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晕头痛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晕头痛

女,76岁

头晕头痛1月余。

首诊:

2018.10.17

近1月余持续头晕,头两侧疼痛,两腿无力,觉软,恶心,剑突以上胸部觉不适,不闷不疼,睡觉后口干苦,不欲饮,纳眠可,二便调,怕冷,出汗正常,左侧面肌抽动,10余天前局部封闭,效果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脑梗塞。

吴茱萸10g党参15g半夏15茯苓15g生姜15g大枣6个

3剂

2018.10.20第一次服药后呕吐,药味辛辣,第二次服药后未见呕吐,头晕、头痛、恶心、剑突以上胸部不适等症状消失,两腿无力减轻,口不干苦,舌淡红略暗,苔白腻微黄,脉滑,右寸弦滑明显,关尺弱。

吴茱萸减为6g。7剂

2018.10.28家属来诉双下肢无力减轻,胃酸,余无不适。守方加瓦楞子30g

7剂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单从患者症状和条文内容来看也是比较符合的,头晕,头痛,恶心,胸部不适,而且从四诊分析来看,属于里虚寒证,兼有痰饮、水饮,或者说水气上冲。用的是两个方的合方,却也没有几味药。脑梗塞在中医看来不一定都是血瘀,有一部分是属于水湿痰饮的,跟中间脾胃有很大的关系。

眩晕的治疗

眩晕的治疗 对于眩晕,有下面的这些类型,我们慢慢来分析。 (一)低血压 低血压的头晕特点很明显,就是蹲着突然站起时眼前发黑。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其实这就是经方里的起则头眩。 低血压的病人一般他们都认为小毛病,(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血压低),所以从不吃药来治疗。 但临床上我也时常会碰到这些咨询的情况,他们总是问:低血压有办法治好吗? 我的答案是:有。红糖鸡蛋水, 红糖鸡蛋水具体做法如下: 1、取两个生鸡蛋,洗净,把蛋壳打破,蛋液倒进碗里。 2、把蛋液用筷子用力充分搅匀,力度太小容易有生蛋清或蛋黄出现。 3、用煮沸的开水(一定要用正在沸腾的开水)冲碗里的蛋液,一次性冲满碗,中间不要停顿,避免有生蛋清或蛋黄。 4、再用筷子轻轻搅拌几下蛋液,以便使其受热更均匀。 5、取适量红糖放入碗里,轻搅几下,红糖鸡蛋水便做成了。 6、每天早上空肚喝一碗鸡蛋红糖水,1天1次,连喝十天。 就是上面这个方法,治好了几十例的低血压,从未失手。当然了,也从未收过费。 好了,低血压的头晕解决了,我们接着聊头晕吧。 (二)内耳眩晕症 内耳眩晕症,又叫梅尼尔氏综合征,老百姓都叫眩晕症。 这个病的特点是:头晕时不敢睁眼,一睁眼就天旋地转,往往伴有恶心呕吐。 诊断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关键是治疗。 其实内耳眩晕症的治疗特别简单。 西医里有特效药。培他啶。如果要想当天见效,就输培他啶液,记住一点,输的慢点就可以了。如果不想输液,吃培他啶片,三天也可以明显见效。 有个六十多岁的女性,得了这个病,在县医院住院八天,症状未缓解,没办法了,来找我。我说简单,回家输液吧,什么药也不需要用,就只输一瓶培他啶,结果,上午输了液,下午就好了。 得内耳眩晕症的病人基本上平时都晕车。我把晕车的人叫水饮家。 以前我们讲过,得冻疮的人,叫当归四逆汤人,那么晕车的人呢,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苓桂术甘汤人。 去年有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在省里一家著名医院住院二十三天,天天输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

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肝气不畅,由气及血,又可见血分不畅,月经量少色暗,这样便有水饮停于心下胃脘为本,肝气不畅为标,治病先治本,饮去则胃脘部诸证好转,气畅则嗳气痞闷口苦咽干若失,血行则月水量多色红。 2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悸眩晕等非胃脘疾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胃脘不适应当存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

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 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 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 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 升麻鳖甲汤——(升鳖归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

