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物微生物检测

植物提取物微生物检测
植物提取物微生物检测

植物病原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原防治中的利用 利用抗拮微生物防治植物根部病害,就是将培养好的拮抗微生物以一定方式施人土壤中, 或是通过在土壤中加人有机物等措施提高原有的拮抗微生物的活性, 从而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 抑制病原菌的活动,减轻病害的发生。 在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时, 最为重要的是找到优良的菌株。优良菌株应具备什么条件, 应从什么地方, 用什么方法寻找这样的菌株只能根据病害的种类、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病原菌的生活史及利用的途径来决定。从土壤及植物的根部很容易分离到拮抗微生物。从病害已经开始衰退的土壤或抑制病害发生的土壤尤其是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拮抗微生物的可能性更大。此外, 从病原菌的菌丝或菌核中分离拮抗微生物也是途径之作为生物防治剂的拮抗微生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抑制发病的效果好②在制剂化和施用等操作过程中能够保持其活性③施用后, 容易定殖于作物的根圈, 迅速发挥其效果。 一、拮抗微生物的生物防治机制 1、寄生 寄生发生在病原菌与Trichoderma,Verticillium,Laetisalia,Glioclalium等真菌之间。寄生于病原菌的菌丝上可以抑制其活性, 寄生于菌核上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源的数量。寄生菌靠趋化性与特异性植物凝血素的凝集作用来识别寄生, 然后缠绕于病原菌的菌丝上或侵人菌丝内使菌丝死亡。在部分被寄生的细胞壁上可观察到侵人孔, 这是由于寄生菌产生的能溶解病原菌细胞壁的葡聚糖酶、甲壳酶等的作用结果。现正在对编码这些细胞壁分解酶的基因进行分析。 2、抗生 由于抗生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拮抗作用叫抗生。根肿病的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大肠杆菌素来实现的, 这种大肠杆菌素能抑制DNA的合成及细胞壁的合成, 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人。用P.fluorescens防治棉花立枯病就是靠这种细菌产生的硝砒咯霉素和pyoruteorin两种抗真菌抗菌素来起作用的。此外Pseudomonas 产生的抗菌物质还有peudane, phenazine化合物等,Bacillus产生的bulbiformi,bacitaracin等都已经有不少报导。 3、竞争 竞争是微生物间在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的绝对量不足时发生的。Pseudomonas通过与病原菌等有害微生物对铁的竞争促进了作物的生长。铁的竞争是通过细菌产生的铁的鳌合物psudobactin来实现的。此外, 有的植物根圈周围生活着阻碍植物生长的有害细菌(DRB), PGPR能够阻碍DRB着生于根上, 从而排除了影响作物根部的有害因子, 使作物得以很好地生长。 4、捕食 捕食是大生物攻击小生物的一种拮抗形态。土壤中的小动物捕食病原菌的现象叫食菌性。食菌性变形虫捕捉到病原菌后, 就把病原菌包围起来, 然后在病菌的细胞壁上刺圆孔, 侵人其中吸食原生质。在根圈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中, 食菌性线虫、蜡类、弹尾虫类都有抑制土壤病害的作用。这些小动物有对菌丝的趋化性, 靠捕食菌丝增殖。 5、溶菌 溶菌是指微生物的细胞壁由于内在或外界的因素分解消失的现象, 与细胞

