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电影完全回顾
许鞍华的影像叙事

许鞍华的影像叙事作者:黄元英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2期[摘要]电影改编是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创造,它既要忠实原著,又要有导演今天对艺术形象的再认识,但不管怎样的改编,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
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并未只在尊重张爱玲原著的基础上,拘泥于小说,而是从叙事顺序到情节选择,都以适合电影的声画表现及观众的接受为目的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关键词]许鞍华叙事《半生缘》改编电影和文学(尤其是小说)的联系是这么地紧密,远远超过了电影与其他艺术联系的紧密程度。
“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把它那种从现实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中刻画人物性格、透视人物心灵的艺术可能性引进电影,这是电影艺术在对诸种艺术进行综合中所取得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展。
”…文学向我们揭示了心灵,而电影则为我们展示了形象。
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影视导演的改编开始倾向于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在香港就出现了对张爱玲作品的成功改编。
它们是: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将《金锁记》改编成的《怨女》,1994年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1998年侯孝贤的《海上花》。
电影《半生缘》(1997年),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这是许鞍华第二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
对于名著改编,虽然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但改编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是一次新的创造。
电影《半生缘》是许鞍华理解的《半生缘》,而不是张爱玲的。
在电影中导演只有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才能真正讲得好。
那么要使影片“有戏”,就耍对原著进行恰当地修改,敢于依据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审美需要和电影自身的特点对原著有取有舍,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
一、叙事视角及顺序的改变“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因为它直接影Ⅱ自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的还是道德观念方面的。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后现代性影像初探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后现代性影像初探摘要:“后现代”语境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非英雄化的平民角色、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在文学艺术领域渐渐蔓延,电影在这方面尤其具有表现优势。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一个富有这样意味的文本。
本文将试着通过探究此影片的后现代性特征,从三个方面对影片所体现的后现代特征加以阐释。
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讲述了以“姨妈”为主线的中下层女性的人生悲喜剧,以极具喜感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当下社会的文化冲突、人们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错位。
单从有些俏皮的片名上看,“后现代”很容易被观众注意,导演通过片名就使影片给人以“后现代”的第一印象。
“后现代”这个词最初只是一个文学批评概念,后来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
尽管一直没有统一和固定的定义,但“后现代”一般都具有典型的特征:“后现代”是一个人们用以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同一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彻底多元化已成为普遍的基本观念的时期。
笔者认为,“后现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某个现实阶段,而是社会中存在的与传统意义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生活习惯、有所不同的意义观,它把世界作为破碎、充满偶然和边缘、拼盘的集合体,“后现代“是不确定的,反映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部影片中的后现代特征有: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影片中的“后现代”首先表现为“姨妈”的小资情调,影片主要以“姨妈”叶如棠退休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导演在影片前半部分用欢快、浮躁、诙諧的方式勾勒出一个上海中年独身女性的“小资”生活,不时强调她是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上海,会说标准的英式英语。
