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

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
人教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课时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审核人编号使用人编写时间

1.2人口的空间变化①景华府03 2013/1/12

一、本节目标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

3.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原因及特点。

4.通过读图、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运用对比法具体分析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及人口迁移主要原因。

二、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读教材P8相关文字)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2.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3.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

a.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跨越一定的界线,改变;

B. 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年及以上;

知识点二:人口迁移的分类(读教材P8、P9相关图文)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⑴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年)的迁移活动。

⑵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移方向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

的移民为主

整体:旧大陆→新大陆

具体: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亚洲→美洲

中、日、印→东南亚

地理大发现,

新航线开辟,

资本主义发

展和殖民主

义扩张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

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

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国家流

向国家;定居移

民减少,

人口增加

整体: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具体:

拉美→北美

东南亚→西亚

南欧→西欧

(欧洲变为人口迁入区,拉美和

亚洲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

各国经济发

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2. 国内人口迁移:

⑴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向另一个移居的现象。

⑵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迁移特点迁移方向原因

古代大批迁移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

地区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

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

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当代新中国成

立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地迁移

东部→东北、西北、西南

沿海→内陆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以来

人口迁移的,

也发生明显变化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镇

贫困区→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

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

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迁入地①为迁入地提高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②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促进文化交流

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

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对就业、住房、

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带来

了巨大压力。

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三、问题探究

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类别概念区别联系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迁出和迁

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

人口移动现象

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改

人口迁移与人口

流动是人口移动

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外出活动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①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②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③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④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⑤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⑥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⑦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2. 读图教材P8图1.8,二战前为迁出地,二战后改为迁入地的是哪个大洲?二战前为迁入地,二战后改为迁出地的是哪个大洲?二战前后均为迁入地的是哪个大洲?在下面的方框内填写“迁入”、“迁出”。

四、典例剖析

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

题。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 .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解析:该题是对人口迁移的比较典型的考察方式,在掌握课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试题中所给的信息具体分析问题。

1. A

2. C

五、实战演练

1.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 .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 .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 .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2.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C .省际人口迁移

D .人口流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 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4.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 .农村到城市

B .城市到农村

C .农村到农村

D .城市到城市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拉丁美洲

19世纪前

二战后

欧洲

19世纪前

二战后

北美

19世纪前

二战后

5.下列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地的是( )

A.上海

B.四川

C.广东

D.江苏

6. 二战以后人口迁移的流向是( )

A.欧洲仍是迁出区

B.北美仍是迁入区

C.拉美由迁出区变为迁入区

D.大洋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7. 从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 )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图1为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从中看出,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 和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9. 读图2大西洋两侧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15—19世纪以前,图示区域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总特点是 ;其中被强制性迁移的是 (图中字母)地区;从B 到D 如果顺着洋流航行,则依次经过的洋流是 。

(2)图中A 、B 、C 、D 四地,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的是 ,由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

(3)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是: 。

六、学习反思

图1 图2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单识清一化学系列之知嘉祥高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第一章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一、周期表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3周期)1、2 、短周期(第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过渡元素 3个纵行)第Ⅷ族1个(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点燃点燃 O 2Na + O Na Li4Li + OO 22 222 2 Na + 2HO =2NaOH + H↑2K + 2HO =2KOH + H↑22222R + 2 HO =2 ROH + H ↑ 2 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Li到Cs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的金属性逐渐Cs所以从Li到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增强。(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到I)2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 H = 2 HX 22 卤素单质与H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2(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 =2NaCl + Br 氧化性:Cl________Br ;还原性:Cl_____Br2222-- 2NaI +Cl =--2NaBr 2NaCl + I 氧化性:Cl_______I ;还原性:Cl_____I 2222--2NaI +Br =2NaBr + I 氧化性:Br_______I ;还原性:Br______I 2222 结论: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增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②与H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2③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

必修二人口

专题知识体系对比与分析框架图 一、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分析与整理 教材正文部分教材非正文部分 地图版地理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环流与气压带 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风带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冷锋 气团和锋暖锋 几种重要的准静止锋 天气系统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 反气旋 课题2:模拟大气温室效应 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学习指南: 阅读:天空的颜色 思考:为什么晴朗夜晚后的 早晨比多云夜晚后的早晨更 凉一些? 读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 名词链接:等压线 名词链接:摩擦力 读图:全球大气环流示意 思考: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 及各气压带空气运动方向存 在什么联系? 读图:1、7月海平面等压线 分布 思考:冬季从海洋移向大陆 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 团?夏季呢? 名词链接:锋面和锋线 思考:冷锋过境后为什么会 出现降温天气? 活动: 案例研究:大气运动的地理 意义 思考:大气环流是怎样影响 全球水热分布的? 复习题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热带和副热带 §2水的运动世界洋流北半球 的分布南极大陆 海洋水的运动北印度洋海区 ——世界洋流气候 洋流对地理 探索:模拟水循环 学习指南: 思考: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 影响吗?如果能,有哪些途 径? 读图:全球洋流与气压带、 风带相关模式 阅读:“失而复得”的旅游鞋

