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活在别处的边缘人 帕克社会学思想2

合集下载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研究论文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研究论文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研究论文贾樟柯作为我国新生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无论在影片拍摄技法的运用,还是在电影主旨的构架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

固有的小镇情节、对城市边缘人的关注、严整的纪实风格等,这些都构建形成了贾樟柯电影的特殊标签。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研究全文如下:摘要:边缘小人物是贾樟柯电影主要塑造的对象。

本文结合《小武》等贾樟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贾樟柯电影中边缘人的进行一个归纳并找出其共性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贾樟柯边缘人独特的塑造手法,并分析贾樟柯边缘人电影产生的原因,表现其电影独特的边缘人视角。

关键词:贾樟柯;边缘人;塑造手法;记录真实边缘人指游离于社会主流意识之外的群体,多为底层弱势,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压力大,相对来说,他们的生活较少被关注。

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到《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天注定》,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平行记录的方式关注着这群人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看到这些底层边缘人的最真实一面。

一、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分类一类是在改变中不断失去的边缘人。

在《小武》中,小武一步步失去了友情、亲情、爱情;在《三峡好人》中寻找丈夫的沈红失去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库区移民们远走他乡失去了自己的故乡;《站台》中,一群满怀希望的青年人出城走穴落寞返城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任逍遥》中,斌斌和小济选择假装抢劫银行,失去了自由和未来。

贾樟柯曾说过“我想考察传统经验、传统价值在这个多变的社会里面要经历什么。

变,就意味着有些东西要崩溃,它可能是这个时代不需要的,被这个社会淘汰的,挤在角落的东西。

我想考察这种劣势的群体或者劣势的道德,我想拍一个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丢失的东西”[1],这是对普通人的一种人文关怀和现实记录的视角。

另一类是非典型性边缘人。

贾樟柯对传统边缘人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构。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一、城市(Urban)的特征R.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简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形象

简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形象

2020年12月第38卷第4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liou College of EducationDec. 2020Vol.38,No.4简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形象邢海蓉(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推究其形成,从地理空间和社会学意义上分为游走于都市与乡村的都市异乡人、身份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群众两大类,最终都指向了文化意义上的边缘化。

“都市边缘人”的书写与时代发展、新感觉派作家的自身体验、普罗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都市边缘人见证了乡村与都市文明的碰撞,揭露了繁华都市背后的辛酸,展现了商品社会中人的“物化”。

但新感觉派作家对都市边缘人的刻画多浮于表面。

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书写;都市边缘人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6536(2020)04 -0043 -05On the Image of Urban Marginal Man in the Neo-sens^tionalism NovelsXING Hai-ro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225000,China)Abstract%In the sense of geogaphical space and sociolog and i n terms of the neo-sensationalism novels are d i v i(d e d i n t o two categories % the urban outlanders s h i f t i n g between urban and r u r a lareas and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a 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which u ltimately writing of urban marginal people i s closel y related t o the development of era,personal experience of neo-sensationalistwri te rs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The urban marginal people have witnessed the co urban c i v ili za tio n,revealed the bit te rne ss behind the prosperous c i t y and shown the “materialization” of people i n a commodity society.However,the d epiction of urban marginal people by the neo-sensational writ ers i s mostly superfi­cial.K e y w o r d s% neo-sensationalism & urban writing; urban marginal man“边缘”最早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意指沿边 的地方,是与中心地区相对的存在。

拉康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解读

拉康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解读

拉康派对边缘型主体的解读很多的电影作品描写女人苦难的一生,比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家乡的故事》,电影的女主角不断陷入悲剧性的强迫性重复当中,她们反复自杀,以“爱”为“食”,不断陷入变动的灾难性后果,她们是苦难的人,又是不断陷入苦难而充满“享乐”的人,她们往往令人痛惜而又难以理解,她们的内心风格与生活模式符合我们所熟知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顾名思义,是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诊断,它的存在是有争议的,有人否认这一障碍的存在,认为其不是人格障碍的亚型。

ICD-10、DSM-Ⅳ保有这个诊断,其被描述为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的普遍模式,伴有自伤行为,也可出现偶发的精神病性症状。

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人格障碍没有这一亚型。

在精神分析学的维度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产生,通常是童年遭遇强烈的挫折和攻击性,导致了早期的全坏与全好的客体关系之间的整合失败。

