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饮停心下(慢性胃炎)医案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饮停心下(慢性胃炎)医案

【案】饮停心下(慢性胃炎)

朱某,男,57岁,本镇人,2012年12月6日诊。

以上腹部剑突下痞闷胀满疼痛不适,兼呕吐清水痰涎半个月余来诊,问其心中不嘈杂,不反酸,吐水清而发凉,有时带有白沫,查其上腹部按之疼痛,局部肌肉稍紧张,诊其脉弦滑,舌质暗,苔白水滑。诊为慢性胃炎。中医属痰饮呕吐。此胃中寒饮过盛,痰饮停于心下胃脘,影响胃之通降所致。治宜温胃散寒化饮,用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吴茱萸12g,太子参15g,生姜30g,大枣5枚,茯苓30g,旱半夏30g。5剂,水煎服。

兰索拉唑30mg,12片,1片/次,2次/日。

吗丁啉5mg,18片,1片/次,3次/日。

赛胃安胶囊2盒,3粒/次,3次/日。

12月17日诊:呕止,痞开,上腹部仍有压痛。

《伤寒论》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

上方合小陷胸汤化裁治之。

吴茱萸12g,太子参15g,生姜30g,大枣5枚,茯苓30g,旱半夏30g,黄连6g,瓜蒌仁15g。5剂,水煎服。

上药服完,诸症消失,用兰索拉唑加赛胃安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据心下痞闷胀满疼痛兼呕吐清水痰涎,舌淡苔水滑,脉弦滑,辨证为胃阳不足,寒饮停于心下。初诊用吴茱萸汤温胃降浊,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开结。用药5剂虽寒散饮化,呕止痞开,但心下仍按之疼痛,辨证为中焦气滞,痰热互结于心下,继用前方合小陷胸汤以化痰清热开结。前后三诊,灵活辨证,终使寒去、饮化,热清、痰消、痞开、结散,而痞闷胀满疼痛呕吐诸症均愈。体现了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施治原则的灵活性。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痹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 王女,49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 问诊得知:头项强SHUSHU,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 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五证:滞;六经:表实(虚;笔误,谢谢春秋兄提示)寒,太阳中风。 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葛根汤+黄芪。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 黄芪30 4剂后复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续进。 老师说的方子我读了,有所领悟,还不深;知母是必用的;这个嗝气和汗症不效的原因是我没辨出水逆,我觉得下次复诊应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五苓散的。老师说的:“深入经藏,用阴阳气血营卫三焦理论深入分析,用三阴三阳详细辨别”的境界我还达不到,还要加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方中降逆去水饮(特别是肢体水气)居多,麻黄二两,先升后降,配合诸药涌泄水饮为主要,并非单纯的解表。 可能除了单纯太阳中风不能使用麻黄汤。 我想修正的是: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太阴水饮+表阴证(有汗无汗都可以使用) 读刘师的书后分析:此病属于阴证,病位在表(虚,寒)。三阴证中唯少阴中风表虚寒具备(身冷、汗出四肢难以屈伸)表-阳、里-阴阳-气、血-阴表阳-阳气,气可以化津液=卫,所以表虚就津液虚---桂枝汤解表养津液。阴证则寒,寒则加附子药证补下焦真阳。另三阴证中唯太阴外证(中风)肌表寒而饮不化,(要身重津液不达四肢要烦疼。)同理要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三焦定位于中下焦,中焦制约失司下焦真阳虚损阴寒阴寒水饮就要上冲故而就要(身痛重则嗝气)故而需要加白术药证(水中之土药)镇固水饮,加麻黄这个瞎子在众多下水降逆药与镇固水饮药(桂枝知母白术)他这个麻黄的作用就要趋温趋下而不是发汗。加防风药证(主大风,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六纲:少阴中风(虚寒)+太阴外证 五证:饮逆滞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 滕女,57岁。右胁下板滞不适感三个月。 久用"消炎药”“中成药”乏效; 问诊得知:心中烦闷,目花,咽干多饮,喜热饮,纳可,食硬物则心下不适;大便日一行,质略干。 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