正是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憧憬,年轻时的“姨妈”没有接受命运的不公平,没有接受无爱的婚姻和尚未成年的女儿,决绝的回到她生长的大上海,回到她梦想的崭新生活。
影片中一段“姨妈”谴责外地人乱扔垃圾的片断,表现出“姨妈”自信、不轻易苟同的性格特征;在帮助“金永花”中实现了美德自足;与潘知常的黄昏恋更是一大看点,潘知常的风趣、高雅使得一向清高的“姨妈”以为找到了粗糙生活的慰藉,他们在一起漫谈“长恨此生非我有”,“姨妈”分享高雅生活的愿望,在潘知常身上找到了认同感。
女人四十电影评论课件

实给与一个人的界定,是真正反映出人性本质的东西。
与把狗看得比人还重要的小叔子一家以及看到父亲吞
肥皂而落荒而逃的小姑不同,尽力照顾痴呆的公公,像哄
小孩一样容忍他。换到现在,我们自己,乃至父辈,即使 对待自己的父母都很难做到。陪着公公参加老人中心的联 欢活动;即便是后来无奈把公公连哄带骗地送入敬老院, 没有开口心中的不忍也在车上捶打窝囊的丈夫;最后面对
的苦痛。而他的疯狂或者也正是因为对子女冷落的最终
崩溃。
还是很喜欢片中公公的形象,固执却很可爱。从老人院回家
的路上,兴奋地以为棉絮是飘落的雪花。天真地在其中奔跑, 胡嫂的笑脸徜徉在绿荫飘絮之中。summer snow指的也是这 个场景吧,在整体阴郁的影片中,这是轻松温暖的画面,我 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残忍现实背后人性最后的美好。
1995年许鞍华的一部《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
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片中,许鞍
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 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 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呜。影片展现了香港市 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 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 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
连续剧的律师,医生们拥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复杂的感情生活以及足 以歌舞升平的优越薪资。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不仅仅在当时 的香港,即时到现在的香港和内地,乃至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仍然可 以称之为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房地产商
或者公务员,平凡的生活只是生活。如果片中的胡嫂,内外交困的中
年生活。也正如片尾的粤曲中所唱,“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 露”。
15部有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15部有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1、【桃姐】许鞍华介绍:“《桃姐》是我们监制自己的故事,是他跟家里老佣人的故事,他希望拍这样一部电影来纪念她。
2、【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取材于发生在香港的真实事件,2004年,天水围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一家四口灭门惨案”,一名男子残忍的杀死妻子及两个女儿后自杀身亡。
3、【浪潮】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
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
4、【晨曦中的女孩】故事根据真实的事件改变,取材于二十世纪初加拿大一件真实案件,Aurore(奥赫尔)是故事中被继母虐待致死的11岁女孩的名字.影片的名字来源于此。
5、【赛德克·巴莱】《赛德克・巴莱》的故事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台湾南投的“雾社事件”,是发生于日治台湾时期的原住民抗暴及“出草”行动,事件的起因是信仰彩虹的赛德克族人因为不满总督府的压迫而联合起事,在雾社运动会上杀死134名日本人,随即遭到总督府攻讨,原住民牺牲人数近千人,事件重要人物除莫那鲁道自杀外,参与行动的部落几乎都惨遭灭族,余生者被强制迁至川中岛。
6、【她比烟花寂寞】电影根据1997年杰奎琳·杜普雷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的传记改编而成,作为身边至亲的人,杰奎琳和皮尔斯以他们自己的观点描写杰奎琳那令人难堪、甚至惊世骇俗的一生,书中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可以说惊心动魄的舞台背后的故事。
7、【斯巴达300勇士】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坚守温泉关,抵抗波斯大军队长达三天。
1962中印边境战争电影

