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湘西民族工艺的社会价值

湘西民族工艺的社会价值【摘要】湘西民族工艺是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西民族工艺对于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民族工艺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贸易发展。
湘西民族工艺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湘西民族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和收藏。
湘西民族工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是推动当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加大对湘西民族工艺的关注和支持,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湘西民族工艺、社会价值、保护、传承、经济、贡献、文化传统、艺术价值、社会发展、重要意义、关注、支持1. 引言1.1 湘西民族工艺的社会价值湘西民族工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当今社会,湘西民族工艺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西民族工艺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面临消失的危险,而湘西民族工艺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紧迫。
湘西民族工艺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许多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不仅刺激了当地的就业市场,还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湘西民族工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湘西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湘西民族工艺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手工艺品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艺术特色,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观赏价值。
湘西民族工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传承和发扬民族工艺,可以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湘西民族工艺在当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大对湘西民族工艺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
昆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也是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珍品,不管是从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上,都足以令人惊叹。
昆曲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巧,更在于它所传承和体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昆曲艺术起源和发展昆曲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南方的古典戏曲,在整个中国古典戏曲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
它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元时期。
昆曲的流行区域主要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
随着昆曲的发展,它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形式和格调。
昆曲艺术表演技法昆曲艺术以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巧著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昆曲的表演方式注重情感的细腻和传达,演员往往不是通过大声高喊,而是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手势、身段等诸多手段,表现出来角色的内心和情感。
昆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昆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主要在于其情感的深沉、艺术的精湛和文化的内涵。
昆曲厚重而柔美的情感和流畅的表演技巧,使观众很容易陷入到戏剧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又如昆曲歌唱的特点,采用了多声部的演唱方式,常常是演员五音不全,但是通过类似音乐的乐曲调子配以词曲,使昆曲歌唱具有独具特色的韵味和感染力,极具美感。
昆曲艺术中强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昆曲中的语言、音乐、舞蹈、服装等元素,都具有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人物故事和文化传统来塑造,又寄托了观众心中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渗透了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
昆曲艺术的发展和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艺术也逐渐受到了冲击。
在近几十年的时期内,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对新古典舞流派“昆舞”形成与存在的价值取向的研究

对新古典舞流派“昆舞”形成与存在的价值取向的研究昆舞从产生发展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昆舞结合昆曲特点,形成一种体系,并且发扬了中国古典舞的特色,形成现代古典舞流派,但是昆舞的形成与存在却得到了不同的评价,对其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说法。
想要深入了解昆舞的意义内涵与价值,还需要对昆舞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理解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对其有客观、正确的评价。
一、昆舞的形成与发展(一)昆舞的形成昆舞这种新的中国古典舞流派是从昆曲中剥离而出,并进行了整合形成体系的。
2006 年,苏州举办了全国昆舞研讨会,随后再2009 年末,南京也举行召开了国际中国昆舞研讨会,在这两个会议上,昆舞的体系理念被正式提出,同时也提出了昆舞的教学体系和舞蹈节目表演等,以这两个会议为标志,象征着昆舞正式成为一种新的古典舞流派被世人认可。
自此以后,昆舞的概念正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其代表人物马家钦在昆舞形成与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广泛被世人关注,昆舞开始正式成为古典舞流派中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舞种。
