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焊接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

汽车领域焊接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
汽车领域焊接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

汽车领域焊接机器人实际应用

与“中国制造2025”

小组成员:xxx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

本篇论文围绕“中国制造2025”讲解了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焊接领域的应用。第一章主要是简单描述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现状。第二章具体的讲解了焊接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在焊接点的轨迹规划、车身焊接、焊点分配、以及焊接系统的应用讲述了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焊接领域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工业机器人在未来汽车行业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制造2025“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中国制造2025”、焊接机器人、自动焊接系统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robot in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robot in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weld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made in China 2025".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robots in the automotive fiel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welding robot in the process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is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ial robot in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welding is describ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th planning, body welding, welding joint distribution and welding system. The role of industrial robots in the future automobil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made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re summarized in the end.

【Keywords】:"Made in China 2025" plan welding robot

Automatic weld system

目录

汽车领域焊接机器人实际应用与“中国制造2025”................................................................ I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绪论 . (1)

1.1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领域机器人联系 (1)

1.2 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国内外应用现状 (2)

1.2.1 国外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2)

1.2.2 国内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2)

1.3本章小结 (3)

第二章焊接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4)

2.1.1 引言 (4)

2.1.2焊接机器人发展及类型 (4)

2.2 机器人在车身焊接生产线中的应用 (9)

2.2.1 工件焊接 (9)

2.2.2 工件夹持 (9)

2.2.3工件搬运 (9)

2.2.4焊点检测 (10)

2.3汽车焊接机器人的车身工艺规划 (10)

2.4通过人的参与使机器人对焊点分配规划 (11)

2.4.1 旅行商问题 (11)

2.4.2 焊接领域对于旅行商方法的运用 (11)

2.5机器人焊接系统的常见应用方式 (14)

第三章总结 (17)

3.1 焊接机器人的作用 (17)

3.2 焊接机器人在汽车工业的应用趋势 (17)

参考文献 (18)

第1章绪论

1.1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领域机器人联系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如图1-1所示。

图1-1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在“中国制造2025”的响应下下,汽车属于在民营工业里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涉及材料、能源、机械、电子、信息等等,市场巨大,拉动力极强,所以国家战略不应该以能力定方向,而应以需求为衡量标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包括汽车产业,并应把汽车作为龙头来抓。《21世纪》:在规划中,关于汽车部分,核心思想是,要利用“中国制造2025”这个契机,把汽车纳入到国家的战略产业中,以期将自主品牌做强。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把中国的制造业做强。而中国制造业做强应该有一个载体和抓手,所以汽车专家组认为,汽车既是最好,又是最难的切入点。

事实上,德国工业4.0也是以汽车业为切入点的。它由德国工程院牵头,以弗劳恩霍夫协会作为顾问,宝马、西门子、博世等汽车相关企业都参与其中。

德国选择以汽车为载体推行工业4.0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工业4.0的核心就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越是在产业链复杂、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高的产业实现,其价值和效果也就越大。而汽车正是这样的产业。第二,汽车的关联性、带动性强,德国认为如果汽车业实现了工业4.0,对整个制造业的转型都将有绝对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未来中国制造业要想有大突破,如果汽车不能做强,那么会非常困难。像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机床,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可以在汽车上找到“用武之地”,而且这些相关产业也必须做强才能最终造出好车。所以,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我们认为必须把汽车列入“中国制造2025”里,即使现在汽车还比较弱,但作为龙头,也作为载体,未来一定要做强。最终这些意见也得到了认可。

1.2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国内外应用现状

汽车生产的四大工艺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都需要有工业机器人的参与。在汽车车身生产中,有大量装配、焊接、搬运、包装,检测等应用,这一些目前均由工业机器人参与完成,特别是焊接线,一条焊接线就有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程度相当的高。在汽车内饰件生产中,则需要表皮弱化机器人,发泡机器人,最后的产品切割机器人。由于汽车车身的喷涂由于工作量大,危险性强,通常都会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所以,完成一辆汽车的制造,需要的机器人相当多,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汽车生产中关键智能化设备。工业机器人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1.2.1国外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当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弧焊、电焊、装配、搬运、喷漆、检测、研磨抛光和激光加工等复杂作业。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装备,即将成为制造业无法替代的高科技、高效率装备。十几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扩张。

目前,国外上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现已从传统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从而推广到诸如采矿、建筑、农业、灾难救援等各种非制造业。但汽车工业仍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领域。据了解,美国60%的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生产;全世界用于汽车工业的工业机器人已经达到总用量的37%,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工业机器人约占24%。