仲景方

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去芍药。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加桂二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桂枝加黄耆汤:桂枝汤、加黄耆。 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加大黄。 瓜蒌桂枝汤:桂枝汤、加瓜蒌根。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 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大枣、甘草、饴糖。 黄耆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耆。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朮。 桂枝救逆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蜀漆。 桂枝去芍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杏仁、芍药、甘草。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杏仁、芍药、甘草。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麻黄、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石膏。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黄耆芍桂苦酒汤:黄耆、芍药、桂枝、苦酒。 麻黄汤: 甘草麻黄汤:麻黄、甘草。 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加朮汤:麻黄汤、加白朮。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文蛤汤:麻黄、文蛤、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半夏、芍药、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加石膏。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石膏、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半夏、紫苑、款冬花、生姜、细辛、五味子、大枣。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 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 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红参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 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 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 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

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 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 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 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 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 升麻鳖甲汤——(升鳖归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

余国俊经验集锦

余国俊经验集锦 余国俊—江尔逊—陈鼎三方证对应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胡希恕“汤证辩证”,又称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江尔逊老强调,临床证候只 )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即可信手拈来,不必受脏腑、病因、八纲辩证方法的拘束。有一些疑难重证,仲景书中不仅有精辟论述,而且从汤证辩证角度出示了高效方。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抓住特征法者,只要证候特征与张仲景之描述相符,便可信手拈来,可以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辩证方法限制。抓住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证候,因为那些“特征性证候”集中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而形成了特定的“证” ,换言之,仲景已将“证”辨析得准确无误,医者遵之而遣选对应的经方即可。风痱(脊髓炎):续命汤、侯氏黑散顽固性头痛:吴茱萸汤内耳眩晕病: 靖眩汤肺痿痰热壅肺伤津危象: 豁痰丸风寒咳嗽:金沸草散(止嗽散亦是常用方。(施今墨经验方:白前,前胡,紫菀,苏 ) )子,桔梗,枇杷叶,杏仁。表里寒热燥湿所致咳嗽皆可加减用之。吾亲验之。(九芝堂之通宣理肺丸为杏苏散加麻黄,黄芩二味,外感寒燥及痰湿内困所致咳嗽皆可用之。 )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轻症:香附旋覆花汤胃脘虚痛(0 十二指肠溃疡):归脾汤崩漏虚证:当归补血汤小儿盗汗:资生汤小儿久泻伤脾阴:滋阴清燥汤高效方治疗疑难病证,应力求在辩证、立法准确无误的前提下遣选高效方药。如尚未掌握高效方药,则要依次确立首选方、次选方、再次选方? 郧案昂蠹蹋 ?罴蚜菩А?肝胃气滞这一病机可内寓于许多疾病当中,四逆散是疏肝和胃的高效方。风痱以突然四肢瘫痪为特征(或偏瘫或全瘫) ,而身无疼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此有别于脑血管、癔病、风湿、类风湿引起的身体瘫痪。续命汤、侯氏黑散是治疗风痱(脊髓炎)的高效方,采用汤证辩证,不作加减。风痱初起,可径用续命汤,大多奏效迅速。如病期较久,或本方奏效缓慢者,亦可用侯氏黑散缓图之。用续命