其采用比较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原始理想化、投射认同、否认、全能感及贬低。

边缘型人格障碍存在自我的虚弱性:焦虑耐受性缺乏、冲动控制缺乏、成熟的升华通道缺乏,在应激状态下,可能产生现实检验短暂丧失的现象。

拉康的理论原型里并没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他只把人格发展水平分为精神病结构、神经症结构、性变态结构,其中强迫型结构、癔症型结构都归入到了神经症结构。

后期拉康派在临床上,在拉康的理论视角下对边缘状态也有关注,只不过把边缘状态归入神经症结构。

为增强本篇文章的可读性,我试着分析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来阐述拉康派对边缘型状态的解读。

电影里松子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她无法忍受一个人的独处,对她来说,每次回家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说:“我回来了”,是在呼唤有人能填充她内心的空洞。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混黑社会的阿龙开车送她回家,她回到房间后,阿龙又开车折回到楼下,想与她求爱,她在心里不断念叨:“这里是地狱,出去也是地狱……”对松子来说,处于孤独犹如地狱般煎熬,空洞的感觉仿佛让她坠入无尽的黑暗空间中,在拉康派的研究中发现,这种感觉有时被描述成一种存在的空虚,有时被描述成一种身体的空洞——胸腔内的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主体感到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空洞。

社会学与生活

社会学与生活

社会学与生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
会的运作和人们在其中的行为。

而生活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的日常活动和经历。

社会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着彼此。

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运
作规律。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中的群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还可以指导我们在社会中的生活和行为。

社会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想法,增进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生活也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生
活受到社会的影响。

我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都受到社会的塑造。

通过观察和研究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社会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

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生活,而生活也为社
会学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正是因为社会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改善社会。

总之,社会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社会,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而生活也为社会学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

社会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着彼此。

《生活在别处》名著导读

《生活在别处》名著导读

《生活在别处》名著导读
《生活在别处》:一部揭示追求理想与自我实现的文学佳作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约瑟夫·科塔尔的年轻诗人的生活和追求。

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剖析和丰富的社会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人物分析:
《生活在别处》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约瑟夫·科塔尔,一个充满激情、渴望追求理想的年轻诗人,他的形象代表了青年人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探索,使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选择。

社会背景:
《生活在别处》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的欧洲,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冲突的时期。

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绘,反映了青年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挑战。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和选择。

深入浅出的解读:
《生活在别处》以其深刻的人物剖析和丰富的社会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性和价值观。

在追求理想的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生活在别处》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如何面对现实和挑战。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一、概述生活世界理论,作为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起源于现象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的思想。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旨在探讨人类日常经验中的直观世界,即我们未经理论化和科学化之前所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生活世界是所有知识和科学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发展往往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科学理论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导致了生活世界的“遗忘”。

他提倡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审视和评估我们的直观经验和日常实践。

在胡塞尔之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社会现象学将生活世界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在构成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生活世界理论也对其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解释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分析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理念,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并尝试评估其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理论,以及其在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1. 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在《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文章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段落中,我们可以探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起源,并追溯其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生活世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了“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用以指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前科学的、原初的世界。

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我们一切经验和知识的起点,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交往和理解的基础。

随后,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其他哲学家和社会学者们所继承和发展。

社会边缘人的思考

社会边缘人的思考

社会边缘人的思考作者:王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绪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可以说是两位不同于中日文坛主流的两朵“奇葩”,两位“另类”,他们的思想与风格均不同于各自国家的文坛的主流和大多数,曾经都被视为社会边缘人,而现如今他们的作品与思想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崇,虽然这两位作家素未谋面,但是他们二位却被评论家称为“具有相同质地的灵魂”[1]的人,而且经常被相提并论,可见他们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厘清他们相互作品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作品风格、精神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出发对这两位“时代边缘人”来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希望从中能够找寻他们之间“相同质地的灵魂”。

(一)人物精神——孤独个体的形象在他们的作品中无论是村上春树还是王小波的人物精神都是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首先作为社会边缘人的主人公,他们的思想孤独且迷茫,失望且彷徨,面对社会,他们挣扎在反抗与不得志的边缘,面对生活,他们迷失在孤独与不理解的迷宫里,社会中人际关系在他们的眼中是可有可无的,或者他们更在意的是自我的感受,与自我的自由,而选择回避这些让他们感到麻烦的关系。

在《海边的卡夫卡》田村卡夫卡选择离家出走,选择一个人孤独的寻找自我;在《挪威的森林》木月之所以自行结束生命,无非就是因为同日益变化的社会无法沟通无法相适应,绿子和永泽也是不止一次的说“孤独的要命啊”,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王二也在知青的岁月感到孤独,想要寻求解脱。

(二)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人物精神的区别1、村上春树:渺小的微光、个体的矛盾村上春树在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讲词:“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