1.2.2 国内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受汽车行业发展带动,未来将主要由“汽车+电子”双轮驱动。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新线不断投产,电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处于高位,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应用数量得以迅速提升。

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据预计,我国到2025年,有5%-15%的制造业工人将被工业机器人取代,全球装机量年均增速为25%-30%,高于过去20多年的增长水平,但低于2011年和2012年的增速。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1999-2008年,安装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保有量为52290台,2011年为74317台,实现了42%的年增长。目前,实际保有量应已超过十万台。2008-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平均每年安装量约15000台,即使在全球经济萧条的2009年,销量也在逆势增长。2010年安装量为14978台、2011年为22027台、2012年为24800台。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装配车间工作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装配车间工作情况

1.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行业的联系,并且围绕“中国制造2025”这个主题,介绍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焊接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2.1.1引言

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自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而且年生产量占全球汽车生产量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产销量第一的国家;根据预测,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汽车市场的增长对汽车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中得到深入广泛的应用。据统计,近几年国内厂家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有超过一半是提供给汽车行业。汽车工业生产中采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不仅可以节约人力,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保障工人安全,改善工作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人员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多年来一直是由手工焊,专机焊占据焊接生产的主导地位,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焊接质量不高,而且生产的柔性也很差,无法适应现代的生产需要。随着电子技术、数控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焊接机器人用于生产的技术已日趋成熟,主要有以下优点:稳定、提高焊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人劳动强度和条件;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准备周期,减少相应的设备投资。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焊接机器人的大量使用,提高了零部件的自动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更具有柔性,焊接质量得到保证,且机器人焊枪适合于多种高质量的生产方式。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中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生产工艺过程中都有广泛应用,具体在汽车车身焊装生产线中的应用主要有:点焊、弧焊、搬运、装配、检测等。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具有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主要自动化工具。在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1.2焊接机器人发展及类型

(1)焊接机器人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的迅猛发展,为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焊接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成果,它对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自1962年美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台Unimate型和Versatra型工业机器人以来,1996年底全世界已有大约68万台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应用,这其中大约有半数是焊接机器人。随着现代高技术产品的发展和对焊接产品质量、数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以焊接机器人为核心的焊接自动化技术已有长足的发展。

焊接机器人是焊接自动化的革命性进步,它突破了焊接刚性自动化的传统方式,开拓了一种柔性自动化生产方式,并且实现了在一条焊接机器人生产线上同时自动生产若干种焊件。

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和发展到现在,焊接机器人可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指基于示教再现工作方式的焊接机器人,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环境模型、示教时可修正机械结构带来的误差等特点,在焊接生产中得到大量使用。第二代是指基于一定传感器信息的离线编程焊接机器人,得益于焊接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改进,这类机器人现已进入应用研究的阶段。第三代是指装有多种传感器,接受作用指令后能根据环境自行编程的高度适应性智能焊接机器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代机器人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焊接机器人由单一的示教再现型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焊接机器人的主要优点有:①稳定和提高焊接质量,保证其均匀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改造工人劳动条件;

④降低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

⑤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准备周期,减少相应的设

备投资;

⑥可实现小批量产品的焊接自动化;

⑦能在空间站建设、核能设备维修、深水焊接等

极限条件下完成人工难以进行的焊接作业;

⑧为焊接柔性生产线提高技术基础。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焊接机器人系统应用于各类自动化生产线上,据1996年底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500台左右的焊接机器人分布于各大中城市的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等制造业,其中55%左右为弧焊机器人,45%左右为点焊机器人。这焊接机器人系统从整体上看基本都属于第一代的任务示教再现型,功能较为单一,工作前要求操作者通过示教盒控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采用逐点示教的方式来实现焊枪空间位姿的定位和记录。由于焊接路径和焊接参数是根据实际作业条件预先设定的,在焊接时缺少外部信息传感和实时调整控制的功能,这类焊接机器人对作业条件的稳定性要求严格,焊接时缺乏“柔性”,表现出不具备适应焊接对象和任务变化的能力;对复杂形状的焊接编程效率低,占用大量生产时间;不能对焊接动态过程实时检测控制,无法满足对复杂焊件的高质量和高精度焊件要求等明显缺点。

在实际焊接过程中,作业条件是经常变化的,如加工和装配上的误差会造成焊缝位置和尺寸的变化,焊接过程中工件受热及散热条件改变会造成焊道变形和熔透不均。为了克服机器人焊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提高机器人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的可靠性,要求焊接机器人的在线调整和焊缝质

量的实时控制,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科研人员围绕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2)焊接机器人的分类