1962中印边境战争电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印度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该战争在中印两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是一场充斥着血腥和痛苦的战争,为了充分展现这段历史,许多电影制作人从不同的角度创作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探讨几部具代表性的关于1962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1997年上映的中国电影《金鸡》,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之前,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金凤亭的故事。
她丈夫在边境上服役,她自己也积极参与了军队后勤工作。
通过金凤亭的生活故事,电影展现了普通中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顽强精神和无私奉献。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电影《哈吉》(Haqeeqat),该电影在1964年上映。
《哈吉》以真实的中印边境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支印度军队部队在战争中的艰辛经历。
这部电影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军队士兵面对困难时的坚持。
同时,电影还传达了守卫国家边境所需的无私和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不少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作品,但是印度电影《边境》(Border)可以称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电影于1997年上映,由贾阿哈诺拉执导。
《边境》以真实的战争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支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的英勇抗击。
这部电影通过深入刻画角色的情感和冲突,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恐惧、勇气和牺牲精神。
同时,电影也强调了战争悲剧的意义和人类和平的重要性。
尽管这些电影都以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为背景,但它们侧重点和风格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电影更多地关注战争的政治和战略层面,例如印度电影《诺尔朗盖特:军事机密》(Nathuram:Patriot);而另一些电影则更加扎根于普通人民的故事,让观众对战争的影响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种不同的角度和风格使得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这段历史。
总的来说,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在中印两国的电影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影片《桃姐》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片《桃姐》的人物形象分析张奇(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桃姐》中除了塑造了桃姐的形象以外,还塑造了大量人物形象,既有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也有很多普通人,本文着重分析影片中塑造的桃姐,罗杰,蔡姑娘的人物形象,以此来探讨许鞍华电影的主旨。
关键词:桃姐;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24-01《桃姐》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性。
在许鞍华的影像世界里,对人性,人的命运展开了深入地思考。
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构成了我们的社会,通过诗化的镜头展现普通人的生活,是许鞍华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艺术理念。
许鞍华的电影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但是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主动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权主义者形象,也非好莱坞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
许鞍华的女性形象,大多外表普通,生活经历简单,都是普通中国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女儿的形象,具有中国传统女人的性格特征,温和,善良,隐忍,默默付出。
许鞍华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普通生活的记录跟展示,通过近似于拍摄纪录片的手法,对普通女性的生活境遇进行有力的描绘,这些女性形象,也反映了许鞍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人生境遇的无限回味。
《桃姐》的英文名字是《A Simple Life》,桃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
