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原陈来成思考题及答案

中山大学马原陈来成思考题及答案
中山大学马原陈来成思考题及答案

1、人脑与电脑的异同: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何异同?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电脑与人脑的异同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与人的意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

智能:智慧与能力的统一。智能哲学:从哲学视角系统地研究智能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学分支学科。

人工智能(电脑智能):人脑的延伸,人的智能向机器的传导和转移。机器本身没有智能。智能机(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使物质、能量、信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人工智能是机械过程,人的意识是生理、心理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而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

人工智能是被动“思维”,而人的意识是主动思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的本质:它是智能机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非人的思维本身,它不能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

2、潜意识的作用有多大?

用以治疗心理疾病——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诠释人的心理疾病:本我欲望被压抑到了潜意识里。身体一些功能失调了,当事人会有好些身体症状,比如头疼、手麻、呕吐、失眠甚至手脚瘫痪,可是你做医学检查却很难查出来。按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的说法,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剖开那些化妆,揭示出神经症症状的真正起因。只要真正的起因找到了揭破了,那种乔装改扮就不再有意义。于是,神经症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用以学习、研究过程之中——一般人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任何的潜能开发,任何的希望要实现,都要依靠潜意识。利用潜意识理论可实施快乐学习法,把课上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有意记忆放在无意记忆的基础上,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利用潜意识理论,可察觉出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不被学生的表面假相所迷惑,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或者精神健康的教育或疏导。

潜意识如何对与个人目标相关事物作出反应——针对短期、有限的目标,譬如饥渴等基本需求,潜意识会根据事物是否有助实现目标来进行评估,优先选择。以口渴为例,人们会优先看见饮水器或一瓶饮料,而不容易注意到巧克力或快餐店招牌。一旦目标达成,潜意识对同样事物的评估发生改变,使人不再优先看待饮水器和饮料。想象有助于发挥潜意识的神奇作用。

想象是用心灵的眼睛看见你所预期中的美好。潜意识对人的思想非常敏感。人的思想先会产生一个“模型”,然后潜意识中的无穷智慧和活力就会铸造它。自我暗示也是发挥潜意识力量的一种方式。我们往往只注意意识中可意识部分的能动作用,却忽略意识中不可意识部分即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潜意识广告利用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它以非广告的形式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信息展现给受众。广告的刺激强度在意识阈限以下,不被消费者察觉,但潜意识中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购买意向或购买行为。阈下意味着信息没有达到被人们意识加工的最低阈限。阈下刺激虽不能引起人的意识和感觉,但在潜意识中对知觉和认知起着巨大的作用。

3.哲学上的矛盾是逻辑矛盾吗?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有何区别?

矛盾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形式逻辑上的矛盾。

区别:①辩证矛盾存在于两个事物(现象)之间,或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逻辑矛盾是对于同一个事物而言,存在着两种矛盾的看法。②辩证矛盾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所反映出的客观存在的事实;逻辑矛盾针对的是人主观上的错误认识,在客观中不存在相应的事实。

4.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5.指出下面一段文字所蕴涵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阐述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精神文明VS物质文明)

①矛盾定义;同一性和斗争性

②和谐是同一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方向和趋势

③斗争性,一种矛盾向另一种矛盾的过渡;和谐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物质文化需求VS 落后的社会生产;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动力

④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两者的联系,做到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6.如何看待猫和老鼠在竞争中同存共生?

①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②在斗争的过程中相互发展,老鼠装死,猫假眠。

7.内因与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哪个更重要?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能够直接参与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即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而重大的外因是事物发展某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性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性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反对“外因论”。

8.如何看待对外开放(外因)的作用?

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②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相结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9.如何理解“差异比对立更普遍”?

“差异统一”比“对立统一”更普遍吗?“对立统一”是“差异统一”的特例吗?

“差异统一规律”能取代“对立统一规律”吗?