①按用途分类

1) 弧焊机器人由于弧焊工艺早已在诸多行业中得到普及,弧焊机器人在通用机械、金属结构等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弧焊机器人是包括各种电弧焊附属装置在内的柔性焊接系统,而不只是一台以规划的速度和姿态携带焊枪移动的单机,因而对其性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弧焊作业中,焊枪应跟踪工件的焊道运动,并不断填充金属形成焊缝。因此运动过程中速度的稳定性和轨迹精度是两项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焊接速度约取5~50mm/s,轨迹精度约为±0.2~0.5mm,由于焊枪的姿态对焊缝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希望在跟踪焊道的同时,焊枪姿态的可调范围尽量大。

2) 点焊机器人汽车工业是点焊机器人系统一个典型的应用领域,在装配每台汽车车体时,大约60%的焊点是由机器人完成。最初,

点焊机器人只用于增强焊作业(往已拼接好的工件上增加焊点),后来为了保证拼接精度,又让机器人完成定位焊接作业。

②按结构坐标系来分

1) 直角坐标型这类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方案与机床类似,其到达空间位置的三个运动(x、y、z)是由直线运动构成(见图1),这种形式的机器人优点是运动学模型简单,各轴线位移分辨率在操作容积内任一点上均为恒定,控制精度容易提高;缺点是机构庞大,工作空间小,操作灵活性较差。简易和专用焊接机器人常采用这种形式。

2) 圆柱坐标型这类机器人在基座水平转台上装有立柱,水平臂可沿立柱作上下运动并可在水平方向伸缩(见图2)。这种结构方案的优点是末端操作可获得较高速度,缺点是末端操作器外伸离开立柱轴心愈远,其线位移分辨精度愈低。

3) 球坐标型与圆柱坐标结构相比较,这种结构形式更为灵活。但采用同一分辨率的码盘检测角位移时,伸缩关节的线位移分辨率恒定,但转动关节反映在末端操作器上的线位移分辨率则是个变量,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见图3)。

4) 全关节型全关节型机器人的结构类似人的腰部和手部,其位置和姿态全部由旋转运动实现(见图4),其优点是机构紧凑,灵活性好,占地面积小,工作空间大,可获得较高的末端操作器线速度;其缺点是运动学模型复杂,高精度控制难度大,空间线位移分辨率取决于机器人手臂的位姿。

③按受控运动方式来分

1) 点位控制(PTP)型机器人受控运动方式为自一个定位目标移向另一个点位目标,只在目标点上完成操作。要求机器人在目标点上有足够的定位精度,相邻目标点间的运动方式之一是各关节驱动机以最快的速度趋近终点,各关节视其转角大小不同而到达终点有先有后;另一种运动方式是各关节同时趋近终点,由于各关节运动时间相同,所以,角位移大的运动速度较高。点位控制型机器人主要用于点焊作业。

2) 连续轨迹控制(CP)型机器人各关节同时作受控运动,使机器人终端按预期的轨迹和速度运动,为此各关节控制系统需要实时获取驱动机的角位移和角速度信号。连续控制主要用于弧焊机器人。

④按驱动方式来分

1) 气压驱动使用压力通常在0.4~0.6MPa,最高可达1MPa。气压驱动的主要优点是气源方便,驱动系统具有缓冲作用,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保养;主要缺点是功率质量比小,装置体积小,定位精度不高。气压驱动机器人适用于易燃、易爆和灰尘大的场合。

2) 液压传动液压驱动系统的功率质量比大,驱动平衡,且系统的固有效率高,快速性好,同时液压驱动调速比较简单,能在很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其主要缺点是易漏油,这不仅影响工作稳定性与定位精度,而且污染环境,液压系统需配备压力源及复杂的管路系统,因而,成本也较高。液压驱动多用于要求输出力较大、运动速度较低的场合。

3) 电气驱动电气驱动是利用各种电动机产生的力或转矩,直接或经过减速机构去驱动负载,以获得机器人要求的运动。由于具有易于控制、运动精度高、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驱动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诸多优点,电气驱动是最普遍、应用最多的驱动方式。电气驱动又可细分为步进电机驱动、直流电机驱动、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和交流伺服电机驱动等多种方式。后者有着最大的转矩质量比,由于没有电刷,其可靠性极高,几乎不需任何维护。20世纪90年代后生产的机器人大多采用这种驱动方式。