眩晕的经方治疗

眩晕的经方治疗 眩和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眩指眼花,视物模糊;晕系头晕,或昏蒙不清或摇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并见,故统称眩晕。本证在《伤寒》、《金匮》里没有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如《伤寒》太阳病中有吐,下后,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言为脾胃虚弱饮邪为患者,有邪在少阳的目眩;有肾阳虚,寒水为泛之头眩。《金匮》书中论述更详。如第三篇百合病之头眩;第五篇附篇中记载脾肾阳虚家挟风寒之头眩,历节病中之头眩;黄疸病之头眩,皆为湿热所致者;虚劳病篇阴阳两虚之头眩;痰饮病篇多处论述有关头晕等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寒热虚实证,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饮,湿热,外邪为患,是后世医家治疗眩晕的重要理论指导,现将临证较常用而且有效的分类方证分析以下。 1、外邪内传,邪留少阳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耳聋耳鸣,脉弦,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呕吐,胸中烦,或产后眩冒,寒热无汗脉微弱。治法:和解少阳,驱风清热。方药:小柴胡汤,头痛加菊花,夏枯草,口渴去人参加花粉;胁下痞硬明显加瓜蒌;腹痛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泽泻。近年来以药理手段,提取各味药及复方制剂有效成分研究,明确其对人体各系统、体液、细胞内外环境,病原体等多方面作用机理,总结有十大作用。 ①退热解毒:认为柴胡甙、柴胡皂甙A、黄芩甙,黄芩素等均有抗炎性渗出,抑制肉芽生长,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均有影响,起退热解毒作用。河北李仲兴氏认为柴胡的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参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抗过敏作用。②化饮渗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有抗炎,改善组织血管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环境作用,故对胸膜炎、支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③蔬肝利胆作用:治传染性肝炎黄疸。④活血化瘀作用:含大量菸酸可降低血胆固醇,使纤维旦白溶解,软化血管,从而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治疗预防作用。⑤止咳平喘。⑥健脾利湿。⑦解痉除痫:柴胡,生姜能抑制引起痉挛的戊四唑听觉神经细胞电位变化,抑制电位除极相,有微弱麻醉作用。并举治癫痫和美尼尔氏征案例。⑧扶正驱邪。⑨调理冲任。⑩疗奇治疑。 2、脾胃虚弱,水饮内停 证候:痰饮病头眩短气,心下动悸,胸胁支满,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或胃气失和,呕恶眩晕,胸胁逆满,气上冲胸,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或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或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而悸,舌苔白滑,脉弦者。治法:健脾行水,和胃降逆。方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据报道,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肺胀、带下证、泄泻、眩晕、脚气冲心和湿热痹等病证的经验,认为中阳亏虚,脾运失调,饮停湿滞证,皆可用本方治疗。阳虚湿滞,郁火化热证,只要病机未变,仍可用此方,少佐一二味清热药即可。有作者报告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现代应用,指出本方有利水、镇痛、镇静、强心作用。有报告用泽泻汤加味(白术15g,泽泻25g,枣仁18g,川牛膝12g,五味子15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59例,多数患者不超过6剂可获显着疗效。有人用泽泻汤加味治疗眩晕20例,以服药6天症状消失,3个月不发作为痊愈,结果有12例痊愈,4例好转,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秦伯未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8.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9.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对照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20.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1.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裔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2.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赶走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4.升麻鳖甲汤---(升鳖回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泄作用。 25.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6.木防已汤--(木防已石膏桂枝人参)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7.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旬日,医吐下之不愈,木》

