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精华

合集下载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

刘渡舟治心悸、痛泻医话1994年,笔者有幸侍诊于刘渡舟教授左右年余,聆听教诲,目睹疏方,受益良多。

老师虽仙逝有年,受业情景犹存脑际,现据当年从师笔录以及追思回忆,整理老师临证验案医话两则,藉以缅怀教导之恩,并以此文倡导弘扬老师为之一生不遗余力、上下求索的仲景学术思想。

刘渡舟老师谓:《伤寒论》方称“经方”(古方),经方以后之方称“时方”(今方),经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有起死回生之妙。

继《伤寒论》之后,又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时方”,经方、时方并驾齐驱,荟萃医林,各有千秋,荫庇于民,应兼收并蓄,使古今之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即把经方与经方、时方与经方进行有机巧妙结合,此举并非“叠床架屋”之围堵,而是用“古方”以补“时方”之纤弱,用“时方”以补“古方”之不全。

经方合用,张仲景早开先河,如麻桂、柴桂合方等等,然时方与经方合用于临证,疗效确切,但医坛问津者尚少,未形成蔚然成风之势。

经方与经方合用【医话1】心悸案王某,男,36岁。

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

自述心悸气短,胸闷憋胀3年,在某医院心电图检查:心率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

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

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

为求用中药彻底治疗,慕名请刘渡舟诊治。

刻下: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著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

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附子8克,细辛5克。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全网发布:2011-06-23 20:25 发表者:印利华8395人已访问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

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

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医名家刘渡舟先生治肝病经验,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刘渡舟先生(1917-2001),原名刘荣先,辽宁营口人。

幼时体弱多病,深感于中医疗效,16岁立志从医。

24岁时,其父为使儿子永远铭记医德,精进医术,帮患者从疾病苦海中得以解脱,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刘老行医68年,从未辜负父亲厚望,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建院元老之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创始人。

刘老毕生救治肝病患者的经验“肝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书籍没有“肝炎”的名称。

但是,中医临床也能治疗肝炎,还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事实。

可能有人问:中医既没有肝炎的记载,为什么又能治疗肝炎病呢?因为西医所说的肝炎,实际上包括在中医的各种病症之中。

如西医的“肝硬化腹水”,中医则叫“单腹胀”;“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也称之为“黄疸”,并常归属于“湿热发黄”的一类证候等。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肝脏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和历代医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为我们今天治疗肝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清人王旭高写的《治肝三十法》就概括地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以肝病为核心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把肝病的辨证与治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氏的《治肝三十法》载于《西溪书屋夜话录》,我认为可以作为研究肝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先简要介绍一下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中医认为肝脏属木,喜条达,其气温和,像春天之气而有生、升的特点。

肝气主生、升,对人生理来说,则起到生生不息和化生无穷的作用,故人体的饮食水谷精微的化合作用实与肝脏有关。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

”在这里“土”代表六腑,“苍气”代表肝胆之气,意思是说六腑的疏通排泄,则要借助肝胆之气的条达。

朱丹溪引申其义,把肝脏的这一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即肝气有疏泄六腑的作用。

刘渡舟教授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疑难杂病拾萃

刘渡舟教授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疑难杂病拾萃

刘渡舟教授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疑难杂病拾萃刘渡舟教授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脏病、视网膜炎、慢性咽炎及美尼尔氏综合征。

应用苓桂术甘汤之独到之处,只要抓住�水气上冲�的病机,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若悟透其中医理,则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关�键�词: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疗��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历任全国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刘老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根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笔者有幸跟随刘渡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侍诊三载,亲睹刘老用苓桂类方治病之疗效,实令我辈中医后生叹为观止。

此仅将余所见所学,以及感悟所得,奉献同道,以为共勉。

虽未必能全面反映老师经验,亦老师生前所愿,当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1�治疗心脏病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刘渡舟

刘渡舟

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被誉为:当代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

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

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精)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精)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刘渡舟学习中医的体会(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系。

