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

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肝气不畅,由气及血,又可见血分不畅,月经量少色暗,这样便有水饮停于心下胃脘为本,肝气不畅为标,治病先治本,饮去则胃脘部诸证好转,气畅则嗳气痞闷口苦咽干若失,血行则月水量多色红。

2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悸眩晕等非胃脘疾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胃脘不适应当存

在,但呕吐悸眩痞5个主证中,悸和眩均不是胃脘症状,如果患者以心悸眩晕为主证来就诊,能否想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呢?

病例:袁某,男,37岁。患高血压病,头目眩晕,呕吐时发,心悸,脘部作痞,脉弦滑,舌苔白滑。辨证:呕吐悸眩痞俱见,此乃膈间水饮也。处方:半夏15g,茯苓30g,生姜15g。服6剂痊愈。

按:见头晕、高血压便多以肝阳上亢辨证,取用平肝潜阳为常法,对胃脘之呕吐频频泛恶,或忽略不见,或将头晕和胃脘不适分割开来分而治之,如果不对水气停滞对身体或上或下的影响了若指掌,则很难独取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该病例有力地证明了,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独治水饮,不用天麻、钩藤等所谓降压之品,血压也能下降,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水饮停滞,对全身之影响不居一处,仅从上焦而言,水饮上逆于肺,轻者可见短气,重则暴发喘满,水停心下,上凌于心则发心悸,蔽冒清阳则有目眩,比如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苓桂术甘汤有胸胁支满目眩之见症,五苓散有吐涎沫而癫眩之见症,刘老常用水气病多方治疗或上或下多种疑难杂症而收奇效,在于刘老深刻体会到了水饮对全身上下的影响。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有短气喘满悸眩等症的描述,但刘老临证从不拘泥于此,如目为清窍,水饮蔽冒可见目眩,但耳鼻亦为在

上之清窍,浊阴在上,清窍不利可致目眩,有时亦可见到耳鸣耳塞嗅觉不灵,诸多临床见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3 刘老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药特点

半夏、生姜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降浊升清。刘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半夏、生姜剂量均应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刘老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强调生姜的作用,总是反复叮嘱病人一定要加足量,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其后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我对此才深有体会,如某病人服前两剂药后病情大减,第3剂因家人代其煮药未放生姜而自觉药力不在胃脘部停留却向下行至腹部,生姜不放或量少不足,根本不能使药力停留在胃脘部去水饮,足见生姜作用之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时还常配合仲景其他治疗痰饮水气的方剂,从第一个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诊加泽泻汤以除在上之水,三诊又以五苓散利小水,给水邪以出路。这样由上及下,水邪清除彻底,不留后患,病愈而可收全功。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 枕中丹柴枳半夏汤 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 清金化痰汤顺气导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 养心汤二阴煎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 补气运脾汤五汁安中饮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黄煌药证方药讲解

