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玮顾_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多级聚合应用模式与技术

GIS创造价值

我们创新GIS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多级聚合应用模式与技术

李玮顾产品专家

1

20092009年年9月

地理信息共享模式的发展(从技术手段角度)

12

31.

面向文件的共享 2.面向数据库的共享 3.

面向服务的共享

2

主要内容

一.服务聚合的使用价值

二.服务聚合的应用模式

三.SuperMap产品的服务聚合能力

3

一、服务聚合的使用价值

4

场景

?某市某处地铁施工引发地面塌陷,……

如何决策?

5

信息孤岛/

信息烟囱呼唤地理信息共享

K

系统

Z

系统

Y 系统

X 6

系统

地理信息共享的困惑

异构GIS平台

之间如何共享?

之间如何共享

共享时如何保

护数据产权?

除共享数据外,

能否共享功能?

7

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从技术手段角度)

Web Web Web Web 1.0Web 2.0Web 3.0

8

Web 3.09个性化

9智能化

去哪儿旅

游…

9

场景(续)

?某市某处地铁施工引发地面塌陷,……

卫生医疗管道

消防电

建设

煤气

交通公安

聚合

市政……

一张图

10

场景(续)

?某市某处地铁施工引发地面塌陷,……

卫生医疗

搜索最近的医院

消防搜索附近的消防资源

跨部门领域交通搜索道路

的综合分析

电、煤气、水、管道

查找周边危险源

11

……

……

服务聚合的使用价值

?信息共享

聚合效应:1+1+……+1>N

?满足业务敏捷的需要

专业分工,各取所需

?实时性

信息是动态流动的

12

二、服务聚合的应用模式

13

四种应用模式

1.面向服务的跨部门地理信息聚合应用

2.基于公众电子地图数据的服务聚合应用

3.自底向上区域层级服务聚合应用

4.自顶向下区域层级服务聚合应用

14

2.1 面向服务的跨部门地理信息聚合应用

应用系统 A

部门服务共享平台(GIS 平台A)

A 部门数

B

SuperMap

服务聚合器

B 部门服务共享平台(GIS 平台B)

iServer

B 部门数据

本部门用户

Z 部门数据

服务共享平台(图片服务器)

Z 部门数据

15

应用场景

?公安追捕肇事司机,需要调度执法车围堵肇事车辆……

建设部门应用系统服务共享平台

市区图

服务聚合器交通部门SuperMap iServer

交通道路和交通监服务共享平台

控信号

本部门警车GPS 定位信

用户

城管部门服务共享平台

执勤人员信息

110号

和举报信息

16

服务聚合所提供的能力

A.地图图片与地图图片聚合显示

?将市区图与交通道路图叠加

B.地图之上叠合兴趣点(POI)显示

?在市区图上显示警报信号、可调度的资源市警度

17

演示

18

2.2 基于公众电子地图数据的服务聚合应用

SuperMap iServer

本单位业务地图

数据和分析服务

应用系统

服务聚合器

公众网站兴趣点信息SuperMap

iServer

用户

公众网站地图

19

应用场景

?城市旅游信息服务

SuperMap iServer SuperMap iServer 地址匹配服务

应用系统口碑网

SuperMap 服务聚合器

兴趣点信息(RSS)

iServer

用户

Google 底图

20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元数据标准(草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NFGIS)元数据标准草案(初稿)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提供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NFGIS)元数据的内容,包括NFGIS数据的标识、内容、质量、状况及其他有关特征。本标准可用于对NFGIS数据集的全面描述、数据集编目及信息交换网络服务。 2. 参考标准 ISO 15046-15地理信息--元数据(CD 2.0) FGDC 地理空间数据元数据内容标准(CSDGM)v.2.0 3. 术语 3.1 元数据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关于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性的信息。也可译为描述数据或诠释数据。 3.2 元数据元素(元数据Element) 元数据最基本的信息单元。 3.3 元数据实体(元数据Entity) 同类元数据元素的集合。 3.4 元数据子集(元数据Section) 相互关联的元数据实体和元素的集合。 3.5 信息交换网络(Clearinghouse) 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之间的分布式、电子连接的网络。 3.6 数据志(Lineage) 数据继承信息,包括获取或生产数据使用的原始资料说明、数据处理中的参数、步骤等情况及负责单位的有关信息等。 3.7 引用文献(Citation) 数据集引用或参考使用的资料、数据集、模型、文献等。 4. NFGIS 元数据层次结构和性质 4.1 元数据层次结构 本标准规定NFGIS元数据分为三层: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 元数据元素是元数据的最基本的信息单元,元数据实体是同类元数据元素的集合,元数据子

