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

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4月28日。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生育史:0-0-4-0。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卵巢功能不全。(3)子宫颈糜烂。(4)慢性盆腔炎。(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

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月经周期第三天性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8日方,加大腹皮15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3月30日。陈某,31岁,原有子宫肌瘤(9mm×10mm×10mm)、子宫腺肌瘤(子宫前壁肌层回声紊乱)、慢性盆腔炎(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病史,以往经常出现经期过长、经后阴道出血、赤带或带下如水的现象,每月投用多种清湿热止血、健脾益肾止血方剂,均难以奏效。10月份月经18天净,11月份月经17天净,1月份月经34天净。平时有小腹疼痛,经前乳胀,经行腹痛等症状。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经量过多,有少量血块,伴痛经,经量今减,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0g 茯苓12g 生姜4片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苏子6g 远志10g 菖蒲5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月经7天净,带下较多,色微黄,舌脉如上。再予对证治疗。

3.经期过长与医案4重复,删除!

初诊:2006年3月29日。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经期过长1年多,于2004年11月1日就诊。就诊时阴道出血已经3个多月未止,服用炔诺酮片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至3月10日净;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4月29日来潮,又因出血不止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5月24日方净。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

气止血汤剂,裸花紫珠片、田田妇康宝、海墨止血片以及西药抗生素均乏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今经量转多,经色鲜红,血块少,腰痛。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2g 生姜4片茯苓12g 苏子6g 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益母草12g 续断10g,5剂。

二诊:2006年4月5日。经行5天净。

4.崩漏

初诊:2006年3月29日。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就诊。15岁初潮,素来月经不调,周期20~40天,经色咖啡样,经期长,经常服药难止,经量时多时少,带下不多,无腹痛。2004年11月1日就诊时阴道出血3个月未止,使用炔诺酮片方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使用抗生素无效,于3月10日方止;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2005年4月29日来潮,至5月20日出血不止,又使用炔诺酮片方止;8月30日因难免流产行清宫术,反复阴道出血,再次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10月16日方止;其间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气止血汤剂,裸花紫珠片、田田妇康宝、海墨止血片以及西药抗生素均乏效。末次月经3月17日来潮,经量少,至今未净,今经量转多,经色鲜红,有少量血块,腰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化痰调经。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2g 生姜4片茯苓12g 苏子6g 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益母草12g 续断10g,5剂。

二诊:2006年4月5日。药毕,经水即净,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予以输卵管碘油造影。

5.闭经

初诊:2006年2月22日。石某,24岁,月经15岁初潮,40~60天一潮,3~4天净,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经前乳房胀痛不明显,带下不多,纳便正常,自2003年人工流产术后,体重逐渐从50千克增加至80千克,2005年妊娠7个月早产,目前避孕。经常感觉下腹冰冷。末次月经2月4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慢性子宫颈炎。(3)慢性盆腔炎。(4)肥胖症。

治法:化痰利湿。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味。

半夏12g 生姜5片茯苓12g 陈皮10g 荷叶10g 苍术10g 礞石20g 炒黄芩10g 制大黄6g 沉香(冲)3g 槟榔10g 菖蒲9g,7剂。

二诊:2006年3月1日。基础体温36.7℃,上升之后第2天,经期将近,下腹冷,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紫石英30g、丹参30g,7剂。

三诊:2006年3月8日。基础体温36.7℃,寐醒自汗,下腹冷,舌脉如上。

治法:温冲调经。

方剂:温经汤加味。

桂枝6g 吴茱萸5g 川芎6g 当归9g 炒白芍10g 丹皮10g 生姜5片半夏12g 麦门冬10g 党参12g 炙甘草5g 阿胶(烊冲)10g 糯稻根20g 浮小麦20g 紫石英30g,7剂。

四诊:2006年3月15日。月经3月10日来潮,量色正常,无痛经,盗汗消失,舌脉如上。

桂枝6g 吴茱萸5g 川芎6g 当归9g 炒白芍10g 丹皮10g 生姜5片半夏12g 麦门冬10g 党参12g 炙甘草5g 阿胶(烊冲)

10g 紫石英20g,6剂。

五诊:2006年3月21日。无不适,子宫内膜厚度7mm,最大卵泡8mm×7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利湿。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味。

中药守2月22日方,续进10剂。

六诊:2006年5月20日。体重下降至75千克,月经分别于4月14日、5月13日来潮,经量中等,4天净,下腹胀,大便秘结,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改制大黄为9g,7剂。