学中医理论,日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病和治病的问题。

困此,在学习中就贯穿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

清人陈修同为什么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呢?不过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

我很喜欢《三国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对东吴谋士程德枢所讲的一段话,他说:"若夫小人之播,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孔明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虽多,而不成其经济学问,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所补的人。

学习中医也最忌纸上淡兵。

应该看到,不论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为二的问胚,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

如果离开实践,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阻否定。

对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以《伤寒论》来说,它是一部公认的经典巨著,是中医临床的指南。

但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资料的大量总结,我们发现它在叙征方面有的则过于省略。

例如,五个泻心汤的"心下痞"是以无痛为主,但从临床上来看,痛的与不痛的两种情况皆有。

这是事实,用不着大惊小怪。

另外,心下痞,还可出现心下隆起一包,形如鸡卯太小,按之则杏然面消,抬手则又随之雨起。

这个包起伏不定,中实无物,不过气的凝聚或消散。

所以,也管它叫"心下痞",而不能另叫其他的病名。

关于这个特殊的心下痞症候,也没能写进书中。

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是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为此,我想把《伤寒论》存在争论的两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一个是六经的实质是否与经络有关,一个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去桂还是去芍。

这两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多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辩论,而在临床实践上则很少有人加以说明。

为此,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

(一)穴经与经络是否有关有一年,我在天津汉拈农场巡诊至北泊的一户农民家中,恰巧这家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发烧而且头痛。

漫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蒲辅周、柴浩然中医思想

漫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蒲辅周、柴浩然中医思想

漫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蒲辅周、柴浩然中医思想刘渡舟老师,是个传统的经方派,辛苦的继承了以成无已为代表的传统医家的中医特点,是个良好的继承者、阐释者、实践者。

胡希恕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创新者,他以唯物主义为标准,将中医的来龙去脉、中医药之所以能治病的科学依据等等都讲的极有新意,更有利于中西医“神”的层次结合,他代表的也许正是汉前经方一派医家的中医特点,可能是个汉前中医的更好继承者。

从刘老的《方证相应论》可以看出,他认同“方证相应”,认同中医分为“医经派”与“经方派(神农)”。

刘老一贯的学术,明显靠《内经》更近,他晚年为何发出此文?读此文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刘老有所指,他在试图扭转“方证相应”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

曾经于胡希恕高度评价,刘老这篇文章与上那篇文章是否遥呼相应,中间是否有某中联系,是不是胡老当时的名气让居于高位的刘老有些不舒服了呢?我无从考证,也不得而知,只能想到此为止。

中医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每人标准不同。

有人说,刘老是真正中医,有人说胡老才是真正古中医,这些都不重要。

我只知道,一年前用心读《伤寒挈要》不知所云,但读到胡老《经方传真》桂枝汤条,我就明白了以前为什么胃病开“平胃散”没效的道理。

巧妙的是,读到桂枝汤条时,我正好“感冒”,开桂枝汤,一付见效。

读完胡师书,再看任何医家的《伤寒注》,包括刘老的书,都是一马平川,根本如换了一个人一样,知道他们说什么了。

胡师为草根中医,却能够与学院派正宗中医代言人一起会诊,并且被刘师称赞,还敢于与秦伯未叫板,都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支持不可。

胡老,一生淡泊,喜形于色,性情中人,只有一个纯粹的人才能做到,也只有纯粹才能把中医水平发挥到极致。

但是,胡老学术上的特点也很明显。

他把温病派批的体无完肤,差点儿都想说“大乱经旨”了。

除“三仁汤”外,很难再找一个能入胡老法眼的温病派方子了。

他最常用的方药也都以仲景为核心,变来变去,竟然也效果不错,我真不知道这种路子与那种取百家之长者,哪个更好了。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刘渡舟治疗脾胃病经验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

