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整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

一、邸报:

1、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定本”审查制度:

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

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③“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

(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

(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

(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

(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

二、小报:

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

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三、京报:

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

(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

(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

(3)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

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

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

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

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

内容:

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

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

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

②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

①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

②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

①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

②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2、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2)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3)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

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1、中文报刊:

(1)《万国公报》:

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内容有三方面:

①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②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

③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

(另一教会报刊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2)《申报》:

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

①重视言论且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刊发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

②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