微生物与植物病原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照思考题,不同要点以句号分开,AB表示同一问题中的两部分): 1.A: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B:个体小,体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生长繁殖快。适应性强,变异频繁。分布广,种类多。 2.真菌(卵虫、根肿菌、黏菌)、原核生物(细菌、支原体、螺原体)、病毒类病毒、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原生动物等。 3.在每个被检查的患病生物上必须存在疑似病原物。这种疑似病原物必须能从寄主上 分离得到,并能被纯培养。当把纯培养的疑似病原物接种到健康的感病寄主上以后,寄主必须再次出现病害。在接种和发病的寄主上必须能重新得到相同病原物。 4.列文虎克(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从而揭示出一 个过去从未有人知晓的微生物世界)米奇里(1729年,出版发表了《植物新种 属》,人们将这一年作为真菌学的诞生)路易·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始创并首先应用疫苗接种以预防狂犬病、炭疽病等,发明了巴氏消毒法)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 年发现了青霉素)德巴利(植物病理学之父)罗伯 特·柯赫(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迈耶(1886年证实烟草花叶病病株的汁液具有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1892年,证实烟草花叶病病株的汁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后仍具有传染性,从而开始了人们对病毒的深入研究)Needham(1743发现了小麦粒线虫这是植物寄生线虫的首次记录) 5.无胞生物域、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 第二章真菌部分课后题 1.现代真菌涉及生物的那几界? 原生动物界、假菌界(藻物界)、真菌界 2.什么是真菌鞭毛的“9+2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每根鞭毛的外面有一层膜,膜有11根纤丝,其中9根较大的周围纤丝包围着2根较细的中心纤丝,每根周围纤丝有2-3根附纤丝,每根中心纤丝有2根附纤丝。 3.真菌营养体有哪些变态?各有什么作用? A、吸器,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由活体寄生菌从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 B、附着胞,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分泌粘性 物质,其下方产生侵染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 C、匍匐菌丝和假根,假根是根霉属的匍匐茎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 伸入基质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 D、菌网和菌环(收缩环),捕食性真菌的一些菌丝分枝成具有小环形的网状菌丝, 用于捕捉线虫获取养料。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 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等 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 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 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 -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不同而异, 消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消毒 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2 -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 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使 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 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 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 不同。处理种子5-10min,长的可达20 -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 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 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标志人物和事件: (一)显微镜的发明 荷兰吕文胡克于1676年发明了一架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他用这种原始显微镜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并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第一次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传染因子的确立 1.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制成炭疽菌、狂犬病疫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首先证明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并创立了用加温处理的巴斯德消毒法。 2.在巴斯德工作的启发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械,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成为微生物学应用于医学实践的一个巨大成就。 3.德国医生郭霍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并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和细菌染色法等研究方法,使他同巴斯德一道成为实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四原则:①在同样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②这种病原菌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④能从感染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菌的纯培养医学教。 (三)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证明烟草花叶病病原体是一种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的,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最小生物-病毒,标志着病毒病原研究的开始。 (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一直到1940年Florey 等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后,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教。 (五)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 18世纪英国医生创制了牛痘以预防天花,为科学地制备和应用疫苗开辟了途径。以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疽、狂犬等疫苗成功,从而为免疫学兴起奠定了基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本原理 一、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也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有所不同,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 二、细菌有哪及类特殊结构,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厚度不同,名称不同。 功能: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实验十七、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组织分离、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在平板、斜面及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及观察其培养性状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以划线分离法为最常用,在有些情况下也采用稀释分离法。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三、材料、仪器与用具 1.材料(依当地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 (1)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ularia orycae)。 (2)玉米大斑病叶(exserohilum turcicum)。 (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curvularia lunata)。 (4)玉米小斑病叶(bipolaris maydis)。 (5)番茄灰霉病果(botrytis cinefca)。

(6)黄瓜菌核病果(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7)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1achrymans)。 (8)水稻白叶枯病叶(xanthomonas campestms pv.oryeue)。 (9)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glycinea)。 (10)白菜软腐病叶(erud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2.培养基pda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寄主组织煎汁的培养基等。 3.仪器与用品超镜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吸管、吸水纸、三角玻璃棒、剪刀、解剖刀、镊子、接种铲(针)、接种环(铒)、70%酒精、0.1%升汞、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橡皮筋套、可调式电炉、铝锅等。0.1%升汞溶液配制:升汞1e 浓盐酸2.5ml 蒸馏水1000ml。先将升汞溶于盐酸中,待充分溶解后,再加水稀释。升汞是剧毒药物,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 四、实验操作 (一)病原真菌的分离 1.组织分离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取灭菌培养皿一个,置于湿纱布上,在皿盖上用玻璃铅笔注明分离日期、材料和分离人的姓名。提示: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工作前最好将所需的物品都放在超净工作台内,工作中临时去取容易带来杂菌;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洁净,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工作中,特别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皿中加入25%乳酸1--2滴(可减少细菌污染),然后将融化而冷至60c 左右的pda培养基倒人培养皿中,每皿倒10--15ml,轻轻摇动使之成平面。凝固后即成平板培养基。提示:加入25%乳酸1~2滴,可基本保证平板上不出现污染细菌苗落。除乳酸外,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的生长,也是常用的方法。加青霉素(2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多黏霉素b(5.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链霉素(40μg /ml)或氯霉素(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除了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灭菌后并冷却到45c左右(以手背触三角瓶感到烫,但尚可以忍耐为宜)’时

