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小儿秋季性腹泻的临床体会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小儿秋季性腹泻的临床体会标签:小半夏加茯苓汤;腹泻

小半夏加茯苓汤源自《金匮要略》,方由半夏、生姜、茯苓组成,是以论治饮邪上逆之证。秋季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秋冬季节。是以呕吐、大量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被寒湿疫毒之邪所伤,湿阻中焦,损伤脾胃,纳运失健而发病,治以健脾和胃,分利中都。余多年巧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颇为应手。

1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属稚阴稚阳之体,由于脾胃脆弱,肠胃嫩小,秋冬之际,易为寒湿疫毒所伤,内干肠胃,湿阻中焦,阻遏脾阳,纳运失健,而致升降失调,胃失和降,逆于上而为呕吐,泌清别浊失司,混杂而下发为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泻。”王冰认为:“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阳,则水湿不运,湿邪疫毒外侵,内留肠胃,而致脾阳不运,升降机能失调,而致水谷不分,合污下降而成泄泻。在病机转归上,泄泻不仅导致脾胃虚弱,且易致脾气下陷,阴阳两竭,气阴两伤,如失治、误治,急则造成脾肾两衰,甚至死亡,缓则酿成疳疾、五迟、五软等缠绵难愈的病证。本病发生的病因为湿邪疫毒,发病机理不外乎脾气下陷失于健运而成,故泄泻主要责之于脾。

2临床表现

秋季性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好发于秋冬季节,易于流行,多见于6-24月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预后也愈差。它以呕吐,腹泻,泻下量多,日数次或数十次,色黄或淡黄,水样或蛋花汤样,无明显腥臭味为主证,可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辨证论治

小半夏加茯苓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晕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是论述饮邪上逆的证治。方中半夏有降逆止呕,宽中消痞,调和脾胃之能,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健脾盖胃之功。《珍珠囊》云:“去脾胃,散风寒”。茯苓有淡渗利湿,泌别清浊,健脾补中之职。《本经逢源》谓:“大便泻者,胃气不和,不能分泌水谷,偏滲大肠而泄注也。茯苓分利阴阳,则泻自止矣。”方中半夏6-9g,生姜6-9g,茯苓12-20g,腹泻不止者加益智仁6-15g,升麻6-9g。

总观上方,它既能健脾和胃降逆,又能分利中都,从而使脾胃纳运得健,泌清别浊有序,则不止泻而泻自止。由于该方切中了秋季性腹泻之主病机,故用于临床,效如桴鼓。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 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4月28日。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生育史:0-0-4-0。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卵巢功能不全。(3)子宫颈糜烂。(4)慢性盆腔炎。(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

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月经周期第三天性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8日方,加大腹皮15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3月30日。陈某,31岁,原有子宫肌瘤(9mm×10mm×10mm)、子宫腺肌瘤(子宫前壁肌层回声紊乱)、慢性盆腔炎(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病史,以往经常出现经期过长、经后阴道出血、赤带或带下如水的现象,每月投用多种清湿热止血、健脾益肾止血方剂,均难以奏效。10月份月经18天净,11月份月经17天净,1月份月经34天净。平时有小腹疼痛,经前乳胀,经行腹痛等症状。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经量过多,有少量血块,伴痛经,经量今减,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0g 茯苓12g 生姜4片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苏子6g 远志10g 菖蒲5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月经7天净,带下较多,色微黄,舌脉如上。再予对证治疗。 3.经期过长与医案4重复,删除! 初诊:2006年3月29日。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经期过长1年多,于2004年11月1日就诊。就诊时阴道出血已经3个多月未止,服用炔诺酮片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至3月10日净;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4月29日来潮,又因出血不止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5月24日方净。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