环境的影响海洋生物 资源分布读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和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图 案例研究:厄尔尼诺 思考:什么事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产生哪些影响? 复习题 地质作用 岩浆活动 造成地表形态变地壳运动 化的内力作用变质作用§3地壳的运地震动和变化风化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侵蚀作用 化的外力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探索:沉积物如何沉积? 学习指南: 阅读:板块构造运动 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合理人口容量是固定值吗? 案例研究:科罗拉多大峡谷思考: 复习题 湘教地理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首语(前言) 矿物 地壳的物质组成 §1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 和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的转化 阅读1: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 矿物 活动:(实践1)常见矿物的 简易识别 阅读2:化石 活动:(实践2)去野外采集 岩石标本 活动:(探究)岩石的转化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氧B.氟C.碳D.氮 2.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 C.XH4 D.XH3 3.医学研究证明,用放射性135 53I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疗效,下列有关135 53I叙述正确的是 A.135 53I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B.135 53I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 C.135 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ⅦA族D.135 53 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 4.下列关于3 2He的说法正确的是 A.3 2He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B.3 2He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3 2He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3 2He和4 2He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5.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性强弱:F2<Cl2B.金属性强弱:K<Na C.酸性强弱:H3PO4<H2SO4 D.碱性强弱:NaOH<Mg(OH)2 6.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XYZ B.X3YZ C.XYZ2D.X2YZ3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A族 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8.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9.下列关于ⅦA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C.Ⅶ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7价 D.ⅦA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10.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1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 ..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D.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1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和O3互为同位素B.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D.等物质的量O2和O3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13.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硫同主族,与溴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比硫强B.氢化物比HBr稳定 C.原子序数为34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14.已知质量为数为A的某阳离子R n+,核外有X个电子,则核内中子数为 A.A-x B.A-x-n C.A-x+n D.A+x-n 15. 对于 A Z X和A+1 Z 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6、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C A.13Al B.13Al C.13 C D.13 C 17、对于A Z X和A+1 Z X+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及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1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原子半径:Cl>S>O B.还原性:Na>Mg>Al C.稳定性:HF>HCl>HBr D.酸性:HClO4>H2SO4>H3PO4 19、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B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Li、Z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20、H218O和D2O分子中的中子数,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1、X元素的阳离子与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 22、某元素X气态氢化物与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则该元素: A.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ⅦA族, B.在周期表中处于第2周期ⅤA族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 (2)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限时训练 单项选择:50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 2019年央视春晩《“儿子”来了》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表为中国三个区域人口老龄化变动情况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三个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增长B.人口基数C.自然环境D.人口迁移 4.下列关于三个地区人口老龄化变动的叙述,合理的是 A.2005年至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出生率提高 B.西部地区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C.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迁出到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 D.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低

某研究机构针对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人口状况进行了预测。下图为该研究机构提供的“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未来15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到2030年,与“独生子女政策不变”相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 A.0~14岁人口比例下降B.15~59岁人口比例上升 C.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D.人口增长速度变快 6.“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A.教育投入降低B.劳动力素质提高 C.老龄化进程减缓D.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城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入员。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经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50万,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去农村创业。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新一代“城归族”的出现反映了 A.全面逆城市化现象B.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C.第一产业成为主导D.农村投资环境改善 8.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人口的 A.受教育水平B.职业构成 C.地区分布D.性别比例 9.“城归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A.增大了交通运输压力B.加大了城市病的强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增大了城乡经济差距 下图为辽宁省近十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折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第二节人口得空间变化 一、人口得迁移 1、人口迁移得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就是人得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与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就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得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得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得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与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得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与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得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得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与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得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得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就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得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得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得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与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得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与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得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与工矿地区。 ①城乡与地区之间巨大得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得:务工、经商、学习 二、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就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得变化;二就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得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就是影响人口迁移得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得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得决定性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得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分别有:2,8,8,18,18,32,32,(50)(50)个元 素 4.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纵行,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注意书 写) 5.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 第ⅦA族(第8,9,10纵行):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合价定位0) 6.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其他周期是长周期。 7.*尽可能完整地默写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 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为:与氧气或水反应时的剧烈程度。)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除铯外,都是银白色。导热性导电性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 堆的传热介质。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熔沸点逐渐下降。 4.碱金属元素的保存

