解生态环保知识的渠道最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其次是书本杂志报刊、学校的宣传活动,通过学术讲座报告或与同学、老师交流了解的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由此说明面对学生群体,网络传媒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宣传手段,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同时学校的宣传活动也非常重要,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环保活动,既体验乐趣,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其增强环保意识,在生活中注意环保。另外,学校应增加相关讲座,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科技建设,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不清楚“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具体是哪一天,当电视报纸中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的时候,只有约30%的同学会认真看,而做 到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同学只有约19%。可见同学

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较低,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仍然比较匮乏。 对于我校生态环境和文明建设的满意度方面。80%以上的学生 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有少部分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学校在此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普遍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乱扔垃圾、 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破坏花草、水电浪费等。而约84%的学生认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一种适度节制的消费,可见,当代大学生还没有做到绿色消费。而且学校没有对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过度使用、水电浪费、乱扔垃圾等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没有进行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约90%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或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约92% 的学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是提高个人意识自觉维护,其余都认为需要靠一些奖惩措施。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说明同学们都能够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关键,另外,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高校更加应该做好校内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

毛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论文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专业班级:视觉传达12(02)班 成员姓名:蒋珠丽、徐镕、许旭虹、叶伊、蒋毅、李鑫、潘奕辰指导老师:钱厚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视觉传达12(02)班:蒋珠丽、徐镕、许旭虹、叶伊、蒋毅、李鑫、潘奕辰 指导老师:钱厚诚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理念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的吸收,更是对我国当前严峻环境形势的正面回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我省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真总结生态省建设经验,研究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分析法则,我们小组针对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高密度专项调研,旨在针对其问题进行精确统计并研究出解决对策,也希望可以为学院就业方针政策划提供参考,同时管中窥豹,通过分析其特殊性,对应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 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由此,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而深入了解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特点,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科学准确的应对之法。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目标大致可分为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质量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不断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大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现在而言,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坚持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 浙江省自2002年起,也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上,近三届浙江省委先后提出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引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有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毛概论文

有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毛概论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研究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二)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然而,乡镇企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以印染、制革、造纸等行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中,煤炭仍是其主要的能源消耗方式,这些生产企业直接将工业废气废水排出,不仅造成了农村空气的严重污染,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还造成了农村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也直接堆放在田间地头,使大量农田遭受严重污染。对此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将严重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 (三)能源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破坏严重 (四)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不足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的力度 (二)发展生态、高效的集约型农业 我国农业在过去一直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为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着生态、高效的方向发展。集约型的

生产方式不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而是依靠提 高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来增加,这是农业生产 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农业集约型发展,是一条低污染、低投入、 低消耗与高效益、高质量、高产出的道路。为此必须要改进传统的 耕作方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轻农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发 展的规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最终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性消费。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态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增强对环境侵权行为的认识能力,进而能够拿起法 律武器积极主动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宣传普及活动的开展,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通过积极教育与宣传引导让农 民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特定人群的教育宣传和引导,增强他们的 社会使命感和环保意识,比如农村污染大户,乡镇企业的负责人等。在这些人群中开展环保公德教育,培养环保社会责任感,提高环保 意识,使之自觉保护身边生态环境。 (四)加快生态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执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制定了近30部,立法速度 居各部门之首,但人们普遍感到环保官司仍然难打。据统计,“十 一五”期间,环境信访30多万件,行政复议2612件,相比之下, 行政诉讼只有980件,刑事诉讼只有30件,而真正通过司法诉讼渠 道解决的环境纠纷不足1%。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如此之难的原因 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环保问题无 法可依,比如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基本空白,标准体 系也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标准过低、尺度过宽,比如按原有法律,对水污染企业最高只能开 出100万元的罚单,按最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最高也仅处 以违法损失30%的罚款。此外,环保法律之间相互衔接不到位,不

毛概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全文 添加时间:2015-05-06 09:12:44作者:来源:新华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材料》

调研报告 河南省濮阳市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功经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然而,在如今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浪潮之中,城市人口的增多与城市建设的进程给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是我们当下建设“美丽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探索出一条统筹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道路。 通过初步的调研,本调研小组发现河南省濮阳市在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有着成功的实践,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城市建筑垃圾堆积以及市内河流---马颊河的治理问题。所以我们以河南省濮阳市对于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改造工程和马颊河治理工程为对象进行分析,探究其对于城市建筑垃圾和被污染的河道的处理模式,以期总结其在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可借鉴之处。 1.马颊河治理工程调研 1.1 马颊河调研报告背景 马颊河为古九河之一。因马颊河河势上广下窄,状如马颊而得名。发源于濮阳澶州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对马颊河进行疏挖,在清丰北将河线改入潴龙河,称新马颊河。今马颊河自濮阳县南关向北经清丰、南乐入河北大名县境,后入渤海。全长480公里,流域面积9450平方公里。濮阳市境内长62.5公里,流域面积1150平方公里。1972年按1964年雨型标准治理后,排涝流量为153立方米/秒,防洪按1961年雨型标准流量为237立方米/秒。1986年第一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建成后,马颊河除防洪排涝外,兼有濮清南干渠输水灌溉作用。 但是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工业产业建设步伐加快,濮阳的马颊河环境治理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马颊河的主要污染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废水、农村生活垃圾及农药化肥。马颊河水质恶化,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成为了一潭死水,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严重危害着居民的生活起居。马颊河曾列入住建部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黑臭水体全长10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 2010年以来,濮阳市政府致力于抢救马颊河生态环境,通过各种措施以及规章制度对于马颊河进行保护以及恢复。时至今日,马颊河治理工作已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马颊河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本调研小组对于马颊河的治理工作进行调研,分析濮阳市在治理已污染水资源的工作方法,以期总结其在城市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为其他地市的水资源治理工作提供借鉴之处。 1.2 治理效果分析 对于马颊河治理工作的成效,本调研小组从水质指标分析以及居民评价的分析两方面,通过前往相关部门调查资料,问卷调查,资料查阅等方法开展调研。 1.2.1水质指标分析 本调研小组对于马颊河的治理成效的各种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为取得马颊河治理前后的水质对比情况,我们需要科学地分析马颊河在过去以及现在的水质情况,进一步将其进行对比,得到治理的成效分析。本小组通过查阅政府工作资料以及进行水样的分析,得到了马颊河在治理前后的水质指标对比情况。 治理前马颊河各检测位点水质指标(2012.3.25采集)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1.1 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2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