集是相互关联的元数据实体和元素的集合。在同一个子集中,实体可以有两类即简单实体和复合实体,简单实体只包含元素,复合实体既包含简单实体又包含元素,同时复合实体与简单实体及构成这两种实体的元素之间具有继承关系。 4.2 元数据性质 本标准定义三种性质的元数据子集、实体和元素: 必选(Mandatory)──元数据的核心内容,适用于各种被描述对象,是元数据文件必须包含的子集、实体或元素。 一定条件下必选(Conditional )──针对不同的被描述对象特征元数据文件所必须提供的子集、实体或元素。 可选(Optional)──该子集、实体或元素是可选的,由用户决定是否将其包含在元数据文件中。 5. NFGIS 元数据分级和特征 5.1 元数据分级 本标准规定元数据分为两级,即: 基本元数据──提供地理数据源基本文档所需要的最少的元数据元素集。它包括回答下列问题的元数据元素: "是否有特定主题的数据集('什么')?"、"是否有特定地区的数据集('何处')?"、"是否有特定时段的数据集('何时')?" 以及"订购或了解数据集更多情况的联系人('谁')? 完全元数据──提供完整的地理数据源(单独的数据集、数据集系列、各种地理要素)文档所需要的必选的和可选的元数据元素集。它完整地定义全部元数据,以便标识、评价、摘录、使用和管理地理信息。 5.2 元数据特征 本元数据标准定义了8种特征: 5.2.1 名称 赋给元数据实体或元素的标记。 5.2.2 标识码 计算机中使用的定义每个元数据实体和元素的唯一代码。代码结构为: xx xx xx 前两位为元数据子集,两位数字码 中间两位为元数据实体/独立元素,两位数字码 后两位为元数据实体包含的元素,两位数字码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X O[q19h\9G20d a=S1.hY f\r T^.qkJc>6;[q19h\9G2a= S1.h M.h*`;<@LADB JDIKFCDJL\9`U^70_Q V:G9h`U A a}|6Q p nC 9h\9`U6_Cp r L a=L h h V Array -S\Q}[/q T e v k_9h G2a =S1Q;y kM X O[<1q1q G2 x a.Q}`3X O>Jk_5_j6\ 9b8r tM s>1+NNX O[G20d h h zF Y X O[G2x^7V`\5^6W S1 +Qs0/]?G20d h h L X G i\ q<1q1>J r n^7M N+e Q zF TtV Q9O`3X O P}|^Q x j` q1G20d a=B z m3P R q>J Q :5|R q m M trz- q19h\9G20d7}|R6*y Kj r0d Q gq Th h L W h7[M y Z\O l jL M9h \9G2a=.h6>J Q[C49p m7c KC mI Q k_]xE6I{`}S1M }4Q[e v G2v b X N QJ Q.l>j0K O|f P M Y}Q>J X O[q19h\9G20d a=S1.hX g Z J Q>q t6a=.h j o S*y9h `U bS1`U Wt QP~.QP]E Q u5[e v M8M jnb_ /--.+2QX O[X T kw L6sq19h\9G20d`U^>J M/--3+wQ;[r T6q1* y a=9h\9G20d`U^*Y>qM3r a=S1^7M CQ3Z\E B Q r n m X O[Z. VLX O[GW*LX O l v T70-DZ q T e v6S13r>J a x q DZ[L9.h C D Qwd :5[g6I{CX q P1CX M X O[q1*y a=9h\9G2`U^^Q Y[?`U^L`3;w t`U^L q1<19t`U ^L9v`U^-q1G2t j`U^c qQ h h q1G2t j-44--DZ M l/.`U^Y X iq 19h\9G20d a=L S1V-Z\f Z M69h\9*y K JO M m C9h`Ul n.6j:Q f\6IC@89o l9h\9+z0_Q=W q1G2t j7q19h\9G20d6h h q g;a=M X O q19h\9G20d X G i\T k`U>J L0d h h L a=S1L r n Z\64mb oM J >J M g a=S16E{U z Q p nG c Rr>;7^.A=@,A:@6S1Q k_^.6F~X G D]Q [/e v[QP g;}:[?b R l t j7`U V-9h S1Q*E a c,>[2S13r M q19h\9G20d a=S1E{U b L*..A83r X G}@Q d A>J~0Q V_C p6W \K q C56Z\K Q y V_1g7+j n R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2020)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20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 为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我部制定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0年12月31日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为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地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相关单位从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据更新、运行维护、应用推广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国家级节点、省级(兵团)节点、市县级节点组成。 国家级节点是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枢纽,汇聚、整合全国各类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并为地方节点提供统一的基础底图、应用程序接口、目录发布、用户管理等功能与服务。 省级(兵团)节点、市县级节点汇聚、整合本地区各类地理信息公共产品,逐级向上融合共享,并集成国家级节点提供的相关功能与服务。 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工作坚持全国统筹、分级负责、共建共享、协同服务、安全可控的原则。 五、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承担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级节点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应用推广,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更新维护。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负责国家级节点卫星影像资源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级节点海洋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更新维护。 县级以上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本级节点的建设、数据更新、运行维护和应用推广。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国标代码用户代码要素名称几何类型层 110000 1100000 测量控制点 110102 1101021 三角点点conpt 110202 1102021 水准点点conpt 110302 1103021 卫星定位等级点点conpt 110401 1104011 重力点点conpt 110402 1104021 独立天文点点conpt 110900 1109001 测量控制点注记点anolk 120000 1200000 数学基础 120100 1201002 内图廓线线netln 120200 1202002 坐标网线线netln 200000 2000000 水系 2100002100000 河流 210101 2101012 单线地面河流线hydnt 210101 2101013 双线地面河流面hydnt 210103 2101031 地下河段出入口有向点hydlk 210104 2101042 单线消失河段线hydnt 210104 2101043 双线消失河段面hydnt 210200 2102002 单线时令河线hydnt 210200 2102003 双线时令河面hydnt 210301 2103012 单线河道干河线hydnt 210301 2103013 双线河道干河面hydnt 210302 2103023 漫流干河面hydnt 219000 2190001 河流注记点annlk 220000 2200000 沟渠 220100 2201003 运河面hydnt 220201 2202012 单线地面干渠线hydnt 220201 2202013 双线地面干渠面hydnt 220202 2202022 单线高于地面干渠线hydnt 220202 2202023 双线高于地面干渠面hydnt 220301 2203012 地面支渠线hydnt 220302 2203022 高于地面支渠线hydnt 220400 2204002 坎儿井线hydnt 220500 2205001 渠首口有向点hydlk 220500 2205002 渠首线hydlk 220600 2206001 不依比例尺输水渡槽有向点hydlk 220600 2206002 依比例尺输水渡槽线hydlk 220700 2207002 输水隧道线hydlk