中国中医治疗

1.中国中医治疗 中医对脑瘤的治疗,在古医藉中尚无专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有零星报道,对脑膜瘤、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有一定效果,治则分为二类,一类主用化痰祛瘀软坚消症之法,针对脑瘤之病理,一类主用益气滋阴扶正之法,照顾病人的正气,兼用对症治疗的药物。目前主要使用于下列3种情况:一是作为手术、放疗、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主要是恢复病人元气,减少和防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二是为不宜进行手术治疗者,由于脑瘤进展延时已久,待明确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或垂体腺瘤有一定手术难度,中药作为主帅予以诊治;三是对症处理,针对病人的主要症状选方遭药,从而缓解症状。 (1)药物治疗 1)痰湿内阻证。 主证:头痛昏晕,呕吐痰涎,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痰多胸闷,舌强语蹇,或兼半身不遂,甚则神昏癫狂,舌苔黄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化湿祛痰,软坚散结。 方药:昆藻二陈汤[《新中医》1989;(5):40],昆布、海藻各18g,法半夏、茯苓、陈皮、夏枯草、天葵、括蒌仁各10g,砂仁、甘草各6g。 化痰息风基本方[《中医杂志》1988;(1):26]:半夏、南星、夏枯草、石菖蒲、僵蚕、生牡蛎、地龙、蜈蚣、猪茯苓、蟾酥、地鳖虫、天龙。 头痛剧烈加川芎、全蝎粉;视物模糊加枸杞、菊花、决明子、青葙子;咳痰不爽加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猫爪草;偏瘫加黄芪、赤芍、当归;畏寒肢冷加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吴茱萸;阳痿不举加菟丝子、仙灵脾、仙茅;月经闭结加当归、川芎、王不留行、穿山甲;夜寐不安加朱灯芯、远志、朱砂;恶心呕吐加木香、竹茹、陈皮、九香虫、旋复花;阴虚潮热加北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生地;脘闷纳呆加陈皮、焦楂曲、薏苡仁、鸡内金;形赢体虚加黄芪、太子参、当归、生地、麦冬。 分析: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诚如朱丹溪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再纳昆布、海藻二味化痰散结、消瘤除病之剂,陡增其化痰祛湿之功。从药理研究,昆布、海藻能使病态的组织崩溃和溶解,故用治脑瘤奏效。处方之中以半夏、南星燥湿化痰散结为君药,兼治头痛、眩晕,再伍以石菖蒲开窍辟浊,生牡蛎潜镇散结,均主治巅顶之患,再加上虫类搜剔之药,以扫颅内之秽浊痰结兼以熄风解痉。全方从风、热、痰、瘀诸方全面顾及脑瘤的诸多症状,且又随症加味,以解其未尽之职,故治脑瘤取效,据文献报道胶质瘤5年生存率达91.7%。 2)痰瘀交阻证。 主证:头痛昏胀,眩晕目胀,视觉障碍,步态不稳,呕吐痰涎,肢体麻木,或见瘫痪,言语蹇塞,或见失语,神识欠清,舌苔薄腻,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暴露,脉弦细或弦滑。 方药:通络散结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3):31],全蝎、蜈蚣、丹参、川芎、僵蚕、地龙、半夏、钩藤、白术、天麻、天葵子、夏枯草、贝母、女贞子、枸杞子、云雾草、分心木等。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 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4月28日。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生育史:0-0-4-0。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卵巢功能不全。(3)子宫颈糜烂。(4)慢性盆腔炎。(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

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月经周期第三天性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8日方,加大腹皮15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3月30日。陈某,31岁,原有子宫肌瘤(9mm×10mm×10mm)、子宫腺肌瘤(子宫前壁肌层回声紊乱)、慢性盆腔炎(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病史,以往经常出现经期过长、经后阴道出血、赤带或带下如水的现象,每月投用多种清湿热止血、健脾益肾止血方剂,均难以奏效。10月份月经18天净,11月份月经17天净,1月份月经34天净。平时有小腹疼痛,经前乳胀,经行腹痛等症状。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经量过多,有少量血块,伴痛经,经量今减,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0g 茯苓12g 生姜4片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苏子6g 远志10g 菖蒲5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月经7天净,带下较多,色微黄,舌脉如上。再予对证治疗。 3.经期过长与医案4重复,删除! 初诊:2006年3月29日。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经期过长1年多,于2004年11月1日就诊。就诊时阴道出血已经3个多月未止,服用炔诺酮片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至3月10日净;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4月29日来潮,又因出血不止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5月24日方净。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

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卒[1]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痰饮:30)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释: [1]卒:通猝,即突然;卒,亦作新病。 【功效配伍】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蠲饮,降逆止呕。本方即小半夏汤加茯苓组成。方中半夏和胃降逆;生姜辛散饮邪;茯苓淡渗利水降逆,引领水饮下行,从小便而解。诸药合用,降逆利饮功能见长。 上三味,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胃寒饮逆证。 症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头眩,心悸。 本证卒呕吐,心下痞满,为饮停于胃,上逆于膈间,胃膈之气俱逆;头眩,为浊阴上蒙清窍;心悸,为水饮上凌于心。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蠲饮,降逆止呕。 【原文】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1],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痰饮:41)注释: [1]饮家:指水饮久停。家,即久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饮家呕吐。饮家先渴后呕,是久有水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失常,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渴而饮水过多,脾不及运化,水饮更盛,胃失和降,饮邪上逆,故继见呕吐。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蠲利水饮。 【用方思路】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呕强于小半夏汤,加茯苓即增强降饮、利饮、引饮下行的作用。 【医案举例】王子德医案:格桑某,女,30岁,牧民。患者饮食生冷诱发胃脘痛。1973年9月12日来诊。症见:胃脘痛,打呃,吐

