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

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 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 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 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 升麻鳖甲汤——(升鳖归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

23 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4 木防已汤——(木防已石膏桂枝人参)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5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6 甘草干姜汤——温养肺胃法。(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嘱渴。)

27 甘草附子汤(草6,附2,白术6,桂12)——祛风除湿,和营实卫,有敛散相互作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8 甘草麻黄汤(草2,麻4)——仲景治皮水,表虚的用防已茯苓汤,表实有热的用越婢加术汤,表寒有湿的用麻黄加术汤,表实无热的用此方,目的在于发汗除湿。

29 甘草泻心汤——湿热恋胃,胃气虚弱的,用此辛苦甘缓合剂,并不限于狐惑病。

30 甘麦大枣汤——养胃润燥,没有刺激性,最适用于虚弱敏感的病人。

31 半夏麻黄丸——仲景治心悸,实际治水饮内停,比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心下痞力量为强,大概彼有呕吐,此有喘气,故同样化饮而用药不同。

32 白术散(术芎蜀蛎)——温中剂,仲景用于养胎,恰与当归散一温一清相对,没有寒湿的勿用。

33 当归散(当2,术1,芎2,芍2,芩2)——养血清热法。仲景虽说妊娠可以常服,后人并以黄芩,白术作为安胎圣药,但虚寒者

34 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有寒。用寒疝,又用于产后腹痛,原因一致的。

35 当归芍药散(归9,芍50,芎24,术12,苓12,泻24)——和肝健脾法,后来逍遥散的组织与此相近。

36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大便难之不能用攻下药者。

37 百合知母汤——清润剂,治百合病误汗增燥。

38 百合地黄汤——清热养血,当为百合病的主方。

39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内热重的,使从小便排出,与刘河间六一散用意相近。

40 百合鸡子黄汤——着重安内和中。

41 滑石代赭汤(滑石9,代赭9,百合30),治百合病误下,有因势利导的意思。

42 竹皮大丸(竹茹石膏白薇甘草桂枝)此方以清热除烦为主,佐用桂枝,可能另有症状。

43 赤小豆当归散——仲景用于狐惑病,亦用于近血症,目的在清大肠湿热,兼有排脓作用。

44 防已地黄汤(防已3,防风9,生地60,桂枝9,甘草3)——徐灵胎谓“此方它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

45 防已黄芪汤(术甘姜枣)——主治水湿在表,卫气虚弱。(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46 防已茯苓汤(防芪苓枝草)也助卫阳行水,比较防已黄芪汤力量为强。

47 附子粳米汤(附子9,半夏9,甘草3,大枣3,粳米15)——治虚寒腹痛,王旭高认为脾胃药中加入附子,有通彻上下之力。上可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48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胃家实症主方,金匮中也用于宿食和下利之属于食滞者。并用于痉病,泻实热来存津液。即斧底抽薪法,非真能镇痉。

49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主治胃家实症。高痞满燥实坚全备者用大承气汤,不全用此方。

50 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汤变方,用量不同。承气的目的在于荡实,故重用大黄;此在行气,故重用枳朴。(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51 厚朴大黄汤(大黄厚朴枳实)。也小承气汤的变方,目的在行气逐饮,必须胃实症可用。(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52 葶厉大枣汤——支饮不得息,葶厉大枣汤泻肺汤主之。

53 厚朴七物汤(大黄9,厚朴24,枳实12,桂枝6,甘草9,生姜15,大枣3)。即小承气汤与桂枝去芍汤合剂,是一种表里双解法,但里症重于表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方之。)

54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当用温药调和,此方实为主方,但力量和缓,只宜用于轻症或预防及病后调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5 苓桂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温化痰饮,用于无外感症者。此苓桂术甘汤为强。

56 苓桂甘枣汤——治寒水之气上逆,与桂枝加桂汤的偏重于外寒者有别。(发汗发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豕,苓桂甘枣汤主之)

57 奔豚汤(当芎夏葛甘芍姜李根皮)——解散寒热而降逆气。和阳虚寒气上冲的奔豚症治法区别是:一重在肝,一重的肾。两者截然不同。(奔豕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豕汤主之。)

