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度优化设计

合集下载

NE6111SHEV1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研发

NE6111SHEV1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研发

2)高速 、静音 、大转矩驱 动减速 器。 3)高效 水冷永 磁电动机 。
4) 车的轻量 化 。 整
1 . 主 要 难 点 及 创 新 .2 2
1 )系统的配套 体系组织 和产业化 推进 。
1 )支持 上述 动力 系统技 术平 台智能化控 制 。 2 )对 整车 其他 系统 的智 能化 控制 。失 效和故 障
6 )制 造 工 艺 优 化 。体 现 在 应 力 蒙 皮 、车 身 减 振 ,隔热和耐腐 工艺处理方 面 。
12 主 要 技 术 问题 、 难 点 及 创 新 .
121 主要 技 术 问题 ..
1 )机 电耦 合 。实现 最佳 机 电混合 度 ,确定耦 合
方式和装 置 。
2) 能控 制 。实现 能量 仿真 分 配 ,制 动能量 回 智 馈 、发动机 、电机 、电池协 同工作 优化 ,工作状 态模
随 着 全球 气候 逐 步 恶 化 、城 市 大气 污 染加 剧 和
全及燃料 安全警示 和控制 ;电池 组 的热 管理控制 ;制 动 蹄片磨损信 息传递 控制 。 3)电动辅 助 系统 的智 能化控制 ( 电动助 力转 向 系统 和制动 系统 、电动空气调 节系统 等 )。
113 整 车优 化 设 计 技 术 平 台 ..
2 )系统 的可靠性 。 3)动力 电池 及超 大 电容器 的组合 应用 和动力 电
池 的使用 寿命 错 控制 ;网络通信 及信号 传递控制 ;强 电安
维普资讯
客 车 技 术 与 研 究 2 0 年 第1 08 期
摘 要 :简要介绍N 61s正v 客车开发过程和产品设计、造型、结构特点和主要参数及技术要点、改进思路。 E 11 卜 1
关键词 :新能 源 ;客车 ;设 计 ;结 构 ;性 能 ;参数 ;造型

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综述

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综述

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综述摘要: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环境,满足电气化线路/非电气化线路的跨线运行需求,提高转运效率,提升非电气化线路的运行能效、降低排放,是推进交通运输体系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技术。

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技术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充分发挥现有的混合动力机车研究基础和优势,在保障车辆运行安全的基础上,以整车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为发展目标,深度开展整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提升系统能效,开发高效的混合动力一体化热管理与安全防护技术。

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作为新型技术体系,国内外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行业应建立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的完整标准体系,指导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技术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引言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和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而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市场还将不断扩大。

但要使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在交通运输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措施以及完整而科学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体系作为支撑,才能保证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能够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为此,我国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行业应从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保证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发展现状1.1国家政策扶持方面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各大汽车制造企业都在改变原有的汽车制造理念和想法,开始投入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开始大力开发和研究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用这种方式来满足严苛的环保政策。

同时在严苛的环保政策下,国家为了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开发和研究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并对电动汽车的采购和制造提出了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补偿措施。

目前全国多数的城市都已经将传统的燃油汽车换成了现代化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这些汽车中多数都以纯电力驱动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结合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汽车,它可以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下自动切换使用燃油和电力,以达到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更低的排放。

而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则是实现这种自动切换的关键。

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回收
混合动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通过制动器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电池中,以便在需要时使用。

这种能量回收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能量浪费。

2. 能量分配
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统会根据当前的驾驶模式和驾驶条件,自动分配燃油和电力的使用比例。

例如,在低速行驶时,电动机会更多地参与驱动,以提高燃油效率;而在高速行驶时,燃油发动机会更多地参与驱动,以提供更大的动力输出。

3. 能量优化
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优化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率。

例如,在启动时,电动机可以先
将车辆加速到一定速度,然后再由燃油发动机接管驱动,以减少燃油的消耗。

4. 能量储存
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是储存能量的关键部件,因此能量管理系统需要对电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和寿命。

例如,系统会监测电池的充电状态和温度,以避免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实现高效能量利用和低排放的关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汽车耦合器齿轮模糊化优化设计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汽车耦合器齿轮模糊化优化设计