从题目看似乎是一个略带悲观的电影,许鞍华认为命运是强大而又无法控制的力量,正如影片中罗杰所说“上天有一台超级强劲的电脑,安排好我们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命运”个人同命运抗争的力量太过于渺小,所以接受命运,在命运的掌控下精彩地生活,似乎是导演在影片中的另一种隐喻。
影片从桃姐的普通买菜生活开始,菜市场的商贩们看到桃姐远远地来了,几个人为了逗套机故意把冷库温度调低。
当桃姐去挑蒜的时候,在冷库里问,今天怎么这么冷的时候,商贩们开心地在门外笑作一团。
对许鞍华影片的现实主义解读

对许鞍华影片的现实主义解读作者:滕朝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从香港新浪潮算起,纵观许鞍华三十余年的电影创作生涯,其创作了二十余部电影,其中包括“奇情推理片、鬼片、杀手片、武侠片、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半自传片、纪录片等”。
[1]然而,不管她的电影类型如何多变,电影内容如何更新,始终有一点是一直贯穿于许鞍华电影的创作之中的,那就是她对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路线的执着。
她始终立足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悲欢离合。
关键词:许鞍华;女性;现实主义一、立足香港本土在香港新浪潮时期,新浪潮电影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内容方面的本土化。
“这批年轻的影人生长于香港,留学于国外,其成长经验、学历背景、文化熏陶及电影观念已完全不同于老一代香港影人,他们的影片更加关注本土,通过展示多元化的香港社会现实,表现当下港人在多元化时代的民生状态而逐步在主题形态上趋于本土化。
”[2]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开放,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张,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电影合作与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合拍片已然成为潮流。
大批的香港电影工作者纷纷北上寻求与大陆电影的合作,拍摄了大量港片不港的影片,完全失去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味道。
而这时候的许鞍华却一直坚守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香港本土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悲欢离合。
影片《桃姐》将镜头聚焦到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
对于这样一种主仆的关系设置,相信对于大多数生活于内地的观众会比较陌生与遥远,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关系。
然而,在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主仆关系却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
这才是属于香港本土特色的。
影片用自然纪实的镜头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桃姐上街买菜,回家炒菜,吃饭,和少爷Roger在街上散步,这些生活化的普通场景将香港市民的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香港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在舒缓的镜头下极具港味。
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人物命运

大 众 文 艺161摘要: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从影30多年来共拍摄了二十四部电影。
在她所拍摄的二十四部电影里面,女性人物命运总体上经历了女性对命运的屈从、女性对命运的抗争、女性对命运的主宰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许鞍华;命运;变化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1年64岁的叶德娴凭借在许鞍华拍摄的《桃姐》中的出色演出,获得了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这是继1992年巩俐之后,中国女演员再次获此殊荣。
许鞍华自1979年以首部电影《疯劫》为香港电影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便和众多同时期的电影人共同开创了香港电影新浪潮。
执导电影三十多年来,一共拍摄了24部电影,电影类型涉及广泛,有伦理片、惊悚片、自传片、武侠片等。
虽然所拍电影类型多变,但在很多影片中都注入了她对于女性的关注,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命运经历了一个由女性对对命运的屈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命运的主宰的发展过程。
一、女性对命运的屈服许鞍华早期电影里面的女性一直都处于被压迫被迫害的地位。
1981年她的《胡越的故事》描写的是越南华侨胡越逃离越南的情景,在逃离过程中胡越结识了同命相连的沈青,两人发展为恋人。
但由于沈青被骗沦为妓女,最后在逃离过程中中弹身亡,胡越只能抱着她的尸体乘船离去。
又如在《投奔怒海》中,将女性人物命运放置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来表现女性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电影里,为了养活一家人的生活,琴娘的母亲被迫卖身,最后自尽身亡;琴娘为了养活弟弟去捡洒在地上的米粉、从死人身上搜东西、在妓院刷杯子,甚至有一次竟然勾引芥川先生。