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食欲减退,吞酸嗳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此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处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 二诊:服药4剂后,诸症全部消失而愈。为巩固疗效,继服2剂,病情稳定,追访5年未复发。[王子德.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运用探讨.四川中医,1983,(2):25.]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秦伯未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8。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9。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对照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20。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1.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裔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2.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赶走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4.升麻鳖甲汤———(升鳖回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泄作用。 25。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6。木防已汤——(木防已石膏桂枝人参)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7.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旬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8.甘草干姜汤—--4。2温养肺胃法。〈<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因而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嘱渴。〉〉 29.甘草附子汤---(草6附2枚术6桂12)---祛风除湿,和营实卫,有敛散互相作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30。甘草麻黄汤—--(草2麻4)——仲景治皮水,表虚的用防已茯苓汤,表实有热的用越婢加术汤,表寒有湿的用麻黄加术汤,表实无热的用此方,目标在于发汗除湿。 31。甘草泻心汤--—湿热恋胃,胃气羸弱的,用此辛苦甘缓合剂,并不限于狐惑病. 32。甘麦大枣汤-—-9.30。10养胃润燥,不曾刺激性,最实用于羸弱敏感的病人。 33。半夏麻黄丸———仲景治心慌,切实治水饮内停,比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心下痞能力为强,也许彼有呕吐,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吴茱萸汤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为: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主治胃中虚寒,干呕,胸满,厥阴头痛者。临床上可用其治疗偏头痛,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道疾病。现代药理学实验也证实其具有抗偏头痛、抗消化性溃疡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关键词:吴茱萸汤;头痛;研究进展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吴茱萸汤为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近况如下。 1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1.1 治疗头痛治疗偏头痛是吴茱萸汤的主要用途之一。 有学者[1]使用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以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对照;4w为1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头痛 发作次数、平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有学者[2]在吴茱萸汤基础上加入川芎,白芷,白僵蚕治疗偏头痛,结果显示总有效率88.2%。有学者[3]运用中药加味吴茱萸汤配合 中成药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水煎服,1剂/d,天舒胶囊4粒/次, 3次/d, 10d为1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 91.67%。

有学者[4]发现运用吴茱萸汤治疗厥阴经头痛,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养血清脑颗粒。有学者[5]应用吴茱萸汤合四物汤加全蝎治疗女性偏头痛,以西比灵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93.02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说明治疗组药物的疗效更确切。 1.2神经系统疾病运用吴茱萸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在100例患者参与的临床研究中[6],有效率为87%。以泽泻汤、吴茱萸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方,根据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及肾精不足之证型的不同进行辨证加味,并配合1~3d的支持疗法,共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0例。结果总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5.0%[7]。 1.3治疗呕吐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引起的呕吐[8],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汤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胃复安、地塞米松对照组,吴茱萸汤对肝胃虚寒证型晚期胃癌呕吐疗效显著。吴茱萸汤也可用于防治顺铂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9],该临床研究证实应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顺铂化疗引起的迟性呕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4治疗消化道疾病吴茱萸汤或加味吴茱萸汤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医圣张仲景三味药的小方47个,个个经典

医圣张仲景三味药的小方47个,个个经典 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9克,生姜9克,枳实5枚。 加水600毫升,煎到300,分三次温服。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6克。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甘草3克,炮附子9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3克,赤小豆3克,香豉9克。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毫升,加芒硝溶化后,顿服。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6、【...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6、【... 【方药】附子一枚(炮)(9克) 半夏半升(9克) 甘草一两(3克).大枣十枚(3枚)粳米半升(15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 【解说】附子粳米汤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之肠鸣腹痛之证。脾胃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改走肠中,则见肠鸣;寒滞气机,则腹痛。《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若寒气上逆犯胃,则呕吐,《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即为此义。总为阳虚寒盛,饮阻气逆之证,故治用附子粳米汤以温阳散寒,降气化饮。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半夏降逆化饮,甘草、大枣、粳米以补益脾胃。若寒甚者,加蜀椒、干姜效佳。 【运用】 一、腹痛呕吐 赵守真医案:彭君德初夜半来谓:“家母晚餐后腹内痛,呕吐不止。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请处方治。”吾思年老腹痛而呕,多属虚寒所致,处以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后腹痛呕吐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恳速往。同去其家,见伊母呻吟床第,辗转不宁,呕吐时作,痰涎遍地,唇白面惨,四肢微厥,神疲懒言,舌质白胖,按脉沉而紧。伊谓:“腹中雷鸣剧痛,胸膈逆满,呕吐不止尿清长”。凭证而论,则为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胃中停水,逆而作呕,阴盛阳衰之候。《金匮》叙列证治更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尤在泾对此亦有精辟之论述:“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补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其阐明病理,译释方药,更令人