中国中医治疗

1.中国中医治疗 中医对脑瘤的治疗,在古医藉中尚无专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有零星报道,对脑膜瘤、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有一定效果,治则分为二类,一类主用化痰祛瘀软坚消症之法,针对脑瘤之病理,一类主用益气滋阴扶正之法,照顾病人的正气,兼用对症治疗的药物。目前主要使用于下列3种情况:一是作为手术、放疗、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主要是恢复病人元气,减少和防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二是为不宜进行手术治疗者,由于脑瘤进展延时已久,待明确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或垂体腺瘤有一定手术难度,中药作为主帅予以诊治;三是对症处理,针对病人的主要症状选方遭药,从而缓解症状。 (1)药物治疗 1)痰湿内阻证。 主证:头痛昏晕,呕吐痰涎,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痰多胸闷,舌强语蹇,或兼半身不遂,甚则神昏癫狂,舌苔黄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化湿祛痰,软坚散结。 方药:昆藻二陈汤[《新中医》1989;(5):40],昆布、海藻各18g,法半夏、茯苓、陈皮、夏枯草、天葵、括蒌仁各10g,砂仁、甘草各6g。 化痰息风基本方[《中医杂志》1988;(1):26]:半夏、南星、夏枯草、石菖蒲、僵蚕、生牡蛎、地龙、蜈蚣、猪茯苓、蟾酥、地鳖虫、天龙。 头痛剧烈加川芎、全蝎粉;视物模糊加枸杞、菊花、决明子、青葙子;咳痰不爽加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猫爪草;偏瘫加黄芪、赤芍、当归;畏寒肢冷加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吴茱萸;阳痿不举加菟丝子、仙灵脾、仙茅;月经闭结加当归、川芎、王不留行、穿山甲;夜寐不安加朱灯芯、远志、朱砂;恶心呕吐加木香、竹茹、陈皮、九香虫、旋复花;阴虚潮热加北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生地;脘闷纳呆加陈皮、焦楂曲、薏苡仁、鸡内金;形赢体虚加黄芪、太子参、当归、生地、麦冬。 分析: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诚如朱丹溪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再纳昆布、海藻二味化痰散结、消瘤除病之剂,陡增其化痰祛湿之功。从药理研究,昆布、海藻能使病态的组织崩溃和溶解,故用治脑瘤奏效。处方之中以半夏、南星燥湿化痰散结为君药,兼治头痛、眩晕,再伍以石菖蒲开窍辟浊,生牡蛎潜镇散结,均主治巅顶之患,再加上虫类搜剔之药,以扫颅内之秽浊痰结兼以熄风解痉。全方从风、热、痰、瘀诸方全面顾及脑瘤的诸多症状,且又随症加味,以解其未尽之职,故治脑瘤取效,据文献报道胶质瘤5年生存率达91.7%。 2)痰瘀交阻证。 主证:头痛昏胀,眩晕目胀,视觉障碍,步态不稳,呕吐痰涎,肢体麻木,或见瘫痪,言语蹇塞,或见失语,神识欠清,舌苔薄腻,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暴露,脉弦细或弦滑。 方药:通络散结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3):31],全蝎、蜈蚣、丹参、川芎、僵蚕、地龙、半夏、钩藤、白术、天麻、天葵子、夏枯草、贝母、女贞子、枸杞子、云雾草、分心木等。

小方大用:临床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小方大用:临床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著名中医临床家,门纯德(1917—1984) 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患者王某,男,19

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记得1957年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500毫升)液体亦未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

第十五章 一、小半夏汤方

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 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 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牛姜汁一杯 【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茯苓10克

眩晕小验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眩晕小验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医圣张仲景毫不保留地将毕生所学传之于世,可谓方方皆为秘方。学医者不必舍近求远,能把仲景之学掌握一二,就能应对很多临床问题。今天要说的是医圣张仲景的小方,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记载的两三味经典处方。 □ 郑州市管城区人民医院张林林 笔者近日遇一患者,女,62岁,初诊主诉为突发头晕一天,加重半天。头晕,视物旋转,难以站立,由其儿子搀扶来诊,伴恶心、呕吐不止,面色发黄,体型瘦弱,舌质淡红苔稍白脉沉。 处方:姜半夏30克、茯苓20克、生姜5片。 当时症状比较紧急,处方颗粒剂三剂,并嘱咐患者半日可服一剂到一剂半。半天后其家属打来电话告知患者头晕明显缓解,未再出现恶心呕吐。服完三剂药后至今未出现眩晕。 出现眩晕原因不同:颈椎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等,以及其他内科疾病。临床辨证的时候还是需要完全用中医的思维,抛开这些中医之外的概念。 小半夏加茯苓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该方仅仅由三味药组成,但主治方向明确,有温阳化饮、降逆止呕之功效。呕吐、眩、悸皆为痰饮为病的表现。李可老先生曾在其书中一则案例中讲述,金匮痰饮三方治内耳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即泽泻汤、小半夏汤、吴茱萸汤三方。其中泽泻汤利水排饮,小半夏汤降逆止呕、利水化饮,吴茱萸汤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并指出“不论何种呕吐,皆有胃气上逆,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逆。标症一除,再缓图治本”。 用药如用兵,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贵多。经典小方,如一支精锐部队,力猛效速,直指病所。用药太过庞杂,反而拖泥带水。