”[2]我想这段话可以看做村上作品的一个高度凝结与概括,为每一个脆弱而渺小的个体抒写他们的时代,为他们寻找自我的意义,为每一个人孤独的个体谱写他们的内心之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村”或者“温州村” 现象——边际人的联合。
“浙江村”或者“温州村”以经营者身份进入城市聚 集而处,形成既有一定生活情感的沟通交流,又有生 产经营的分工协作以及广泛社会联系的“准社区”。 这一独特性,既为我们研究在中国特殊的户籍管理和 人口流动政策以及制度背景下,农村人口如何进入城 市提供了理想的个案类型,也为我们探讨城乡社会流 动中社会关系如何运用和重组,社会结构如何分化和 演变给予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2019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 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这位本世纪中 国最优秀、最惊恐不安,也最沉静的 女性作家,为其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 一个诡异的句号。
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 成的社会”,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与陌生人发生交往,但他们就在我们 身边,因为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陌生人不断地涌人 我们的生活,人们要花费大量时间与他们打交道。而这些陌生人,与 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关乎我们的情感投向并构成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现代生活要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和培养陌生关系 (Strangehood)。近年来,在欧美社会广泛流行的“Freehugs”(抱抱团) 一词,主要是针对陌生人所发生的伦理态度——“拥抱陌生人”
“生活的本质,如果说不是固定在社会环境的某一个 地域空间的位置上,那么它就固定在社会环境的某一 个思想的位置上。” (齐美尔)
“只要他自己感到是外乡人,那么,在其他人的眼里, 他就不是‘土地所有者’” (齐美尔)
学术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1. 1887-1912年的早年阶段,作为记者在中西部及纽约 为不同的报纸工作,在哈佛、柏林、海德堡及斯特拉 斯堡学习,作为布克·T.·华盛顿的影子写手和文书匿 名工作;
帕克那里,典型的“边际人”是黑白混血儿。帕克认为, 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 感好斗、拘束自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该术语后来为 社会心理学所采用。
边际人是现代生活转型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产物,它 是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 格,是个体在与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人际关系 和社会规范相作用时,其内在心理要素发生矛盾和冲 突,在自我协调后呈现的多元文化交织的身心结构。
2. 1913-1944年的后期阶段,他作为专业的学者供职于 芝加哥大学和费斯克大学,继承了当时的社会学家 使社会学具有科学特征的合法化和在社会学与调查 新闻学间建立更宏大知识区分的愿望
帕克思想所受影响
约翰·杜威
威廉·詹姆斯
罗伯特·帕克
齐美尔
芝加哥的当时状况则成为帕克思考的现实基础
大量的移民导致了社会“边际人”的出现,如何让这 些移民尽快地融入美国社会,如何减少移民社区的社 会偏失问题,就成为帕克的后半生的重要学术关怀。
如何理解“生活在别处”的 “边际人”?
——帕克的社会学思想漫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吴飞
2009年12月23日早上8点47分,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 餐》的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晓君和小畅用上海话聊天逗听 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 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晓君在节目中回应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 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 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边际人的文化特质在于跨时代、跨民族的生活要素融 于一身,使人格具有过渡性、边缘性和易变性。
因为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的狭缝之中,边际人在行动 上受到双重规范的约束,情感上常出现默顿(R.K. Merton)所谓“既恨又爱”(ambivalence)的矛盾 心理。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 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 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 界难言的恋慕。 ” ——张爱玲
另一种可称之为“现代都市漂客”
现代都市社会中,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背景的差 异,但现代社会的单位区隔和小区设计,使得我们相 见不相识,即使住在同一个小区或者同一层公寓里, 我们之间仅有点头之交 .
在我看来,“陌生人”既是一个社会事实概念,也是 一个心理事实的概念。既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也是一 个空间的概念。
陌生人与本地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在空间上的二重性: 在物理空间上接近,在社会空间上疏远。
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至少 不是社会学意义考虑上是陌生的,而是他们根本不是 为了我们而存在的,他们处于远与近之外,没有远近 之分,无所谓远近 。(齐美尔)
在齐美尔的概念框架中,“陌生人”不是一类特殊的 人,而是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小畅则接着说:“其实呢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一边说讨厌, 为什么一边还要待在这里。”