曲疲 劳 强 度 的要 求 以及 几 何边 界 约束 条 件 下 ,使 该齿 轮传动 具 有最小 体积 。
3 确 立设计 变量和 目标 函数
3.1 设 计变 量
取 模 数rn,小 齿 轮 齿数 z。,和 齿 宽 系数 作 为
设 计 变 量 。模 数 直 接 影 响 齿 轮 的 大 小 和强 度 ;模
、l 勺 化
一 种新型混合动 力汽车耦合 器齿轮模糊化优化设计
A new hybrid car of gear coupling design of fuzzy optim ization
蒋智庆
JlANG Zhi—qing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环境工程系 ,柳 州 545006)
标 函数 和 几何 约束 条件 都是确 定 的 ,性 能 约 束 条件 由于 考 虑 了设 计 水 平 、制
造 水 平 、材 质 好坏 、使 用条件 等 因素
的影 响 , 而这 些 因 素都 具 有 不 同程 度 的模 糊 性 ,因此具 有模 糊性 。
通 过 以上 分 析得 出建 立 的齿 轮模 糊 优化 模型 是一 个非对 称模 糊优 化模 型 ,可表 达为 求 :
[142] 第34卷 第2期 2012—02(上 )
I 訇 似
齿 宽 系 数 一 般 取 0.9≤
g3(X)=0.9一X3 0 g4(X)=X3一1.4 0
≤ 1.4, 得 :
4.2 性 能约束 齿面 接触 疲劳 强度 限制 ,根 据文 献【5,6】有 :
G H=ZHZE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09—01 34(201 2)o2(上 )一0142—03
Doi:1 0.3969/J.issn.1 009-01 34.201 2.2(上 ).49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新技术、新结构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新技术、新结构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新技术、新结构系统说明BJ6127PHEVCA-2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目录1、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的构型2、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关键技术开发3、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系统选型计算4、制动能量回馈系统说明5、动力电池参数6、电机及控制系统7、福田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特点BJ6127PHEVCA-2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新技术、新结构整车系统说明1、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的构型福田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采用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路线,结构如图1所示,它基于成熟和先进的自动离合器和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技术,在自动离合器的输出和自动变速箱的输入之间加入一个高效率低速大扭矩永磁式牵引电动机/发电机,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使用工况进行智能化控制,内燃机和电机既可分别单独驱动车辆, 也可联合动作共同驱动车辆,实现不同的系统工作模式,使车辆经济性及排放处于最佳状态。

这种并联系统提供了串联系统中所没有的冗余操作运行模式,因此,在电机系统出现故障时,仍然可以像传统车一样运行,从而大大提高整车的出勤率。

图1 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动力系统构型示意图2、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关键技术开发2.1、关键部件选型北汽福田欧辉客车公司从2004年开始从事混合动力客车的研发工作,通过考察、比较国内外混合动力系统技术路线的优缺点,确定了立足于自主开发,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研发模式。

①技术路线选型通过比较当前串联、并联及混联三种典型技术路线的优缺点,结合计划开发的城市客车使用环境、特点要求,福田汽车选择了可靠性更有保障、性价比更优的并联技术路线。

②自动变速箱技术选型福田汽车通过借鉴国外特别是混合动力客车应用较为普遍的国外市场成功的经验:应用较为成熟的混合动力系统均基于一个成熟的自动变速箱(AT或AMT)技术基础,如美国商用车应用最多的基于ALLISON AT技术基础的ALLISON EV(EP40和EP50) 混合动力系统、基于AMT 技术基础的EATON HYBRID系统等;反观国内制约混合动力客车应用推广的技术瓶颈恰恰正是没有一套成熟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同期通过比较AT与AMT的性能价格比,相(近)同扭矩条件AT一般为AMT价格的2.5~3倍,结合国内产品市场潜在的消费能力,福田汽车确定了选择基于AMT技术基础构建混合动力系统的基本思路。

某混合动力汽车侧面碰撞中B柱可靠性优化设计

某混合动力汽车侧面碰撞中B柱可靠性优化设计

某混合动力汽车侧面碰撞中B柱可靠性优化设计曹立波;刘衡;武和全【摘要】对某混合动力汽车侧面碰撞B柱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

设计中,结合试验设计理论、响应面模型、可靠性优化设计,基于产品质量工程,以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和美国新车评价规程(US-NCAP)的侧面碰撞试验法规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交通事故调查统计数据。

选取对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有重要影响的B柱内板、外板和加强板的壁厚和内板、外板材料屈服强度为设计变量。

结果表明:在满足碰撞角度在-30°~30°和碰撞速度在40~60 km/h的混合动力汽车B柱耐撞性和可靠性要求条件下,90%、95%可靠性优化设计分别使得B柱质量降低了11.86%和10.34%。