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及应用服务研究

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及应用服务研究 发表时间:2020-02-28T15:24:55.9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1期作者:蒲妍婷 [导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将各种数据进行融会贯通,可以迅速、科学的被查找,利用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不可忽视的探索问题 新疆天拓空间信息测绘有限公司 84100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将各种数据进行融会贯通,可以迅速、科学的被查找,利用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不可忽视的探索问题,而地理信息数据库则是为提供各种地理信息而形成的基础数据库,这种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促进地理信息测量的准确性和各种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及其应用服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这种数据库建设的作用发挥,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应用服务技术 引言: 机械化、信息化已经是信息化时代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很多国家开始不断的重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我国亦是如此,如何进行信息化数据库,让各行业的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提升?目前,在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很多相关的新型产品不断被应用其中,提升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逐步完善,例如,地图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等,它们承载了社会建设、土地规划、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的重要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交通建设、水电建设、教育建设都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而这些创举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的支持,因此这就是地理数据库产品的存在价值。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发展 地理信息库建设是全球化趋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这一工程来服务自身发展,但是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更为先进,因此他们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步伐也相对领先,而我国的数字化地理数据库问世基本可以追溯到1994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我国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已基本成型,覆盖面日益广泛,例如,地图信息库、地理信息分项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也日益提升,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已经被逐渐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精神生活充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土地建设相关工程的辅助作用也是日益提升。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也在尝试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库带来的便利。此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未来,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的应用范围和自身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需求和应用要点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积极作用已经毋庸置疑,但是想要其发挥进一步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而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研究建设过程中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下面就对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需求和应用特点进行分析。 (一)地形要素的动态变增技术需求 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难度,因此需要不断的挖掘先进的技术来促使这一工程的建设,其中地理要素的动态变增技术就十分关键,所谓地形要素的动态变增技术是针对不同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进行相关数据库信息的采集和增量设置,从而用数据的新增、删除和变更来记录这种地形区域的变化,最终实现实时更新、数据可视化的效果,进一步促使地理信息数据集的建设与完善。 (二)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应用要点 地理信息数据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法则,按照时间、空间等参照记性数字化表示,通过各种数据的记录来反映不同的地理信息,例如,地理目标的定位、面积、长度等,实现某个区域的科学、准确可视性。让现实世界的各种地理标志进行数据化、比例缩小化等。地理信息数据库则是这些海量信息的综合平台,实现最大范围的某些地理信息的查询、利用,最终促使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的形成和应用。 (三)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地图数据库的存储是能够在不影响数据基础结构的前提之下,将主要包括线划地图的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正影像数据库以及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设,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添加必要的制图数据,并且灵活地运用数据的支持实现高效地地图数据库的制图与更新。数据库的设计越是精准,涵盖的范围越是广泛,越能发挥它最初的设计的价值。现实中很多经济发展都需要依赖一定的地理信息数据,因此,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一定要精准、科学,既能够最大范围的囊括各种地理信息还能够快速的被查询、应用才是未来发展必然要满足的条件。 三、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应用服务 2017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含2万4千多幅图,具有9大类地理要素、34个数据层、1.8亿个要素对象。相比2016版,新的数据库对全国的1亿8千多万个地理要素进行了变化核查,实测了1千多万个地理要素。这是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成果体现,通过此信息数据库,人们可以迅速的捕捉关于居民、境界、植被、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最终目的还是服务社会发展,因此它的应用服务特点和范围决定了它价值的发挥程度。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的应用促使了各种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工程建设、水利调查、地理灾害预防等方面更是离不开地理信息,因此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应用是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的。 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可以有效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潜力,因此对于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也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监管制度,确保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产品研发,并且这个过程中的数据保密性也是必然不能忽视的。一个严密、科学的产品才能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最终形成,对于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亦是如此。 此外,地理信息数据库产品数量比较大,而且分类也十分复杂,因此为了发挥其价值应当对需求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其需求和应用研发更适合的产品,按照需求来研发各种终端产品,最终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扩大自身的发展前景。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的应用服务范围将会更广,应用价值也会更高,不论是地图数据建设还是各种地理信息的获取都将依靠这种庞大的数据库建

成都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 课程作业 作业题目:成都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指导教师: 小组名单: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目录 目录 1 网站概要设计 (1) 1.1 系统体系结构 (1) 1.2 系统实现软件与技术 (1) 2 网站详细设计 (3) 2.1 数据处理与发布 (3) 2.2 地图服务制作 (5) 2.3 地图加载显示与基本操作 (6) 2.4 查询流程设计 (8) 2.5 工程发布 (10) 3 网站显示功能展示 (11) 3.1 打印 (11) 3.2 清空: (12) 3.3 标注: (12) 3.4 漫游: (13) 3.5 测距: (13) 3.6 图层: (14) 4 网站查询功能展示 (19) 4.1 关键字查询 (19) 4.2 拉框查询 (20) 4.3 多边形查询 (22) 4.4 缓冲区查询 (23) 5 项目过程管理 (25) 5.1 项目进程 (25) 5.2 系统性能评估 (25) 5.3 任务分工: (25) 5.4 工作总结: (26) 5.5 小组情况: (26)

