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中文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总结水饮痞眩

编号004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分类理气方-降气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

半夏 18克;生姜 15克;茯苓 9克

功能主治

治停饮呕吐,心下痞闷,头眩心悸者

用法

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 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4月28日。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生育史:0-0-4-0。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卵巢功能不全。(3)子宫颈糜烂。(4)慢性盆腔炎。(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

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月经周期第三天性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8日方,加大腹皮15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3月30日。陈某,31岁,原有子宫肌瘤(9mm×10mm×10mm)、子宫腺肌瘤(子宫前壁肌层回声紊乱)、慢性盆腔炎(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病史,以往经常出现经期过长、经后阴道出血、赤带或带下如水的现象,每月投用多种清湿热止血、健脾益肾止血方剂,均难以奏效。10月份月经18天净,11月份月经17天净,1月份月经34天净。平时有小腹疼痛,经前乳胀,经行腹痛等症状。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经量过多,有少量血块,伴痛经,经量今减,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0g 茯苓12g 生姜4片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苏子6g 远志10g 菖蒲5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月经7天净,带下较多,色微黄,舌脉如上。再予对证治疗。 3.经期过长与医案4重复,删除! 初诊:2006年3月29日。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经期过长1年多,于2004年11月1日就诊。就诊时阴道出血已经3个多月未止,服用炔诺酮片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至3月10日净;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4月29日来潮,又因出血不止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5月24日方净。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

升阳益胃汤名医医案

升阳益胃汤名医医案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

小半夏加茯苓汤颗粒剂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小半夏加茯苓汤颗粒剂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内容提要:在干燥器内分别配置不同浓度的饱和盐溶液,于恒温箱内制成不同相对湿度的环境,测定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绘制吸湿平衡图,结果表明: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9?5%。 关键词: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临界相对湿度 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源《金匮要略方论》。全方由半夏、生姜、茯苓组成,该方广泛用于内科急诊呕吐、妊娠呕吐、眩晕呕吐等,止吐效果甚佳,未见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是我校制剂教研室在小半夏加茯苓汤基础上改型而成,该颗粒剂具备了汤剂的药效综合、易吸收、显效快的特点,又具有成药易贮存、易携带、易服用、质量标准容易控制等优点,为寻求合理的存贮条件,我们测定了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吸湿曲线,现报道如下: 1实验材料 小半夏加茯苓颗粒由我院制剂教研室提供,外观形状黄白色,干燥,粒度大小为20~4 0目,颗粒均匀一致,溶化性、水分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及结果 取9个玻璃干燥器,配置一系列不同相对湿度盐(RH%)的饱和溶液,具体饱和盐溶液的种类、温度的设定见表1(为保证盐溶液饱和,干燥器底部应有过量的盐存在),密闭后置于恒温箱中经24h即得相应的恒温恒湿环境。取一带盖的磨口称量瓶,先称其重量,然后称取样品2g于称量瓶中置于干燥器中,在不同时间连续测定样品重量(称量瓶从干燥器取出时加盖,用减量法算得平衡吸湿量),直至样品平衡吸湿量不再变化,结果见表1,并由表1绘制相应的吸湿平衡图。

表1 平衡吸湿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为79.5%。 3讨论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大于药物本身所产生的饱和水蒸气分压时,则发生吸湿。在一定的温度下,随环境相对湿度不断提高,药物吸湿量也不断增高,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表面积较大,加之颗粒中含有较多的浸膏、糖粉、糊精,这些成分的吸湿性较强,使中药颗粒剂容易吸潮,从而影响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由实验结果可知,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为79?5%,由此建议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包装及存贮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79. 5%以下为当。 贵州省教委资助课题 刘文(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冯泳(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张新风(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李江(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邱德文(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半夏厚朴汤方歌方解,加减运用医案