读经典用经方: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主方)附:类方鉴别

读经典用经方: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主方)附:类方鉴别 展开全文 半夏厚朴汤方原文: 《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义: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配伍特点: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加减化裁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禁忌: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类方鉴别 半夏厚朴汤可看成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干苏叶组成,临床应用上需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相鉴别。 1、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半夏厚朴汤相比少了治“气”的厚朴及紫苏,增加生姜的用量达半斤,同时配合善于治眩悸又能逐饮的茯苓以增强化饮的力量,渗湿利水,给饮邪以出路,则悸眩止而痞消矣。本方证属太阴病证。 2、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此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去茯苓组成,生姜仍用半斤,配合善于降逆止呕的半夏,故本方善于止呕。《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为治疗痰饮及胃气上逆所致呕吐的基础方”。本方可以治疗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本方证属太阴病证。 3、大半夏汤: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半夏二升(洗)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一个3味药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盘点张仲景3味药组成的46个方,个个疗效非常

一个3味药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盘点张仲景3味药组成的46个方,个个疗效非常 3味药的一个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 小陷胸汤:瓜蒌24g,半夏15g,黄连10g。 此方原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属于痰热结胸机理。 因外感风寒,妨碍少阳三焦津气正常运行,内陷胸中,气郁化热,液结为痰,痰热互结,遂呈胸脘痞满,按之则痛。 如系痰热壅肺,即见咳痰黄稠,苔黄而腻,脉象浮滑,是痰热的辨证依据。 痰热互结半表半里而成结胸,法当清热化痰,痰热涤除,自能达到开结宽胸目的。 故方用瓜蒌开胸散结,清热涤痰;黄连协助瓜蒌清热,半夏协助瓜蒌祛痰。 半夏与黄连同用,一治气郁所化之热,一治津液凝结之痰,一寒一热,能开痰热之互结,实有相反相成之妙。 全方药仅三味而结构谨严,是较好的古方之一。 使用此方应该注意两点: 1 此方所治,病位在于胸中半表半里膜腠,因其心下按之始痛,原著称为小结胸病, 与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大陷胸汤证有所不同; 也与心下痞、按之濡的泻心汤证有异。 2 胸为心、肺、胆、胃诸器外廓。痰热互结胸部半表半里,亦可内陷肺、心、胆、胃任何一部。 现代医学诊断之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是少阳三焦体表的膜腠病变;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是肺系管道夹层膜腠病变; 心绞痛,是痰浊积于心系冠状动脉夹层膜腠病变; 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是胆系夹层膜腠病变;

急慢性胃炎,是胃系夹层膜腠病变。 尽管所陷部位不同,其为痰热互结三焦膜腠本质则一,所以都可使用本方清热涤痰,从而达到开结宽胸目的。 应用 1 本方是为痰热互结的小结胸证而设。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为其辨证要点。 2 《张氏医通》说:“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宜本方。 因痰滞于胸而致的手足挛急,投以本方,亦可获效。说明痰滞腠理,可以引起筋膜挛急,很有启发作用。 3 现代医学诊断为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心绞痛、慢性胰腺炎等, 审其苔黄而腻,脉象滑数,即属痰热互结机理,可用此方加味治疗。 化裁 1 柴胡陷胸汤(《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桔梗、生姜。水煎服。 治寒热往来,胸胁不舒,按之则痛。是本方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 2 加味小陷胸汤(《证治大还》):即本方加枳实、栀子。水煎服。 治火动其痰,嘈杂,清热、消痞力量较原方为强。 一个3味药小经方,加味可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 小陷胸汤:瓜蒌24g,半夏15g,黄连10g。 此方原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属于痰热结胸机理。 因外感风寒,妨碍少阳三焦津气正常运行,内陷胸中,气郁化热,液结为痰,痰热互结,遂呈胸脘痞满,按之则痛。 如系痰热壅肺,即见咳痰黄稠,苔黄而腻,脉象浮滑,是痰热的

