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第三章 城市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夏建中【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

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

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

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

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城市居民 的社会交往、信息传播和公共参 与。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b.把城市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如社区 整合、社区分化、社区成分变迁、社区发展等,宗旨在于充分利用社 区人力、物力资源,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与互动精神,创造更为美好 的生活条件。
城市社会学
(理论部分)
任课教师:黄瓴 2003年9月-11月
1
h
2.4.2 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
① 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
CIAM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 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 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 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 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 自然界、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 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J.B.Mclonghlin(1968) 提 出 : “ 规 划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引 导 式 的 控 制 管 理”。“规划不只是一系列理性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可避 免地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背景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星期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运动。主旨: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 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具有 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的特征。
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一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征。
3
h

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社区
(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 组合而成的实体。

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 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 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 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 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 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 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 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夏建中【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

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

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

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1976)。

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1、城市社会学:以城市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及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机制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研究方式(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①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②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③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④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2)实践意义①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②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③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④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第二章城市的历史1、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城乡关系的特点不同。

2、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2)城市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3)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4)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5)城市规模与城市容量相适应的规律第三章城市社会理论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法理社会: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相互对立2、韦伯:城市共同体他认为,一个聚落要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院以及——至少是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5)至少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东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称为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 城市社会理论家,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 西美尔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
齐美尔认为,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
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与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 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思考题
1.为什么涂尔干将近代城市的分工关系看作是有机 关系,而滕尼斯却认为是机械关系? 2.齐美尔看来,什么样的都市机制造就了都市人相 应的心理特征。
3.简述韦伯的城市共同体理论。
4.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怎样解释城市空间与人 群行为。
思考题
5.试根据沃思论述“城市人格”及其成因的方法,分 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 6.如何理解列斐伏尔所谓“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
韦伯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比较研究指出,东 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韦伯看来, 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才 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了城 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 约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是由城市的基本 特征所决定的,它包含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上的特质: 第一,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形成不同的阶级、阶层;第二,有较高的地域和社会流 动性了;第三,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依靠;第四, 人与人的交往具有匿名性,是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五, 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城市正式控制机构(如法律系 统)的发达。
(一)方法的渊源
1.齐美尔由都市入手讨论现代性
2.沃思由城市性入手讨论城市文化 3.芝加哥学城市生态学的三个向度 4.怀特的《街角社会》是一经典研究
(二)吉登斯:社会学并非去空间的社会学
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对空间的分析中引 入了场所( Locale )等概念,将时间、空间与人们 的社会行为的结构性特征融合在一起,对空间进行 了更为详细而生动的论述,表明社会学更系统地处 理在场可能性( Locality )和空间问题的自觉努力。
