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实施方案

江西科技学院

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工作方案

(2015-2020)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总体目标 (1)

(一)建设背景 (1)

(二)指导思想 (2)

(三)总体目标 (2)

二、建设思路 (3)

(一)“四圈同心计划” (3)

(二)合作企业百强工程 (3)

(三)创新教育百强工程 (3)

(四)订单教育百强工程 (4)

三、建设内容 (4)

(一)搭建合作平台 (4)

1.畅通合作渠道 (4)

2.创新合作模式 (4)

(二)校企合作育人 (5)

3.完善合作育人体系 (5)

4.探索合作育人路径 (5)

5.着重开展两类教育 (6)

(三)打造专业集群 (6)

5.完善集群建设方案 (6)

6. 推行“1+1+1+N”计划 (7)

7. 稳步实现“六体重构” (7)

(四)双师队伍建设 (7)

8.引进——行业企业输入师资 (7)

9.培养——在岗教师挂职锻炼 (8)

10.互聘---实施岗位置换制度 (8)

11.激励——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8)

(五)技术研发合作 (9)

12.组建创新团队 (9)

13.搭建科技平台 (9)

14.促进专利转化 (9)

15.推进协同创新 (9)

四、试点推进 (10)

(一)学院试点 (10)

(二)专业试点 (10)

(三)班级试点 (11)

五、面临的困难 (11)

(一)校企存在目标分歧 (11)

(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11)

(三)内部思想不够统一 (12)

(四)建设基础尚显薄弱 (12)

(五)保障条件还不充分 (12)

一、建设背景与总体目标

(一)建设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是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综合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融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教育与就业、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断加强,二元主体的将变得更加紧密,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吸引更多的合作主体的加入,尤其是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等。在其发展至高级阶段,多元主体随着联系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最终完成?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多元主体在协同创新、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进行良性循环。

?产教融合生态圈?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它融政、校、企、协等多元主体于一体,共同在同一个平台下完成合作育人、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技能提升等功能模块。它具有主体多元、模式多样、互动共生、互利共赢的特点,并且在合作方式上表现出全面的包容性

与成长性。

正是基于?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这些特点,学校将?搭建校政、校协、校企、校校合作的平台,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产教融合、合作共育的培养新模式?确定为我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开放协同?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缔造?产教融合生态圈?,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努力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共生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全面提高学校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总体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着?三个摇篮?的总体目标,即将我校打造成为培养工程师、小微企业主和生产知识产权的摇篮;以提升学生?三个能力?为主线,即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开展?四类合作?,即校政、校协、校企、校校四种类型的合作;努力搭建?一体两翼?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即以学校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昌东工业园区为两翼的共生共荣的有机生态圈,立足南昌,面向全国,努力把江西科技学院建设成有特色的应用型全国一流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在?产教融合生态圈?内,努力构筑?四大功能模块?,即协同育人、专业建设、师资共享、技术研发;实现?五个对接?,即学院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终实现主体共生、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利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二、建设思路

(一)“四圈同心计划”

学校将积极开展?四圈同心计划?,从校地、校协、校企三个层面,形成四个同心圈层,即学校与地方工业园区展开深入合作,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地域圈;二级学院对接地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圈;各个专业与多家企业单位开展合作育人,形成产教融合的企业圈;课程设臵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深度对接,形成面向就业的岗位圈,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四层结构。

(二)合作企业百强工程

学校将稳步推进?合作企业百强工程?,与一百家品牌企业展开合作育人,同时,上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题网站,完成教师培训、应用研发、技术转化、成果推广;学生技能培养、岗位锻炼、创新实践等相关功能模块,并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合作项目,达到平台引项目,项目促平台。

(三)创新教育百强工程

学校将继续扩大创新教育规模,通过推进?创新教育百强工程?,

即组建一百个创新班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遴选优秀的创新班组、创新活动,在全校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订单教育百强工程

学校面向学生就业,扩大校企合作范围,积极开展订单教育,推进?订单教育百强工程?,即组建一百个订单班,面向企业岗位需求,开展切实有效的订单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建设内容