李可临床方剂学

李可临床方剂学 一、太阳 1、颈椎病增生——桂枝葛根止痉散 2、颈椎病——葛根双五止痉散〔肾五味、补阳还五〕 3、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瓜丹桂枝苇茎汤〔瓜蒌三方合丹参饮、苇茎汤〕 4、白癜风——乌蛇荣皮汤 5、太阳无汗症——麻黄五虎汤〔彭子益五虎:姜枣葱黑豆核桃〕 6、糖尿病肾病——麻辛参梅炙草汤 7、皮肤划痕症——麻辛红参脱敏汤〔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 8、偏头痛——麻附细辛芎芷汤 9、鼻炎——麻辛参肾通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苍耳子散〕 10、自汗症——桂枝附子肾石汤〔太阳虚化,肾四,三石〕 11、咳嗽〔痰气交阻〕——姜夏细味小夏汤(小青龙减味,减麻桂芍,加小半夏汤,生姜半 夏汤) 12、咳嗽〔喘痼疾〕——小青龙虚化汤(加参附、款冬紫苑白果) 13、湿疹——连败鲜苦三妙散(连翘败毒合三妙,加苦参白鲜皮土茯苓) 二、阳明 1、妊娠恶阻——止呕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旋复代赭石汤) 2、胃溃疡出血——双呕汤〔吴茱萸汤合止呕汤〕 3、风湿热痹——苍术白虎汤〔四妙合白虎汤,加赤豆山药豨签草追风散止痉散〕 4、烂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攻毒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合透脓散,加薏仁〕, 透脓芙薏清肠饮〔透脓散,四妙勇安汤,芙蓉薏仁〕 5、疫毒痢——辟秽解毒汤〔重银花大黄白头翁黄连,配薷菖佩藿扁豆大力子芍甘,佐肉桂〕 6、秋季结膜炎——银翘犀军普济饮(普济消毒加银花连翘大黄犀四味) 7、肺脓肿——双脓攻四苇茎汤〔黄芪托透,透脓散,银翘硝黄攻四,苇茎汤〕 8、中风闭证〔脑出血〕——大续虎承开窍汤〔大续命,白虎,承气,安宫丸,麝菖开窍〕 9、阳明不降〔上不入下不通〕——止呕泻心黄木汤〔止呕汤,半夏泻心汤,加大黄木香〕 10、小儿流脑——麻杏犀角虎承汤〔麻杏石甘汤,白虎,调胃承气,犀四味〕 11、肺结核大咳血〔降逆化瘀〕——旋复代赭枇杷汤〔加三七〕 12、胃结石——保和金灵黄木汤(保和丸合参灵散,重内金莱菔子,加大黄枳实) 13、疳积症——疳积固本散〔鹿茸紫河车红参三七麦谷内金蛋壳〕 三、少阳 1、肾炎感冒——改良小柴胡汤〔柴芩夏姜〕 2、少阳头痛——柴胡细辛芎芷汤 3、少阳夹湿——柴芪葛人三仁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黄芪葛根〕 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银翘蚤牛三妙汤〔抑肝消毒散之银翘柴栀合三妙加白芷蚤休〕 5、急性胰腺炎——攻毒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合攻毒承气汤〕 6、急性胆道疾病、恶性淋巴瘤——柴胡黄芩黄木汤 7、胆石合并胆囊炎——大柴金灵黄木汤〔大柴胡汤,加三金、参灵、木香〕 8、胸痛胸腔积液——大柴瓜薤丹参饮(大柴胡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 四、太阴

经方医案系列+嗜睡的经方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小儿夜啼+大剂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痛+苓桂枣甘汤

