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合集下载

论《故事新编》的反讽艺术手法

论《故事新编》的反讽艺术手法

论《故事新编》的反讽艺术手法反讽(Irony),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内涵丰富并不断发展的概念,现在通常的解释是说反语,就是说出与自己思想恰恰相反的话以增强讲话力量。

反讽与讽刺不同,“讽刺”一词用于指技巧和目的两者,讽刺的目的是嘲笑,它通过各种贬抑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

而反讽则常常通过矛盾的形式来达到嘲弄的目的,有时则“慷慨陈词,然后用取笑颠覆之”。

从某种意义讲,反讽是讽刺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比讽刺含蓄。

《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手法有多种。

标签:故事新编;反讽;艺术手法一、直接矛盾式反讽当两种互相矛盾或不相容的现象并置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直接矛盾式反讽。

《补天》中,与女娲对话的两个士兵的言语,正是对《尚书》语言的文言模拟,鲁迅在这里有意让敌对双方在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陈述中相互指陈,让敌对双方都声称自己是正义的,指责他者的无道,这就让人怀疑战争究竟有没有所谓的正义性,也让人们怀疑所谓的“历史”的真实性所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奔月》的开头,写羿的坐骑自然而然地停在了垃圾堆旁,这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不管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历史传说中,骏马都是英雄不可或缺的帮手,是用来衬托英雄形象的重要工具,它们或者驰骋在塞外疆场,或者饲养在装修精美的马厩里。

骏马停在垃圾堆旁,本是不可思议或闻所未闻的事情,文本中却用“自然而然”,给人以荒诞的感受。

二、言语反讽指反讽者本人具有反讽性,可通过讥讽来达到反讽的目的,也可用文本与语境间的对照来形成反讽。

《补天》的结尾写女娲怕顺洪水漂过来的山碰痛自己的脚,顺手扯过放在了巨鳌背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顺手扯过的山竟成为传说中的“仙山”,以致发动中国历史上好几次大规模的寻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的活动,文中的讽刺意味油然而生。

《奔月》中“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你打了丧钟”“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老爷还是一名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等语句,是鲁迅把高长虹在《走到出版界》一书中涉及或诽谤鲁迅的文字加以变通,用来暴露和讽刺高长虹这类人物的。

鲁迅的反讽艺术

鲁迅的反讽艺术

浅析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反讽艺术摘要:反讽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特点,鲁迅运用其不动声色的反讽艺术表达他对革命、传统和现代的理解以及情绪。

本文主要通过《呐喊》、《彷徨》中隐含的结构反讽和言语反讽两大方面简要分析反讽艺术在鲁迅小说中的呈现。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反讽”一词源自古希腊戏剧,是一种固定的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这种角色说尽痴话又揭示真理。

后来反讽成为古希腊修辞学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即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表达本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派把反讽纳入诗歌批评,赋予其全新涵义,认为文本中的词语收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形成所言非所指的叙述效果,即为反讽。

不同于讽刺运用贬抑技巧将对象置于可笑境地,反讽在整体上将对象置于冷静客观的语境中,不采取任何夸张手段,只是从容平静地呈现生活本来面目,而看似合理的事物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它的狭隘和局促,从而完成了事物的自我否定,产生出反讽的审美意味。

鲁迅的小说充分地利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看似冷静的叙述背后隐藏着深沉的反讽语调,从而完成了鲁迅对革命、传统和现代的审视和表达。

从这一角度分析鲁迅的小说能够更加切实地触摸到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一、结构反讽鲁迅自称其小说特色在于“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而这特别的“形式”一定程度体现在他对小说结构的安排上。

以反讽的构想布局全篇使文本的容量大大增加,并使文本的意义得到深化。

1.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不可靠的叙述者,他或者天真或者失常,因而他的表述也流露异于常人的态度,不过理性的读者很容易从这种独特的叙述语调中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和叙述者不同的评价。

《孔乙己》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小伙计,他不谙世事,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

同时也是孔乙己周围庸众之中的一员,代表着真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环境。

这个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冷淡,每当孔乙己制造出酒店内外“快活空气”时也参与哄笑——这种漠然的态度与他的身份年龄形成反差,突出了社会的残忍对一个孩童造成怎样的浸润。