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卒[1]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痰饮:30)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释: [1]卒:通猝,即突然;卒,亦作新病。 【功效配伍】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蠲饮,降逆止呕。本方即小半夏汤加茯苓组成。方中半夏和胃降逆;生姜辛散饮邪;茯苓淡渗利水降逆,引领水饮下行,从小便而解。诸药合用,降逆利饮功能见长。 上三味,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胃寒饮逆证。 症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头眩,心悸。 本证卒呕吐,心下痞满,为饮停于胃,上逆于膈间,胃膈之气俱逆;头眩,为浊阴上蒙清窍;心悸,为水饮上凌于心。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蠲饮,降逆止呕。 【原文】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1],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痰饮:41)注释: [1]饮家:指水饮久停。家,即久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饮家呕吐。饮家先渴后呕,是久有水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失常,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渴而饮水过多,脾不及运化,水饮更盛,胃失和降,饮邪上逆,故继见呕吐。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蠲利水饮。 【用方思路】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呕强于小半夏汤,加茯苓即增强降饮、利饮、引饮下行的作用。 【医案举例】王子德医案:格桑某,女,30岁,牧民。患者饮食生冷诱发胃脘痛。1973年9月12日来诊。症见:胃脘痛,打呃,吐

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食欲减退,吞酸嗳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此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处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 二诊:服药4剂后,诸症全部消失而愈。为巩固疗效,继服2剂,病情稳定,追访5年未复发。[王子德.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运用探讨.四川中医,1983,(2):25.]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 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 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

(1)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

(1)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类方证 半夏厚朴汤: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折现代量:半夏130,厚朴45,茯苓60,生姜75,苏叶30。 水1400ml,煮取800ml,每次200ml,每日4次。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并以生姜、苏叶温中化饮解表,故治外邪里饮证胸满闷、恶寒而见咽中如有炙脔者。如以苏子代苏叶治疗寒性咳嗽更良。 原文解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肉黏着,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多指咽喉部位病变,为外邪里饮所致,故以本方治之。 方证要点:本方是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证;以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为主证。本方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本方的应用不不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目的,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经症均有良效。胡希恕用本方治一老妇人,经常眩冒,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能进食,口舌干燥,与本方加生石膏获速愈。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亦多。他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皮、瓜蒌、橘皮、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胡希恕认为,半夏厚朴汤合橘枳姜汤治疗梅核气感胸中满闷气憋,咽喉气塞满,喉中感觉干,还老是发痒,咽喉老是不利落,憋的慌,两方合用效果好。 本方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后世用于梅核气。冯老多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十分显著。此外,冯老以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咳喘、咽喉不利,疗效可靠。 读后感悟:本人用此方治疗以下几种病:1、感冒后遗留的寒饮咳

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

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 李可为山西名老中医,擅长重用附子、乌头、细辛、生半夏、生南星等“毒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等,被中医泰斗邓铁涛誉为“中医的脊梁”。笔者跟随其学习中医临床,常见其临床用药灵活多变,“毒药”多为其治疗疑难杂症的仙丹和妙药,甚为惊叹,今不揣冒昧,把李教授运用生半夏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半夏概述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其性辛温,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生用可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半夏具有抗肿瘤、镇吐、镇痛、镇静催眠、抗溃疡、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早孕、解毒、抗真菌、抗炎、降眼压以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中医学所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基本相符,为其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半夏能麻痹末梢性运动,并对独立神经系有似烟碱之作用。生姜能扩张黏膜血管,兴奋末梢神经, 此亦明理。其化学成分有:生物碱类、刺激性成分、挥发油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蛋白质类、无机元素类等。大多现代出版的书籍记载半夏用量均不出10g。但考历代古书记载半夏用量可达30-50g。 李可对生半夏的认识及应用 1. 对生半夏的认识李教授在2007年12月23日南宁第一届扶阳论坛上的讲话对生半夏的应用体会很深刻,抄录如下:“大家不要怕,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kg,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在座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

小方大用:临床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小方大用:临床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 著名中医临床家,门纯德(1917—1984) 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患者王某,男,19

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记得1957年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500毫升)液体亦未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