(二)昆舞的发展昆舞自从正式形成一种新的古典舞流派之后,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昆舞的相关舞蹈工作者也借此机会进行了宣传,尤其是在2006 年和2009 年的两次昆舞研讨会的举办中,苏州市歌舞团和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先后都成立了昆舞教学传承基地,将昆舞用教学、观演等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同时,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昆曲作为我国最早进入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广受关注,从昆曲中提炼而出的昆舞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
昆舞的创始人之一,昆舞代表人物马家钦也在昆舞的宣传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及一些其他的昆舞爱好者创建了许多昆舞教学基地培养昆舞新人才。
昆舞目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改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舞蹈流派和教学体系,并且取得了更多社会人士的认可和关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旅游文化知识:昆曲文化之旅——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根源

旅游文化知识:昆曲文化之旅——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史诗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而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昆曲更是以它的华美唯美、细腻入微的表演艺术风格和独特的音乐韵律,赢得了中外广泛的信仰和欣赏。
因此,昆曲文化之旅,是一次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根源、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卓越机会。
一、昆曲的历史和发展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
春秋时期,曲艺已经出现在中国古代戏剧中,唐代时演员曲艺在社会上逐渐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艺技术的不断提高,明代末年时,昆曲终于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清代,昆曲在各地走红,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
昆曲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创新。
比如,在明末清初,昆曲开始融合民间艺术特色,并逐渐发展出一系列新的表演技巧和音乐元素,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艺术风格。
此外,昆曲还在南方地区及海外地区流传,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昆曲的表演形式和特点昆曲,既有说唱的表演形式,也有歌唱、舞蹈等多种表演方式。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华美唯美:昆曲在表演形式和题材上都以华美唯美的艺术风格为主,充满了丰富、柔美、委婉的戏剧气息。
2)细腻入微: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眼神交流都非常细腻入微,通过表演技巧来展现剧情中的感情、思想。
3)音乐韵律独特:昆曲的音乐是以“板调”为主,音调鲜明、高低变化明显,通过不同的曲调、音乐元素让观众进入情境,体验戏曲的情境。
三、昆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昆曲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通过文字的表演艺术和音乐的迷人韵律,表达了中华民族集体的人类情感和感性思维,不断启发人们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1)传达情与理:昆曲通常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在表演过程中以情感表达情理,展现出人生百味中的种种情愫和对人生的思考。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作者:宋蔚邓慧爱宋超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9期摘要:本文在国学新视野下对湖南郴州湘昆发展可持续性进行积极的探讨,从湘昆历史发展轨迹入手,借鉴其他老牌昆剧团优秀转型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弥补客观的不足,探索本土特色的新时期转型。
关键词:湘昆郴州戏剧传统戏曲转型一、湘昆的历史与发展昆曲,也称为昆山水磨调,昆山是指其最初发源于江苏昆山地区,而水磨调则是形容昆曲唱腔流丽悠远、轻柔婉折,如同在水上流淌。
昆曲由元末南戏中脱颖而出,以明传奇为基础,依托于昆山腔成为明清两代主流戏曲形式。
昆曲分为南昆北昆,以江浙为中心,南昆疾步走入南方诸城:从江南水乡,红氍毹上,到西南一隅,林邑之城。
在湖南郴州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昆曲表演——湘昆。
昆曲究竟是缘何传人郴州众说纷纭,一则说为明代郴籍学者何孟春被贬至南方留都时观南戏以消解愁闷,辞官返乡时将南戏,即昆曲带回了郴州:二则说明朝驻郴州官有多数为江浙人士,思念故乡,怀念故曲,便将昆曲引入郴州;三则说清初某苏州艺人由广东途径湘南盘桓了一段时间,教会了当地戏班昆腔: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可信度,根据万历四年(1576年)编撰的《郴州志》提封志记载:万历二年冬,郴州知事胡学夔携幕僚共游万华岩,期间设席唱昆曲助兴,“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作吴祎,众更纵饮以和”①。
由此推测,昆曲传人郴地不会晚于明朝晚期。
昆曲传人郴地后,受到当地一村一祠的影响,演出机会逐渐增多,受众逐渐由高官才子向乡野村民扩大,昆戏班在郴州桂阳等地蜂起,为昆曲在郴州的发展与传播打下较深厚的基础。
但随着时间推移,京剧的兴起使昆曲呈现颓势,长时间的战争更使昆曲发展一度停滞,逐渐消失在人们眼中。
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浙江省昆剧团携精心准备的《十五贯》登台演出,重新引发世人对昆曲的关注,诸多昆曲表演艺术家纷纷“候鸟归巢”。
借着这股东风,湘昆得以重新发展,以郴州嘉禾革新剧团中昆曲艺人为组团基础,从郴州当地其他祁剧团中挑选昆腔功底较为扎实的艺人,于1960年在郴州成立湖南省昆剧团但好景不长。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中国昆曲是我国传统的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作为表演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当今社会中的受众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昆曲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戏剧及唱腔等元素吸引观众。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子娱乐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传统的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要培养昆曲的受众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对昆曲的认知度和欣赏能力。