微生物考研方向及学校

高校中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学 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 生物防治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真菌学

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 海洋微生物学 1.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资源是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高校已经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并且也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 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资源收集、微生物分类和功能评估、极端环境微生物。该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仪器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所保藏的菌种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真菌标本馆的标本数量则为亚洲之最。 云南大学,有教育部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有:放线菌生物学,微生物资源学,菌根生物学,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其中放线菌方面研究处于全国先列,重点开展极端(重点是高温、高盐碱)环境或各种特殊环境(植物内生或海洋)下的放线菌资源收集、保存及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及其应用价值评估(活性筛选、代谢产物化学及酶学等)研究。 广西大学,有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广西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发掘、鉴定和克隆具有特殊用途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并对重要功能基因进行改造和利用;发现、分离和克隆农作物抗病虫功能基因、构建抗病虫作物新种质。 中国农业大学,有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有微生物分类及系统发育、微生物生理及遗传学、发酵工程、药用及食用真菌、环境微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微生物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季伦教授等多名著名教授。 四川大学,微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资源微生物及微生物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资源微生物,天然产物,生态环境保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利用研究,包括极端环境条件微生物的菌种资源、基因资源及多样性研究;根瘤菌为主的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及利用。 华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华南地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进行微生物菌种筛选和改造,重点应用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研究。 河北大学,有河北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实验室。 黑龙江大学,有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和微生物产品开发与制备方向的研究。 山西大学微生物资源与生态方面的研究等。

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 (3): 298–310 doi: 10.3724/SP.J.1258.2014.0002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982835.html, 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林坤1,2*林向民1,2*林文雄1,2**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2 摘要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物质, 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 是构成植物不同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 也是根际对话的主要调控者。根系分泌物对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际生态过程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均具有重要功能, 尤其是在调控根际微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节着植物-植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间复杂的互作过程。植物化感作用、作物间套作、生物修复、生物入侵等都是现代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它们都涉及十分复杂的根际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不论是同种植物还是不同种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正效应或是负效应, 都是由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 有关土壤这一“黑箱”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各种宏组学技术(meta-omics technology), 如环境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宏代谢组学等的问世, 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土壤生物世界的认知, 尤其是对植物地下部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深层次剖析, 根际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深入系统地研究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式与机理, 对揭示土壤微生态系统功能、定向调控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论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与细菌、真菌、土壤动物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结了探索根际生物学特性的各种研究技术及其优缺点,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效应, 微生态系统, 根际, 根系分泌物, 信号分子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 in research on plant-soil-microb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oot exudates WU Lin-Kun1,2*, LIN Xiang-Min1,2*, and LIN Wen-Xiong1,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nd 2Key Laboratory of Bio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Root exudates have specialized roles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between a root system and soil, as well as in plant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They are the key regulators in rhizosphere communication, and can modify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roots and soil organisms. Root exuda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biogeochemical cycle, regulation of rhizospheric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so on. Root exudates also serve roles in the plant-plant, plant-microbe, and microbe-microbe interactions. Plant allelopathy, intercropping system, bioremediation, and biological invasion are all the focal sub-ject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gricultural ecology. They all involve the complex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rhizosphere. There are increasing evidences that various positive and negative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within or among plant populations, such as allelopathy,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problem, and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are all the results of the integrative effect of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oot exudates.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the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soil ecologi-cal research have achieved a remarkable progress. In particular, the breakthroughs of meta-omics technologi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metagenomics, metatranscriptomics, meta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have largely enriched our knowledge of the soil biological world and the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 diversity belowground. Re-search on plant-soil-microb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oot exudat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lucidating the functions of rhizosphere microecology and for providing practical guidelines. The concept and components of root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10-09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4-01-12 * 共同第一作者 Co-first author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wenxiong181@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982835.html,)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主要是检测与l临床患者致病性有关的病原性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基础知识 1.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是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y: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医学微生物尤其是临床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绝大多数对人类和自然界是有益的,只有少部分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这部分微生物才称为病原微生物,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病,痢疾杆菌可以引起痢疾等。 2.什么是细菌?细菌分哪几种? 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其体积微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无色半透明,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细菌的轮廓及其结构。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根据形状则可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3.什么是病毒?病毒分哪几种?