四、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方法
“社会空间方法”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受人瞩目, 自古典时代以来,社会学家对城市的空间向度从来就 有某种直觉和领悟,我们可以看到西美尔、帕克、沃 思等人将城市看成异于传统村社的特殊生活空间所产 生的特殊的城市文化的经典分析,已经触及城市空间 与城市社会的关系问题,更自觉的努力首先是在列斐 伏尔的著作中出现的。
(三)列斐伏尔对社会空间方法的贡献
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方法的最重要的启发性 灵感来自列斐伏尔。列斐伏尔第一次提出要从关 心空间中的生产转向关心空间的生产,将一个背 景性概念变成一个实体范畴,使空间分析成为一 个独立的城市研究范畴,把空间视为社会组织的 一个要素,相信对空间的控制构成日常生活中一 种根本的和普遍的社会力量,他认为空间与行为 是一个双重的交互过程,空间影响行为,又是行 为建构的结果。
(五)林奇:环境感知与人类需要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并非学院意义上的 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二十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 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深刻的洞见。 林奇试图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城市环境的,以及专业 设计师怎样回应人类最深层的需要。林奇相信环境对 人有教化作用,环境训练我们的眼睛,培育我们的趣 味,塑造我们的经验方式。
(二)戴维-哈维:空间与社会再生产
戴维·哈维( David Harvey )认为城市对于理 解人类境况至关重要,他重视城市过程,认为它是 一个辨证的过程,其研究深入到时间和空间的社会 方面。哈维不相信完美的设计能解决社会问题,他 认为社区归属感的增强和交往的扩大需要教化与道 德维系。只是建造一个像霍华德田园城市那样的社 区,或按新城市主义理念在佛罗里达建设的新传统 主义的海滨新镇,在哈维看来并不能创造社区。
7.简述戴维-哈维的空间与社会再生产理论。
8.简述吉登斯的城市社会学思想。
思考题
9.如何理解林奇关于“城市经验是发展完整人格的
教育过程”? 10.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 怎样的关系?
齐美尔描绘了都市人个体心性的图景,揭示了都市 理智的精髓,这就是金钱的重要性,他认为都市中“客 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 在西美尔看 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 。 齐美尔开创了都市文化、心理和都市人格的研究。 西美尔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
(四)韦伯: 城市共同体
(六)新城市主义: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建筑与规划中主张复兴传统社 区空间格局的运动,也被称为新传统主义。新城市主 义注重城市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在新城市主 义眼中,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 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展社会 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概言之,指向一个人文性的 空间尺度。
(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卡斯特和斯各特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是 “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 为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 “自成一类”的和适当的“理论对象”, 认为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 的主导力量。
(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卡斯特和斯各特
斯各特( Allen J. Scott )的研究集中 在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 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斯各特提出两个重要过 程:垂直分工、全球化。斯各特的分析反映 了世纪之交世界产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四)高狄纳的“社会空间视角”
美国社会学家高狄纳( Gottdiener )是一位马 克思主义传统的城市研究学者,他总结出“社会空 间方法”的特征。首先,它将房地产发展视为城市 地区变化的前沿阵地;其次,社会空间理论认为政 府干预和政治家们在发展中的利益是城市发展的主 要因素;第三,社会空间理论用一种全球化观点来 看待城市发展。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这三个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的 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 远,感情成分更少,更多计算和功利考虑。 密度和异质性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专业 性,而这种关系导致竞争的加剧,使人和 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追求表面的效果。社 会控制的方式正式,这也造成了人们心理 上的更加孤独、无助并有受挫感。
三、战后马克思主义传统城市理论:
城市政治经济学
二次大战后,城市研究中开始引入社会的变量, 如阶级、种族、性别等进行分析,并用全球化的视
角进行观察。由于大部分的新思想源自马克思的传
统,这些城市社会理论统称为城市政治经济学。列 斐伏尔、哈维、卡斯特等人是主要的代表人物。
(一)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断言“空 间是社会的产物” ,“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 总蕴涵着某种意义”,他确信在城市空间的生产过 程中,国家政治权力主导一切。关于空间与行为的 关系,列斐伏尔相信这是一种双重过程:空间影响 与塑造行为,空间又是行为建构的结果。列斐伏尔 发现了城市与人类研究的空间向度,他指出,“人 类的研究活动如果缺少了空间,思维的其他维度就 会被夸大”。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通过比较分析法,考察了西方
和东方历史上,提出了“城市共同体”的理想类型。
在韦伯看来,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 的城市才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
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约和 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四)韦伯: 城市共同体
市空间的改变与扩张以及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社群及其生活 方式。伯吉斯认为,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城市形态也具
有它自身的生长逻辑。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 Louis Wirth )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 市性。沃思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城市人口数量越大,个人化和多样化的机会越多;人口 密度加剧了竞争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漠然与厌 倦同时也可提高人们对异质人群的宽容度;异质性摧毁 了阶级和种族的界限,异质性越高,群体间的宽容度越 大;同时,异质性高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公共生活的匿 名性和非个人化程度提高。
第三章
城市社会理论
一、欧洲社会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 学的兴起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战后马克思主义传统城市理论: 城市政治经济学 四、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方法
一、欧洲社会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的兴起
城市并不是现代现象,但城市社会理论却是地道的现 代 性 学 问 。 英 国 社 会 学 家 吉 登 斯 ( Anthony Giddens, 1938-)认为社会学理论以城市研究为主要向度。在法国思 想家福柯(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看来,现代城市 的规训化过程就是现代人文学科的产生过程。吉登斯和福 柯认识到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与欧洲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内在 联系,滕尼斯、涂尔干和西美尔也持相同的观点。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 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 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学者的研究多与 移民、城市扩展有关,如托马斯与兹纳涅茨 基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就是以移民 为对象的一项经典研究。伯吉斯也将城市的 成长作为其分析的焦点。
(一)帕克:人类生态学
帕 克 ( Robert Park , 18641944 )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对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贡 献是创立了“人类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帕 克认为,城市分析包含三个向度: 生物的,空间的和文化的。
(四)生态学研究的新发展
社会学家费瑞(Walter Fiery)以波士顿为研究 对象展开研究,他认为情感、符号、象征等是城市发 展中重要的生态因素,它们会影响城市空间的发展模 式。 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即人口、组织,经济和 技术构成一个反馈的系统,其交互作用导致某一特定 社会的状态,其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生态空间, 而是看成为更大空间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