黄煌:药证经方讲解 作者: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们再来介绍荆芥连翘汤(日本一贯堂经验方),我们虽然是扶阳的,但是阳气多了以后,可以清热。荆芥连翘汤是一个清热泻火汤,《回春》也有荆芥连翘汤,但不是同一张方。这张方,是在我们明代宫廷前,它是一张四逆汤、加上四逆散加上黄连解毒汤,是一张大方,一张调整体质的方,这一时也记不住,这里也没有时间多讲,你们可以上网查,这是很有效果的,用于粘膜充血、头面部红的,炎性疾病为主的。这张方子的作用也很多,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痉、免疫抑制等作用。这张方,我主要说明这个体质,年青人也非常多见。 它是柴胡体质里面一种有火的体质,我们简称“火柴胡”,现在我们发现柴胡体质、桂枝体质、黄芪体质等这些里面也有热、有淤、有火,伴有火的我们称火桂枝、伴有热的称热桂枝、伴有瘀的称瘀桂枝,这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美女的多,面色白净、白里透红的,形体中偏瘦,这些人面色有潮红的、浅黑的、也有白里透红的,一般有油光,这油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油光的红是戴阳、阳虚的,油光易发痤疮,痤疮疮体是饱满,颜色是红,易化脓,眼睛要充血、秽多,眼唇要红、咽喉充血,舌红的,这是非常关键。这些年青人也多,而且还有伴有烦躁、焦虑、失眠、头痛、皮肤瘙痒、容易晨僵、鼻衄、鼻塞流涕等,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等等。这个疾病的易趋性,对于我们判断体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女性,我们要看月经,月经周期短、量中等或偏多,颜色有红有暗,但是要看质地,颜色粘稠,有的不注意、有的很注意,若是质腻,有血块、有淤血,有用黄芩黄连的。以前有用黄连黄芩治疗血色暗红的,像猪肝、鸭肝的。就是这种疾病,容易粘膜出现问题,如宫颈炎、口腔溃疡的,这种荆芥连翘汤是可以有效的。 这我在大学用得也挺多,因为在高校,很多病人都是火体,就是火性的,瘀的用桂枝茯苓丸,寒性的我们有葛根汤。痤疮也用很多的,2、3剂痤疮就消;鼻炎、鼻窦炎,流脓鼻涕的,3剂一下脓涕就消;一定要用荆芥连翘汤,如果鼻流脓水,一下就看不见了,这种用辛味,清涕一大堆,这种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样的鼻涕,那是寒饮;还有急慢性中耳炎、荨麻疹、湿疹、肺结核等等。 另外,有一些硬皮病、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我用本方治疗过一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荆芥连翘汤明显有效。但是这张方不能长期服用,因为本方苦寒,容易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而且我发现这种方长期使用后脸色发青、眼圈发黑,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苦寒过度,栀子、黄连的毒素,尤其是栀子里面有栀子素,如果停用一段时间,脸色好转。同时,要注意查肝功,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还有这张方治疗盆腔炎、宫颈糜烂、霉菌性阴道炎等也是有效。上次治疗了一个不孕的患者,因为长期的宫腔炎导致了长期的输卵管阻塞,使用荆芥连翘汤一段时间以后,怀孕了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荆芥连翘汤是有效的。 半夏证,指异常的感觉、咽部的不适。感觉的异常、感觉的异样都可以使用半夏,半

方歌

1.月华丸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 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 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3.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 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4.补肺汤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 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6.加味桔梗汤 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 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7.沙参清肺汤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 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 8.如金解毒散 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 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9.保真汤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 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 10.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 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11.驻车丸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 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12.芎芷石膏汤 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 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 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14.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15.通瘀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 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16.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 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17.地榆散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

刘志杰 经方病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案23 心悸案 常某,女,26岁。 初诊日期: 主诉:心悸气短20余天。 刻诊:阵发性心悸气短,眩晕,胸闷,呃逆,肌肉瞤动,畏寒脚凉,腰腹凉,尿黄,便秘,舌淡胖,苔白腻,左脉沉弦,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这个简单,分析吧。 郭红兰:太阴病,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 王荣生:饮,滞太阴阳明真武汤 谢国贤:太阴阳明 高海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上逆兼阳明中焦水热互结,苓桂术甘+? 吴海棠:太阴少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杜圣昌: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大黄附子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景方建:太阴饮滞,苓桂术甘+桔枳姜汤 朴玲玲:太阴阳明肾着汤+真武汤 淮国栋:太阴阳明属厥阴 李锋:太阴阳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阳辉:少阴太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芳平:真武汤加旋复代赭汤 禤宝子:苓桂术甘+小柴胡汤+肾着汤 都还算是比较接近。应该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着汤。凡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的,都要首先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证,临床是太多了。要是寒饮盛而有少阴虚寒的,就要考虑真武汤。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有饮。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