(3)焊接机器人的系统组成

机器人要完成焊接作业,必须依赖于控制系统与辅助设备的支持和配合。完整的焊接要机器人系统一般由机器人操作机、变位机、控制器、焊接系统、焊接传感器、中央控制计算机和相应的完全设备等几部分组成(见图5)机器人操作机是焊接机器人系统执行机构,它的任务是精确地保证末端操作器所要求的位置、姿态和实现其运动。变位机作为机器人接生产线及接柔性加工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被焊工件旋转到最佳的焊接位置,通过夹具来装卡和定位,对焊件的不同要求决定了变位机的负载能力及其运动方式。控制器是整个机器人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处理焊接机器人工作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和控制其全部动

作。

典型的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2.2机器人在车身焊接生产线中的应用

2.2.1 工件焊接

工件焊接是目前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由于汽车制造业对许多构件的焊接精度和速度等指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工人已难以胜任这一工作;此外,焊接时的火花及烟雾等,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焊接过程的完全自动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应用焊接机器人。现在工业生产中,各种焊接工艺和过程都可以使用工业机器人来执行,以取代使用工人在实际恶劣的焊接环境下工作。机器人在点焊和弧焊过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其他一些工艺焊接过程中的应用还处在起步或摸索的阶段。

2.2.2工件夹持

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机器人除了在焊接工艺过程中有主要应用之外,还在工件加持定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现汽车车身焊接生产的焊装车间中,要实现车身工件高质量的焊接,就要求必须对焊接过程进行准确的控制,一方面要求焊接机器人对焊钳的姿态和运动轨迹进行准确控制,另一方面要求各种夹具对待焊接工件进行夹持定位。夹具种类很多,大部分的专用夹具只能用来实现非移动工件的定位,但不能实现移动工件的定位,这需要采用夹持机器人(一种将工业机器人同小型夹具结合起来的,具有实现工件的定位和运动功能的机器人)才能实现。

2.2.3工件搬运

在汽车车身焊装生产车间,焊接前物料的搬运与转移是一项很繁琐的任务,这大部分都由专用叉车来完成,但专用叉车做的工作主要是将大量工件从储存车间搬运到焊装生产线的两侧,将工件从生产线的两侧搬运到生产线上的焊接夹具上以及工件在顺序工位夹具上的传递工作都需要由动作灵活的工业机器人来完

成,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车身焊装生产车间里,这项工作都要通过人工来完成。

2.2.4焊点检测

为了保证车身的整体焊接质量,在车身焊接的过程中或整个焊接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车身上的一些重要部位的焊缝进行检查,又称焊缝检测。焊缝位置和形状的复杂性给检测工具的适应性提出了要求。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焊装生产线上,可以使用动作灵活的机器人代替工人携带专用的检测装置进行焊缝检测,一般的机械装置就很难像机器人那样执行这一任务。如图2-1为北汽车身焊接现场。

图2-1北汽车身焊接现场

2.3汽车焊接机器人的车身工艺规划

机器人自动化焊接工位是组成车身焊装自动线的最基本、重要的单元。准确地选择机器人、焊钳型号等设备,设计和验证工位和整线的工艺规划方案,是焊装自动线工艺规划的目的。

在汽车车身制造中,焊接是应用最多的连接方式,其中电阻焊占焊接工作量的70%以上,主要形式为点焊。据统计,一辆载货车身约2000多个焊点,一辆轿车车身约4000~5000个焊点。

用机器人实现车身自动线工艺规划特点有:

(1)高质量的工艺设计及优化。焊装自动线的工艺设计及优化是保证焊装节拍和白车身焊接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包括设备选型、焊点分配、焊接方式(如点焊、中频焊接或激光焊接等)及生产节拍平衡等。

(2)高自动化率。提高自动线的自动化率可以在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情况下,保证车身的焊接质量和生产节拍,国外已经实现白车身焊接工作量的90%以上由机器人完成。

(3)数字化验证技术。该技术是保证焊装自动线设计质量和工艺规划可行性的必要手段,可大大降低设计成本。为了保证设计质量,要求超过95%的实际制造过程被模拟和仿真,从而缩短调试与试运行时间。

在上述3大部分中可以看出在整个车身自动线工艺规划上,工业机器人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完成机器人对焊枪、修磨器等设备的选型,并最终确定各设备的布局安装;其次是仿真验证所有工位中每个机器人的制造过程,提高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2.4通过人的参与使机器人对焊点分配规划

2.4.1旅行商问题

旅行商问题的一般描述为:旅行商从驻地出发,经过所有目的地一次后返回原地,应如何安排其旅行线路,才能使旅行距离(或时间、费用等)最少。旅行商问题存在多种类型的求解算法,其中包括穷举搜索法、动态规划法、遗传算法和启发式方法等。

但是它们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穷举搜索法的优点是找到的优化路径一定是全局最优的解,其致命缺点为惊人的计算开销。