昆曲需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观念的变化,现代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昆曲形式可能不再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在受众培养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创新和发展,将昆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提供更多符合现代观众喜好的演出,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由于昆曲的表演形式与当代观众的生活习惯有所冲突,受众培养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昆曲演出通常在大剧院进行,观众可能需要花费较高的票价和较长的时间前往观看。
这对于一些距离较远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观众来说可能是一个障碍。
可以通过将昆曲演出带到观众身边,如在社区、学校或工地进行演出,通过降低门票价格和增加演出场次,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受众培养还需要加强昆曲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向公众传播昆曲的知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要加强昆曲艺术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理解,以保持昆曲的传承。
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中国昆曲,其受众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创新等手段,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并加强推广和宣传,以保持昆曲的活力和传承。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郴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华

郴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华郴州,这座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潇湘大地之上。
它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郴州的发展与变迁,展现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郴州的湘昆。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优雅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而湘昆,则是昆曲在郴州地区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流派。
湘昆融合了郴州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和语言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经典之作,如《牡丹亭》《长生殿》等,也有反映当地生活和民间传说的特色剧目。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在艺术的魅力之中。
郴州的古建筑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汝城古祠堂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些祠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结构严谨,工艺精湛。
它们大多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祠堂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聚会、商议事务的地方。
这些古祠堂见证了家族的繁衍和传承,承载着浓厚的家族文化和历史记忆。
在郴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安仁赶分社,这是安仁县一项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
每年春分时节,人们纷纷聚集在一起,进行祭祀神农、交易草药、品尝美食等活动。
赶分社不仅是一场物资交流的盛会,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纽带。
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祖先的智慧和传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郴州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包括众多的文物古迹。
比如义帝陵,这是为纪念秦末义帝熊心而修建的陵墓。
义帝陵庄严肃穆,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还有苏仙岭上的三绝碑,它集秦少游的词、苏轼的跋和米芾的字于一体,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的文化瑰宝。
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郴州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底蕴。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一、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元朝,兴盛于明清时期。
它是在历代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昆曲以其细腻的唱腔、精巧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
昆曲素有“南戏之祖”、“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之祖”之称,其基本唱腔流派包括西皮、二黄、清角、苏州梆子等。
昆曲音乐细腻动人,演员表演技巧高超,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受众现状尽管昆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演形式,但是在当代社会,昆曲的受众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对昆曲的兴趣不高,观众年龄偏大成为了昆曲受众面临的现状。
由于昆曲演出的场次和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昆曲并不了解,也不会去观赏。
由于社会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逐时尚、流行的文化娱乐形式,而对传统戏曲形式的关注度降低。
三、受众培养针对昆曲受众面临的问题,需要寻求有效的方式进行受众培养。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走出传统的表演形式,注重与当代社会文化的融合。
在继承传统的可以通过创新表演形式,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演出的局限,吸引更多的观众。