说是确实比较严重。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继续问她,怕冷吗?脚凉吗?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呃逆,是不是又是“气上冲胸”的一种情况呢?大家临床的思路要放开,要辨病机。呃逆,与“呕”、“气上冲胸”,是一类病机。腰腹发凉,脚凉,这又是符合肾着汤的病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病人的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关尺浮弦,代表中下焦有风湿之邪。实际上,病人也说,右侧腰腿有时冷痛。最后一个症状,“尿黄,便秘”,这是还夹有下焦阳明实热。那么,她有了少阴、太阴、阳明症状,我们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了。阳明的问题如何解决?攻下吗?不行,人家以虚寒水饮为主,阳明症候也不重,无所苦啊,还是以温化为主,何况,真武汤中的芍药,可以对治这个问题。芍药不但止腹痛,也能去阳明不严重的里实。既然这样,我们就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二者合方,还内含肾着汤方义。 处方如下: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与温病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与温病 由于种种原因,有人未能真正认识《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致使对伤寒和温病的概念模糊甚至误解。SARS期间一国际友人曾来函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没解决(论述)温病问题”,笔者当即回告,这是对《伤寒》仲景医学了解不全所致。一是对伤寒、温病概念不明;二是对《伤寒》书名的误解;三是对《伤寒》全书内容误解,即误认为《伤寒》书主要论述治疗伤寒。 一、仲景对伤寒、温病定义明确关于“伤寒是伤于寒邪”、“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由人体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火)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症侯来判定,而不依据感受的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为寒证、热证。关于温病的概念,张仲景说得很清楚,即《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很简单、明确的判定方法,是以症状特点判定,而不是以感受何种六淫之邪来判定。具体到西医诊断病名,如SARS、肺炎、乙脑等,更不能笼统地说是感受温热或寒凉之邪,而是要根据每个病人在不同的时期具体表现来判定,有的开始即现太阳病证,不久可能变为温病或风温或阳明病;有的一发病即现太阴病或厥阴病……,总之,西医诊断病名(如SARS)不能与中医辨证名划等号(或相当于),因西医诊断的每一种病,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伤寒、温病、风温、太阴病、少阳病……。关于伤寒、温病的具体证治,张仲景在《伤寒》有明确论述,要继承和弘扬中医、温病,必须先读懂这一著作。二、书名涵盖温病张仲景为何起名为《伤寒》,考证尚未详,但从中医文化、病证考证来看,有其深刻含义和科学性,那就是天下的疾病千变万化,概括起来,不外两类,一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称为伤寒;另一类是不具备发热特征疾病,称为杂病,后世医家把疾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大致雷同,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的真实涵义,即是说《伤寒》是治疗人体常见的急性病、慢性病,外感、内伤,发热和无发热,伤寒、杂病之书。这个书名在当时是很通俗、很简明的,但由于历史诸多原因,变得费解。张仲景在东汉写成《伤寒杂病论》,由于兵燹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校正医书局将其分别校订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刊行于世,致使后人认为《伤寒论》只是治伤寒,不能治杂病、温病,《金匮要略》只是治杂病,不能治伤寒、温病。实际由中国医学史可知,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温病,狭义者单指伤寒。如《黄帝内经》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可知古代把有发热特征者称为伤寒。《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前一个伤寒是广义的,后一个伤寒即是狭义的。在《伤寒》中,更有广义、狭义之分,如在太阳病中,分为伤寒和中风,即“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伤寒是专指太阳表实证。而在《伤寒》原序中张仲景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此处的伤寒与《伤寒》书名一致,概指广义的伤寒,其中包括陶弘景所指“外感天行”,即多种热性病、急性流行传染病。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在这里所说的伤寒,很明显是广义的伤寒,即既有伤寒,又有温病。明乎此,就易于理解《伤寒》书名了。三、对温病学发展的影响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认为:“医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理明,则百病皆通”。《伤寒》大家柯琴提出“六经钤百病”的观点,即《伤寒》是论治人类常见百病(或称万病)、急性病、慢性病的。百病当中当然包括了温病。陆九芝更明确提出“阳明为温病之薮”的观点,即是说后世的温病渊自于《伤寒》的阳明病,这是有根据、正确的说法。从中医药史看,温病学家主由阳明病方证、理论基础发展起来,成为温病学派。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专著和医案中,撰用了很多《伤寒》的方证,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的《吴鞠通医案》、王孟英的《王孟英医案》,特别是王孟英在其《温热经纬》中就辑录了《伤寒论》原方48条及少数《金匮要略》原文,列为卷二,分为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专门阐述仲景论温病的证治。这里再粗略地看《温病条辨》撰用《伤寒》的方证,即有:桂枝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瓜蒂散、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9.半夏泻心汤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用法: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10.猪苓汤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用法: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11.黄连阿胶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12.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综合征治疗感冒。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皮肤科:过敏性皮炎;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内分泌科:桥本氏病;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伏邪在少阳经);精神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往来寒热:疾病处于迁延期,进入慢性化半表半里:军事上的概念,和:求和。不断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断发烧的免疫性疾病13.大柴胡汤治大柴胡汤综合 征最关键指征:《金匮》: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用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和胃降逆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半夏一斤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开半,分温再服。 【主治】痰饮内停,呕吐,反胃,呃逆,霍乱,心下痞,不寐。 【方论选萃】 明赵以德:呕家,为有痰饮动中而欲出也,饮去尽而欲解矣。反不渴,是积饮所留,由气不畅,结聚津液而成耳。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故用生姜以散之(《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魏念庭;诸呕吐有谷不得下者,寒气格塞于上,而胃气虚冷于中也。主之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全用辛温,治虚冷上逆之善方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在泾:此为饮多而呕者言。渴者,饮从呕去,故欲解。若不渴,则知其支饮仍在,而呕亦未止。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呕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饮,随气上逆,面阻其谷入之路也。