差异与矛盾的关系——“差异是普遍的”是辩证法的基本命题。一切事物都是有差异的,或者说,没有两个彼此等同的事物。黑格尔:一切事物都是有差异的,或者说,没有两个彼此等同的事物。

这种观点否定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以及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以“差异统一规律”取代“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分为多取代一分为二观点更为学术化的表达。

对象层次(世界整体),矛盾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矛盾辩证思维侧重的是“二”的思维(“分”的思维)。

——对象层次(具体的特定对象),系统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一分为多、合多为一。系统辩证思维侧重的是“多”的思维(“整体”的思维)

一分为多描述的是经验事实,没有超越事物的现象形态;是一种现象描述,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一分为二是哲学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两者相互联系,可以统一,把一分为二贯穿于一分为多中,又要在一分为多种把握一分为二。黑格尔:矛盾概念比之于差异概念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把矛盾法则称之为对立

统一规律。黑格尔:辩证法开端于“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列宁: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毛泽东:论证了差异就是矛盾。

所以,以差异统一规律代替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一种倒退。

10.矛盾与对抗等同吗?

矛盾和对抗——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1.分析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观点的错误之处。

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白马与马概念有区别。

白马与马概念相互联系,马只能通过白马而存在,不存在不表现共性的具体的马。

公孙龙只看到了区别,否认了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属于形而上学思维。否认白马是马,违背客观实际,主观导致诡辩论。

12.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是客观的,其一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其二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绝对性和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形式。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意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③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个性。所有制;分配制度;人民民主专政;马列毛邓三科。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在分析事物和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在看到事物存在着两点的同时,要区分重点,紧紧抓住重点。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批判和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3.指出下面一段文字所蕴涵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阐述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精神文明VS物质文明)

14.如何捕捉和利用偶然性这种“机遇”?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①准确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础上,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善于捕捉有利偶然性,防止消除不利偶然性的负面影响。

③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留心现象,做好充分准备,运用理性思维。

15.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

①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和非我否定的有机统一。

②并不是排拒或毁灭。辩证否定规律: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并不是完全借助外力作用来实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存在并共同发生作用,二者是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一定条件下,外部矛盾促使或决定内部矛盾的转化,以至中断并使之灭亡,这种情况就是外在否定。外来力量对事物的否定即外在否定(非我否定)。

16.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有何区别?

①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和非我否定的有机统一。主观否定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否定,它等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非我否定和主观否定的关系:它们有某些方面的相同之处,但不可混用。非我否定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主观否定则具有主观性的特征;非我否定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主观否定则对事物的发展有害。从否定的具体表现看,否定方面既可以是事物的某个组成部分,又可以是事物的某种功能;既包含事物内部的发展因素,又包含事物内部的分化因素。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孤立静止片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7.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①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方法论——必须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避免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

18.如何理解事物辩证否定这种发展模式?

①事物辩证否定的发展模式: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发展经过辩证否定,矛盾双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统一。由于内在矛盾的发展,作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否定者又被否定。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构成事物螺旋式发展系列。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具体途径和道路则是螺旋式的或波浪式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要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表现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19.如何科学地把握“适度”原则?

①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度有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即“适度原则”。

②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把握火候,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③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还要防微杜渐,及时纠正错误,尽早克服不良行为。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20.量变与质变有何本质区别?它们有没有相对性?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递增和次序的变,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②一切区别都有相对性。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过程来说仍然属于量变。例如水的三态变化,物理是质变,化学是量变。在确定事物变化的范围时,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又具有绝对性。

③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具有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第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21.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有何区别?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主体与主观的关系: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而主观不包括物质现象;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主体。客体与客观的关系:客体包括精神客体,客观不包括主体。

22.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有何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认识过程中各方面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23.试分析詹姆斯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点。

①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价值性。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真理的价值性即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

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主要表明目的性;真理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化原则,是多元的。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效用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在客观上固有的作用和功能。

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绝对性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相对性真理是指客观真理内容的条件性、有限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4.客观真理观与主观真理观有何区别?

①客观真理观。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②主观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在于:它是相对主义真理观,把真理与真理的价值混淆起来,以“有用”、“效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5.“有用的就是真理”与“真理是有用的”的区别何在?

①有用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在于:它是相对主义真理观,把真理与真理的价值混淆起来,以“有用”、“效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②真理是有用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价值性。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有用”是真理的属性和作用,而不是真理的依据。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主要表明目的性;真理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化原则,是多元的。追求真理是追求价值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效用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在客观上固有的作用和功能。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一般说来是一致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是真理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26.马克思的投资思想主要有哪些?