%A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design was done for a B-pilar of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in side impact. The design combined using of experiments,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s, the reliability theor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desig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roduct quality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side impact test regulations of the China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C-NCAP)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US-NCAP), and using the statistic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afifc accident investigation. The design variables were considered choosing the dimensions (such as thicknesses) and the materials (such as yield strengths) of the inner panel, the outer panel and the reinforcing plate, which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safety performance in side impact crash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design makes the B-pilar mass decrease 11.86% and 10.34% respectively with the reliabilities of 90%and 95% with the impact angle in -30°~30° and impact velocity in 40~60 km/h.【期刊名称】《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年(卷),期】2016(007)003【总页数】7页(P272-278)【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侧面碰撞;B柱;试验设计;响应面模型;优化【作者】曹立波;刘衡;武和全【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2;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2;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2;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车辆轻量化与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1.91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侧面碰撞占32%,高于其他各类交通事故形态;在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中,侧面碰撞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30.1%[1-2]。

两种构思独特的混合动力驱动

两种构思独特的混合动力驱动

发集 团分 别 设 计 了 “ 怪 的 混合 动 力 驱 动 ” d- 古 od
blh bi ) a y r s 。现将 这 两 种构 思 独 特 的 “ l d 古怪 的混 合动力 驱动 ” 方式 的设计 构思 介绍如 下 :
设 计方 案 , 但可提 高发 动机 的效 率 , 不 还可 改 善废 气 排放 的质 量和 降低发 动机 磨损 。 怎 样能 使 这 台新 奇 的发 动机 按照 2冲程 循环 的程 序 工 作 呢 ?具 体诀 窍是 : 入 2冲 程 发 电机 进 气缸 内的新 鲜空 气 , 已在 作 为 “ 气 压 缩 机 ” 早 空 的
应 用 尚存在 某 些 瓶 颈 有 待解 决 的 今天 , 油一 电 ” “ 混合动 力驱 动 的开发 , 全球 汽车业 界普 遍 看好 。 在
但 是 , 油一 电 ” 合 动 力 驱 动 方 式 , 构 复 “ 混 结 杂 , 价 昂贵, 造 市场 竞 争 力 受 到 一 定 程 度 的制 约 。
压 缩空气 供 应 给 “ 2冲 程 发 动 机 ” 用 。 这样 , 使 可
辆 的燃 油经济性 1%左 右 。不难看 出 , 5 这一 “ 怪 古
的混 合 动力 驱 动 ” 式 , 是 结 构 复 杂 的 、 方 不 电子 时
代 的产 品 , 似 乎 回归 到 了结 构 简 易 的蒸 气 机 时 它 代 。而且 , 其所 用能 源 10 0 %是 废物 利 用 。宝马 公
气 缸 内经过 高 度 压 缩 , 速 冲人 按 2冲程 循 环 工 快
( )德 国宝 马 汽 车公 司 的“ 怪 的混 合 动 力 1 古
驱动 ” 方式 , 基 于一 种 “ 花 费 能 源 , 赚 到 能 是 不 可 源 ” S m tigf .ohn ) ( o ehn - r tig 的思 路 , 汽 车上 的 内 on 将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必要性及关键技术分析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必要性及关键技术分析

10.16638/ki.1671-7988.2021.02.067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必要性及关键技术分析*杨仕清(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300)摘要:混合动力汽车综合了内燃机驱动式汽车及电动机驱动式汽车的二者优势,具有环保、节油的特点,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

文章主要阐述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混合动力汽车应用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混合动力汽车性能的关键性技术。

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必要性;关键技术中图分类号:U46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02-210-03Necessity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Yang Shiqing( Yunnan V ocational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Yunnan Kunming 650300 )Abstract: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driven vehicle and motor-driven vehicl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uel-saving, and has been widely valued by various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is described, the necessity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Keyword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necessity; Key technologiesCLC NO.: U461.99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21)02-210-031 引言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甚至已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各国对此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度优化设计 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主要指整车特性参数设计.它是在系统构型与总成类型选择的基础上,对总成参数进行合理匹配设计与优化的一系列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各动力总成如发动机、电动机、电池的功率和容量等特性参数,而所有这些参数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动机与电动机功率的确定,即混合度的设计,因为在确定了发动机功率后,其他特性参数如发动机最高转速、最大转矩和机械传动系参数等都可以按传统汽车的设计方法来进行研究和确定,电池参数可依据电动机参数来进行选择,因此混合动力汽车特性参数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两动力源之间功率的合理匹配,即混合度的设计。 (一)混合度的基本概念 所谓混合度,指的是电系统功率Pelec占总功率Ptotal的百分比,即:

%100totalelecPPH (12-1)

对于不同的传动系构型,混合度的定义会略有不同。对于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度定义为:

%100emmPPPH (12-2)