故以半夏消饮,生姜降逆,逆止饮消,谷斯下矣(《金匮要略心典》)。 清陈元犀:支饮之症呕而不渴者,旁支之饮未尽也。用小半夏汤者,重在生姜散旁支之饮,半夏降逆安胃,合之为涤饮下行之用(《金匮方歌括》)。 【近代验证】 例一呕吐(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70;4:25) 陈某某,男,53岁,因慢性胃炎伴息肉样变而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第六天发生胆汁性呕吐,持续70多天不能进食,而行二次手术(松解粘连),但呕吐未能缓解。予中药旋覆代赭汤、泻心汤、左金丸等加减以及益气养阴,生津和胃等剂治疗亦无效。改用小半夏汤加人参,方用生半夏9克,生姜9克,别直参9克(另煎),浓煎40毫升,分两次服,连服五剂后呕吐止,并能进食。 例二王德光治妊娠恶阻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马某,女,26岁。 初诊:1982年3月8日。 主诉:妊娠两个月后,恶心呕吐。经中西调治月余,反而日趋恶化。初起尚能进少许饮食,至妊娠三个月呕吐加剧,食物入口即吐,饮水片刻亦复吐出。经入院点滴输液,脱水及酸中毒症状虽有缓解,但恶心呕吐如故。妇科医生见其过于