半夏厚朴汤方歌方解,加减运用医案 导读:本文提供半夏厚朴汤方歌方解,服用方法和禁忌。半夏厚朴汤的功效主治,加减运用医案等知识。 【原文】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组成】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叶6g 生姜15g 【方歌】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方解】 炙脔者,炒肉也。形同炒肉,黏附于咽,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有似梅核,故有梅核气之称,西医谓歇斯底里球,或癔病。为情怀抑郁,忧思气结,脾不化湿,则痰涎生之,痰气相结,凝阻于咽,系妇女常见之症。表现有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善疑虑,易惊恐,甚者心情沉重,情绪低落。咽峡色淡红润,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一般吞咽无阻,开心或忙碌之际其症竟忘,心情不快或闲静时其症尤显。反复空咽,愈咽梗物愈显,忧虑恐惧亦因之益甚。半夏厚朴汤下气化痰,开结散郁,痰消气畅,则炙脔自除。倘治不如法,或讳疾忌医,久而久之,顽痰死血结症,可成噎膈,故不可忽视。治疗同时,须解疑释惑,劝其怡情悦性,如是则如加催化剂,疗效必著。 慢性咽炎,今之多发病也,因环境污染,有害气体刺激,以嗜烟酒者尤为多见。其咽中亦似有炙脔,多兼咽燥口干、口苦、口臭,痰如丝如豆,咯唾不爽,与情志无关,动静无别,每因辛辣刺激加重者为是。其咽峡深红,或明显红于周围,不润少津,或有滤泡。舌边尖红,苔薄黄,为胃火熏灼,炼津成痰。若投半夏厚朴汤以治,其症必剧,以半夏、厚朴、生姜辛燥故也。痰火为患者,余喜用《顾氏医镜》之顺气开痰饮,顾松园谓治痰必以顺气为先,气顺则痰自降。是方清

热润燥,顺气化痰,一方而诸法皆备也。 慢性咽炎亦有痰气交阻者,余临床观察,多为胃、食管反流之剧者。盖胃气以下降为和,脾气以上升为顺,升降有序,始纳运衡常。若肝气郁结,木失条达,必横逆乘土,致胃气上逆,所谓肝胃不和也。反流物者,胆汁、胃酸也,本流于小肠,作腐熟水谷之用,反流则随胃气上逆,轻则溢于胃、食道,甚则咽,足以令其发炎。必有咽部不利,心下或胸骨后灼热,吞咽痛,嗳逆,泛酸,餐后尤显,纳呆、脘胀,大便失调,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症状,咽部症状以平卧、弯腰俯首加剧,坐立减轻为特点。其治疗,余常用大柴胡汤加三棱、莪术,以降胃逆,除炙脔;反酸者,加吴萸黄连;心下痞者,则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之,相体论治,随证化裁。 【煎服】 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ml,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 咽中如有炙脔。 【加减】 1. 兼胸痹者,加瓜萎薤白半夏汤。 2. 无故悲伤者,加甘麦大枣汤。 3.感冒见桂枝汤证者,加桂枝汤。 【禁忌】 咽部焮红,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者,忌之。 【类方】 1.四逆散:同为理气之方。不同者,半夏厚朴汤复有化痰之功。 2.小半夏加茯苓汤:同为痰饮治方。不同者,半夏厚朴汤复有理气之能。 【临床运用】 1.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三因方》) 2. 声带息肉。(《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小半夏汤--治黄疸病