6.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7月28日。卓某,30岁,妊娠37天,恶心2天,纳欠,口淡,小腹微胀,胸闷,短气。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胃降逆。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半夏9g 茯苓10g 生姜5片肉桂5g 白术10g 甘草5g 党参12g 苏梗10g,5剂。

二诊:2005年8月2日。恶心消失,胸闷,心悸,气短,纳可。检测血孕酮、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治法:益气宽胸。

方剂: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生黄芪10g 知母5g 柴胡6g 桔梗3g 升麻5g 苏梗10g 藿梗10g 砂仁(冲)5g,3剂。

7.失寐

参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第7案。

【方剂比较】

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与小半夏汤的比较:

半夏干姜散与生姜半夏汤除了剂型差异之外,仅干姜与生姜汁之别,干姜功专主内,而生姜汁兼能发散;半夏干姜散与小半夏汤只有干姜与生姜之别,如魏念庭所说:“以生姜性僭上而发越,不如干姜之辛温为能专功理中也。”小半夏汤与生姜半夏汤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用生姜,后者用其汁,功效更近,而姜汁较之生姜,则降逆之力少而散饮之力尤大。

【按语】

小半夏汤仅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物,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少则二之”之方,是治疗“心下有支饮”而呕的方剂。方中半夏燥湿逐饮,生姜制半夏之性,又降逆止呕。

小半夏汤案为恶阻,患者初诊时表现为口淡多涎,大便疏,3~4天一解,舌稍红,属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痞饮”,系寒热错杂之象,加上患者喜食酸物,所以开始选用乌梅丸治疗,窃以为对证,必可获效,不意事与愿违。二诊时发现大便虽能每日一解,且热象不著,但恶阻未减,思忖再三,改用小半夏汤合橘皮汤加味,药仅4味,而起病霍然。此案对我有如下启示,恶阻患者常常对于各种不良的气味具有异常的敏感性。在遣方用药时,能简则简,能用平和者即不用气味雄烈之品。二诊小半夏汤合橘皮汤加小麦四味药物,与乌梅丸大队药物相比,少了苦酸辛辣的混杂味道,使患者在更易接受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乌梅丸也是有其特殊的适应征的)。小方对于恶阻一病如此,对于其他疾病应该亦然。王孟英曰:“不但药贵精而不贵多,并不贵贵也”,经过上述病案的治疗,感触良多。

小半夏汤加茯苓一味,即成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疗“水停心下”的方剂,方中增加了茯苓渗湿蠲饮的功效。原文称“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又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可见,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疗因水饮停滞引起的呕吐以及一系列症状的方剂。

对于痰病严用和说:“……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愪忄蒦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可见痰饮之为病,种类多多。

案1为月经后期,经量减少,夹块,经前乳痛,身体肥胖,虽子

宫内已经达到一定的膜厚度,但仍无行经之象。此为肥人痰脂占据胞宫,以至经闭或衍期。丹溪认为,“躯脂满经闭者,以导痰汤加黄连、川芎”。王隐君则主张用礞石滚痰丸逐败痰治闭经。余则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加菖蒲、远志化痰行瘀,导滞开窍,加路路通、八月札、丹参以调气活血。一诊经转,二诊体重减轻,痰瘀经闭说,信而不诬也。读王孟英《回春录》治月经愆期案:“张养之侄女,患汛愆,而饮食渐减。于某予通经药,服之尤恶谷。请孟英诊之:脉缓滑。曰: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于某闻而笑曰:其人从不吐痰,血有病而妄治其气,胀病可立待也。及服孟英药,果渐吐痰,而病遂愈,养之大为折服。”于无痰处见痰,这是痰病论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案2、案3均为经期过长。案2有癥瘕病史,且带下如水,多种治疗乏效,见经多有块,恶心,痰瘀之徵无疑,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三子养亲汤出明·韩懋之手,是他最著名的方剂之一。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因此是一张功效专一的方剂。加远志、菖蒲、海螵蛸,以化痰止血。药仅4剂,势同拨乱反正,出血即止。案3为不孕、经期过长,他医虽投疗效较好的炔诺酮片治疗,仍然无效,遍服其他止血剂,亦无反响。中医有怪病从痰求治的说法,故亦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益母草、续断治疗,一诊而愈。《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意为在繁复的病症中,必须抓住其主要的病因。否则治而无功。