①投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动力。使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市场和证券投资方式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证券市场投资、融资。

②资本主义投资的来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剩余价值资本化是投资的源泉。资本主义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是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过程。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③资本主义投资的实现条件——投资Pk消费。投资的实现条件必须是货币资本和剩余产品的双重存在。生活资料部门必须满足工人与资本家的消费需要。要正确处理投资与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

④资本主义的投资增长与制度创新——投资与制度创新。投资的增长导致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的创新促进投资的增长。要发挥资本市场投资、融资的作用。

27.其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①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外贸需求构成的。“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

②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加快投资模式由信贷型向资本性转变,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有助于解决投资膨胀和投资效率下降问题。

④警惕投资过热。货币政策与行政调控双管齐下,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行业调控、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汇率政策进行调控等。

⑤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作用;让民间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劳动就业新渠道。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在政策扶持、待遇公平、市场准入、融资渠道、减轻负担等方面做文章。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应多渠道。

⑥启动企业的投资。增加企业对未来的信心。第二,解决企业的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政府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改变传统观念,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机会以取得新的优势。第四,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投资理论培训和投资模拟训练,增强其投资能力,丰富其投资经验。五,以制度创新推进投资需求的扩大。

⑦发展中小企业。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抓大促小。

1)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向银行贷款;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用担保机构、典当机构、小额贷款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融资;国内外股票市场(包括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和中外合资等形式,增强自有资本,提高融资水平。

2)避免一股独大。改善股东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包括独立懂事)、监事会、经营层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有效运作。对构架中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启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信托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规范和理顺公司治理机制,比如机构或法人交叉持股、适当减持国有股、银行的监控等。

28.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中国当前如何摆脱欧洲债务危机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①马克思投资思想

②中国发展启示

③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货币资本有序流动,避免盲目投资局部产能过剩;建立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减少国际资本经济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运用原理分析。

29.运用马克思的投资理论,谈谈中国当前应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

①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适应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把握好分寸,趋利避害。

②大部分国家改变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和政策,有利于投资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把握机遇,寻求优越投资环境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然而经济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要保持清醒头脑,使境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和国情国力相适应。

③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转移部分富余劳动力,开拓国际投资新领域。发展以实物形态资本为载体的境外直接投资能增加我国国内市场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使我国经济在国内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实行可持续发展。

④境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基地,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⑤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市场多元化,开拓新国际市场;拓宽境外直接投资渠道,形成合理境外投资区位和产业布局,建立生产体系。

⑤科技

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跨国公司,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促进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效益大幅度提高。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紧跟世界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别人、发展自己,把自己推向世界。

30.简述马克思的投资理论,并说明其对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发展中小企业。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抓大促小。

1)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向银行贷款;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用担保机构、典当机构、小额贷款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融资;国内外股票市场(包括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和中外合资等形式,增强自有资本,提高融资水平。

2)避免一股独大。改善股东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包括独立懂事)、监事会、经营层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有效运作。对构架中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启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信托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规范和理顺公司治理机制,比如机构或法人交叉持股、适当减持国有股、银行的监控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何异同?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吸取了不少积极成果;两者在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反对构造绝对真理的体系、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等问题上都有一致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与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着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党性和阶级性它们也属于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在许多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上,也有根本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同时,用中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社会历史观的丰富思想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心主义如何看待意识的作用?

1、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结合自己谈谈其对当代大学生(自己)的成长有何启示?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何当代价值?

3、经济条件对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何影响?

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物质主义吗?唯物主义只重视物质生活,而轻视价值和精神生活吗?

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的理想主义吗?

“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有何异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如何看待意识的作用?举例说明主观主义(或唯心主义思想)的危害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实物性吗?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有何关系?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吗?

规律和规则都是物质吗?

人脑与动物脑在功能上的异同:动物的脑在功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动物的感觉、心理与人的思维、意识有何异同?

意识与潜意识有何异同?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如何(利与弊)?

2、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是“重归”资本主义,还是在探寻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将来会趋同吗?

4、不发达国家如何摆脱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呢?

1、现时代,人类应该怎么发展?

2、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各种能力的发展。二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三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四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五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六是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

3、想一想,自己如何度过一生。

1、中国当前最大的利益矛盾有哪些?

2、如何看待强势利益集团的作为?

3、如何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 1.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和掌握唯物辨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联系和发展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马原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

(完整版)马原课后答案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 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1.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 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马原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 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违背了这个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时间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文明成果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是什么?(2015年修订版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015年修订版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

马原习题及答案

马原习题及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马原课后答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答案 1如何理解物质观: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应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