小半夏汤--治黄疸病 小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15g 上二味,以水700ml,煮取150ml,分2次温服。 (功效)蠲散水饮,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痰饮呕吐,唾多清水,饮食不下,口不渴,苔白滑,脉弦滑。副证:头痛目眩,口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临证加减) 1.小半夏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书中共有三用,分别见于“痰饮”、“黄疸”、“呕吐”三篇之中,张仲景在书中对小半夏汤的论述也较简单,兹将原文都摘于下。痰饮篇云:“呕家本渴,褐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黄疸篇云:“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篇云:“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从以上诸条分析,不难看出小半夏汤主证是呕吐。[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2.小半夏汤加味治疗胃失和降:用于较严重的妊娠恶阻、呃逆、呕吐症。基本方小半夏汤,为半夏、生姜2药组成。若脾胃虚寒者加干姜、附子、党参、白术、丁香、吴茱萸;胃火上逆者加竹茹、黄芩、山栀子、生大黄、枳实;外邪犯胃者加苏叶、藿香;饮食积滞者加枳实、陈皮、山楂、神曲;热滞者加生大黄;肝热犯胃者加左金丸、竹茹、石斛;胃阴不足者加竹茹、沙参、麦冬、生地、芦根、石斛、枇杷叶;痰饮内停者加茯苓、白术、陈皮;胃出血者减少生姜的用量,加代赭石、生大黄、花蕊石、田三七、白芨、竹茹;肠痹瘀阻者宜加生大黄、桃仁、枳实、陈皮、当归身、莱菔子;毒蕈中毒宜用大剂量生姜(生姜能解毒蕈之毒性),加生大黄.呕吐较为复杂,呕吐停止后,仍要从本论治。[新中医,1990,cy,:25~26] 3.寒热错杂作呕者,兼见舌质红,苔黄,本方加黄芩、黄连,以清热.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

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 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 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 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 升麻鳖甲汤——(升鳖归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

方剂歌诀

方剂歌诀 一画 【方名】一贯煎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组成】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病证】胃痛(胃阴亏耗证)、胁痛(肝络失养证)、 鼓胀(阴虚水停证) 二画 【方名】二陈汤 【歌诀】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甘草与茯苓,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病此方珍。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病证】喘证(实喘·痰浊阻肺证) 【方名】二陈平胃散 【歌诀】二陈汤+平胃散。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甘草与茯苓,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病此方珍。 平胃散:苍术草皮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组成】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 【病证】咳嗽(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痞满(痰湿中阻证)

【方名】二阴煎 【歌诀】景岳全书二阴煎,导赤黄连麦玄添, 茯苓灯心枣仁肉,滋阴降火治狂癫。 【组成】生地黄、麦冬、枣仁、生甘草、玄参、茯苓、黄连、木通、(灯心、竹叶) 【病证】癫狂(狂证·火盛阴伤证) 【方名】十灰散 【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 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组成】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 【病证】血证(吐血·胃热壅盛证、紫斑·血热妄行证) 【方名】十枣汤 【歌诀】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病证】痰饮(悬饮·饮停胸胁证) 【方名】丁香散

【歌诀】古今医统丁香散,草丁柿蒂良姜参, 呃声沉缓脘不舒,温胃降逆散中寒。 【组成】丁香、柿蒂、炙甘草、高良姜 【病证】呃逆(胃中寒冷证)、积聚(聚证) 【方名】七福饮 【歌诀】参术酸草远地归。 【组成】熟地、当归、人参、白术、炙甘草、远志、枣仁 【病证】痴呆(髓海不足证)、虚劳(气虚·心气虚证) 【方名】七味白术散 【歌诀】七味白术参苓草,木香藿香葛根饶, 发热食少兼口渴,气滞脾弱此方疗。 【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 【病证】消渴(中消·气阴亏虚证) 【方名】人参养荣汤 【歌诀】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无双; 若加陈志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良。 【组成】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