1网站概要设计 1.1 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作业要求,本系统选择B/S模式,采用MVC结构,系统功能全部在服务器端实现。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 PostgreSQL+PostGIS Tomcat Geoserver 图1-1 系统结构图 MVC结构实现了WEB系统的职能分工,Model层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采用JavaBean技术实现;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采用JSP技术实现;Controller 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采用Servlet技术实现。 1.2 系统实现软件与技术 本系统采用JavaEE开发,选用如下软件与技术来完成了系统的开发: ?JDK(版本jdk1.6.0_20):JDK 是整个Java的核心,包括了Java运行环境,Java工具和Java基础的类库,在软件安装完毕之后,需要进行环境变量的配置,建立JAVA_HOME、CLASSPATH,并且在Path中加入JDK的库。在“我的电脑”点右键,选择“属性”,“高级”选项卡,点击“环境变量”,点击“新建”,输入JAVA_HOME及其安装目录。相同的方法建立CLASSPATH,修改Path。 ?TOMCAT(版本apache-tomcat-6.0.26):本系统所采用的Tomcat是插件版的,它作为本系统的WEB服务器。将压缩包解压到拟选目录(eclipse下的plugins 文件夹中)下面,只需重启eclipse,即可在eclipse的窗口看见小猫的图案,就表示安装成功,可以正常使用。 ?PostgreSQL:PostgreSQ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数据库,它也支持商业产品的各种特性,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自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当然在本次开发中我们安装好PostgreSQL后必须进行他的空间数据扩展,也就是安装PostGIS。 ?POSTGIS(版本PostgreSQL 8.3和postgresql-8.3-postgis ):PostGIS利用PostgreSQL的扩展性能,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空间数据库解决方案。PL/PgSQL是PostgreSQL程序上的SQL语言。PostGIS利用该特性添加了空间能力,该方式与在Java Classpath中添加一个JAR包不同——PostGIS与PostgreSQ联系紧密,且它的安装和配置一次性就可以设置完成。在本系统PostGIS中安装完成后,需要手动升级:在PostGIS客户端pgAdminIII打开pgAdminIII查询窗口,导入postgis 安装目录中的lwpostgis.sql和spatial_ref_sys.sql。 ?GEOSERVER(版本geoserver1.7):GeoServer 是基于Java Servlet的一个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发表时间:2018-04-03T14:58:41.5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吴茜邹春梅 [导读]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不仅在灾害与应急中有所应用,在生命健康与卫生管理中也多次出现。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四川成都 61021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不仅在灾害与应急中有所应用,在生命健康与卫生管理中也多次出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也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并渗透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对于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基于此,有必要对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开研究。 一、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地球与宇宙 在地理信息系统出现的最初阶段,主要在测绘与地理科学中应用,其关注重点是人们生活与工作地表空间,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信息资源的支持。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开始的测绘与地理科学扩大到现在的环境科学等领域,随着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增强了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还强化了制图效果。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例,它的应用使得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如很多癌症的出现则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环境受到污染以后,人们的生活环境便发生变化,很多原本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被污染物扼杀,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内部就会生病,再加上得不到及时治疗便会转化为癌症。同样,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上也应用了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犯罪分析中的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大致分析出犯罪环境特征,并获得有价值的犯罪时空线索,进而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良好意见。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已经从地球表面扩大到宇宙,如对于月球的研究就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不仅了解了月球表面所分布的岩石数据,还能够推理出月球的演化情况,这些信息的获得对人类探知月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从宏观空间到微观空间 现代GIS所应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空间,基本上服从于牛顿力学规律。