案4为崩漏,月经缠绵难止,经量时多时少,屡治鲜效,治以化痰调经法,予案3同药而愈。读张子和治崩漏不止案:“一老妇血崩不止,滔滔不绝,满床皆血,伏枕三月矣,腹满如孕,作虚挟痰积污血治之。用四物四两,参术各一两,甘草五钱,以治虚;香附三两,半夏半两,茯苓、陈皮、枳实、缩砂、元胡各一两,以破痰积污血,分二十贴,每贴煎干荷叶、侧柏叶汤,再煎服之,服尽良愈,不复发。”此类病案,若见血止血,岂不哀哉!

案5为闭经,病始于初潮,体重日腴,下腹冰冷,此乃痰脂凝聚,

胞脉不通。《素问·三部九候论》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化痰利湿,加陈皮、苍术、槟榔、菖蒲行气燥湿化痰。其中荷叶一味苦、涩,性平,古人用以活血化瘀,孟詵称其能“破血”,今人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尤其与苍术同用,疗效很佳,服药之后即见基础体温上升。加紫石英以暖宫祛寒,加丹参活血行经,再以温经汤催经,终使体重下降中经转。

案6为妊娠恶阻,由于胃中有寒饮,恶心口淡,胸闷短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苓桂术甘汤温化寒饮以降逆,一诊而愈。其中的苓桂术甘汤中就是一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案7系思虑过度引起的失寐。《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思伤脾”,脾为生痰之源,脾伤则痰生。故该案系痰饮内扰,心阳不振所致,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灵枢》的半夏汤(半夏、秫米)蠲饮和胃安神,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回复心阳,佐磁石、菖蒲、远志以安神定志。半夏汤是通阴阳,安神的方剂,半夏又是和胃良药,因此该方有人用以治疗胃不和引起的寐不安者,有卓效。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

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肝气不畅,由气及血,又可见血分不畅,月经量少色暗,这样便有水饮停于心下胃脘为本,肝气不畅为标,治病先治本,饮去则胃脘部诸证好转,气畅则嗳气痞闷口苦咽干若失,血行则月水量多色红。 2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悸眩晕等非胃脘疾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胃脘不适应当存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

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 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 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 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 升麻鳖甲汤——(升鳖归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

眩晕的经方治疗

眩晕的经方治疗 眩和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眩指眼花,视物模糊;晕系头晕,或昏蒙不清或摇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并见,故统称眩晕。本证在《伤寒》、《金匮》里没有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如《伤寒》太阳病中有吐,下后,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言为脾胃虚弱饮邪为患者,有邪在少阳的目眩;有肾阳虚,寒水为泛之头眩。《金匮》书中论述更详。如第三篇百合病之头眩;第五篇附篇中记载脾肾阳虚家挟风寒之头眩,历节病中之头眩;黄疸病之头眩,皆为湿热所致者;虚劳病篇阴阳两虚之头眩;痰饮病篇多处论述有关头晕等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寒热虚实证,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饮,湿热,外邪为患,是后世医家治疗眩晕的重要理论指导,现将临证较常用而且有效的分类方证分析以下。 1、外邪内传,邪留少阳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耳聋耳鸣,脉弦,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呕吐,胸中烦,或产后眩冒,寒热无汗脉微弱。治法:和解少阳,驱风清热。方药:小柴胡汤,头痛加菊花,夏枯草,口渴去人参加花粉;胁下痞硬明显加瓜蒌;腹痛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泽泻。近年来以药理手段,提取各味药及复方制剂有效成分研究,明确其对人体各系统、体液、细胞内外环境,病原体等多方面作用机理,总结有十大作用。 ①退热解毒:认为柴胡甙、柴胡皂甙A、黄芩甙,黄芩素等均有抗炎性渗出,抑制肉芽生长,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均有影响,起退热解毒作用。河北李仲兴氏认为柴胡的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参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抗过敏作用。②化饮渗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有抗炎,改善组织血管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环境作用,故对胸膜炎、支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③蔬肝利胆作用:治传染性肝炎黄疸。④活血化瘀作用:含大量菸酸可降低血胆固醇,使纤维旦白溶解,软化血管,从而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治疗预防作用。⑤止咳平喘。⑥健脾利湿。⑦解痉除痫:柴胡,生姜能抑制引起痉挛的戊四唑听觉神经细胞电位变化,抑制电位除极相,有微弱麻醉作用。并举治癫痫和美尼尔氏征案例。⑧扶正驱邪。⑨调理冲任。⑩疗奇治疑。 2、脾胃虚弱,水饮内停 证候:痰饮病头眩短气,心下动悸,胸胁支满,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或胃气失和,呕恶眩晕,胸胁逆满,气上冲胸,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或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或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而悸,舌苔白滑,脉弦者。治法:健脾行水,和胃降逆。方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据报道,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肺胀、带下证、泄泻、眩晕、脚气冲心和湿热痹等病证的经验,认为中阳亏虚,脾运失调,饮停湿滞证,皆可用本方治疗。阳虚湿滞,郁火化热证,只要病机未变,仍可用此方,少佐一二味清热药即可。有作者报告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现代应用,指出本方有利水、镇痛、镇静、强心作用。有报告用泽泻汤加味(白术15g,泽泻25g,枣仁18g,川牛膝12g,五味子15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59例,多数患者不超过6剂可获显着疗效。有人用泽泻汤加味治疗眩晕20例,以服药6天症状消失,3个月不发作为痊愈,结果有12例痊愈,4例好转,