《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痰饮:28)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效配伍】小半夏汤和胃止呕,散饮降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生姜辛温,温中散寒,化饮止呕。二味相合,温胃阳,降饮逆,止呕吐。 上二味药,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小半夏汤治痰饮,胃虚停饮证。症见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 本证为饮邪停胃,致胃失和降而呕。呕吐多伤津液,津伤则作渴;若呕吐后,饮去阳复者,亦当作渴,是病情将趋于好转之象;若呕吐后,口反不渴,为胃中饮邪未解,阳气未复,治用小半夏汤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原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黄疸:20)小半夏汤治黄疸误治之变证。症见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哕逆。 黄疸若脾胃虚寒,则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脾土虚弱,不生肺金,则腹满而喘。治宜温运脾阳,散寒除湿,可用人参汤加茵陈,或四逆汤加茵陈。对寒湿证切忌不可除热,若误诊为湿热或实热,而用清热法,或清下法,必更伤脾胃之阳,使胃气上逆,则发生哕逆,此时可用小半夏汤和胃降逆止哕。 【原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呕吐:12)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胃寒停饮证。症见呕吐,食物不得下行。呕吐种类较多,只要属胃寒停饮者,皆可用小半夏汤和胃降逆止呕。因胃寒

停饮,胃失和降,寒饮随胃气上逆,故呕吐;胃以降为顺,胃气逆而不降,故饮食物不得下行,皆随呕吐而出。本证既有水饮停留,又有饮食物不得下达,故可伴口不渴、心下痞满等症。 【用方思路】小半夏汤是治呕组方,尤宜于寒饮呕吐,半夏与生姜亦是治呕吐的常用对药。临证治疗各种呕吐,在辨证施治前提下,皆可随机套入本方。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化疗后呕吐、反流性食管炎、梅尼埃病等病症。 1.化疗后呕吐:以小半夏汤并用盐酸昂丹司琼预防肿瘤化疗所致呕吐73例,并与单用盐酸昂丹司琼相对照,疗程:化疗前2日至化疗结束后2日。以呕吐出现次数为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治疗组止吐总有效率95.89%,对照组止吐总有效率71.8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便秘、腹部不适明显减少,头痛、头晕略有减少,提示小半夏汤无明显毒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恩丹西酮的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第4期) 2.反流性食管炎:以本方配合兰索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8例,并与多潘立酮、兰索拉唑口服治疗相对照,疗程7日。以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内镜检查结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8.5%,对照组治愈率7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0期) 3.梅尼埃病:以小半夏汤加苓桂术甘汤治疗梅尼埃病40例,疗程5日,以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症状消失为痊愈标准。结果:痊愈20例,显效15例,进步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陕西中医》2012年第2期)

(转)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后鼻漏综合征

(转)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后鼻漏综合征 (转)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后鼻漏综合征 经方中医刘卫红06.28 16:48阅读86 后鼻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是指因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性分泌物流向鼻咽部,从而引起慢性咳嗽及咽异物感等症状,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第6期日本东洋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临床研究,给15例后鼻漏患者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10例取效,5例无效。通过有效例和无效例的四诊特点对比,研究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后鼻漏的适应征。 有效例表现为清水涕和心下振水音。无效例表现为浓稠涕,无振水音。可以认为,这两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后鼻漏的辨证要点。所有病例均无小半夏加茯苓汤传统认为主治的恶心呕吐症状。 【典型案例】 案例1:11岁男童。 主诉:鼻后漏、鼻塞。 家族病史、既往病史:无。 现有症状:3年前开始一到冬季容易鼻塞,开始出现难闻的气味。在附近的耳鼻科就诊被确诊为副鼻腔炎,投与少量克拉霉素后引发下痢、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因为转为求助于中医治疗来到我处就诊。 中医诊断所见:水样鼻后漏,下痢倾向,一旦感冒鼻水和鼻塞等症状加重,两颊部位无热感但有压痛。脉象:微沉、微弱、微小。舌:颜色正常,微湿润有微厚白苔。腹部:腹力中等偏软,心下痞,两侧腹直肌轻度紧张,有振水音。 临床经过:因有心下痞、下痢倾向,处半夏泻心汤(半夏6.0g、黄芩3.0g、干姜3.0g、人参3.0g、炙甘草3.0g、黄连1.0g、大枣3.0g/1日量)。服用后鼻的症状有所改善,然而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变重,患者停止服药。复诊时以振水音为目标,为去水毒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患者服用后自觉鼻后漏基本没有了,2周后鼻塞减轻至基本感觉不到。