而缪骞人扮演的夫人虽然没有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她依然处在男权的控制之下。
在越南的动荡年代,女华侨为了生存,开了一个酒馆,在酒馆接待越南的政府中的头头进行消遣,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
中国社会向来都是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关怀与大时代情结——许鞍华电影完全回顾文/阿诺、表江说许鞍华是华人女导演中最优秀的一位,绝非夸张,实在是打心底里感到敬佩和认同。
从1979年第一部电影[疯劫]开始,不算[玉观音]的话,许鞍华总共拍了十六部电影,前后24年,跨越了鬼怪、历史、文艺、女性等各种题材,而且每一类型都不乏一流表现,其娴熟手法和个人言志结合得浑然一体,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烙印成为香港电影不能抹去的印记。
许鞍华电影远远超越了她作为女性的存在意义,但属于女性的痛苦和快乐、无奈与坚强,仍在她作品中历历可见。
而她作品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间微妙关系孜孜不倦地展现和追问,也道出了每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矛盾。
回顾许鞍华电影作品,就像是一次对历史自身的回顾与展望。
许鞍华电影完全回顾[疯劫] 1979 ★主演:张艾嘉、赵雅芝、万梓良、徐少强许鞍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由“电视时期”进入“电影时期”,以香港轰动一时的精神病杀人案为蓝本的惊悚故事,显示出她对类型片的精确掌握及新浪潮导演的创新锐气。
电影编辑陈韵文的功力也功不可没,为影片提供一个计中有计扣人心弦的剧本,配合富现代感的叙事、影像及剪接风格,更把传统的街坊传奇、地域神话共冶一炉。
另外在手法上,许鞍华最初借两个死者的好友(张艾嘉饰)的角度说故事,但随即将叙事角度来回跳跃于几个主角(甚至是观众以为已经死去的赵雅芝的主观镜头,去带引观众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疑神疑鬼的世界)的不同时空,极大丰富了影片结构,使剧情推展更为扑朔迷离,同时也表达出其实是心中有鬼而草木皆兵,因滥情而造成的人性悲剧,言之有物且技巧不凡。
[撞到正] 1980 ★主演:萧芳芳、钟镇涛、刘克宣第二部作品,萧芳芳监制,陈韵文编剧,加上幕后的几乎全女性班底(只有摄影何东尼为男性),当年公映就十分哄动,更开启了惊悚喜剧鬼怪片的新潮流,令这部幽默鬼片在港片历史中占独一无二的地位。
影片讲述厉鬼因吃假药而死,誓要奸商后代绝子绝孙,从而引出下乡戏班的撞鬼怪谈。
本片最精妙之处是力求原创,直接向中国民间传统取经,详细描绘戏班文化之余,又拍出逼真的迷信禁忌,戏台上下鬼影幢幢,气氛吓人。
但又不忘让一班鬼怪奇招尽出,笑料连场,配合阴阳眼,看透人鬼两界,强化爱惜生命的题旨。
在场面处理方面,许鞍华很能捕捉旧社区、旧建筑的特有气氛和鬼魅味道。
而萧芳芳的演出,更有七八十年代港片硬滑稽的味道。
[胡越的故事] 1981 ★主演:周润发、钟楚红、缪骞人后来以编导轻喜剧成名的张坚庭,是这部描述逃港越南难民经历影片的编剧。
编剧顾问邱刚健与许鞍华一年后又合作另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政治电影[投奔怒海],加上1978年的电视作品[狮子山下]中的[来客],组成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自此在银幕上建立起香港的政治片类型。
影片描述周润发饰演的胡越乘船逃抵香港,得到笔友(缪骞人饰)的协助移民美国,不料半途为拯救被卖为妓女的越南难民沈青而在菲律宾当杀手,但最终沈青还是死去,胡越在茫茫海上带着沈青的尸体,不知去向何方。
影片整体采用粗砺写实手法,影像以阴冷为主,但人物设计却突出内心狂热,以此将人物处境情感和社会现实作强烈对比,而影片主题不只触及了无根难民的遭遇,还探讨了人在大环境控制下无处可逃的宿命悲剧。
[投奔怒海] 1982 ★演员: 林子祥、缪骞人、刘德华、马斯晨影片获得香港第二届金像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新人三项荣誉。
描述林子祥饰演的日本记者芥川前往越南采访,从当地女孩琴娘一家的实际生活看到了悲惨现实,于是决定帮助他们逃亡。
许鞍华众多作品中,以本片的上映波折最多,受当年电检而禁映,但公映后大获好评,而且创下很高票房。
导演对人文精神的肯定,再次在片中找到认同。
一个日本记者冲破层层阻力,深入社会底层,从游客式的观光,一步步认识到极权制度下的残酷真貌,最终牺牲自己帮助少女逃离越南,而万料不到她要航向的也不过是另一个残酷境地。
影片目光深远,反讽力度现在看依然震撼人心。
本片在海南岛外景拍摄,林子祥、马斯晨和内地演员奇梦石都表演精彩,这也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是他的最佳表演之一。
[倾城之恋] 1984主演:周润发、缪骞人[倾城之恋]之前的四部作品在票房和反响方面都相当成功,但此片却是许鞍华如今谈起来仍十分不满的作品。
影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许鞍华在故事结构、人物布局、台词对白等方面都做到了尽量忠于原著,但影片给人的感觉却与张爱玲相去甚远,问题在于气氛神韵的把握和对故事核心的理解,张爱玲笔下的乱世传奇其实是脱离不了现实冷静的无奈和嘲讽,但影片显然过于沉浸浪漫爱情,而未表现出人物内心的苍凉。
尤其是白流苏这个人物典型的上海女人特点,外表脆弱实则内心冷酷;表面单纯其实精于计算,但计算之后她仍是付出真感情,所以表现这个人物内心情绪的复杂性具有相当难度,缪骞人的表演实在偏于硬朗和简单化。
[江南书剑情]、[戈壁恩仇录] 1988主演:郭碧川、达式常、刘佳、阿依努尔这部改编自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上下两集电影,是许鞍华和内地的第一次合作,相信大多数影迷对影片开篇的江南风景和大漠风光还有很深印象,画面的宏大气魄和写实风格显然深受许鞍华的老师胡金铨的影响。
