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早在汽车大发展之前,工业郊区化就开始
了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工业郊区化重要原因是为了分散工人的力
郊区化 对于郊区发展起到极大促 量,从而更好控制工人
空间分析学派:
是计量地理的核心。建立各种数据化模型和空间模型解释城市地域现象,强调预测能力 和政策导向
缺点:过于偏重客观和数量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 代表人:B.J.L.Berry(贝里)、 W.Alonso(阿朗索)、Lowry(劳利)等
行为学派:
从人的行为因素解释城市地理现象的形成。重视行为的意识决策过程,注重满意人、主 观认知与选择
时代特点
工业城市化
福特主义 汽车时代
都市区形态 变迁
同心圆结构
郊区化
城市特征
分区制 多核心发展
电车郊区
郊区扩张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形 城市社会学
成与描述
形成
至 1972 高速公路 区域扩散 大都市重构
都市区蔓延
远郊区 中心衰落 CBD 重构 转型中的城 市社会学
至 1983
经济危机 新福特主义
至今
经济重构 信息化
区位学派:
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计量地理学兴起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地域各种功能和设施的 区位、重视距离
缺点: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定 代表人:H.V.Thunen(杜能)、A.Weber(阿尔弗莱德 韦伯)、E.M.Hoover(胡怫)、 A.Losch(廖士)、 P.M.Smith(史密斯)
但表面化,忽视作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社会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
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机制,关注人类活动本身,关注空间竞争、社区演化 缺点: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影响 代表人:R.E.Park(帕克),L.Wirth(沃思), E.W.Burgess(伯吉斯) ,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四)新城市社会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城市社会学” 开始崛起, 主要有三大理论流派,
以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1942—)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 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 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 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 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 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 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 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
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
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
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 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一)城市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 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 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 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1、宏观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2.具体操作方式 调查研究 历史研究 思辨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资料研究 定量定性研究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
概念与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R. E. 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R. E. 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
(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系统分析法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
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
《城市社会学》课件2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 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 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 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 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 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 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 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
城市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 的影响,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 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他们认为:城市主要特 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 规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 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 所替代。
城市社会学
(2)亚社会派(The Subsocial School)
亚社会派又称人文生态学派,该派的基本观点 是:社会的变因是“非个人情感竞争的结果”。 人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 位置,是由城市亚文化社会各种因素确定的,人 类在生物亚社会压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 竞争等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作用的结 果。
城市社会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F.tonnies
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 能的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 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它在经济上依赖 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中不负担 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中心等。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 征是: (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2)那些人口生活在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城市社会学
(4)经济学派(The Economic School)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化,认为城 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 要动力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 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为工业与服务业。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 经济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生较大 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二)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腾尼斯 (2)迪尔凯姆 (3)齐美尔 (4)韦伯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腾尼斯(Ferdinund tonnies,1855—1936) 1887年,腾尼斯发表了《社区与社会》一书。 在书中,他着重论述了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在 他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 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腾尼斯认为从中世纪 向现代的整个文化发展是从“社区”向“社会” 的进化,社会虽然基于个人主义、经济自由主 义和现代机械文明之上,但人们实际上是分离 的,因而“社会”也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 结局,显然他对城市的态度是悲观的。
城市社会学
(6)技术学派(The Technological School)
该学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城市空间位置、城 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 的空间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对城市的作用,认 为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网以及城市的分布有 极大的影响。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住宅分 布与交通网密切相关,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性 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
(8)社会权力学派(The Social Power School)
该学派将社会变化中的权力作为一种独立起作 用的因素来分析对城市形成的作用。社会权力 是地域共同体或国家各团体所掌握的起作用的 一种力量。城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 夺,作用于城市规划,使不同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建设表现出差异性。
城市社会学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社会学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 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 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 激烈。
主讲:嵇雷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
城市社会学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一、城市(urban)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五、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 858—1917)
城市社会学
迪尔凯姆主要论点是,分工是高度发达的社会 特征,生产劳动的专业化使个人不得不交换自 己的劳动。个人更加独立的时候也更加依赖社 会,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 向有机团结转变。他将古代的不发达社会人们 之间的团结称为机械团结,个人之间差异不大, 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 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个人按社会分工 执行某种专门的职能,这种新出现的团结形式 称之为有机团结。
城市社会学
五、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工业化以前城市规划的不同,典型地反映在古 罗马和古希腊的城市风格差异上。文艺复兴时 代的城市规划堪与古代城市文明媲美,建筑设 计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典型的例子如18世纪法 国巴黎雄伟的皇宫建筑是巴罗克时代的典范。 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表现成两种主要倾向:一 是继承巴罗克时代的城市规划传统;一是工业 无政府主义,城市建筑完全取决于私人的随心 所欲,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 《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 的。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 职业结构; (2)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 民容忍意识较强。
城市社会学
(2)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 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 人之一。他出生于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 1882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赴德 国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 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 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 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 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 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 年鉴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 学者的学术研究,1917年11月15日他在巴 黎去世。
城市社会学
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 1 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 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 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 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 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 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 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 《明日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E. (Ebenezer Howard , 185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