方剂歌诀

方剂歌诀 一画 【方名】一贯煎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组成】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病证】胃痛(胃阴亏耗证)、胁痛(肝络失养证)、 鼓胀(阴虚水停证) 二画 【方名】二陈汤 【歌诀】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甘草与茯苓,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病此方珍。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病证】喘证(实喘·痰浊阻肺证) 【方名】二陈平胃散 【歌诀】二陈汤+平胃散。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甘草与茯苓,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病此方珍。 平胃散:苍术草皮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组成】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川朴 【病证】咳嗽(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痞满(痰湿中阻证)

【方名】二阴煎 【歌诀】景岳全书二阴煎,导赤黄连麦玄添, 茯苓灯心枣仁肉,滋阴降火治狂癫。 【组成】生地黄、麦冬、枣仁、生甘草、玄参、茯苓、黄连、木通、(灯心、竹叶) 【病证】癫狂(狂证·火盛阴伤证) 【方名】十灰散 【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 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组成】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 【病证】血证(吐血·胃热壅盛证、紫斑·血热妄行证) 【方名】十枣汤 【歌诀】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病证】痰饮(悬饮·饮停胸胁证) 【方名】丁香散

【歌诀】古今医统丁香散,草丁柿蒂良姜参, 呃声沉缓脘不舒,温胃降逆散中寒。 【组成】丁香、柿蒂、炙甘草、高良姜 【病证】呃逆(胃中寒冷证)、积聚(聚证) 【方名】七福饮 【歌诀】参术酸草远地归。 【组成】熟地、当归、人参、白术、炙甘草、远志、枣仁 【病证】痴呆(髓海不足证)、虚劳(气虚·心气虚证) 【方名】七味白术散 【歌诀】七味白术参苓草,木香藿香葛根饶, 发热食少兼口渴,气滞脾弱此方疗。 【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 【病证】消渴(中消·气阴亏虚证) 【方名】人参养荣汤 【歌诀】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无双; 若加陈志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良。 【组成】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

黄煌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 1. 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

惊:做恶梦,心慌心悸 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 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 7.温胆汤 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 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9.半夏泻心汤 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 用法: 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 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 10.猪苓汤 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 用法: 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 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 11.黄连阿胶汤 治疗干燥综合征。 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 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 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 12.小柴胡汤 治小柴胡汤综合征 治疗感冒。 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 皮肤科:过敏性皮炎; 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内分泌科:桥本氏病;

汤头歌——祛湿之剂

祛湿之剂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桂枝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2.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3.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4.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5.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6.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7.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8.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木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9.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 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 10.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增辑 1.五淋散 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 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2.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3.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草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4.鸡鸣散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5.中满分消汤 中满分消泊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 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 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 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6.二妙丸 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 化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附] 柴平汤 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附]六和汤 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 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新提醒】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止胃酸