反讽的语用学研究

反讽的语用学研究
上是 “ 通过实 施另 一种 言 语 行 为来 间接 地 实施 来 某 一 种 言语 行为 ” _ 人 在 间 接 的 说 话 时 往 往 同 时 实施 了 。4
约翰 - 肖 -奥 斯 丁 ( 9 1—16 是 言语 行 为 朗 11 90) 理论 的创始人 , 他认 为 语 言不 仅 是 描 述 客 观世 界 的工 具, 而且本身 就在 行 使某 种 行 为 , 即言 语 行 为 。Sae er l 把这 一理论 提高为 解 释人 类 语 言 交 际 的理 论 , 为 语 认
对 于所有 的言语 行 为都 具 有 普 遍 意 义。下 面 , 我们 依 据这 四项 条件对 反讽 言语 行 为 的产生做 一一探 讨 。 1命 题 内容 .
“ 刺” 讽 一词 源于希 腊语 “ ini” 意思是语 言 中 e oe , r a
的虚假。自古以来 , 主题在哲学、 该 心理学、 文学批评 语 言 、 义和语 用 学等 领 域 受 到 密切 关 注 。但 严 格 来 语 说, 反讽的深入研究仍处 于起步 阶段。《 牛津英语 词 典》 定义反讽为一种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意义 的修 辞 手法 , 以达 到讽 刺或 幽默 的效 果 , 常反 讽 的赞美 实 通
子莫过于讽刺 , 比喻 , 夸张等修辞手法 了, 反讽 即说反 话 , 常用来 指责 、 刺 , 常 讽 以取 得 幽 默 风趣 的效 果 。 Ⅲ∞ 本文将从 Sa e的首要言语行为和次要言语行为来分 er l
析反讽 , 并从 言外行 为规 则 中探 析反讽 产 生 的条件 , 找
而首要言语行为则是讽刺某事或某人 。例如 :
( ) 人说 “tS e c dy 1某 I’ r l kt a.” vyu o
如果他 的意图只是想告诉听话人在说话这一刻他 的心理状态是感觉 自己很幸运 , 那么他 的言语是直接 的; 如果他 说这 句话 是 因为 刚 刚被 老 板炒 鱿 鱼并 且 掉

论叙事反讽

论叙事反讽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39-4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叙事反讽;否定性;叙事对照;叙事范畴
摘要:叙事与反讽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本文提出'叙事反讽'概念。

叙事反讽是叙事层面的反讽,主要涉及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同时,这类反讽也是叙事手段,与叙事作品意义的实现密不可分。

反讽的本质在于否定性,由矛盾因素的对照实现。

在叙事反讽中,水平轴与垂直轴的多层次叙事对照和'否定'实现了反讽的意义。

叙事学的许多范畴具有反讽意义,可被视为叙事反讽。

叙事反讽具有丰富的意义:既凸显作者的主体性,又召唤读者的多重判断;既言说难以言说之意,又隐含价值诉求;既涉及意识形态,又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什么叫“反讽”?诗歌中的“反讽”表现手法如何体现?请举例说明。

什么叫“反讽”?诗歌中的“反讽”表现手法如何体现?请举例说明。

什么叫“反讽”?诗歌中的“反讽”表现手法如何体现?请举
例说明。

分类: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

什么是反讽?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到浪漫主义文学,再到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都对它有不同的解说;它既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美学和哲学观念。

具体到诗歌,反讽的基本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一种修辞手法,即“所言非所指”。

它造成了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之间的差异。

(2)诗歌文体的一般性原则,也就是说,诗歌语言从来就不是或不应该是单一的、透明的符号系统;任何一首诗的语言,不论写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都会由于语境的作用而发生转义。

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

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黄擎 (#’() $ ) , 女, 浙江义乌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第!期