胡希恕半夏厚朴汤医案

胡希恕半夏厚朴汤医案 【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紫苏子9g,橘皮15g,杏仁9g,桔梗9g,生姜9g。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适应证】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先生最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主要因为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致。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如病例黄某,女,38岁。初诊日期1966年2月12日。1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此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紫苏子9g,橘皮15g,杏仁9g,桔梗9g,生姜9g。上药服2剂,咳即止。 【解读赏析】半夏厚朴汤原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症,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紫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然而,胡先生认为,本方是小半

费维光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费维光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丸) 方药:党参1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 病症:胃寒。 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2,半夏泻心汤 方药:半夏15g,党参10g,黄芩10g,黄连4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切)。 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敢于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生姜10片,甘草10g,党参10g,黄芩10g,半夏15g,黄连3g,枣3枚(切)。 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柴胡15g,半夏12g,桂枝10g,白芍10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5g,大枣3枚(切),生姜6片,牡蛎15g,小茴香8g。 病症:胃痛。 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伤寒)的第一阶段(太阳病)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少阳病)的症状方剂。 二、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葛根18g,黄芩10g,黄连3g,甘草6g。 病症:热性腹泻。 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 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汤头歌——祛湿之剂

祛湿之剂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桂枝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2.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3.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4.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5.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6.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7.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8.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木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9.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 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 10.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增辑 1.五淋散 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 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2.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3.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草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4.鸡鸣散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5.中满分消汤 中满分消泊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 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 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 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6.二妙丸 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 化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附] 柴平汤 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附]六和汤 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 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以半夏为主,治疗各种不同疾病的常用方剂

以半夏为主,治疗各种不同疾病的常用方剂 我们用半夏来降逆止呕,呕有恶心,干呕,胃反之分,虽然它善于治疗呕吐上逆,但是在应用时往往需要配合其他药物协助其降逆止呕的作用,如果是由于腑气不通,肝火旺盛引起的呕不止,这时需要配合枳实、大黄、白芍等泻下药物治疗,比如大柴胡汤,如果胃气虚弱,身体状况差,出现呕呃上逆时需要配合人参,比如大半夏汤,小柴胡汤,如果呕吐伴有心下痞有水音,则要配合茯苓渗湿利水,比如小半夏加茯苓汤,如果是呕而不渴者,用生姜配合半夏止呕,生姜可以散水气,比如小半夏汤,呕而不渴者,说明存在恶心上逆的这些患者口腔无明显的干燥感,甚至是有痰液,舌面也可见湿润黏腻的舌苔,有时候一些肠胃症状明显,身体有明显的实质性的胀气,腹胀,憋闷,恶心食不下,吃下去就吐出来,气胀的我们需要用砂仁、厚朴这类味厚重沉降性的药物,实胀的我们用通腑泄热的大黄、枳实、芒硝等药物,通腑泄热,止呕除胀,除满下气,这类药物作用点是在身体的肠胃系统,比如下焦腹胀腹满。 张仲景用半夏时,提出“呕家”这一说法,具体到什么家,就说明这是一种常见的群体,这类群体常有咽喉部的症状,比如咽痛,咳喘,咽喉异物感,“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就是对咽喉异物感的形象描述,还常伴有肠胃症状,经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异常、胃气上逆等症状,这类患者出现上述这些咽喉肠胃消化系统的症状,其病机在于“痰”,痰浊内扰肠胃,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肠胃症状,如果痰热继续上逆,上扰到心神,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心悸失眠、恐怖焦虑、紧张、心神不宁、多思多虑等情志方面的问题,有些人还容易出现精神狂躁多言多语,言语不休,夜间不眠的神经症状,他们即使身体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但因为身体非常敏感,也会有一些神经症状,最常见的神经方面的症状,就是失眠多梦,心悸,易惊等症状,而且这种患者在跟她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通常神经比较敏感,紧张,多疑多虑,这时在治疗的时候,也是用以半夏为主的方剂,临床用的最多