【新提醒】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止胃酸

【新提醒】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止胃酸 萸夏止酸汤,是用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再加茯苓汤调配而成,可治吐酸病。 章浩军,是福建省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半夏10克,生姜30克,茯苓30克,大枣10克。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主治:吐酸病,属阳明厥阴寒证。临证多以呕吐酸水清稀为主,伴胸脘胀闷,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白,脉沉迟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萸夏止酸汤是以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而成。吐酸病其喜唾涎沫清稀者,正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相符,六经辨证其当属阳明厥阴寒证。如〖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及第378

条:『干呕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常因或过食生冷,寒邪直中阳明胃,或素体脾虚阴寒内盛,皆可内犯阳明胃、甚则厥阴肝。胃主受纳,阳明胃寒,痰湿内生,则胃失和降;肝主疏泄,厥阴肝寒,则阳升之机不利,胃气不降反升,而致吐酸。本方取吴茱萸性辛热,擅温养厥阴肝寒,为君药;并重用生姜辛温,以温散阳明胃寒,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臣药;茯苓取其甘淡,淡渗利湿,红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阳明厥阴之寒,而达利湿降浊制酸之功。 临证加减:若嗳气者,加旋覆花;反酸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若胃脘胀闷,加厚朴、砂仁;呕吐重者,加竹茹、橘皮;泛清水多者,加干姜、陈皮。 验案:杨某,女,38岁。反复吐酸半年,加剧1周。刻下症见:呕吐酸水清稀,胃脘部胀痛不适,恶心,头痛,乏力,四肢不温,纳寐差,大便1日3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以温补阳明厥阴之寒,以制酸止呕,予萸夏止酸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生姜30克,半夏10克,大枣10克,茯苓30克。患者服3剂后诉上腹部胀痛减轻,恶心欲呕、头晕亦减,仍有吐酸、纳寐差,舌淡红苔白,脉沉迟。守前方加海螵蛸30克,煅瓦楞子30克。再服5剂,后诉吐酸已除,守方再进5剂,巩固疗效。 本患者素体脾胃较虚,又过食生冷之品,寒邪直犯阳明厥阴,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则吐酸;邪气循经作祟,致头痛、四肢不温,证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予萸夏止酸汤温养阳明厥阴之寒,以达止呕制酸之目的,药后病愈。 (福建中医药大学苏君蓉杜思霖整理章浩军指导)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经方应用:吴茱萸汤 作者:余运泽 本方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其主病虽有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均以呕吐为主病。 (1)阳明: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 (2)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 (3)厥阴: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用吴萸温中散寒降逆,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参、枣补脾益气和中。合用,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现代常用于急慢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疝痛、高血压病、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青光眼等属于中焦虚寒所致者。 案65、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张某,男,75岁。2000年11月5号诊。 患者素有半侧头痛10年,每至冬季发作,头痛呈阵发性,不可忍受,伴呕吐,吐出物为清水痰涎,发作1-2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服止痛片缓解,每天发作3-4次,经半-1月可自行停止。此次发作已两个月不见缓解,且多方治疗无效。特到本所求治。 刻诊:头痛阵发性发作,发时痛不可忍,疼痛在巅顶部牵及前额,

兼呕吐清水痰涎,面色苍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弱。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宜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20g,红参15g,生姜20g,大枣7枚。水煎服,4剂。 二诊:患者自诉服至第二剂时头痛呕吐已止,4剂服完已无不适感,二诊减量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头痛呈阵发性,痛势剧而伴呕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脉沉弱。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能暖肝和胃,温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案66、肝寒犯胃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患者,董某,女,35岁,2012年10月4日诊。 主诉:阵发性眼花,头痛5年。 患者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发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随即出现头痛,疼痛以前额痛为主,疼势剧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晕,剧烈呕吐,吐至胃内无物为至,呕吐止则头痛渐缓解,每次持续约半小时,每年发作2-3次。近半年发作频繁,约半月发作一次,久治无效,找你诊治”。 刻诊:诊脉弦弱,舌淡苔白,面色咣白,冬天怕冷,平时无病。 诊断:血管紧张性头痛。 中医辩证:厥阴肝寒上逆。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吴茱萸汤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为: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主治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厥阴头痛者。临床上可用其治疗偏头痛,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道疾病。现代药理学实验也证实其具有抗偏头痛、抗消化性溃疡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关键词:吴茱萸汤;头痛;研究进展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吴茱萸汤为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近况如下。 1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1.1 治疗头痛治疗偏头痛是吴茱萸汤的主要用途之一。 有学者[1]使用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以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对照;4w为1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头痛 发作次数、平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有学者[2]在吴茱萸汤基础上加入川芎,白芷,白僵蚕治疗偏头痛,结果显示总有效率88.2%。有学者[3]运用中药加味吴茱萸汤配合 中成药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水煎服,1剂/d,天舒胶囊4粒/次, 3次/d, 10d为1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 91.67%。