擎: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
%%
一、戏谑反讽
戏谑反讽, 即戏拟或滑稽模仿, 它是当代小说最典型的一种叙述反讽方式。!" 世纪 #$ 年代法 国出版的鲍威列特的 《科学及文学艺术词典》 对 “戏拟” 的解释是: “戏拟是一种诗文体裁, 它用戏谑 的态度模仿严肃作品, 通过变形或改变作品原有的意义, 使之成为笑柄。 ” 实际上, 戏拟就是一种反 讽模仿。戏拟性文本运用双重语码进行叙述, 表层语码模仿、 依从母本的话语方式, 深层语码恰与 此相逆忤, 通过表里话语的两相冲突、 悖逆和文本有意制造的明显或细微的差别, 使反讽意义在对 照中不言自明。戏拟旨在通过貌合神离颠覆、 解构母本的模式与规范, 进而消解它所代表的思维方 式和思想意旨。 詹姆斯 ・ 乔伊斯的杰作 《尤利西斯》 堪称小说戏拟的经典范例。它主要戏仿的是荷马史诗 《奥德 赛》 , 不仅书名直指于此 (尤利西斯即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 , 在情节结构上也与之平行发展, 形成 对应关系。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恰与英雄形象形成反讽: 卑微渺小的布鲁姆和顶天立地的奥德修 斯, 内心空虚的斯蒂芬和英勇无畏的特莱默克斯, 轻佻偷闲的莫莉和坚守贞节的珀涅罗珀都形成了 反讽性对照。正是通过这种戏拟, 使作品在反讽模仿中充分体现了英雄悲壮的历史和卑劣猥琐的 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 该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性昭然若揭。 异彩纷呈的中国当代小说也涌现出一批戏拟性小说佳作, 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景线。一 般说来, 戏拟或侧重于题材方面, 或侧重于体裁方面。军事题材、 爱情题材是当代小说戏拟的主要 对象。余华的 《一个地主的死》 是对抗日题材文学作品的戏谑。它讲述的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英 雄抗日殉国的故事: 地主少爷王香火被日本兵抓去当向导, 他故意把他们引向歧路, 并通知乡亲们 斩断后路, 使日军陷入穷途绝境, 王香火因此惨遭杀害。小说中英勇的主人公和壮烈的故事本来应 当引起读者的敬仰之情, 然而小说潜藏的另一套话语却消解了已成范式的抗日英雄题材作品予人 的这种心理反应。作者不是以饱含敬仰之情的语调叙述主人公的英雄壮举, 而是代之以冷漠的处 理方式。小说处处呈现了与成规的抗日小说相悖逆的地方: 平时饱食终日、 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完 成了抗日殉国的壮举, 属于革命阶级阵营的长工暗自盘算的却是能够多要一些赏钱; 主人公殉难时 没有高呼什么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之类的豪言壮语, 反倒叫了一声: “ 爹啊, 疼死我了” !全无英雄 气概, 显得窝囊相十足。 《一个地主的死》 以戏拟的方式嘲讽和瓦解了传统同类题材作品的艺术形 式和思想意旨, 促使人们反省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我们遵奉的以阶级作为划分人的好坏善恶 的判断标准的荒谬性, 从而进一步认识与思考人性的复杂。刘震云的 《新兵连》 则是对以 《欧阳海之 歌》 为代表的弘扬军人崇高形象和英雄气概的十七年军事文学的戏谑模拟。它重新描述军营生活, 重新塑造军人形象。通过指导员、 李班长、 “老肥” 、 “元首” 等一个个虽渺小卑微却不失真实可爱的 当代军人的新形象, 化解了笼罩于军人头顶的神秘而圣洁的光环, 还之以生活的本真面目。让人感 到可亲可信, 也引发了人们对追寻、 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 余华的 《古典爱情》 和北村的 《张生的婚姻》 , 是对才子佳人式的古典爱情故事的戏谑模拟。 《古 典爱情》 中的穷苦书生、 富家小姐、 赴京赶考、 私定终身等关键性词眼给人的感觉似乎确实写的是才 子佳人悲欢离合的古典爱情故事。其实, 小说只是戏仿古典爱情故事的外壳, 故事的进展迥异于传 统模式, 它以悲剧性的爱情结局和触目惊心的残酷社会现实的描写, 撕毁了人类自我编织和陶醉其 中的才子佳人 “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虚构的美满的爱情神话, 旨在告诉人们, 世事的沧桑、 人生的 无常、 现世的残酷才是真切的存在。北村的 《张生的婚姻》 是对 《西厢记》 这一古典爱情文本典范的 反讽模仿。北村借此戏拟性文本在瓦解古典爱情观的同时, 也拉开了历史与现实的时间距离, 昭示 了理想与生活本相的鸿沟, 让人们深刻洞悉了生活的非理想化状态的本真面目。