对于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所有动力均由电动机提供,电动机功率也就是动力源总功率需求,它属于电电混合形式,即发动机发电机组输出的电功率和电池输出的电功率混合一起向电动机提供驱动功率,所以混合度定义为电池系统功率与电动机功率的比值:

%100messPPH (12-3)

式中,Pe,Pm为发动机、电动机功率;Pess为电能存储系统(即电池)功率。 上述动力源功率是指额定功率,它反映动力源的持续最大输出能力。 从混合度定义可知,混合度越大.说明发动机占的比例越小,越接近纯电动汽车。相 反,混合度越小,相应发动机功率较大,越接近传统汽车。可以认为传统汽车是混合度为0 的混合动力汽车,而纯电动汽车是混合度为l的混合动力汽车。 如图12-28所示.不同的混合度代表不同类型的汽车,从传统型到助力型、双模式、续驶里程延伸型.最后到纯电动,混合度是逐渐增大的。从混合动力汽车类型与混合度关系可 以看出,对于双模式型,即电功率与发动机功率基本相同,混合度约为50%。这种类型汽车的主要特点为:既可以充当传统汽车在郊外行驶,也可充当纯电动汽车以零排放模式行驶相当长距离。因此,这种系统的发动机、电动机与电池选择都较大.系统复杂,成本较高。续驶里程延伸型HEV是在普通电动车辆上增加一附加的车载能源(或原动机)并及时为蓄电池补充充电(或承担部分车辆行驶功率),减小蓄电池的能量消耗,延长电动车辆的续行里程,其电池组容量通常较大,使整车质量与成本增加,另外,其电机功率通常大于发动机功率.即混合度大于50%。而助力型HEV.发动机为主动力源,电动机作为辅助动力源以优化发动机的工作特性,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降低排放,具有良好的节能潜力,同时整车布置、质量与成本也非常有利,因此,这种助力型是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其混合度小于50%。 从混合度概念可知,混合度可直接表明两动力源的功率组合,是混合动力汽车重要特性 参数,混合动力汽车特性参数设计问题的核心就是混合度设计。 (二)混合度的合理选择 如上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技术优势之一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汽车由于“大马拉小车”而导致的油耗居高不下的问题。而这种技术优势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混合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车马匹配”。所谓的“车马匹配”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技术,车辆的总功率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化和调节的,在正常行驶条件下,电助力系统可不参与工作,这相当于传统汽车上采用的“断缸”技术的另一种形式。二是通过合理减小发动机功率,可有效提高其负荷率,从而改善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为了对混合度的合理选择提供定性指导,下面先就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度对整车的影啊作一综合分析。 总体上,混合度影响混合动力汽车类型、整车质量、成本、用途、燃油经济性等。对于某一具体混合动力汽车、成本和燃油经济性是混合度最主要的影响方面,也是混合度设计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1混合动力汽车类型 混合动力汽车可根据混合度大小划分,当混合度H大于50%为续驶里程延伸型,小于50%为助力型,接近50%为双模式型。另外,根据行驶前后蓄电池荷电状态SOC变化情况, 混合动力汽车也可划分为电量维持型(Charge Sustaining)和电量可消耗型(Charge Depleting)两种。一般情况,对于电量维持型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它的电池电量在实际行车过程中可自动补充,无需车外充电器补充电量,一般电池容量较小,其混合度H相对较小;而电量消耗型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电量在行车过程中无法得到平衡,更接近纯电动汽车,电池选择较大,需要车外充电器补充电量,因此,混合度H相对较大。 2整车质量 混合度对整车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一般地,混合度越大,整车质量会增加.如图l2-29所示为某一混合动力轿车的混合度与整车质量的关系,可见,混合度对整车质量影响其实并不大,混合度增加很大幅度,而整车质量变化约5%。对于丰田公司的Prius,随混合度的增加整车质量的变化较小,其中04款Prius,其整车质量仅增加1%,因此,可基本忽略对质量的影响。 3整车成本 研究表明,混合度对整车成本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系统的成本和电动机功率基本成线性关系正比例增长。随着混合度增大,电动机功率越大,相应的电动机控制器和大功率控制元件成本也就大大提高时电池成本也随之升高。在发动机技术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整车成本随发动机功率的增加不比其随电动机功率变化的快,因此,选择混合度较小的方案是比较明智的。但是,混合度与整车成本的关系很难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主要原因是混合动力元件成本很大程度依赖于技术成熟度、产量大小,混合动力元件生产商向整车商供货的涨价额度以及其他随市场变化不确定因素等。尤其在国内,混合动力总成还不完全成熟和产业化,其精确的成本模型更难建立,因此,在混合度设计方法研究中,仅能定性考虑混合度对成本的影响。 4用途 相对于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由于混合度的灵活选择,使其用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混合度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整车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对于小型汽车如轿车,混合度不宜选择过高,因为混合度过高,增加了电池,电动机系统在空间布置实现上的难度。另外,车常在郊外行驶,如果混合度较大,相应发动机功率较小,整车大部分时间为电系统工作能量经二次转换导致整车效率过低.所以,更适合采用轻度混合系统,让电动机作为调节装置使发动机工作在高效区域内,直接通过机械联接方式驱动车轮,使整个系统的效率得到提高。 5排放和燃油经济性 混合度对整车排放、燃油经济性影响比较显著,一般地,混合度越大,其节能效果越好,整车排放、燃油经济性也越好。丰田公司根据轻型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度大小定义了三种类型,其中类型I为微度或轻度混合型(minimal),其混合度在10%以下,主要是用来取消发动机怠速以节省燃油消耗,电动机仅为了起动发动机,而基本不能回收再生制动能量,因此,其节能效果有限,该类型的代表车型为CM Silverado,其节能效果只有10%左右。类型Ⅱ为中度或中等混合型(mild),其电压与电动机功率都比类型I的要大,即混合度更大,大致在10%~40%之间,典型代表为本田公司的Insight,其节能效果在30%~50%左右。类型Ⅲ为全混合(full),典型代表是丰田公司的Prius,其混合度更大,为40%左右,整车节能更明显,其城市燃油经济性可提高80%。 上述分析表明,对于某一具体构型的混合动力汽车而言,随着混合度提高,发动机逐渐减小和电动机逐渐增大,原则上能更充分发挥整车的节能效果。但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市场成本的导向.当前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度大多还以轻度混合或中等混合为主。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统计表明,对于轻型汽车,混合度大多数比较小,都不超过45%,部分混合动力轿车的混合度统计如表12-3所示。对于城市客车或货车,统计了部分车型如表12-4所示,从中可见,中、重型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度选择同样较小,也以轻度混合为主。