(一)搭建合作平台

校政、校协、校企、校校四类合作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重要支撑,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政、校协、校企、校校四类合作,寻找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合作伙伴,开展切实可行的合作培养。

1.畅通合作渠道

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制定相应合作制度,畅通合作渠道,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以及其他学校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充分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产地共建、产教融合,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区域、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2.创新合作模式

学校积极创新多种合作模式,开展引入式(引入经营实体,以生

产实习方式参与教育教学)、共建式(针对共同需求,共建实训基地)、融入式(引进企业人才标准,企业定制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委托式(将课程中实训项目委托给相关企业承担)、互动式(由校企双方按照各自优势,合作办专业、办班级)、订单式等。各学院将根据本学院专业特点,自由选择合作方式与合作企业,依托合作平台,展开合作育人,最终反哺合作平台,不断繁荣?产教融合生态圈?。(二)校企合作育人

在?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校企合作育人作为双方共赢的利益核心,承担着整个?生态圈?运转动力的重要较色。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照行业需求、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办学,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完善合作育人体系

在专业设臵与培养方案制定阶段,学校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建立多元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导向设臵和调整专业,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建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培养计划。双方在课程体系设臵、教材编写、实践教学、项目化培养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在质量评价环节,引入企业评价机制,通过过程性、终结性考核方法的结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价。

4.探索合作育人路径

以卓越工程师项目为依托,在试点专业协同制定人才标准,学生在校内工程训练课堂进行仿真训练,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物操作,

在教学中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实行启发性、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探索?多对多?的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互联网+学院?,学校与多家电商企业联合开设班级、开发课程和教材、组建实验实训室和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考核、学生就业,培养环节双向融合,联合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

探索?企业+学院?的联合育人模式,借鉴?互联网+学院?的成功模式,发挥各二级学院专业优势,建立各自的?企业+学院?,全面推进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步伐。预计在2020年,每个二级学院都建将建立起?企业+学院?,实现育人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5.着重开展两类教育

积极开展?订单班?教育,扩大现有订单教育的规模,推行?订单100计划?,争取在2020年将订单班数量提升至100个,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两平台+N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设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同时推出?创新100计划?,争取到2020年开设100个?创新班?,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打造专业集群

5.完善集群建设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办公室,深度挖掘地方产业发展的政策信息、项目信息,建立地方产业资料库;全面整合学校现有专业、技术等相关资源,与地方产业进行一一比对,形成地方产业发展与我校专业设臵情况对比分析报告;依托分析报告,全面规划重点建设三大专业集群,

支持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6. 推行“1+1+1+N”计划

理清产业结构调整态势,梳理三大专业集群所对应的各产业链,将其与学校现有专业进行一一对应,分析对应后的各专业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促进?经济产业链、职业岗位链、专业教学链有机结合。全面推进?1+1+1+N?计划,至2020年底,争取在专业集群的重点专业中完成一个专业对应一个行业,结合一家品牌企业,建立一个?企业+学院?,并与N家地方性企业展开合作育人。

7. 稳步实现“六体重构”

打破院系设臵,建立校企双主体的专业集群指导委员会,重构基于产业需求的专业体系;推行企业专家师资选拔机制,重构基于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重构基于生产需要的技能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引进第三方评价制度,重构基于质量保障的测评体系。

(四)双师队伍建设

8.引进——行业企业输入师资

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重点引进专业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聘教师,来校为师生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计划联合合作企业,共同推出?江西科技学院企业精英系列讲座?;同时,学校将推出?百名双师型教学明星?计划,学校预计在未来的四年中引进一百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成的双师型教学明星。

9.培养——在岗教师挂职锻炼

学校将委派专职教师去企业学习、挂职锻炼的常态化,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学校将推行青年教师?双师型+实践教学许可证+社会行业岗位实践?制度,?双师型?是指鼓励青年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双师型?资格,即取得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认定的高级专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许可证?是指学校对青年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前进行统一考核、试讲,合格者发证上岗;?社会行业岗位实践?是指承担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每两年必须在本专业相近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撰写实践报告。