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

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疗 实 践中 往往 行路 不通 = 为如 果 邪气未 退而 用十 益 , 匿 不仅 可能 滞邪 留 邪 . 可能 助 邪 ; 由于 有 邪气阻 碍 , 还 而 正气 却得 不到 丝毫 的 补 充 : 老师 说 , 邪论 并非 金 ^张 攻 子 和 的发 町 , 它是 张子 和根 据 张伸 景 《 伤寒 论 ≯ 著作 等
敢.情绪低落 。老师辨证 日:阳痿一证 . 阳虚者 . 有 有 亦 阳郁 者。阳虚者 多知之 , 阳郁者人每有忽略 。 、 而 今患 者 郁 郁寡欢 , 情绪 低落 , 脉弦而舌红 . 阳郁也 。遂投四逆 是 散 .疏达肝气 ;配合以心理疏导 .畅其情绪 .双管齐下 ,
的认 识 . 在 临床上 诊 断辩 证 时注重 对病 邪的 辨认 . 他 治 疗时 注重 祛 障邪气 。 肾炎 患者 浮 肿少尿 , 医作肾 虚 一 他 冶之 ,不效 。老师 辩证 日 ,身面 肿而脉 浮 , 在表而 肺 邪
邀 成 员 ,北 京 中 医 药 促 进 台 名 誉 会 长 所 任 第 五 、六 、七 届 全 国 人 大 代 表 。1 5 6年 参 加 中 国 农 正 9
民 主 党 , 曹任 该 党 北 京 市委 副 主 任 委 员 1 8 9 0年 加 入 中 国共 产 党 。 名 老 中医 药专 家刘 渡 舟 学 术 继 承 人 傅 延 龄 教 授 、 医 学 博 士
枢纽 、 而脾 胃是 人体气 机 降的枢 纽 。 胃同居 中焦 、 脾
膜 相连 , 主升 , 主 降 , 睥 胃是气机 升 降之枢 纽 . 脾 胃 故
刘 渡舟 教授 在 几十 年的 治学 实践 中、逐 特 的 学 术 思 想 , 主 要 者 可 归 纳 为 如 下 儿 方 面 。 其
志学 匡 ,l 6岁正 式拜 师 ,先 后 受 业 于 营 口名 医 王 志远 、大 连 名 医谢 泅 泉 ,学 习 时 间 达 7年 之 久 出师 后 悬 壶 于 大 连 ,擅 长 用 经 方 治 病 .时 起 大症 沉疴 ,匡名 闻 于 遐 造 。l 4 5年 携 眷 来 京 , 牌 行 9 挂 医于 钱 粮 胡 同 之 南 花 园 。 9 0年 考进 卫 生 部 中医 进 修 学校 深 造 , 习现 代 医学 基础 知 识 及 临 床课 l5 学
维普资讯