但作为一门空间科学,或一种空间思维体系,现代GIS同样可以推广应用到小尺度、甚至是微型空间,如人体空间、体育竞技场空间。当前,地理信息系统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使得面向人体管理、生命微循环等现象与问题可以利用GIS来描述、分析和模拟。由此,人体地理信息系统(Human GIS)应该成为发展方向。人体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坐标系是由一个主坐标系和若干局部坐标系构成的综合坐标系。在此三维坐标体系下,以人体解剖理论为指导,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将人体分解为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机体,每一个功能机体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部分,从而可以构建一个数字人体;以东方人体经络理论和西方人体微循环理论为指导,构建各功能机体的有机联系,从而建立人体循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日常体检和医疗检查的各种资料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健康数据系统,为身体健康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提供较为系统的科学数据支撑。建立每一个人的人体GIS系统,将是一项巨大而长远的任务。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竞技场空间是一个在有限时空范畴内人与人高度交互的空间,可以将GIS的空间观点用于描述和模拟这些竞技运动,发展体育竞技GIS系统(Sports GIS),服务于体育训练和体育游戏活动。 三、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室内与室外 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各种各样的网络技术出现在人们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形缩小。通过研究发现,在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下,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在不断扩大。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应保证将人们每天80%的室内空间作为主要关注点,尤其是在室内空间表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即将出现问题的关注,以便做好详细且周到的分析,在实际建设中还要注意与室内小巧物品管理机制的联系,并借助该机制顺利与室外相连接。对于室内地理信息系统来说,已经成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发展方向,只要在必要技术的作用下,基本可以实现全面连接,且实现精密管理。不仅如此,随着室内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可以将管理空间向水下与地下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升现代社会安全系数,还能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让人们更好的享受生活。如为实现安全设计,强化安全保障,商场经常会将每个房间都作为一个管理点,这时就需要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弥补当下不足,同时也能为做好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这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方式。 四、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小数据与大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处理与分析相结合的学科。现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成为现代科学主要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加大了对大数据的关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既遇到了机遇也遇到了挑战。通过研究发现,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大数据空间解析,它所关注的是数据中所包含的显性与隐性知识,意在借助多元空间实现表达,并在大数据空间化的作用下完成重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空间映射,还能很好的完成数据分析。要了解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小数据与大数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理论分析角度讲,其主要关注点在于分析物理空间与人类空间之间的关系,注重多元空间的表达与规划,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代,多元化大数据不断出现,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大数据空间协同表达,尤其是可靠性评价逐渐增多。第二,从大数据空间统计分析角度讲,做好大数据区域总量估算采样,实现样本评价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加大对样本规模与质量的关注。如在随机分布与正态分布中,离不开理论推导的应用,在这一内容中经常需要将带有瑕疵的样本应用其中,用于计算均值、方差等,这时就需要对瑕疵样本中的样本量等进行研究,并在以模拟数据为主的内容上构建合适的模型,再在实际时空要素的作用下实现地理数据分布实验。第三,从时空地理数据分析角度讲,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大数据时空关联,强化陆地表层曲面模型建设。对于多元空间体系来说,正确识别其中的关键因子,需要得到地理系统认识体系的支持,在该体系的作用下可以将大数据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空间平稳,另一部分为空间非平稳,同时,区域参量空间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第四,从网络数据分析角度讲,发展大数据的异构在时空轨迹上主要有表达模型与距离测度两种,其中前者可以离散时空轨迹等。总的来说,在研究测度并不相同的情况下,轨迹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出现差异,这时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模型,并利用人流等进行时空轨迹分析与检验。第五。从大数据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