_阿Q正传的反讽艺术

_阿Q正传的反讽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9.06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

亚里士多德指出作家主要“描写行动的人们”;巴尔扎克称文艺为“人心史”;高尔基也把文学叫“人学”,也就是这个意思。

《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阿Q相”,成为民族心灵病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腐朽、黑暗、没落的社会现实。

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凡是在中外文学史上被称为不朽的典型,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也就是文学产品总体审美效果具有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在实质上表现为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等。

阿Q是个特殊的形象,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的头上有一个癞疮疤,而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要讳,“亮”要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他与王胡比捉虱子,看见王胡比他捉得多,就感到心里极不平衡——“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这里体现了他的滑稽可笑,让人读之感觉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

读者在吸引力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从笑中咂摸出点酸涩来,从而感染了内心世界。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

阿Q就是鲁迅在一个生活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建构而成的。

他真正体现了当时广大国民深受压迫、侮辱、损害的命运,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颖性也是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即塑造典型的独特性。

新颖性给读者以求读、探奇的欲望。

上面提到的“文学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里的“个性”即体现了文学典型的新颖性。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在于诚挚性,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现实从而制约典型的塑造。

前面提到“文学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的“主观性”即为作者的诚挚性所在。

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诚挚性使阿Q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

最后,文学典型的蕴藉性也使之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文学是作为语言意识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通过话语的艺术的审美的建构而具有无限的蕴藉性。

《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

《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

外国文学《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马永佳 河北大学摘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反讽叙事手法是其艺术特色最重要的一点。

在《堂吉诃德》运用反讽叙事之前,反讽叙事就已经源远流长了;认知范式、讲述范式、语体范式(语言、情节、结构)构成了《堂吉诃德》的反讽叙事,使小说在荒诞、可笑、娱乐的同时,令人思考骑士文学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此外,作者虽然用反讽的手法在作品中批判骑士文学,但却不是持完全否定,也有着他赞美的地方。

关键词:《堂吉诃德》;反讽西渐;反讽叙事;骑士小说塞万提斯是是世界文学史的一位巨匠,他的《堂吉诃德》更是成为世界性巨作,代表着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

而反讽则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反讽小说在《堂吉诃德》中可以说是到达了巅峰,然而如此成功地运用这种手法,恰恰说明了反讽小说在这之前就有,发展多时。

1.认知范式的反讽在现实生活中,作者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兵,但是当他生病多天遇到敌人时,还是奋勇当先,冲向敌人失去了自己的左臂。

文中的堂吉诃德则是一个普通的乡绅,当他面对三十多个以为是巨人的风车时,独自一人去厮杀,这不正是故事外与故事中的对照吗?在见识方面,书中多次强调堂吉诃德只要不涉及骑士小说,头脑便异常清楚,并且见识高明。

在小说中,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抒发了自己的很多观点,如:讨论教育子女、当兵的艰苦、王公贵族没有知识等等的言论,都体现出作者的高超见识。

而在情感方面,作者在《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后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很大的回报,就是在生活中,他也是十分贫苦的。

而书中的堂吉诃德则是在经过种种失败、多次出游的返回,在最后才发现自己一生所追寻的骑士小说其实都是骗人的,根本不存在的,到头来只能认命、服输。

2.讲述范式的反讽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不断地变换叙事作者。

作者正是通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转换,可以在小说中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思想、不同信仰,向读者揭示了中世纪那个存在神圣宗教信仰和现代社会这个失去信仰的时代的明显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马可云(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摘 要:根据历时性的方法考察现代文学反讽的演变进程,能够更有效地界定文学反讽的确切内涵,对其进行简明的分类,并具体描述出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反讽;界定;分类;基本属性中图分类号:IO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4)03-0062-05反讽(irony )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中eironia 一词。