58 苓桂味甘汤——重在制止冲气。(青龙汤下之,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59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痰饮,用于无外感症者,此苓比苓桂术甘汤为强。(冲气即低,而反咳,胸满者,用苓桂味汤去桂,加干姜细辛)

60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杏仁汤——(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

复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支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61 茯苓泽泻汤(茯16,桂4,术9,甘4,姜8,泽8 )——与五苓散性质相挥。五苓以利小便为主,此则以呕吐为主症。(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62 茯苓戎盐汤——茯苓,白术,盐戎(青盐)。此方治疗口不渴的小便不利。

63 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64 五苓散——(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65 枳术汤(枳实白术)健中化湿。后来常用于脾胃薄弱,消化不良,作为消补兼施法。(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66 栝蒌桂枝汤——即桂枝汤加瓜蒌,宜于表热不退,津液损伤筋脉失养所呈现的痉状,并非痉病主方。

67,栝蒌瞿麦汤——(瓜蒌根6,瞿麦3,山药9,茯苓9,附子6)生津利水为主,加附子当是助其气化。

67 栝蒌牡蛎散——(瓜蒌根,牡蛎)生津止渴,引热下行,当是百合病口渴的主方。

68 栝蒌薤白白酒汤——叶天士所谓辛滑通阳法,为胸痹主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69 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因兼有痰饮喘息,故加入半夏。(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70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实)——辛滑通阳,兼疏理胸腹气分。仲景遇胸满常用枳实,腹满常用厚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

71 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宽胸法,兼有利水化饮作用。(胸痹,

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也主之。)

72 橘皮汤(橘皮生姜)——理气止呕法。

73 橘皮枳实生姜汤——兼有宽胸作用。

74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也是橘皮汤加味,宜于呕吐之属于胃中虚热者。

75 薏苡附子散——祛寒利湿,舒展胸膈痹闭。(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76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汤痈

77 葛根汤——(葛麻桂芍甘姜枣)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目的在发汗而不欲其汗大出,且照顾津液。

78 桂枝加桂汤——增强温阳散邪能力。如果下焦有寒,可改肉桂。

79 桂枝加黄芪汤——与芪芍桂酒汤同治黄汗,用意亦相同,故兼治黄疸有表症。

80 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助卫,用治痹证。符合于“针引阳气”的意义。

81 黄芪建中汤——增强补中益气的力量。

82 桂枝加龙牡汤——固涩剂。宜于阳气不足症。

83 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麻4,附9,细辛3)治太少同病,此方结合桂枝去芍汤鼓舞卫阳,主要是透发寒邪。(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主之)

84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治心阳并有痰火上蒙之邪。

85 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理气,舒畅中焦为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86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芍药9,知母12,麻黄6,防风12,附子12,白术15,甘草6,生姜15 )治阴阳俱痹,故药品较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7 桂枝茯苓丸——和营卫,去瘀血,为下徵小剂。

88 乌头汤(川乌9,麻黄9,芍药9,黄芪9,甘草9)善于通肌

表之阳,含有麻醉作用,故治行痹,历节痛。

89 乌头桂枝汤——(桂枝汤加乌头)寒疝症表里同治法,亦可用于痹症。

90 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干姜桂枝细辛川椒附子)辛苦酸合剂,能治蛔,也治久利。

91 麦门冬汤——润肺化痰法。

92 麻杏苡甘汤——祛除表湿,使从汗解。(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93 旋覆花汤——祛瘀和络法,用于胁痛最效。仲景用治半产漏下,疑有错误。

94 排脓散——(枳实150 芍药36 桔梗12 鸡子黄)疑治肺痈。待考证。

95 排脓汤——(甘草6,桔梗9,生姜3,大枣5)即桔梗汤加味,也疑治肺痈,待考证。

100 黄土汤——(地黄白术附子甘草阿胶黄芩伏龙肝)——温补止血法,勿用于一般便血。

10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芩9,芍6,甘6,枣5,半夏10,生姜9)——偏于热性呕利的胃肠同治法。与泻心汤不同的地方是,彼重在胃,此重在肠。(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02肾气丸——(肉桂附子地黄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虚劳腰痛,痰饮短气,消渴小便反利和转胞不得溺,都为下焦阳虚,助其气化。