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 应用实践 凯军田鹏桂红付哲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主任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副主任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副部长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部长 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部门副部长 摘要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化基础软设施。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行政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满足“数字”、“数字奥运”建设的要求,市开展了“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相关的理论、关键技术、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和创新。通过近10年的建设,市初步建成了适合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本文结合“数字”、“数字奥运”建设成果,对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工作进行了系统、概要地总结。 关键词: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1.建设背景 1999年11月29日,时任市市长淇正式提出“数字”的概念及其实施计划。2002年,首都“十五”信息化规划重点工程“市信息资源网中心工程”和“市空间信息工程”开始组织实施。 本平台的建设是在数字地球、数字、空间信息工程的背景下开始规划建设的,并伴随着数字的推进而逐步完善。自2002年开始,市先后组织开发了“市综合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市地址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和“市政务信息图层共享服务系统”等重要系统,全市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成。 为了更好地满足业务部门的应用需求,迫切需要对3个系统进行整合,从源代码级别进行重新设计、整合、集成、完善,将遥感影像、地址数据、政务信息图层等市现有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提供共享服务,并解决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等问题,为市政府各部门提供一个政府部统一的综合政务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窗口,以满足各部门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共享应用需求。 自2005年7月至今,经过三期的建设,平台已成为一个多源、海量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服务的大型平台,已经为全市38个政府部门63个业务系统提供了高效、安全、高可靠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应用服务,成为全