【新提醒】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止胃酸 萸夏止酸汤,是用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再加茯苓汤调配而成,可治吐酸病。 章浩军,是福建省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半夏10克,生姜30克,茯苓30克,大枣10克。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主治:吐酸病,属阳明厥阴寒证。临证多以呕吐酸水清稀为主,伴胸脘胀闷,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白,脉沉迟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萸夏止酸汤是以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而成。吐酸病其喜唾涎沫清稀者,正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相符,六经辨证其当属阳明厥阴寒证。如〖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及第378条:『干呕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常因或过食生冷,寒邪直中阳明胃,或素体脾虚阴寒内盛,皆可内犯阳明胃、甚则厥阴肝。胃主受纳,阳明胃寒,痰湿内生,则胃失和降;肝主疏泄,厥阴肝寒,则阳升之机不利,胃气不降反升,而致吐酸。本方取吴茱萸性辛热,擅温养厥阴肝寒,为君药;并重用生姜辛温,以温散阳明胃寒,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臣药;茯苓取其甘淡,淡渗利湿,红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阳明厥阴之寒,而达利湿降浊制酸之功。 临证加减:若嗳气者,加旋覆花;反酸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若胃脘胀闷,加厚朴、砂仁;呕吐重者,加竹茹、橘皮;泛清水多者,加干姜、陈皮。 验案:杨某,女,38岁。反复吐酸半年,加剧1周。刻下症见:呕吐酸水清稀,胃脘部胀痛不适,恶心,头痛,乏力,四肢不温,纳寐差,大便1日3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以温补阳明厥阴之寒,以制酸止呕,予萸夏止酸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生姜30克,半夏10克,大枣10克,茯苓30克。患者服3剂后诉上腹部胀痛减轻,恶心欲呕、头晕亦减,仍有吐酸、纳寐差,舌淡红苔白,脉沉迟。守前方加海螵蛸30克,煅瓦楞子30克。再服5剂,后诉吐酸已除,守方再进5剂,巩固疗效。

治疗心胆气虚方剂

治疗心胆气虚方剂 益气镇惊法 益气镇惊法,是针对心虚胆怯而设。《类证治裁》指出:“惊恐伤神,心虚不安。”其证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眠后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胆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舌质淡,脉弦细。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等组成方剂。《医学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远志、石菖蒲、人参、茯神)是其代表方。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一、温胆汤 (半夏体质 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壳6~12g 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 1. 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 (1) 胆怯、易惊恐 (2) 失眠、多噩梦 (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 (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 2. 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的失眠、多梦、惊恐。 3. 本方非经方 (非仲景方,是宋朝时用经方加减)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主眩悸呕吐) →橘皮竹如汤 (金匮,治呕吐) 4. 加味方: (1) 高枕无忧散 <古今医鉴>,即本方+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 →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 →烦躁、肤红有光泽 →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

(3) 本方+酸枣仁汤 →神智恍惚、神经症 →脉不滑、舌不红 →中老年妇女较多 (4) 本方+山栀子、川朴 (栀子厚朴汤) →心烦不满、卧起不安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5两人参1.5两龙骨1.5两 铅丹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 1. 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战争恐惧忧虑症) 2. 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 3. 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的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是心理障碍)可用 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 5.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替代。 铅,会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癫痫(待确定) 6. 方中大黄的用量炮制可调节,此处用制大黄,但若大便次数多,里急后重或腹泻者仍需大黄,但量应减至3~6g(要跟病人事先说明,可能导致腹泻) 7. 加味方:(以本方为基础再做加减) (1) +甘草→桂甘龙牡汤,治疗胸腹动悸而瘦者 (2) +桃仁、芒硝、甘草→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烦躁、少腹疼(除瘀、活血)、便

第十五章 一、小半夏汤方

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 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 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牛姜汁一杯 【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茯苓10克

我常用的十九个经方及三点体悟

我常用的十九个经方 1. 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 惊:做恶梦,心慌心悸 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 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 7.温胆汤 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 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9.半夏泻心汤 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 用法: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 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4月28日。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生育史:0-0-4-0。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卵巢功能不全。(3)子宫颈糜烂。(4)慢性盆腔炎。(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