费维光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费维光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丸) 方药:党参1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 病症:胃寒。 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2,半夏泻心汤 方药:半夏15g,党参10g,黄芩10g,黄连4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切)。 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敢于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生姜10片,甘草10g,党参10g,黄芩10g,半夏15g,黄连3g,枣3枚(切)。 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柴胡15g,半夏12g,桂枝10g,白芍10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5g,大枣3枚(切),生姜6片,牡蛎15g,小茴香8g。 病症:胃痛。 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伤寒)的第一阶段(太阳病)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少阳病)的症状方剂。 二、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葛根18g,黄芩10g,黄连3g,甘草6g。 病症:热性腹泻。 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 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1、小半夏汤方:(方剂组成)半夏 15 克,生姜 12 克。(用法)水煎温服。(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痰饮咳嗽病》第28 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黄疸病》第 20 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病》第12 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使然,故用本方亦验。(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2、生姜半夏汤方:(方剂组成)半夏15 克,牛姜汁一杯(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金匮要呕吐哕下利病》第 21 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茯苓〔附:茯神、赤茯苓、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茯苓〔附:茯神、赤茯苓、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 与禁忌、附方 〔别名〕茯菟、茯灵、白茯苓、雪苓、伏苓、伏菟、云苓、松署、松苓。 〔来源〕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成分〕菌核含茯苓酸、层孔酸、去氢层孔酸、16-α-羟基层孔酸、松林酸、去氢茯苓新酸等,均为三萜类化合物。含多量的β-茯苓聚糖,约占干品的93%,水解后98%变为葡萄糖。尚含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组胺酸、蛋白质、甲壳质、卵磷脂、脂肪、酶、葡萄糖、果糖等。并含微量元素:二氧化硅、钾、镁、铁、钠、钙、硫、锰等。 据报导,茯苓糖的结构为β-(1—6)吡喃葡甙的支链,当支链切断变为单纯的β-(1—3)葡聚糖(即茯苓多糖),对肉瘤180抑制作用率达98.88%。 〔作用〕 一、历代经验 1.渗湿利水:茯苓有利尿渗湿作用。《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能“利小便”。《名医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伤寒明理论》:“渗水暖脾”。《珍珠囊》:“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 2.滋养健脾:茯苓有健脾开胃及滋养强壮作用。《药性论》:“开胃止呕逆……”。《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3.宁心安神:茯苓有宁心安神作用,多用于心悸不宁,失眠多梦等。《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药性论》指出“善安心神”。《药征》:“主心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二、近代研究 1.利尿作用:茯苓浸出液腹腔注射,对正常兔有利尿作用,其作

用不如木通和猪苓。有效成分不完全是所含的钾,而与其他成分有关〔1~6〕。 2.抑菌作用:茯苓乙醇提取物在体外有杀死钩端螺旋体的作用,水煎剂无效〔7〕。 3.镇静作用:茯苓煎剂有镇静作用,其作用比茯神稍逊〔8〕。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9〕。对大白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10〕。 5.对心脏的影响:茯苓浸剂及酊剂有抑制离体蛙心的作用〔11〕。 6.降糖作用:茯苓有降低血糖作用〔12〕。 7.抗癌作用:茯苓所含的糖分解为茯苓多糖后有抗癌作用,临床有用于食道癌等的治疗处方者〔13〕。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主治〕脾虚水肿,食少便溏,小便不利,痰饮咳嗽,呕哕,泄泻,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健忘;遗精,淋浊,带下等。 〔临床应用〕 1.诸湿肿满: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及腹水等,虚证及实证皆可选用。如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心性水肿、慢性肾炎所致水肿、粘液性水肿等。如证偏阳虚有寒者,常配伍桂枝、肉桂、附片、干姜等温阳化水药,方例《五苓散》、《四苓散》、《实脾饮》等。一般可配伍防己、白术、黄芪等,方例《茯苓汤》、《防己茯苓汤》。 2.痰饮内停:证见咳嗽痰多,呼吸不利,或喘促;胸胁支满,目眩者。类似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喘咳等,常配伍陈皮、半夏、枳壳、甘草等,方例《二陈汤》。心悸、胸满,目眩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此外,痰饮在胃,脘部胀满,有振水声,呕吐清涎,目眩,心悸者,常配伍半夏、枳壳、厚朴、白术等,方例《小半夏加茯苓汤》 3.呕吐腹泻:脾胃虚弱,或感受湿邪所致的呕吐腹泻。类似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溃疡病等。一般呕吐腹泻者,可配伍泽泻、猪苓、苍术、厚朴等,方例《胃苓汤》、《茯茯汤》。呕吐可用《茯苓泽泻汤》、《茯苓饮》。