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前言 从2009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测绘局长会议上,国家测绘局表示将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半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平台建设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并且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平台建设案例,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建设规范。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在2010年的国家测绘局局长会议上再次重申“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的力量,切实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的功能,开展10个左右的省级分节点建设试点,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用示范。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级部门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结合了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最典型的省份就是浙江,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发布了《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运行机制和应用服务体系,有效地破解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地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和及时更新,地理信息数据重复采集和系统重复建设的难题。这对其他尚未建设或者正在建设的地区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实施也离不开各个业内企业的大力支持,很多企业在建设各地平台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优化,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各个地区在建设平台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启发,避免再走弯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有深远意义的工程,涉及众多行业和政府部门,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统筹规划和大力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一、平台总体构架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构架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流程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的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是指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几乎为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和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主要由自 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构成,另外,还有用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并且其具体内容也同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 息的覆盖面应更加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承载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各种比例尺地图,甚至声像资料等等。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意义 通过制定统一的分类代码标准,将多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统一整理转换进行入库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与交换及数字化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准备,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 1)、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为了能将它们有机地进行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只有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使其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按类别和代码进行检索,以满足各种应用分析需求。因此首先必须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编写相应的元数据标准。根据绍兴项目的实施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 (1 )、《4d产品数据成果入库提交技术规定》 (2)、《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规定》 (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 (5)、《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属性》 (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 (7) 、《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13年4月

1、引言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智慧城市”理念和框架,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提出并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市政建设、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 图1智慧郑州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定位 2、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构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

进工具。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系统平台、业务应用三个方面。 图2 平台构建图 2.1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即全市建立一个地理空间云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更新、维护和分发全市核心地理空间信息。该数据中心集成全市域7446.2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年的9大类30余种数百层的城市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具体包括基准数据、基础地图数据、扩展地图数据、地籍地政数据、自然资源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政务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其他数据等,建立了丰富详实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集中建库管理、分工更新维护”的工作模式,空间数据集中存储在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空间数据生产、加工和应用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负责数据的生产、更新和维护,做到“数源法定、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现势性和有效性;在数据组织方法上,提出了“分层存储、分幅更新”的数据组织与更新策略,兼顾了数据生产、数据管理的需要,提高了数据组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2系统平台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

第一组城市GIS管理平台技术方案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高芳菲:2012764125 宋俊汶:2012764113 陈泽斌:2012764119 杨鹏:2012764117 章宣:2012764127 伍麒燊:2012764105 2015年11月22日

一、项目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因此,整合城市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保障城市各方面对城市基础空间地理数据的需要,已经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1项目背景 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空间数据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现势性的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地下管线现状数据和城市影像数据是城市空间数据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平台的核心内容,可以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与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持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证书与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多年来一直为合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服务,建立了信息化的测绘保障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与技术优势,为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项目建设目标 ①建立以基本地形图、影像为主体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开发具有数据检查、入库、查询、检索、输出、管理、更新、维护、发布和丰富的数据转换、数据叠加等功能于一体的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②实现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无缝管理、更新维护、查询分析、制图输出等基本功能,提供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有机、安全管理和应用,为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支持与应用支撑。 ③从数据“测绘生产—录入—检查—编辑—转换—入库—修补测—更新—维护—对外提供—发布”的整个数据链条实现城市数据生产流程和伴随数据生产过程的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④建立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与系统应用保障机制,保持地理信息的现势性,保障地理信息管理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行,为政府决策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1.3项目建设任务 ①空间数据标准化是决定空间数据可持续更新、应用以及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与必要的条件。项目应按照国家、部、省、市信息化测绘标准规范和相关技术规程,制定“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标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建库、更新、管理、共享以及质量控制、数字化产品验收等方面的标准; ②利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成果资源,建立以基本地形图、影像为主体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整合地下管网、规划、土地、市政交通、人口分布等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源,建立专题信息数据库。 ③在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空间信息资源,开发与建立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空间数据的科学管理与有高效应用,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地理信息服务; ④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管理、发布及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地理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动态更新与稳定运行。 二、需求分析 2.1数据需求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项目的数据需求包括:多比例尺的基础地形数据,地下管线数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等。 2.2规范与标准需求 根据国家现有地形图标准补充、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相关标准。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1.1总体结构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起到一个基础支撑作用,使XX地理信息可以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服务,集约化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建设,各委办局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自己的专业应用系统。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支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XX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更新、管理;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对外发布服务。 1.1.1数据中心功能仓库 数据中心提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功能的管理设计工具、支持数据操作的功能插件和设计应用系统工具——数据中心资源设计器,并在框架方面提供给用户多种常用数据管理的功能和扩