有学者[4]发现运用吴茱萸汤治疗厥阴经头痛,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养血清脑颗粒。有学者[5]应用吴茱萸汤合四物汤加全蝎治疗女性偏头痛,以西比灵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93.02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说明治疗组药物的疗效更确切。 1.2神经系统疾病运用吴茱萸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在100例患者参与的临床研究中[6],有效率为87%。以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方,根据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及肾精不足之证型的不同进行辨证加味,并配合1~3d的支持疗法,共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0例。结果总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5.0%[7]。 1.3治疗呕吐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引起的呕吐[8],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汤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胃复安、地塞米松对照组,吴茱萸汤对肝胃虚寒证型晚期胃癌呕吐疗效显著。吴茱萸汤也可用于防治顺铂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9],该临床研究证实应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顺铂化疗引起的迟性呕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4治疗消化道疾病吴茱萸汤或加味吴茱萸汤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论》常用方证提要

《伤寒论》常用方证提要 1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面色青灰,痰鸣声、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2舌苔白水滑+腹泻=苓桂术甘汤。3心中烦躁、尿黄、苔黄,脉数(黄连)+胃脘满闷(半夏)+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无光、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干姜)=半夏泻心汤。4胸腹撑胀满闷,有气塞感,嗳气频繁,反酸严重:半夏厚朴汤。5心律不齐+水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体水滑腻)=苓桂术甘汤。6眼底出血,视物模糊不清(眩、冒)+水舌=五苓散。7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8急性泪腺炎案:无汗而头痛、无汗而眼痛,脉浮紧(麻黄)+大量眼泪、大便稀溏、水舌(半夏、干姜、细辛)+局部灼热感,巩膜充血红赤,心中烦(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9淋巴结肿大疼痛:连翘。10生活压力大,经常心情郁闷,胁部塞堵胀满,脉弦(四逆散)+心烦、焦虑、口苦(黄芩、连翘、栀子)+胃脘塞堵胀满,纳呆,时时恶心(半夏厚朴汤)=解郁汤+除烦汤。解忧郁、抗焦虑。11头蒙、头晕、头痛(冒)+面部浮肿、时出汗(水汗)、水舌=苓桂术甘汤。 12恶寒(风)+发热+汗出=桂枝汤。13间歇发热2年,时轻时重,体温37.2°,脉弦细(柴胡)+口苦、咽干、心烦、失眠(黄芩)+干呕(半夏、生姜)+精神不振(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14头昏、头晕(冒)+关节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日2次+水舌=泽泻汤。15头痛+伤寒史、无汗而头痛、无汗而鼻塞鼻涕、无汗而恶寒(麻黄)=葛根汤或麻黄汤。16头痛+干呕+水舌=吴茱萸汤。17汗出而头痛、脉浮=桂枝汤。18头昏、头蒙(冒)+水舌=泽泻汤。19头痛+恶心干呕+水舌=吴茱萸汤。20严重失眠+时感周身寒热交替发作,关脉弦,时有心慌心悸+水舌(焦虑症)=柴龙牡。21失眠+阵阵烦热、手心发热、阵阵汗出,口干舌燥,时觉心烦焦虑,尿黄,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高血压=黄连解毒汤。 22舌下瘀=桂枝茯苓丸。23无汗而头痛+伤寒史、脉浮弦紧+血压高=麻黄汤+川芎。24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喉中痰鸣,