在古希腊戏剧里,eironia 的意思是指“佯装的、其言辞含蓄不尽其意、假装愚笨、却常常击败自欺欺人的`大话家'(alazon )”,〔1〕专指一种被称为“佯装无知者”的角色类型。

这种角色类型通常在自以为是的对手面前假装糊涂,说些离奇怪诞的傻话。

然而,这种人最后总是能够证明自己所说的话都是真理,从而使对手出尽洋相,威名扫地。

反讽作为“佯装无知者”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最早追溯到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及柏拉图的对话中。

柏拉图认为,反讽是一种通俗的表达及责备、嘲讽性的伪装和欺骗,其双重性是通过赞扬来责备或通过责备来赞扬。

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且表明了一种君子风范。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irony 概念的意思是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例证是,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先故意赞同对方的错误说法,并将这种错误加以引申,使其陷入谬误境地,从而反证自己正确的谈话方式。

16世纪以前,这个概念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较次要的修辞格,人们使用反讽主要局限于修辞范围,通过佯装、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或说的是一回事而指的是另一回事等方式来表达反讽,用它表示“口头所说与实际所指相反”、“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者为褒扬而责备”、“进行嘲笑和戏弄”、“拐弯抹角的陈述”或“冷冰冰的讽刺”等等与语言风格相关的意思,在古希腊修辞学中称之为“反语”。

〔2〕但尔后,这一术语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出现了类似“罗马式反讽”、“标准反讽”等等术语,这就使反讽成为一种多层次多蕴意的文学术语。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F ·施莱格尔、A ·W ·施莱格尔兄弟和K ·佐格尔将反讽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原则,从而建构了现代意义的文学反讽理论并奠定了文学反讽在西方文论批评中的历史地位。

文学反讽命题的建立,大大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思维和视野,使文学批评领域许多棘手的文学现象和文论分歧在文学反讽批评理论的框架内获得了新的阐释。

一、反讽的界定历来有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给反讽这样界定:“反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与表象相对立的情景”。

〔3〕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难以表达出文学反讽的全部内涵、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

《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文体学上,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

在反讽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

……在美学上,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讽的结构表现原则。

这种反讽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它故意秘而不宣,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或者它是意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这种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性的伪装,使反讽和幽默,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

”〔3〕可以看出,这个定第24卷第3期2004年6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 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4No .3Jun .2004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马可云(1966-),男,安徽安庆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DOI :10.16169/j .issn .1008-293x .s .2004.03.015义点明了反讽在文体学和美学上的一些基本属性,同时使人们了解到反讽不同于幽默和讽刺的内涵,但它是人们在传统观念上对反讽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仅局限于反讽在语言层面与结构层面上的运用,而未考虑到反讽在现代文学语体中表现出的多元性特征。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对irony 一词所给的定义如下(笔者译):1、所指含义与字面表达意义相反的一种修辞;通过讽刺或嘲弄的形式使字面的褒义暗指出谴责或鄙视等贬义;2、喻指事态的进展与其本来状态、自然形态或期待的情况相反;指因对有迹象或适宜发生的事物的嘲弄而产生彼此对立的结果。

(1.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is the opposite of that expr essed by the words used ;usually taking the form of sarcasm or ridicule in which laudator y expressions are used to imply condemnation or contempt ;2.fig .A condition of affairs or events of a character opposite to what was ,or might naturally be ,expected ;a contradictory out -come of events as if in mockery of the promise and fitness of things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该定义把反讽区分为言辞反讽(Verbal Irony )和情境反讽(Circumstantial Irony )两类。

〔4〕定义一属于Verbal Irony ,指说话人利用词汇、语法手段表示明显的反意,通常采用讽刺或嘲弄的方式使表面看似褒扬的言辞暗示出谴责或鄙视等贬义。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以理解为言辞反讽包含的是一个人所说的话并非是他的真实意图,其意图恰恰是与他所表达言辞的意思相反。