病毒是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纳米)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其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含有单一种核酸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按传播途径病毒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和狂犬病毒等。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则分为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侵犯神经系统的病毒和肿瘤病毒等。 4.什么是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5.什么是支原体和衣原体? 支原体为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这一类微生物没有细胞壁,能形成丝状与分支形状而称其为支原体。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呈球状、堆状,有细胞壁。 6.人体内的正常茵群是指什么? 在人的皮肤表面体表、口腔、鼻咽、肠道等腔道黏膜中都存在着细菌,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比如肠道菌群可以将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进行分解成为粪便排出体外,还可以制造维生索等对人体都有益处。 7.细菌检测和病毒检测,真菌检测各有哪些方法? 细菌可通过细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病毒的检测包括电子显微镜观察、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及抗体检测等途径。 真菌检测采用直接涂片法、培养法、免疫学试验及动物实验等方法。 8.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有哪些方法? 衣原体检测可采用酶免法、直接免疫荧光法,核酸检测技术包括DNA探针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连接酶链式反应(LCR)等和细胞培养法等。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形态学检查、支原体培养、抗原检测、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9.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标本有哪些? 根据病人的症状,医生的初步考虑属于某个部位感染就留取此部位的样本进行细

病原菌分离培养总结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一、基本原理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 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二.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花生褐斑病为例) 1.分离的准备工作 (1)分离材料准备:花生褐斑病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黑褐色,淡黄色晕圈。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2)培养基的准备: PDA培养基,加热熔化,紫外灭菌后倒板; (3)分离工作仪器与用品:超镜工作台、培养箱、无菌培养皿、剪刀、解剖刀、镊子、接种铲(针)、70%酒精、0.1%升汞、酒精灯、火机、记号笔、橡皮筋套、可调式电炉等。(升汞是剧毒药物,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 2.组织分离法 (1)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酒精灯放入中间合适位置,点燃后不要在移动,保证火焰周围无菌环境; (3)取花生褐斑病的症状典型病叶(或其他分离材料),选择典型的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病组织数块。 (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入的机会。 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的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 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植物体内病原微生物与寄主的作用关系

植物体内病原微生物与寄主的作用关系 摘要: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接触并能够识别后,侵入寄主体内,与寄主发生了一系列的作用机制,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解释这些作用机理。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寄主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生物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Abstract : Pathogenic microbes and host cell contact and able to identify, uncovered body, and host had a series of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from the Angle of molecular biology explain these mechanism. 一、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 (一)、病原微生物和寄主的识别 识别是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接触后短时间便发生物质和信息相互作用,激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组织反应,从而决定最终感病或抗病后果。 两者接触部位包括胞壁和胞壁、质膜与质膜、吸胞与胞质、胞壁与质膜、胞内菌丝与胞质以及核酸与胞质(病毒)。 识别机制主要有外源凝集素、共同抗原、激发子、抑制子、蛋白质共聚学说等 1、外源凝集素(lectin) 植物中能够凝集红血球的蛋白质或糖蛋白称外源凝集素,也称植物凝集素。它存在于植物细胞膜或细胞壁上,按化学组成分为简单蛋白和糖蛋白两类。外源凝集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进行结合,能够识别复杂碳水化合物上特定的糖残基,与糖发生可逆性结合而不改变糖苷键的共价结构。 2、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s) 研究发现,在亲缘关系远但可以发生亲和互作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或真菌等)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确立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基本亲和性上的作用可能是传递互作双方的信号,或抑制抗性反应。 3、激发子(elicitor) 指能诱导任何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分子。激发子类型多样,从激发的防御反应类型来看,可分为种族特异(race-spacific)和非特异(普通)激发子 4.、抑制子(suppressor) 抑制子是由病原微生物产生的能够抑制寄主防御反应的化学物质。可能通过阻塞激发子与外源凝集素的结合而起作用,即与寄主细胞表面互补结合位点的结合而起作用。