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的主要特点是将一个问题分为若干互相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进行决策优化。对于求解对象较多的情形,动态规划法的计算量十分巨大,往往难以付诸实践。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是借鉴自然选择和自然进化的原理,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优化求解方法,是具有“生存并检测”的迭代搜索算法。遗传算法具有很强的搜索能力,能以很大概率找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但是群体规模过小则会影响解的精确程度。

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 Method)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推理以及试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在经验和判断的基础上,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力。

2.4.2焊接领域对于旅行商方法的运用

焊接领域的旅行商算法是指一台机器人的工作原点位姿(即焊钳原点位姿)从作业原点出发,焊接所有焊点组,回到作业原点,求路程或时间最短。这是目前该领域路径规划最常用的方法。

结合车身焊接的特点,分析机器人焊接路径优化问题的特点如下:

(1)车身的焊点数量多,但经过焊点分组之后群体规模大大减少。

(2)从规划的需要出发,结合工程实际(如避免焊接机器人之间以及机器人与夹具、工件、支撑装置等固定设备的碰撞等问题)的修正因素,追求过高的精度没有意义(通常会被修正)。

(3)要求通过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较为合理的解答。

如图2-2所示,如本工位中所具有焊点分布图,在图中可以看出,焊点被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在下车身中所有的焊点又被分为3组,应用了第一条特点,将焊点进行分组。

应用旅行商算法,在规划机器人路径时将焊点尽可能均分布给同一侧的两个机器人,在划分焊点时并不是均分而是需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由于本工位是由多台机器人一起共同完成焊接任务,同时有3台机器人负责抓放抓手,所以首先保证尽可能的所有机器人在同一时间完成焊接任务,并保证本工位所需要的焊接时间最短。

2)结合不同机器人不同任务,将不需要抓放抓手的机器人多负责一部分焊点,保证作业时间均衡。

3)考虑机器人位姿,并不是每一组的焊点需要同一个机器人完成焊接,如图2-3所示,在本组焊点中,同一个机器人完成上下两侧焊点对于机器人的姿态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将本组焊点分为两组,以45°线为基准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有2台机器人完成焊接任务。

a)

b)

a)车身侧围焊点分布b)车身顶盖焊点分布

图2-2多工位焊点分布图

至此完成了本工位机器人焊点分配,对于整条生产线,每个工位的分组,则由具体的工艺部门进行完成。

图2-3同一组焊点分配

2.5机器人焊接系统的常见应用方式

按照焊接机器人系统在汽车底盘零部件焊接的夹具布局的不同特点,及外部轴等外围设施的不同配置,焊接机器人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图2-4 滑轨+焊接机器人的工作站示意图

图2-4所示两套夹具固定在滑动小车上,由气缸驱动使装有工件的两个夹具轮流进入机器人焊接区焊接,操作人员在另一面上、下料。两个工作站交叉进行,使机器人焊接时间与工件上、下料时间同步,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变位器旋转时间。双夹具滑轨形式的焊接机器人系统利用两副滑轨轮流为焊接机器人送料,可靠性较高,但对被焊工件的外形尺寸有一定限制,通常焊接工件直径小于0.6m。在桑塔纳后桥焊接生产线、POLO下摇臂焊接生产线上均有应用实例。

图2-5 单(双)夹具固定式+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示意图

图2-5所示该结构形式简单,夹具由变位机进行变位,来实现机器人焊枪不同位置的焊接。系统故障率低,但由于在装卸工件过程中机器人处于等待状态,因而机器人的利用效率一般低于80%,所以在新的焊接线上较少利用。该系统在帕萨特后桥焊接生产线及桑塔纳前悬挂焊接和生产线有成功应用。

图2-6 带变位机回转工作台+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示意图

图2-6所示该形式由两副夹具带变位器和一个转台组成,结构紧凑。两副夹具可以进行不同的焊接程序以实现不同的工艺要求。机器人在其中一副夹具上焊接工件时,操作工可以在另一副夹具上装卸工件,机器人的利用率较高,一般大于90%,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该系统在别克副车架焊接线、赛欧后桥焊接线、帕萨特副车架焊接线均有广泛应用。

