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三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三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三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三篇

篇一: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2016年语文高考,古诗诗词鉴赏肯定是重点之一,许多学生在此部分失分严重,表现为把握不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要表达的形象,结果造成无法理解诗词句的整体意思而无法解题,本文列举11类的题词,指出每种题型的解答要点,学生循此入手,有助于复习和应考。

一、意境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分析思路

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常用术语】1、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

深远绵邈高远辽阔-----雄、险、阔、奇

2、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淡雅闲适和谐静谧优美

-----清、闲、淡、

3、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

萧疏凄寂沉郁孤愁------凄、孤、冷、寂、愁

4、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悲壮

5-------迷、飘

-----------------奇

(三)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失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

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四)答题示例

【例题1】(2012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二)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

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一)全诗选取了商山旅店早起赶路时的所见之景: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描绘了一幅旅途之人早行图。(步骤二)用昨晚温暖的梦境“凫雁满回塘”来反衬旅途的清冷,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步骤三)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的思念。

二、意象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1、考查意象的内涵;2、考查意象的作用;

3、考查意象的特点。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象作用】1、营造气氛;

2、设置背景或环境;

3、塑造意境;

4、奠定情感基调;

5、借景抒情;

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

7、诗歌线索。

!!!【常见意象】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

兰、请缨、柳营、羌笛。

8、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答题示例

【例题1】(2012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例题2】(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例题3】(2012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三、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傲豪情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忧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隐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才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愤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战

8、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

建功立业、

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悯农怜农、

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1、人物形象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

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二)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步骤三)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四、技巧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二)分析思路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

(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C、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D、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

E、远近结合;

F、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G、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

H、明暗结合;

I、声色结合;

J、细节描写;

K、比兴;L、白描;M、工笔;

N、象征;

O、对比;

P、衬托(正衬、反衬);

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大;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侧面虚写)。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设题角度】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②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③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这些题型往往给考生答题带来很大盲目性。

(三)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五、关系类

(一)设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2、这首诗在AB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B来写的,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此提问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情景关系、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等,提问时一般会明确说出,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其具体关系。

1、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4、抑扬关系: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三)答题步骤

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后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步骤二)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如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美。(步骤三)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词是如何运用虚实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一)这首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步骤二)上片属于实写,先写入梦前的思念,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步骤三)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分析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步骤一)以乐景写哀情。(步骤二)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的描写是为了“何日是归年”的情感表达。(步骤三)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抑扬关系的?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步骤二)前两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是扬;后面两句才说她“悔”,是抑。(步骤三)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六、炼字类

(一)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5、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8、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9、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虚词。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三)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的“排”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作分析。

【答案】(步骤一)“排”是闯进之意。(步骤二)两山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送”来,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三)该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语言风格类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六)分析意境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考查题型: 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 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 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升初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古诗 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 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1)“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2)“某”字能否改为“某”字?(3)?请赏析。(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应对策略这 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题型示例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 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苦闷及对家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8 / 1 二、名句赏析][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诗歌的 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2)?(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 哲理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 [应对策略析能 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如拟人、或采用的修辞手法(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比喻等)怎样的启示和思考。][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杨顺国】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高中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

诗词鉴赏必考题型 一、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

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2】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 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鉴赏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中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和方法汇总

01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 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02 分分析析意意境境型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 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臵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1)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A、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B、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C、其他方法: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④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⑤远近结合;⑥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⑦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