不过混合度的选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电池技术,大功率电子器材和电机控制器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混合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如图12-30所示。 综上所述,从降低排放及燃油消耗的角度来考虑,混合度应选择较大值,而从成本来考虑,混合度选择较小值则更合适。就目前技术状态来讲,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度的基本选择原则是以轻度混合为主。 (三)混合度优化设计方法 上述混合度对整车影响的研究只能定性指出混合动力汽车应以轻度混合为主,即混合度应小于0.5,但在O~0.5范围内混合度具体如何设计,其合理选择范围应取多大?这些都需要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混合度优化设计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对混合动力汽车设计方法有不少研究,其中吉林大学的“混合动力汽车研究”课题组提出了混合度优化设计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方法首先提出作为混合度设计重要约束条件的动力源总功率设计方法和电池电量平衡算法,然后研究确定混合度的边值条件,最后根据设计目标函数,通过优化方法(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确定最佳混合度。 l混合度设计问题描述 (1)混合动力汽车设计问题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是在传统汽车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很多混合动力汽车的设计是基于某一传统型汽车,其设计要求均是在保证与其传统型汽车动力性一致的前提下,对燃油经济性、排放性提出改善目标,即设计要求提出如下: 经济性能指标 (和,或)排放性能指标 约束条件为: 加速性能指标 爬坡性能指标 设计变量为: 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特性参数 上述设计问题(仅以燃油经济性为设计目标为例)转换为数学表示形式如下: 目标函数: min L/100km (12-4) 设计变量: 发动机功率:Pe 电动机功率:Pm 电池容量:C(或Bat Cap) (12-5) 约束条件: 最高车速:vmax (12-6)

加速性Tvvt~0 (12-7) 直接挡车速vi 爬坡能力 爬坡度i1或 (12-8) 最大爬坡度imax

工况加速性:cuv (12-9) 工况电能量平衡:csocsoc (12-10) 式中,L/100km为百公里油耗;Pe,Pm为发动机和电动机功率(kW);C,BatCap为电池容量(A·h)和电容量(kW·h);vmax为设计指标的最高车速(km/h);v0 ,vt为加速过程初始和末速度(km/h);T为加速时间(s);vi ,i1为爬坡车速(km/h)和爬坡度(%);imax1为最大爬坡度(%),通常是指一挡最大爬坡度;△v,△uc为跟随工况车速误差及其限值(km/h),一般限值不超过±3km/h; △soc,△socc为工况前后电池soc变化量及其最大限值,电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