图2-7 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示意图

图2-7所示两部机器人之间的配合所体现的主要优点是能适应各种不规则焊缝的焊接。但缺点是由于两部机器人配合的不协调所导致的故障率较高。

图2-8 协调运动式外轴+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示意图

图2-8所示该形式运用较广泛。在实际焊接中环焊缝是常见的一种,而常见的变位器不能适应360°焊接,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式外轴与机器人相配合即可轻松实现360°以上环焊缝的焊接。在帕萨特后桥稳定杆焊接、波罗后桥总成焊接中均采用了该形式。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全文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4532.html, 2015年10月08日10:16 中国电子商 务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政治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题 12.5G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热词。在试点的25个省份,很多人已经享受到了高速5G网络。浙江杭州梦想小镇的肯德基店内,一位工作人员接到订单后,把快餐打好包,放进停放在外卖自取站的“5G无人机”,并选择配送地点,随后,无人机飞向目的地。配送时间不到10分钟,咖啡和鸡翅到买家手里时还是热气腾腾的。这表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②消费对生产调整起导向作用 ③科技发展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④高效的物流配送提升消费体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下图反映了中国未来3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单位:亿人)。对此我们应该 ①以人工智能全面代替人工以降低生产成本 ②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力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 ③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 ④快速提高人口出生率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革命老区贵州省赤水市丹霞地貌普遍,导致修路困难、成本高。精准扶贫5年来,赤水市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共投人30多亿元资金新改建农村公路28(X)公里、硬化通村通组路2300公里。交通的改善使当地农民年人均节支增收1200元,还带动了7万人从事红色旅游等新兴产业,近万人因此脱贫。这说明 A.国家财政支持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B.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C.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D.精准扶贫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15.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等情况,国务院决定再次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2019年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由16%降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由10%降至9%。这一政策对我国实体经济释放了重大利好,其传导过程是 ①增加企业所得②减轻企业负担③激发市场活力④增强企业信心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16.进入2019年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公安部公布,4月1日起,护照、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台通行证等证件实现“全国通办”;6月1日起,小车驾驶证“全国通考”,摩托车检验“全国通检”。多项民生服务实现“全国通办” ①有利于让公民的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②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利以满足人民的合理需要 ③切实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和集约管理的水平 ④表明政府强化服务职能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外交始终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国际形象深入人心。这意味着我国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②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③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领导者和贡献者④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据此完成18~19题。 18.广西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广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名,民族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景象。广西文化的发展 ①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④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带领各族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 (上) 贺俊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室主任 一、《中国制造2025》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室主任贺俊。今天我向各位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大家知道去年5月19号的时候,经李克强总理批示,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在我们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中,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这样的规划,它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是我国制造业领域第一个超过五年以上长期的行动纲领。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1、外部 (1)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 这样一个规划,它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外部。第一,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十三五”时期,将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加快推进TPP 和TTIP,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PP和TTIP它的背景是什么?我们知道2000年,我们开始加入WTO,TPP和TTIP美国积极推动的一个动力在于,中国加入WTO这么十几年的一个回顾和反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它认为WTO体制下,受益最大的是中国,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反而在WTO的框架下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所以他们希望推进TPP和TTIP。以TPP和TTIP为核心,来构建新的贸易和投资秩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已有的WTO框架。 TPP和TTI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它跟WTO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知道WTO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国际贸易的环节和国际投资部分的环节。TPP和TTIP它是跨越

中国制造2025详细解读

《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制造2025 宏观来源:工信部时间:2015/5/20 责任编辑:Liujianyong 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H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卑微如蟋蚁、坚强似大象

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白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 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

(4)列车制动系统。研制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自主化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 (5)通信信号装备。突破列控系统车载ATP、车载ATO、地面RBC/ZC、地面列控中心、地面联锁设备以及无线通信宽带等关键技术,研制覆盖高、中、低速的自主化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装备。 (6)齿轮传动系统。开展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齿轮传动系统技术攻关,突破齿轮热处理、轻合金箱体铸造、在线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出适合不同平台的齿轮传动产品。 (7)车钩缓冲系统。突破城轨车辆和高速动车组车钩集成制造工艺、过载保护、吸能等技术,开发出半自动、全自动、半永久车钩系列产品。 3. 关键共性技术 (1)新型车辆车体技术。应用镁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开发适用于城际快速动车组和现代有轨电车,并满足EN12663标准要求的轻量化车体。 (2)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研制粘着重量利用高、动力学性能优、不同轴系列、不同机型配置的转向架系列。 (3)电传动系统技术。完成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推进馈能式双向变流技术的应用;推广永磁电机驱动技术