这一节目,随后演变成网络热点,有意思的是,上海 人对主持人的言论赞同者多,而外地人反对者众。
这一论争,反射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人员跨 国、跨省、跨社区的流动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映 射出了我们行走于文化边缘的各种类型的“陌生人” 的态度和价值观。
1908年, 60 岁的齐美尔写了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
章, 提出“陌生人”概念:
“这里陌生人不是此前常常接触过的意义上的外来人, 即不是指今天来、明天走的流浪者,而是指今天来、 明天留下来的慢游者——可以说潜在的流浪者 (potential wanderer)”,“陌生人是群体本身的一 个要素……它的内在的和作为环节的地位同时包含着 一种外在和对立……进行叛逆的和引起疏离作用的因 素在这里构成相互结合在一起和发挥作用的统一体的 一种形式。” (齐美尔, 2019 :341-342)。
现代社会中的另两种陌生人类型
一种可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种“熟悉的陌生人”存在于移民组 成的社会里,在这里,人们虽然长期生活 在同样的时空之中,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 沟通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如在缅甸、在 爪哇,这些地区人种的混杂——欧洲人、 中国人、印度人和土著人。这是在最严格 意义上的一种混杂,因为他们尽管混合在 一起,却没有互相融合。每一群体的构成 都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和语言,自己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只有在市场上,在买卖关 系中,他们才作为个人相遇。
这一活动也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中人与人的联系中,间接关系 或称次级关系(Secondary relation)已经取代了原来 的直接关系、面对面的首属关系(Primary relation);
移民们“在情感和了解方面互相远离,他们完全生活 在相互依存的状态,而不是生活感情亲密的状态中, 因而社会控制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遇到的困 难也大大增加”
帕克的“边际人”是由两个种族或者两种文化组合成 的混合体,他渴望进入新的群体里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然而他往往遭遇到这个新群体的排斥。而齐美尔的 “陌生人”却是一个潜在的漫游者,并不希望自己被 主群体所同化。
另一方面,帕克的“边际人”会因迁移产生焦虑不安、 分裂的特点,而齐美尔的“陌生人”则因为自己在群 体里占有一定的位置,他可以在群体中产生争执时担 任仲裁者的角色,甚至被群体中人视为一个可以依赖 的知己。
一、从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说 起
要理解帕克的边际人思想,我们得先看看他的老师齐美尔 的观点。因为透过帕克的著作,我们经常能看见齐美尔的 影子,而齐美尔思想受到美国学界的关注,也得益于帕克 和米德的传播。
齐美尔(Simmel 1858~1918 )
● 齐美尔认为,社会并非如涂尔干所宣称的实体或者看 得见的独特物体,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一种具有意 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 了现实的社会。
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因 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开启的时 间不过百年,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更是在近三十年左右 才出现。因此,移民问题(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农民工 和基于大型的工程——如三峡工程——而出现的移民 问题)、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今天才真正成为一个 问题。
媒体的报道和学术界,已经就这样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讨 论和深入的思考,西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地 介绍进来。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就是其中最重要 的著作之一。
主 社 会 对 陌 生 人 态 度 的 陌生人对主社会的兴趣成员身份
友善 (Friendliness)
过客 (Guest)
旅居者
新来者
(Sojourner) (Newcomer)
敌视 (Compulsive )
侵入者 (Intruder)
内奸
边际人
(Inner Enemy) (Marginal Man)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的人们经常处于半信任或者不信 任状态。
按照拉文(Levine)对于“陌生人”的分类研究, “陌生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分类系统。究竟属于哪一 类分类,由两个大的维度决定:陌生人试图与当地社 区建立的关系与本地人对陌生人的反应将这两个维度 交叉,就可以得出一个陌生人的多种类型(见下图):
如何让这些移民尽快融入美国的文化圈,帕克将社会 整合的功能赋予报刊。帕克在对移民社区的调查中发 现,这些移民大多数在欧洲是农民,到美国的时候大 多数人也都不识字,更谈不上读报。但他们到美国不 久,他们就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Park,R. E., 1923: 273-289)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帕克一方面继承了齐 美尔关于陌生人的观念,但他提出的边际人概念却有 一些新的内涵:
陌生人的两种主要的模型
第一种类型是“过访者(guest)”,这样的过访者, 多半是抱着好奇之心来这里的,他们没有在当地定居 的计划。因此,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地方性知 识”,对当地社区的欣赏与批评标准都是外来的。
第二类型的陌生人是指“新来者(newcomer)”。这 样的人也是一种外地人,不过他们虽然也是陌生人, 然而却是一个试图理解当地文化,加入到当地人行列 的“新来者”。
罗伯特·帕克
今天我们不系统地谈帕克的这本书以及他的传播学与社会 学思想的全部。我们仅仅紧扣帕克的“边际人”思想谈点 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