半夏厚朴汤之临床实用解析

半夏厚朴汤之临床实用解析 一、条文字眼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炙脔比喻咽喉好像中有一块肉一样东西堵塞在咽喉中(痰涎水饮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不过临床运用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此。 二、组成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三、方解 本方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化饮、生津止渴,主要治疗痰湿水饮引起的恶心、呕吐;再加厚朴,紫苏叶,紫苏叶疏风止痒,止咳,同时解郁;厚朴苦温降气,同时温中化痰饮水饮。 1、厚朴下气除满,以散胸中滞气,其重在行气。与半夏相伍,一化痰结,二行气滞,痰气并治,痰降则气行,郁开则痰降。 2、紫苏叶:《别录》:"主下气,除寒中。"苏叶芳香宣郁,宣通胸中郁结之气,助厚朴顺气宽胸;同时苏叶可以解表,如果表证不严重,梗塞严重者就用紫苏梗,气紧用紫苏子代替苏叶或是紫苏叶与紫苏子一起用效果更好。 3、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且制半夏之毒;同时生姜也可以发散表邪与水湿,解表除湿。 4、五药辛苦合用,辛以开结,苦能降逆,温以化痰,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四、辨证要点 1、体质要求为半夏体质,人丰满、多痰、性格多疑、想法怪异。 2、咽喉、口腔、鼻子、耳道的异物感。 3、胃脘胀满不舒服。

4、脉多沉弱,一般腹部软弱,心下部有振水音。 5、失眠,心神不安的伴随症。 6、特有神经症状:心情低落,抑郁,喜欢孤独。 五、病机辨证 太阳太阴痰湿水饮气滞证。 六、临床运用 1、咽喉堵塞感,有异物感,咽喉痒痛咳嗽,干咳或有痰。 2、急、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咽喉不舒适者。 3、还可以治疗其他部位的异物感,眼睛,耳道,鼻子等。 4、胃下垂,胃炎,食道反流等表现为胃-食管-咽喉的烧灼。 5、感冒后声音嘶哑,咽喉痛,声带水肿者。 6、腹胀,胃脘胀满,嗳气者。 7、顽固失眠,伴有情志问题,随情志变化而加减。 8 、妊娠呕吐、咳嗽,或妇女闭经、行经伴情志异常者。 9、慢性腹泻与情志有关者。 10、急慢性皮肤病伴有咽喉异物,有痰,胸肋满,精神紧张者加本方。 11、神经症状为主诉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证,恐惧证,郁证。 12、浮肿,颜面浮肿,阴囊水肿等水肿性疾病。 七、合方加减运用 1、小柴胡汤加半夏厚朴汤,或是大柴胡汤加半夏厚朴汤叫柴朴汤,治疗变异性咳嗽。 2、四逆散加半夏厚朴汤称八味解郁汤(重点在郁,气郁),八味解郁汤可以治疗咽喉炎、胃炎、失眠等疾病。半夏厚朴汤去掉生姜加连翘、黄芩、栀子、枳实,等于半夏厚朴汤去生姜加栀子厚朴汤,叫八味除烦汤,用于八味解郁汤化热生火出现烦躁,重点在烦躁(火烦)。 3、半夏厚朴汤加五苓散,治疗太阴痰湿气滞加水湿证,此病证多见于女性,半夏水肿体质。