与无齿轮直驱技术。 (4)储能与节能技术。加快大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的研制,利用超级电容优异的充放电性能,实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全线无供电网运营和能量可循环利用运营。 (5)制动系统技术。研究高速动车组、快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制动控制技术,完成装置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 (6)列车网络控制技术。自主开发适用于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及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现代有轨电车用以太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平台。 (7)通信信号技术。重点研究先进轨道交通安全处理平台技术、车地信息交换及安全通信技术、行车许可安全分配及优化技术、列车自动驾驶技术(ATO)、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全寿命周期维护保障技术、高速列车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 5.1.4应用示范工程 1.“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示范。集成储能电源、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和基于能量最优特性的自动驾驶等城轨交通前沿技术,树立中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的样本。 2.“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工程”示范。在“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工程实施的基础上,集成基于以太网的千兆带宽实时控制、网络控制、双向馈能等技术,实施“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集成工程”。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考试试题及答案(工程类)

1. 【单选题】2014年对《安全生产法》的修改中,提出要保证监管的(B)。【3 分】 A. 严格性 B. 实效性 C. 强制性 D. 宽容性 2017年10月26日 2. 【单选题】下列有关我国工业基础能力滞后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B)。【3 分】 A. 基础研究薄弱,很多环节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 产业发展中,长期“轻主机、重配套” C. 缺少全行业的协同,政府投入不够 D.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3. 【单选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引导区域高端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促进(D)特色化发展,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链。【3 分】 A. 珠三角 B. 长三角 C. 东北地区

D. 中西部 4. 【单选题】以下哪一地区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B)。【3 分】 A. 北京 B. 上海 C. 江苏 D. 浙江 5. 【单选题】(C)被称为计算机之父。【3 分】 A. 高登·摩尔 B. 罗伯特·诺伊斯 C. 冯·诺依曼 D. 阿伦·凯 6. 【单选题】建设智能化的工厂涉及到实现三个互联与三个集成,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三个互联”的是(C)。【3 分】 A. 信息互联 B. 虚实互联

C. 端到端互联 D. 内外互联 7. 【单选题】 由于“四基”是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要推动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下列有关创新中心运作机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3 分】 A. 是一个盈利性的创新实体 B. 类似于产业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组织 C. 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 D. 实行非会员制 8. 【单选题】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A)。【3 分】 A. “再工业化” B. “工业4.0” C. “新工业” D. “新增长战略” 9. 【单选题】根据《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下列不属于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地区的是(D)。【3 分】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解析资料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解析(附上市公司名单) 中金在线 导读: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OFweek机器人网讯: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官方将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另,发改委正在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我们来看下比较火的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 近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落地,为能源互联网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充电桩建设提速以及储能技术的快速应用,能源互联网建设将提速,在售电侧放开、电力自由交易、分布式能源推进的情况下,将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智能电网,将成为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 无独有偶,国家电网近期也表示,将组织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新建智能变电站1400座;组织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安装智能电能表6060万只,建成投运“三线一环”高速公路城际互联快充网络。可见,随着支持政策的频出,将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链热度的持续升温。 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名单一览 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 同花顺点评:中国制造2025规划,最主要内容就是工业4.0和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就表示,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 而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国泰君安表示,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民生证券认为,围绕智能机器人可以布局三大投资主线,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客户资源深厚下游广泛的系统集成商;某细分领域优势突出,不断拓展相关领域具备一定客户基础及实践经验的设备制造商;通过内外部合作整合进入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上市公司:慈星股份、亚威股份、新时达。

2020年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答案

得分44.0018.0016.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提出了“工业互联”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分) 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是没有人驾驶、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下航行的器具。(2.0分) A.无人机 B.战场机器人 C.无人潜航器 D.无人作战飞船 3.成年女性的正常脉搏为每分钟()次。(2.0分) A.60~80 B.70~90 C.80~100 D.90~120

4.在农业领域的()环节,智能的农业机器人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判断哪些杂草需要清除,判断哪里需要灌溉、施肥、打药,并立即执行。(2.0分) A.产前 B.产中 C.产后 D.全程 5.下列对我国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表述不当的是()。(2.0分) A.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 B.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 C.共创分享成为经济生态基本特征 D.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6.19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硬件,也是人工智能硬件的前身。(2.0分) A.笛卡尔 B.奥古斯塔斯·德摩根 C.乔治·布尔 D.查尔斯·巴贝奇 7.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集体学习。(2.0分) A.第一次 B.第五次 C.第九次 D.第十次

8.约瑟夫·维森鲍姆教授开发的()被设计成一个可以通过谈话帮助病人完成心理恢复的心理治疗师。(2.0分) A.微软小冰 B.苹果Siri C.谷歌Allo D.ELIZA 9.当我们需要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应该拨打的热线电话是()。(2.0分) A.12315 B.12301 C.12345 D.12320 10.世界上第一个将芯片植入体内的人是()。(2.0分) A.凯文·沃里克 B.布鲁克斯 C.罗斯·昆兰 D.杰弗里·辛顿 11.《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建议,妇女孕期应当至少接受()次产前检查。(2.0分) A.5 B.6 C.7 D.8