名 医临 床荟 革 ・
刍I l
刘 渡 舟 教 授 学术 思 想 精 华




1 0 2 北 京 中 垂 药 走 学 09 0
名 老 中医 药专 家刘 渡 舟 教 授 简介
刘 渡 舟 .辽 宁 营 口人 .1 l 9 生 。以 幼 年 体 弱 多 病 ,遂 立 7年
法 , 胡 剂 中 还 町 用 白 芍 之 酸 收 .柴 、芍 桐 伍 ,一 出 柴 八 , 一 散 一 收 .促 进 肝 胆 之 气 的 ^ 。 ・
2 攻 邪论
老师 认为 . 从疾 病 发生 学 的 舶度求 } 气 小足是 ,J
疫 病 发 生 的 内 在 依 据 . 气 之 所 能 够 侵 犯 人 体 . 瘸 邪 疯
维普资讯
t 中国农 村 医学 } 1 9 年 第 2 卷 第 j 9G 4 期
少 阳橱 机 . 由此 起到 调 和表 里 、 并 消积 也食 的 怍用 在 小 柴胡类 方 中 , 胡辛散 以助 少 阳胆 气之珀 . 柴 黄芩 苦寒
以助 厥 阴 肝 气 之 ^ , 芩 井 用 , 出 ^ 如 常 矣 。 二 者 柴 然
程 ,毕 业 后 分 配 到 天 坛 华 北 人 民 医 院 工 作 .未 及 1年 又 调 到 永 定 门 联 合 诊 所 工 作 ,后 转 至 大 红 门
联 合诊 所任 所 长 。l 5 6年 为 第 一届 西 学 中班 讲 授 《 寒 论 部 分 内 容 ,受到 学 员好 评 。同 年 进 入 9 伤 北 京 中 医 学 院 .成 为 北 京 中 医 学院 最 早 的 教 师队 伍 中 的 一 员 ,主 要 从 事 中 医 古 典 医著 教 学 及研 究 ,后专 门从 事 《 寒 论 ≥教学 和研 究至 今 。l 7 伤 9 8年 评 定 为北 京 中 医学 院 教 授 ,后 被 授 予 终 身 教 授 ; 中 医 实 行研 究 生 教 育 后 ,成 为我 国首 批 《 寒 论 》专 业硕 士 研 究生 导 师 和 博 士 研 究生 导 师 伤
“ 正气 充盛则 痛 邪 自退 ”说 法 的凡 , 晓 j违道 理 . 一 欲 在治 疗 中泛 用补 益 , 期获 得 ” 旺邪退 ”之 效 . 币 以 正 琳
知 如 此 处 理 在 理 论 上 和 哲 学 上 虽 然 宵 其 道 理 ,但 在 治
根据 老师 的 经驻 . 转枢 机 、 运 疏刊 肝胆 、 调理 睥 胃 是 治疗疾 病 的重 要途 径 ; 论何 种疾 病 , 无论病 情 多 无 亦 么复 杂 ,寒 热夹 杂 , 实 疑似 ,表里 不 和 ,上 下不涵 , 虚 看起 来治 之 颇难 . 只要表 现 出胸 胁苦 满 、口苦纳 差 , 但 其 脉弦 细 . 即可 用柴 胡剂 调畅 肝胆 , 机一 转 , 自 向 枢 病 愈。 只要 表现 出脘腹 痞 闷 、 胃 降而呕 逆 、 脾不 升 而溏 玛. 即可 用泻 心 剂调 理脾 胃, 胃升降 恢复 正常 , 睥 其缩 也 能 消除 。 老师 善于用调 气方 法治疗疑难杂病 ,如用 四逆散 治
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逞行的特点是 “ 发陈” 气 .
初 生 、由里 向外 ; 为 厩 阴 、阴 气 初 生 、由 外 向 里 ,胆 肝
厶 考 车特 征 , 其基 本 形式 是升降 出 入 , 降 出入是 维持 健康 升
的 必要条 件 = 内羟 3 言 : d 入腹 则 神机化 灭 ;升 降 《 有 “; 息 则气 立孤 危 。 、 的生理 活动 . 括 』 体 之气 与 天 ”』 体 包 、 地 自然 之气 的 交通 , 脏腑之 间 的生 克制化 , 微物 质 的 精 流 布代 谢 . 气 埘病 邪的抵 御驱 逐等 、 依赖 气机 的 升 正 都 降 出 八 , 界精 郓侵 入人体 “ 后 , 外 ^体 气 机首 先受 到 影 响 。 阴阳气 血之 中 、 爱病 晟早 , 受病 的 机率 也最 在 气 高。 绝大 多数疾病 的病变 在 F气 、 离于 气 以气 血相 未 对而言、、 』 身之病 . 其在 气 苦十之 七 几 , 其在 『 者 十仅 【 I L 三 。 病有 不 影 响于 血者 . 血病 每关 乎气 。 还指 气 而 他 出 , 、 气机 的 升降 出凡虽 然是 诸 多脏 腑功 能 的反映 , 』体 也是 由诸 多脏 腑 功能 所维 持 的 .但其 与肝 胆和 脾 胃功 能 的关 系 尤其重 要 。这 是因 为肝 胆是 ^体 气 机 出入 的