方歌

经方方歌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恶风热汗头项痛,桂芍姜三甘二从,十二枣共热粥功。加葛四两经疏通。加附一枚卫阳充。加桂二两奔豚终。加芍三两腹痛松。黄二芍倍腹剧痛。饴升芍倍小建中。汗后身痛新加供,芍姜加一姜三从。下后喘者朴杏用,五十杏子二朴逢。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脉促急。脉微恶寒胸阳虚,加附一枚扶阳气。心阳虚狂宜救逆,五牡四龙三蜀漆。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苓术,三两苓术去水著,脾虚水停表未除,表里同治功可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甘枣劳水涵,八四二两十五判,汗伤心阳水欲上,脐下悸欲奔豚窜。麻黄汤 麻黄汤三麻二桂,七十杏子一草随,药后温覆汗取微,太阳伤寒辛温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石汤辛凉,邪壅肺热喘汗淌,八两石膏四麻黄,五十杏子二甘当。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性温散,外寒里饮喘咳痰,麻桂干姜细辛三,半升夏味三芍甘。若渴夏易蒌根三,微利去麻芫花参,若噎去麻一附添,尿短去麻四茯延,若喘去麻加杏宣,须去皮尖升取半。 葛根黄芩黄连汤 八葛二芩连二甘,三表七里双解安,邪陷阳明利不堪,身热苔黄喘而汗。大柴胡汤 大柴半斤黄芩三,二黄四枳五姜添,半半三芍十二枣,少阳阳明合病痊。柴胡加芒硝汤 三一小柴二两硝,和解通下剂属小,大柴汤证误下疗,正虚邪恋热如潮。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温化水饮和少阳,八柴三芩桂枝三,四粉二草牡干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汤二黄,去甘小柴半量襄,龙牡铅桂茯两半,和解泻热安神良。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郁热袭,虚烦不眠胸窒宜,十四山栀四合豉,先栀后豉煎法奇。或加二甘兼益气。或加五姜且降逆。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枳实,清热除烦宽中职,十四山栀十朴枳,下后心烦腹满施。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疗黄疸,十五栀二柏一甘,热重于湿清热痊,身黄发热渴心烦。枳实栀子豉汤 枳栀豉汤劳复治,三枳升豉十四栀,清浆空煮七取四,先纳枳栀后下豉。若见腹痛有宿食,黄五六枚如棋子。 小承气汤 轻下热结小承汤,四黄三枳朴二两,阳明腑证痞实满,妙在同煎泻力挡。大承气汤 大承四黄三合硝,五枚枳实八朴调,枳朴先煮后黄硝,实躁痞满峻下疗。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半升硝,四两大黄二两草,少少温服和胃气,温顿服之祛坚燥。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五十桃,四黄二硝二桂草,瘀热互结蓄下焦,少腹急结如狂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结胸疗,胸硬痛因水热交,钱匕遂六黄升硝,泻热逐水破结好。小陷胸汤 小陷一蒌煮去渣,次纳一连半升夏,痰热互结正心下,脘闷按痛脉浮滑。白散 白散一分巴豆利,三分贝桔痰结弃,白饮合服半钱匕,寒实结胸肺痈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朴姜夏甘人参汤,八八半升二一两,脾虚气滞腹胀满,三朴七消法度藏。竹叶石膏汤 二把竹叶一斤膏,一升麦冬二参邀,半升米夏二炙草,伤寒热恋气津耗。五苓散 五苓泻茯猪术桂,五三三三二分随,蓄水尿难舌苔白,兼粥且多饮热水。猪苓汤 水热互结猪苓汤,猪茯泻滑阿一两,尿涩身热渴心烦,利水清热养阴良。四逆汤 阳虚寒厥四逆汤,一附二甘两半姜。四逆加参用一两,回阳益气固脱阳。茯苓四逆汗下伤,六茯一参阴阳昌。

第十五章 一、小半夏汤方

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 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 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牛姜汁一杯 【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 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1 桂枝附子汤方