Li封存在石蜡中(一般固体,液体也可以) Na浸没在煤油里 K浸没在煤油或石蜡油 铷和铯过于活泼,一般实验室保存不了 8.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 Li,NaK比水轻。Na:浮融游响红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9. 卤素单质保存颜色状态 F2实验室无法保存淡黄绿色气体 Cl2短期保存:集气瓶黄绿色气体 Br2棕色试剂瓶中水封, 深红棕色液体 不用橡胶塞 I2密封,棕色试剂瓶紫黑色固体 10.卤素单质与氢气,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现象 11.*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三、核素 5.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6.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氢:氕、氘、氚 7.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8.同位素的应用:14C考古时测定文物年代,氘氚用于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一、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 金属性是指气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大,它的金属性越弱。 二、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越易形成阳离子) 1、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除外)。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水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3、常温下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4、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极少数除外)。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弱。 , 6、(氢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如铝热反应。 8、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增强。 三、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子亲核能来表示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子亲核能越大,它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1、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与H2化合的条件。反应条件越容易,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4、(最高价的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O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5、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微粒中,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的是( ) ①18O ;②12C ;③26Mg ;④40K ;⑤40Ca A.①② B.②⑤ C.只有④ D.③④ 2.X 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 3XO 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 A .HX B .H 2X C .XH 4 D . XH 3 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A HCl MgCl 2 NH 4Cl B H 2O Na 2O CO 2 C CaCl 2 NaOH H 2O D NH 3 H 2O CO 2 4.已知某粒子 n A Z R ,则元素R 的原子序数是( )。 A .Z B .A-Z C .Z-n D .Z+n 5.下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A 、B 、C 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B 的质量数,B ) A. B 为第二周期的元素 B. C 为V A 族元素 C. 三种元素都为金属元素 D . C 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 6.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1的是( )。 A .r (Na +)/ r (Na) B .r (Cl -)/ r (Cl) C .r (Na)/ r (Mg) D .r (Ca)/ r (Mg) 7.下列关于3 2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 B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 .3 2He 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 .3 2He 和4 2He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8.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性强弱:F2<Cl2B.金属性强弱:K<Na C.酸性强弱:H3PO4<H2SO4 D.碱性强弱:NaOH<Mg(OH)2 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A族 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10.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11. 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12.下列关于ⅦA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 C.Ⅶ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7价 D.ⅦA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13.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 ..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必修2人口的变化

2014-2015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NO:编制:吴贤明教师评价: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审核:审批: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2.会运用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 3.能熟练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能阐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 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 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3.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 (1)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及原因

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原因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它决定着全球人口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和西亚石油产出国(如沙特),由于经济发达和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使本国人口机械增长迅速。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练习题

第一章人口练习题 一、单选题 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 面积/×104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12500 14000 236 1766 人口密度/(人/km2) 331 176 1.5 2.3 1.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2.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重要,有时需要现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3550-3650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D.高程45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4.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A.巴西高原B.南部非洲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下表为四个国家某一年的人口变动数据,回答问题。 7.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 A.甲B.乙C.丙D.丁 9.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础题组 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2.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 A.湖南→广东 B.湖南→北京 C.内蒙古→广东 D.内蒙古→北京 4.(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从侧面说明了海南省三亚市迁入了大量黑龙江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气候 C.政策 D.教育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6.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推进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提升题组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A .氧 B .氟 C .碳 D . 氮 2.X 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 3XO 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 A .HX B .H 2X C .XH 4 D . XH 3 3.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N 2 B .CO 2 C .NaOH D .CH 4 4.已知某粒子 n A Z R ,则元素R 的原子序数是( )。 A .Z B .A-Z C .Z-n D .Z+n 5.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6.下列粒子半径之比小于1的是( )。 A .r (Na +)/ r (Na) B .r (Cl -)/ r (Cl) C .r (Na)/ r (Mg) D .r (Ca)/ r (Mg) 7.X 元素的阳离子和Y 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与Ar 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 的原子序数比Y 小 B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 大 C .X 的原子半径比Y 大 D .X 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 大 8.下列关于3 2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 B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 C .3 2He 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 .3 2He 和4 2He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9.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氧化性强弱:F 2<Cl 2 B .金属性强弱:K <Na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的空间变化(主要知识点)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的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二)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⑴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义扩,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 2、国人口迁移:是指一国围,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⑴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①特点:大批迁移 ②方向:总体自南向北 ③原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①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 ③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例如:20世纪50年代,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有组织地移民边疆建设事业的各类人员总数达百万之众;知青上山下乡; 阶段二: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②特点: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③原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

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建国后到80年代我国人口的迁移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的迁移原因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国家开发地和边疆主要为务工,经商 方式被动的迁移有组织的迁移自发的迁移 流向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由东部向东北、西北由农村向城市;由地向沿海、工矿区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 文等,并通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地带”迁 移。 2、淡水资源: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 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例如: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 本形式。 3、土壤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例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因土地不 足和土地生产力衰减而迁移。 4、矿产资源: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程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如伯明翰、、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5、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这两种灾害中,地质灾害对对人口迁移的 影响最大。 6、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的,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作用。多数 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从 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 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1.3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较及制约因素制

人教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 系列之知识清单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点燃 点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