均匀设计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配比实验研究

均匀设计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配比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的配比。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按照均匀设计要求给予不同配比的半夏生物碱、茯苓多糖及姜辣素。连续给药10d后,次日处死。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以瘤重为疗效指标,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最优配比后,另增原方汤剂组、顺铂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各一组,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给药10d后,次日处死。计算抑瘤率,检测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对最优配比组方疗效进行验证。结果:由均匀设计方法得到瘤重回归方程(y=0556+006A+2091B-0271C,r=0079),其中当组方中茯苓多糖为0005mg、姜辣素为0195mg时瘤重最低。最优配比组方可反映原方汤剂的疗效,对移植瘤的生长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同时与顺铂组相比,可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中TNF-α、IL-2的浓度(P<001)。结论:经过均匀设计法确定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效用组分用量的优化配比,组方体现了一定的肿瘤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便于对该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用于肿瘤放化疗的辅助及预后治疗。 标签: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物碱;茯苓多糖;姜辣素;均匀设计 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的止呕名方,临床配合西医学的化疗、放疗及药物的治疗,增强抗肿瘤的作用,减轻其他疗法的副作用,具有极大的临床实用推广价值。观察42例患者,发现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所致呕吐时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方面的有效率均高于甲氧氯普胺对照组,且与甲氧氯普胺有协同作用[1]。本课题组前期观察小半夏加茯苓颗粒所致家鸽呕吐次数,延长呕吐潜伏期,使每次发生呕吐的频率降低[2]。此外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小半夏加茯苓颗粒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发现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肝癌SMMC-7721 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半夏加茯苓汤抗肿瘤效用组分及其配伍[4],本研究选取半夏生物碱、姜辣素、茯苓多糖三种组分,应用均匀设计,以H22荷瘤小鼠为研究模型,选择出抑瘤效果最好的组方配比并对其疗效进行验证,为该方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昆明系小白鼠,SPF级,雌雄各半,10~12周龄,(20±2)g,购自长沙动物实验研究所,动物合格证号43006700001056。 12 细胞株小鼠肝癌22(H22)是最常用的小鼠可移植性肿瘤细胞系之一,属于腹水型细胞株,悬浮生长,细胞活性和形态优异,广泛应用于小鼠肿瘤动物模型的复制。本实验小鼠肝癌细胞(H22)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13 药物小半夏加茯苓汤由半夏18g,生姜15g,茯苓9g组成,按照传统方法水煎(1g生药/ml),中药材半夏购于贵州赫章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茯苓购于贵阳济仁堂有限公司,生姜市售;顺铂购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理

小半夏湯之研究

小半夏湯之研究 前言 小半夏湯一方,始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黄疸、嘔吐哕等病脉証治篇,其藥不过半夏生姜二味,看来似乎平淡無奇,細绎其旨,二味藥中,祛痰滌飲、止嘔降逆俱备,实为治痰飲之祖方。所以历代医籍中根据本方原理,从而加减者数以百計,由此方脫化而出者,更不知其几许。只因散見各書,读者多不易窺其全面,为了便于临床运用和参考,故搜集前人加减化裁方法,加以整理,并于主治方义項下附以己意,结合临症经驗予以探討,希讀者批評指正。 一、小半夏湯之运用 金匱用小半夏湯凡三見,一在于痰飲咳嗽病脉証治篇:“嘔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一在黄疸病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湯主之”。一在嘔吐哕下利病脉篇:“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据此三条分析:前两条重在蠲飲降逆除痰;后一条重在温胃降逆以止嘔哕。方中半夏味辛气温能温胃以止嘔哕,体滑性燥,可除中焦之水飲,故以为君,佐以生姜不特制半夏之悍,亦为治嘔吐之专品,外台以此方疗“脚气入心,煩悶欲死”;聖惠方用治“五嗌,胸膈咽喉不利,痰结少食”之症,均取其降逆开結之功,扩充了此方治疗作用。再金匱仍以此二味藥而易其方名者,則有生姜半夏湯,半夏干姜散,藥味虽同,而用法及主治则异,生姜半夏湯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徹心中憒憒無奈者”,此为寒邪搏飲于至高之胃口,用小半夏湯而生姜改用汁者,取其宣散之力,入口即行,使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也。半夏干姜散則以“干呕吐逆吐涎沫”为适应症,此为胃寒干嘔,故干姜易生姜以守温中宫,半夏降逆以止嘔。