【李可临证旨要之十八--调燮三焦治水气】

【李可临证旨要之十八--调燮三焦治水气】 调燮三焦治水气 针对水气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水气病常用方: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青龙汤、人参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千金苇茎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防已黄芪汤、海藻甘草汤、吴茱萸汤、真武汤、四逆汤、附桂理中汤、大黄附子汤、温氏奔豚汤、补中益气汤;治水气病经验方:小青龙虛化汤、瓜丹桂枝苇茎汤、麻辛四逆汤、麻辛附桂理中汤、麻辛真武汤、三饮四石汤、黄芪五苓三妙散、真武麻灵蛰虫丸、大附夏苓醒脾汤、破格救心汤、破格真五黄芪汤、奔豚干姜紫石汤;治水气病思路:水肿皆当先解表,伏邪入里当外透,中气不足二便变,命火阳根蒸气化,下病治上补中上;勿因局部专治水,起死回生汗法妙,五味主药大法握,三焦合一调整体。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与中医水气病有关的疾病,如脑水肿、内耳积水、胸腔积液、腹水、膝关节积液、全身水肿等。对于这些西医病,如何从中医水气病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这是个实际问题。李可对此有着丰富经验,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验案 李可治水气病理论,多散见于医案。必须先看其医案,然后再进行理论探讨。 1.1 头面水肿 脑出血、水肿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予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m1,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g,调理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目录 临床治验 一、头痛、偏头痛、美尼尔氏症 1.十五年的偏头痛用清上蠲痛汤 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 当归 2.5川芎 2.5白芷 2.5羌活 2.5独活 2.5防风 2.5苍术 2.5麦冬 2.5黄芩 3菊花 1.5蔓荆子 1.5细辛 1甘草 1干姜 1 2.慢性头痛及眼痛用清上蠲痛汤 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 当归 2.5川芎 2.5白芷 2.5羌活 2.5独活 2.5防风 2.5苍术 2.5麦冬 2.5黄芩 3菊花 1.5蔓荆子 1.5细辛 1甘草 1干姜 1 3.左边偏头痛及耳鸣用清上蠲痛汤 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 当归 2.5川芎 2.5白芷 2.5羌活 2.5独活 2.5防风 2.5苍术 2.5麦冬 2.5黄芩 3菊花 1.5蔓荆子 1.5细辛 1甘草 1干姜 1 4.强烈头痛用清上蠲痛汤加味方 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 当归 2.5川芎 2.5白芷 2.5羌活 2.5独活 2.5防风 2.5苍术 2.5麦冬 2.5黄芩 3菊花 1.5蔓荆子 1.5细辛 1甘草 1干姜 1 5.二十年的头痛及内痔用清上蠲痛汤及乙字汤 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 当归 2.5川芎 2.5白芷 2.5羌活 2.5独活 2.5防风 2.5苍术 2.5麦冬 2.5黄芩 3菊花 1.5蔓荆子 1.5细辛 1甘草 1干姜 1 乙字汤出典:原南阳创方,浅田宗伯改进 当归 4柴胡 6黄芩 3甘草 3升麻 2大黄 0.5-1.5( 亦可不 用 ) 6.二十年的头痛、眩晕、呕吐及高血压症用吴茱萸汤提取物粉末剂

吴茱萸汤《伤寒论》 大枣 4吴茱萸 3人参 2生姜 1.5 7.强烈偏头痛用吴茱萸汤提取物粉末剂 吴茱萸汤《伤寒论》 大枣4吴茱萸3人参2生姜1.5 8.慢性偏头痛用吴茱萸汤提取物粉末剂 吴茱萸汤《伤寒论》 大枣4吴茱萸3人参2生姜1.5 9.慢性头痛用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桂枝4人参3白术3甘草3干姜 2 10.慢性头痛用当归芍药散合加味逍遥散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 3芍药 3茯苓 4白术 4泽泻 5 加味逍遥散《和剂局方》 柴胡 3芍药 3苍术 3当归 3茯苓 3山栀 2丹皮 2甘草 1.5生姜 1薄荷 1 11.低血压患者的偏头痛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典:《脾胃论》 陈皮 3半夏 3白术 3茯苓 3黄芪 1.5泽泻 1.5人参 1.5黄柏 1生姜 0.5天麻 2麦芽 2干姜 1 12.慢性眩晕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提取物粉末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典:《脾胃论》 陈皮 3半夏 3白术 3茯苓 3黄芪 1.5泽泻 1.5人参 1.5黄柏 1生姜 0.5天麻 2麦芽 2干姜 1 13.五年多的眉间痛用选奇汤 选奇汤《兰室秘藏》 黄芩 3羌活 5防风 5甘草 1.5半夏 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