需要加大昆曲的推广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宣传昆曲的价值和魅力,提高公众对昆曲的了解和认知。
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昆曲讲座、展览、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提高他们对昆曲的兴趣和认可度。
学校和社会团体可以加大对昆曲的教育力度,开设昆曲课程、举办昆曲演出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和年轻人了解和接触昆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昆曲的发展,促进昆曲的传承和普及。
可以加大对昆曲艺术家、演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平和创作能力,为昆曲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南曲戏文得到复兴,南戏衍出的地方化声腔在各地流行,海盐、弋阳等腔逐渐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
文化的多样性、频多的社会交往,开拓着文人学士们的眼界和思想,戏曲的创新和改革可谓顺势而出。
此时,着名的音乐改革家魏良辅以“十年不下楼”的功夫磨制出了一种新的声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
新腔一经梁辰鱼搬上舞台后,很快便引领了时代的风潮。
至万历年间,昆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流布,衍生了苏昆、北昆、湘昆、川昆、滇昆等,影响波及全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昆曲开始流传湖南,先后传入郴州、武陵、长沙、湘潭、衡阳等地,足迹遍及三湘四水。
至今在湖南发现关于昆曲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万历郴州志》,该书记录了安徽新安人胡学夔(名汉,字学夔)于万历三年(1575)所着《游万华岩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歈,众更纵饮以和。
”朱公即朱裳,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为郴州府的吏目(幕僚)。
他邀请知事胡汉和友人陈一举、李春卿等游览郴州的名胜万华岩,胡汉、朱裳和苍头(男仆)带着酒菜先到,在万华岩洞口布置了酒席,刚举杯,陈一举和李春卿骑马迟到,三杯酒过后,兴致大增,即命男仆唱昆曲助兴,朱裳、胡汉、一举、春卿等与男仆一起纵饮相和,同唱昆曲。
一人开腔,众人唱和,可见当时昆曲在郴州已比较普及。
通过查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龙鹰、湘潭人李腾芳的有关记述,我们不难发现,万历年间,昆腔在湖南的流行不仅只活跃于某一州府,而是几乎遍及全境,由南郴州至北长沙,至湘西北之武陵,可谓处处有吴歈了。
虽然史料有限,但以交通地理人文情势即可推知湘南之衡阳、湘中之梅山、湘西之怀化,应有昆曲的流布。
昆腔发展至万历后期,已成全国流行音乐,上至统治阶层、文人骚客,下至市井走卒,皆醉心其间。
此时昆腔压倒诸腔,成为“正声”、“官腔”。
而昆曲在湖南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昆腔地方化、本土化的持续深入。
明末清初,昆曲在湖南尤其在湘南一带盛行,触角延伸至乡野僻壤,成为底层民众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粮。
或许不同于大市镇中情况,职业戏班及专业家班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力量,在湘南市镇及乡里,昆曲是通过深入民间,充分地方化、世俗化从而完成更进一步的传播融入的。
据湖南师范大学戏曲前辈龙华教授的分析,昆剧传入桂阳后,艺人吸收当地地方风俗民情并与之相结合,使昆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苏昆吐字行腔,上声字出口宜低,曲调舒徐婉转,有“水磨腔”之称,演变的桂阳昆曲上声字出口高唱,音调高、清、亮,字腔之间与地方语言吻合贴切,显得高亢质朴。
同时受高腔影响,滚白加衬,节奏严谨,有时连说带唱,近似朗诵。
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武打戏均伴以大锣大鼓,文戏用低音小锣,大过场吹唢呐,小过场奏曲笛,伴以丝弦,极富湘南民间风味。
舞台道白不用吴语,用湘南官话。
因此,桂阳昆曲表演时既粗犷豪放,又不失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
桂阳昆班的前辈艺人,还善于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吸取营养,提炼出生动形象的表演程式,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清末以降,昆曲式微,乱弹及地方戏曲兴起,而昆曲在湘南还出现了许多业余爱好者,城乡各地的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都能唱一些昆曲,有的还组成团体演出。
民国时期,桂阳县城先后成立“玩友社”、“南国社”等业余曲社,传习昆曲,兼习民乐,还曾将《琴挑》、《赏荷》、《闻铃》等昆曲名折作为课程内容编入桂阳的中学音乐教材,在学生中教唱。
龙华先生在分析湘昆得以在湘南兴盛的原因时指出,湘昆深入民间,受到群众欢迎,这是昆曲在湘南得到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虽然湘南的民间曲唱仍在继续,然而昆曲的衰落已势不可挡。
自清末中国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相接触以来,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听现代话剧、看演芭蕾,戏曲文化被人们认为是封建旧戏,内容陈腐,不适应现代生活。
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和电影深入万家,昆剧的观众更被新的视听媒体所分流,逐渐失去了它的群众和文化土壤。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5年,时任嘉禾县文教科长的李沥青先生发现湘昆仍遗存于嘉禾的民间戏班和老艺人中间,立即呼吁人民政府组织挖掘抢救,才使这枝在湘南开始凋谢的兰花,重睹芳华。
1957年冬,嘉禾县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得到田汉、梅兰芳等戏界名流的热情支持。
1960年以嘉禾祁剧团昆曲训练班为基础,郴州地委做出决定,从桂阳湘剧团等抽调一些优秀青年演员,组建了郴州湘昆剧团,1964年改为湖南省昆剧团,成为全国仅存的六家专业昆剧表演团体之一,为继承和发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昆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而这也意味着昆曲艺术在湖南薪火相传近450年的历史,从此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20XX年5月18日,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评出的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文化部也启动实施了“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看到了一阳来复的生机。
湖南省昆剧团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掘、整理和创作演出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一批影响较大的昆剧大戏,恢复排演了五十多出湘昆传统折子戏。