经方医案系列+嗜睡的经方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小儿夜啼+大剂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痛+苓桂枣甘汤 经方医案系列 转载自神奇平衡力 脑梗塞后遗症、侯氏黑散 例1:某男,72岁,2001年8月就诊。脑梗塞后语言謇塞8个月。头颅CT诊断为左侧脑梗塞,输静滴尼莫通、胞二磷胆碱等药无改善。现口词不清,体胖目花,口苦背冷,舌淡胖苔薄微黄,脉弦滑而数,处方:黑散原方:白菊花400g、防风100g、白术100g、桔梗80g、黄芩50g、当归30g、川芎30g、皂矾30g、桂枝30g、牡蛎30g、干姜30g、人参30g、细辛30g、茯苓30g。共研粉备用。因不能饮酒,改开水冲服,连渣服用,始服5g,渐增至10g,早晚各服一次,1付语謇好转,2付痊愈。意外疗效:目花消失。这实在出乎意料,原以为老人眼花无法治疗。恐与黑散中以菊花为君配伍驱风养血药有关。 例2:某女,62岁,2001年10月就诊。脑梗塞后耳鸣2年。头颅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长期口服六味地黄丸、地巴唑、西比灵,静滴尼莫通、胞二磷胆碱、丹参注射液等药皆无好转。现耳鸣如潮,日夜不休,听话常受干扰,性急易怒,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黑散原方,剂量同上。1付耳鸣明显好转,后因到外地探亲停药。 按:《金匮要略》候氏黑散,原方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中风之来,多因年老体虚、肝脾肾亏损、风火痰瘀阻塞脑络所致。两例均用原方治疗获效。方中重用菊花为君养肝清肝、平肝潜阳,防风牡蛎黄芩为臣以清肝热息肝风,余为佐使药,其中,桂枝茯苓细辛皂矾桔梗化痰除湿,细辛配合当归川芎养血通络,痰瘀得除,可复经隧雍塞之路,人参白术干姜温补脾肾,合菊花而补养肝脾肾,肝脾肾得补,可绝上盛下虚之忧;头居高位为清阳之府,桔梗载药上行以助药力上达脑府。 全方清肝养肝、养血祛风、化痰通络、培补脾肾,对中风之病能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精讲三呕血证治(2) 刚才,我们在一起讨论了一下,关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热利兼干呕的情况。 下面,我再来讲,属于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证,第10条,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又是一个,属于复习《伤寒论》的方子,第10条讲到了: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一类) 这个方证就是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呢,又有心下痞,要治呕吐证,结果他(仲景)用的是,治在中焦的半夏泻心汤,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心下痞,不去治上,也不去治下,而从中焦治起,是用半夏泻心汤,因为我在前面,已经给大家分析了“辛开苦泻”,“辛开苦降”这样的组合,具有斡旋中焦的作用,所以,对心下痞症,用半夏泻心汤,仍然是黄芩、黄连,配干姜、半夏的“辛开苦降法”,治其呕吐,所以,半夏和干姜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我合起来说,这是两个药对,辛开苦泻,辛开苦降嘛,对中焦有一个解决气机升降的问题,因此,治呕有效,关于人参、甘草、大枣,在这里面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因为方中有干姜了,所以,姜枣是干姜配大枣,另外,又有甘草和人参,请大家注意,“方后注”里面,它写的是“煮取六升”,一斗煮取六升以后,去滓再煮取三升,你想,一斗是十升,煎煮六升,然后,再去滓,再煎取三升,这时间有多长啊?实际上告诉你,有点浓煎的意思,让它药量少,对于呕吐的病人,他才能够少饮、频服,达到止呕的作用,这是很有意义的,尽管他(仲景)没有明说,你可以体会出来,这水得什么时候才能㸆下去啊?所以,是把这个方浓煎以后,使其药量很少,少量频饮,才能喝进去,这是半夏泻心汤。 如果说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上,我觉得,一定按照原文说的,真是这样的特征,1.凡呕吐,又肠鸣,又下利者,即“呕而肠鸣”;或者呕又兼下利,伴有心下痞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一定是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 2022-1-25 22:48转载自铁扫把草药店 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眩的本义是:眼花,看不清、视物不清、昏暗发黑为主要表现;晕的本义是:日月气也(说文解字)原指:日月周围的光圈、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在生理医学上是指:头发眩晕,头脑不清醒,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不能站立,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我们先了解产生“眩晕”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眩晕就是气血虚弱,这是片面的!气血虚眩晕在现代比较少见,因为现代生活物质条件好了,很少有气血虚的,除非脾胃功能长期特别差的能见到,但都很少见,大部分眩晕都是水饮造成的,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眩晕的原因,眩晕与水饮息息相关,所谓水饮就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体内的水无法及时转化为气形成水饮之邪。尤在泾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晕眩,晕者昏冒而神不清,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所以头晕目眩及眼前发黑均为水饮之邪导致也。平时这些水饮之邪在体内非常“老实”,只有在我们大量消耗阳气时才会发作,什么情况下能大量消耗阳气?比如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长期熬夜、情绪不稳定、旅途中乘坐车、船时等等,均能引发水饮之邪导致头晕目眩。所以,这就不难解释有的人为什么运动后反而头晕现象频繁了。 ……………………………………………………………………………………………………………………… 伤寒杂病论中列出了眩晕的几种情况及治疗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情况:【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泽泻汤》证 眩晕伴有头重,不管是【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非常严重,泽泻汤主之,治法重在利水祛饮。这个是心下有支饮,也就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原创:半夏秋时昌平传统中医工作室 2018-11-25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曾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可见,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都是由于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而致。由于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种证候临床表现、辨别及治疗分别具体如下: 1、痰饮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胃肠积液。 病位:水饮停留胃肠。 特点:胃中有振水音,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痞满,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等。 解析: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治法:温脾化饮攻下逐饮 选方: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等 文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2、悬饮 本病为多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多见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癌性胸腔积液等。 病位:水流胁下。 特点: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咳唾引痛,胸廓饱满隆起等。