水饮证方剂及运用

水饮证方剂及运用 1、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水饮所生,多因脾虚不运,阳虚阴凝。方中用茯苓利水,是治其标;配合白术、甘草补脾,以绝水之源,乃治其本。桂枝温心阳,振胸阳,散寒凝,降逆气,用之可收以阳消阴,制水上泛之功。水停中焦,最易犯上,此乃心属火,水克火之故也!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可补心阳。桂枝在温阳之际,尚有降逆之功,故能实其上以制其下也。 苓桂枣甘汤由“茯苓、桂枝、大枣、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随汗液外泄而受损,上虚不能制下,以致水气蠢蠢欲动,欲作奔豚。欲作者,将作而未作也;虽脐下悸动不安,但尚未见逆气上冲也。此证因汗多伤阳所致,故重在补心阳生津液,水当利但不宜太过也。大枣补脾而能生津,其性甘缓,以其配茯苓而用之,可利水而不伤津液也。 苓桂姜甘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伤》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停中焦,阳气受阻,不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若不散其水饮而治肢体厥冷,治为不当。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水气。 鉴别使用:白术、大枣皆能补脾。苓桂术甘汤用白术意在运脾利水,苓桂枣甘汤用大枣意在保津利水。苓桂姜甘汤重用生姜,意不在补,而在散。生姜辛烈,发散水气之力犹强。苓桂术甘汤重在治脾,苓桂姜甘汤重在治胃。此三方,看似雷同,但一味药之差别,其所治之病机并不同,经方组方之严谨精妙,令人叹服! 2、半夏麻黄丸·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麻黄丸:由半夏、麻黄各等份所组成,主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以致心下悸动之症。肺主通调水道,故用麻黄宣肺以行水,半夏和胃消痞而降逆,二药合用,一宣一降,共凑行气散饮之效。但麻黄过用,恐发越津气,故本方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二味药组成。主治水饮停聚胃脘,上逆作呕之症。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生姜散发水气,擅长止吐。半夏生姜合用,可消痰涎水饮,治心下逆满之症,且止吐之力甚强,乃止吐之祖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重在降逆止呕,此方则重在利水。 3、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枳术汤:由枳实、白术二味药组成。枳实消胀下气,白术运脾燥湿。主治脾胃虚弱,中焦不运,水饮内结,积于心下,以至胃脘膨胀坚实,甚则包块起伏,聂聂悸动之症。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阳虚阴凝,水气结于心下,以致心下坚满,腹大如鼓,或兼肢冷便溏之症。经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方温阳散气,不利水而水自消。 4、木防已汤:水饮停于胸膈,逆于心则心下坚满,逆于肺则咳喘倚息,泛于上则面目虚浮、面色黧黑。方用桂枝通阳散结,防已化水行饮。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故又用石膏以清郁热,人参以扶正气。 5、停苈大枣泻肺汤:肺主津,主通调水道。若肺气失宣,津水不布,则聚而生饮,可致胸满、咳嗽,喘不得卧之症。方用停苈子泻肺平喘,大枣缓急保津,药只二味,却攻补兼施。 6、十枣汤:水饮顽痰伏于体内隐僻之处,或积蓄日久,根深蒂固,非寻常之药所能攻克。十枣汤由大戟、芫花、甘遂组成,皆搜刮痰涎之峻猛之品,能涤荡五脏六腑。唯药力太猛,故以大枣煎汤送服,意在缓其药力,保存津液,务求祛邪而不伤正。 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症初粗看,似为表证,实则为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利其水,太阳经气畅达于外则诸症自解。此证有四大症候:“颈强、发热、心下满痛,小便不利”,犹以“小便不利”为辨证关键。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此四大症候并非同时出现;当某些症状单独表现突出时,人常不识,故分别表述之: 发热,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故,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陈慎吾医案) 颈强,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受遏之故,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