这也是许鞍华唯一一部武侠题材作品,跨越不同的类型虽然是许鞍华的擅长,但这次尝试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许鞍华作品一般比较倾向写实,与金庸小说的浪漫潇洒似乎有所冲突,许鞍华自己也明确表示,对武侠题材的把握并不成功。
但拍摄此片时风尘仆仆远赴大漠实地取景,许鞍华颇得其师胡金铨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其敬业态度十分令人尊敬。
[今夜星光灿烂] 1988 ★主演:林子祥、林青霞、吴大维、尔东升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彩薇爱上有家室的教师张英全,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20年后,她依然独身,并接受了问题青年张天安的求爱,不想张正是前男友张英全的儿子。
英全深感做人失败,于是割腕自杀。
天安努力改造,终于在大学收到彩薇寄自长城的信。
80年代开始,许鞍华作品中的言志成份呼之欲出,在几近私人感情的怀缅中,隐隐流露对社会进程的喟叹。
表面上是师生恋与两代关系的描写,却反映了不同时代下两代人的心态差异。
女主角串连两代,仿佛是导演化身,见证香港20年的发展,由星光灿烂到风起云涌,伤感之余真情尽现。
影片内容虽不新颖,但对许鞍华的作品来说意义非凡,后启[客途秋恨]的自传风格,及[千言万语]的社运记录。
[客途秋恨] 1990 ★主演:陆小芬、张曼玉、李子雄[客途秋恨]的总体情绪是怀旧,而这种怀旧,除了通过剧中母亲的日本身份作出对身世的追怀,还描写了对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回望。
影片英文片名是“流亡之歌”,仿佛提示着观众作品中散发的那份过客凄怨。
陆小芬饰演日本女子葵子,在大战后随夫留在中国生活,因为对中国语言和风俗习惯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没有安全感,长女晓恩对母亲一向隔阂,可在陪母赴日省亲时,才切身体会到人在异乡的孤单惶恐,母女之间得以心灵沟通。
片末重新确认港人身份的心路历程,无不流露出导演对身份与故乡的个人感怀。
通过连串的飘泊与寻根,把许鞍华以往作品中的过客题旨及其身处传统与现代中的矛盾心理一一呈现,是许鞍华投入最大感情的作品。
[上海假期] 1990主演:午马、刘嘉玲对内地的关注,是许鞍华不同于许多香港导演的地方,[上海假期]借上海弄堂里祖孙之间的情感和冲突,反映社会变化和人物心理变迁。
但可能是对内地不够了解,本片在反映人物心理时说服力不够,也没有港片一贯流畅好看的特点,影片节奏和叙事简直接近老套的国产电影,本片几乎可以说是许鞍华最失败的一部作品,其娴熟手法也未能挽救这部平庸无趣的电影。
[极道追踪] 1991 ★主演:刘德华、钟楚红、庹宗华、石田纯一80年代末,许鞍华几部电影连续票房失利,于是转拍商业电影。
[极道追踪]是一部集黑道凶杀和三角恋情于一体的商业剧情片,并重新包装[胡越的故事]异乡漂泊题材,故事灵感来自一宗中国大陆女留学生在日本火车堕轨身亡的神秘案件,主角是来自香港的留学生阿Ben和大陆留学生铁兰,两人在日本相遇并产生感情,但卷入一宗帮会仇杀,最后女学生被杀手推下火车铁轨惨死。
另一名大陆留学生(庹宗华饰)却依然在追寻拍色情片女朋友的下落,一样悲观的结局,企图重现那股强烈的无力。
本片偶有神来之笔,如一些追逐镜头的剪接,但故事编排痕迹太重,加上对演员控制的失衡,使电影整体节奏不畅,无法使观众真正投入,是许鞍华比较失败的作品。
此片之后,许鞍华决定到日本继续电影深造,在1994年才学成回港拍摄了[女人四十]。
[女人四十] 1994主演:萧芳芳、乔宏、罗家英[女人四十]是许鞍华电影作品中的又一佳作,横扫当年的香港金像、台湾金马奖,萧芳芳还凭借此片荣膺柏林影后,两人[疯劫]之后的再次合作擦出了灿烂的火花。
[女人四十]在许鞍华作品中对人的关怀达到了极致,细节刻画和情感捕捉都极生活化,家庭生活的现实无奈和温情心酸成为影片源源不断的感人之处,对人生朴实而深刻的感悟又使人回味良久。
萧芳芳的精彩表演早已公认,其生活化且极具喜剧感的表演令影片充满温馨,瞬间的沉痛又很具穿透力,阿娥仰望天空的镜头已成为岁月里的一幅剪影。
[女人四十]是属于许鞍华和萧芳芳共同的作品,也是属于所有女人的电影。
[阿金] 1996主演:杨紫琼、洪金宝[阿金]是一部关于替身演员辛酸苦辣的电影,也是一部献给电影的电影。
本片在许鞍华作品中虽然并不起眼,却也有一番别样的动人。
影片叙事流畅,感情真挚,而且因为扮演者都有亲身经历,故而十分有说服力。
杨紫琼演的阿金是许鞍华成功塑造的又一坚强女性,角色性格与演员和导演的个性都有一定的契合,其坚强处令人敬佩,其真情处令人落泪,尤其是片尾杨紫琼受重伤的镜头,着实令人震撼。
许鞍华的把握成熟而大气,影片既十分商业化又充满感情的自然流露,表现出一份对替身演员这一为电影贡献良多的职业真正关怀。
片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洪金宝扮演的大哥被杀后,阿金带着他的儿子逃走,途中看起了以前无意录下的录像,一直掩藏感情的儿子掉下眼泪。
不知是巧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中一段情节十分接近。
[半生缘] 1997主演:吴倩莲、黎明、梅艳芳、葛优[半生缘]是时隔13年后,许鞍华再度改编张爱玲小说,时机成熟的同时,许鞍华对张爱玲的理解也与当初完全不同。
[半生缘]是诸多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中较为成功的一部,事实证明,许鞍华坚持到上海取景是正确的,上海特有的弄堂和街道、街灯下的梧桐、缓缓前行的电车,这些场景和画面表现,都使影片风格更为贴近张爱玲小说独特的感觉氛围。
而且这一次,许鞍华在做到忠于原著的同时,对其人物心态和个人命运的选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这些张爱玲小说的精髓部分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刻画,尤其是对曼桢和世均之间被命运捉弄的爱情,既有深入其中的投入热烈,又有置身事外的冷静态度,首尾呼应的红手套也成为影片最为温暖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