103 温经汤——(归芍芎吴桂参姜草半胶麦)治虚冷结气,仲景用于带下,实为温散调经而设。

104胶艾汤——(胶6,艾9,归9,芍12,地18,芎6,草6)——能调冲任虚损,故治经水淋沥,妊娠下血,胞阻腹痛,以及小产后恶露不止等。后人把甘草换香附,名妇宝丹,统治虚寒性经水不调。

105 柏叶汤——(柏叶9,干姜9,艾9,马通汁现用童便),治虚寒性吐血,有引血归经意义。

106 泻心汤——(大黄6,黄连3,黄芩3)治实热吐血,和柏叶

汤恰恰相对,成为两大纲要。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 、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 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 6、百合病总方歌 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 .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 11、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

13、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 ,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 16、赤小豆当归散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 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 {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20、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原汤论已详,加桂三两另名方,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痛呕又妨。 ¥ 21、蜀漆散 阳为痰阻伏心间,牡疟阴邪自往还,蜀漆云龙平等杵,先时浆服不踰闲。 22、牡蛎散 先煮三漆四麻黄,四蛎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须吐越,驱寒散结并通阳。 } 23、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柴胡去夏为伤阴,加入蒌根四两珍,疟病邪因可灼液,蒌根润燥且生津。 24、候氏黑散 ~ 黑散辛苓归桂芎,参姜矾蛎各三同,菊宜四十术防十,桔八芩须五分通。

《金匮要略》总结

金匮要略 ——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原著黄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衍义》 一、痉病:因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 1、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风寒表实、筋脉失养 -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葛根汤 2、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 —风寒表虚、津液不足 —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栝蒌桂枝汤 二、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基本治法:发汗(微微发汗);利小便。 1、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 -宣泄寒湿 -瓜蒂散塞鼻 2、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麻黄加术汤 3、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风湿有化热倾向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 -益气固表化湿 -防已黄芪汤 5、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助解表以散风湿 -桂枝附子汤 -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用白术附子汤通阳利水化湿 6、风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甘草附子汤 三、暍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1、伤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清暑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 2、伤暑湿盛:身热疼重,脉微弱 -行散暑湿 -一物瓜蒂汤 四、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不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烁阴液而成。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

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 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 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 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 升麻鳖甲汤——(升鳖归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XXX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XXX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XXX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

XXX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秦伯未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8.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9.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对照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20.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1.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裔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2.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赶走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4.升麻鳖甲汤---(升鳖回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泄作用。 25.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6.木防已汤--(木防已石膏桂枝人参)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7.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旬日,医吐下之不愈,木》