妇科常用方及方歌

妇科常用方歌 (1)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治经多早,清火滋水此方好,丹皮地骨黄柏芍,茯苓熟地嫩青蒿。(2)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3)(小)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芎归桂通阳,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4)艾附暖宫汤《沈氏尊生书》 艾附暖宫四物汤,吴萸引桂暖宫房,更有川断益肝肾,黄芪补气又扶阳。(5)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6)乌药汤《兰室秘藏》 乌药汤善调气滞,当归香附木香归,甘草协和调诸药,经后量少此方宜。(7)逍遥散《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调经解郁理肝脾,有热丹栀可参酌。(8)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定经汤用归芍地,荆炭柴淮茯菟丝,经来先后期无定,脾肾亏虚肝郁宜。(9)固阴煎《景岳全书》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0)举元煎《景岳全书》 举元煎方专补脾,参术升麻炙草芪,补中益气功相若,气虚经多重剂施。(11)保阴煎《景岳全书》 保阴煎方用白芍,生熟二地淮山药,川断甘草柏和芩,血热阴亏功效好。(12)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安冲汤可治血崩,海螵龙牡茜草根,地芍术芪川续断,固气滋阴疗效珍。(13)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解毒四物汤四黄,芩连栀柏泻火强,芎归地芍能化瘀,血热经多疗效彰。(14)失笑散《和剂局方》 蒲黄灵脂失笑散,配伍精良效非凡,化瘀止血兼止痛,瘀阻经多服之安。(15)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滋血汤治经衰少,精血亏虚四物疗,参芪淮茯益生化,气充血足经自调。(16)归肾丸《景岳全书》 归肾丸中归地苓,枸杞山萸重益精,山药杜仲菟丝子,补肾养肝健脾经。(1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桃红四物寓归芎,瘀家经少此方通,桃红活血地芍补,祛瘀生新效力雄。(18)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1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膈下逐瘀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20)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蔷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2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芎归芍,红花生地柴枳桃,桔梗牛膝升复降,甘草和中调诸药。(2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经行头痛第一方。(24)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清热调血治痛经,温热瘀结两皆清,桃红四物连莪术,延胡丹附腹痛轻。(25)圣愈汤《兰室秘藏》 圣愈芎归二地黄,参芪合用脾复旺,生化有源气血足,痛经自除复安康。(26)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经后腹痛调肝汤,滋水涵木气自安,归芍阿胶淮山药,巴戟山萸及炙甘。(27)清汗止淋汤《傅青主女科》清汗止淋归地丹,经间出血引血还,红黄黑白胶膝附,补血清火和脾肝。(28)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逐瘀止血用大黄,归尾赤芍牡丹邦,地壳桃仁龟板配,逐瘀止血效力强。(29)人参养营汤《和剂局方》 人参养营治闭经,四物四君共养营,陈皮远志黄芪桂,去芎添味心得宁。

中内方剂总结2

肝气犯胃呕吐四七汤 肝气犯胃胃痛柴胡疏肝散 肝气乘脾久泻痛泻要方 肝气郁结郁证柴胡疏肝散 肝气郁结聚证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肝胆湿热胁痛龙胆泻肝汤 肝络失养胁痛一贯煎 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合当归六君子汤肝肾亏虚中风恢复期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肝阳上亢眩晕天麻钩藤饮 肝郁气滞癃闭沉香散 肝郁气滞腹痛柴胡疏肝散 肝郁气滞胁痛柴胡疏肝散 肝郁不舒阳痿逍遥散 肝胃不和痞满越鞠丸合枳术丸 肝阴虚虚劳补肝汤 肝血虚虚劳四物汤 肝火犯胃吐血龙胆泻肝汤 肝火犯肺证咳嗽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肝火犯肺咳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肝火上炎鼻衄龙胆泻肝汤 肝火旺盛瘿病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肝火扰心不寐龙胆泻肝汤 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君相火旺遗精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气淋沉香散 气不摄血紫斑归脾汤 气秘六磨汤 气郁痰阻瘿病四海舒郁丸 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 气郁化火,热盛伤阴郁证滋水清肝饮 气郁化火郁证丹栀逍遥散 气阴两虚胸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气阴耗伤证肺痨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气阴亏虚中消气味白术散 气滞湿阻鼓胀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气滞心胸胸痹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气滞血阻积证(初)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气虚感冒参苏饮 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 气虚不摄便血归脾汤 气虚秘黄芪汤 气虚阳微噎嗝补气运脾汤

气虚血瘀真心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气虚血溢吐血归脾汤 气血络瘀中风恢复期补阳还五汤 气血亏虚鼻衄归脾汤 气血亏虚眩晕归脾汤 胆腑郁热阳黄大柴胡汤 痰结血瘀瘿病海藻玉壶汤 痰厥导痰汤 痰气交阻噎嗝启膈散 痰气郁结郁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痰气郁结癫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痰蒙神窍肺胀涤痰汤 痰湿蕴肺证咳嗽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痰湿中阻痞满二陈平胃汤 痰湿中阻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热腑实中脏腑(闭)桃仁承气汤 痰热扰心不寐黄连温胆汤 痰热郁结狂证癫狂梦醒汤 痰热郁肺证咳嗽清金化痰汤 痰热郁肺喘证桑白皮汤 痰热郁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痰饮内阻呕吐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方源〗《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运用〗 1.本方主治梅核气。以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可酌加川楝子、元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可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津伤较重或阴虚者不宜使用。如见有咽干颧红,舌红少苔,阴伤津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方解】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4.使用注意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转帖如下: 半夏厚朴汤2009/06/21 08:15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化痰开郁气自舒。 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异物感的专方。这种异物感常常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前贤谓之“梅核气”,妇人尤其多见。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据此,可以看出本方经典主治的两大特点:一是病位多在咽喉,二是病性多为自我感