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月经周期第三天性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8日方,加大腹皮15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3月30日。陈某,31岁,原有子宫肌瘤(9mm×10mm×10mm)、子宫腺肌瘤(子宫前壁肌层回声紊乱)、慢性盆腔炎(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病史,以往经常出现经期过长、经后阴道出血、赤带或带下如水的现象,每月投用多种清湿热止血、健脾益肾止血方剂,均难以奏效。10月份月经18天净,11月份月经17天净,1月份月经34天净。平时有小腹疼痛,经前乳胀,经行腹痛等症状。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经量过多,有少量血块,伴痛经,经量今减,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0g 茯苓12g 生姜4片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苏子6g 远志10g 菖蒲5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月经7天净,带下较多,色微黄,舌脉如上。再予对证治疗。 3.经期过长与医案4重复,删除! 初诊:2006年3月29日。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经期过长1年多,于2004年11月1日就诊。就诊时阴道出血已经3个多月未止,服用炔诺酮片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至3月10日净;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4月29日来潮,又因出血不止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5月24日方净。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

读经典用经方: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主方)附:类方鉴别

读经典用经方: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主方)附:类方鉴别 展开全文 半夏厚朴汤方原文: 《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义: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配伍特点: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加减化裁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禁忌: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类方鉴别 半夏厚朴汤可看成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干苏叶组成,临床应用上需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相鉴别。 1、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半夏厚朴汤相比少了治“气”的厚朴及紫苏,增加生姜的用量达半斤,同时配合善于治眩悸又能逐饮的茯苓以增强化饮的力量,渗湿利水,给饮邪以出路,则悸眩止而痞消矣。本方证属太阴病证。 2、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此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去茯苓组成,生姜仍用半斤,配合善于降逆止呕的半夏,故本方善于止呕。《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为治疗痰饮及胃气上逆所致呕吐的基础方”。本方可以治疗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本方证属太阴病证。 3、大半夏汤: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半夏二升(洗)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一个3味药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盘点张仲景3味药组成的46个方,个个疗效非常

一个3味药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盘点张仲景3味药组成的46个方,个个疗效非常 3味药的一个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 小陷胸汤:瓜蒌24g,半夏15g,黄连10g。 此方原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属于痰热结胸机理。 因外感风寒,妨碍少阳三焦津气正常运行,内陷胸中,气郁化热,液结为痰,痰热互结,遂呈胸脘痞满,按之则痛。 如系痰热壅肺,即见咳痰黄稠,苔黄而腻,脉象浮滑,是痰热的辨证依据。 痰热互结半表半里而成结胸,法当清热化痰,痰热涤除,自能达到开结宽胸目的。 故方用瓜蒌开胸散结,清热涤痰;黄连协助瓜蒌清热,半夏协助瓜蒌祛痰。 半夏与黄连同用,一治气郁所化之热,一治津液凝结之痰,一寒一热,能开痰热之互结,实有相反相成之妙。 全方药仅三味而结构谨严,是较好的古方之一。 使用此方应该注意两点: 1 此方所治,病位在于胸中半表半里膜腠,因其心下按之始痛,原著称为小结胸病, 与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大陷胸汤证有所不同; 也与心下痞、按之濡的泻心汤证有异。 2 胸为心、肺、胆、胃诸器外廓。痰热互结胸部半表半里,亦可内陷肺、心、胆、胃任何一部。 现代医学诊断之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是少阳三焦体表的膜腠病变;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是肺系管道夹层膜腠病变; 心绞痛,是痰浊积于心系冠状动脉夹层膜腠病变; 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是胆系夹层膜腠病变;

急慢性胃炎,是胃系夹层膜腠病变。 尽管所陷部位不同,其为痰热互结三焦膜腠本质则一,所以都可使用本方清热涤痰,从而达到开结宽胸目的。 应用 1 本方是为痰热互结的小结胸证而设。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为其辨证要点。 2 《张氏医通》说:“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宜本方。 因痰滞于胸而致的手足挛急,投以本方,亦可获效。说明痰滞腠理,可以引起筋膜挛急,很有启发作用。 3 现代医学诊断为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心绞痛、慢性胰腺炎等, 审其苔黄而腻,脉象滑数,即属痰热互结机理,可用此方加味治疗。 化裁 1 柴胡陷胸汤(《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桔梗、生姜。水煎服。 治寒热往来,胸胁不舒,按之则痛。是本方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 2 加味小陷胸汤(《证治大还》):即本方加枳实、栀子。水煎服。 治火动其痰,嘈杂,清热、消痞力量较原方为强。 一个3味药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 小陷胸汤:瓜蒌24g,半夏15g,黄连10g。 此方原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属于痰热结胸机理。 因外感风寒,妨碍少阳三焦津气正常运行,内陷胸中,气郁化热,液结为痰,痰热互结,遂呈胸脘痞满,按之则痛。 如系痰热壅肺,即见咳痰黄稠,苔黄而腻,脉象浮滑,是痰热的