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作者:梁建根, 竺利红, 施跃峰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刊名: 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 YE KEJI 年,卷(期):2008,(2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LYNCHJ M The ILhizosphere 1990 2.牟金明.李万辉.张凤霞根系分泌物及其作用 1996(4) 3.LEMANCEAU P.CORBERAND T.GARDAN L Effect of two plant species.Flax(Ldnum usitatissinum L.)and tomato(Lycopersicon escuientum mill.)on the diversity of soilborne populations of fluorescent pseudomonas 1995(61) 4.涂书新.孙锦荷.郭智芬.谷峰植物根系分泌物与根际营养关系评述[期刊论文]-土壤与环境 2000(1) 5.郜红建.常江.张自立.丁士明.魏俊岭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方法[期刊论文]-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1) 6.毛金水根围微生物对植物的生理和防病及生态学意义 1991(1) 7.王术.戴俊英.王伯伦.顾宜晴.王铮有效微生物群(EM)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2) 8.占新华.蒋延惠.徐阳春微生物制剂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2)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盛江梅.吴小芹.SHENG Jiang-mei.WU Xiao-qin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5) 菌根真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群之一,深入研究和揭示它与植物根际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对进一步利用和调控根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某些根际有益微生物(如MHB、PGPR)具有协同促生关系.这些有益微生物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根系对菌根真菌侵染的感受性等为菌根菌在根部的定殖创造有利条件;而菌根真菌则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pH值、根际营养等方面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通过相互促进或抑制,对宿主植物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菌根真菌与根际微生物互作中二者相互识别、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研究菌根围微生态区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研究菌根围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314982835.html,/Periodical_ahny2008202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0日

病原菌分离培养总结

病原菌得分离培养方法 一、基本原理 植物病原菌得分离培养,就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得基本技能。为了获得某微生物得纯培养,一般就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得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得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她菌生长得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 植物病原真菌得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与稀释分离法两种.最常用得方法就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得病原真菌得分离。 为了获得分离菌得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得纯化,纯化得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得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二.病原真菌得分离培养(花生褐斑病为例) 1.分离得准备工作 (1)分离材料准备:花生褐斑病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黑褐色,淡黄色晕圈。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2)培养基得准备:PDA培养基,加热熔化,紫外灭菌后倒板; (3)分离工作仪器与用品:超镜工作台、培养箱、无菌培养皿、剪刀、解剖刀、镊子、接种铲(针)、70%酒精、0。1%升汞、酒精灯、火机、记号笔、橡皮筋套、可调式电炉等。(升汞就是剧毒药物,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 2.组织分离法 (1)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酒精灯放入中间合适位置,点燃后不要在移动,保证火焰周围无菌环境; (3)取花生褐斑病得症状典型病叶(或其她分离材料),选择典型得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病组织数块。 (选择新患病得组织作为分离得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入得机会。腐 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得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点 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得部分分离。)

病原微生物试题)

1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病原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仅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害的,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这种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4.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仅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5.自养菌:凡能利用无机碳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叫自养菌。(非致病菌) 6.异养菌:不能利用无机碳而需要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为异养菌。(致病菌)包括腐生菌、专性寄生菌和兼性寄生菌。 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 L form):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 8.细菌的人工培养:用人工培养条件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培养基:把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细菌的人工营养料叫培养基。 10.液体培养基:是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水溶液。最常用的是肉汤培养基。 11.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的琼脂并加热融化后冷却凝固而成。 12.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加热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3-0.5%左右的琼脂而制成。 1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 14.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在其中生长。 1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成分和指示剂,便于观察细菌生长后的变化,从而鉴别细菌。 16.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抑制某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把后者筛选出来,这种培养基叫选择培养基。 17.厌氧培养基:凡适用于厌氧菌生长的培养基叫厌氧培养基。 18.纯培养: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另一培养基上培养,称为纯培养。 19.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所表成的细菌的群体叫菌落。 20.菌苔:菌落彼此相连所形成的片状物叫菌苔。 21.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22.病毒的复制:由宿主细胞供应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在病毒核酸遗传密码的控制下,于宿主细胞内复制出病毒的核酸,合成病毒的蛋白质,进一步装配成大量的子代病毒,并将它们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 23.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放线菌、酵母或螺旋体的病毒。 24.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能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