举办了“相约郴州”昆剧展演系列品牌活动,影响深远,并多次代表文化部出国交流访问。
20XX年,湖南省昆剧团被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家文化艺术人才交流中心认定为中国着名艺术表演团体。
现已成为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国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湘昆的发展现状湘昆是一个很有自身传统和艺术特色的昆曲流派。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他的“方言周圈论”学说中指出,外围地区的文化往往比中心地区更能够保留文化的历史面貌。
也就是说,湘昆可能保留了比昆曲文化中心的江浙更古老的昆曲技艺,加上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湘昆相比其它流派昆曲更具原真性、地域性和创新性。
广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林斯瑜博士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助高铁的优势,郴州完全可以成为继北京、长三角之后的中国三大昆曲文化中心之一。
1.政府重视,政策扶持,积极打造精美文化名片。
昆曲在郴州的传承和发展历经沉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郴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逐渐加大对湘昆的扶持力度。
1978年,郴州专区划拨土地建设湘昆剧团新址;1998年,时任省长助理的许云昭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扶持湖南昆剧团发展的有关议题;近年来,省领导梅克保、唐之享、周伯华都先后对湘昆进行调研,做出专门批示。
20XX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湘昆犹如一朵奇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XX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将湖南省昆剧团由差额拨款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湖南省昆剧团抢抓机遇,努力打造湘昆艺术品牌。
先后代表国家文化部、湖南省委省政府赴欧洲、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00余场。
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戏曲春晚录制演出10余次。
20XX年成功举办“相约郴州”——中国经典昆曲展演活动,邀请了全国七大昆剧院团来郴展演;20XX年承办“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热议的文化现象,有效提升了湘昆的品牌形象。
2.抢救保护与创新并重,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郴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文化部关于昆曲“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将昆曲与湖南特别是郴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抢救性传承和剧目创新双管齐下,恢复和创作了系列精品剧目,同时参与编纂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昆曲演艺家学者访问录》等昆曲理论着作,创作出版了《楚辞兰韵——李楚池昆曲五十年》、《兰园旧梦》等书籍。
在中国戏剧节、全国昆曲艺术节、全省“五个一”工程展演、湖南艺术节等国家和省级赛事中,湖南省昆剧团积极参与并屡次获奖。
在不断的交流、展演、学习和探索中,湘昆将昆曲带上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成为郴州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
3.文化惠民,实施“五进”,提升社会文化品位。
在“文化强市”建设的推动下,湖南省昆剧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号召,将高雅的精品剧目生产和普通的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免费送戏下乡和“五进”(进学校、进机关、进、进社区、进村组)活动中,创造性地生产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带有湘昆艺术特色的剧(节)目。
20XX年以来,湖南省昆剧团每年免费送戏下乡、开展“五进”活动100余(场)次。
特别是与湘南学院及全市部分中学进行合作,不定期开展昆曲专场演出、昆曲专家讲座或昆曲文艺晚会进校园活动,陶冶了青年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观众。
市委市政府将五岭阁和裕后街作为展示交流昆曲的基地,每周末,五岭阁上琴声悠扬、妙歌绕梁,昆曲成为政务接待、商务洽谈重要桥梁,成为人民群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湘昆文化品牌的建议从全国的大环境看,各昆剧院团均处于京畿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条件和财政资金上处于湘南一隅的湖南省昆剧团无疑处于弱势,但在艺术禀赋、传统资源保存、地理区位上湘昆也存在着独特的优势。
只要善加利用,扬长避短,可以成为闪亮全国的一匹“黑马”。
打造湘昆艺术品牌,需要创新剧团管理及运营方式,改革和激活内部机制,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吸收和引进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专业人才。
同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剧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动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大力开拓市场,走向群众。
建议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加大对湘昆艺术的整合包装与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强化昆曲与文化、科技、旅游、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融合,加快研究和开发围绕昆曲文化的产业链及其衍生产品,培育昆曲消费市场和新型休闲化商业业态,做大做强湘昆文化品牌。
唱响“高铁昆曲”概念①,大力倡导“昆曲休闲度假游”,让“游郴州,赏昆曲”尽人皆知,使欣赏昆曲成为京广高铁沿线的生活新风尚,成为我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名片。
1.将昆剧文化的宣传推广列入郴州市外宣工作和城市形象打造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广场、车站等处设立大型昆曲主题户外广告,以青春靓丽的昆曲带妆生旦融合郴州人文名胜,进行广告设计制作,打出“游郴州、品昆曲”、“林中之城,休闲之都”等广告语,向外界推介湘昆文化。
拍摄昆曲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或旅游推介短片,在武广高铁,广州、深圳的地铁系统,五岭广场、郴州西站等城市窗口LED电子显示屏上进行播放。
这样可以使外地人来到郴州后首先建立起来对昆曲的“第一印象”与感性认识。
2.推进湖南省昆剧团与郴州各大景区及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开发“游郴州,赏昆曲”项目,实施捆绑销售,使外地旅行团或散客在郴州旅游观光的同时,到湖南省昆剧团院内古典剧场欣赏和体验昆曲国粹。