毛概 生态文明建设

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我们清醒地把握住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行了不懈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

生态文明论文(毛概)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次次的雾霾、一次次地下水的污染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以史为鉴,可明得失,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认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我们组着重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与大家交流看法。 回顾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有目共睹,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北京、上海地区的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无疑都是不注重环保的恶果,如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将造成不可挽救的生态代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环保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也不容乐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坏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考验着我们当代人的智慧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可持续的增长”。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意识到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携手努力,开拓进取,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毛概论文

聚焦十八大“五位一体”之生态文明建设【摘要】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①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概括、新要求、新任务、新部署、新举措,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十七大的“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时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②那这个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必要性?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呢? 【关键字】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大气污染、水污染(water pollution)、重金属污染(pollution of heavy metal) 【正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这巨大的成就背后,我们却是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由“四位一体”变成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事实上,对于生态文明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早在十七大时,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③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不能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也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命科学学院高灿) [摘要]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下,自然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党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来进一步阐述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不仅意味着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相关制度、观念等的全面变革。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刻不容缓。 一、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一)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然存在。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任何取与予的行为的发生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或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和平发展理念,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愈益严重且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13 年1 月7-14 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等

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因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失依然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保守估算,中国污染经济损失占GDP 比例的低限估计要达到6% 以上。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自2000-2002 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人民政府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保中心等单位开展了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西部地区为13%,中东部为5%-12%,若考虑间接损失将更多。由此可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销蚀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仍有待增强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反作用其实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自古就有不要“毁林而猎、歇泽而渔”的教训。但发展到今天仍然产生诸多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主要是人们意识里还未予以高度重视,没有理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将环境代价纳入经济决策中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仅停留在理论的把握上,在实践中片面追求GDP 的发展,以GDP 论英雄,多报、虚报GDP,对环境问题是“口惠而实不至”。这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代价不予重视或不够重视的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普遍存在,它既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元凶,也是我们今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启示。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注重加强污染防治,并积极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毛概论文-论生态文明建设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注定是收获的季节。10月21日上午12点42分,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2200多名代表阵阵如潮的掌声中,在《国际歌》雄壮昂扬的乐曲声中,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十八大的圆满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众所周知,中国的发展最近十几年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模式,经济成果喜人,让我们也体会到了近在咫尺的国富民强。但同时,土地流失,水源污染,空气污染,这些尖锐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每当看见大大的烟囱排放着滚滚的黑烟,看见污浊的黑水混入清澈的小河,看见肥沃的土地圈起钢筋水泥,我在想,划算成GDP的它们是否值得。也许,被高速的发展冲昏了头脑的我们,经历了落后与贫穷不想再回到过去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挥霍着手里的资源,服务于当下,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纵然辉煌一时,但是能走多高?走多远?我们的目标不是下一个五年,下一个十年,或者下一个五十年,我们的目标是千秋万代的发展,健康的发展。所以,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振奋。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是什么?生态文明史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也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一些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时间我们的生态文明? 具体的,首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毛概论文——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论我国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 俞颖敏 (020101班,20101001569) 摘要:本文结合世界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变迁特点分析中国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结合和谐发展观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战略措施: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is, human civilizatio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ll analyze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faced,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mbined with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e should impro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eographical space, promote all-arou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tensify protection of the eco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system building to promote ecological progress. [Keywords]: Moder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一、现代化发展进程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短短的两百多年内, 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世界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同时产生了工业文明, 以无生命的东西为劳动对象, 材料与能源( 物质资源) 是其主要资源; 以工业科学技术为手段, 主要是依靠力学、物理学与化学等科学技术; 在不依附自然条件的工厂中进行。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 它使用的资源是物质与能量, 主要是煤、石油等能源和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等物源。工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并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运动在全球的扩张, 工业生产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危机, 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圈带来巨大的冲击。 信息化阶段, 开始了劳动过程的自动化, 并对通信过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从此产生了信息文明。作为主导产业的信息业, 它使用的资源是信息与知识, 它既不是物质, 也不是能量, 是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信息与知识的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电磁辐射和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废品。但利用信息通讯与管理,

毛概论文——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其次,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再次,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的温暖、形象而又富于诗意的理念,内涵丰富,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 首先,生态文明是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得不可

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因此,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再者,生态文明是社会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应仅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也不应仅仅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应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政策制度,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把握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生态文明出发,建设美丽中国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道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意味着我国决心在新的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以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摈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进行无废料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建设生态文明,是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