总观三方,生姜半夏湯为寒邪水飲结在胸中,較小半夏汤及半夏干姜散之部位在胃者为高,故用生姜汁以宣散之。小半夏湯半夏干姜散虽同为寒飲在胃,但有气逆而实,气逆而虛之分,实者用走而不守之生姜,虚者用守而不走之干姜,又半夏之性較姜为烈,而姜能制半夏之毒,故实者半倍于姜,虛則姜夏相等,此二方非特意义不同,抑且制剂各异,实則多与而叠与,虚則仅服方寸匕,又用浆水煎之以和其性,二方固难并日而語。 除上述金匱二方名异藥同外,尙有外台秘要之半夏散,医垒元戎之生姜半夏湯,楊氏家藏玉水湯等方。外台半夏散以半夏为末,生姜湯下,而治“伤寒嘔啘不止”者,胃寒而嘔啘不止故以半夏为散,取其散以散之,又以生姜湯下,意者以生姜宣散胃中之寒飲耳,見症不同,用法自殊。元戎生姜半夏湯虽与金匱同名,然此方分量相等,則其宣散降逆同时并重,以宣胃陽,降胃陰,故于止嘔吐之外,尚可作消食开胃之剂,較金匱有所發揮。楊氏玉水汤即小半夏湯之易名,用于痰气上逆之眉棱骨痛,按:眉棱骨为陽明经脉所过之地,胃中痰饮随陽明之脉上攻故作痛,此治致病之源,其症自解,为善用古方者之实例。 前言半夏干姜散,为胃中虚症寒症而设,若妇人妊娠恶阻嘔吐不止者,較之半夏干姜散症更虚,則仲景有干姜人参半夏丸,以干姜半夏温胃降逆以止呕,用人参补其虚,此为深一層立法。若胃中寒、痰俱盛,用半夏干姜散,犹嫌力薄难以胜任,可用聖惠方半夏圓,取半夏、干姜原方,更加草叩助干姜之温胃开結,白矾助半夏以降逆祛痰,治气上冲胸膈满悶,吐逆不下饮食,又为更深一層立法。 二、小半夏湯之發展 1.小半夏湯之加减方:由小半夏湯發展而成的方剂,在金匱痰飲咳嗽

无师自通的门纯德先生:经方使用心得及临床经验

无师自通的门纯德先生:经方使用心得及临床经验 至道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输入关键字搜索痔疮 门纯德先生17岁开始学医时,即无师承友援,又无家学依托,只靠自己孜孜探求、摸索。临证稍久,效失各半,经常面对着失误、不足而苦思冥索,愁闷彷徨。以后的十几年中,白日治病、奔波,穷思于方脉;夜晚诵读医书,远虑于成败。越读书,越临证,越感到唐宋以降诸方书,确实存有呆板、笨伯之处,但又一直摸索不到其它出路。自37岁以后,才渐悟到《灵素》乃中医之正路;仲景之书,乃临证之准则。认识到搞临床工作,不熟仲景则一事无成。 仲景之书,条文简而寓意深,察证候而辩入微,用药少而效专宏,用之得当,往往立起沉疴。数例用平常方药治之久不获效的病人,遵仲景辨证,投用经方而其病若失,遂更坚定了对仲景的信仰,渐转以经方为主,并广搜博览,扬长避短,一志殚心,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 1、辨证以阴阳为纲,施治必求于本