定义二属于Circumstantial Irony ,指由于事态的发展同某人原来的意料或期待相反而造成的一种嘲弄。

也就是说,情境反讽通常展示出这样一种情境:当一个人极力嘲笑别人不幸时,这个人丝毫感觉不到他自己也正处在同样的不幸之中。

秦秀白也曾举例说明了这种反讽的表现风格,并认为其表现风格是靠讲述出乎意料的事件而烘托出来的。

It was an immaculately planned crime by three Norwegain safe -breakers who knew their business .They found the c ompany safe and placed a small explosive char ge .Calmly ,they lit the fuse and sheltered in the next room .Ther e came the bang ---and a whole wall washed down round the trio in a r oar of flying bricks and mortar .The safe did not contain money .It contained explosives .译文如下(笔者译):这纯粹是由乐于此道的三名挪威保险柜盗贼精心策划的一次犯罪。

他们找到保险柜,并安放一根微型雷管。

他们镇定自若地点燃雷管,然后躲到隔壁房间里。

只听到“轰”的一声,顷刻间整面柜门在伴随飞砖走石的轰鸣声中坍塌。

保险柜里装的并非是钱,而是炸药。

第一段的叙述使人感到:“保险柜”肯定会炸开,强盗自会携钱而逃。

可是读完第二段的两句话,读者突然意识到“事与愿违”———“保险柜”里装的不是钱,而是炸药。

〔5〕F ·施莱格尔指出,反讽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唯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的整体性。

新批评理论家C ·布鲁克斯则认为“反讽就是承受语境压力,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

”〔6〕国内一些学者也论及到文学反讽的基本性质和艺术价值。

刘迎在其论文中称文学反讽是一个意义广阔的命题,它指现象与现象在经济原则和高反差原则下的并置,或指表征与内质在节省律和高反差原则下的并置,其基本性质是常规(现象、表征)与真实(现实、内质)之间的对峙,或假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对矛盾的自身无知。

〔7〕贾越认为,反讽文学是在自我怀疑、自我省察中走上了一条寻求世界与自我的新路。

它不仅记录寻求的历程,也同时描绘在寻求途中难以超越自身生存尴尬与思维局限的自画像。

或者说,反讽是自我意识出现矛盾以后,作家有意识地对事物作出理性倒错反映,并在小说叙事中呈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的叙事色调。

文学反讽能扩大作品的艺术魅力,激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

它就像一面棱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为文学作品拓展出多视界、多视度的艺术景致。

〔8〕文学反讽研究在我国文学评论界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人往往不是把反讽与修辞格中的“反语”等同起来,就是把反讽与讥讽、嘲讽、讽刺相混淆。

通过比较以上各家对文学反讽的论述,我们可以大体上概括出这样一种认识:反讽是一种不同于反语、幽默、讥讽、嘲讽以及讽刺的艺术手段,它的基本特征包含着这样一种观念和意识,即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

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63第3期 马可云: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 中发挥其艺术作用。

二、反讽的分类文学反讽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多种变体(variants )或亚型(subcategories )的产生。

有人根据反讽在实际运用中所需的技巧和体现出的功能把反讽划分成两种类型,指出,从技巧上反讽可分为:克制陈述(under -statement )、夸大陈述(overstatement )、悖论(paradox )等;而从功能域方面反讽则可分为:语言层、词汇层、句法层和文本层反讽等。

还有人则主张文学反讽现象在戏剧、小说及诗歌中呈现的形态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其在微观层次即语言文字的语义浅显层次上的基本形态仍为修辞格,例如,克制陈述式反讽、夸大陈述式反讽、正话反说式反讽、悖论式反讽等等,古希腊修辞学家将之命名为辞格反讽。

现代文学批评将反讽作为一种理解、表现现实的美学法则和文学创作原理,从微观的修辞意义扩展到整体构思、人物形象、主题揭示和心理概括等全局性的宏观层次,把非词语因素引入反讽,给反讽赋予了现代意义,形成了一种反讽式整体观照的深层审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