解析: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治法:逐饮为主,分证治之。 选方:柴枳半夏汤(邪犯胸肺)十枣汤、控涎丹(饮停胸胁)、香附旋复花汤(络气不和)、沙参麦冬汤(阴虚内热) 文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3、溢饮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病位:淫溢肢体。 特点:身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兼发热,无汗,苔白,脉弦紧。 解析:水饮流溢四肢体表,则身体重痛、浮肿。风寒束表,故恶寒、无汗。寒饮内伏,上逆迫肺,则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为表里俱寒之象。 治法:温肺化饮,发汗去邪。 选方: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 文献:《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4、支饮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渗出性心包炎。 病位:饮停胸肺。 特点:咳逆倚息,痰多白沫,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解析:饮邪上逆犯肺,肺气不降,故咳喘不能卧。津液遇寒而凝聚为饮,以致痰多白沫。饮邪恋肺因而久病不愈。饮为阴邪故受寒每易诱发。水饮泛溢则面浮肢肿。伏饮因新寒触发,故见外寒束表之候。饮邪迫肺,痰阻气壅喘剧,则目泣自出,身体动。舌苔白滑或白腻,

朱木通医案

朱木通医案 临床病例(1) 1、盲肠炎与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年龄性别:女,50岁,平素体弱,长年咳嗽 发病情形:二月前突发右脐旁疼痛,经诊断为慢性盲肠炎。经中医师医治,注射、针炙十余日,症状转剧。因平素体弱,不敢冒然开刀。全身消瘦而枯燥,贫血而呈瘀血色,所谓肌肤甲错者。 脉象及症候:脉沉而细,博动缓慢。腹软弱,腹皮菲薄,盲肠部虽隆肿但不太硬,按之略有鸣动之声。 用药:判定乃久寒所致,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又以瘀血为标加桃仁丹皮。 结果:服药二日后疼痛尽除,大便快通,继续服用一月,肿瘤尽消,痰咳亦癒。

备注: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为久寒之治剂。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2、慢性盲肠炎 年龄性别:男,24-25岁,体质营养普通 发病情形:某日突然右腹部疼痛,经医院诊断为盲肠炎,经多方医治仍无少差。 脉象及症候:脉细而微,盲肠部疝痛,头眩、体倦腰酸腹胀、四肢不温、大便溏。 用药: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结果:一帖见效,五剂全治 备注: 3、盲肠炎并发腹膜炎 年龄性别:男,22岁,身材瘦长,皮肤干燥瘀黑,看似痨病型。发

病时正值盛夏,患者虽日夜覆重衿,手足依然逆冷(形寒肢冷) 发病情形:新婚未久即患盲肠炎,经二三西医注射服药冷罨三管齐下凡十余日,不但无少瘥,反而并发腹膜炎,其家人又畏忌开刀手术。肿瘤由右腹部漫延至全下腹。 脉象及症候:脉细而迟弱,不发热但恶寒,舌赤滑,口内和,嗜热饮,大便软,尿多。 用药:除去冷罨法,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结果:一帖疼痛即止手足复温,连续一星期,盲肠炎尽癒,身体亦较病前为强。 备注: 4、急性盲肠炎 年龄性别:女,78岁,强健老农妇,年事虽高,体力尤强于子孙辈,平素无它病。 发病情形:某日突觉右腹部急痛,初尚隐忍冀差,翌日疼痛更烈,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