金匮要略方功效

1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生津养筋 2葛根汤——调和营卫,解肌舒筋 3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4麻黄加术汤——散寒除湿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 6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除湿行水 7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8白术附子汤——温经祛湿 9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10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 11瓜蒂汤——祛湿解暑 12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3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利尿降逆 14百合鸡子汤——养肺胃,安脏气 15百合地黄汤——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16百合洗 17栝蒌牡蛎散——滋阴潜阳,生津止渴 18百合滑石散——养阴润肺,清热利尿 19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20苦参汤——清热解毒,杀虫化湿 21雄黄熏——杀虫解毒燥湿 22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23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散瘀 24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解毒散瘀 25鳖甲煎丸——破瘀化痰,扶正消癥 26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除疟 27蜀漆散——祛痰止疟,助阳扶正 28牡蛎汤——调和阴阳,止疟 29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和解少阳,清热生津30柴胡姜桂汤——和解少阳,温中清热 31侯氏黑散——益气养血,祛风解毒,化痰通络32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33防己地黄汤——滋阴清热,清热祛风 34头风摩散——散寒通经止痛 35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36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37矾石汤——除湿收敛 38《古今录验》续命汤——补齐养血,祛风散邪39《千金》三黄汤——固卫祛风,解表清热 40《近效》术附汤——温肌补中,补益精气 41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合营行痹 4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镇摄纳43天雄散——补阳摄阴44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45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合里缓急 46肾气丸——温补肾阳 47暮蓣丸——补气养血,扶正祛邪 48酸枣汤——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49大黄蟅虫丸——缓中补虚 50《千金翼》《外台》炙甘草汤——补心气,养心血 51《肘后》獭肝散——杀虫,治虚劳 52甘草干姜汤——培土生金,温肺复气 53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54皂荚丸——涤痰开窍 55厚朴麻黄汤——散饮降逆,止咳平喘 56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57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58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开壅 59桔梗汤——排脓解毒 60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61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62《千金》生姜甘草汤——培土生金 63《千金》甘草汤——清热止咳,止渴下气 64《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温阳化饮,涤痰通窍 65《外台》桔梗白散——清热排脓 66《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活血排脓 67奔豚汤——养血平肝,清热降逆 68桂枝加桂汤——调和营卫,平冲降逆 6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阳化气,平冲降逆70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71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祛痰降逆 72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泄满降逆 73人参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74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 75橘枳姜汤——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76薏苡附子散——温阳宣痹,缓急止痛 77桂枝生姜枳实汤——温化水饮,下气降逆 78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79九痛丸——祛寒散结,温通杀虫 80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 81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止痛,化湿降逆 82厚朴三物汤——行气通下 83大柴胡汤——和解攻下 84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85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结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 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元真:元气或真气厥阳:阳气上逆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 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 白术附子汤方5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2 百合知母 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3 百合滑石代赭石 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2 百合鸡子黄 七枚一枚 15 百合地黄汤方2

百合生地黄汁 七枚一斤 16 百合洗方1 百合 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2 栝楼根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2 百合滑石 一两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7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 苦参 一斤 21 雄黄熏方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 赤小豆当归 三斤三两 23 升麻鳖甲汤方6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 鳖甲煎丸方25 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 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 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 26 蜀漆散方3 蜀漆云母龙骨 27 牡蛎汤方4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 四两四两二两三两 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 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 29 柴胡姜桂汤7 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金匮要略中方子整理

金匮要略中方子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先煮麻黄,去上沫,覆取微似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 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桂枝附子汤方(即桂枝汤去芍+附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白术附子汤方(我注:即桂枝附子汤方去桂+白术)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鳖甲汤,归椒草雄黄}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研)半两鳖甲(炙)手指大一片 防己地黄汤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附姜术甘草防.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桂枝汤加麻黄、防风、石膏、知母、白术、附子} 乌头汤方乌头汤治寒湿痹,麻黄芪草芍药蜜.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汤-甘草+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芎穷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穹穷二两 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金匮要略方剂明细

1.瓜蒌桂枝汤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2.麻黄加术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4.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5.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6.白术附子汤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7.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8.一物瓜蒂汤 瓜蒂二十个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9.百合知母汤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0.滑石代赭汤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棉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棉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11.百合鸡子汤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12.百合地黄汤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13.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 1.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葛根汤方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大承气汤方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量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各量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各量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防己黄芪汤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各量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各量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各量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一物瓜蒂汤 XXX,二十个。 12.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知母,各量七枚、三两。

13.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滑石、代赭石,各量七枚、三两,如弹丸大一枚。 14.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鸡子黄,各量七枚、一枚。 15.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生地黄汁,各量七枚、一斤。 16.百合洗方 百合,一斤。 17.栝楼牡蛎散方 栝楼根、牡蛎,各量适量。

18.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滑石,各量一两、三两。 19.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各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 20.苦参汤方 苦参,一斤。 21.雄黄熏方 雄黄。 22.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当归,各量三斤三两。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1、原著前 22 篇,计原文 398 条,共载方剂 155 味。 P2 2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 3 P23 ①治未病的脏腑。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 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 (1)利小便;

(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 P34 (1)利小便(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 ); (3)攻下逐水。 P194 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 (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 5、即申时,指下午 3~5 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 6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 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心肺阴虚内热)。 P45 7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 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 8 P90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 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 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

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