气 不 宣 , 之 上 源 不 清 ,当 发 其 汗 。用 越 嫜 加 术 汤 . 水 一
其病很快痊愈 。他 在临床上亦善于 在主治方剂 中加用调
气之品 , 加强疗效 , 如在治疗 肝病 的方剂中使 用理气药 昧. 冶疗 肝区疼 痛为 主的柴 胡止痛汤与治疗 腹水为主
有 助 于 升 倚 ,治 疗 时 要 善 于 利 用 。
气 自爱 ,虚弱 的正 气在 ; 离开 人体 之 后 町 打 阢 气
复 。 为 凡体 正气 的 新 陈代谢 是 种 自然 率能 ,I 阁 』 要没
有不 利因 素的 影啊 . 没有 千扰和 妨 碍 . 正气 u生 不 r
息 那些 拘 泥于 邪 之所 凄 . 其气 必虚 理论 . 拘 于
气 不 降每 由火 旺气 实所 致 . 降冒 每糟黄 洼 、 芩 . 故 黄 情
火即 是降 胃。 三黄 泻心 沥 之涪 吐衄 ,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沥之 治寒 格 吐逆 .皆属 清 火降 胃 。 景亦 习惯 使 l 姜 、 仲 [ 日
夏 降 逆 和 胃 .此 大 抵 为姨 演 所 致 者 而 设 。 脾 气 以 为
刘 渡 舟 老 师 指 出 , 气 机 运 动 是 几 体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气 出 、 气入 , 二者 为气 机 出入 的枢 纽 肝胆 脾 胃四 肝 故 个器 官 的气机 升 降 出入正 常 , 则一・ 身之气 得 以调畅 如 果其 气 机升 降 出入 失 常 .则一 身之 气 皆有 可能 受到 影 响。 一 面 、 另 方 肝胆 睥 胃的枢纽 作 用也 常常 受到 四者 以 外任 何脏 腑病 变 的影 响 。 医生 在治 疗疾病 时 , 注意顺 要 从其 性 , 促进 j 恢 复它 们 的 升降 出入 。 f f 『 老师 指 出 , 浩 善 病者 重视 调 气 ,善 调 气者 重视 调 畅K g 之 气和 睥 胃之 - " 气。 他在 临床 上善于 用 《 伤寒论 l 8 柴胡 剂和 泻 心剂调 理 肝胆 和脾 胃 , 认 张 仲景 用柴 胡蒯 畅肝 胆 , 用泻 心剂 调 理睥 胃 . 最值 得后 世效 法 柴 胡善 调畅 肝 I 之 气 , l } 【 推动 气 机出入 , 由此 促进 脏腑 功 能 的正 常运 行 。 神 农本 并 《 草经 》言柴 胡 主 肠 胃中结气 .饮 食积 聚 ,寒热 邪气 . 推陈 致新 ” 说 明柴 胡可 促进 六腑 的 新陈代 谢 . , 能推 动
提 出来 的 。《 寒论 》治病就 挂 邪为 主 .汗 、吐 、下 、 伤
清 、消 诸 法 , 是 攻 邪 , 难 三 阳 病 治 宜 攻 邪 . 或 三 俱 不 即 阴 痛 , 匿 于 邪 实 而 要 用 攻 逐 方 法 者 也 少 。 于 这 样 其 基
疗 阳痿 的经验 就 十分 巧妙 :一 男子患 阳痿不举 ,郁郁 寡 ’
历 任 《 寒 论 》 教 研 室 主 任 、 中 医 基 础 部 负 责 人 、 《 京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主 编 、 名 誉 主 编 兼 任 伤 北
中 国 中 药 学 会 常 务 理 事 、仲 蒂 学说 专 业委 员舍 主 任 委 冤,国务 院 学位 委 员台 学位 评议 组 成 员 、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