展接口。 1.1.2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为了实现用户更好地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类、集中地管理,数据中心引入“数据仓库”的理念和数据组织管理方式。它由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数据中心工作空间、视图界面和系统菜单四大部分组成,系统菜单主要是实现对数据中心工作空间中的图层进行相关的编辑操作,视图界面是在对应的视窗中显示、查看数据容和属性。 1.1.3数据中心设计器 数据中心设计器把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有效的进行管理,按需定制用户关心的目录系统;工作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编辑、维护和修改。 1.1.4工作流编辑器 业务工作流设计器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定义、流程活动的权限配置、活动功能配置;工作流监视器主要负责监视各个流程的状态;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解释业务过程的过程定义,驱动过程和活动的执行,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并提供支持用户操作的接口。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技术方案

一地理空间框架简介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也即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是数字城市核心组成部分,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入手建设数字城市,是一条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实践所证实的科学之路,也是测绘行业主导推进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真实内涵。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由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组成部分,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依托,以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空间分析满足数字城市各类用户的基本需求,同时具备实现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城市内规划、国土、房产、公安、统计、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专题信息都能够通过空间匹配搭载到公共平台之上,实现分析、集成、共享及进行个性应用开发和扩展。 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标 1)根据总体规划与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空间数据体系,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健全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体系,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制度体系、接口及规范; 3)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更新,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保障公共平台稳定、高效运行; 4)建设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运维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政务版等)”建设,使空间数据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 5)建设示范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土地动态执法监察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旅游查询系统”。 三技术路线 3.1 大地控制网建设 根据测区面积大小情况布设C级或D级GPS控制网。 3.2 数字成图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测绘局 2009 年 3 月 20 日
1

目录
1 概述..................................................................................................................................................5 1.1 1.2 需求分析 .................................................................................................................................5 建设目标与意义 .....................................................................................................................7
1)建设目标 ....................................................................................................................................7 2)建设意义 ....................................................................................................................................8 1.3 主要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9 1)政策依据 ....................................................................................................................................9 2)参照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定 .................................................................................................. 11 3)设计原则 ..................................................................................................................................12 2 平台总体构架与主要建设内容....................................................................................................13 2.1 平台总体构架 .......................................................................................................................13
1)数据层......................................................................................................................................14 2)服务层......................................................................................................................................14 3)运行支持层 ..............................................................................................................................14 2.2 主要建设内容 .......................................................................................................................15 1)主节点建设 ..............................................................................................................................16 2)分节点建设 ..............................................................................................................................16 3)信息基地建设 ..........................................................................................................................17 3 数据层设计....................................................................................................................................18 3.1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构成 .......................................................................................................19
1)地理实体数据 ..........................................................................................................................19 2)地名地址数据 ..........................................................................................................................21 3)电子地图数据 ..........................................................................................................................22 4)影像数据 ..................................................................................................................................23 5)高程数据 ..................................................................................................................................23 3.2 1) 数据资源建设与维护更新....................................................................................................24
数据资源建设 ...................................................................................................................24 2)数据管理 ..................................................................................................................................24 3)数据更新 ..................................................................................................................................25
4 服务层设计....................................................................................................................................26 4.1 4.2 4.3 4.4 服务层构成 ...........................................................................................................................26 门户网站系统 .......................................................................................................................28 二次开发接口库 ...................................................................................................................28 地理信息服务基础软件 .......................................................................................................28
1)地理信息资源元数据(目录)服务 ......................................................................................29 2)地理信息浏览服务 ..................................................................................................................29 3)数据存取服务 ..........................................................................................................................30 4)数据分析处理服务 ..................................................................................................................30 4.5 平台管理系统 .......................................................................................................................3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