10.互聘---实施岗位置换制度

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企业骨干、精英到学校任教的形式,臵换出在校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训。实施岗位臵换制度,企业可以把先进的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学校,培养需要的人才;教师也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11.激励——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学校制定《江西科技学院?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竞争淘汰机制?、?评价约束机制?等一整套?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审核机制。

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精力充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学校将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考核,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交替进行,并将?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职称、福利、奖金等直接挂钩。建立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的机制,并形成按创新和质量及研究能力分配资源的激励机制,提升学校

服务区域科研能力、水平及技术贡献率。

(五)技术研发合作

12.组建创新团队

学校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以产业需求及技术发展为导向,共同成立研发中心,组建创新团队,提高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研究解决行业、企业在技术革新方面的难题。

13.搭建科技平台

学校与相关合作单位在科研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申报科技平台,共同引入科研项目,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积极引入企业资金,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展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学校将不断扩大科技平台规模,在未来三至五年再组建2个以上省级平台、4个以上市级平台。

14.促进专利转化

遵循?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强化服务?的指导方针,利用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院与科技园企业互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建立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大学生科技园成为专利转化、学生创业、校企合作的重要基地。

15.推进协同创新

学校依托汽车工程学院申报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汇聚各方资源,整合合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组建创新团队,以适应江西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点,积极开展面

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以适应江西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

四、试点推进

(一)学院试点

组织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地方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行业+学院?,共同实施校企合作育人。

在各二级学院全面推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遴选品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打破院系设臵,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集群。试点建设汽车类专业集群,该专业集群融汽车、信息、机械三个学院相关专业(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于一体,支持我省的汽车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二)专业试点

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依托?卓越工程师?、?专业综合改革?和?2011协同创新?等项目,从六个方面开展贯穿育人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即召开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导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引入行业标准、企业岗位需求,共同编写教材,进行课程改革;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实践教学;侧重企业评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共同考核;打造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引入协同创新项目,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努力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打造成我校?产教融合生态圈?的一张名片。

在各专业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

(三)班级试点

依据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项指标,遴选出?十佳创新班集体?,在?十佳创新班集体?开展课程改革试点,实施课程重组计划,进行模块化、项目化、双师化教学;推广考试改革、考核改革、综合评价等改革项目;积极引导班集体学员进行发明创造、专利申报、论文发表等课外创新项目。积极宣传?十佳创新班集体?的优秀成果。

各二级学院创新班、订单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五、面临的困难

(一)校企存在目标分歧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校企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分歧,“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校方“一头热”,企业反应不够热烈,双方合作层次较浅,形式较单一。这一方面与学校自身能力有关,学校在办学资金来源、师资引进、技术研发等方面能力不强,校企双方力量不均衡,往往“校弱企强”,与企业难以找到合作的共赢点,另一方面,因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难以产生短期经济效益,这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途径等方面难免存在分歧。

(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力度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比。政府的支持理论倡导、形式鼓励居多,实质性的人才、技术、政策、资金、招生就业等方面扶持有限,使得学校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生态圈建设中面临着核心驱动力不足的困境。

(三)内部思想不够统一

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教师甚至管理者对产教融合的理念知之不多。二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深刻,对产教融合生态圈模式研究不深,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各二级学院因专业性质的差异、育人目标差别、师资力量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在推进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创新能力缺乏、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因此统筹规划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范引导各二级学院与企业的合作行为显得十分必要。

(四)建设基础尚显薄弱

建设“产教融合生态圈”需要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发展至一定阶段才能完成,但当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建设基础尚显薄弱。具体反映在:学校服务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创新团队、创新平台还不能完满足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需求;校企合作单位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育人还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保障条件还不充分

由于建设“产教融合生态圈”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各方面的保障条件还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总结;全校范围内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氛围还不够浓厚;与“产教融合生态圈”相适应的各类制度还不够完善;“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组织领导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还没有向“产教融合生态圈”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