病原微生物简答题

举例说明常用的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物理1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进行。杀灭繁殖型细菌与病毒效果好,对芽胞作用较小。煮沸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金属器械、棉织品、餐具、玻璃制品等可用煮沸消毒。2高压蒸气灭菌为医院常用的方法,121℃灭菌时间为30分钟,126℃为20分钟,需消毒的物品包装不可过大、过厚或过紧,3紫外线消毒用紫外线灯管有15W、20W、30W等规则。紫外线对一般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革兰阴性菌最敏感,其次为革兰阳生菌。但结核杆菌却有较强抵抗力。一般紫外线消毒对细菌芽胞无效。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如手术室、烧伤病房、传染病房、实验室等。 化学(1)浸泡法选用杀菌谱广、腐蚀性弱、水溶性消毒剂,将物品浸没于消毒剂内,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目的。(2)擦拭法选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里达到消毒灭菌目的。(3)薰蒸法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消毒剂呈气体,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里达到消毒灭菌目的。适用于室内物品及空气消毒或精密贵重仪器和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以及传染病人用过的票证等),均可用此法消毒。 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及预防:脑膜炎奈瑟菌流脑。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破伤风梭菌破伤风麻疹病毒麻疹乙肝病毒乙肝,流感病毒流感。 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窄而深的伤口,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局部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 1.人工主动免疫对易受外伤的人群和儿童,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毒素。对3-6个月儿童可采用白-百-破(D PT)三联疫苗,可同时获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种常见病的免疫力。2.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获得被动免疫。使用时应预防过敏反应。3.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甲硝唑能有效地抑制破伤风梭菌在局部病灶繁殖,并对混合感染的细菌也有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病毒感染细胞导致干扰素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干扰素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干扰素作用于干扰素受体,合成抗病毒蛋白。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简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①高度生物活性;②广谱性;③相对种属特异性;④选择性⑤间接性干扰素分几类?各类干扰素分别由哪种细胞产生?干扰素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它们分别主要由人白细胞、人成纤维细胞和T淋巴细胞 简述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有:①胞壁成分②外毒素③侵袭性酶 所致疾病分:①化脓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②中毒性疾病:猩红热③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宜作用 ①防御外来致病菌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抗肿瘤作用⑤抗衰老作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菌群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简述病毒的基本特点 ①个体微小,以nm计量.②结构简单,是只含单一类型核酸的非细胞形态微生物.③严格易感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④抵抗力特殊,大多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⑤能产生病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等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 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 不同而异,消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消毒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2-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使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不同。处理种子5-10min, 长的可达20-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以 灭菌水换洗八九次。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失败的原因,有时是由于培养基不适宜。 寄生性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要比腐生性细菌严格。 一种适宜于纯培养的培养基不一定适宜于分离(杂菌太多) ●有时分离失败的原因不是培养基的成分不适宜,而是由于培养基的酸度不适当 或存放的时间太长。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基,可以分为通用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 通用培养基不加特殊抑制杂菌生长的物质;选择性培养基一般都要加制 止杂菌生长的物质。 ◆植物病原细菌分离时,要避免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因为抑制杂菌 的物质一般并不杀死杂菌,而是抑制杂菌的生长,因此,从分离单 个菌落繁殖得到的菌株仍可能有杂菌。 三、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技术 ●植物病原细菌一般用稀释分离方法。 因为在病组织中病原细菌数量巨大,分离材料中所带的杂菌又大多是细菌,用稀释培养的方法就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的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