官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发展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2日】【来源:工信部装备工业司】 《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其中提出要加强前瞻部署和关键技术突破,积极谋划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造点,提高国际分工层次和话语权。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由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产业的战略特征以及发展阶段特征所决定的,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一、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具有战略必争的产业特质 1.锚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全球竞争地位 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一个国家的机床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是衡量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行业列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主要原因是其对于一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具有“锚定”作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制造业价值生成的基础和产业跃升的支点,是基础制造能力构成的核心,唯有拥有坚实的基础制造能力,才有可能生产出先进

的装备产品,从而实现高价值产品的生产。 2.支撑国防和产业安全的战略需求 在国防安全方面,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对制造先进的国防装备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地。现代国防装备中许多关键零部件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普通加工设备和传统加工工艺无法达到要求,必须采用多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加工要求。即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达国家仍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与限制。在产业安全方面,随着国内制造业升级速度加快,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加剧,工程机械、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装备正处于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的攻坚期,而国内机床产品在加工精度、可靠性、效率、自动化、智能化和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进而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3.满足用户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机床行业下游用户需求结构出现高端化发展态势,多个行业都将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对于高质量、高技

中国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是不谋而合

中国制造2025与工匠精神 ——观5月3日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做客《对话》 有感 赵晓玲 2015-05-12 09:34:00 一、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5月3日晚9时55分的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从德国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谈起。当节目进入尾声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拿出了智能机器人模型,寓意着中航工业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此时,对话峰回路转,提到了工匠精神,这是一个似乎属于已经终结的手工业时代的字眼。一面拿着智能机器人呼唤创意,一面缅怀工匠精神,很有意思。可惜电视媒体的深度有限,时间有限,正当就这个话题深入的时候,game over了,很遗憾! 记得几年前跟团去欧洲旅游,到了德国,很多人都去抢购双立人刀具和德国饭锅。我对厨具没什么讲究,什么刀都可以,不过以前我在成发集团时是做叶片拉刀设计的,出于好奇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德国双立人公司创建于1731年……满怀卓越的创造精神,彼得·亨克斯先生将双立人标志载入了德国索林根刀具制造业名册。他的理想是:让双立人成为世界高品质的代表……从刀体至刀柄,双立人都追求尽善尽美。为制造世界一流的刀具,工序必须多达40道。保持刀刃持久锋利与人体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多年来双立人一直在研究钢材材料加工的最佳方式,最终研制出了一种专利名为‘FRIODYR’的特殊冷锻加工工艺。经其处理的刀不仅能保持刀刃特别锋利,而且抗腐蚀能力极强。” 其实中国的冶炼和铸剑技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创造了辉煌。据说战国时代的欧冶子是当时天下第一铸剑师,越王求其铸剑,欧冶子带着妻子和女婿女儿干将莫邪到处寻找,终于在湛泸山发现了能铸出好剑的铁母,能烧出上等炭的树木,清冽的山泉(淬火用得着),于是安营扎寨,历练三年,吃尽人间苦,才铸成世间第一的湛泸剑。诗曰:“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这是后人怀念能工巧匠,怀念一代匠人的诗句。 欧冶子的女婿女儿干将莫邪,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命运却很悲剧。写这篇文章时在网上搜了搜,据《吴越春秋》说:“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也就是古代十大名剑中的干将和莫邪剑。为了铸一把好剑,从原材料到冶炼到制作工艺,融入了工匠的心血、汗水、智慧,甚至生命。工匠尊重自己的职业,对精品的追求到至臻化境,痴迷的程度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一拼。结果怎样呢,史书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后来干将果真被楚王杀了,他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为父报仇,此是后话。 如果干将莫邪剑只是神话传说,1965年底在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却是考古学家经过科学鉴定的战国名剑。这说明中国很早就有过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但在当时那种制度下,工匠精神不受保护,匠人或苟活于乱世,或死于非命,手艺和生命都得不到传承。所以,制度好,才可能代代都有巧夺天工的匠人出现,生生不息,成为民族精神里的合金元素。 什么是工匠精神,见仁见智,我比较喜欢互动百科的这段话:“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 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发力,力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持续演进,推动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大解析】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1.经济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 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3.航空航天装备 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7.电力装备 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8.农机装备 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9.新材料 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07:《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讲课稿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 主要目标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来源:规划司】【字体:大中小】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的关键部分摘录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的关 键部分摘录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

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