中内方歌整理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 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自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 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 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 加减泻白散知青陈芩桔 4、肺阴亏虚证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桑,甘草天花扁豆香。 第三节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射辛款菀行。 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石甘与枣姜; 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 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 二两姜辛膏蛋大,脉浮咳喘此方当。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 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 附:喘脱危证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症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相加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除胃寒, 或加夏陈六君子,补气祛痰阳虚理。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节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华盖麻黄紫苏齐,茯苓陈草桑白皮。

十一五-中医内科学方歌

第1节感冒 (一)实证 1风寒感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去人参+荆芥、防风)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2风热感冒——银翘散【辛凉平剂】清热解毒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二)虚证 4气虚感冒——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此方宜。 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6阳虚感冒——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7 血虚外感——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 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宜。 第2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桔甘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2风热犯肺——桑菊饮【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桑杏汤【温燥】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身热咽干咳痰少,辛凉甘润燥能祛。 杏苏散【凉燥】 杏苏散用半夏苓,前胡枳壳桔橘皮从; 甘草生姜与大枣,凉燥咳嗽立能停。 (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寒痰夹食】

三子养亲用紫苏,配伍白芥与莱菔; 老人痰多饮食少,咳喘胸闷一并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桔栀芩,麦冬二母(知母+贝母)瓜蒌仁; 桑皮橘红茯苓草,肃肺化痰止咳神。 6肝火犯肺——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黛蛤散(青黛、蛤蚧) 泻白散(加黄芩)【肺有伏火之咳喘】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第3节哮病 (一)发作期1寒哮——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姜辛款,五味夏枣与紫菀。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之咳喘】 苏子降气姜夏归,前胡桂朴草枣叶; 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2热哮——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风寒痰热喘哮尝。 3浊哮——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均见咳 嗽 4风哮——华盖散 华盖散用陈茯草,麻杏苏子桑白好; 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二)缓解期 5肺虚——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6脾虚——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 半夏)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朮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7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山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桂枝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味子) 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茯苓) 第4节喘证 (一)实喘 1风寒闭肺——麻黄汤

半夏茯苓陈皮汤_济阳纲目卷十八_方剂树

半夏茯苓陈皮汤_济阳纲目卷十八_方剂树 半夏茯苓陈皮汤_济阳纲目卷十八_方剂树 (1) 1.原方 (10) 1.1.组成:半夏(泡)1钱半,茯苓1钱半,陈皮(去白)1钱半,生姜1钱半。10 1.2.来源:《济阳纲目》卷十八。 (10) 2.茯苓半夏汤 (10) 2.1.加:厚朴 (10) 2.2.组成:茯苓、半夏、生姜、陈皮、厚朴。 (10) 2.3.功效:心下有水,呕吐哕者。 (10) 2.4.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三 (10) 3.柴陈煎 (10) 3.1.加:柴胡、甘草 (10) 3.2.组成:柴胡2-3钱,陈皮1钱半,半夏2钱,茯苓2钱,甘草1钱,生姜3、5、7片。 (10) 3.3.功效: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 (10) 3.4.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10) 4.小半夏加茯苓汤 (10) 4.1.加:白术、甘草 (10) 4.2.组成:半夏5两,生姜8两,茯苓3两,白术2两,陈皮2两,甘草2两。10 4.3.功效:吐而身热,或不热者。 (10) 4.4.来源:《卫生宝鉴.补遗》 (11) 5.茯苓甘草汤 (11) 5.1.加:甘草、白术 (11) 5.2.组成:半夏2钱,生姜3钱,茯苓3钱,甘草1钱,陈皮1钱,白术1钱半。11 5.3.功效:水停心下,眩悸呕吐。 (11) 5.4.来源:《会约》卷四 (11) 6.藿香散 (11) 6.1.加:藿香、丁香 (11) 6.2.组成:藿香1钱半,半夏1钱半,茯苓1钱半,陈皮1钱半,生姜1钱半,丁香5分。 (11) 6.3.功效:呕吐。 (11) 6.4.来源:《嵩崖尊生》卷九 (11) 7.温胃汤 (11) 7.1.加:苍术、白术、炮姜 (11) 7.2.组成: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炮姜、半夏、生姜。 (11) 7.3.功效:寒湿,呕清水。 (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