中内方歌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1. 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二活草茯,柴枳桔芎前胡。 2. 银翘散:银翘荆薄竹叶,芦根蒡豉草桔。 3. 葱豉桔梗汤 4.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 5.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署湿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6. 参苏饮:益气解表参苏饮,二陈汤入木枳斟。前胡桔梗姜枣配,尚须加入干葛根。 7. 参苏枣前葛姜,枳桔二陈木香。 8.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葱豉薇,薄荷桔梗草枣随。滋阴清热且发汗,阴虚风热此能为。 9. 加减葳蕤薇草,葱豉薄荷桔枣。 第二节咳嗽 (一)外伤咳嗽 10.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殊高。 11. 止嗽散:止嗽荆陈苑,桔草部百前。 12. 桑菊饮:桑菊翘薄,杏芦桔甘。 13. 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豉栀与梨皮。 (二)内伤咳嗽 14.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苍朴缀。 15.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16. 清金化痰汤: 17. 清金化痰栀子芩,知丹贝母瓜蒌仁,桔梗桑白麦陈配,茯苓甘草共合斟。 18. 黛蛤散: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 19. 加减泻白散:加减泻白青陈皮,母芩甘桔骨粳米。 20. 泻白散: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21. 沙参麦汤:沙参麦冬桑叶草,玉竹花粉扁豆好。 第三节哮病 (一)发作期 22. 射干麻黄汤:射干有黄枣紫菀,夏姜细辛五味款。 23.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细麻桂,夏姜芍药草五味。 24. 定喘汤:定喘三幼桑白皮,半款苏芩白果宜。 25. 越婢加半夏汤=麻杏石甘汤去杏加姜枣。 26. 越婢加半夏汤:越婢汤加夏草姜枣,半夏麻黄配石膏。 27.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细麻桂,夏姜芍药草五味+石膏。 28.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半,杏仁五味细辛干。 29.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30. 平喘固本汤:验方 31. 回阳急救汤:回阳救急汤桂,四逆六君麝味。 32. 生脉饮:生脉对,参麦味。 33.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

伤寒直中

伤寒直中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邪干肾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 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黄元御谓解太阳、阳明经郁之方); 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郑钦安名肾着汤,解中湿腰痛) 寒邪乘肝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心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寒邪乘脾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肺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一、中寒 寒邪干肾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黄元御谓解太阳、阳明经郁之方);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郑钦安名肾着汤,解中湿腰痛)寒邪乘肝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心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疏肝理气汤

牡蛎又名生蚝,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碾碎,入药用,味甘咸,性胃寒,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作用功效

茯苓的功效作用: 功效:1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2 《本草衍义》: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闹也。《用药心法》: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汤液本草》:白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本草衍义补遗》:白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雍。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作用:1 利尿作用。 2 抗菌作用。 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白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 4 抗肿瘤作用:白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白茯苓聚糖,含量很高。 5 白茯苓多糖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各种白茯苓多糖体在体内均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6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 7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白茯苓有镇静作用。 8 白茯苓可健脾,对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 贝母的功效:: 目前常用的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种,1、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2、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母。3、土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治疗乳腺疾患、结核、皮肤肿烂等疾病。此外,还有一定的杀精子作用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辛,温,有毒。

中医外科学方歌

1.月华丸 月华丸滋肺肾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3.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 4.补肺汤 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5.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6.加味桔梗汤 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7.沙参清肺汤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 8.如金解毒散 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9.保真汤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 10.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耗损此方尝。 11.驻车丸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12.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14.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15.通瘀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 16.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17.地榆散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18.槐角丸 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19.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 20.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21.黛蛤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 22.加减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23.平喘固本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