门先生治学,尊崇《内经》,尤对阴阳学说,更是奉为圭臬。尝云:“一个医生走到一定程度,便走到阴阳路上来了,是否懂得了阴阳,是衡量这个中医成熟不成熟的标志。”先生服膺张景岳、徐灵胎“两纲六变”说,常引张景岳语告人:“阴阳即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总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曰阳而已”。认为单向阀机理的千变万化,总不离乎阴阳。病有阴阳,脉有阴阳,药亦有阴阳。其表实热者,可赅于阳;里虚寒者,可赅于阴。所以阴阳两道,为医道之总纲。 疾病之六变,是疾病病性、病机之总括,也是分析、认识疾病病因之关键。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临床上,先生对阴阳的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消长及脏腑气机的升降平衡等观点,融会贯通,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这种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 •先生治阳虚生外寒症,长于兴阳,善用桂附,用益火之源法; •治阴虚生内热者,予壮水之主法。 •遇阴盛阳病者,用通阳泄浊法,逢阳盛阴病者,用泄热生津法。 •治阴阳俱损之人,一般先以兴其阳气,而后再资生阴分; •治阴阳濒将离散,回阳尚须救阴,育阴必先敛阳。 尝见其治阴寒内盛、逼阳外越之危候,急亟引火归源,多求其速战;治邪热充斥,釜底抽薪,取荡取涤,意使水火各安,阴阳臻平。 先生治病,注意求本。 “本”是什么?如何去求?李士材、张景岳谓“本”之意为病之根,病之源;王冰、滑伯仁谓“本”之意在阴在阳;《素问·标本病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夫病之本,实乃多端。然一拨其本,诸证悉除。医之求本者,并不是刻刻治于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以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论》)。急则图标,缓则图本。有先治标后治本者,有先图本后图标者,更为多见者,标

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汤、当归补血汤、泻心汤、逍遥散、白虎汤、参苓白术散、膈下逐淤汤、...

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汤、当归补血汤、泻心汤、逍遥散、白虎汤、参苓白术散、膈下逐淤汤、...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12g 生姜12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或心下有支饮,呕不渴者。 【方义体会】 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大凡呕吐,皆由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诸呕吐”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由于小半夏汤所用半夏、生姜,善能降逆和胃,为治呕吐之要药,故本方随证化裁得当,即可治诸般呕吐。仲景设止呕方剂多类,然首列半夏、生姜为剂。 【临床应用】 中风呕逆征 例:田氏,女,59岁,1 981年12月30日突因中风偏瘫入医院抢救。医院诊为脑血管意外,并采取急救措施。次日,患者神志渐清.欲饮水,少饮片刻,即呕吐。此后,呕逆频作,饮食不进。余以半夏12克、生姜15克冷水煎后缓缓服下,嘱其服后少进米粥,未再犯呕。次日饭后又作呕逆.又以此方治效。后家属持此方药煎取数杯,每于饮食前服之几勺,直至病情稳定出院,呕逆未再发作。 治疗肾病综合征呕逆 本病常因氮质等代谢物潴留,引起明显的胃肠系症状,呕吐、恶心严重。一般慢性肾功衰竭,病机常属水气内停,肾阳虚衰。治疗原则是先降水逆,继化浊阴;待阳气得复,阴霾渐消,然后扶助肾阳,鼓动气血,缓缓图本。余治此类20余例,大都先以小半夏汤加茯苓、茯龙肝和胃止呕,以降水逆,投之即效。

是症呕恶,水气上逆。《金匮》:“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安中,引水下行,配伍茯龙肝意在调中燥湿,止呕很好,余每用之。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10g 黄芩9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义体会】 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少阳证误下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及肠鸣下利等证。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本方寒热,辛苦,补泻同施,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从而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应用,且效果满意。 慢性胃炎 杨××,男,47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年余,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近日因进甜食量多,则病情加剧,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舌苔薄白,脉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